《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10期(总第140期)
民族音乐学
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
自20世纪30年代起,王洛宾收集、改编了流传在中国西部的数百首歌曲,90年代中期,因其将部分少数民族歌曲版权出让而引发学者和民间的大量争议。然而,走出“版权之争”的迷雾我们发现,其中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都达尔与玛利亚》等等,实际上并非诞生于中国哈萨克族民间,而是源自哈萨克斯坦民间歌手的创作。除王洛宾改编的哈萨克歌曲之外,另有一些以“哈萨克民歌”流传的歌曲如《燕子》,实则出自哈萨克斯坦专业作曲家之手。对歌曲从地域和性质两方面的原生身份进行追溯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其在跨界传播中产生的误读之再解读过程,并从中发现“变”与“不变”的意义。
这些歌曲的来源,无论从大众表述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精英认知的角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因此才有了这一再解读、或者说是再脉络化的过程。从几个跨界传播的个案中可以看到,采录事件发生的前学科时代的局限性不容忽视,比如音乐采录活动中音响(记谱)与音乐元数据采录的脱节、田野采录者与研究者的脱节等等,都会带来可能的身份遮蔽问题。此外,除了实证考据,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传播的本质即是一个“跨界”的过程,从跨过大江大河、高山峻岭的地理屏障,到超越政治、民族的社会边界,再到民间艺术和专业化创作表演之间的互通融合……无论是历时的发展传承还是空间的流布传播,任何一个“跨界”转述都会使得歌曲身份不断发生迁移。这也让我们想到了蒂莫斯·赖斯(Timothy Rice)关于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中转变而带来的不同隐喻。歌曲作为一种表述的艺术,其本质和内涵均是可流动的。歌曲的原生身份标签涵盖了民族、政治、文化、历史的重重因素,小到地域部落、大到民族国家;通过身份还原,使我们认识歌曲的视野回归到其产生语境,也让我们在流动和变化中看到了恒定不变的东西,比如旋律的相对稳定、歌词意境的基本一致,等。在我们的个案中,“变”的意义在于区分于境内和境外、民间与专业、原生与次生等几对关系带来的形式上的差异,这给我们从研究角度解读跨境民族音乐传播的特点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而“不变”的意义,则提醒我们一个有趣的事实:相对于民间歌曲在自发流变中词曲变化的开放性(例如汉族同一“时调”的大量变体版本、土耳其民歌《去往于斯屈达尔》在周边国家流传时迥异的歌词),20 世纪上半叶有音乐专业背景的中国歌曲改编者在面对“声音本身”时显得相对保守,从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音乐及其表现内容的本来面貌。
(摘自《中国音乐》2018年第5期徐欣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徐欣//中国音乐,2018(05):93-102.
2.试论科尔沁短调民歌伴奏与人声的关系/颜铁军//中国音乐,2018(05):118-123.
3.解析前南里村锣鼓谱合头与合尾/夏侯玲玲//中国音乐,2018(05):124-129;154
.4.河南板头曲《和番》的艺术特色:以筝曲为例/李笑珂//中国音乐,2018(05):130-134.
5.中国民歌的多元文化功能/何晓兵//中国音乐,2018(06):31-40.
6.水乡有瑰宝 涅槃又重生: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音乐会调查研究/齐易//中国音乐,2018(06):41-53;112.
7.延边朝鲜族“农乐”的当代传承与文化阐释/王竞雄//中国音乐,2018(06):66-74;82.
8.玉音凌云 穷源竟委:从《大道真经》音乐见诸唱诵在民间信仰中的继替/卓颐//中国音乐,2018(06):83-9;127.
9.豫南花鼓戏声腔源流考/陈新宇//中国音乐学,2018(04):46-51.
10.阿勒泰地区双声管乐器潮尔(斯布孜额)钩索/张寅,陈荃有//中国音乐学,2018(04):63-70.
11.苏州评弹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刘煜,刘雯//中国音乐学,2018(04):71-85;134.
12.粤派扬琴的调音对七平均律的启示/谢俊仁,黄振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28-136.
13.粤北瑶族舞蹈元素研究:以乳源“铙钹舞”为例/赵勇,张跃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37-148.
14.潮剧明本戏文的整理及溯源研究综述/肖惠卿/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49-159.
音乐教育
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的教授治校制度研究(1927-1937)
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之所以能成为谱写我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辉煌的机构,离不开初创十年(1927-1937)间系统的保障制度。而这一时期教育制度保障的成型,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及其思想有很大关联。“教育独立”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废除科举制、引入西式教育的积极探索,孕育了“教育独立”与“学术自由”的思想萌芽。教育独立意识最早体现在对科举制政治教化功能的批判中。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关于教育独立的深刻探讨,晚清章太炎认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从教育的内在本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有视角对教育独立进行了界定。严复等人提倡“政、学分途”,王国维则主张“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陈独秀则从历史维度揭示出,中国学术文化落后的根源在于学者对学术独立缺乏敬畏感,反是抱着“文以载道”的心态用政治伦理原则去衡量学术价值。教育独立思想的发展催生了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作为民国直辖的高等教育机构,其“黄金十年”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制度保障之一,主要表现在: 学校治理主体摆脱政治过分束缚的“教授治校”制度。系统考察这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制度及其具体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初创十年成功办学的体制环境,具有大本大宗的重要意义。清末民初之际,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知识界追求“学术独立”“教育独立”的意识日渐觉醒。20 世纪 20 年代,以蔡元培《教育独立议》和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教育独立方案的提出,以及当时南北各校的师生活动为标志,教育独立思潮及运动在教育界洪波涌起。以“教育独立”思想为滥觞,涵盖“教授治校”的教育制度保障,反映了教育主体自我独立、自主发展的诉求和价值。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与实践,对于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的教员来说,具有理念与价值层面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发觉对自身的人本价值与现实使命,这种近代意义上才产生的“职业自觉”,不仅有利于他们健全完整教师人格的生成,更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潜能,以参与学校的发展,是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成为我国前所未有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的教育制度保障重要的一点,反映了教育主体自我独立、自主发展的价值诉求和对教育与学术发展规律的尊重。总体看来,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的教授治校制度,为学校在1927-1937年这十年的有序运行和长足发展提供了教育制度支撑,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党中央从提升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高度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十年教授治校制度的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审视和把握其面向世界、着眼发展,遵循开放、交流、共享、互鉴原则,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整合他国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教育要素,从而提升办学品位、学术水平和音乐界影响力的种种努力。
(摘自《中国音学》2018年第4期肖阳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对钢琴教育之实践教学多维度重组的设想/杨爽//中国音乐,2018(04):165-169.
2.论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感性体验模式的建构/岳微∥中国音乐,2018(04):170-179.
3.近现代师范教育的一个缩影:析朱稣典两个版本《音乐概论》/蒋立平,杨和平/中国音乐,2018(05):161-169.
4.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宋彦斌//中国音乐,2018(05):170-175;182.
5.《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资利萍//中国音乐,2018(05):176-182.
6.中国钢琴作品的“目的式”教学运用/代百生//中国音乐,2018(06):155-161.
7.从唱歌课到声乐课:20世纪初中国高等院校声乐学科的建立/肖璇//中国音乐,2018(06):162-166.
书评与述评
赵宋光与乌兰杰的师生情缘
被誉为音乐界“奇才”的赵宋光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在他60余载的从教生涯中,点拨、指导、帮助、提携了无数的学生,这其中,乌兰杰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著名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赵宋光先生生于1931年,与1938年出生的著名蒙古族音乐理论家乌兰杰先生在年龄上虽相差不多,但却在很早便建立了师生关系。本文将从师生邂逅、师生相助、师生合作三个方面,选取代表性的事件来揭示赵宋光与乌兰杰的师生情缘。又以晚学的角度,在先后师从两位先生的过程中见证了他们那份浓浓的师生情谊。被誉为音乐界“奇才”的赵宋光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在他60余载的从教生涯中,点拨、指导、帮助、提携了无数的学生,引领和推动着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走向一个又一个学术人生的制高点。在音乐艺术领域,受过赵宋光先生恩典和赐教的众多学生中,有汉族学生,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音乐理论的,有学习作曲的,也有学习音乐表演艺术的,专业范围广泛,学生不计其数。这其中,乌兰杰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赵宋光先生的众多学生中可谓“元老级”人物。具有著名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赵宋光先生生于 1931年,与 1938 年出生的著名蒙古族音乐理论家乌兰杰先生在年龄上虽相差不多,但却在很早便建立了师生关系。在乌兰杰先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他始终信奉古人“圣明之王,不可无师,师道至尊”之言,无论在他少年时期开始学习音乐的求学期间,还是大学毕业后他自己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便他自己开始有独立学术建树并相继取得丰厚学术成果,直至今日,他都没有忘记赵宋光先生在他学术成长过程中给他的指点,始终将赵先生视为恩师,时刻铭记着赵先生给予他的帮助和教导。在两人长达60 多年的交往中,无不体现出赵宋光先生和乌兰杰先生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赵宋光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包括他的学术活动在内,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思索、追求、创新、奉献。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同样体现在乌兰杰先生身上。在“赵宋光式”的学术道路上,始终能看到乌兰杰先生的身影,始终有乌兰杰先生的追随和陪伴。这一切恐怕与二人在内蒙古地区的特殊因缘,以及蒙古音乐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
(摘自《中国音乐》2018年第6期张天彤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海外民族音乐学视阈中的“音乐民族志”研究/魏琳琳//中国音乐,2018(06):181-185;192.
2.抱朴含真器道合一:葛詠琵琶博士独奏音乐会述评/张欣//中国音乐,2018(06):186-192.
3.丝路回响:“世界音乐周2017”综述/韩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49-152;156.
4.2017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暨管风琴室内乐音乐周纪实/沈凡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3-156.
5.第二届全国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会议综述/郭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7-158.
6.有趣的灵魂更胜一:从2018北京现代音乐节中的几部中国电子音乐新作品说起/关丽琼//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155-158.
7.中国音乐历史书写的新探索:品读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通史》/严永福//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33-136.
8.交流与碰撞的学术盛会:记第十二届中日音乐比较学术研讨会/赵维平,张梦石//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51-154;5.
9.交汇与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高层论坛综述/冯长春,王露晗//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55-160;5.
10.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三维度:评宫宏宇《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陈永//中国音乐学,2018(04):124-130.
11.千年运河谣唱 今朝燕赵乐情:“第三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述评/单建鑫//中国音乐学,2018(04):131-134.
国外音乐期刊摘要目译介
编者按:为了让师生读者获取国外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从图书馆订购的八种外文期刊中,定期选译一些实用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希冀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期为读者选译了《器乐家》(The instrumentalist)2018年4月刊,该杂志创刊于1946年。由美国伊利诺州思菲尔德的器乐家公司(The instrumentalist Company)编辑出版发行,每半年发行一卷。该期刊图片清晰、印刷精美,编排新颖、内容丰富。在内容上,以乐队和管弦乐为主,信息性和报导性的文章占据的比重较多,也有少部分浅显易懂的学术性文章。由于其专业性强、受众广泛,因此在欧美地区的管乐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份刊物便得到了业界学者的关注。曾任《黄钟》英文版副主编、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徐康荣副教授,曾专门撰文对该期刊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美国的< 器乐家>》,载《黄钟》1999年第2期第106-107页。
笔者本期所摘译的文章,来自于2018年4月刊。该期附有关《器乐家》在1955年以来,音乐院校学生获得最高荣誉奖章的别册。本期主要从在校学生乐器演奏的角度出发,刊载了八篇有关演奏中常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一些乐器演奏技法的文章。此外还有“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书籍评论、新音乐评论、新闻、 指导专栏等栏目,下面,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将其目录整理如下:
目录(2018年第4月,第72卷第9期):
1.来自北布鲁克的信件......... 02
2.新闻.................... 04
3.CD评论........................ 06
4.与芒福德高中的巴里·特罗博谈话.................... 08
5音乐外交:著名的墨西哥乐队在1884年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 16
6.打击乐手的热身................ 20
7.单簧管演奏者在吹奏时缓解嘴唇疼痛的方法.................. 24
8.对新入职教师在工作方面的建议....................... 28
9.新音乐评论.................................... 32
10.广告商索引................................. 34
11.音乐夏令营相关机构姓名、地址的附录................... 35
12.赖利的生活: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40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