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7期(总第137期)

作者:    2018年10月22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87期(总第137期)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 上)

———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

和声运用上的民族风格问题”自中国作曲家将和声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技术基础时便发生了,并且对和弦结构风格化处理的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虽然纯五声特性的音高材料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已被运用于多元化的音高组织思维与技术之中,但在传统调性范围内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运用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本文先简要回顾了自20 世纪 10 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中探索和弦结构风格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进而以五度音列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纯五声和声材料构成的内在因素、分类及其结构特点,并在评述它们 “积极”与 “消极”面的同时,提出了营造 “准根音”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最终对纯五声和声材料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思维与具体技法作了分类阐述。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是指: 中国作曲家在借鉴西方七声调式 ( 包括大小调体系调式与自然音调式) 三度结构和声的思维与技法时,如何适当地改变和弦结构而使其在风格上与五声性调式旋律相协调的处理方法。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自西洋音乐理论传入我国,并成为我国作曲家有意识的音乐创作活动时就开始了。“本科教学应打好基础。”这是我国作曲前辈、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首届系主任江定仙先生,20 世纪 80 年代在作曲系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所讲的话。当时笔者还是一位作曲系的年轻教师,这句话如雷贯耳地深深印入脑海,铭记心中,成为笔者一生教学的箴言。本文所论及的 “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正是江先生提倡的应打好基础的作曲本科和声教学中的一部分。虽然当今 “和声”作为一种音高组织技术已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状态,但传统和声学作为培养当代作曲家的基础性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这是因为传统和声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和声感悟——音响感与结构感,训练学生作曲中主调音乐思维与具体写作技术的基础性课程; 其次是解读古典大师创作中和声整体构思与具体技法的理论指导与有效方法; 再则是自 20 世纪以来各种新音高组织技术发轫的母体。若不打好这个基础,所构建的作品就会如同沙丘之筑,失去根基。既然这个基础源自西方,我们就只有被动地吸收吗? 江定仙先生提出,和声教学内容应包括 “与民族相结合的经验”。他把这些称为 “和声运用上的民族风格问题”。他坦言道: “既然和声是一门基本课,它就一定有些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可能起初来自西洋,经过专业音乐的积累和丰富形成传统延伸下来。它是不断在发展着的,同我们的音乐结合以后又可以得到新的发展。”这段话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音乐艺术的深邃目光与一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魄。这就意味着我们对这源自西洋的基础性的和声理论与技法,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还是一个能使其获得新发展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中国作曲家也能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作曲家一样,为这门技术理论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结合,也就是说,当旋律是五声风格的时候,作曲家如何相适应地运用好和声材料 ( 调式与和弦) 及其相互关系 ( 和弦进行与声部处理) ,同时结合五声调式固有特性与多声特点,从而使和声在音乐风格及表现上能够适应旋律的要求。本文涉及的就是上述中 “如何相适应地运用好和声材料”的问题。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刘康华文)

论题相关要目:

1.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新音乐/弗·格·塔尔诺波尔斯基,彭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11;23.

2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真的如此多变吗?/阿·亚·卡拉廖夫,王愫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2-23.

3.基于古典修辞学结构体系的音乐修辞批评研究/王旭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24-34.

4.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上):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略/刘康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2-23.

5.运用同宫场理论写作五声性调式和声/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4-32.

6.光谱在频谱音乐中的转化:《夕阳十三色》/林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33-46.

7.音乐分析中的历史观照与认知创新/贾国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25-34;76.

8.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下):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刘康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35-46.

9.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拓展方法研究:以纯五度和五声音列为基本材料/马学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47-57.

10.“原点”创作思维在音色重构中的运用:对哲尔吉·库尔塔格《斯特凡之墓碑》的音色设计分析/黄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58-76.

11.间转换的表现手法:杨与石艺术歌曲《水手》的诗乐关系研究/刘涓涓/北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95-104.

12.界定·分析·理解: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究/符方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05-111.

13.电子音乐中的“腔式”及其特征/彭与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12-120.

民族音乐学

“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

                                           ——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

声群”不仅关涉到“声调”“音调”“曲调”等多层概念,同时也涉及音阶结构、旋法特征及习惯性旋律模型等层面。从历史上传衍于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音乐的现存形态来看,它涉及多地域、多民族、多形态、多风格。本研究更多的是从“听觉经验”入手,试图将广泛流传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秦声”与“花儿”音乐放置于诸相关概念之下进行尝试性分析。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 :“声群”存在层级关系,可以分为一级、二级,甚至三级等层次 ;“声群”不受体裁类型的制约,可以跨体裁存在;“声群”的传播地域虽比较集中,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人口迁徙,似不受地域限制 ;“声群”虽然在一定的调式体系之下才能体现,但是并不受调式制约 ;“声群”在音乐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可以跨民族存在等。传统音乐的类型区分从音乐文化的表层结构来看,似乎主要依靠旋律曲调,但是,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传遗、地理地貌、民族交融、人口迁徙等众多因素来看,仅仅从曲调构成的技术结构层面还不能穷尽其所蕴含的复杂意义。也就是说,旋律并不仅仅是运用乐音连缀所构成的、合乎某种意图、传达某种意蕴的种种样态。从旋律诞生前的创造主体开始到旋律的初步形成以及其后无止境的应用演变,它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旋律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是一个必然充满论争的领域,也是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领域。“声群”,是英文“Sound Group”的意译,或可翻译为“曲调群”“旋律群”或“声音族群”“声音群体”“旋律家族”等等,指具有相对统一的音阶构成、核心音调、旋律模式、习惯音组以及音乐风格的曲调类型。从 目 前 能 够 得 到 的 资 料 信 息 来 看,“Sound Group”最早可能由 John Blacking(约翰·布莱金)提出,其他音乐学家如 Keller、Shelemay(凯勒·谢勒梅)等也使用过相同的概念进行过民族音乐学的讨论。布莱金认为,“sound group”这一概念可以指向“由共享音乐语言、音乐观念和运用(方式) 的族群构成,也可以为选择特定曲目、风格及相应音乐价值观的跨民族实体。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8年第3期张君仁文)

论题相关要目

1. 中国的民歌:在“早春书院”的专题演/田青//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1-39;49.

2. 潮州音乐音律变化与现代传承/陈继志,崔宪,冯卓∥中国音乐学,2018(03):13-16.

3. “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张君仁//中国音乐学,2018(03):17-24.

4. 从白字戏的“音高错订”看粤东竹马戏的历史渊源/温和//中国音乐学,2018(03):25-30;144.

5. 民间曲调“孟姜女”的互文性阐释”/吴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1):50-58.

6.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之演奏法研究系/丁美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1):59-65.

7.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河阳花鼓戏/花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43-158.

书评、乐评

一部新气派的音乐美学教程

                                       —— 评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美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的《音乐美学教程》一书,是一本既能够适用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使用、又能够让普通读者读得懂的音乐美学教材。这本教程是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刘承华先生主编,并联合其他八位博士(后)鼎力合作完成的著作。这本教程是既与我国当前音乐美学原理体系具有相容性,又独具特色的一本音乐美学教程。笔者有幸在研究生教学中,率先使用了这部教程。笔者以为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书中西音乐美学内容兼顾、脉络清晰、语言明快、流畅易懂。2、《教程》及时反映了近年来部分新的美学研究成果、观点,如教程中借鉴身体美学,提出了“体美”概念;“美育”即“育美”的观点;对嵇康的“移风易俗说”是否自相矛盾的分析等。3、以“问题意识”带动逻辑思维训练,以文化的维度阐释音乐的现象等。4、具有适用面宽的教材功能。一、中西内容兼顾:(一)与当代音乐美学原理的相容性;(二)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二、注重逻辑思维训练:(一)问题意识;(二)思辨性;三、文化学维度的研究方法:(一)听觉心理文化的参与;(二)文化学的维度;四、适用面宽:(一)音乐学专业;(二)音乐表演专业;(三)普通读者。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2期潘明栋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漫说李荣有教授与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序/秦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1):134-138;8.

2.累学贵在不中断积土日久可成山:音乐家景建树印象/张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1):139-142;8.

3.一部新气派的音乐美学教程:评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美学教程》/潘明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2):132-136.

4.三重视角下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读李宝杰《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有感/张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2):137-139.

5.传学术研究文脉展世界音乐风采:“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述评/刘东兴,马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1-158.

6.2017'“长江之韵·专业音乐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季”综述/刘夜//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9-168.

7.从极繁主义到集合动机:从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对勋伯格音乐创作思维演变的相关论述谈起/袁利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42-157.

8.音乐评论写作的新境界:读田可文新著《音乐评论的视域》兼论“学院乐评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易德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58-163.

9.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评刘蓝先生辑著《二十五史音乐志》/姜依//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08-112.

10.学术聚会资源共享:两个美国音乐年会之点评与思考/高拂晓//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2):57-63.

11.不同文化历史语境中的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中国/田彬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2):64-75.

国外音乐期刊译介

编者按:为了让师生读者获取国外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从图书馆订购的八种外文期刊中,定期选译一些实用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目录,希冀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音乐学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2018年冬季卷(第35卷第1号刊)。

《音乐学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是一份英文季刊,由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发行,每年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各发行一卷。主编是玛丽•格林,联合编辑是康奈尔大学安德鲁·希克斯。编辑委员会成员15人,荣誉董事会成员4人。该期刊印刷精美、编排新颖、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是一本有关音乐学各个时期所有领域的学术性杂志,对音乐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基础读物。在内容方面包括了音乐史、音乐批评、音乐分析、音乐表演实践、档案研究、方法论等,并不定期发表评论性的文章,但也偶尔发表有关重要书籍和音乐版权的评论文章。

三十多年来,这本专业性杂志被广泛关注的,音乐界同行们看作是为数不多的音乐评论性期刊。正如德鲁·希克斯所说,《音乐学杂志》作为一个领先的学科论坛的国际角色,它既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广度,也塑造了泛学科人文研究的未来轨迹。它的贡献者从资深学者到该领域的新声音。它的影响范围是国际性的,文章作者和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份刊物便得到了业界学者的关注。曾任《黄钟》英文版副主编、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徐康荣副教授,曾专门撰文对该期刊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美国音乐》,载《黄钟》2003年第1期第119-120页。

笔者本期所摘译的文章,来自于2018年冬季卷。本期主要从音乐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刊载了四篇有关不同时期音乐史、音乐表演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论文。下面,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将其目录和摘要如下整理如下:

目录(2018年冬,第35卷第1号):

1.以国王的名义:代表性剧院与图恩和塔克西斯贵族.......................................................... 1

2.汉斯·冯·彪罗与艺术宗教论的教派化........................................................42

3.一个非完美的马勒:娜达·布朗热与古斯塔夫·马勒的接受史....................................76

4.六首伪作的海顿奏鸣曲中的作曲著作权........................................................104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自创刊以来共出刊一百余期,2018年适逢“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为热爱阅读的师生设立《读者园地》专栏,特此征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