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6期(总第136期)

作者:    2018年09月2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86期(总第136期)

音乐美学

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及其局限性

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并不回答“音乐是什么”,“有组织的声音”是在寻找音乐的边界。戴维斯认为音乐的本体具有多样性,进而对用于表演的作品和不用于表演的作品、用于现场表演的作品和用于录音棚表演的作品进行了区分,他还建议用“浑厚”和“单薄”来对音

乐作品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戴维斯把作品改编中的忠实性及音乐表演中的真实性纳入到音乐本体论的讨论范围,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对其音乐本体论的阐发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戴维斯支持本体论的语境主义,也承认音乐作品中社会历史的嵌入,但在理论上难以彻底摆脱分

析美学的局限性。在20 世纪西方美学研究中,尤其是在英美学界,分析美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整个20 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美学流派。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一些最初从事分析美学

研究的学者渐渐地走出了这一领域,例如理查德·舒斯特曼(

Richard Shusterman)、莉迪娅·戈尔(Lydia Goehr)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析美学的式微。在与其它美学流派相互交织的进程中,一种广义的分析美学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从国内音乐美学的研究现状来看,分析美学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才刚刚进入到我们的理论视野。由于对其把握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中的一些概念及命题对当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者还比较陌生,因而对它们进行梳理、反思和批判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分析美学的整个论域中,本体论是最具特色的方面,也是广被讨论的话题。在这一大背景下,音乐本体论理所当然地受到分析美学家们的重视,他们在研究中都会有侧所重地涉及其中的某些层面。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则是在这方面用力较多的美学家,他有关音乐本体论方面的阐发集中见于《音乐哲学的论题》(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的第一部分,由其不同时期所发表的4篇学术论文组成。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有着广义的分析美学取向。他反对将个别音乐的历史背景视为音乐作品概念必不可少的特征,这表明他在以相对开放的态度把研究视野投向历史语境主义。尽管在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上,戴维斯与释义学并不一致,但他显示出了一种更为纯粹的历史还原意识。对“文脉关联性”的强调则更为清晰地表现出戴维斯所认同的语境主义。上述这些思想对于一个分析美学家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戴维斯音乐本体论中较为可取的地方。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分析美学对艺术“压倒一切”地关心,戴维斯不可能把语境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彻底地贯彻在理论研究中。尽管他在阐述其音乐本体论思想时提及了甘美兰音乐,在《音乐的意义与表现》一书中还探讨了惯例与文化的相关性问题, 但这种探讨仅是片段性的,有限度的。宏观来看,音乐分析美学把研究对象基本锁定在了西方艺术音乐,而在对其他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上难以拓展出新的理论维度。从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到丹托(Arthur Danto)的“艺术界”说,再到迪基(George Dickie)的“艺术制度”论,分析美学提出了一系列界定艺术的学说。但这种艺术本体论的基本取向是把对“艺术是什么”的回答转化成了一种辨别艺术的策略。它们关心的并不是艺术本身的形式问题,而是从外在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作品属性进行描述,这是成为问题的。当然,在面对如《4’33”》《泉》这样的作品时,那些界定艺术的策略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分析美学显露出其一贯秉承的艺术精英主义态度。从艺术与生活相区隔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恰恰违背了艺术实践者的初衷。由此来看,分析美学与语境主义、多元主义是背道而驰的。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与上述观念一脉相承。“有组织的声音”看似指向了作品本身的声音结构,但实际上是在寻找音乐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内的音乐多样性及有无一个共同本质的问题其实并不在戴维斯的理论视野内。从理论上

说,这种权宜之计不仅不与他所认可的语境主义相一致,而且也难以揭示出西方现代音乐的文化本质。

(摘自《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王文卓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戴维斯的音乐本体论及其局限/王文卓//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36-144.

2.“感应论”音乐美学的理论自觉:《吕氏春秋》《淮南子》《乐记》的论乐理路/刘承华//音乐研究,2018(02):42-59.

3.当代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绪论/王次炤//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6-13;4.

4.音乐审美方式:他娱:聆听、自娱:游戏和自况:修行综述/宋瑾//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29-38+;4.

5.通过技术描摹阐发哲学旨归:对《谿山琴况》前八况的“演奏-美学”解读/赵文怡/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9-45;4.

6.音乐审美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及主要问题/王文卓//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1):78-83.

7.[道家先秦四子的音乐思想/罗艺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5-24.

8.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袁建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5-33.

舞蹈艺术

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创建史研究

自20 世纪 50 年代初起,一大批以培养专业化舞蹈演员为宗旨的艺术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就包括以吴晓邦为代表的“舞运班”,崔承喜的“舞研班”和有戴爱莲任教的中国戏剧学院舞蹈团等。1951 年,

孙颖师从吴晓邦,之后进入“舞运班”学习,一直以传承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及建设新时代的舞蹈学科为目标,历经五十余年的准备,于 2001 年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建立了“汉唐古典舞”专业,并以此标

志着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的确立。笔者以汉唐流派创建时间为起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孙颖艺术思想的变化、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标志性事件的梳理,从艺术构想、创作逻辑、理论架构和教育养成四个层面交互分析孙颖在创建汉唐流派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与构建方式。本文不只对“汉唐”进行本体研究,而是透析孙颖在时代发展必然性因素的驱使下对中国古典舞所进行的文化与美学层面的联动性发问。并以“史”辨今,通过对当下中国古典舞的比较研究为汉唐流派的发展走向提供一种理论依据的可能,更重要的则是对当前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时代思辨进行发声。以孙颖为代表的汉唐流派,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又一次审美风尚与拐点。其创建汉唐流派的过程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四个时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经历“戏曲基础”与“身韵补充”之后,孙颖的“正本溯源”不只厘清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学术理路,更站在时代转换文化所可能达到的历史高上,着眼于未来提出了关于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诸多理念,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航标,更成为中国古典舞人的集体思考。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1期王海涛,迟轶丹文)

论题相关要目:

1.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创建史研究/王海涛,迟轶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1):124-128;8.

2.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审美、训练和应用/朱玉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36(02):161-165.

3.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呈现与运用/白雪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36(02):166-168.

4.北宋祭孔佾舞舞谱恢复考略/杜心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22-128.

5.叙事学视角下古典舞蹈题材与主题的共认/刘建,李莎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15-20.

6.宗白华“舞”的阐释与中国舞蹈美学特征/祝凡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21-25.

7.日本鬼剑舞文化探微/张军,王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26-31.

8.湘西苗族花鼓舞“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吴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32-37.

9.西藏藏族歌舞“囊玛”的形态特征/桑嘎卓玛//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38-42.

10.论“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谢雯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43-46.

11.中国舞蹈在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张媛/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3):43-50.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导览

《西安鼓乐数据库》

数据库的创建背景与依据

2009年,“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一时间,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团体到高等学府,都在热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问题。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西安鼓乐研究的音乐专业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在此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更为难得的是我院图书馆内就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那么,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如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能够发挥音乐院校图书馆的优势,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西安鼓乐文化资源方面突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在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之后,选择了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这一形式。

首先,数据库(Database)作为一种数字技术集成模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最为常用的多介质文献资源整合手段之一。通过将纸质文本、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我们可综合海量的信息用于呈现某一事物的全貌,并用储存、检索和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而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某一学科的专项科教资源库,一方面也可使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和学术科研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数据库是国家所提倡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之一。2005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所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因此,使用该手段对西安鼓乐资源进行整合,也符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第三,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既可突出我院学术科研特色、发挥我院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遗产的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中特别强调:“大学现行教学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继续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作为音乐类专业院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天职,建立与之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现行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还未形成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情况下,通过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形式在大学中普及、传播以及进一步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多赢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辅职能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为未来相关专业的形成做好文献准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亦可为学院乃至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科研文献服务。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2011年以刘荣弟为主持人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研究团队以“西安鼓乐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研究”为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并于同年顺利通过立项审批,项目编号为2011KRM89。自此,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创建走上了一条科研课题与馆藏建设相互促进发展的道路。

数据库内容简述

“西安鼓乐数据库”是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汇集“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单位与个人的各类文献资源整合而成。目前所展示的西安鼓乐文献共计六类,其中西安鼓乐乐谱35种,9525页;研究论文142篇;专著2种;视频文件85个,总长7554.960分钟,约126小时;音频文件63首,总长851.84分钟,约14小时;与西安鼓乐相关的图片资料若干。

这些文献中,既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院相关研究者的采风资料;也有目前最新出版的西安鼓乐研究文集。在乐谱方面,我馆藏有上世纪70年代由本院研究者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合作辑录的油印本《安来绪古乐谱》、《僧派鼓乐曲集》、《俗派鼓乐曲集》和《城隍庙鼓乐曲选》等早期研究文献,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西安的各个鼓乐社中复印而来的明清手抄本,如何家营乐器“古韶乐”抄本和东仓古乐社“福寿堂”抄本等等。此外,由我院早期西安鼓乐研究机构存留的老艺人手抄谱也收入我馆藏内容当中,如余铸先生的手抄鼓乐谱。尤其是我馆收藏的已故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巨擘李石根先生的鸿篇长卷《西安鼓乐全书》(1-5卷),更成为数据库中最具分量的学术成果。视频方面,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采风资料,又有近年来我院邀请民间鼓乐团来校进行演出的录像。更为难得是本数据库中所展示的1986年西安音乐学院鼓乐团出访柏林和2011年出访波兰的视频资料,不仅是我院西安鼓乐研究和实践的最佳例证,更反映了我们在传承和宣传西安鼓乐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数据库的分类索引

数据库共分为六大板块,现索引如下:

1. 简介

1.1关于本数据库(本数据库的简介)

1.2西安鼓乐小知识(关于西安鼓乐的入门知识,包括概念解释、具体性质等等)

1.3西安现存鼓乐社(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西安市内目前仍在演出和发展的民间鼓乐社)

2. 文苑集萃

2.1新闻报道

2.2学术论文(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西安古乐为题的论文)

2.3学术著作(以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为主的专门著作)

3. 音乐资源

3.1 乐谱资源(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

3.2 音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和采风录音资料)

3.3 视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

4. 专家学者

4.1 我院专家(以我院冯亚兰、焦杰、程天建三位学者为主,内含其个人简介与学术成果)

4.2 知名学者(以李石根、余铸、马西平等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为主)

4.3 西安鼓乐传承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

5. 读者留言

5.1 读者留言(读者可通过此处,留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5.2 文献预约(研究者可在此留言预约相关研究文献,来馆进行阅览)

6. 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

6.1 学术活动与掠影(含我院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动图片)

6.2 出版物与论文(由我院专家学者编著、撰写的相关出版物)

6.3 西安鼓乐讲堂(由超星公司采录的我院教授程天建先生主讲的《西安鼓乐》学术视频)

6.4 西安鼓乐进校园(西安鼓乐民间社团在我院的演出视频)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自创刊以来共出刊一百余期,2018年适逢“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为热爱阅读的师生设立《读者园地》专栏,特此征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 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