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5期(总第135期)

作者:    2018年07月09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85期(总第135期)

民族音乐学

习俗、阶序化和仪式音乐

                                                     ——贵州平塘县毛南族丧葬仪式中的铜鼓和皮鼓研究

贵州省平塘县毛南族的石姓和刘姓家族(佯僙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铜鼓和皮鼓,石姓和刘姓家族流传着皮鼓的传说,保留着使用铜鼓的习俗观念。铜鼓和皮鼓在贵州毛南族的族群中被赋予“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双层次的“人群阶序化”功能。铜鼓和皮鼓在丧葬仪式中被认为具有传递信息等功能而成为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铜鼓和皮鼓通过外化的节奏与丧葬仪式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通知亡者灵魂的依附物和生者寄托哀思、表达情感的托付物。毛南族分布在广西和贵州两省,主要聚居于广西环江、河池等地。贵州省境内的毛南族(佯僙人)在丧葬仪式中有使用铜鼓的习俗,铜鼓作为打击乐器配合丧葬仪式的进程。在广西学者对毛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杨秀昭在《毛南族“肥套”仪式及其音乐解析》提到仪式中的乐器有

细腰鼓、凳鼓;欧雯瑄在《毛南族民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浅探》提到师公音乐的伴奏乐器有牛皮腰鼓、长鼓、小鼓。就目前研究来看,广西学者关于毛南族音乐的研究中没有出现铜鼓和皮鼓的记载。而在《贵州毛南族》《贵州毛南族志》论著中,均从民俗仪式特征的角度介绍毛南族丧葬仪式以及仪式中铜鼓和皮鼓使用情况。另外,音乐学者杨殿斛在《贵州毛南族音乐文化述略》也提及铜鼓和皮鼓的传说以及节奏类型。可以说,贵州的学者们都将毛南族丧葬仪式中铜鼓和皮鼓的使用作为毛南族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对贵州毛南族铜鼓和皮鼓的研究,能够突出贵州和广西两省毛南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两省毛南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并认识毛南族音乐文化的整体面貌积累资料。从贵州毛南族铜鼓和皮鼓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还需要通过细致的田野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毛南族丧葬仪式中的“地方性知识”,仪式中铜鼓和皮鼓的节奏类型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回答诸多问题:毛南族在丧葬仪式中为什么要使用铜鼓和皮鼓?铜鼓和皮鼓是否普遍使用于毛南族的丧葬仪式中?铜鼓和皮鼓在丧葬

仪式中实现怎样的功能?铜鼓和皮鼓怎样与丧葬仪式结合在一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才能获得对毛南族丧葬仪式中铜鼓和皮鼓的整体性认识。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不能仅仅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对铜鼓和皮鼓进行解析,还应该将铜鼓和皮鼓放在具体的仪式场景和更大的社会环境之中来理解,更要将铜鼓和皮鼓的节奏安排与仪式结构进行整合研究,以期对这一民俗现象进行解析。

(摘自《中国音乐》2018年第2期赵凌文)

论题相关要目

1. 习俗、阶序化和仪式音乐:贵州平塘县毛南族丧葬仪式中的铜鼓和皮鼓研究/赵凌// 中国音乐,2018(02):83-90.

2. 乐音的族群性认知:以云南基诺族原生乐器“七柯”“布姑”的音响特性研究为例/]杨琛∥中国音乐,2018(02):91-102;108.

3. 武陵山区薅草锣鼓差异性的成因分析/杨胜兴//中国音乐,2018(02):103-108.

4. 从比较视野看梅林戏徽州调唱腔的特点/江水莲//中国音乐,2018(02):109-119;158.

5. 山东肘鼓子声腔音乐形态分析/张雪骏//中国音乐,2018(02):120-125;135.

6. 中国戏曲声腔研究新探/姚艺君,袁环//中国音乐,2018(03):86-103.

7. 民族民间音乐与多重认同的场景性表达/王建民//中国音乐,2018(03):104-109.

8.《在银色的月光下》来源考/孙兆润,徐天祥//中国音乐,2018(03):110-125.

书评与述评

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未来: 生态系统的视角

《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未来: 生态系统的视角》( Sustainable Futures for Music Cul-ture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辉伯· 西博斯 ( Huib Schippers) 和凯瑟琳·格兰特( Catherine Grant ) 编。First edition.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前言: 安东·尼西格。370 页,含文字、插图、索引。ISBN 9780190259082 ( 纸质版) /IS-BN 9780190259105 ( Oxford scholarly online电子版)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Convention for the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以后,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概念逐渐增强,主体文化意识和文化身份认同感也随之增加,引发而来的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保护的意识。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看到西方化进程似乎不可避免,因为人们对 “现代化”的追求避不开对西方因素的引入,所带来的依然是自身渴望保护的自我文化的消亡,这似乎已经是全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的问题。其实,西方世界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在西方世界中也存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矛盾。为了探讨在世界范围内传统音乐持续性问题,辉伯·西博斯( Huib Schippers) 组织了一个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可谓 “巨大” 的课题: “可持续的未来: 多元音乐的生态系统”( Sustainable Futures: Towards an Ecologyof Musical Diversity) 。此课题是澳大利亚科学院的项目,项目金额 500 万澳元,实施时间是 2012 年—2016 年。

作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未来: 生态系统的视角》 一书共含12 章。第一章 “未来之声: 音乐持续性生态调查” ( Sound Futures: Exploring the Ecology=of Music Sustainability) 由西博斯撰写,阐述了他的整体研究设想、所要探讨的问题和理论构架; 第二章 “音乐的持续性: 策略与干预”( Music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s ) 由 凯 瑟 琳 · 格 兰 特 ( CatherineGrant,澳大利亚格拉菲斯大学) 撰写,阐述了音乐持续性的策略和人为干预。接下来是由不同学者所撰写的九篇报告,涉及到了九个国家的九个不同的音乐品种,以及这些音乐品种所面临的音乐生存状态。这九个课题是: 1. “南艾瓦人鼓舞: 加纳当代语境中演奏者的挑战”( Southern Ewe Dance-Drumming:Challenges for Performers in Contemporary Ghanian Contexts) [詹 姆 斯 · 伯 恩 斯 ( JamesBurns) ,美国宾厄姆敦大学; 2. “北印度音乐: 古代传统语境重构中的弹性与可变性”( Hindustani Music: Resilience and Flexibility inRecontextualizing an Ancient Tradition) ( 辉伯·西博斯) ; 3. “中澳大利亚女性传统歌曲: 保持亚瓦卢/阿维利兴旺的手段” ( Central Australian Women ' s Traditional Songs: KeepingYawulyu / Awelye Strong) [琳达·巴维克 ( Linda Barwick)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米法尼·图尔品 ( Myfany Turpin)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4. “巴厘岛加美兰: 继续创新, 社区融入,把连接灵性作为持续的动力” ( Balinese Gamelan: Continual Innovation, Community Engagement,and Links to Spirituality as Drivers forSustainability) [彼得·顿巴豪尔 ( Peter Dun-bar-Hall)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5. “西方歌剧: 全球化 ‘绝对戏剧’ 体验中的声望代价” ( Western Opera: The Price of Prestige in a

Globalized “Total Theater ” Experience) [约翰·德鲁芒特 ( John Drummond)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 6. 阿马尼·施玛·乌塔: 在日本主流文化阴影下的岛国本土流行音乐的持续 ( Amani Shima Uta: Sustaining a VernacularPopular Island Music in the Shadow of Main-stream Japanese Culture) [飞 利 浦 · 海 瓦 德(

Phillp Hayward)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苏澳·库瓦哈拉 (

Sueo Kuwahara儿岛大学]; 7. 四物打击乐: 新生韩国打击乐传统的持续 ( Samul Nori: Sustaining an E-merging Korean Percussion Tradition) [凯斯 ·霍华德 ( Keith Howard)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8. 流浪乐队: 表达墨西哥音乐身份认同的通道 ( Mariachi Music: Pathway to Ex-pressing Mexican Musical Identity) [帕特瑞西亚·坎波贝尔 ( Patricia Campbell) ,美国华盛顿大学; 雷提西亚·伊丽莎白·弗罗瑞斯( Leticia Isabel Soto Flores)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 ]; 9. 歌筹: 越南音乐传统的复苏和社会重置 ( Ca Trù: The Revival and Repositioning of a Vietnamese Music Tradition) [艾斯伯恩·维特马克 (

Esbjorn Wettermark,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霍坎·伦德斯特姆( Hakan Lundstrm) ,瑞典隆德大学) ]。最后( 第 12 章) 是西博斯和凯瑟琳所撰写的理论总结。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撰写的序言指出了此课题 (书) 的独特价值。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张伯瑜文)

论题相关要目

1. 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未来:生态系统的视角/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34-141.

2. 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姚亚平,王丽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41-148.

3. 打破音乐学术研究樊篱的端倪:“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述评/刘东兴//中国音乐,2018(02):174-180;185.

4. 第十五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考古学研究会”学术会议综述/方雪扬//中国音乐,2018(02):181-185.

5.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与“一带一路”的发展:读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之所感/孙星群/.中国音乐,2018(03):181-187.

6.梆子腔音乐研究发微/陈甜//中国音乐,2018(03):188-192.

7.后调性理论体系的演进脉络与学术前沿:评《后调性理论导论》/齐研//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1):58-67.

8.从书评看不同的音乐史观:对《中国新音乐史论》评论的回应/刘靖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1):19-29;7.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神圣简约主义音乐的

神性表达与现代意识

作为神圣简约主义乐派中,唯一一位来自英国的作曲家,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爵士(Sir John Kenneth Tavener,1944—2013),他的音乐宗教性与世俗性共融,古典与现代兼修。作曲家一方面将创作视作为其所信仰的东正教之劳作与奉献,在此实用价值之上,他又将作

曲这一职业奉为神的代言,将音乐与世界的本源视为同一,于澄明之境显耀神圣之光。以美国批评家特里·蒂乔特(Terry Teachout,1956

—)于 1995 年在为《评论》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将英国的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爵士、爱沙尼亚的阿沃·帕特(PartArvo,1935

—)以及波兰的亨利克·米科拉伊·戈雷茨基(Henryk Mikoóaj Górecki,1933—2010)这三位当代作曲家的代表作中所共同体现出的简单、亲和并具有浓厚宗教象征的新音乐风格归就为 Holy Minimalism(“神圣简约主义”)为发端,学界开始关注这些作曲家们并相继将风格趋近的前苏联的索菲亚·古拜多丽娜(SofiaAsgatovnaGubaidulina,1931—)、格鲁吉亚的基亚·坎切利(

Giya Kancheli,1935—)等这些来自东欧或具有东欧背景(塔文纳是信奉东正教的英国作曲家),均为东正教或天主教信徒且在相同时代相似政治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们纳入进来,站在宗教或信仰的角度上来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简约性”,并且认为神圣简约主义作曲家是把简约派的作曲手法与宗教和神秘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其中,出生于英国的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爵士,不仅因其经

典作品传播之广泛,更因其作为神圣简约主义音乐流派中唯一非东欧背景的作曲家而备受世人关注。

(摘自《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许琛文)

论题相关要目:

1. 西方近现代作曲思维发展线索概述(1890—1945):《现代音乐技术与分析》第一学期课程导论/郭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50-62;104.

2. 音调与节奏关系论:调式逻辑控制力参照系下的旋律“统一体”本质分析/蒲亨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63-74.

3.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神圣简约主义音乐的神性表达与现代意识/许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75-84.

4.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谈音乐创作/周勤如//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01):85-104.

5.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新音乐/弗·格·塔尔诺波尔斯基,彭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11;23.

6.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真的如此多变吗?/阿·亚·卡拉廖夫,王愫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2-23.

7.基于古典修辞学结构体系的音乐修辞批评研究/王旭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1):24-34.

8.和声运用中和弦结构的风格化处理(上):论纯五声和声材料的构成、运用思维与处理技法/刘康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12-23.

9.运用同宫场理论写作五声性调式和声/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4-32.

10.光谱在频谱音乐中的转化:《夕阳十三色》/林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33-46.

11.审美、文化、学术:音乐认知和体验的三重境界:兼论文化多样性教育语境中的作曲与表演人才培养/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47-54.

国外音乐图书译介

编者按:编者按:为了让师生读者获取国外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从图书馆订购的八种外文期刊中,定期选译一些实用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希冀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美国音乐》(American Music)2017年秋季卷(第35卷第3号刊)

《美国音乐》(American Music)是一份英文季刊,由美国伊利诺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编辑出版发行,每年发行春、夏、秋、冬各发行一卷。该期刊图片清晰、印刷精美、编排新颖、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在内容上,每期刊载三至四篇以美国音乐的发展及相关作品为主的论文,和少部分书评、音像评论专栏及书刊广告。在主题上,以最广泛的意义上的美国音乐为主题,包括北美、南美和中美洲的音乐实践,以及在世界各地演奏的美国音乐。由于其专业性强,故其这本杂志的副标题是“ 献身美国音乐和在美国的音乐之一切方面的季刊”。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份刊物便得到了业界学者的关注。曾任《黄钟》英文版副主编、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徐康荣副教授,曾专门撰文对该期刊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美国音乐》,载《黄钟》1998年第4期第96-97页。

笔者本期所摘译的文章,来自于2017年秋季刊。本期主要从美国音乐研究的角度出发,刊载了四篇有关不同时期音乐的发展和音乐作品中出现的现象、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论文。下面,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将其目录整理如下:

目录(2017年秋,第35卷第3号):

1. 1967-1971年美国先锋音乐在大众音乐行业的发展............................................................281

2.“今日生活的律动”:从约翰娜·拜尔斯的《弦乐四重奏》(NO.2)谈起.....................303

3.从百老汇到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种植园中产生的拉格泰姆、爵士乐和乡村音乐.................343

4.在大战时期,表现女童子军与士兵作战的音乐作品.............................................................375

(栏目供稿:陈丽春)

读者园地

编者按:《音乐文化信息》经过征稿,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情支持,经过来稿筛选,本期为大家刊登由特约撰稿人伦敦撰写的《维瓦尔第的秘密生活》。

维瓦尔第的秘密生活

维瓦尔第(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是人们最为熟知的音乐家之一。他也像其他巴洛克音乐家诸如巴赫、库普兰、斯卡拉蒂等一样,承流了父辈的音乐血脉,并矢志不渝,苦心修炼,与江湖上的仁人志士、同道中人切磋竞技数年,才成为一代乐林高手。所以,这里我们先聊聊他的老爹。

一、爱好音乐的理发师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万尼·巴蒂斯塔是一名理发师,十岁就跟随长兄到威尼斯学习理发,可见维瓦尔第的祖辈并不富裕。当时的理发店可不是为普通老百姓开的,因为对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人,理发店就等于现在的高级休闲会所。乔万尼发现理发店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乐器,这些乐器是干啥用的?这可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电脑、音响之类的休闲品,为了避免等候的客人感到烦闷,这些乐器就是让他们来消磨时间的。可见当时演奏乐器就跟现在玩手机上直播一样简单和普遍。维瓦尔第的父亲乔万尼眼睛看着师傅为客人摆弄发型,耳朵却被其他闲客的音乐所吸引,也就是我们说的心不在焉。最后这哥们在理发店竟练成了一身演奏小提琴的本领,最后还担任了圣马可教堂的小提琴手。

二、早产儿

这位专业小提琴家业余理发师最后娶了邻居裁缝的女儿,别说,在职业上两家还挺登对的,两年后早产儿维瓦尔第提前三个月出世。我估计他想赶紧摸一把小提琴。由于那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社会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还是非常鲜明的,医学技术水平是很滞后的,女人生孩子是极其痛苦的,早产儿的结果一般都是不幸的。不过维瓦尔第还算幸运,虽然身体孱弱,也活了六十多岁,这在过去都算高寿了。

维瓦尔第共兄弟姐妹9人,和过去的古代中国差不多,越穷的家庭,生的孩子越多。孩子多负担重,怎么办,只能卖儿鬻女,给富贵人家做使唤丫鬟,或者直接送他们去当和尚。于是乔万尼就和媳妇商量,等儿子长大后,就把维瓦尔第送去当了神父,由于他天生头披红发,当时的威尼斯人便饶有嘲弄意味的称其为“红发神父”。

三、不着调的红发神父

年轻的维瓦尔第之所以做神父,当然不是因为受到了上帝的感召,就像鲁智深之所以出家当和尚,并不是爱佛陀一样,这仅仅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天生羸弱,维瓦尔第经常处于低落的情绪中,到了带领广大教民做弥撒时,他竟溜的不见人影。据说有一次,当他正在教堂里望弥撤时,突然想出一个赋格曲的主题,为了及时将主题记下,他不顾仪式正在进行,迳自离开祭坛悄悄地到祭衣圣器室,很快地拿笔将乐谱记录下来,然后再悄悄地回到了祭坛上。那知竟遭好事者盯梢告密,幸好宗教裁判所认为维瓦尔第这个人似乎有点疯疯癫癫的,只禁止他今后再参加弥撤而已,因此,人们又为他取了个绰号“不望弥撒的神父”。

起初人们取这个绰号,纯粹只是为了讥讽他的“特权”而已,后来由于他不得人缘,而渐渐成为责难他的绰号,不过维瓦尔第本人则是矢口否认,在1737年11月16日写给他的靠山圭多·本迪沃利奥侯爵的信中便提到:“我没有参加弥撤仪式已经有二十五年了,今后大概也不会再参加,其原因并不像阁下您听说的那样,是由于有过什么禁令之故,而是我自己天生就有疾病缠身,因而不得不做这项决定。当我担任神父职务之时,曾参加望弥撒仪式长达一年余,但由于病痛作祟,有三次被迫中途离开祭坛,其后再也没有望过弥撒了……”

信中充满了自责,亦饶富趣味,显然此刻他面临的问题十分棘手,因此有必要对他人的讽刺做一番辩白。不管实际上是否如此,他的身体病弱是不争的事实,据文献上记载,维瓦尔第出生时,父母怕他早夭,一直由乳母代为照顾,到了两个月后,才到附近的教堂受洗。关于他的病有许多种说法,诸如佝偻病、肺结核、心绞痛、过敏性支气管炎或气喘病等等。但无论如何,他的确非常热衷音乐,不愿因宗教仪式此类琐事而打断了他的乐思。

四、伤风败俗的红发神父

后来,维瓦尔第在音乐上声名远扬,已经不需要神父的职业维持生计,于是他毅然还俗。1703年维瓦尔第受聘于威尼斯慈光音乐学院,这里专门收容有天分的孤女,由专业音乐家执教,其演出主要服务于宗教节日。这里的孤女可不是没人要的穷苦人家的女孩,而是城里面有钱有势男人的私生女,所以说都是一些官二代或富二代。因为不是一般的孤儿院,校方首先得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安全,特别要预防师生这种被社会嗤之以鼻的不伦之恋。这样一来,维瓦尔第的神父身份成了这所孤儿院音乐教师的不二之选,可惜他们忽略了维瓦尔第是个僧面俗心的神父。

身为神父的维瓦尔第,虽因天主教不准神父结婚的教规而终身未娶,但多年来仍与自己的女学生安娜·吉罗保持着卿卿我我的暖昧关系,这层关系带给维瓦尔第不少麻烦。

安娜·吉罗和保莉娜·吉罗是一对姊妹,两人相貌清丽,才华出众。原先她们担任维瓦尔第的管家及护士,常常陪伴他四处旅行,而维瓦尔第也不时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她们。不明就里的人,可能基于这种关系而批评维瓦尔第,例如著有《不道德的神父维瓦尔第》的阿德里亚诺便在书中恶意中伤他,而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剧作家卡洛·哥尔多尼亦然。尤其是安娜在威尼斯时,大家便戏称她为“红发神父的小安娜”或“慈光音乐学院的小安娜”。她自1724至1725年狂欢节在圣莫伊塞的歌剧首次演出后,维瓦尔第在威尼斯或其他地区演出歌剧时,演员名单上便经常出现安娜的名字。

后来,安娜干脆搬进维瓦尔第的家,紧接着她的妹妹保莉娜也加入进来,由于维瓦尔第常年患有哮喘病,保莉娜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私人护士。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安娜与维瓦尔第一定是情人关系,甚至有人宣称,即使安娜的妹妹保莉娜也没能逃出维瓦尔第的魔掌。

1737年,维瓦尔第在费拉拉演出歌剧时,红衣主教突然下令,禁止维瓦尔第指挥和安娜演唱,认为他们伤风败俗,有辱圣教。维瓦尔第还强烈抗议,认为红衣主教“给这些可怜的女人安上了污名”,宣称自己从来没有对学生下过手。可怜的维瓦尔第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还不如直接承认不是更好吗?

五、结局:无名骨灰魂飞湮灭

不管维瓦尔第的私生活到底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否认他音乐的纯洁性。1741年夏天,当卡林西亚歌剧院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陷入停演的危机时,维瓦尔第面临失业,为了维持生计,将他的一些协奏曲出售给了克拉托的波西米亚公爵。之后他拖着病魔,在歌剧院附近一所简陋的房子里孤独的离开了他逗留了六十多年的尘世。当天晚上,人们匆匆的将他葬在了卡尔教堂附近贫民医院的公募里,后来因为公募拆迁,他的骨灰便和其他许多无名的骨灰混杂在一起,彻底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