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3期(总第133期)

作者:    2018年05月31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83期(总第133期)

音乐教育

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

                                 —— 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

艺术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艺术人才的责任。伴随着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科以及国家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如何以门类学科的标准来推动艺术院校研究生教学已是相当紧迫的话题。研究生是“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密不可分。文章以音乐院校为例,着重提出“学科意识”“创造力”和“应用能力”是当下艺术院校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前进的动力。艺术是人类认识、理解、体验世界的方式,艺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艺术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怎样的艺术人才?应该为社会创造怎样的艺术气氛?应该如何培养当代研究生?在传承传统、建构中国特色文化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具有使命性,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培养既有高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又富有艺术思考能力的现代人才。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三、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意识;四、创造力是艺术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五、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六、研究生教学中的指导工作;结语,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科意识,重在倡导走向世界,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总体上看,目前艺术院校研究生培养在“学科意识”“创造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可提升空间,艺术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尚有较大变革空间;艺术院校不仅要“唱歌跳舞”,也要“仰望星空”。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的跨学科意识和学术能力都亟待提高 ;在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方面,我们对职业化的培养程度还很不够,我们的应用性培养也还需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围绕对思考能力的培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能离开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因此,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需要从学科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学术研究、艺术实践以及艺术专业的跨界发展等方面展开调整,从而使得艺术院校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力、较宽广的跨学科视野以及贴地气的应用能力,最终,以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艺术修养、全面的学科意识、完备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艺术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为目的。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4期杨曦帆文)

论题相关要目

1.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对艺术人才成才的影响/高朝霞// 中国音乐,2018(01):183-192.

2.国际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三大新动态/颜悦∥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88-97;103.

3.高师音教美育的双重性/林卿//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98-103.

4.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对天津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尹丽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04-107;120.

5.“互联网+”背景下“双师制”音乐教学模式探讨/陈瑾//中国音乐教育,2018(03):35-39.

6.由“本土化”到“本体化” 跨越最后一厘米: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对接常态课堂教学策略谈/钱瑞华//中国音乐教育,2018(04):10-13.

7.飞扬乡音流芳乡韵:编写闽西乡土音乐校本教材的思考/谢荷香//中国音乐教育,2018(04):14-19.

8.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小学分学段音乐识谱教学的方法探索/杨旦妮//中国音乐教育,2018(04):20-23.

9.“讲、听、评、唱”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之建构/曹周天//中国音乐教育,2018(04):24-27.

10.核心素养视域下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上)/刘锦霏//中国音乐教育,2018(04):28-32.

11.数字世界中的客观性:论量化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章艺悦//中国音乐教育,2018(04):33-39.

12.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差异及思考(下):以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为考察对象/郭小利//中国音乐教育,2018(04):40-44.

13.《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为钢琴教学与演奏提供了哪些价值/龚明珠,丁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38-144.

音乐表演

周小燕谈其声乐艺术理论及思想

2017年 8 月 28 日是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作者作为周先生的学生,将其2011 年 1月 21 日对周小燕先生的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并发表以示纪念。2017年8月28日是恩师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的纪念日。笔者作为学生,欲写文章作为纪念。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了本人于2011年1月21日对周先生的采访录音,采访地点在周先生家里。访谈中,周先生畅谈了其声乐艺术的理论及其思想,包括声乐演唱、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艺术审美、为人处世、艺术理论等等。内容丰富珍贵,现把它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中,第1至15的小标题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上去的,标题以下的内容都是根据周小燕先生谈话录音整理而成。1.学习西洋声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唱好中国歌周先生: 一定要清楚,我们学习西洋声乐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到意大利、到法国、到德国学习西洋声乐,学习他们的科学发声,最终是要唱好中国作品。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是唱美声的,把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声乐作品学得很认真,唱得很好。但是,唱中国作品反倒不像样。你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歌唱家,你唱不好中国歌,那像话吗? 说得过去吗?2.唱好中国歌要下工夫周先生: 有人说中国歌难唱,我说为什么难唱呢? 那是不下工夫。不少人觉得自己是唱美声的就要“声音要竖、气息要深、喉头要低、声音位置要高”,那样是教条。教条了以后,就不敢动了,唱中国歌的时候舌头也僵硬了,唇、齿、舌、喉等吐字的部位都是僵的。3.唱好中国歌要结合中国的语言周先生: 怎么才能唱好中国歌,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用西洋的发声方法结合中国的语言。那到底怎么结合? 大家研究得不够。中国的语言是单音节、有四声。在结合中国的语言方面还要下工夫,特别是我们南方人的四声就不是很准确,要下工夫。在唱中国歌的时候还要清楚一些概念:唱中国歌不一定要捏着嗓子,“咿呀咿呀”的这样挤着唱。唱歌是要给人以美感,要好听。你唱得轻松、自然,我听得也放松舒服,那才享受; 反之,你唱得脸红脖子粗,你唱得吃力,我听着也吃力,没有美感。4. 唱歌要给观众以美感周先生: 唱歌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唱歌要给观众以美感。假如这个是你歌唱的主导思想,你就会去追求这个,你自己也解放了。如果你唱歌觉得要亮你自己的声音、觉得自己是一个大歌唱家,觉得我是学院派的,我是有方法的,我是唱美声的,什么意大利的,我是唱民歌的。好了,这样就完了,声音就生硬,不好听。唱歌主导思想很重要,观念很重要。5.唱歌要留有余地、要真诚周先生: 我个人觉得在唱歌的时候不能唱足了,不能没有余地,还有要唱得通畅。为什么大家喜欢听小廖( 指廖昌永) 唱歌,他唱歌就是保持着不用足的。他唱各种各样的歌都能唱,中国的、外国的、美声的、民族的、通俗的。我就跟小廖说,歌唱的基本的方法还是要有控制的,不能唱足了。尽管你唱美声、民歌、通俗用气、共鸣、表现等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演唱要求是一样的: 那就是要给人以美感,朴实,用心唱,心要真诚,要投入。这样,观众才会对你有好感。6.歌唱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周先生: 我总是跟学生说,我们的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众是花了钱,买了票,来看你唱歌,听你唱歌的,你要使他们满意要是能做到这样,你在台上就可爱了。有些人一出场,觉得我是一个著名的歌唱家,我是金奖获得者。假如你这样的思想,你一出场,一亮相就会表现出来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我就讨厌,我就不喜欢。我们还有些人开音乐会,唱3个歌换 1套衣服,唱 4 个歌换 1 套衣服,何必呢,又不是时装表演,( 大家) 是来听你来唱歌的,又不是选美。( 那样) 把音乐会的意义也搞错了,这不必要的。7.要像说话一样歌唱周先生在她的声乐教学中,很强调说的感觉,时常让学生在唱歌之前要念歌词。周先生说,在唱歌之前一定要念歌词。为什么呢? 许多作曲家都是根据歌词来谱曲的,声乐作品其实是把语言音乐化了。所以我们唱歌一定要先念歌词。当然,不是念熟就好了,而是要念到歌词变成自己要说的话,说到自己的心里去,那样唱起来就有感情了,才能打动人。许多学生唱歌,他( 她) 的歌词也对,节奏、节拍也对,就是不好听,不动情。那是因为念的功夫没有做到家。8.歌唱者要引导观众的审美周先生: 我们在台上唱歌,除了唱好歌,还要注意引导观众怎么样去欣赏。我们有些观众认为,谁唱得响,谁唱得高,就鼓掌,这是误导。应该是谁唱歌打动我,唱到我心里去了我才觉得好,就鼓掌。现在有些人一唱到高音,唱到 High C 就不下了,等待观众的掌声,这就是自我表现。这样也容易误导观众的欣赏,这不好。9. 学声乐的人心胸要开阔周先生: 学声乐的人心胸要开阔。所以,我总是要求学生,在听音乐会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缺点,要看别人的优点。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你才会博采众长,才会进步。会看到优点,才会进步。看他这样唱倒是蛮好的,他的歌这样处理倒是蛮好的,我学得来,你就多学一点了吗。声乐教学也一样,看他( 她) 的教学优点在什么地方,我就能学到东西,大家这样就都能进步。10.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周先生: 作为一个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要有准确的声音概念。我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音色和自身条件,知道他( 她) 应该出什么样的声音,知道要把这个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做到心中有数。有人说我方法灵活,一个学生一个方法,那样不就是没有方法了吗?其实,灵活不是方法灵活,而是手法灵活,说法灵活。方法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简单地说就是科学的、可以持久地唱、不坏嗓子地唱,是一个系统。11. 声乐教学要交流周先生: 声乐教学要“集体化”,要交流、要互动。我老是把声乐教学比作是“踢足球”,你自己要有功夫,但是他( 她) 也要有功夫,如果你只管你踢,他( 她) 只管她踢,这样是踢不进世界杯的......

(摘自《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陈建彬文)

论题相关要目

1.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唐荣//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03-116;5.

2.钢琴炫技创作与表演的驱动力探究/黄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13-120.

3.电子管风琴特殊奏法及编辑功能运用解析: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张惟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21-128.

4.弦管唱曲之“顿挫”研究/陈恩慧//中国音乐学,2017(04):93-101;122.

5.民族弓弦乐合奏训练在舞台实践领域的拓展/侯少哲//中国音乐,2018(01):172-175.

6.当代昆曲伴奏中曲笛演奏特征分/陈悦// 中国音乐,2018(01):176-182.

7.徐占海歌剧作品的演唱处理难点研究/何月//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36(01):145-150.

8.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钢琴伴奏演奏分析/王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1-158.

舞蹈艺术

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考释

从天津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艺术特征、舞蹈形态三个方面入手,从文化的视角及舞蹈本体的层面对天津民间舞蹈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天津民间舞蹈在码头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民间舞蹈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戏剧性、程式性、技巧性三个艺术特征; 在对天津民间舞蹈深入研究后,依据民间舞蹈发展中求个性、个性中寻共性的原则,总结出天津民间舞蹈所具备的“韧”、“楞”、“飒利”、“哏儿”四大动态层面的舞蹈形态。以上结论也正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舞蹈本体进行的更全面、更深入、更立体的认知。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蕴含着充沛的民间舞蹈资源。自古以来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又在民众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即使曾被统治者禁锢,也因民众的喜爱从未使其停止过发展,即使曾被宫廷吸收,也因深厚的民间文化根基使其从未完全改变原有的风格特色。因此,极具活力的民间舞蹈,在各地生根发芽,各个地区又因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艺术形态,且每类艺术形态都凸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天津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因不断受移民、军旅、漕运、商埠的因素影响,使其成为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与此相应的是多地的民间艺术也被带到天津,隶属民间艺术一大分支的民间舞蹈,也在天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了汉族民间舞蹈的汇聚之地。随着时代的推移,天津民间舞蹈就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与本地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形态。然而,这样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却一直并未受到舞蹈专业领域人士的重视,一直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现如今现代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有些天津民间舞蹈正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因此对于其挖掘、与发展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将天津民间舞蹈作为主体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及影像资料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多方面的研究可对天津民间舞蹈动态层面的形态有一个较为立体的、系统的认识,可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的手段将其进行对外传播,让更多专业领域人士关注到其特有的地域风格性,同时也为天津地方舞蹈学术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王鸿昀,张洁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考释/王鸿昀,张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14-120.

2.原创音乐剧编舞与戏剧的融合:以音乐剧《海上音》为例/李奇//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59-163.

3.满族萨满祭祀舞蹈的形态变迁与功能转/郭宇霞//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64-168.

4.舞蹈题材的数据分析:“桃李杯”舞蹈比赛民间舞获奖剧目题材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韩淑英,李欣励,叶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4):175-180.

5.仪式消解之后:再议《红》《白》二剧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姬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4):181-186.

6.汉代鞞暨鞞舞/刘银清//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1-7.

7.宋词中所见舞伎缠足、步法考/尹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8-15.

8.清代方志文庙舞佾图考论/彭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16-25.

9.《舞论》的古典舞蹈论/尹锡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33-38.

10.超越本体论的舞蹈实践观:从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能动者的实践谈起/刘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31-35.

11.符号互动论视野下舞台民间舞的文化本质探析/喻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36-40.

12.从德里达的“解构”视角看传统舞蹈“虚象”之驳杂与后现代舞蹈之“身体存现”/张大策//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41-45.

13.技术美学视域下的舞蹈舞台空间研究/王蕾//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46-50.

14.玛莎·格莱姆的运动哲学和创作理念/李文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90-96.

15.莱斯特·霍顿现代舞技术体系课堂训练初探/李珊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97-100.

国外音乐图书译介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丰富我院图书馆外文乐谱文献的馆藏,以及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权威和原始版本的乐谱,我馆2016年采购了由德国骑熊士出版社(BAERENREITER)出版发行的莫扎特作品全集(111册)、巴赫作品全集(117册)和罗西尼作品全集(5册),共计233册。由于该三位作曲家全集由德国原装进口,所有文字部分均为外文(大部分为德语),为了方便我院师生的借阅和使用,2017年由我馆有着多年德国和瑞士留学经历的许卫东老师已经将三位作曲家全部作品集目录及相关主要信息翻译为中文。

该三位作曲家全集可谓是我馆近几年来的重要馆藏,每位作曲家全集几乎收录了该作曲家一生创作并流传的所有作品,其中也收录了大量作曲家的手稿摹本,具有很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全集的乐谱内容,笔者现将其三位作曲家的主要作品目录整理如下:

莫扎特:

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2.歌剧《唐璜》

3.歌剧《女人心》

4.歌剧《魔笛》

5.歌剧《后宫诱逃》

6.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

7.《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8.《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9.《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巴赫:

1.《平均律钢琴曲集》

2.《勃兰登堡协奏曲》

3.《b小调弥撒》

4.《马太受难曲》

5.《农民康塔塔》

6.《法国组曲》

7.《英国组曲》

8. 《D大调奏鸣曲》

9. 《赋格的艺术》

罗西尼:

1.《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2.《威廉·退尔》

3.《奥赛罗》

4.《圣母悼歌》

5.《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6.《坦克雷迪》

(本栏目供稿:许卫东)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导览

数据库简介:

西北地区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拥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木卡姆、花儿、信天游、秦腔、老腔、皮影艺术、西安鼓乐、敦煌乐舞、龟兹乐舞以及对于新中国的文艺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延安革命文艺和陕北红色歌谣等无不出自这里。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这些丰厚的音乐文化资源已经在西部文化整体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西安音乐学院以“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科研基地,在“长安乐派”、“汉唐音乐”、“西安鼓乐”、“秦派二胡”、“陕北民歌”以及“唐乐舞”重建等为代表的地域性特色音乐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积极推进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图书馆发挥优势,基于知识服务理念,推出《西北民族音乐学术资源数据库》。

学术研究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作为支撑。报纸文献、期刊文献、年鉴文献、会议文献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专著等是进行音乐研究重要的学术资源。这些文献或以篇幅短、知识新、内容广,或以出版周期短、专业性强、信息量巨大等特点,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学术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科研人员需要依赖的几种重要文献类型。然而,每年国内数以千计以至万计的音乐文论发表量累积形成的海量资源,使得科研人员若要快速、准确并且不发生重大遗漏地查寻到与“西北民族音乐”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检索工具。

数据库是数字时代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术研究必须最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包括数据库在内的各类检索工具,也只有在充分搜集、研究当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文献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出创新论点。

《西北民族音乐学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围绕西北民族音乐研究,将相关主题的报纸文献、期刊文献、年鉴文献、会议文献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标引、系统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多种检索途径,集检索查询、全文浏览、文件下载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学术资源数据库。数据库现收入上述各类文献资料6000余条。由于数据库所具备的扩充添加功能,该数字在今后会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之中。

该数据库的立项建设,对推动地域性特色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促进西北民族音乐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希望《西北民族音乐学术资源数据库》的推出,能够为学院地域性特色音乐文化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数据库使用指南:

《西北民族音乐学术资源数据库》现收入包括报纸文献、期刊文献、年鉴文献、会议文献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专著、网络文献等在内的各类文献资料6000余条(该数字在今后将会不断更新变化)。条目的著录,包括篇名(书名)、作者(责任者)、文献出处、出版或发表时间等。每一著录项目均可作为检索点,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途径。

检索途径与方法:

1.分类导航与检索

为便于全面、立体地展示数据库全部资源,我们结合多种分类法以及文献资源现状,编制了《西北民族音乐研究分类表》并作为分类检索之导航;依据该类表对每个条目逐一标引,以满足用户从分类角度族性检索之需求。

点击“分类导航”栏目→点击目标类目之“类名”→获得相关检索结果(表格式篇名索引)→点击目标文献之篇名,查看浏览全文。

2.篇名(书名)检索

点击“篇名索引” 栏目→点击目标文献之篇名,查看浏览全文。

3.其他检索

点击“检索”栏目→选择具体途径(如篇名、作者、出处、时间、分类、关键词、文献类型、导师姓名、学位授予单位)→输入相应的检索词→获得相关检索结果(表格式篇名索引)→点击目标文献之篇名,查看浏览全文。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自创刊以来共出刊一百余期,2018年适逢“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将进行全面改版,特为热爱阅读的师生设立《读者园地》专栏,特此征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 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