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8年第1期(总第131期)

作者:    2018年03月22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81期(总第13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

“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综述

“兴城会议”是 1986 年在辽宁兴城举办的以“当前中国音乐的紧迫问题和音乐理论家的历史使命”为主题的研讨会,该会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对当时中国音乐理论事业的发展道路进行讨论,中青年音乐学者为主要参会人员。时隔三十年,当下中国音乐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许和当时大有不同,但对于中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音乐理论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该承担的历史角色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都需要去梳理与认识。因此,“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 周年高峰论坛”于 2016 年 11 月 25—27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作曲系、科研处、音乐研究所协办,并得到《音乐艺术》《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文汇报》《音乐周报》及中国音乐学网等多家媒体支持。大会开幕式于 11 月 26 日上午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贺绿汀中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燕迪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贺绿汀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林在勇致开幕词。林院长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和高度期许,并用三个“是时候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特邀嘉宾高为杰教授、居其宏教授分别作了极富热情的发言。在此之前,11 月 25 日下午居其宏教授在《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历史反思和责任担当——纪念“兴城会议”30 周年》主题报告中指出: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在于集成和发扬“兴城会议”精神,紧跟时代发展大势,怀抱爱国家、爱民族、爱音乐艺术的满腔热忱,以深沉博大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学术使命感,认真把握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和中国音乐的特殊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造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堪与人类一切灿烂音乐文化和经典作品比肩而立的中国特色当代音乐艺术为己任,为中华民族在21 世纪的腾飞贡献当代音乐家的青春、才华和激情。

会议主办方邀请了近46 位专家学者参与嘉宾对谈以及组织 10 余位青年学者、博硕研究生进行发言。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3期仲娜文)

唐俗乐大曲的结构及其形成

唐代大曲有礼乐大曲与俗乐大曲之分,礼乐大曲与国家礼制仪式相须为用,俗乐大曲在世俗娱乐场合为用。礼乐大曲与俗乐大曲在用乐功能、承载机构与结构体制等方面均有不同。唐代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承载的俗乐大曲,其整体结构由散序、中序(歌、排遍、拍序)、入破(曲破)、彻几部分组成。这种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音乐结构体制并非源于汉魏旧乐或边地与西域音乐,而是由宫廷乐人和地方官属乐人将以各种途径进入乐籍体系内的音乐进行加工、整合、规范、创造而形成。大曲是一种群体性承载,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在一个整体中间连续表演的大型艺术形式。大曲是独立完整的歌舞艺术,有多遍组成,各遍之间具有音乐性格上的丰富性变化和音乐结构上的艺术逻辑关系。从用乐功能而言,大曲可分为礼乐大曲与俗乐大曲,礼乐大曲,是指在祭祀、朝会等国家礼制仪式场合为用,依附于礼制仪式而存在的大型歌舞形态。俗乐大曲,是指在宴会、娱乐等世俗性场合为用,不依附于礼制仪式而存在,以娱人、世俗人情为功能指向,具有纯审美对象意义的大型歌舞形态。大曲自西周以降一直以礼、俗两种形态贯穿性发展。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以六代乐舞为代表形式和典型形态的礼乐大曲体制。汉魏南北朝时期,礼乐大曲作为“国之大事”用乐,在“王者功成作乐”理念下依然延续。同时,在礼乐大曲与世俗礼乐及新声俗乐交融中产生的俗乐大曲开始彰显。唐代是中国礼乐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国家对礼乐大曲进行了规范和整合,《唐六典》中“雅乐大曲”称谓的提出,不仅是对西周以降礼乐大曲合法性存在的确认,而且意味着礼乐大曲在唐代的彰显。与此同时,国家在籍专业乐人群体在大曲结构思维的引领下,将积淀已久的汉魏旧乐、民间音乐与西域音乐融合,创制出具有散序、中序、入破结构形态的俗乐大曲,如此,形成了礼乐大曲与俗乐大曲交相辉映的局面。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4期柏互玖文)

放歌新中国

                                       ——1949-1956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成就

1949 年 7 月 2-19 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在文艺思想、文艺方向上达成共识,会议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今后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音乐作为新中国文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准的音乐表演人才队伍?如何总结和提炼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和人文精神?如何正确判断并处理好音乐上的中西、古今、雅俗关系?如何解决音乐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何利用已有的师资力量培养民族声乐的后继人才?凡此种种,都是文艺主管部门必须面对和着手解决的重要任务。具体到声乐来说,从乡村广场草台走上都市剧院专业舞台,由非专业半职业歌手变成专业全职歌唱演员,演出空间场所的转移、职业性质的改变、欣赏受众群体的更迭,是包括中国民族声乐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表演艺术都要直接面对的现实。对于每一个演唱个体来说,如何适应新的舞台演出环境?如何满足不同阶层受众群体的审美追求?如何进一步丰富个人的演唱曲目?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凡此种种,都是必须认真考虑和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今天是群众的时代,音乐也是群众音乐时代,群众音乐是以声乐为主。”虽然这种“以声乐为主”的对新中国音乐图景的展望不无偏颇,但毋庸讳言,声乐歌唱特别是群众的歌唱在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实践以及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拥有极端重要地位,并且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的时代正是一个群众运动的时代,一首器乐曲与独唱曲的组织作用与宣传作用,远赶不上一首群众性的齐唱歌曲。”的确,声乐歌唱之于中国广大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密切相连且息息相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音乐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民族音乐舞台化转型史,其中民族声乐占据着重要的分量,不仅在国际声乐竞赛中为国争光添彩、赢得荣誉,而且在民间演唱人才和作品的挖掘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收获。本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时段,以民族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为对象,从三个方面总结民族声乐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求教于方家。

(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4期郭克俭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1.熏陶、比较、综合与提升:在“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李吉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3-8.

2.面向未来的中国作曲人才培养/周勤如∥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9-14.

3.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议题说起/吕钰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5-19.

4.民族多声思维在作曲教学中的重要性:兼谈复调课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龚晓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20-23.

5.器乐曲旋律写作溯源及独特风格的技术构成:杜鸣心近期课程教学中个人阐述撷英/郭新,郎雅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24-46.

6.将民间音乐资源用于器乐化写作的艺术构思:杨勇当代民乐室内乐《秋声赋》创作路径解析∕魏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47-62.

7.无限自由之空间:郭文景《竹枝词》之横向组织原则探微∕王云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71-76.

8.林德伯格创作中的结构对位思维研究∕苏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77-81.

9.名作和声序进数理解读: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引子四小节功能域数理解读∕赵宋光∥中国音乐学,2017(04):106-112.

10.侵略战争摧残下的人性悲歌:对两版歌剧《秋子》的比较研究∕钱庆利∥中国音乐学,2017(04):113-122.

11.“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内在谛听”概念释义及音乐作品实例解析∕孙月∥ 中国音乐学,2017(04):123-130.

12.音程循环的贯穿发展与有机统一:以巴托克《组曲》(Op.14)为例∕陈林∥中国音乐学,2017(04):131-138.

13.始于理止于情:迪蒂耶《同一个和弦》中的技法特征与平衡美学∕王颖∥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4):99-113.

14. 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康啸∥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1-98.

15.“音色-音响”观念下的“微音高”:利盖蒂成熟时期对于“有限偶然性微分音”的探索与运用∕左延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9-108.

16.坚守学术标准 拓展学科疆域:《黄钟》创刊以来发表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综述∕刘涓涓∥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4):4-14.

17.利盖蒂《大气》结构与调性声景分析:兼论适应21世纪音乐分析的若干新概念∕周勤如∥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4):23-44.

18.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调式思维的多声样式/王萃//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40-46.

19.探究对位变奏的早期形态及其在现代音乐观念中的运用/徐婧//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47-55.

20.梅西安管风琴作品研究/唐晓博//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6-67.

21. 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三):3D音响空间中的创作思维/周倩,沈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5-83.

22. 交响诗《科谢萨尼》的管弦乐音响结构特色/范铮//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7-107.

23.贝多芬交响曲中铜管乐器的使用概况/郭梦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08-115.

24. 音色中的想象与想象中的音色:里亚多夫管弦乐小品《八音盒》配器分析/盛松//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6-125.

25.“永恒的求索”(下):萨洛宁《小提琴协奏曲》配器技术分析/杨慧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26-140.

26.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四):计算机辅助作曲影响下的创作习惯与工作方式/周倩,沈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81-90.

27.叶小纲五部声乐交响作品之音高结构分析/张宝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91-97.

28.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同源主题/罗紫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95-106.

29.探寻音乐表达与绘画的多类结合途径:以亨利·迪蒂耶《音色、空间、运动——星夜》为例/王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07-121.

30.金湘合唱作品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魏扬//音乐研究,2017(06):69-80.

31.论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创作的体系性构建/窦青//音乐研究,2017(06):81-89.

舞蹈

1.天津地区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研究/王鸿昀,韦舒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4-123.

2.天津地区民间舞蹈艺术形态考释/王鸿昀,张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14-120.

3.从《舞林争霸》谈舞蹈普及的重要意义/吴少卿∥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21-126.

4.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许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52-153.

5.昆舞元素训练下的表演探究:以昆舞作品《情醉三月天》中“醉鬼”形象为例∕杨剑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54-156.

6.中国古典舞袖舞表演研究∕张蕊,彭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59-164.

7.汉代鞞暨鞞舞考∕刘银清//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1-7.

8.宋词中所见舞伎缠足、步法考∕尹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8-15.

9.清代方志文庙舞佾图考论∕彭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16-25.

10.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清代地方志中祭孔舞谱辨析/阮岷//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26-32.

11.《舞论》的古典舞蹈论/尹锡南//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33-38.

12.阿甘本论作为“姿态”的舞蹈/支运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39-43.

13.舞蹈民族志的撰写与反思: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刘姝曼,王建民//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44-50.

14.身体观、宇宙观与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毛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51-55.

15.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王安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56-61.

16.论“非遗”语境下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朴永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62-71.

17.舞蹈类“非遗”旅游符号化消费边界研究:以基诺族大鼓舞为例/吴兴帜//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72-77.

18.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初探/欧阳爱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78-83.

19.“想象机制”在舞蹈表演实践中的应/张瑞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84-88.

20.浅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理论体系中“行动”在舞剧表演中的运用/王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89-92.

21.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许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52-153.

22.阶段收获与历史意义:“首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张君仁//音乐研究,2017(06):118-128.

音乐表演

1.新中国初期音乐表演艺术滥觞:“中西融合”观念下“17年”独唱独奏概观/冯效刚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22-129.

2.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变迁/郭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30-145.

3.融合意识下的探索与突破:小号与管乐队协奏曲《裂距》的音乐与演奏探析/胡秋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146-155.

4.20、21世纪中巴洛克音乐的表演风格:以J.S.巴赫的录音为依据/多洛提雅·法比安,周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03-112.

5.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为例/邹彦,刘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13-126.

6.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风格探究:以肖邦《第一叙事曲》四个录音版本为例/戴沉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02-106;8.

7.从概念置换视角窥探现代钢琴演奏中较冷门的三大典型新技术/邓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4-103.

8.古尔德“肖邦-斯克里亚宾”演奏版本探微∕李雪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04-113.

9. 固定科学的口型:论竹笛演奏基础教学中的“五个固定”之一/王晓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07-119.

10.亚纳切克《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贾晓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0-155.

11.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语境中传统音乐元素运用之研究/崔明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6-164.

12.键盘上的“生旦净末丑”:探究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把握/张姣∥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5-168.

13.谈《京剧瞬间》《皮黄》两首钢琴曲的音乐特色/杨锦∥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29-138.

14.中国风格器乐中民族乐器在电子管风琴上表现的宏观研究/庞渤//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39-143.

15.红色经典歌剧中的美声角色演唱研究:歌剧《星星之火》中“李母”的音乐形象塑造/白永欣//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44-149.

16.音乐剧表演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论用“读、听、析、策”在音乐文本中发掘人物塑造的线索/罗怡//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50-158.

书评、乐评

1.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毕乙鑫,温永红∥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6-151.

2.感悟现代音乐的魅力与力量:2017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许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2-156;2;161.

3. 《剑桥音乐表演理解指南》/杨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51-157.

4.谈音论乐的品位与趣味:由《向交响乐传统致敬》引发的思考/王旭青//人民音乐,2017(12):84-86.

5.史论两域的守望者:刘再生编著《嘤鸣集》之特色及其学术启示/田蕾∥ 人民音乐,2017(12):87-89.

6.高校“非遗”教学实践的新成果:程天健新著《西安鼓乐概论》述评/乔建中∥人民音乐,2018(01):88-89.

7.以音之名读国乐千秋 以乐之声赏华夏风采:读张振涛《燃烧的琴弦:中国音乐家的成才之路》有感/谭雅旎//人民音乐,2018(01):90-92.

8.音乐史写作的新境界:塔鲁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的治史方法/张继红//人民音乐,2018(01):93-95.

人文社科信息

“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学精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是中国古典哲学宇宙观和思维方式之特征的标识。农耕社会的中国先人无不从“天”那里求得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说,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有了天人相通的思维式。“天人合一”不是经验科学的思想形态,而是对原始的“天人相通”思维方式的哲学升华。将“人”即社会的伦理关系抽象化并上升为“天道”、“天理”,构架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伦理模式”; 转而由“天道”推出“人道”,并通过“天命之谓性”的人性论环节,在尽心、知性而知天的修养中达致人生境界的“天人合一”。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回答了道德本原和人生理想等各种问题。研究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在于认知古贤思想的原貌,揭示古代哲学话语形式下的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其精义,发掘包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发现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代“价值对象性”。反思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之精义,可以发现其中确实包含着一些“古今通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颇具现代“价值对象性”的文化思想资源。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真正成为现代的文化构成,就需要运用文化演进的“源原之辨”历史辩证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朱贻庭文)

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突破与重构

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生产中的一大方向,从形式、流程和内涵指向上区别于传统基于采写编评的新闻样式。这种差异也带来了对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在理论层面是否有别,以及区别在何的讨论。从数据中发现新闻价值和呈现仅靠文字所难以呈现的故事,是数据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新闻承接了传统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新闻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标准,尤其是其所依托的大量数据以及这些数据背后所附加的价值条件,不仅与新闻叙事和呈现紧密相关,而且在新闻的公共性、数据的适用性等方面与隐私权、商业利益等形成内在冲突。因此,对数据新闻的分析不仅要观察其表现形式和生产流程的改变,而且有必要突破数据及其呈现途径的形式表象,从其背后的内涵价值探求新闻样态的改变。数据新闻是侧重于分析逻辑,还是技术逻辑?在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新闻价值是否会随之发生转变?以及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的新闻价值关联与差异在何?本文围绕新闻价值理念,通过发现其中的差异性,尝试对上述问题予以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义。

(摘自《当代传播》2017年4期吴小坤,童峥文)

馆藏推荐

1.幸福心理学∕张艳, 王妍 主编B82/Z36(Y)

2.卡耐基经典成功励志全集: 卡耐基处世智慧∕(美) 戴尔·卡耐基 著;高洁 译B821/C168(R)

3.无所事事的艺术∕(法) 薇若妮卡·魏纳 著;(法) 爱芮卡·兰那B821-49/V784(E)

4.小故事大道理∕吴志强 编著 B821-49/W86(Z)

5.心若放宽, 处处是晴天∕夏沫 编著B821-49/X26(M)

6.一生气你就输了∕豫君 编著B821-49/Y85(J)

7.天使幸运色∕上官昭仪 著B82-49/S31(Z)

8.女人气场心理学∕富强 编著B825.5/F93(Q)

9.心理学基础∕陈少华, 邢强 主编 B84/C47(S)

10.像疯子一样思考, 像天才一样行动∕(英) 凯文·达顿, 安迪·麦克纳布 著;叶塑译B84/D229(T)

11.与孤独为友(日)/和田秀树著;冯莹莹 译B84/H29(T)

12.心灵与世界/(美) 约翰·麦克道威尔 著;韩林合 译B84/J416(H)

13.心理学与生活/李美华 主编B84/L33(M)

14.心理学/李新旺 主编B84/L35(X)

15.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凉音主编B84/L46(Y)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教学院专业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