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10期(总第130期)

作者:    2018年01月09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10期(总第130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韩愈音乐美学观的“性情三品”人性论基础

                                           ———对《听颖师弹琴》《送孟东野序》的辨析与解读

韩愈《听颖师弹琴》的琴乐审美态度及其人性论基础韩愈(768 ~ 824) 的《听颖师弹琴》一诗,在琴史以及琴乐美学思想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一是此诗涉及琴乐发展各重要历史阶段都曾存在的“时派”与“大雅”冲突的问题,二是此诗由北宋到清乃至当代,都曾受到琴人、文人乃至音乐美学家的集中关注。尤其是清代蒋文勋的《昌黎听琴诗论》以及蔡仲德先生的《聚讼千年的一桩公案———从韩愈听琴诗说到“平和”审美观》,不仅使这一公案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再度受到重视,并由此引发出对中国音乐落后原因的思考。因此,对韩愈此诗所反映的琴乐审美观念及其真实态度的关注,就成为从音乐美学角度认识或评价其思想史价值的缘起。韩愈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以极为丰富的情感意象以及极富现场感和即时性的笔触,描写了在听颖师弹奏古琴时的心理体验与音乐表现力,其中也记录了韩愈听琴时特殊的参与行为和琴乐审美态度。其诗写道: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就颖师所弹琴曲音乐表现力的丰富及其感染力,以及听琴者心理情态、审美意象的生动来说,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的描写,可谓达到极致。历史上写琴之诗,能写到如此地步的,恐怕是绝无仅有。这也是苏轼当初以此诗回答欧阳修“琴诗孰优”提问的直接原因。只是对于颖师所弹如此富于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琴曲,历史上诸家评价乃至褒 贬并不相同,甚至以是非论,成为一桩公案。后人对韩愈《听颖师弹琴》诗理解的不同乃至局限,除了与论者所持审美态度、评价标准和认知视角的不同有关,也与对韩愈诗传达出的审美态度、评价角度乃至听琴时的反常行为认识不足,以及未能把握与之相关的情、性矛盾心理有关。而这些正是了解韩愈琴乐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前提。

(摘自《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修海林文)

福州吟诵调现状及其活态特征与成因分析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它通过私塾、官学等授业场所或直接听从上辈以方言口耳相授、代代相传, 在传承过程中变异和发展。吟诵也是借诗歌以怡情的审美体验方式,《聊斋志异·白秋练》中“得听清吟, 至绝眠餐”正是诗歌艺术魅力的生动体现。鸦片战争以后,私塾废止、白话文推行等一系列改革使几千年的吟诵传统一度遭遇困顿而濒危。福州吟诵调因其独特的成长环境流传至今并形成一个极具艺术价值的流派。尽管从20世纪50年代起,福州市级吟诵传承人陈炳铮先生就着手从吟诵规则、与吟诵曲的比较及审美特质等角度开始了对吟诵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把福州吟诵调作为一个地方品种或流派,从其内部特征及影响其形态构成因素的角度进行梳理和研究的相关成果。而传统吟诵的地域性特征是其存在并有别于旁的品种的关键。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吟诵这一中华传统绝学成了濒临绝迹的国学瑰宝,采录并加以研究保护是当务之急。

(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2期黄晓涛文)

“同均三宫”的历史渊薮与乐学遗存

黄翔鹏先生“同均三宫”乐学理论的提出,首见于《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其中,关于“均、宫、调”三层次的概念,简述之 即为 :从生律五度圈中,摘出任一相邻七律,即为一均。如以黄钟为始(黄翔鹏先生称之为“均主”),摘出其相邻七律,黄钟(假定为 c)—林钟(g)—太簇(d)—南吕(a)—姑洗(e)—应钟(b)—蕤宾(#f),为“黄钟均”。以林钟为始,摘出其相邻七律,林钟(g)—太簇(d)—南吕(a)—姑洗(e)—应钟(b)—蕤宾(#f)—大吕(#c)为“林钟均”。以太簇为始,摘出其相邻七律,太簇(d)—南吕(a)—姑洗(e)—应钟(b)—蕤宾(#f)—大吕(#c)—夷则(#g),为“太簇均”,等等。生律五度圈十二律,以每一律为“均主”,摘出其相邻七律为一均,即可为十二均。一均即含“三宫”,“三宫”则与“正声音阶”(古音阶、雅乐音阶)“下徵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俗乐音阶)冥然相合。一宫之中以“五正声”为五调。这样,均、宫、调三个层次,是为“一均、三宫、十五调”,而十二律为十二均,总为三十六宫,一百八十调。综合上述,黄翔鹏先生关于“同均三宫”的乐学理论的建立,历史依据首先是晋代荀勖笛上三调,但其根源则在于《汉书·律历志》之“三统”“三正”以及“七始”之说。“天统”“天正”“天始”黄钟宫正声音阶,“地统”“地正”“地始”林钟宫下徵音阶,“人统”“人正”“人始”太簇宫清商音阶,是“同均三宫”之本源,汉代“三调”则为其具体的音乐实践。“同均三宫”是现今民间乐种研究的一把钥匙。晋北笙管乐黄钟一均七律,为“本调”(合字调)、“尺字调”(凡字调)、“四字调”(勾凡调),是“同均三宫”在民间的乐学遗存。“以林钟为调首”是清乐在民间的遗留。其与隋代“唯奏黄钟一宫”有着工尺字谱称谓——“哑工”“哑凡”等,宫调称谓——“蕤宾之宫”,或语源或宫调命名上的相通、相同之处。晋北笙管乐黄钟一均七律为三宫,隋代“唯奏黄钟一宫”,也可奏出三宫。《隋书·音乐志》所谓的“蕤宾之宫”,也就是晋北笙管乐的“勾凡调”。“清商音阶”古今都有。不但《汉书·律历志》有“人统”“人正”“人始”之太簇宫清商音阶,也有“清商三调”之清调。古代谱例则可见宋代赵彦肃之《风雅十二诗谱》,姜夔《越九歌》,熊朋来《诗新谱》。以本文所用谱例,就可见得黄钟均太簇宫清商音阶,无射均黄钟宫清商音阶。清代用于“庆隆乐舞”“番部乐”中的四相十三品琵琶,就是首以黄钟宫清商音阶的律位所设定。固定唱名法读谱,中国古已有之,现今在北方笙管中仍然沿用。五声宫、商、角、徵、羽,以其名调,则与律吕相通,律吕不动宫、商、角、徵、羽亦不动。以其作为乐曲之音,则“律有定而宫无定,宫虽移而律不移”。“二变”之名,史上多所称谓,一均七声以“均主”为宫多用“变徵”“变宫”之称谓,俗乐则又有“变”“闰”之称谓。宋代房庶以五行相生旋转月律,遂有“闰宫”“闰徵”之称谓,但仅仅是“易变为闰”深入探索和验证。同样,黄翔鹏先生提出的“复合律制”理论如果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定律法也应当视为一种假说,仍需要历史文献来验证。但如果作为一种律制理论的创新则完全可以成立,就像缪天瑞先生当年创用“律制”概念来一统不同音高体系和调律方法的做法一样。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3期陈克秀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表演艺术

1.主题变奏加“两突显”完成创举:香港中乐团六城巡演的节目设计展示/周凡夫// 人民音乐,2017(10):9-12.

2.生命的讴歌:记储望华墨尔本音乐会/冯兰芳∥ 人民音乐,2017(10):13-16.

3.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系列”指法应用分析及相关思考/陈春园∥人民音乐,2017(10):36-39.

4.天籁之响寻根之旅:浙江音乐学院“琴道神韵”系列学术活动述评/孙焱∥人民音乐,2017(10):40-41.

5.浅论:呐子吹腔艺术的规范与发展/单振岳∥人民音乐,2017(11):70-72.

6.孙文明二胡艺术回望与再发现:《二琴光亮》演奏“绝技”复原札记∕汝艺∥人民音乐,2017(11):73-75.

7.现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何洋∥ 音乐创作,2017(09):107-108.

8.中国小号作品中小号的民族演奏风格研究∕靳启亮∥音乐创作,2017(09):111-114.

9.当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三首经典唱段演唱分析∕许红霞,朱咏北∥音乐创作,2017(09):121-123.

10.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No2》节奏特点及演奏难点探究∕刘刈∥ 音乐创作,2017(09):124-126.

11.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处理分析∕陈哲∥音乐创作,2017(09):127-129.

12.浅析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处理∕王婕斯∥ 音乐创作,2017(10):95-98.

13. 声乐语境中古琴歌曲的声腔特征及生存价值∕姚佑南∥音乐创作,2017(10):111-113.

14. 浅析古筝曲《黔中赋》的创作意境与技艺的交融∕刘沙路∥音乐创作,2017(10):121-123.

15.中国民歌合唱的艺术特点探析∕李伟∥音乐创作,2017(11):107-109.

16.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二度创作刍议∕陈晓霞∥音乐创作,2017(11):113-115.

17.当代民族歌剧国际化发展路径探寻∕应娟∥音乐创作,2017(11):119-120. 18.风格独特意蕴深远:涂传耀笛曲《冷月》的技法特色和演奏分析/胡玉林// 音乐创作,2017(11):134-136.

19.从多代“江姐”看民族歌剧演唱的变化和发展/张伟芳//音乐创作,2017(11):177-178.

20.简论中国当代管弦乐队的发展及其意义/谭深// 乐器,2017(08):52-53.

21. 用钢琴表演实践提升钢琴整音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汪琴//乐器,2017(08):57-59.

22. 谈在钢琴教学及演奏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马晓鸥//乐器,2017(09):57-59.

23.钢琴艺术在合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与运用/贺婷婷// 乐器,2017(10):42-43.24. 扬琴演奏过程中体力、耐力、气力的关系/李瑾//乐器,2017(10):47-49.

25. 竹笛基础训练中口型口风气息联合训练的意义与重要性/乔成林//乐器,2017(10):52-53.

26.亚纳切克《小提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贾晓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0-155.

27.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语境中传统音乐元素运用之研究/崔明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6-164.

28.键盘上的“生旦净末丑”:探究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把握/张姣//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5-168.

29.在传统与现代交响中探索竹笛艺术生命精神/唐俊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42-51;2;77-80;7.

30.历史视域下的当代竹笛室内乐“新音响”构建与“传统”:以唐俊乔竹笛乐团为例之研究分析/张晓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82-87;93;8.

31.钢琴曲《皮黄》及其带给中国钢琴界的思考/张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88-93;8.

音乐文献学

1.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预算管理:以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周欣∥图书馆学刊,2017(09):47-51.

2.浅谈公共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开展讲座活动的三种模式:以天津图书馆音乐图书馆为例/彭雅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88-90.

3.乐谱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研究:以《西安音乐学院乐谱资料数字服务平台》为例/景月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57-162.

4.我国当代音乐文献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田慧,景月亲∥音乐探索,2017(03):65-72.

5.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相关条目看国际音乐图书馆专业机构发展特征及启示∕黄艺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09-116;168.

6.建立国家级音乐图书馆的构想∕张宁,高恩泽∥图书情报研究,2017(03):71-75;45.

7.陈玉琛和他的聊斋俚曲研究:为《聊斋俚曲曲牌唱腔100首》出版而作∕乔建中// 人民音乐,2017(05):93-95.

8.论英语音乐文献中的术语汉译∕任达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5-12.

9.以“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音乐史研究的成功实践:《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述评∕宋永全∥ 音乐创作,2017(03):125-127.

10. 2008~2015年间出版音乐学图书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引文数据/宋显彪等//音乐探索,2017(02):115-121.

11.从“曲牌索引及其统计系统”探梳传统音乐曲牌名称的“一曲多变/程晖晖//人民音乐,2016(11):70-73.

12.传统音乐曲牌统计及相关问题/程晖晖//中国音乐学,2015(02):108-115.

13.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程晖晖//中国音乐学,2014(03):103-109.

音乐教育

1.论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陈莎莎∥戏剧之家,2017(23):175.

2.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李朕樾∥戏剧之家,2017(23):187.

3.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宋艳琼∥ 戏剧之家,2017(23):197.

4.听觉为主,多维参与:欣赏教学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养成的策略构建/刘河仙∥中国音乐教育,2017(11):10-14.

5.关注核心素养 营造尚美文化: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落点/王欢,赵建红∥中国音乐教育,2017(11):15-19.

6.在高中音乐鉴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王奕晖∥中国音乐教育,2017(11):20-24.

7.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郑小芸,应晓芳∥中国音乐教育,2017(11):25-298.

8.国内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2012—2016)∕刘江峡,尹爱青∥中国音乐教育,2017(11):30-36.

9.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郭鹏,孙勇丹∥ 中国音乐教育,2017(11):37-40.

10.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方向本科生专业现存问题与解决方略: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李柯∥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26-131.

11.从歌剧《伤逝》《紫藤花》复排中的创新性看当下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宋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32-136.

12.中国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刘恩娜∥中国音乐,2017(04):191-194.

13.早期音乐理念对于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启示/贾抒冰∥人民音乐,2017(11):62-66.

14.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以民乐改编《红高粱叙事曲》为例/肖晴月// 音乐探索,2017(02):132-135.

15.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即兴配奏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唐碧蓉//音乐探索,2017(03):108-112.

16.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个案调查研究/王佳文//音乐探索,2017(03):113-117.

音乐翻译

1.冲绳的音乐文化∕细川周平,周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2-168.

2. 德黑兰的波斯古典音乐:变迁的方式(上)(选自《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布鲁诺·内特尔,秦展闻,洛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7-159.

3.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一)/陶辛,王小京//歌剧,2017(10):16-18.

4.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陶辛//歌剧,2017(11):17-19.

5.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余珉露∥ 黄河之声,2017(15):66-68.

6.以顿代步 复制韵式:音乐美的英诗汉译初探/陈丹∥ 韶关学院学报,2017(10):76-80.

人文社科信息

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

正如在国际物质生产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都在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成品供应的链条中寻求转型和上升一样,在国际精神生产分工体系中,当代中国也应该从“原材料供应国”向“成品供应国”的位置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西方学者研究自己的问题,我们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或“用中国的资料、数据和实例来验证西方的论断、理论和命题”,或“用西方的原理与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及其历史演变”这样单向度的研究理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揭示和分析“中国问题”,并积极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文明的要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建构能够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及其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进而创造“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和“思想自我”。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日益深化的讨论中不断寻求共识的问题。这里从话语特征、话语资源和话语层次等维度进行一些初步思考。其一,关于话语特征。我们应坚持“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着力构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等特征的中国话语。话语体系来源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无论是偏重抽象概括和逻辑严谨的书面话语,还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话语,往往都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生发的。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才能产生传达时代的内在呼声和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来看,很少产生出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范畴和中国话语,而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应该增强自觉的话语意识和明确的话语特征取向。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话语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方面,我们应克服“有概念无生活、有生活无概念”的研究短板。其二,关于话语资源。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的态度,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有关因素。当然,首先要从整体上和本原上把握西方文化,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文化的智慧。此外,还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情绪,积极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话语智慧。我们主张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并借

助于阅读经典著作时思想碰撞所激发出来的思想力量,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这就需要注意把握三种文化形态的话语资源: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着社会思想潮流;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作为精英文化形态的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城市地区及广大知识分子中间。我们应在不断优化的三大文化生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互动中,经受历史的考验,积淀出能够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话语的建构中,不能忘记拾取以往所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智慧凝成的话语果实。其三,关于话语层次。话语的背后是观念和概念,概念的背后支撑是现实逻辑及历史发展。也就是说,所关注的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着话语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中国话语。提升话语权,要注意一定的话语层次:坚实的话语基础,言之有物,就是“有底气可说”;凝练的话语核心,言之有道,就是从话语基础提升出来的本质、核心理念;围绕核心理念全面阐述话语内容,言之有理,这是“讲什么”;话语方式,言之有效,就是“你怎么讲”,“你怎么讲得让大家爱听”;话语自信,言之有信,就是说话的人有底气,“能充满自信地讲”;话语传播,言之有声,就是“你的话语能传播出去”;最后是话语权,言之有力,这是话语体系的最高目的。

(摘自《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 韩庆祥,王海滨文)

中华传统节日的演变与传承

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以节物、节俗、节信、节语为形态,林林总总,森罗万象,其符号释读有形似比拟、传说认定、同理共生、托物联想、象征指事等几种基本方式。从历史的线索看,它们一直处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之中,并围绕中心对象、文化内涵、存在形态和传习空间等环节,表现出由祭神而乐人、由巫仪而民俗、由繁缛而简易、由乡村而城市的演变,同时呈现出存续与衰亡交并互见的局面。面对中华传统节日内衍外化的趋势,宜探讨推进其传承的方略。中华传统节日自有其文化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往往凝聚着远古的文化信息,反映着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创造精神,成为当今传承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号作为象征文化现象,不仅构成了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而且也让节日民俗带上了文化哲学的成分。不论是春节、清明,还是端午、中秋,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特定的节日文化符号总是触动着民族的情感,在传承中显示出无尽的感召魅力。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和生活的风韵,其文化的价值和功能超

越了人们岁时认知和丰富生活的需要,具有多重的积极意义。首先,中华传统节日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又能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时令、生产、生活的节奏转换中巩固和加强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它有助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维护,增进民族内部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并成为文化共同发展、多元一体的媒介。再次,中华传统节日以乐生入世的基调,积极进取的精神,健康向上的活动,在调节人们身心的同时,激励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壮志。最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作为民俗、艺术、美学、伦理等的结合,它可以让人们在节日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体验,从而实现人伦教化、道德完善和情感陶冶。从总体上说,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状况还是健康的、有序的,尽管我们仍面临保护与抢救的任务。所谓“健康”,指它符合“与时迁化”的生活发展规律;而所谓“有序”,则指基本完整地传承下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其节日文化在继承中仍不断演进发展。

(摘自《艺术百家》2017年3期陶思炎文)

馆藏推荐

1.马勒传∕(英)史蒂芬·约翰逊 著;辛红娟 译J609.92/H56(N)

2.德沃夏克传∕(英)尼尔·温伯恩 著;仲文明,李芸昕 译J609.92/H56(N)

3.瓦格纳传∕(英)史蒂芬·约翰逊 著;路旦俊,罗帅 译J609.92/H56(N)

4.普契尼传∕(英)朱利安·海洛克 著;路旦俊,李慧 译 J609.92/H56(N)

5.柴可夫斯基传∕(英)杰里米·西普曼 著;汪璧辉 译J609.92/H56(N)

6.我的音乐生涯∕时白林 著;李春荣 主编J609.92/S54(B)

7.音乐经典练耳(附光盘)∕黄茜 编著J613.1/H76(Q)

8.半音化的历史演进∕桑桐 著J614.1/S14(T)

9.音乐分析指南∕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 著;陈鸿铎 J614.3/C184(O)

10.流行音乐风格训练∕尤静波,潘永峰 编著J616.2/Y68(J)

11.西方古典合唱的美学特征/田晓宝 著J616.5/T58(X)

12.新概念音乐健身法/朱少坤 著J618.9/Z82(S)

13.牡丹园之梦:为昆曲韵白与管弦乐队而作/陈牧声 曲J647.619/C46(M)

14.每日必弹琵琶指能练习曲/庄永平 编著J648.331/Z87(Y)

15.汉中民间器乐曲集/黄公亮主编J648.69/H74(G)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