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9期(总第12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携手开创“一带一路”音乐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
在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的音乐学院院长、学者和演奏家们,以及中国10大音乐学院院长、学者和演奏家们前来参加“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音乐学术研讨与展演,在此,我代表大会的主办方向诸位尊贵的嘉宾们、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古代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众多国家联系起来,丝绸、瓷器、香料络绎于途。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和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开始了解并影响世界。历史表明: 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以及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写下了重要的历史篇章。2013 年,中国政府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的丝绸之路,要坚持“五通”原则,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可以说,新的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人民交往的造福之路。在新丝绸之路建设的 “五通”中,民心相通是基础。而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是用音乐融通人的心灵。音乐艺术和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联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和纽带,对各国的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这次会议汇聚各方力量,为推动区域教育开放、交流、融合提供一个大契机,搭建一个大舞台,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它对推动 “一带一路”音乐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次会议,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组织开展院长论坛、学术交流、音乐展演、音乐工作坊和“一带一路”乐器展等丰富的系列活动,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并望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郭淑兰文)
频谱音乐的历史渊源、创作实质与美学态度
法国“六人团”的作曲家之一奥涅格(A.Hon-egger;1892-1955)说:“我认为,依靠过去的遗产是任何前进的必要条件,音乐发展的继承性关系是连续不断的。脱离树干的枝杈很快就会枯萎……”他甚至断言:“绝对的独创性是不存在的”。频谱音乐对于音乐历史的传承完全吻合奥涅格阐述的这些观点。频谱音乐从过去的音乐中汲取养分,但不是体现在音乐语言而是体现在创作观念上。他们像塞尔西那样关注声音的内部世界,像瓦雷兹那样赋予声音以生命意义,像斯托克豪森那样赋予音乐过程以哲学意义,还像德彪西和梅西安那样善于光和色的表达。若将视野继续扩大就会发现,频谱乐派提倡的“回归感知”,不仅是源于印象主义音乐、它还是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这些法国现代文化和艺术的美学特质。频谱音乐的创作实质可看作是作曲家对现实的理解和反映,这体现在对非谐频声音和电子技术的运用上。非谐频的声学来源是噪音,尽管不同流派对于噪音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但它进入音乐领域是20世纪早期机械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反映。如果说非谐频的出现是 20 世纪上半叶社会进步的象征,那么电子技术则代表着 20 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科技飞速发展的成就。电子技术的先进性与精确性完全吻合频谱音乐探索和调配声音的创作目的,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频谱音乐的美学态度反映出更深层和更本质的美学思想。古典乐派和新古典主义乐派重视表达的客观性,追求音乐本体的情趣。印象主义音乐和表现主义音乐重视表达的主观性,是作曲家对自我的内在拓展。频谱乐派不但重视自我表达,同时还关注音乐的传达效果和听者对于音乐的接纳,这与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L. A.Feuerbach;1804-1872)把人作为美学和艺术的中心、把艺术创造的本质看作交流活动、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所提倡的满足人的需求、找回人的价值等等这些“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频谱音乐对于序列音乐的反对与挑战,有如浪漫主义替代古典主义、印象主义替代晚期浪漫主义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造就的。如今,频谱音乐作为音乐发展历史中新的组成部分,也像先于自己出现的那些流派那样,正在启发和影响着后频谱乐派和其他后继的作曲家开拓更新的音乐疆域。
(摘自《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徐仪刘涓涓文)
论越剧在南京的传播与发展
与滥觞于吴中地区的昆曲相较,作为浙江代表性戏曲剧种的越剧非常年轻,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一带,在“落地唱书”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借鉴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的唱腔、曲调、表现方法逐步形成一种成熟的表演艺术。越剧于 1906年初登表演舞台之后,发展得非常迅速。早在“小歌班”时期,便在与杭州、嘉兴、湖州毗邻的江苏地区演出,“应该说这是越剧早期跨出浙江省域的演出尝试”,但这时越剧的表演形式还非常粗陋,只有汲取其他优秀剧种表演形式,从剧本、布景、道具、灯光以及音乐等方面尽力改革,去芜存菁,才能“使她具有话剧的色彩,而带有京剧的情调,因此便提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拥护”。伴随着不断地创新,越剧很快也从农村传播到郊县,再从郊县流传到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最终登上“大上海”的舞台,被都市的观众普遍接受。20 世纪 40 年代,越剧由上海沿沪宁一线,大量流传到南京,获得了南京观众的关注,最终开拓了南京的演剧市场,成为南京重要的剧种之一。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3期张婷婷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一带一路”文化研究
1.专题:“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影视发展∕周星∥ 民族艺术研究,2017(04):127.
2. “一带一路”文化视野中强化中国电影文化辨识度的意义/周星∥民族艺术研究,2017(04):128-134.
3. 融通:“丝路”情怀的影像表达: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现状考略/张茜∥民族艺术研究,2017(04):135-143.
4.印度电影导演蒂帕·梅塔电影研究/朱星辰∥民族艺术研究,2017(04):144-153.
5.在“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致辞/许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4.
6.携手开创“一带一路”音乐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郭淑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6.
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合作前景/俞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6-7.
8. 跨越丝绸之路:音乐的邂逅、阐释和前景/斯文尼伯·帕顿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8-16.
9.《突厥语大词典》“秦(桃花石)”一词释读/田卫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98-103.
10. 古代丝绸之路与跨学科研究/徐文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45-52;2.
11. 古代“丝瓷之路”综论/李锦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53-60;2.
12. “一带一路”能否开创“中式全球化”?/王义桅∥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7-13.
13.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模糊走向清晰: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何茂春,郑维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77-92.
14. “一带一路”语言规划与全球语言生活治理/张日培,刘思静∥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93-102;2.
15.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土合作前景:从世俗化、欧亚主义与“土耳其梦”谈起/徐胜,章海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7-11.
16.“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与对策:以西北四省区高校为例/张海水//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2-19.
17.中亚之旅:丝绸之路音乐考察/"丝绸之路音乐考察研究与创作"课题组张伯瑜,王次炤//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80-90.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1.和声功能沉思九章(上)/赵宋光∥中国音乐,2017(03):132-152.
2.样板戏”时期旦角唱腔设计中专业作曲思维的融入方式:以现代京剧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例/郭新∥中国音乐,2017(03):153-169.
3.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攀登民管创作新高峰(下):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团队成果纪实/高佳佳∥ 中国音乐,2017(03):170-177.
4.乐由心生:浅谈我的创作及创作理念/施万春∥中国音乐,2017,(04):5-10;173;209.
5.和声功能沉思九章(下)∕赵宋光∥中国音乐,2017(04):152-165.
6.秦文琛《向远方》(上)持续型织体化乐思及简约主义倾向∕周强∥中国音乐,2017(04):166-173.
7.奏鸣性:构建音乐作品结构的主线∕姚恒璐∥中国音乐学,2017(03):117-130.
8.西方音乐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2016年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邱桂香∥中国音乐学,2017(03):131-135.
9.汪立三钢琴曲《秦王饮酒》的创作思想及价值∕陈黎丽∥ 中国音乐学,2017(03):136-139.
10.名作和声序进数理解读: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引子四小节功能域数理解读∕赵宋光∥ 中国音乐学,2017(04):106-112.
11.侵略战争摧残下的人性悲歌:对两版歌剧《秋子》的比较研究∕钱庆利∥中国音乐学,2017(04):113-122.
12.“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内在谛听”概念释义及音乐作品实例解析∕孙月∥ 中国音乐学,2017(04):123-130.
13. 音程循环的贯穿发展与有机统一:以巴托克《组曲》(Op.14)为例∕陈林∥中国音乐学,2017(04):131-138.
14. 美国音乐史上一场关于先锋和现代主义的著名论争∕黄金城∥中国音乐学,2017(04):139-144.
15.林德伯格创作中的结构对位思维研究∕苏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77-81.
16.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关联”吗?:也谈J.S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咏叹调和30首变奏之间的关联∕孙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94-101;8.
17.序列音乐技术的中国化研究:十二音创作技术与理论的发展(1980—1990)∕张巍∥音乐研究,2017(04):23-46;58.
18.论展开性变奏/郑刚//音乐研究,2017(05):101-112.
19.马思聪《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及家国情怀/陶旸//音乐研究,2017(05):122-128.
20.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创作与表现特性浅析/阮海云//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85-88.
21. 韦伯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之比较/王永振,侯康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7-57.
22. 潘德列茨基音响主义时期创作特征初探/李鹏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58-70.
23.音乐写作风格探索:陈其钢讲座实录/陈其钢,张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4;2.
24.周龙早期创作中五声纵合化和声材料的结构形态/刘畅//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9-93.
25.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王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6-92.
26.乔治·罗奇伯格《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序列技法研究/黄金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3-102.
27.施光南旋律思维与我国当代歌剧创作/居其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69-73.
28.陈培勋创作历程解读:社会变迁中的作曲家个案研/李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74-87.
29.多媒体交互技术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影响及实践研究/刘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88-96.
古代及近当代音乐史
1.被误解的角调/李玫∥中国音乐,2017(04):91-97.
2.五弦琵琶谱中【小】字的再研究/温和∥中国音乐,2017(04):98-110.
3.音乐图像研究中文献应用之思考/刘晓伟∥中国音乐,2017(04):111-116.
4.传统与创新的调谐:《新朝鲜》杂志中的朝鲜音乐景观(1950-1970)∕关冰阳∥中国音乐,2017(04):117-126.
5.魏晋至南朝宋齐阮咸类琵琶与文士之关系∕陈岸汀∥ 中国音乐,2017(04):127-131.
6.虚静·希声·有无:以“大音希声”为例谈中国的音乐之道∕何军∥中国音乐,2017(04):132-137.
7.周代吴越音乐二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马国伟//中国音乐,2017(04):138-147.
8.箕子对古代中朝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林大雄∥中国音乐,2017(04):148-151.
9.略论西汉刘非墓出土的仿玉玻璃编磬∕王子初∥中国音乐学,2017(04):21-26;4.
10.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上)∕黄大同∥中国音乐学,2017(04):27-38.
11.论曲破的源流∕王皓,王小盾∥ 中国音乐学,2017(04):39-47;78.
12.唐俗乐大曲的结构及其形成∕柏互玖∥ 中国音乐学,2017(04):48-57.
13.清代笔记“乐户”史料二辨∕李向颖∥ 中国音乐学,2017(04):58-61.
14.“女乐”概念厘定:娼妓、女乐、女伶∕程晖晖∥中国音乐学,2017(04):62-69.
15.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研究∕陈晶∥中国音乐学,2017(04):70-78.
16.汉画像艺术中琴的表现形式∕季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64-76.
17.晚清女性的社会音乐启蒙(1898-1911)∕段蕾∥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16-124.
18.什么是瑟?∕弓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2-135.
19. 近三十年道乐研究的前沿进展∕蒲亨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39-45.
20.从史料、壁画来看丝绸之路上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的发展与流变∕吴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6-53.
21.韩邦奇《苑洛志乐》版本问题辨析∕潘大龙∥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3-21.
22.谈谈口述音乐史的几个问题:基于与梁茂春教授的对话∕丁旭东∥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2-31.
23.唐代乐判论议∕孙晓辉∥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85-98;5.
24. 缪天瑞台湾时期音乐活动考∕汪洋∥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9-109;5.
25.明代中后期徽班舞台上宗法观念的“立”与“破”∕李劲松,罗可曼∥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0-116;5.
26.从《字林西报》看上海“孤岛”时期慈善音乐艺术的传播∕王艳莉∥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7-125;5.
27. 略论越南外来弹拨乐器变迁的成因∕阮清河∥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26-137;5.
28.《史记·律书》“生黄钟”声数相配之谜∕吕畅∥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38-146;5.
29. 太古神游:音乐考古与史前史∕王子初∥ 人民音乐,2017(08):81-86.
30.清季民初国人心态与学堂乐歌∕徐文武∥音乐研究,2017(05):43-58.
31.长江流域薅草锣鼓的历史考证∕杨胜兴∥音乐研究,2017(05):59-67.
戏曲、戏剧艺术
1.荆楚文化语境中的云梦皮影戏研究/潘俊∥戏剧之家,2017,(23):8;10.
2.论传统京剧音乐的审美特征/陈怡∥戏剧之家,2017(23):11.
3.关于英语戏剧评价现状的若干思考/何丽新,田丰∥ 戏剧之家,2017(23):12.
4.基于大众文化语境下戏剧艺术元素组合解析/向群∥戏剧之家,2017(23):14.
5.从“场效应”看观众对戏剧演出的影响/尹璐∥戏剧之家,2017(23):21.
6.新时期中国话剧导演风景拾零∕赵光斌∥戏剧之家,2017(23):23.
7.谈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王芳∥戏剧之家,2017(23):29.
8. 六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述略∕严永福∥民族艺术研究,2017(02):161-169.
9. 关索戏:仪式与宗法的双重秩序/方冠男∥ 民族艺术研究,2017(02):170-174.
10.戏曲音乐创作的古今变迁/路应昆∥民族艺术研究,2017(03):5-14.
11.立足传统,革故鼎新:访黄梅戏音乐改革先驱时白林先生/李峰∥民族艺术研究,2017(03):15-21.
12.当下越剧流派经典唱段受欢迎度抽样调查报告分析/赵晓亮∥民族艺术研究,2017(03):22-32.
13.戏曲美学研究的路径与走向述论/李志远∥民族艺术研究,2017(04):25-33.
14.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琵琶记》思想内涵新论/乔丽∥民族艺术研究,2017(04):34-40.
舞蹈
1.舞剧撞上了孔德辛/于平//舞蹈,2017(09):36-38.
2.从《翠狐》到《金鸡狂想曲》 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物我互化/澄水等//舞蹈,2017(09):39-41.
3.新与“旧”的触碰 体味文化的灵魂 观张继钢舞蹈诗《侗》/王光辉//舞蹈,2017(09):52-54.
4.美国现代舞大师系列 多丽丝·韩芙丽:人类完美形象的形式和自然秩序/黛博拉·乔伊特,刘晓//舞蹈,2017(09):57-59.
5.“舞剧《库布其》的寓言精神/澄水,刘海栋//舞蹈,2017(10):34-35.
6.半百芳华 巴兰钦《珠宝》的形式美探析/陈若菡// 舞蹈,2017(10):36-38.
7.镜头与身体共舞 “上海明当代舞蹈影像展”回顾/卿青// 舞蹈,2017(11):19-21.
8.试论当代民族舞蹈创编中的“独特性”元素/伍建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55-59.
9.身体间的对话 首届“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观察/刁淋,叶进//舞蹈,2017(11):22-25.
10.舞剧《敦煌》的文化守望 大型芭蕾舞剧《敦煌》观后/于平,沙鸥// 舞蹈,2017(11):32-34;42-43.
11.在他的镜像中:佳吉列夫和林肯·科尔斯坦/南希·雷诺兹,刘晓真//舞蹈,2017(11):56-62.
12.“巫舞”的活动指称与义涵分化/于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22-29.
13.楚巫“操蛇舞”考/张玉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30-36.
14.汉画鼗鼓舞形态变迁考/季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37-41.
15.唐代剑器舞演出形态考/于海博//2017(04):42-45.
16.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许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52-153.
17.昆舞元素训练下的表演探究:以昆舞作品《情醉三月天》中“醉鬼”形象为例/杨剑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54-156.
18.天津地区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研究/王鸿昀,韦舒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4-123.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道路的哲学现实性品格
当今的国际秩序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转换,去西方化的政治开始成为新的主题。在世界充满风险的不确定中推进经济全球化,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在公平原则基础上建构全球治理的国际体系,必须打破冷战以来被零和博弈顽固困扰的政治思维,互信互赢对于国际交往的价值成为时代的优先选择。
另一面,当经济全球化遭遇民族主义挑战,也可能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有将全球整体撕成碎片化的危险,这势必加大主权国家或区域间的沟通与对话的难度和利益考量;二是走向狭隘的民粹主义,以极端的保守和封闭对抗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
基于新的现实和情景,中国正在启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新议程,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民族国家利益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化,从多元文化向文明共识转化,战略思维给哲学留下广阔空间,从理念、规则到路径、方案,中国哲学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精神,在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担负着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的历史任务。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8月14日孙麾文)
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
中华民族能够始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有一套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与精神,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可以为后世传承。85年前,著名教育史学家孟宪承在其所撰《新中华教育史》的开首处写道:“我国学校教育,在现代意义上,严一点说,只占着三十年;宽一点说,也只占着七十年的历史。但我 们是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从虞夏时代算起,也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难道这四千年来,立国于大地,我们没有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和精神吗?当然是有的,只是和现代截然不同罢了。”孟宪承先生肯定,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能够始终立足于寰宇之中,是自有一套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与精神的,而且与现代的做法(主要得之于西方)截然不同。孟宪承先生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民族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方法和精神教养民众、传递文化的?易言之,我们民族的教育传承究竟有着如何的独到之处?究竟又有哪些教育传统代代传递,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可为后世甚至是当代所继承?
(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4期杜成宪文)
馆藏推荐
1.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 编著C933/W34(L)
2.组织行为学∕陈国海 编著C936/C44(G)
3.录音艺术应试技巧:音响导演方向∕袁媛,王轶 编著G634.983/Y89(Y)
4.数字媒体艺术应试技巧∕赵贵胜 编著 G634.983/Z43(G)
5.传承与创新: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评论集∕单跃进 主编J605.2-53/S27(Y)
6.中国民歌与风土∕黄允箴 著J606.2/H79(Y)
7.道教音乐研究文集∕胡军 主编;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J608.1-53/H51(J)
8.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备览(1)∕徐元勇,陈伊笛 编著J609.22/X76(Y)
9.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修订版)∕(英)查尔斯·罗森 Charles Rosen 著;杨燕迪 J609.5/R667/(1-1)
10.施光南传∕何民胜 著J609.92/S52(G)
11.门德尔松传/(英)尼尔·温伯恩 著;马新强 译J609.92/H56(N)
12.贝多芬传/(英)杰里米·西普曼 著;兰萍,唐跃勤 译J609.92/H56(N)
13.肖邦传/(英)杰里米·尼古拉斯 著;路旦俊,王姝 译 J609.92/H56(N)
14.莫扎特传/(英)杰里米·西普曼 著;唐跃勤,兰萍 译 J609.92/H56(N)
15.海顿传/(英)大卫·维克斯 著;王晓东 译J609.92/H56(N)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