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声/声音”“音声”“音乐”“仪式中音声”:
重访“仪式中音声”的研究
1993 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启动了一个由中国本土学者组成参与研究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以田野作业配合历史考证的共时-历时取向,对中国主要道教宫观的科仪音乐传统以及西南、西北、华东、华南等地域的民间信仰体系内的仪式音乐传统展开了研究,并在大量个案研究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仪式中音声”的理论模式。
该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推动了中国音乐学学界在仪式音乐领域的研究。当然,所有理论方法都是研究者对其特定研究对象所设置的具针对性问题探究过程之自身经验感受和“觉悟”,不能被认为是必然,或理所当然地适用于该领域内的所有研究——一个理论模式之适用性当取决于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设定的“问题所在”。“仪式中音声”理论模式自推出至今已有多年,看到该理论模式在学界被诸多仪式音乐的研究者所采用,感到快慰之余,也觉得需要对“仪 式中音声”作一个“重访”,强调“仪式中音声”框架的思维渊源及其在学科脉络中的属性和定位,理清一些诸如“声 /声音”“音声”“音乐”“仪式中音声”的关键概念,并对“仪式中音声”研究的拓展作一个瞻望。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文化中的音乐,以文生态语境中“人是如何制造及接收音乐的”为其学科命题。同其他研究人类文化的人文、社科学科一样,民族音乐学以探 究 与 音 乐 制 造和接收相关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基点出发,在“思想 ~行为”一体观中,将音乐的行为分解为“过程”(音乐的社会化过程) 和“产品”( 社会化过程的结果——音乐的声音) 两个关联一体的互通互动层面,视“思想”为音乐行为过程和产品的深层动力或核心内 涵,从“过程”-“产品”-“思想”三者间的动态关系角度去理解音乐在其文化生态环境 中的意义,这是民族音乐学对“文化中音乐”研究之根本。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中的“思想 ~ 行为”者,是“个人”和“群体”的组成,所以对音乐的社会化过程的探究必须是一个包含着“个人”和“群体”( 或“个别性”和“普遍性”)的双轨关注,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来考察“人”制造和接收音乐的普遍先天性生理、心理基础( 人所共有的音乐制造和接收潜能与机制) 以及后天性的文化养育过程( 即“语境”对人在社会群体之中的音乐制造和接收认知过程的熏陶) 。如果我们不以“过程 ~产品“个人 ~ 群体”为“二元”的两分,而是视它们为一个“两极变量”的连续,那么研究者就可以在此连续线上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其文化语境的不同“远 ~ 近”关系属性,就研究者设下的“问题所在”而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或取“近”产品一端切入,聚焦于形态结构和风格分析,进而将研究扩散至对“过程”因素的考虑; 或以“近”音乐的社会化过程切入( “先天性”或“后天性”) ,跟进和追踪其最终的“产品”结果。如此,无论研究者在“过程”与“产品”的两极变量连续线上的哪一点切入,其对“人如何制造及接收音乐的”探索都是一个对过程和产品的双重兼顾。
(摘自《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曹本冶 文)
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在中国艺术史中,古琴因为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成为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但从中国历史看,这种关联并非来自士人的自觉选择,而是来自西周礼制的外在强制。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礼制的崩解为古琴价值的凸显提供了契机; 两汉时期,士人在国家政体中地位的稳固以及士人集团的形成,则直接导致了琴艺的繁荣。从现有文献看,汉代是中国古琴艺术价值体系的确立期和完备期,这一体系包括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悲、琴以挑欲、琴以娱情等五个方面。
后世,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情致化,但总体上并没有溢出汉代乐论为其奠定的框架。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人的纯粹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情致化的道路,琴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摘自《人文杂志》2017年第3期 刘成纪文)
天方夜谭
——对十一部 “丝绸之路”音乐作品的主题解读
中央音乐学院于2014 年设立了 “丝绸之路音乐考察、研究与创作”科研课题。该课题集创作、研究与表演于一体,不仅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在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上也打开了新的视域。
课题组中的作曲家成员经过了两次国内采风和两次国外采风的经历,在追寻历史、体验现实与人际沟通的三方面交叉实践之后,基于个人感受,创作出了 11 部作品。其中第一期的六部民族室内乐作品是出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较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之手;第二期四部协奏曲和一部管弦乐作品则出自作曲系中年作曲家的笔下。六部室内乐作品已上演了两次,五部大型作品也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各路的评介不一,批评与赞美兼具。作为课题的组织者之一,本人参与了四次采风,不仅与作曲家们有较深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聆听这些作品时也有不一样的感受。然而,评介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不仅因为 “人际关系”的因素,还有从何种角度来评介的问题。由于这些作品是命题创作,是写 “丝绸之路”,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怎样来体现和实施这一具体命题与指向的创作,笔者在文章中准备就此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希望对大家理解这些作品有所帮助。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张伯瑜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学
1.民族音乐学的科学方法与实验室工作(一)/曼特尔·胡德,周晋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95-101.
2.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器乐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后旗四胡家族器乐合奏为例/庆歌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02-109.
3.荆州民间“上皇会”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徐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0-117.
4.元代的道教斋仪音乐∕曾桢,蒲亨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2-41.
5.岩洞寨与小黄寨春节鼓楼竞歌比较研究∕刘雯,董桓∥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42-50.
6.布迪厄场域理论在传统音乐非遗传承研究中的运用:以广东省非遗“五华竹马舞”为例∕郭小刚∥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60.
7.高州年例与八音锣鼓调查∕范晓君,邓永业∥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61-67.
8.民族音乐学的科学方法与实验室工作(二)∕曼特尔·胡德,周晋民∥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68-79.
9. 综合运用中西方理论方法分析藏族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田联韬∥中国音乐,2017(03):28-37.
10.口头表演的过程表述: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博特乐图(杨玉成).∥中国音乐,2017(03):38-49.
11.民歌区划的原则、主导要素与方法∕黄虎∥中国音乐,2017(03):50-56.
12.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记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声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李红梅∥中国音乐,2017(03):57-62.
13.越南北部倮倮人与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的族源关系考辨∕苏毅苗∥中国音乐,2017(03):63-68;193.
14.佛曲《频伽音》([叫街声])研究∕袁静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9.
15.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唐文滔∥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0-26.
基本乐科
1.乐钟双音状态的标准差分析法之应用实证/隋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0-38;77.
2.荀勖律笛制作考/孙克仁∥中国音乐学,2017(01):52-64.
3.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律学原理的新发现:从苏灵笛开孔比例看东方音律中隐含的物理基础/喻辉∥中国音乐学,2017(02):59-66
4.论《律吕正义后编》中的琵琶、二弦音律∕吴浩琼∥中国音乐学,2017(02):75-83.
5.音乐内心听觉与记忆的相关研究/哈筝,冉腾宇//中国音乐,2017(02):168-175.
6.《吕氏春秋》音律相生法的分析和解读:兼为杨荫浏先生的释文和图式辨正∕刘永福∥中国音乐学,2017(03):67-74.
7.灵敏的和弦功能感所倚蕴的数理秘骨:由辟斯顿对于减七、增六和弦的功能断言引发的和声功能理论探索∕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37-54.
8.从邬满栋《二人台音乐》谈匀孔笛的传承∕陈正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24-32.
9.朱载堉乐律学研究综述∕石学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47-154.
10.将瑶族民歌引入视唱练耳教学的专题化思考∕肖楠楠∥音乐天地,2017(08):43-49.
11.富品经典心生长歌:《法国视唱》系列教材的版本溯源及思考∕张涓∥ 人民音乐,2017(03):77-80.
12.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现状∕张晖∥ 人民音乐,2017(03):81-83.
13.论传统调性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节奏及其相关概念∕任达敏∥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41-54.
14.聆听·律学:律学听觉化的践行者姜夔∕俞梦烨∥人民音乐,2017(10):26-28.
15.“22 sruti”的律学理解/赵宋光//音乐研究,2017(02):66-67;114.
16.十二音位的五度相生:曾侯乙编钟上层一组钮钟的乐学内涵/宋克宾//音乐研究,2017(02):83-90.
表演艺术
1.钢琴是歌唱家钢琴是大乐队:第四届深圳钢琴协奏曲音乐周四人谈/陈志音∥ 人民音乐,2017(08):20-21.
2.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刘筝∥人民音乐,2017(08):30-33.
3.“国王歌手”演绎的无伴奏重唱艺术:在浮华时代如何自我超越又保留本色?/孙红杰∥人民音乐,2017(09):9-14.
4.从概念置换视角窥探现代钢琴演奏中较冷门的三大典型新技术/邓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4-103.
5.古尔德“肖邦-斯克里亚宾”演奏版本探微/李雪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04-113.
6.人物形象的音乐阐释: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研习心得∕张维∥钢琴艺术,2017(09):38-43.
7.中国扬琴音色为何清亮:有关扬琴槌的实验研究/余兆欣∥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7-125;60.
8.论张权对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与实践∕张浩∥音乐研究,2017(04):121-128.
9.论钢琴伴奏在歌剧排练中的作用:以歌剧《魔笛》的排练为例/郑明顺∥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0-114.
10.闵惠芬,诗乐年年总忆君(下):闵惠芬其人、其事及其艺术贡献/张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26-130.
11.闻声识人 琴襄助:解析梅诺蒂歌剧《灵媒》中莫妮卡咏叹调“Monica’s Waltz”钢琴伴奏与现代歌剧人物情感发展的深层次配合/万芊芊∥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1-136.
12.“方言”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意义/柴玲∥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7-141.
13.简化还原分析理论中的音乐表演研究/邹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2-123.
14.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十三辙”/杨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6-153.
15.钢琴与管弦乐器二重奏中协作钢琴演奏的差异性/聂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4-164.
16. 长号变调键在演奏中的作用、问题与思考/师鲁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5-173.
17.《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两种钢琴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缪函格∥音乐天地,2017(03):49-52.
音乐评述
1.“刘天华脉络”寻思/张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0-46.
2.《礼记·乐记》音乐批评思想初探∕李波∥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23-32.
3.作为思想家的遁世者:读《古尔德读本》/刘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33-39.
4.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从雷佳毕业音乐会看中国声乐表演博士的培养要求/满新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19.
5.这种精神比什么都重要:为天津音乐学院钱国桢教授从教5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首发式而写/蔡良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0-22.
6.我们的班长钱国桢/梁茂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3-26.
7. 感悟57年的从教岁月:记民族音乐理论家钱国桢教授/徐元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7-30.
8. 守望学术传统,培育学术新人:记钱国桢教授从教57周年暨《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首发式/南鸿雁,钱丽娜,涂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1-35.
9. 重温 传承 展望:“施光南音乐节系列活动暨施光南音乐学术研讨会”述评/苗欢欢∥人民音乐,2017(09):37-40.
10.问学究天人之际 修德润后学之心:纪念黄翔鹏先生诞辰90周年暨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闫若彧∥人民音乐,2017(09):56-59.
11. 畋条:论施光南《秋海棠叶》的“创造美”/李岩∥人民音乐,2017(09):60-63.
12. 琴音新声,力推大鹏冲高:“第四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杂记/紫茵∥钢琴艺术,2017(09):4-13.
13.聆听、感受、表演、超越:记“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音乐节”系列讲座/李木子∥钢琴艺术,2017(09):27-32.
14. 范式与接通: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考古:“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综述/常怀颖∥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59-168
15.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田青学术研究评述/姚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37-148.
1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综述评/李建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9-154.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文献述评/梁红//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5-161.
18.从“天然结构形态”到“结构对位”再到“结构二元性”:评贾达群《作曲与分析》对传统结构理论的超越/陈鸿铎//音乐研究,2017(05):113-121.
19. 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毕乙鑫,温永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6-151.
20.感悟现代音乐的魅力与力量:2017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许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2-156;2;161.
21. 薪火相继 续写辉煌:中国音乐史学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综述/王清雷,曹葳蕤,陈伟岸//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9-19.
22.永远的红色旋律 经典的音乐史评:评《红色经典音乐概论》/王安潮//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42-146.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音乐剧发展创作进程与代表作品比照评述/屠锦英//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47-151.
24.时代的探路者:评洛秦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及成就/胡亮// 中国音乐,2017(02):176-179.
25.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之滥觞: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评述/魏艳斐// 中国音乐,2017(02):195-199;208.
26.1977年以来中国学者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境外跨界民族音乐研究综述/韩冰//中国音乐,2017(03):194-205.
27. 全国音乐与舞蹈领域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李欢,罗田雨//中国音乐,2017(03):210-215.
28.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李明辉//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74-180.
音乐翻译
1.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本内迪克特·泰勒,王瑛珏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03-122;135.
2.《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译后记/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23-124.
3.“新里曼”理论导论:一次调查与一次历史的纵览/理查德·科恩,唐小波,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25-135.
4.音乐理论类译著概览(1993—2015)/金经言//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1-36.
5.论英语音乐文献中的术语汉译 /任达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5-12.
6.英语音乐学著作中非英语术语的汉译问题:以理查德·霍平《中世纪音乐》一书的汉译为例/伍维曦//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23.
7.想象音乐/尼古拉斯·库克,杨丹赫,杨燕迪//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45-160;5.
8. 打破规则作为修辞的一个标志/J.彼得·布克霍尔德,陈鸿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6-48.
人文社科信息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四次。本次调查扔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四套问卷进行全年龄段人口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分别采用三套不同问卷进行访问。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52歌,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将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汇报如下:一、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较上年有所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降幅较为明显。二、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大体较2015年有所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和纸质报纸、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减少。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局各媒介接触时长之首。三、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有所增长,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持续下降。四、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上网率有所上升,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五、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与2015年相比略有提升,对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略有下降。2016年手机阅读群体的人均花费较2015年增长显著。六、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群体,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五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七、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八、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较2015年均有所增长。九、亲子陪读比例和亲子阅读时长较2015年均有所增加。
(摘自《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第5期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文)
21 世纪技能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趋势与展望
“21 世纪技能”受到国际教育界及学术界的重视,世界各国均根据其理念订下适用于其当地教与学情況的技能重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的概念也逐渐与21 世纪技能的內容互相呼应,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方向。国家于 2016 年发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文件当中列出六大素养,便是为学生适应转变中世界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及引导新方向,进而提升国家教育的竞争力。从课程取向、教学取向和评估取向三大方向入手,揭示21世纪技能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发现核心素养如何为未来国家教育发展带来启示。面对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变革,学校和教师应如何回应呢? 变革宜循序渐进,采取平衡取向,一方面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 例如重视学习和教育) ,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学习和资讯科技发展的趋势,强调“无边界”学习,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工具,为学习者的进度及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供适切的反馈。就教师教育而言,教师需要成为“网络型教师 ”( networked teacher),利用网络( 电子) 资源,学习如何善用人脉和机构的伙伴协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师范大学宜培养教师成为“评估”专才,掌握多元评估策略,评估学生在高阶思维和不同素养的表现,透过评估学生的学习,同时反思自我的教学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培养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和“人生导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这样才能迈向培养学生 21 世纪技能的理想。
(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3期 李子健文)
馆藏推荐
1.赵季平音乐研究文集∕西安音乐学院 编著 J6-53/X15(A)
2.中国新音乐年鉴(2010年)∕钱仁平主编/J6-54/Q43(R)
3.中国音乐家图典∕黄胜泉主编J6-64/H77(S)
4.欧美经典提琴图典(上/下卷)∕张献 [辑] J6-64/Z35(X)
5.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上/下卷)∕(法)安田朴(Etiemble) 著;耿昇译 K203/E257(I)
6.魏晋南北朝社会∕庄华峰著K235.07/Z87(H)
7.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变迁研究∕雷震等 编著K235.35/L23(Z)
8.世纪末的维也纳∕(美)卡尔·休斯克(Carl E. Schorske) 著K835.21/C168(R)
9.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赵声良著K879.214/Z46(S)
10.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白芳著K892.98/B16(F)
11.风格的特征/(法)罗伯特·杜歇(Robert Ducher) 著TU-091/D229(C)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