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7期(总第127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当代西方音乐历史编纂的新趋势
———以新近三部20世纪音乐断代史为例
20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西方思想与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包括哲学、美学、史学、艺术学、音乐学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均出现学术观念的纷争与转型,各门学科在研究对象、范围、理论、方法上均有显著的改变。就大史学领域来说,新的研究趋向主要体现在叙事史的复兴、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微观史学、新文化史、口述史的兴起等方面。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史学秉持的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和精英主义提出了质疑,它们一改传统史学的保守与封闭,使 20 世纪末的历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与之相应,西方长期以风格为主体的艺术史研究也遭遇危机。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 Hans Belting) 在 《艺术史的终结?》( 1987) 一文中,对西方艺术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批评性的阐述。他提出: “对于一部艺术史死亡的思考,当然不是去预言艺术史学科的终结。我们的主旨在于摆脱关于艺术的历史性陈述这一既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大部分而言是风格多样性的历史。他们把艺术描述成一个自律的系统,并通过其内部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借用《剑桥20世纪音乐》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简短的结语:
“与所有历史著作一样,这本剑桥音乐史的性质最好被看作是一份状态报告,是一系列正在进行对话的立场声明。因为,任何历史都不过是一个无止境的阐释过程中的临时站点,也即是说,与其说历史是事实的反映,不如说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建构”。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班丽霞文)
介于“用”与“不用”之间
——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
音韵学是与语言音乐学关系极为密切的语音学内容。作者通过三个层次:“音韵学的存在意义”;“两种概念的‘音韵学’”;“‘目的’决定‘用度’”,提出在语言音乐学文论中,对音韵学术语,要做到知而慎用。
本世纪初以来,我一头扎进了一个尚待垦拓的领域——语言音乐学。这段时间来,我的研究对象仍是传统音乐品种,学习对象却主要成了语言学方法(包括普通语言学及音韵学诸课程)。巨大的收获使我得到另辟蹊径的快乐。本文将专门谈谈自己在学习与使用音韵学方面的感想、困惑与思索。坦诚地说,之所以专文探讨,有两个原因:1. 我发现在音乐界的相关论文里,涉及唱词音声分析时,常常出现对音韵学术语的错用与赘用现象。希望本文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相关探究,以使语言音乐学在音乐类文章中,一步步成熟、规范起来;2.音韵学,对于音乐界来讲,多少带些“神秘”,带
些“高度”。笔者试图拨开这层“神秘”的纱幕,拉近音韵学与音乐界的距离。让音乐界更多的人,能在“用与不用之间”,受益音韵学成果。
(摘自《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钱 茸 文)
民歌区划的原则、主导要素与方法
任何文化必然占据一定的空间,任何有人类生存的地方一定存在着一定形式的文化类型。因此,对音乐空间属性的研究就十分必要且重要,这种研究即为音乐地理研究。上世纪中期以来,国内外有关音乐地理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上百篇的研究成果。音乐地理在中国的研究,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产生的“民歌色彩区”“汉族民歌方言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分组”等有关民歌区划的学术成果。这些区划的基本方法,其依据偏重感性经验和直觉判断。早期民间音乐生态状况较好、这批学者的传统音乐功底深厚,而且大都有过直接参与“民间音乐集成”的大量积累,故而这些经验性划分弥足珍贵,他们的直觉判断完全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菜单”。本文在充分吸收音乐学界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意欲借鉴人文地理学界实证性研究的概念、理论与个案范式,尝试探索实证性研究路径。
(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3期黄虎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中国音乐史
1.西安鼓乐”研究的六十年/乔建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2):64-75.
2.剑桥学者慕阿德与中国音乐/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2):76-86.
3.啭歌”“喉啭”:佛教咏经梵呗与汉唐歌演新声/陈文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2):87-96;117.
4.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王子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7-29.
5.乐钟双音状态的标准差分析法之应用实证∕隋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0-38;77.
6.黄国栋和陈琳的两首抗战时期艺术歌曲∕蒲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39-50.
7.西汉黄钟标称律长与度尺考:兼评朱载堉对刘歆的些许偏见∕郑荣达∥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27-139.
8.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人早期律学实践∕李玫∥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40-151.
9. 中土音声人理念的存在与消解∕项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52-157.
10.榆林横山乡村龙王庙壁画中的乐人形象分析∕李宝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58-168.
11.论目录学体系中的器乐立目:兼论南宋莆田二郑的音乐分类观及其影响∕孙晓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68-77.
12.西汉三王墓编钟音律分析(下)∕王子初∥中国音乐,2017(02):29-35;58.
13. 西周后期和春秋早期组合编钟的“8+8”结构∕王友华∥中国音乐,2017(02):36-41.
14. 萧友梅和他的《和声学》∕康啸∥中国音乐,2017(02):42-49.
15.唐宋礼乐思想转型的先声:以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注疏为例∕孙小迪∥中国音乐,2017(02):50-58.
16.论汤显祖与北曲∕朱夏君∥中国音乐,2017(02):59-67.
17.音乐考古学与古代音乐遗迹研究∕方建军∥中国音乐,2017(03):75-82;106.
18.也谈海昏侯墓编钟/王清雷//中国音乐,2017(03):83-92.
19.龙笛及京方大神家族考/严薇//中国音乐,2017(03):93-101.
20.《琴论》作者新考/杨天星//中国音乐,2017(03):102-106.
21.《唐享龙池乐章》相关问题考辨/闫运利//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1):107-112;8.
22.空间的体验:晚清以来苏州评弹听客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周巍,吴琛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1):113-118.
23.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谢嘉幸,国曜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7-23.
24.我们也活过:以口述史为证:论口述史在音乐学领域的运用/臧艺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1):24-29.
25.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二)/王姝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1):30-42.
26.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上海工部局乐队/留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08-117.
27.民国时期出版唱片中的抗日救亡歌曲:以百代和歌林公司为例/卢映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8-128.
28.苏联音乐思潮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7(01):42-51.
29.荀勖律笛制作考/孙克仁//中国音乐学,2017(01):52-64.
30.《十一弦馆琴谱》所载《广陵散》资料研究/彭岩//中国音乐学,2017(01):65-72.
31.战时上海租界音乐活动新探(1937—1941)/王艳丽//中国音乐学,2017(01):73-81.
32.瓯剧高腔“帮腔”源流考/张潇潇//中国音乐学,2017(01):82-85.
33.《诗经》“二南”乐歌与“礼”“俗”/李方元,韩朝//中国音乐学,2017(02):36-42.
34.董仲舒乐论思想研究:以《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的乐论思想为例/王维//中国音乐学,2017(02):43-47.
35.琵琶类乐器东传韩半岛考/钟芳芳//中国音乐学,2017(02):48-53.
36.乐史钩沉: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家李树化的史料补遗与再探究/杨绿荫//中国音乐学,2017(02):54-58.
37.审时度势 重开新风:1985年春:黄翔鹏先生任职初期纪事/乔建中//中国音乐学,2017(03):6-10;2.
38.永远的缅怀 深深的敬意:忆黄翔鹏先生对“华夏之声”音乐会的重要奉献/李西安//中国音乐学,2017(03):11-12.
39. “同均三宫”的历史渊薮与乐学遗存/陈克秀//中国音乐学,2017(03):13-31;37.
40.如何看待曾侯乙编钟上存在的音高误差/韩宝强//中国音乐学,2017(03):32-37.
41.黄翔鹏与荆楚古音:缅怀恩师黄翔鹏先生对荆楚及我国西南地区民歌的重大贡献/王庆沅//中国音乐学,2017(03):38-42.
42.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杨和平,吴远华//音乐探索,2017(02):122-127.
43.寻找垤施乐人的名字:从“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钰秀// 音乐探索,2017(03):7-13.
44.几例唐代奏乐俑考辨/王清雷,操知箴//音乐探索,2017(03):14-27.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1.
侧重传统的现代表达:《老蒯逗趣》创作辨析/程岩∥中国音乐学,2017(02):134-139.
2.奏鸣性:构建音乐作品结构的主线/姚恒璐∥中国音乐学,2017(03):117-130.
3.西方音乐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2016年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邱桂香∥中国音乐学,2017(03):131-135.
4.汪立三钢琴曲《秦王饮酒》的创作思想及价值∕陈黎丽∥中国音乐学,2017(03):136-139.
5.民俗风情的精神升华:郭文景《社火》音乐分析∕贾国平∥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60-75.
6.水墨山水的音景:梁雷的多元媒体创作《听景》分析∕饶韵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76-82.
7.一:音:多:声:梁雷《记忆的弦动:钢琴与民乐队协奏曲》解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83-97.
8.开放的预置:并列曲式的结构特征和结构类型∕郑龙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98-114.
9.和声功能沉思九章(上)∕赵宋光∥中国音乐,2017(03):132-152.
10.“样板戏”时期旦角唱腔设计中专业作曲思维的融入方式:以现代京剧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例∕郭新∥中国音乐,2017(03):153-169.
11.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攀登民管创作新高峰(下):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团队成果纪实∕高佳佳∥ 中国音乐,2017(03):170-177.
12.韦伯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之比较∕王永振,侯康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7-57.
13.潘德列茨基音响主义时期创作特征初探∕李鹏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58-70.
14.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王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6-92.
15.乔治·罗奇伯格《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序列技法研究∕黄金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93-102.
16.序列音乐技术的中国化研究——十二音创作技术与理论的发展(1980—1990)∕张巍∥音乐研究,2017(04):23-46;58.
17.群策群力提高配器研究生教学水平∕刘霖∥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8-9;4.
18.“失控”乎? “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0-23;4.
19. 纽加德“层次化结构”配器技法研究(上)∕朱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35(01):24-31;4.
20.音色与角色: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配器分析∕纪宇∥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32-43;4.
21.纽加德“层次化结构”配器技法研究(下)∕朱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20-31.
22.试论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向心力与离心力∕毛竹∥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32-39.
23.“永恒的求索”(上):萨洛宁《小提琴协奏曲》配器技术分析∕杨慧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0-48.
24.德彪西舞蹈交响诗《游戏》的节奏手法探究∕唐大林∥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81-88.
25.美山伯探寻“功能域”的未竟之业可望后继完工(上)∕赵宋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28-40.
26.论传统调性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节奏及其相关概念∕任达敏∥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41-54.
27.音乐分析生成人文意义的独立性: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一)∕李诗原∥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55-67.
28.论线性分析的混合策略:探讨申克分析与动机、集合、曲式等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相关问题∕杨和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68-78.
29.美山伯探寻“功能域”的未竟之业可望后继完工(下)∕赵宋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19.
30.从《诗三首——贵州素描》探析徐晓林筝乐创作之特点∕余御鸿∥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20-30.
31.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构筑的音色意蕴:叶国辉的四部音乐作品研读∕沈云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31-41.
32.当代音乐作品中旋律与和声的技术整合:以德、法两位作曲家作品为例∕李京键∥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42-50;67.
33.地域风格与浪漫气质:钟信明《乡情》的主题构建及关系内联∕冯欣欣∥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51-59.
34. “音乐活性构造”之“过程构造”反思:兼谈音乐聆听与分析的视角问题∕袁利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60-67.
西方音乐史
1.当代西方音乐历史编纂的新趋势:以新近三部20世纪音乐断代史为例/班丽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17-126.
2.论阿尔康格罗·科雷利《圣诞协奏曲》对古典交响曲的预示/刘小龙∥音乐研究,2017(04):84-97.
3.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惯用模式”研究:以威尔第《西蒙·波卡内格拉》I.6-7为个案/黄键∥音乐研究,2017(04):98-113.
4.西方音乐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2016年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邱桂香∥中国音乐学,2017(03):131-135.
5.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塔拉斯蒂,刘经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27-45.
6.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钱滢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46-57.
7.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戏剧性特征/杨晓琴∥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24-136.
8.贝多芬研究中的历史叙事:以威廉·金德曼著《贝多芬》(第二版)为样本∕李翔宇∥人民音乐,2017(06):91-95.
音乐教育
1. 柯达伊教学法民族化的几项措施∕杜亚雄∥中国音乐,2017(03):178-183.
2.论“文化自信”的教育契机/谷丽萍∥中国音乐,2017(03):184-187.
3.析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的节奏内涵与弹奏技术/张丹∥中国音乐,2017(03):188-193.
4.近十年我国长号教学改革中的成果与问题/刘强∥人民音乐,2017(06):71-73.
5.从“亚非拉”到“一带一路”:谈在中央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专业的初创与发展/俞人豪∥人民音乐,2017(07):34-38.
6.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与思考:以杭锦旗“古如歌”教育传承基地为例/贺宇∥人民音乐,2017(07):50-53.
7. 本体、文献与交叉研究:谈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教育方法/隋郁∥人民音乐,2017(07):54-56.
8.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两极延展/孙晓辉∥人民音乐,2017(07):61-65.
9.学术生命在创新: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梁茂春∥人民音乐,2017(09):68-70.
10. 从中国钢琴教育看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问题/张维∥人民音乐,2017(09):71-73.
11.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袁平∥中国音乐教育,2017(07):20-23.
12.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马淑伟∥中国音乐教育,2017(07):24-27.
13. 音乐体验教学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的几点思考/刘娟∥中国音乐教育,2017(07):28-31.
14. 留下音乐的烙印:基于“多维一核”理念的电影音乐欣赏教学途径探究/朱凯璐∥中国音乐教育,2017(08):8-13.
15. 基于实践视角的合唱教学策略初探/李磊∥ 中国音乐教育,2017(08):14-18.
16.国际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述评/刘畅,尹爱青//中国音乐教育,2017(08):23-29.
17.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粤剧教育策略及启示/骆丹,马达//中国音乐教育,2017(08):30-34.
18.论学校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徐金阳//中国音乐教育,2017(08):35-39.
19.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浦利华//中国音乐教育,2017(09):18-22.
20.美国学前儿童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培育及启示:以弗吉尼亚州为例/胡恒波//人中国音乐教育,2017(09):27-31.
21.刍议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的策略:基于课程内外联动模式/屈维//中国音乐教育,2017(09):32-37.
22.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梁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00-104.
23.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述评/郭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27-131.
24.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即兴配奏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唐碧蓉//音乐探索,2017(03):108-112.
25.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个案调查研究/王佳文//音乐探索,2017(03):113-117.
26.方言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及教学法意义/袁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8-125.
27.三本民歌教材的比较研究/齐柏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26-130.
28.民族室内乐课程“4+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解骏//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1-134.
舞蹈
1.陕西舞蹈发展综述/李超//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0-113.
2.中国古典舞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训练内容辨析/柳文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59-163.
3.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何秋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64-168.
4.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特征初探/郭春敏//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52-158.
5.“以气带动、以意带行”:朝鲜族舞蹈“气”与“意”析论/陈禹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59-162.
6.中国汉唐古典舞蹈文化研究/朱玉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63-168.
7.新时期云南代表性民族舞剧创作述评/唐白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46-54.
8.试论当代民族舞蹈创编中的“独特性”元素/伍建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55-59.
9.“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四个版本的舞蹈艺术创作/胡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60-63.
10.作品《yao》的舞蹈剧场“现代性”/肖继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64-68.
11.科尔沁蒙古族安代仪式研究/耿学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81-86.
12.岭南广府文化影响下中山“醉龙舞”的艺术表现特征/陈清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91-96.
13.烟台渔家号子从劳作形态到舞蹈动态的提炼分析/冯海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3):97-101.
14.艺术学视野中的舞蹈表演学科概念刍议/毛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9-12.
15.试论舞蹈表演的整体性观念/段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13-16.
16.戏曲形神观视野下的舞蹈角色表演/王熙//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17-21.
17.楚巫“操蛇舞”考/张玉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30-36.
人文社科信息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 “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 “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摘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段吉方文)
教学与科研内在属性差异
及高校回归教学本位之可能
重科研轻教学是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且又长期以来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以往人们单纯从外部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寻原因找对策,而忽视了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内在属性的差异,这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未知与己知、好奇与责任、精确与模糊构成了科研和教学二者间的内在属性差异,恰是这些差异,使科研先天地具有优势和优越性,教学处于弱势和劣势地位,由此,决定了高校教师在价值认知取向和行为选择方面更倾向于科研而非教学。高校要回归教学本位,除坚持传统有效的政策和办法外,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并使教学获得与科研一致的属性。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6期刘振天文)
馆藏推荐
1.启蒙与世俗化∕赵林,邓守成 主编B504/Z45(L)
2.社会学∕(俄)弗·伊·多博林科夫(Добреньк)C91/Д.56
3.断裂与碎片∕李春玲著D663/L31(C)
4.陕西省志·教育志(第六十三卷 上/下册)∕陕西省第峰值编纂委员会 编 G527.41/S24(X)
5.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陈炎,李红春 著 I207.227/C49(Y)
6.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葛景春 著 I207.227/G38(J)
7.从唐音到宋调∕曾祥波著I207.227/Z22(X)
8.艺术学研究∕黄惇 主编J0/H74(D)
9.艺术的阴谋∕河清 著 J051/H26(Q)
10.艺术史的终结?∕(德)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等 著;常宁J110.9-53/B144(L)
11.魏晋艺术精神研究/郭世轩 著J120.935/G95(S)
12.中国音乐创作评论:1949-1999/胡天虹 编著JJ605.1/H52(T)
13.乐谭:首届"新绎杯"中国民族管弦乐获奖作品评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编 J605.2/Z66(G)
14.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博览/王静怡 编著 J607.1/W33(J)
15.当代回族音乐/马冬雅 著JJ607.43/M14(D)
16.人类的音乐/(美)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J609.1/M492(N)
17.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集/丁柬诺 主编 J609.92/D58(S)
18.流金岁月心歌飞扬: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萃(上/下册) /刘辉 主编J616.2-53/L72(H)
19.陕甘宁边区优秀声乐作品选集(简谱)/王博 主编;陕西省音乐家协会 编J642.22/S24(X)
20.缘声问道:王学仲音乐文集/王学仲 著 J6-53/W37(X)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