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6期(总第126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当代延伸
胡适先生曾讲过史学研究“全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材料,用最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谨严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今天我们唱响“由‘历史’伸向‘田野’”;“从‘田野’探向‘历史’”的口号,就是在践行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精神。“由‘历史’伸向‘田野’”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多重证据,而“从‘田野’探向‘历史’”则要求我们用最精细、最严谨的办法去检阅材料,以求得多重证据之有机的联系,从而进入所谓“立体释古”研究境界。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冯友兰先生所言给我们热身于田野工作的“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必须应对的学术思考。当我们“从‘田野’探向‘历史’”的时候,必须注重对已经获得的多重证据的审查和它们之间的融会贯通。而要真正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则必须注重的史学涵养的不断提高。黄翔鹏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史料的罗列,而弄不清本门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有著录而没有本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其实是有录不成史,在史不成论。”前辈史学家,走在“释古”前列的史学家无不在呼唤在史学涵养孕育下的“史识”,“史识”的养成和不断提高,应当是当代“历史的民族音乐学”学者们必须注重的学术修身要则。在礼俗仪式音乐研究的诸多成果中,静心提高自己的史学涵养,以纯化“史识”为至高研究境界,进而能够构建起阐述历史事件时的“历史文化场景”,并从中去寻求历史现象多重证据相互联系的范式是不多的。我想会议组织者倡导的“由‘历史’伸向‘田野’”,“从‘田野’探向‘历史’”,应当是对为数者甚众的研究队伍提出了殷殷热望。我们当从历史的传统汲取力量,从当代前辈学者的榜样性实践中汲取力量,从而为这一理论目标增添更为浓重的时代光彩。(摘自《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1期 郭树群 文)
没落与再生:印度尼西亚爪哇华人皮影戏的发展状况
对于许多的离散社群而言,其社会文化的建构住往是透过时间与空间来响应居住地国家的环境压力,以及他们所居住地的社会、公共与个人需求,离散社群通常也会以其来自母国的文化记忆结合居住地国家的在地文化,以这种文化混杂(cultural hybridity)来连结与母国的关系并获得移民国家的身份认同。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人离散社群中,华人以各种艺术文化形态慢慢在印度尼西亚这块土地生根,甚至成为印度尼西亚众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其中一环,华人努力地去维护华人传统艺术,成为华人文化认同的载体,藉由印度尼西亚社会环境的演变,促使华人投入印度尼西亚传统艺术形态的发展,进而造就了华人与印度尼西亚文化的融合,透过“去领域化” (deterritorialization)与“再领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过程,创造出属于华印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而爪哇华人皮影戏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任何一种离散社群的文化发展,往往都是在显示离散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文化记忆和自我
概念。透过这些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与身份认同的交集过程,离散社群仍然持续地被建构、被讨论以及被重塑。也因此,当移民社群开始在其居住地扎根时,这些集体记忆与文化符码也促进了离散社群与当地社会其他族群之间的关系。而爪哇华人皮影戏正是一个在华人离散社群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集过程中,与爪哇原住民族共同建构与目望的文化符码。对于许多的华人离散社群而言,爪哇华人皮影戏是一种建筑在华人深层文化记忆基础上,为了要融入爪哇社会体系,进而吸取爪哇当地艺术形态的华人文化产物。但对于一些爪哇原住民族而言,“现今的爪哇华人皮影戏可能只是爪哇人视角下,一个充满华人文化色彩的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蔡宗德 文)
戏曲曲谱“凡例”之文献价值——以《善本戏曲丛刊》为例
“凡例”也称“发凡”、“例言”、“选例”或“杂记”等,是指著作编写之体例,即书之正文前对本书之结构、体裁、宗旨、内容等说明,以及有些问题之规定,通常谓之“发凡起例”。如《现代汉语词典》(1983) :“凡:大概、要略,如‘大凡’、‘发凡起例’”。类似于现代辞书中之“编辑说明”、“使用说明”等。有学者考证,类似“凡例”之撰写,起自《尚书》、《诗经》、《周易》等经书。而“凡例”一词,源出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此处“发凡以言例”乃“发凡起例”,指孔子据史书旧的体例来修订《春秋》的章法和通例。如《左传·隐公七年》曰:“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杜预注:“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由此,后世将说明著作之“大纲、概要、章法以及编纂体例”等篇章称“凡例”。至于“凡例”之地位,唐刘知几《史通·序列第十》有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刘知几把“凡例”与国家法令相比,可见“凡例”在史书中之地位是何等重要。戏曲凡例出现较晚,大致在明末,明万历前凡例比较少见。随着戏曲在明清两代的发展,凡例逐渐成为戏曲选集(曲选)或曲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由短至长,内容也逐渐完善。《善本戏曲丛刊》乃明清戏曲选辑之最,荟集了自明嘉靖至清道光间42部戏曲本子,其中撰有曲谱“凡例”15篇,“凡例”乃编者认为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是当下戏曲曲牌、曲谱以及传统乐学研究之重要文献资料。(摘自《黄钟》2017年第2期王志毅文)
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大视野中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人类的音乐文化从混生性开始、演变到混生性与自足性音乐并存,这是人类音乐文化从初始到成熟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近代音乐史,从具体历史内容来看,就是在中国
实现以艺术音乐为引领的两类音乐并存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一历史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由于艺术音乐率先在欧洲形成,而担心中国发展自己的艺术音乐会被“西化”。正如现代化也率先在欧洲实现,当下中国并未因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而使自己被“西化”一样。不过,辩证法的法则也明白告诉我们,包括民族性在内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中变化。今天的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自然也不会固步拘泥在周秦汉唐的音乐风格中。这是人人道得、谁都承认购大道理。然而我从有关中国近代音乐的“中西关系”的争论中,有时不免感到这个道理似乎有时被忽略了。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看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我解读这部历史的核心主流,就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民族屈辱中,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坎坷要使我们祖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民族复兴。而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正是在这个历史洪流中,为在中国音乐领域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过程。(摘自《交响》2017年第1期 高士杰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美学
1.《长阿含经》中的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史一良∥人民音乐,2017(03):49-52.
2.以美导善:宴礼仪式中长调音乐审美功能的转化∕侯燕∥人民音乐,2017(03):68-70.
3.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表面情感论探析∕王学佳∥人民音乐,2017(05):70-73.
4.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综述/刘雨矽∥人民音乐,2017(05):74-76.
5.在美学思索中实践 在艺术感悟中升华:评段召旭《肖邦国际比赛的美学审视》/罗小平∥人民音乐,2017(05):90-92.
6.伯牙“移情”的美育启示/宋瑾∥人民音乐,2017(08):59-61.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作为音乐艺术的审美原则∕张明∥人民音乐,2017(08):62-64.
8.单子论与调性原理∕姚亚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8-67.
9.从乡土到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精神空间的演变∕曹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68-75.
10.建国后30年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杨和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1):77-91;6;92-93;7.
11.尼古拉斯·库克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杨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1):92-98;7.
12.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序列匹配认知机制研究∕王东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1):99-106;8.
13.解读赵宋光立美观的五种路径∕罗小平,王学佳∥音乐研究2017(02):68-75.
14.《声无哀乐论》“声”“音声”“乐”诸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分歧:兼及对三个颇具争议问题的思考∕胡潇∥音乐研究,2017(02):105-114.
15.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杨和平∥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04-116;5.
16.论歌剧重唱作品的审美形态及其教学∕孙一迪∥音乐创作,2017(03):185-187.
17.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意蕴∕王莹∥音乐创作,2017(05):96-98.
18.传统音乐乐感研究刍议:以南音为例/陈燕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1):79-89.
19.论号子之特点及其功能美学/齐柏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 (01):41-50.
音乐表演
1. 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研究/李含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 (01):119-128.
2. 民族管弦乐队胡琴声部合奏训练的实践与思考/宋飞∥中国音乐,2017 (01):179-185.
3. 二胡曲《豫北叙事曲》演奏版本比较/肖志丹,蔡际洲∥中国音乐,2017(01):186-193;208.
4. 琴韵筝声:论梁在平与陈蕾士筝乐风格中的古琴逸韵∕樊慰慈∥中国音乐,2017(03):107-115;215.
5. 时空轮转看筝曲《寒鸦戏水》音乐意象之变∕许菱子∥中国音乐,2017(03):116-121.
6. 情、诗、画、境:兼谈徐晓林筝乐作品的创作与诠释∕邱霁∥中国音乐,2017 (03):122-127.
7. 二胡艺术的“技术根本”:武音二胡艺术周述要及相关问题探讨∕王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01):178-183.
8.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作品及合作演奏分析∕钱程∥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02):135-146.
9. 双口小号的艺术特色研究:以小号协奏曲《西班牙圣诞夜》为例∕刘一∥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02):147-154.
10.歌剧排演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的作用∕刘刚∥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02):155-158.
11.音乐表演的结构研究:以肖邦《bG大调练习曲》(Op.10 No.5)为例∕周全,杨倩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51-66.
12.如何让宣叙调“说”得更美:对宣叙调教学的思考∕潘晓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66-78.
13.孙文明二胡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特色∕孙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8-87.
14.简化还原分析理论中的音乐表演研究∕邹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2-123.
15.音乐专业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中国化改革与实践:以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为例∕徐悦,涂嘉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0-135.
16.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十三辙”∕杨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46-153.
17.钢琴与管弦乐器二重奏中协作钢琴演奏的差异性∕聂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54-164.
18.长号变调键在演奏中的作用、问题与思考∕师鲁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5-173.
乐评、书评
1. 像火一样燃烧爱情的热望 民族歌剧《薛涛》音乐会侧记/爱米粒∥音乐爱好者,2017(05):19-20.
2. 上海奇梦/任海杰∥音乐爱好者,2017(05):21-22.
3. 乐境欣然,乐意悠然 听徐昌俊作品音乐会有感/景作人∥音乐爱好者,2017(05):23-26.
4. 古今交错,力臻完美 听何烨联大提琴独奏会/李严欢∥音乐爱好者,2017(05):27-28.
5. “四重奏”,不仅仅是四个人的故事:记“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浪漫随想”音乐会/鲁瑶∥音乐爱好者,2017(06):49-52.
6. 肖斯塔科维奇的“天鹅之声”∕曾小平∥音乐爱好者,2017(06):53-54.
7.音乐课程设计知识:评《高校音乐教学理论研究与课程设计指导》/王莹∥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02):115.
8. 声乐教学技巧方法:评《声乐演唱技巧与教学创新思维研究》∕张文博等∥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 (02):118.
9.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评《现代钢琴艺术与音乐表现研究》∕关晨忱.∥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02):119.
10.音乐文化价值的艺术传承:评《音乐审美与音乐文化》/张红玉,罗淑娟∥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04):131.
11.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分析/李吉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17-123.
12.《梁茂春音乐评论选》自序/梁茂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46-154. 13.性别为“用”观念为“体”:评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朱依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155-162.
14.梁雷“米勒剧院肖像音乐会”评析/李龙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55-159.
15.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李明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74-180.
16.用歌声唱响爱之路: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独唱音乐会观后/邹彦,卢正元∥歌剧,2017(01):16-18.
17.盖尔曼自杀了吗?:略谈马林斯基版《黑桃皇后》的制作特色/任海杰,齐琦∥歌剧,2017(01):22-23.
18.一部针砭时弊的讽刺喜剧:轻歌剧《蝙蝠》上海版首演观后/匡国清,祖忠人∥歌剧,2017(02):6-9.
19.追寻新意岂是易事:评香港舞台上的三部“歌剧”舞台制作/周凡夫∥歌剧,2017(02):22-27.
20.以新视觉回眸民族歌剧早期经典:看新版歌剧《小二黑结婚》/卜大炜∥歌剧,2017(02):28-31.
21.用深沉细腻、严谨诚挚的梦幻歌声告别中国舞台:评“何塞·卡雷拉斯告别巡演”南京演出/满新颖,彭鹏∥歌剧,2017(02):36-39.
22.穿越沧海光照天宇:听原创歌剧《鉴真东渡》国内首演/陈志音,王小京∥歌剧,2017(03):9-13.
23.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凡夫∥歌剧,2017(03):26-33.
24.古风新韵轻吟哦立意高远传心志:从方琼“‘长相知’——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谈起/夏滟洲//人民音乐,2017(04):4-9.
25.固本承源趋新求变:“鼓乐新纪——西安鼓乐暨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杨婷婷//人民音乐,2017(04):10-14.
26.丝路起点上的交响音画: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李鹏程//人民音乐,2017(04):31-33.
27.戏剧性思维的民族管弦乐创作:评莫凡“歌引随想”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温展力//人民音乐,2017(04):34-36.
28.聆听作曲家眼中的“童画”:评徐占海《儿童画意钢琴曲集》/姜楠//人民音乐,2017(05):9-13.
29.求索之路:评“盛秧与翡翠筝团全国巡演音乐会(杭州站)”/柳青壑.//人民音乐,2017(05):24-25.
30.立足时代扎根传统:周东朝唢呐作品创作评析/石一冰//人民音乐,2017(05):26-28.
31.“场域”视角下的音乐创造力:评P.伯纳德《实践中的音乐创造》/郭玮//人民音乐,2017(08):87-89.
32.历史百科故事: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众钢琴史:《钢琴博物志》评介/江松洁//人民音乐,2017(08):90-92.
33.又见刘湲:听合唱交响曲《战争与和平》随想/宋瑾//人民音乐,2017(06):16-18.
34.交响乐绘长征路史诗融会民族情:交响套曲《长征》音乐解析/王安潮//人民音乐,2017(06):19-21.
35.管弦忧绪乐动情思:周龙管弦乐《忧思》解析/周杏//人民音乐,2017(06):22-25.
36.冲突与融合:析新民乐室内乐《印象系列之II——戏》/石磊//人民音乐,2017(06):26-28.
37.“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王澍//人民音乐,2017(07):14-16.
38.丝路华章文化交响:记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闭幕音乐会/朱依依//人民音乐,2017(07):44-45..
39.史海撷落英,边角抉缤纷:读《音乐史的边角——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个视角》/赵思远//音乐探索,2017(03):141-144.
40.岁月留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优秀作品集述评/幸榕//民族音乐,2017(03):45-46.
41.一部立足文化视野开展研究的云南百年新音乐“叙事曲”:申波教授《云南新音乐创作百年史话》述评/郭清清//民族音乐,2017(03):47-48.
42.面向前沿的多元建构:“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2017学术年会综议/张燚//中国音乐,2017(02):204-208.
43.《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书评/刘卫//中国音乐,2017(03):206-209.
44.何时何处不批评?:“何去何从”的音乐批评系列之三/明言//音乐探索,2017(02):41-43.
45.史海撷落英,边角抉缤纷:读《音乐史的边角——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一个视角》/赵思远//音乐探索,2017(03):141-144.
46.穿透“古典”音乐风格迷雾的智慧之光: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黄宗权//音乐研究,2017(01):95-106.
47.历史思潮中的马勒印象:评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古斯塔夫·马勒与19世纪的交响曲》/宋佳//音乐研究,2017(01):107-115.
48.人文精神史家之笔:读刘再生《嘤鸣集》兼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吴艺楠//音乐研究,2017(01):116-122.
49.音乐的“元语言”符号分析和话题解读:评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蔡麟//音乐研究,2017(02):115-122.
50.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及其相关研究读后/姜小露//音乐研究,2017(02):123-128.
51.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探究:评《钢琴音乐欣赏》/程超//中国教育学刊,2017(02):112.
52.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钢琴演奏技巧: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实用教程教学指导》/江唯//中国教育学刊,2017(02):114.
53.作曲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应用: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作曲技术理论综合课程》/王曦//中国教育学刊,2017(03):124.
54.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韦佳佳//中国教育学刊,2017(05):122.
55.音级集合逻辑的本质特点及其结构力:简评阿伦·福特的《无调性音乐的结构》/李碧高//音乐创作,2017(02):114-117.
56.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李吉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 (01):58-61;3.
57.永远的红色旋律经典的音乐史评:评《红色经典音乐概论》/王安潮//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 (02):142-146.
58.《音符与支票:18、19世纪音乐创作经济状况》/弗里德里克·谢雷尔,柯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50-15;158.
人文社科信息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人类历史流变中,任何一个民族走过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应当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摘自《党建》2017年第5期 刘奇葆 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点与支点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如今又有中草药进校园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当今之世,东西方文化的博弈随处可见,其本质是:中华民族能否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模式。学习中华经典,弘扬经典精神,提高文化立国的理论思维与公民的文化自觉,不可或缺。突出中华的文化主体性与品格,深入探讨与实践,以此解决中国道德失范、社会秩序的问题,重建人格标准与道德伦理规范、为人处世的原则、社会功德,陶冶情操、变化气质,对于整体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全民素质,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日 彭 林文)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延安的听觉环境和声音文化的产生,自然和艰苦的抗日战争密切相关,但一个更全面、也更有说明力的大背景,其实是在延安汇集成形,同时也在延安得到倡导的激情文化。这个声情并茂的激情文化汇集了战时文化、革命文化和青春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有各自的逻辑和缘由,但在当时的延安汇合成了强有力的催生新的情感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文化实践。延安鲜明的听觉经验和声音文化,与其相对贫乏的视觉文化环境有关。延安时期的激情文化,可以看作是对贫乏的物质生活的补充和克服,但更是延安成为革命圣地,青年人向往的精神“麦加”的主要因素。怎样激起激情一一即青年鲁迅所说的“撄人心”,怎样引导并维持激情,是中国现代文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而延安提供了—个极有魅力的答案,那就是有激情的生活应该是现代社会的目标,而不是需要在现代的口号下被驯服、被管控和被边缘化的异数。而当高潮退去,时过境迁之后,激情的延安经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益规范化、碎片化的当代生活的缺失。(摘自《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1期 唐小兵文)
馆藏推荐
1.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马伟楠 主编 G613.5/M18(w)
2.音乐基础教程∕尹铁良,孙兰鹃主编;徐文武[等]编写J6/Y56(T)
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 主编;缪裴言 廖家骅 副主编J60/C22(L)
4.大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高雁南主编 J60/G29(Y)
5.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丁嫚莉 著 J60-054/D58(M)
6.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梁宝华 著 J604/L47(b)
7.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 著J609.22/X69(h)
8.米拉的音乐历险-乐谱中的节奏王国∕姜蓓雅 著;张晨 插图J613.1-49/J47(b)
9.节奏与读谱训练教程∕赵易山主编 J613.7/Z48(Y)
10.如何训练男中音、男中低音与男低音∕(美)理查德·米勒 著;(美)陈晓伦译J616.1/M499
11.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修订版,附简谱) /王如湘编著J616.1/W35(r)
12.教你学合唱/刘颖编著J616.2/L76(y)
13.歌唱经络学-经络应用歌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赵玲 著 J616.2/Z45(l)
14.美声唱法入门/张文华,王吉乐 编著 J616.21/Z35(W)
15.幼儿唱歌教程/刘颖 编著J616.29/L76(y)
16.金铁霖声乐教学法/金铁霖 著 J616/J67(t)
17.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杨瑞著 J616/Y28(R)
18.计算机音乐教程(上、下册) /罗兹,柯蒂斯著;译者李斯心[等]J619/L668(A)
19.新概念小提琴音阶教程/李果 编著J622.16/L31(g)
20.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教学与弹奏指导/应诗真著 J624.1/Y59(s)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