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5期(总第125期)

作者:    2017年09月12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5期(总第125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德国民族音乐学现状

纵观德国民族音乐学当下关注的焦点,对本学科的讨论与反思,以及它在实践中的作用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当今国际民族音乐学界普遍遇到的学科发展问题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融合、全球化中的地方表现形式,让音乐和文化的定义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空间上得到了扩展。这种扩展与全球化下的文化融合与杂合密不可分。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民族音乐学界对如何就当下的文化做出定义,如何阐释多元文化相遇中的文化现象,如何应对跨文化相遇中的种种问题,并展开切实可行的对话等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也许可以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中国与世界越来越频繁地对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它的研究范围和实际作用也必将扩展到与世界对话的层面,鉴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特点和学科的定位到目前为止与国际视野中的民族音乐学还有差距,包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还有待扩展,所以与国际的对话和交流就更显重要,也许当代德国民族音乐学可以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伙伴,日耳曼精神和中国智慧的结合与互补一定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2期麻莉 文)

隐喻的权威

                                  ——白族洞经音乐的文化认同研究

“文化认同”理论最初为西方人类学界重要话题,后被民族音乐学界所关注。按照民族音乐学家的说法,“音乐有助于建构社会认同”;而且,这一理论正在“建构一条‘民族音乐学’学科新的路径”。洞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民间信仰性质的音乐,或者说作为兼容儒释道文化的业余宗教性民间音乐社团,主要出现在中国西南之云南和四川地区。这是一种以传统社会中“乡绅”为主体所构建的民间音乐组织,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其成员大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英。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认同方式,认同对于生活来说是全方位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的解释,相对于文化的定义,认同并没有增加什么,以文化认同视野的研究更不是要取代其他研究,而只是丰富了对于文化的理解。把白族传统音乐之一的洞经音乐放在文化认同视野下关照,以学术阐释来揭示某种“社会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洞经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是在不断地处理、建构相关社会音乐事象中获得的;“乡绅”本身没有行政权力,他们通过对传统观念、道德的掌握而享有社会威望,从而与一般乡民在身份上产生差异。在身份认同上,“乡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以谈演“大洞仙经”在现实中表达特定的身份认同,这其中既包括了农耕社会以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认同,同时也包括了对“汉族祖源”的认同。第二,洞经会成员具有传统文化(音乐)象征的意义,尽管他们很难整体地使洞经音乐市场化,但洞经会的音乐活动不仅建构了他们的身份,满足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历史发展中获得文化上的归属感,同时也形成了村落中颇具权威的力量。(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杨曦帆 文)

“和”、“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淮南子•天文训》(后简称《天文训》)中关于“和”、“穆”的文献记载历来难解,不少注家和学者多有争议。在上世纪70年代末曾钟出土之前,此段文论虽有分歧,但在“和”为变宫(即Si)、“穆”为变徵(即Fa)这一点上大多认识一致。曾钟出土后,有学者联系曾钟铭文及测音研究,对于“和”、“穆”之释与其前“大相径庭”,引起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天文训》“和”、“穆”之争至今已三十余年,三十余年的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参与这场讨论的学者依据的都是同样的史料,为何大家的解读会出现诸多歧义甚至形成根本分歧?除了文献史料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否在主观理解、思路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已有学者指出,在对音乐史料进行研究时,既“需要顾及史料自身的上下文,也需要联系其他相关的材料或认识,但这种联系一定要合理、恰当,不能丢掉史料自身的根本去做无根据的联想或猜想。” 若能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进一步研究的启示,这就不仅仅对于“和”、“穆”问题的最终解决,对于当前音乐史学研究也应不无教益。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荆建华文)

再论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

宋代音乐研究所呈现的学术性、可行性、开拓性、持续性及建设经验具有可参照性,构建其成为一个令学界关注的新兴的研究领域。以往学界对待宋代的态度基本是“消极”的,而不被重视。同样,对整个宋代音乐的关注要远远晚于对唐代音乐的研究。如果从晚清凌廷堪《燕乐考原》(1804)算起,唐代音乐研究始于19世纪伊始,而对宋代音乐的关注则要到20世纪中叶,即杨荫浏、阴法鲁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1957年)问世。事实上,宋代音乐研究的真正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于南宋音乐的关注则更晚,特别是对于宋代市井民俗音乐的研究,总体上要到21世纪才出现。事实上,临安都城在政治、经济遭遇了前史所未有的危机与困难,在此情形下,其依然持续了153年。就对于后世的影响而言,其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思想文化、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等方面不用说都超过北宋,并且在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上,它成了里程碑式的时代。我认为,“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门类,是从南宋开始的。宋代音乐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一方面,宋代音乐的意义再思考———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在当时音乐环境中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另一方面,宋代音乐研究的意义再思考———全面梳理、分析和反思其在音乐研究学术史上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摘自《音乐艺术》2017年第1期 洛秦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中、老、缅、泰掸傣族群传统乐器的跨境比较研究——以“弹拨”“拉弦”乐器为例∕李纬霖∥中国音乐.2017.2. 74-83+137.

2.“古歌”还是“史诗”?——论少数民族古歌音乐研究的对象∕洪艳∥中国音乐.2017.2. 84-88+124.

3.基于全消声室的中外扬琴声学特性比较∕余兆欣∥中国音乐.2017.2.89-104.

4.自然是法、写吾人生——“花儿”与环境、地理的关系/刘晶∥中国音乐.2017.2. 105-109+167.

5.沅陵民歌的音乐特征剖析与阐释/刘亦群∥中国音乐.2017.2. 110-117+179.

6.福州吟诵调现状及其活态特征与成因分析/黄晓涛∥中国音乐.2017.2. 118-124.

7.德保壮族民歌“诗那•嘀抬乐”咏唱规则及艺术特色∕邓如金,潘其旭∥中国音乐.2017.2.68-73.

8.“音乐与认同”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与认同”研讨专题主持人语∕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3-11.

9.隐喻的权威——白族洞经音乐的文化认同研究∕杨曦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12-18.

10.鄂温克族音乐文化建构与认同——以巴彦呼硕敖包祭祀为例∕苗金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19-29.

11.音乐与认同——南传佛教巴利语课诵音声模式研究∕董宸∥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30-40.

12.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赵书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41-46.

13.音乐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以新宾“满族传统仪式音乐”为例∕张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47-54.

14.蒙汉杂居区日常音乐实践的语境与认同——以土右旗文化大院《亲亲的二人台》歌曲演唱为例∕魏琳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55-63.

15.“和”、“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荆建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1. 43-51.

16.民间音乐思维的转变与丢失——作为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二泉映月》∕张春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1.52-59.

17.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向延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2.98-103.

18.处州乱弹与浦江乱弹音乐比较研究∕杨松权∥音乐探索.2017.2.111-114.

19.我国传统音乐中是否只用“雅乐音阶”?——兼答杨善武先生∕杜亚雄∥音乐探索.2017.2.99-101.

20.关于“同均三宫”问题的两点补充思考∕刘永福∥音乐探索.2017.2.102-106.

21.论两首古琴歌《凤求凰》的千古魅力∕蒋晓萌∥音乐探索.2017.2.107-110.

22.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的视觉人类学观想∕邓启耀∥中国音乐学.2017.2.84-93+4.

23.声音的文脉:英国与爱尔兰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综论∕罗易扉∥中国音乐学2017.2.94-104+120.

24.赣南客家礼俗音乐崇祖现象的故事形态学分析∕肖艳平∥中国音乐学2017.2.105-111.

25.海菜腔“曲子师傅”现象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从海菜腔传播的原点“异龙湖区域音乐文化现象”切入∕苏毅苗∥中国音乐学2017.2.112-120.

26.菏泽弦索乐与南路山东琴书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探讨∕曹晓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58-63.

27.论江南城市“小聚居与杂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洪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28-34.

28.雄县杜庄刘家吹打班研究∕齐易∥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 35-40.

29.论号子之特点及其功能美学∕齐柏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41-50.

30.德化山歌的活态现状调查与研究∕叶彦∥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51-57.

31.过山瑶度戒仪式及其用乐解读——以广西昭平县瑶山村为观察地∕肖文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64-72.

32.“婺剧乱弹唱腔【三五七】源自【望江南】”驳议∕张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73-76.

33.从土家族哭嫁歌看仪式音乐“表演”属性的变化∕张伯瑜∥音乐研究,2017.3.33-40.

34.哈萨克叙事诗音乐的词曲关系特征∕迪娜•叶勒木拉提∥音乐研究.2017.3.41-55.

35.粤东渔歌音乐文化的变迁与进化——基于文化元素视角的分析∕林碧炼∥音乐研究. 2017.3.56-69.

36.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变迁研究——以湖南“翦氏”维吾尔族音乐现状调查为例∕温琴,祖木来提·吐尔共∥人民音乐.2017.4.40-42.

37.云南地区弹拨乐器分类研究∕王婷∥人民音乐.2017.4.46-48.

38.基于惠东渔歌样本的“非遗”保护机制研究/刘大坚∥人民音乐.2017.5.39-41.

39.生死都是一首歌——观土家族跳丧“撒叶儿嗬”有感/张伯瑜∥人民音乐.2017.5.42-45.

40.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研究/王珊∥人民音乐.2017.5.46-48.

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1.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攀登民管创作新高峰(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团队成果纪实/高佳佳∥中国音乐.2017.2.125-137.

2. 根本固者 华实必茂——以《煞尾》《惜惜盐》为例谈刘青的民族室内乐创作/姜小露∥中国音乐.2017.2.138-148+175.

3. 张朝钢琴作品《音乐会改编曲》的创作分析/张凯,董碧溪.∥中国音乐.2017.2.149-156.

4. 时代和技法双重限制下的歌颂类管弦乐精品——对吕其明《红旗颂》主题形成过程的剖析∕孙兆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 107-117.

5. 三和弦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与演变∕石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118-135+149.

6. 时空重构——久尔吉•库塔克《墓碑》第一乐章的创作思维与技法∕黄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1.86-106.

7. 乔治•罗奇伯格六音列镜像倒影技术探究——兼评《六音列与十二音列的关系》∕黄金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1.107-118.

8. 关于配器法的文学表达∕林戈尔∥音乐探索.2017.2.3-22.

9. 歌剧《露露》基本序列的截段集合及其运用∕廖涵∥音乐探索.2017.2.23-32.

10.思维•地域•观念——从《游戏》的创作观念与技法探究德彪西艺术风格之演变∕唐大林∥音乐探索.2017.2.33-40.

11.周湘林《天马》中的和声运用研究∕姜之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29-144+5.

12.对马思聪和声技法的研究及认识∕樊祖荫∥音乐研究.2017.2.5-16

13.论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创作倾向及手法∕谢福源∥音乐研究.2017.2.17-26.

14.“第二俄罗斯先锋派”音乐中的个性化曲式∕塔•丘列吉扬,彭程∥音乐研究. 2017.2.27-44.

15.论卢托斯拉夫斯基《前奏曲与赋格》中的秩序原则∕孙志鸿∥音乐研究,2017.2.45-56.

16.曲式分析“四要素”的认知与结构功能逻辑的有机关联∕姚恒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2.67-84.

17.陆华柏艺术歌曲的意象与调式和声的观念∕江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15-24+7.

18.韦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中的材料、程序及结构∕贾达群∥音乐研究.2017.3.88-115.

19.大卫•列文“广义音程与变换”理论研究导引∕康长安∥音乐研究.2017.3.116-128.

20.线性叙事思维下的音乐摹写——评李滨扬室内乐作品《六月雪》/王瑞文∥人民音乐.2017.5.18-20.

21.夏理柯及其澳门关联钢琴作品/戴定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2.85-97.

22.论贝多芬《~bB大调第29首钢琴奏鸣曲》(Op.106)主题材料与调性布局中的对称性音高组织∕甘芳萌∥音乐探索. 2017.2.83-92.

音乐教育

1.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王沥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2.124-129.

2. 音乐专业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中国化改革与实践——以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为例/徐悦,涂嘉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2.130-135.

3. 钢琴教育新价值观——“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概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7.2.136-141.

4.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以民乐改编《红高粱叙事曲》为例/肖晴月∥音乐探索. 2017.2.132-135.

5. 论钢琴舞台演奏心理素养/江念念∥音乐探索.2017.2.136-139.

6. 新文化中的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释读《音乐教育》(1937年十一、十二号)∕徐文武∥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125-139.

7. 欲求中国之“天才” 必立附中之创设——论黄自专业音乐教育思想/孙小钧∥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140-144.

8. “5C”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黄文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145-152.

9. 在即兴创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喻意∥中国音乐教育.2017.7.24-29.

10.评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几种非理性倾向∕姜莱∥中国音乐教育.2017.7.30-34.

11.第18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对国内钢琴教学的启发/张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1.70-76.

12.香港小学生音乐创作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梁宝华,刘沛∥中国音乐. 2017.2. 157-167.

13.音乐内心听觉与记忆的相关研究/哈筝,冉腾宇∥中国音乐.2017.2. 168-175.

14.关于宁波大学“钢琴技能课”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徐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151-155.

15.高等音乐教育的危机与转机/田耀农∥人民音乐.2017.5.36-38.

16.PCK概念及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王秀萍∥人民音乐.2017.4.52-55.

17.加强丝路音乐之间的比较研究/杜亚雄∥人民音乐.2017.4.56-58.

18.借美育改革春风 促音乐教育发展——记第九届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活动综述/高洁∥人民音乐.2017.4.59-61.

19.回顾学会30年思考学科危机——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为参照/蒲方∥人民音乐.2017.5.63-65.

钢琴艺术

1.钢琴协奏曲发展史及特征概述(一)∕张忻忻∥钢琴艺术.2017.4.19-22.

2. 西方钢琴四手联弹发展史略∕乐敏∥钢琴艺术.2017.4.23-29.

3. 钢琴协奏曲发展史及特征概述(二)∕张忻忻∥钢琴艺术.2017.5.26-29.

4. 有关J.S.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若干争议问题的探讨∕孙刚∥钢琴艺术.2017.5.30-34.

5. 记谱中的音乐——巴赫《创意曲集》手稿中谱号运用艺术之解读∕周强∥钢琴艺术.2017. 5.35-41.

6.精致与精神的诗篇——肖邦《前奏曲》创作特点浅析∕赵洋∥钢琴艺术.2017.6.19-22.

7. 俄罗斯学派中国钢琴家谱系、风格及影响初探∕熊文∥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1.96-99.

8.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读后/卢鸣∥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 1.163-166.

9. 从一份“参考书目”看钢琴教学思想的发展/罗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1.140-145+150.

10.圣洁之光 崇高之美——评金湘的钢琴协奏曲《雪莲》/梁茂春∥人民音乐.2017.4.26-30.

11.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的速度选择/国曜麟∥人民音乐.2017.5.29-31.

12.音乐评论中被“遗忘”的角落——以钢琴音乐会的类型与曲目设计为例/李晶∥人民音乐.2017.5.32-35.

西方音乐

1.卡洛林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人音乐”的渊源:兼及中世纪音乐史的性质∕伍维曦∥音乐探索. 2017.2.49-67.

2. 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导论∕康啸∥音乐探索. 2017.2.68-75.

3. 评译著《十九世纪钢琴音乐》——兼谈音乐学术著作翻译的若干问题∕瞿枫∥音乐探索. 2017.2.76-82.

4. 从《第五交响曲》看马勒创作风格的转变∕杨晓琴,杨小影∥音乐探索. 2017.2.93-98.

5. 通史与断代史中的贝多芬——管窥并反思音乐史的研究与写作∕毛羽∥中国音乐学. 2017.2.121-133.

6.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二)∕王姝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1.30-42.

7.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城市音乐——以比利时的根特为例∕芭芭拉•哈格-于格罗,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136-149.

8.极简主义的“施洗约翰”:从《圣婴》到《舍赫拉查达.2》——纪念约翰·亚当斯七十周年诞辰∕杜超∥人民音乐.2017.4.87-89.

9.感受新的力量: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和《第九交响曲》/威廉·金德曼,刘小龙∥人民音乐.2017.4.90-93.

舞 蹈

1.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续编上)∕于平∥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20-51.

2.舞蹈之“短”与“长”探微——兼论舞蹈的抽象思维∕袁禾∥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52-54.

3.试论大众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文化特征∕肖灿∥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55-59.

4. 敦煌舞蹈素材的整理与运用以天王象为例/冯光,李婷婷∥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64-66.

5.采它山之石以攻玉 谈芭蕾基训之于蒙古族舞教学的影响/斯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67-69.

6. 传统的戏曲 舞蹈的流传论舞蹈《滚灯》的创作特征/路耀武,李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70-72.

7.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民族化风格呈现——从《丝路花雨》到《丝绸之路》与《丝路长城》/赵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93-97.

8.舞台调度中几何构图的视觉呈现/何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 98-103.

9. 试谈当代高校舞蹈创作的文化体认及发展路径/周璐璐,苏仲霓∥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104-108.

10.“同化”与“融合”——从民间舞看东北、西北锡伯族的文化适应策略/周黔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109-113.

11.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分析/张维,柯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114-117.

12.湖南南县地花鼓源流探析/周黔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118-120.

人文社科信息

实践叙事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以怎样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无疑是言人人殊的问题。就近30年而言,“纯文学”毋宁是一种经由“重写文学史”思潮而被广泛接受(尤其青年研究者)并逐渐体制化的“主导概念”。不过,尽管这一概念可在上世纪初的王国维、鲁迅那里找到支持,且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产生过冲决“极左政治”的“解放”功能,但由它衍生出来的研究方法恐怕客观上还是不足以应对文学自身的复杂境况。对此,李陀在与吴亮的论争中表示:“现实中的文学写作,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展开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条件,以及使这些东西综合形成的特有机制,都使文学不可能那么自然……文学成为文学是一个社会过程。” 那么,面对这种“社会过程”,我们是否可以在“纯文学”之外找到更切近文学史事实的研究方法呢?在此,笔者基于后经典叙事学而提出的“实践叙事学”概念,或是可取之选择。所谓“实践叙事学”的最大特点,即是摆脱与“纯文学”概念紧密关联的形式主义叙事学(亦称“经典叙事学”),将以讲述故事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行为看成一种参与社会历史变迁的话语实践活动。(摘自《文艺争鸣》2016年第12月号 张均 文)

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摘自《求是》2017年第10期 陈宝生文)

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真正从“地方”走向“世界”

厘清学术交流与争辩中的概念谬误、立场与理解参差,在“共通”的话语体系中通过高质量深层次的对话,才能使得本土研究有可能融合“内在理路”与“外部视角”,从而丰富对整体的认识,进而让我们的思考与认识能够更加接近中国社会生活的现实。在今天这个时代.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包括机遇和挑战的问题链很长也很深,因此要把握好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个艰巨性也许会超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本身。对此.我们也要在思想上有所准备。知易行难.在今天这个急需中国社会科学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刻,我们不能持慢慢来的态度而放松努力! (摘自《探索与争鸣》2017年2期 李友梅文)

馆藏推荐

1.《春之祭》的和声组织∕(美)艾伦·福特(Allen Forte)著;罗忠镕 译 J614.1/A123(L)

2.和声处理法∕柏西·勃克 著J614.1/B144(a)

3.《和声学教程》习题详解∕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J614.1/C.45

4.流行音乐和声技法∕蔡松琦 著 J614.1/C14(S)

5.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樊祖荫 著 J614.1/F18(z)

6.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付晓东 著 J614.1/F97(x)

7.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蒋兴忠 著J614.1/J53(X)

8.德彪西《佩里亚斯和梅利桑德》与贝尔格《沃采克》和声比较研究∕姜之国著J614.1/J47(z)

9.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附2CD)∕库斯特卡,斯蒂凡·(美)多萝茜·佩恩著;杜晓十译 J614.1/K445(o)

10.从调性扩张到十二音体系-勋伯格和声思维与技法发展研究∕刘文平 著J614.1/L75(w)

11.半音化的历史演进/桑桐 著 J614.1/S14(T)

12.和声艺术发展史/吴式锴 著J614.19/W860

13.巴赫:赋格的艺术(总谱) BACH DIE KUNST DER FUGE/巴赫BACH J614.2/B139(c)

14.复对位与卡农/(英)查尔斯·赫尔特·凯森著;陈田鹤编译 J614.2/K438(t)

15.基础复调语言建构与应用教程(附习题写作参考手册及1光盘)/马铁英 著J614.2/M17(T)

16.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研究/张旭冬 著J614.2/Z35(x)

17.复调音乐基础教程/赵德义,刘永平 著 J614.2/Z43(d)

18.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魏扬 著J614.4/W56(y)

19.后调性理论导论/施特劳斯,约瑟夫·内森(JosephN.Straus) J614.5/S713

20.音乐研究用帕斯考尔程序PASCAL programming for Music Rsesearch/亚力山大.R.布宁克曼,A.R.Brinkman J614.8/B158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