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4期(总第124期)

作者:    2017年06月2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4期(总第124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大视野中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人类的音乐文化从混生性开始、演变到混生性与自足性音乐并存,这是人类音乐文化从初始到成熟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近代音乐史,从具体历史内容看,就是在中国实现以艺术音乐为引领的两类音乐并存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一历史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摘自《交响》2017年第1期 高士杰 文)

礼俗仪式音乐价值的文化认知

礼俗“集会”仪式的音乐活动与“永恒客体”的音乐形式是两种类型音乐的文化存在,而非所谓“进步”与“落后”的两种存在。

中国音乐乃至东方音乐都是一种“境遇化”的“现实实有”时间的音乐实践,是一种“集会”仪式的音乐行为活动。西方自工业化以来,音乐作为一种“作品”,实际上就是一种“产品”的制作,它作为“客观永恒”的音乐,脱离和超越具体文化语境,大大地促进了音乐的传播。但如同现代性带来的困境,一旦时间和空间被同质化,音乐的地方性与多样性何在?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之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则必然强调音乐的“境遇化”,音乐音声和身体以及自然、人文的整体性。中国传统音乐,不管是在礼俗仪式中的鼓吹乐、丝竹乐、吹打乐,还是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如果用“永恒客体”的音乐曲式去分析、认知、传承,最后获得的只是干枯的音乐标本的传承,而非现实实有音乐传统的传承。那种口传心授的音乐风格,其无法用西方曲式分析来认知的音乐流派,那种以保持世界的美丽和感受细腻的地方、民族、流派的音乐风格,那些在抽象的、客观科学化的甚至数字化的记谱中无法设想的独特性将面临何种命运和前程?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2期 管建华 文)

论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创作倾向及手法

“复风格”创作思维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当前中国“复风格”音乐大致朝着两个方向在发展:一种是“散化”,即多种风格的并置,作品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作品中包含多种风格因素,引用的材料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音乐符号。这种“复风格”的创作方向与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的思想符合。另一种是“聚化”,即强调不同风格之间的融合,这与强调统一的现代主义思想符合。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现代作曲家们都赞成后一种观点,即强调风格的融合。

“复风格”创作思维是解决“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这两个“他者”之间矛盾的最合适的方式之一。(摘自《音乐研究》2017年第2期 谢福源 文)

萧友梅和他的《和声学》

萧友梅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引入中国,并逐步建立音乐理论学科。自1920年萧友梅编写《和声学纲要》,到1927年《和声学》出版,到1931年、1932年再版。《和声学》系列教材是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萧友梅在自己供职的多所院校都使用了这本教材。可以说《和声学》对于中国近代和声学科的建立有着奠基的意义。纵观20世纪,萧友梅和斯波索宾的和声教材分别影响了中国50年。和声学在中国的传播,提升了国人领悟西乐的能力,同时也启发了对国乐发展的思索。蔡元培认为:“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与吾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国音乐之改进,抑亦将有新发现之材料与理致,以供世界音乐之采取。”萧友梅正是秉承了蔡元培的文化发展理念,从具体教材入手,在学习、交融中思索中国新音乐发展之路,正如他所言:“和声学并不是音乐,它只是和音的法子,我们要运用这进步的和声学来创造我们的新音乐。”

 (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2期康 啸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功能性与“中国音乐文化史”:在“中国音乐文化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杨善武∥人民音乐.2016.9.9.55-57

2.武德内教坊与云韶府(院):唐代内廷用乐管理机构的后宫类型∕张咏春;郭威∥人民音乐.2016.9.9.58-61

3.民国都市流行歌曲唱片、唱词中的“摩登歌曲”:以英商东方百代有限公司编《百代唱词》为例∕桂强∥人民音乐.2016.12.42-45

4.《乐记》“乐本篇”中的图腾之“乐”辨析∕王晓俊∥音乐与表演.2016.4.9-17

5.20世纪早期西方音乐工业的全球竞争与市场营销∕钱志中∥音乐与表演.2016.4.23-29+9

6.从传世文献与音乐考古看商代礼乐制刍形∕黄敬刚∥乐府新声.2016.4.5-7

7.宋代音乐研究中的音乐文献与人物研究∕曾美月∥乐府新声.2016.4.8-12

8.音乐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朱国伟∥乐府新声.2016.4.88-92

9.国立礼乐馆述略∕汤斯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1.90-102

10.日本正仓院“金银平文琴”的音乐图像研究∕李美燕∥交响.2016.4.13-19

11.吴晋越窑青瓷魂瓶乐舞图像研究∕丁同俊∥交响.2016.4.20-26

12.“西音”考∕李雄飞∥交响.2016.4.27-31

13.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武小菁∥交响.2016.4.32-37

14.诗乐合“淡”:宋代乐论与文论的汇通∕韩伟∥交响.2016.4.38-44

15.清代“经生喜欢论乐与文人不习音器”悖反现象思考∕毛睿∥交响.2016.4.45-49

16.论宋代的衙前乐营∕张咏春;郭威∥音乐研究.2017.1.39-48

17.亚历山大·斯特洛克在上海的音乐活动研究:以《字林西报》为主要资料来源∕刘红梅∥音乐研究.2017.1.61-69

18.帷幄古今 指引未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陈伊笛;沈思婷∥音乐研究.2017.1.78-86

19.“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专题研讨会综述∕关冰阳∥音乐研究.2017.1.87-94

20.西汉三王墓编钟音律分析(上)∕王子初∥中国音乐.2017.1.134-146

21.苏联音乐思潮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7.1.42-51

22.《十一弦馆琴谱》所载《广陵散》资料研究∕彭岩∥中国音乐学.2017.1.65-72

23.战时上海租界音乐活动新探(1937—1941)∕王艳丽∥中国音乐学.2017.1.73-81

24.忆青木关∕谢功成∥黄钟.2017.1.17-27

25.榆林横山乡村龙王庙壁画中的乐人形象分析∕李宝杰∥黄钟.2017.1.158-168

26.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某些专题史研究之审视∕田可文;留生∥黄钟.2017.1.188-194

27.建国十七年关于抒情歌曲的批评与批判∕冯长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60-74

28.气势震寰宇 歌声穿云霄:中国空军抗战歌曲回顾与研究∕宋一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75-90

29.王灼《碧鸡漫志》的歌曲史研究:兼及宋人的诗乐观念∕翟冬倩∥音乐探索.2017.1.30-35

30.亨利·珀塞尔:大不列颠的俄耳甫斯∕余珉露;郑玉章∥音乐探索.2017.1.77-82

31.传统音乐研究战国时期编磬乐器考古发现综述∕黄敬刚∥音乐探索.2017.1.88-92

32.浅谈周大风的音乐思想与贡献∕方岳民∥音乐探索.2017.1.83-87

33.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居其宏∥乐府新声.2017.1.44-48+3

34.从乐钟的编列与性能看先秦岭南的礼乐关系∕孔义龙;曾美英∥人民音乐.2017.2.41-47

35.木心自度曲——谈木心遗乐及其整理改编∕陇菲∥人民音乐.2017.2.58-62

钢琴艺术

1.贝多芬“第一风格过渡期”与《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张丹宁∥交响.2016.3.133-137

2.斯特拉文斯基《A调小夜曲》创作与演奏特点探微/陈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119-128

3.石破天惊,融贯中西:钢琴独奏曲《破》作品及演奏评析/孙月∥音乐与表演.2016.3.24-28+

4.早期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蕴涵探析/冯效刚∥音乐与表演.2016.3.63-74+2+75-76+8

5.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问题与难点/代百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26-31

6.遥远深沉的记忆:梁雷的钢琴协奏曲《记忆的弦动》述评∕蔡良玉∥中国音乐学.2016.4.127-132

7.论现代美学思潮影响下的钢琴演奏新趋∕向周彦∥音乐探索.2016.4.105-108

8.论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听大师Anton Nel公开课有感∕吕晴∥∥音乐探索.2016.4.109-111

9.钢琴伴奏中的技法风格和观念: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李玉萍∥人民音乐.2016.8.44-47

10.同一“时间点”上的不同“时间节奏”:对1910—1911年间西方钢琴音乐的“切片式”研究∕张艺帆∥人民音乐.2016.10.83-87

11.借古开今话琴韵:关于殷承宗钢琴作品中的风格意识与实现途径∕王秋弘∥乐府新声.2016.4.136-140

12.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李勇∥乐府新声.2016.4.141-147

13.谈《蓝色狂想曲》的爵士节奏溯源及演奏要点∕徐华菲;刘昕蔚∥乐府新声.2016.4.151-156

14.探析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杨锦∥乐府新声.2016.4.206-208

15.钢琴视奏训练方法探析∕王伟群∥乐府新声.2016.4.209-211

16.钢琴演奏音色的技术研究∕范作田∥乐府新声.2016.4.219-223

17.格拉纳多斯《十二首西班牙舞曲》风格与演奏研究∕程宪伟∥乐府新声.2016.4.215-216

18.试析《雅之声——琴韵》的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权洪波∥钢琴艺术.2016.10.17-21

19.“亚历山大技巧”与钢琴演奏结合之研究∕解静娴∥钢琴艺术.2016.11.36-39

20.李斯特钢琴作品中即兴自由段落的记谱及散板思维∕向乾坤∥钢琴艺术.2016.12.12-17

21.十年海外钢琴教学的一点儿经历和收获∕肖发凡∥钢琴艺术.2016.12.18-21

22.从两套教材的对比看国内高师钢琴教学的新趋势∕黄亚芸∥钢琴艺术.2016.12.22-27

23.基于构建钢琴网络课堂的“教育云”可行性研究∕涂波∥钢琴艺术.2016.12.28-32

24.双钢琴新作《自由之翼》演奏剖析∕王毓∥交响.2016.4.80-83

25.“海派”钢琴音乐文化的“黄金十年”与查哈洛夫∕黄萍∥交响.2016.4.118-122

26.《钢琴小技巧》:被遗忘的法国学派∕约翰•埃利斯∕张凯、高宏∥钢琴艺术.2017.1.20-27

27.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何去何从?∕董梅∥钢琴艺术.2017.2.22-26

28.美国大学高层次钢琴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中国化思考∕姚紫津∥钢琴艺术.2017.2.27-30

29.钢琴活动的“指挥中枢”∕国曜麟∥钢琴艺术.2017.25-30

30.三套高师钢琴教材的对比评析及改革设想∕李旻佳∥音乐探索.2017.1.137-141

31.源于音乐灵感的气质与格调:陈萨的德彪西印象∕王海波∥人民音乐.2017.1.46-48

作曲理论

1.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罗众∥交响.2016.4.98-103

2.八度内均分的调性布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为例∕郭梦陶∥交响.2016.4.104-108

3.八声音阶的萌芽及其早期实践研究: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石磊∥交响.2016.4.109-117

4.青松岭上的长青松:为作曲家施万春八十华诞而作∕赵冬梅∥中国音乐.2017.1.163-172

5.从《炎黄风情》看民间音乐艺术化创作模式的成功之道∕杨正君∥中国音乐.2017.1.173-178+185

6.音乐中的关联域:从巴洛克到20世纪:艾夫斯、巴托克、欣德米特与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张晨∥中国音乐.2017.1.116-122

7.美山伯探寻“功能域”的未竟之业可望后继完工(上)∕赵宋光∥黄钟.2017.1.28-40

8.论传统调性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节奏及其相关概念∕任达敏∥黄钟.2017.1.41-54

9.音乐分析生成人文意义的独立性:音乐学2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一)∕李诗原∥黄钟.2017.1.55-67

10.论线性分析的混合策略:探讨申克分析与动机、集合、曲式等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相关问题∕杨和平∥黄钟.2017.1.68-78

11.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分析∕李吉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17-123

12.勋伯格早期《八首艺术歌曲》(Op.6)中的调性扩张技法∕刘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24-135

13.王西麟《钢琴协奏曲(Op.56)》的戏剧性表现方法∕丁雪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36-145

14.简繁有致 浓淡相宜:《羌族锅庄舞曲》合唱写作研究∕王宬葓∥音乐探索.2017.1.110-117

15.计算机音乐制作“五音轨微结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段瑞雷∥音乐探索.2017.1.118-120

16.群策群力 提高配器研究生教学水平∕刘霖∥乐府新声.2017.1.8-9+4

17.“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范哲明∥乐府新声.2017.1.10-23+4

18.纽加德“层次化结构”配器技法研究(上)∕朱琳∥乐府新声.2017.1.24-31+4

19.音色与角色: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配器分析∕纪宇∥乐府新声.2017.1.32-43+4

20.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李吉提∥乐府新声.2017.1.58-61+3

21.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吴基学∥乐府新声.2017.1.62-71

22.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刘奇∥乐府新声.2017.1.72-81

23.论艺术歌曲中声乐旋律与器乐音乐的异步结构∕左佳∥乐府新声.2017.1.82-89

24.区域音乐视野下的“混业创作模式”的创作研究∕王安潮∥乐府新声.2017.1.102-108

25.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一):电子音乐技术与多领域音乐研究∕周倩;沈叶∥乐府新声.2017.1.150-158

26.根植传统自觉承递:觉嘎及其交响乐创作理念析∕夏滟洲∥人民音乐.2017.1.33-35

27.跨越时空与中西文化的心灵交响:评郑冰二胡与弦乐协奏曲《对话》∕黄飞∥人民音乐.2017.2. 31-33

书评

1.为学而问 以问求学:袁静芳教授《乐种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王耀华∥人民音乐.2016.8.28-30

2.民族音乐学学科范畴内“音乐书写”的观念与实践:评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陈金玲∥人民音乐.2016.8.79-81

3.江文也的内心世界:《江文也全集》代序∕王次炤∥人民音乐.2016.8.82-85

4.书写心灵的真实:评宋瑾《音乐美学基础》∕王文卓∥人民音乐.2016.8.90-92

5.口传音乐与音乐的口传性之研究力作: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读后∕欧阳绍清∥人民音乐.2016.8.93-95

6.一部追求“视界融合”的学术专著:评《李凌音乐评论研究》∕黄勃∥人民音乐.2016.9.73-75

7.突破传统作曲理论的创作路径探析:评析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熊小玉∥人民音乐.2016.9.76-78

8.学堂乐歌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蒋英《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歌考》∕陈永∥人民音乐.2016.9.79-81

9.仰视传统 深度诠释:王国潼编著《刘天华二胡曲:王国潼演奏谱及其诠释》序∕刘再生∥人民音乐.2016.9.86-87

10.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评赵冬梅博士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李吉提∥人民音乐.2016.9.88-91

11.多元 流动 建构:《音乐和社会性别》评述∕杨高鸽∥人民音乐.2016.9.92-95

12.创作思路多元化:读《新时期艺术歌曲集锦》∕王恩勤∥人民音乐.2016.10.94-95

13.歌从“风土”来:为黄允箴《中国民歌与风土》而作∕乔建中∥人民音乐.2016.11.89-91

14.制定曲谱出版的技术标准 适应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曲谱出版规范》述评∕樊祖荫;马学文∥人民音乐.2016.11.92-93

15.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评《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李玲∥人民音乐.2016.11.94-95

16.一本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音乐分析论著:写在库克《音乐分析指南》中译本出版之际∕陈鸿铎∥人民音乐.2016.12.86-89

17.至言要旨此书中:评金湘的《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蔡良玉;梁茂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76-80

18.反思 透析 瞻望:读林华新著《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姚红卫∥乐府新声.2016.4.84-87

19.江南音乐文化的历史书写:《江南音乐史》品评∕吴远华∥交响.2016.4.140-143

20.穿透“古典”音乐风格迷雾的智慧之光: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黄宗权∥音乐研究.2017.1.95-106

21.历史思潮中的马勒印象:评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古斯塔夫·马勒与19世纪的交响曲》∕宋佳∥音乐研究.2017.1.107-115

22.人文精神 史家之笔——读刘再生《嘤鸣集》兼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吴艺楠∥音乐研究.2017.1.116-122

23.20世纪音乐断代史的经典论著:摩根的《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陈鸿铎∥黄钟.2017.1.195-200

24.锻造便利的解谱工具:《〈中国古琴指谱乐符字典〉序》∕王德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55-59

25.《梁茂春音乐评论选》自序∕梁茂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46-154

26.性别为“用”观念为“体”:评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朱依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1.155-162

27.民族审美心理下的大视野:评林华著《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杭红梅;史永清∥人民音乐.2017.1.88-90

28.另辟蹊径 追本溯源:[韩]朴素晶《流动的音乐思维:先秦诸子音乐论新探》读后∕宋戈∥人民音乐.2017.1.91-94

29.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写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出版之际∕蔡梦∥人民音乐.2017.2.89-92

30.岁月留音:品读《紫茵音乐笔记》∕杜梦甦∥人民音乐.2017.2.93-95

人文社科信息

价值观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价值观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人们总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历史,选择历史材料、评价历史事实。可以说,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历史认识和评价是否正确。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地探讨历史事实,并对历史事实做出正确评价。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唯心主义价值观,往往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发生偏差甚至错误,从而违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甚至堕入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深渊。比如,在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一些人在从事历史研究时,违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做选择性处理,或者以西方价值观裁剪中国历史,从而得出错误的历史观点。在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一些人一味强调文化的世界性而否定文化的民族性,完全不顾中国自身的国情和自身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把西方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和最高准则,以此否定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摘自《学习论坛》2016年第12期 李玉中 文)

生活哲学:当代哲学的一种可能路向

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摘自《哲学分析》2016年第6期 庞学铨 文)

中华哲学美学四大有世界性意义的贡献

中华古代哲学美学作为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的“他者”,有许多堪称是世界性的贡献,对未来的理论建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至今未被多数西方和中国现代学者关注。现从四方面论述其贡献: 1.老子的宏伟释模式。《老子》第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既是道家的宇宙观和生成论,又是他们把握世界的总方法,也是最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堪称宏

伟的阐释模式。与西方哲学相比,体现了四大特征:一是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综合特征,所以它特别能包容、能超越;二是以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为基础的体道方式,所以中华哲学与美学是一体的,故称为哲学美学;三是虽说以生命体验为基础,但却不愿让认识停留在感性直观的阶段,而以理性把握世界为追求,以“目击道存”为最终目标,所以又具有形而下、形而上汇通的特征;四是以生命原理理解世界, 以“和”为美的诗性智慧特征。2.庄子的审美双向生成论。,庄子直接将“道”界定为“大美”,将审美活动理解为广义的生命活动,只有把握了生命的灵魂性和能动性才能揭开审美的全部秘密。而美不过是一个主客交融的境界,“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3.孟子和儒家提出的哲理美论观。中华哲学文学观和哲学美学观意味着对文学艺术和美学认知的深入,对文学艺术与审美发展自律的深化,从而确立了“知情意”三元审美观。4.六朝的“气韵生动”与“性情风标”论。如果这些元素参与了现代美学建构, 将会给现代美学带来惊人的变化并拓展出无限的理论空间。(摘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顾祖钊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与社会学观察∕彼得·约翰·马丁著;柯杨 译 J60/M487

2.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综录∕明言编著 J605.1/M77(Y)

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彭丽编著 J609.22/P43(L)

4.和声艺术发展史∕吴式锴著 J614.19/W860

5.传统作曲技法∕赵晓生著 J614.5/Z47(x)

6.合音训练(附1光盘)∕尤静波,潘永峰 编著 J616.25/Y68(J)

7.中国曲牌考∕冯光钰著 J617/F61(g)

8.张千一歌剧音乐创作研究∕胡净波著 J617.2/H51(J)

9.钢琴名作演奏探索作品(1-6)(附1CD) J624.16/B139(C)

10.世界钢琴名曲220首作品解析∕姚方正 著(美)南希·巴克斯(Nancy Bachus)著;杨耀坤 J624.17/Y35(F)

11.埙演奏法∕刘宽忍 编著 J632.19/L72(K)

12.笛子吹奏法∕刘宽忍编著J632.11/L72(K)

13.杨晓忠室内乐作品(总谱)∕杨晓忠 曲 J647.64/Y29(X)

14.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1-6 )∕周宏德 改编 J647.647.4/Z74(H)

15.十二生肖(钢琴组曲,附1光盘)∕姚恒璐 曲 J647.416/Y35(H)

16.云河天籁(钢琴协奏曲,总谱)∕夏良 曲 J647.413/X26(L)

17.宝树堂琴谱(附1光盘)∕宋婕,冯焕珍 主编 J648.31/S86(J)

18.悟雪山房秦谱(上/中/下册)∕(清)黄景星;宋婕,冯焕珍 主编J648.31/H75(J)

19.中国乐舞史料大典:图录编∕孙景琛 总主编;周元等 主编J709.22/S96(J)

20.中国乐舞史料大典:杂录编∕孙景琛 总主编;周元等 主编J709.22/S96(J)

21.中国乐舞史料大典:二十五史编∕孙景琛 总主编;周元等 主编 J709.2/S96(J)

22.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于平 编著J722.6/Y74(P)

23.舞蹈的力量:中外舞蹈素质教育历程∕郑慧慧 著J791.8/Z57(H)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