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3期(总第123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后现代视域下的跨界民族音乐研究
跨界民族作为因传统居住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割而居住于毗邻国家的民族,其音乐有其复杂而多样现象,承载着族群文化与风格特质。文章基于跨界民族音乐整体研究视野,以跨界实地调研为本,试图对现代跨境文化通道中的音乐宏观叙事、跨界民族音乐的对话共通,以及跨界音乐民族志的多样表述等系统化关照,勾勒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有序互镜,探索后现代视域下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构建。(摘自《音乐艺术》2016年第4期 杨红 文)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我国有深厚的史学传统,历代史学大家对于史学研究“以史为鉴”之学术使命多有深邃认知和精辟阐述。中国音乐史是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的一分支,而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又是中国音乐史的断代研究,因其对象世界自身的特殊性、所处时代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两者遇合之后呈现出的伟大曲折进程、波澜壮阔景观和正反历史经验,有待于史家重构其面貌、臧否其得失、提炼其遗产,使本学科“以史为鉴”(摘自《乐府新声》2017年第1期 居其宏 文)
从乐钟的编列与性能看先秦岭南的礼乐关系
先秦岭南地区的礼乐文化经历了岭外传入、吸收融合与独立发展三个阶段,这种阶段性特点从青铜乐钟的编制和性能上表现出来于西周。岭南地区的单件乐钟出现,这是岭南外乐钟文化传播的开始,亦即中国礼乐文化在岭南传播的开端。随着乐钟文化与岭南古越族审美的融合,真正由该地区制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编钟得以诞生,这一创造在春秋时期已经完成。但整个岭南地区发展不平衡,编列不一,件数不等。现已发展的资料表明,富有岭南特色的6件组编列规范直至春秋晚期乃至战国初期才稳定下来。从乐钟发展历程我们能较清晰地了解当时岭南南越族文化中的礼乐关系,即有礼的规范而缺少实现乐钟性能的认识水平。由于传入需要一定时间,加上对岭外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先秦是期岭南、岭北的礼乐文化呈现出异步发展的趋势。(摘自《人民音乐》2017年第2期 孔义龙、曾美英 文)
论音乐批评的即时性
当代音乐史和音乐批评各自以其独立的身份,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当代音乐研究的任务。音乐批评通过即时性的理性关照和价值评估,完成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第一次抽象,从而为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音乐史学和音乐理论研究)奠定基础。音乐实践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音乐批评的即时性。理解音乐批评的即时性,既有助于认识音乐批评的学科本质属性,也有助于确立音乐批评的学科对象和独立学科地位,对音乐批评学科的健康、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摘自《音乐探索》2017年第2期 乔邦利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教育
1.对我国音乐学教学若干命题的反思和建议∕居其宏∥音乐探索.2016.2.29-32
2.宫商传承数十载 还将旧曲谱新章:记“2015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强魏昊∥音乐艺术.2016.3.111-118
3.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及体系建构探究:1924~1944年德国慕尼黑均特学校的历史追寻∕陈蓉∥音乐艺术.2016.3.119-127
4.国外“音乐教学法”有效成分的探究与整合:兼论中国创新性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任恺∥中国音乐.2016.3.186-195
5.高等艺术院校人才战略现状初探∕高朝霞∥中国音乐.2016.3.202-208
6.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郑英烈∥黄钟.2016.3.96-106
7.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麻莉∥黄钟.2016.3.107-116
8.音乐教育高等音乐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张力伟∥乐府新声.2016.3.130-136
9.“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刍议∕商树利;柯云燕∥乐府新声.2016.3.137-140
10.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原媛∥乐府新声.2016.3.141-143
11.音乐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孟鑫∥乐府新声.2016.3.144-146
12.论音乐产业化视野下的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林戈尔∥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5-11
13.流行音乐文化对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挑战∕代百生∥音乐与表演.2016.3.33-37+7
14.略析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的价值维度和负面影响:基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视角∕王晓盈∥音乐与表演.2016.3.38-41+7-8
15.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音乐教育发展论略∕罗凌∥音乐与表演.2016.3.49-54
16.高等音乐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杨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114-121
17.岭南音乐特色教学的实践及优化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刘大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122-126
18.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模式探索/赵凤艳;李鹏∥黄钟.2016.4. 28-33
19.朱英其人其事及其贡献:朱英在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十年间对国乐表演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肖阳∥音乐艺术.2016.4.74-81+5
20.1912—1949:青岛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何梦影∥中国音乐学.2016.4.61-69+4
21.音乐教育体系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四川∕安冰冰∥音乐探索.2016.4.72-78
22.谁拿走了孩子们家乡的歌?: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地方音乐课程现状调查及研究∕孟辉∥音乐探索.2016.4.79-85
23.朱稣典在音乐出版与音乐教育上的成就述评∕谢艾伶∥音乐探索.2016.4.86-90
2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和学科定位∕吴瑕∥音乐探索.2016.4.91-99
25.音乐表演论文写作问题与对策:四个案例的剖析和解读∕高拂晓∥中国音乐.2016.4.134-140+154
26.新媒体时代下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滕腾∥中国音乐.2016.4.155-159
27.音乐教育家宋寿昌研究∕蒋立平∥人民音乐.2016.11.58-61
28.“素质测评”助推音乐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郭声健∥人民音乐.2016.12.61-63
29.新中国美育政策及其成因分析与未来瞻望∕丁旭东∥乐府新声.2016.4.117-120
30.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目标变迁的人学视野∕朱玉∥中国音乐.2017.1.江194-200
31.墨西哥生命运动文化中心音乐舞蹈学校的考察及思考∕何璐∥中国音乐.2017.1.201-208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广州琴馆的生存背景探析∕魏伶旭;马达∥音乐探索.2016.2.19-23
2.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刘严∥音乐探索.2016.2.33-36
3.技能技法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沙里晶∥音乐探索.2016.2.126-127
4.中国近代琵琶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程午加∕贾怡∥人民音乐.2016.5.54-56
5.21世纪古琴研究解读∕南鸿雁∥人民音乐.2016.5.57
6.弦根:管平湖与中国音乐研究所∕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16.3.22-33
7.胡登跳其人、其事及其艺术贡献∕汪海元∥音乐艺术.2016.3.102-110
8.海南岛古代青铜乐器研究∕曹量;王晓平∥中国音乐.2016.3.70-79
9.许敦五先生汉调筝乐艺术初探∕御鸿∥中国音乐.2016.3.129-136
10.中国弓弦艺术舞台表演形式的新拓展: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专题研讨会综述∕胡潇∥中国音乐.2016.3.137-141+176
11.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郭树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25-32
12.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宋飞∥黄钟.2016.3.117-123
13.蜀中古琴艺术资源现状调查∕朱江书;甘绍成∥音乐探索.2016.3.12-20
14.信仰观念下的契丹族萨满响器:以出土陶鼓和铜铃为例∕沈学英∥音乐探索.2016.3.36-43
15.三十余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研究述评∕石洋∥音乐探索.2016.3.44-50
16.扎根人民弦韵永存:谈闵惠芬二胡艺术创作的人民性∕张丽∥乐府新声.2016.3.117-120
17.丝竹音乐《欢乐歌》演奏艺术研究:以笛子大师俞逊发演奏版本为例∕毛云岗∥乐府新声.2016.3.198-200
18.琵琶演奏技法衍展∕田甜∥乐府新声.2016.3.237-240
19.马晓晖二胡艺术海外传播研究/卢鸣;孙放∥交响.2016.3.34-38
20.泉州笼吹研究/梁虹∥交响.2016.3.82-88
21.非遗保护传承视野下的琴派论/施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32-36
22.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王晓俊∥黄钟.2016.4.109-118
23.对琵琶演奏“落差”问题的思考∕章红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43-45+58
24.琵琶人在航行中:哲学笔记断想∕刘德海∥中国音乐126-133+2
25.二胡传统经典作品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宋飞∥人民音乐.2016.10.36-40
26.海南黎族民间乐器分类规范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李阳∥人民音乐.2016.10.46-48
27.海南黎族民间乐器分类规范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李阳∥人民音乐.2016.10.46-48
28.中央音乐学院“金磬吹打”对专业唢呐发展的启示∕石一冰∥人民音乐.2016.10.74-76
29.古琴弹奏手势的象形化思维探析∕李小戈∥人民音乐.2016.10. 77-79
30.器乐表演多学科交叉创新科学知识体系研究∕王超慧;董京飞∥人民音乐.2016.10.80-82
31.推陈出新饶有别致:韩庭贵古筝艺术生涯探究∕付荣∥人民音乐.2016.12.46-49
32.民族乐器音响协和研究:以梆笛、二胡与琵琶为例∕付晓东∥人民音乐.2016.12.65-69
33.“多维视角下的琴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小戈∥音乐与表演.2016.4.89-96
34.“秦筝”当代发展一瞥∕王英睿∥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10-18
35.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技法系列研究: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张丽∥乐府新声.2016.4.99-104
36.《谈音乐院校本科二胡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王琳∥乐府新声.2016.4.231-233
37.筝乐“尚悲”之因探析∕贾阳果;黄汉华∥交响.2016.4.69-74
38.古代琴乐演奏论中的声音张力形态探讨∕郭艺璇∥交响.2016.4.75-79
39.当代中国竹笛演奏符号的历时考察∕马雪∥交响.2016.4.123-134
40.从近代琴谱演变论琴乐发展杨∕春薇∥中国音乐.2017.1.147-154
41.民族管弦乐队胡琴声部合奏训练的实践与思考∕宋飞∥中国音乐.2017.1.179-18
42.二胡曲《豫北叙事曲》演奏版本比较∕肖志丹;蔡际洲∥中国音乐.2017.1.186-193+208
43.荀勖律笛制作考∕孙克仁∥中国音乐学.2017.1.52-64
44.二胡艺术的“技术根本”:武音二胡艺术周述要及相关问题探讨∕王艺∥黄钟.2017.1.178-183
戏曲艺术
1.四平腔渊源新探∕王汉民∥戏曲艺术.2016.3.12-14
2.汉画中形体类百戏的表现形式/季伟∥交响.2016.3.47-60
3.传统京剧唱法在美声教学中的独特运用/于妲妮∥交响.2016.3.138-141
4.金湘歌剧《热瓦普恋歌》的辅助音研究/马琳∥交响.2016.3.154-160
5.“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析昆曲《牡丹亭》对交响诗《牡丹园之梦》的影响/陈牧声∥音乐与表演.2016.3.95-102
6.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实践运用:以电影《骇客帝国Ⅱ》的音乐创作为例/陈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101-106
7.昆曲曲牌唱调由何而来∕周来达∥中国音乐学.2016.4.70-84+126
8.我国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现状分析∕智艳∥中国音乐学.2016.4.133-137
9.构建和谐共情的音乐剧生态:“音乐剧创作及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侧记∕钱庆利∥人民音乐.2016.11.35-37
10.盖世无双十三旦 梆子班中甘蔗头:清末著名梆子花旦侯俊山评传∕郑莉∥音乐与表演.2016.4.18-22
11.中国戏曲声腔演唱艺术研究专栏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白宁∥乐府新声.2016.4.78-83
12.电子音乐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刘灏∥乐府新声.2016.4.93-98
13.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张丽娜∥乐府新声.2016.4.112-116
14.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可是我的爱没有对你表白》的音乐特征∕刘秋蓉∥乐府新声.2016.4.163-166
15.没落与再生:印度尼西亚爪哇华人皮影戏的发展状况∕蔡宗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1.47-64+89
16.苏北柳琴戏当代文化生态研究∕李春颖∥交响.2016.4.50-53
17.蒲剧《苏三起解》唱腔分析:兼及“俊英腔”的特色∕张洁;赵海英;张楠∥交响.2016.4.59-63
18.论瓦格纳与叔本华歌剧艺术思想之别∕戴可欣;李敬民∥交响.2016.4.64-68
19.中国传统音乐多声形态探微∕陈甜∥戏曲艺术.2017.1.119-125
20.新疆曲子戏腔系构成探析∕任方冰∥戏曲艺术.2017.1. 126-131
21.传统与变异:台湾野台歌仔戏音乐的两种品格∕严永福∥戏曲艺术.2017.1.132-136
22.瓯剧高腔“帮腔”源流考∕张潇潇∥中国音乐学.2017.1.82-85
23.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一个渐成主流的剧场现象的外在表征与内在诉求∕孙红杰∥中国音乐学.2017.1.110-115
基本乐科
1.单声部旋律听记方法之刍议∕吕晓华∥乐府新声.2016.2. 95-98
2.视唱教学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于洋∥乐府新声.2016.2. 99-103
3.无调性中国风格现代音乐作品中“五声性音高结构”的听唱∕李宁∥乐府新声.2016.2.110-114
4.论制乐节与拍法体系:兼论袁静芳教授乐种研究之理论成就∕吕锤宽∥音乐研究.2016.3.71-85
5.汪绂《乐经或问》中的诗乐谱研究:兼及《乐经律吕通解》∕吴志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69-79
6.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视唱练耳训练浅析:以勋伯格《空中花园篇》No.2为例∕黄莎∥音乐探索.2016.2.46-54
7.试探昆曲工尺谱的译谱“公式”及简明译法∕许莉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70-84
8.对音乐各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从学习者的听觉层面分析∕龚迅;包可方∥音乐探索.2016.3.74-77
9.视唱练耳课程中旋律听写能力的多元化训练∕董海莹∥音乐探索.2016.3.92-99
10.“弦索十三套”三弦曲谱《将军令》研究∕高艺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52-61
11.论《敦煌乐谱》的乐调性质/庄永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18-25
12.《九宫大成》北词仙吕调套曲移调记谱问题解析∕杜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103-119
13.《龙吟馆琴谱》与《梅庵琴谱》所收同曲之谱本析微∕戴微∥音乐艺术.2016.4.51-65+4
14.五度圈中的音、音列、音阶及其数理关系∕杜亚雄∥音乐探索.2016.4.23-27
15.五声二变经纬相成:民族音乐形态学的历史观及实证分析∕刘永福∥音乐探索.2016.4.28-30
16.工尺七调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杨善武∥音乐探索.2016.4.31-40
17.弦管“名指”《金井梧桐》记谱衍进史探∕陈恩慧;陈瑜∥中国音乐.2016.4.106-116
18.俄文音乐理论术语“模调式”的概念阐释∕彭程∥人民音乐.2016.9.62-65
19.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及对策探析∕郎彩飞∥乐府新声.2016.4.212-214
20.《三五要录谱》调性运转研究∕庄永平∥交响.2016.4.5-12
21.该唱则唱、适读则读:意大利朗读乐谱教学之思考∕刘荣弟∥交响.2016.4.93-97
探索与思考
1.音乐地理学国内外音乐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黄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50-60
2.国际声像:经济体制实验下的音乐工业案例分析/钱丽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61-65
3.国外流行音乐研究理论前沿:以文化研究、人类学为切入点/赵志奇∥人民音乐.2016.6.77-79
4.论《乐种学》学科科学化的四步骤/陈应时∥中国音乐学.2016.3. 5-10
5.于润洋音乐学本体论思想钩沉并及相关研究钩链/韩锺恩∥中国音乐学.2016.3.34-41
6.论韩国音乐表演者权制度/郑智武∥音乐探索.2016.3.120-128
7.可视化分析在音乐表演研究中的综合运用∕杨健;黄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46-58
8.论音乐发展的几种思维方式(上)∕林戈尔∥音乐探索.2016.4.3-11
9.反思与探索:中国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困境与对策∕郭昕∥人民音乐.2016.11.67-69
人文社科信息
国际格局、世界秩序新变化与中国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是不均衡的,而非同质、匀速的过程。但可以肯定,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向新格局的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超多强”的格局基本保持的同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正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现实。 国际议事日程日益复杂化与碎片化。技术进步、气候变化、金融风暴、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跨国犯罪无一不冲击着既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国际治理模式,日益强化的相互关联度和依然顽固存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实现战略思维的转变。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仍然是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其次,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是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因此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在于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真正实现创新发展,激发制度的潜力,促进社会进步,防止将目光过多盯在地缘政治上面。再次,中国既是国际体系变革的因变量,更是自变量,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最后,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在融入既有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中国是既有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而非挑战者和颠覆者,今后,中国将以更加建设性的姿态,与国际伙伴一起共同推动既有体系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此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性参与”将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既有国际体系向更合理方向演化的基本指针。
(摘自《学习时报》2016年12月19日 冯玉军文)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推进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当世界进入21世纪,人们理应拥有更为自由与自觉的意识,确立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既不能脱离对历史客
观规律的遵循,也不应游离于社会现实。规律的遵循,也不应游离于社会现实。第一,应当确立科学地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立场与视角。基于国家和民族的视角,必须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与国情。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既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倚重,也不可放弃对外国文化传统的借鉴。单纯依赖西方文化是危险的,但拒绝西方文化同样是没有前途的;不重视继承传统文化就无从谈起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但是单纯依靠传统文化也是没有希望的。应当看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在失去生存的空间。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中失去了当代性,与社会和大众的现实需求产生不和谐以及冲突,另一方面还由于当代文化力量的强大,对传统文化产生强劲的冲击和解构。第二,应当确立和把握判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优劣的基本尺度和标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需要正确辨别文化的优劣及其价值的高下,在科学辨析其价值的基础上,做到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实施有效保护与传承,使之尽可能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乃至整体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自《齐鲁艺苑》2016年第4期 田川流 文)
中国古典美学与风雅中国
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既被制度规划同时又为现实政治提供理想指导的学科。 在中国历史中,礼乐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美学和艺术问题。其中,礼牵涉社会政治体制(礼制)、人的行为举止(礼容)、典礼仪式(礼仪)等诸多环节,但其追求的政治有序性、人的行为的雅化、礼仪的庄严,无一不是以美作为目标。乐在表现形式上指称诗、乐、舞,在价值取向上涉及快乐、幸福、和谐等社会或人生目标,审美的意味更加浓厚。中国传统礼乐,虽然以政治或伦理面目出现,但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依然构成了它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以尚文为特色的周制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为残酷的现实注入了诗意的本质,并提供了理想的方向。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有着内在的饱满性和充实性。礼与乐作为张与弛、理与情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其关注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有着关于天下国家的广远视野。中国文学艺术,其价值也不仅仅在于愉悦性情,而是具有为政治注入诗意又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的双重功能。自周公制礼作乐始,关于美和艺术的制度性建构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顶层设计,并生成一种“美治主义”色彩浓郁的国家观念,一个风雅的中国正是因此而起的。
(摘自《文学遗产》2016年第5期 刘成纪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张燚等编著 J60-053/Z36(Y)
2.音乐美学十讲/叶纯之著 J601/Y42(C)
3.傅雷谈艺录/傅敏编 J605.9/F92(M)
4.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王晓平,赵晨泉 著 J607.24/W37(X)
5.西安鼓乐大典:新创曲集/刘宽忍 总主编,许德宝 主编 J607.247/L72(K)
6.西安鼓乐大典:口述史/刘宽忍 总主编,邓萌 主编 J607.247/L72(K)
7.西安鼓乐大典:概述/ 刘宽忍 总主编,邓萌 编著 J607.247/L72(K)
8.西安鼓乐大典古谱集成(1-13)/刘宽忍 总主编,丁科民 主编J607.247/L72(K)
9.西安鼓乐大典:西安鼓乐论文集(1-4)/刘宽忍 总主编,邓萌 主编J607.247/L72(K)
10.民国音乐人:教我如何不想他/沧浪云,李煞等 著 J609.91/L34(S)
11.西方音乐简史学习手册/余志刚 编著 J609.1/Y75(Z)
12.陕西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丛书)/许德宝,周权编 J617.5-53/X77(D)
13.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论文集(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丛书)/邓萌,何磊编 J617.5-53/D38(M)
14.中国秦腔高层论坛论文集/何桑,陈诚 编 J617.5-53/H32(S)
15.秦腔问“道”/杨云峰 著 J617.541/Y29(Y)
16.西方钢琴音乐概论/ 张式谷,潘一飞 编著 J624.1/Z34(S)
17.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钢琴伴奏谱)/相西源 曲 J642.55/X36(X)
18.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1948第一卷(附1CD)J647.41/L33(M)
19.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选(6部作品/总谱)/韩兰魁曲 J647.611/H15(L)
20.贝多芬钢琴小品全集(原始版德国G.亨)/奥托·范·埃尔梅编,瓦尔特·朗J657.41/B144(B)
21.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李开方等 编著 J825.41/L32(K)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