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2期(总第122期)

作者:    2017年04月20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2期(总第122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三五要录谱》调性运转研究

《三五要录谱》是研究唐代琵琶演奏及其乐曲的重要乐谱之一,该谱所载的“琵琶旋宫法”,提供了我国早已佚失的唐代《乐书要录》十二均旋宫理论,同时,期所载的100余首乐曲,更是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的唐代乐曲资料。虽然,日本在乐曲具体的调性、调式认识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与误判,但是,只要排除这些认识上的障碍,仍然可以恢复唐代乐曲的原貌。由此可见,那时波斯的主要拨弹乐器“乌德”,产生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同样,“乌德”传入我国,因中国民族习性和欣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乌德”逐渐演变成中国的“琵琶”,且在原有乐调基础上,完善了中国音乐体系。其精髓就是隋初郑译与外来苏袛婆用“胡琵琶”对应而创立的八声音阶。围绕八声音阶的调性、调式运用,一直是我国传统乐调的最主要特征。(摘自《交响》2016年第4期 庄永平 文)

西安鼓乐 “大乐” 研究

文章以李石根的《西安鼓乐全书》为主要研究资源,将论著中的42首大乐结构进行了梳理分类,并对其中10首大乐译谱作了分析。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一,大乐是西安鼓乐诸多大型体裁中最古老的一个艺术品种,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堪称西安鼓乐三大支柱之一;二,大乐结构中的两部性思维特征对西安鼓乐坐乐全套前部、后部布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三,大乐中遗存了许多“拍曲”及诸多“鼓段曲”,在西安鼓乐其他体裁中已不存,是十分珍贵的文献遗产;四,西安鼓乐除了以笛主奏的宫调体系外,在大乐演奏中,应考虑以筚篥主奏宫调体系的应用。此外,大乐中“换头”与“一曲多变”的创曲手法,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摘自《黄钟》2017年第1期 袁静芳 文)

传统音乐乐感研究刍议

                   ——以南音为例简

在当前人们普遍接受西式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中,强调中国传统音乐乐感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音乐乐感的培养与研究,既需要关注文化环境,又需要关注受不同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音乐美感,人类学与美学的结合势在必行。乐感由多种能力构成,针对具体的乐种而言,不同的乐种所需能力不同。以南音为例,南音乐感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在南音文化的浸染中逐渐养成,并伴随着性情、思想观念的养成,是完整的“南音人”的培养。而具体的南音乐感能力方面,概括言之,就是按“规范”将记谱骨干音转化成具有“中和”美感的活态南音的能力。(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陈燕婷 文)

区分听觉与听知觉概念不容忽视

听觉是声音作用于听觉系统引起的感觉。外界声音进入外周听觉系统,经耳蜗毛细胞的换能作用,将声源振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神经冲动,由听神经传入中枢,经各级中枢的分析、加工,最后上升到高级中枢,形成听知觉。听觉与声音性质无关,听知觉除分辨声音性质外,更为重要的是声音性质产生思维,思维超越听知觉界限,形成音乐听知觉和音乐语言交互,为音乐实践活动提供服务。此外,音乐听知觉附带音乐认知评价信息,可形成音乐价值观,对音乐实践活动产生指导作用。音乐的宗旨是服务于人类;音乐的使命是通过音乐听知觉的神经性干预,提供人类的生存和生殖机会;音乐的核心价值是发挥对机体内环境稳态改善和调节作用的功能。对此,区分听觉与听知觉的概念,阐释其范畴、原理和机制十分必要且非常重要。(摘自《音乐研究》2017年第1期王超慧、董京飞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塑造:新中国建立17年的音乐民族化思潮/冯长春∥交响.2016.3.5-18

2.中国花儿学派的先行者:简论牙含章花儿研究的学术价值/王沛∥交响.2016.3.89-96

3.近十年来西安鼓乐研究的新拓展(2006-2016)/王晓平∥交响.2016.3.97-105

4.西安鼓乐研究现状及其思考/刘蓉∥交响.2016.3.106-110

5.《想夫怜》音乐形态研究/柯利刚∥交响.2016.3.111-116

6.鼓乐齐鸣呈华彩 同工异曲度新章:2016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素材新作品座谈综述/刘春晓∥交响.2016.3.149-153

7.当代古琴音乐传承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施咏∥音乐与表演.2016.3.42-48+77-78+161+8

8.“后集成时代”的黎族音乐研究/曹量;王晓平∥音乐与表演.2016.3. 55-59

9.扎根本体 建构模式:论袁静芳先生之“模式分析法”及其在佛乐研究中的应用/胡晓东∥音乐与表演.2016.3. 134-139

10.广东梅州五华竹马舞探析/郭小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60-69

11.从艺校教学到师徒传承:兼论恢复柳琴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李春颖∥黄钟.2016.4.119-124+131

12.俗曲、佛曲《转调货郎儿》/胡东辉∥黄钟.2016.4.125-131

13.纽约黑人说唱乐演的衍变及其异文化解读/郝苗苗;魏琳琳∥黄钟.2016.4.132-139

14.派生角调系及其在两仪五度相生音体系中的地位:《西北民歌新论》之四∕周勤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59-74

15.马边彝族尼姆撮毕仪式音乐的多声形态∕路菊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75-90

16.“身密”的象征与表述:跨界语境中的蒙古查玛乐舞音乐比较研究∕楚高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91-102+119

17.传统音乐分析中的十二律数字标码∕周勤如∥音乐研究.2016.5.53-62

18.近年来国内木卡姆音乐研究之动向与观察∕洪斌∥音乐研究.2016.5.100-106

19.畅谈音乐传统 倾听草原歌声: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侯燕;贺宇∥音乐研究.2016.5.107-119

20.粟特人与唐乐署供奉曲般涉调部分曲目传播考:兼及中古乐伎中的粟特人成分∕陈文革∥音乐研究.2016.6.39-51

21.日本现代尺八起源新论:基于对《虚铎传记国字解》的思考∕王金旋∥音乐研究.2016.6.52-59

22.全球化数字田野中的民族音乐:YouTube网站上中国音乐的分布与流行模式研究∕喻辉、萨里·施罗德∥音乐研究.2016.6.95-107

23.历史与文本之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调叙事∕张颖∥音乐艺术.2016.4.82-90+5

24.后现代视域下的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杨红∥音乐艺术.2016.4.133-140+5

25.袁静芳曲牌研究思维的研究∕于韵菲∥音乐艺术.2016.4.141-150+5

26.不可僭越的民间礼乐:妙峰山进香花会中的“皇会”乐社研究∕萧萍∥中国音乐学.2016.4.85-93

27.音乐衍进与社会情境:以跨界民族(赫哲—那乃)音乐文化变迁为∕例李然∥中国音乐学.2016.4.94-100+132

28.敞开视域 多元共存: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之诠释路径∕叶松荣∥中国音乐学.2016.4.116-126

29.论研究夏代音乐的必要性:《尚书》和考古发现对夏代音乐的证明∕刘立云;张放∥音乐探索.2016.4.16-19

30.基于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朱咏北∥音乐探索.2016.4.49-53

31.口述史视野中的新晃侗族傩戏研究∕池瑾璟∥音乐探索.2016.4.54-59

32.彝族音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雷睿∥音乐探索.2016.4.60-66

33.民间礼俗用乐文化内涵探析:以高碑店吵子会为例∕张月∥音乐探索.2016.4.67-71

34.音乐与文学中国古代成语中的音乐元素/李兴文∥音乐探索.2016.4.119-122

35.人群关系: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张伯瑜∥中国音乐.2016.4.5-11+22

36.跨界族群音乐的研究边界: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二则调研案例为中心/和云峰(桑德诺瓦)∥中国音乐.2016.4.12-22

37.潮音联系的精神纽带:泰国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调查/佘一玲∥中国音乐.2016.4.33-40

38.跨界民族音乐之曲调互文研究:以中蒙乌珠穆沁部长调为例/吴云∥中国音乐.2016.4.41-50

39.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王耀华∥中国音乐.2016.4.67-72+125

40.南音与南曲关系考析:以【大迓鼓】为例/陈燕婷∥中国音乐.2016.4.73-84

41.苏州“十番鼓”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刘雯∥中国音乐.2016.4.85-98

42.瑶族神像画中的音乐图像/肖文朴;张铭铭∥中国音乐.2016.4.99-105+133

43.对话“原生”与传承“母语”:“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略述/张天彤∥中国音乐.2016.4.149-154

44.西方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与音乐认知/李亚∥中国音乐.2016.4.201-208

45.南音研究: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曾宪林∥人民音乐.2016.9.24-25

46.浏阳文庙祭孔礼乐的变迁及当代呈现/张璨∥人民音乐.2016.10.68-70

47.江南丝竹传承的大众化视野∕伍国栋∥人民音乐.2016.10.71-73

48.关于音乐高校民族音乐学理论教学现状的几点看法∕杨民康∥人民音乐.2016.11.38-41

49.从“曲牌索引及其统计系统”探梳传统音乐曲牌名称的“一曲多变”∕程晖晖∥人民音乐.2016.11.70-73

50.笔芯与笔杆 音乐与礼俗:民间礼俗文化空间下的河北民间乐社保护思考∕常江涛;王昌∥人民音乐.2016.11.74-77

51.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教材的历史回顾与评述∕乔建中∥人民音乐.2016.12.32-35

52.把握坚持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兼谈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田青;黄俭∥人民音乐.2016.12.36-39

53.粤剧、粤曲运用流行歌曲的三个阶段∕仲立斌∥音乐与表演.2016.4.55-60+132

54.南音润腔之美∕陈燕婷∥音乐与表演.2016.4.74-83+9

55.南京白局传承构想∕薛雷∥音乐与表演.2016.4.84-88+9-10

56.明代至今广东汉乐的传承状况考察∕黄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 19-26

57.一份珍贵的民国音乐史料:《第二次国乐演奏大会特刊》∕戴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27-38

5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破晓歌”的历史、形态演进及其风格遗存的思考(一)∕王姝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39-57

59.音乐地方学:机遇与挑战并存∕董晓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 86-95

60.两宋诗词“弦索”释义考∕王宇琪∥乐府新声.2016.4.13-18

61.惠东渔歌的渊源、艺术特色及发展新思路∕吴英莲∥乐府新声.2016.4.173-177

62.“原生性”与“创生性”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解读∕宋颖∥乐府新声.2016.4.224-227

63.传统音乐乐感研究刍议:以南音为例∕陈燕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1.79-89

作曲理论

1.“项目学习”在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李伟∥交响.2016.3.146-148

2.黄安伦《序曲与舞曲》的创作经过与命名前后/张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33-51

3.调性设计的变异导致曲式组织的变体:材料与调性“连体化”的分析视角/姚恒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62-80

4.“错音风格”的技法与摹写:《现代音乐技法与分析》课程教学笔记/郭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81-103

5.罗忠镕《第二弦乐四重奏》的音高组织分析/牛林∥音乐与表演.2016.3.103-110

6.广东粤语流行歌曲创作的肇始与兴起/李新宇;何健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70-79

7.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机成长”:音乐作品结构中的规模等级/姚恒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80-100

8.柯达伊的旋律发展手法:以《孔雀飞》民歌主题变奏曲为例/黄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107-113

9.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下)/赵晓生∥黄钟.2016.4.76-88

10.相西源艺术歌曲的本土化创作特征:以《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为例/杨正君∥黄钟.2016.4.89-98

11.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李兴梧∥黄钟.2016.4.99-108

12.肖邦少年时期的创作尝试(1810—1826)∕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7-26

13.西方作曲技法与东方文化意韵的诗性凝结:梁雷室内乐《花开的声音》音乐语言诠释与分析∕郑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125-135+147

14.《降E大调弥撒》:舒伯特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瞿枫∥音乐研究.2016.5.37-52

15.一曲充满人性力量的悲歌:《潇湘:为中音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评析∕陈鸿铎∥音乐研究.2016.5.63-74

16.“小说”架构思维下齐尔品交响曲的独特再现方式∕熊小玉∥音乐研究.2016.5.75-87

17.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瓦莲金娜·尼古拉耶娃·霍洛波娃;彭程∥音乐研究.2016.5.88-99

18.陈述结构的组织原则、分类谱系及相关概念辨析∕王桂升、王东涛∥音乐研究. 2016.6.60-71

19.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神秘意象:暗喻之“谜局”∕曾宇佳∥音乐研究. 2016.6.72-83

20.论席曼诺夫斯基《玛祖卡》(Op.50)中波德哈拉调式的运用∕刘楠∥音乐研究. 2016.6.84-94+107

21.音乐分析与创作之饕餮盛宴:2016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及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评述∕魏明;姚晨∥音乐研究. 2016.6.116-128

22.16世纪俄罗斯多声部仪式音乐:声部形态与和声方式∕戴定澄∥音乐艺术.2016.4.91-102+5

23.论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黄祖平∥音乐艺术.2016.4.103-116+5

24.作曲的艺术品味由“生存状态”所决定:兼谈创作在音乐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姚恒璐∥中国音乐学.2016.4.101-107

25.肖斯塔科维奇《第三弦乐四重奏》中的“小二度修辞”与“morendo叙事”∕王旭青∥中国音乐学.2016.4.108-115

26.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孙小钧∥音乐探索.2016.4.136-144

27.彰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恢弘交响画卷:大型儒家文化交响曲《人文颂》评析∕石一冰∥中国音乐.2016.4.165-171

28.谈“小组的”《和声学教程》中的一些错误∕彭程∥中国音乐.2016.4.176-179+200

29.动与静:通过瞿小松的创作“听其音”而“观其人”∕王珏∥人民音乐.2016.8.34-37

30.声触灵魂歌咏人性:—施万春影视声乐曲创作探微∕萧昱∥人民音乐.2016.8.38-41

31.整体音乐之父:彼得·米歇尔·哈默尔的创作思维初探∕杜卉∥人民音乐.2016.10.88-91

32.春之交响时代篇章:评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音乐学院新作品首演系列∕李昂∥人民音乐.2016.12.19-21

33.回返歌之源头让当哭者哭:梁雷萨克斯协奏曲《潇湘》音乐评析∕班丽霞∥人民音乐.2016.12.22-25

34.对建立“中华乐派”的再思考∕张伯瑜∥人民音乐.2016.12.70-73

35.八十年代流行音乐调性语言的演变及其深层结构研究∕郭鹏∥音乐与表演.2016.4.65-73

36.以林泉之心观乐听景:梁雷钢琴独奏曲《月亮飘过来了》山水内景与空间布局∕班丽霞∥音乐与表演.2016.4.101-109+9

37.音乐与文学在贝里奥《迷宫Ⅱ》中的重组∕刘洁∥音乐与表演.2016.4.106-111

38.哈默尔整体音乐中的后简约主义技法初探∕杜卉∥音乐与表演.2016.4.112-116+10

39.简约乐队编制下的节奏张力构建: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复节奏研究∕邱月∥音乐与表演.2016.4.117-121

40.论张豪夫《第一交响曲》中的章回体结构思维∕杨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4.58-75

41.转化-发自独特音乐核心的创作过程:由OpenMusic辅助,针对杨立青《荒漠暮色》(为中胡与管弦乐,1998)的专题研究∕沈叶∥乐府新声.2016.4.19-29

42.序列作曲技术的灵活运用:库塔克钢琴作品《碎片》的创作技法分析∕姜盛林∥乐府新声.2016.4.30-35

43.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石磊;余鑫∥乐府新声.2016.4.36-45

44.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吴家军∥乐府新声.2016.4.46-53

45.杜蒂耶小提琴协奏曲《树梦》音乐材料分析∕陈俪月∥乐府新声.2016.4.54-68

46.核心材料控制下的调性陈述:以席曼诺夫斯基《练习曲十二首》(Op.33,No.2)音高组织为例∕刘楠∥乐府新声.2016.4.69-72

47.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刘柳;马冬妮∥乐府新声.2016.4.105-111

48.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周凌宇∥乐府新声.2016.4.125-135

49.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浅论∕高静∥乐府新声.2016.4.178-181

50.古拜杜丽娜儿童钢琴组曲《音乐玩具》核心音高材料与音乐形象塑造∕黄欣∥乐府新声.2016.4.187-193

51.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赵琳∥乐府新声.2016.4.194-202

52.秦文琛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汪苗∥乐府新声.2016.4.203-205

53.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本内迪克特·泰勒;王瑛珏;张恒;戴宇;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1.103-122+135

54.《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译后记∕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1.123-124

音乐美学

1.简析金湘歌剧《杨贵妃》咏叹调中的中华美学传统∕唐贤美;魏扬∥音乐探索.2016.2.55-60

2.“雅者,美之至也”:朱载堉与明代中后期音乐雅俗观∕谭玉龙∥音乐研究.2016.4.83-93+52

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情感命题研究∕于亮∥乐府新声.2016.3.172-177

4.论20世纪日本音乐美学对中国的影响∕杨和平∥交响.2016.3.19-26

5.朱熹对《乐记》的理学化阐释/孙小迪∥交响.2016.3.39-46

6.南音“中和”美感之社会文化根源/陈燕婷∥交响.2016.3.68-81

7.本真表演的质疑者:理查•塔鲁斯金与丹尼尔•里奇-威尔金森观点之比较/柯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104-112

8.复调话题三则/姚亚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113-118

9.对琴乐之“道”的潜心追求:成公亮古琴演奏艺术及其美学理路/刘承华∥音乐与表演.2016.3.1-12+175

10.《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王维∥音乐与表演.2016.3.13-18+7

11.感性的回忆:城市音乐文化叙事漫谈/崔莹∥音乐与表演.2016.3.19-23+7

12.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统摄下的音乐情感论:以《溪山琴况》为个案的研究/于亮∥音乐与表演.2016.3.29-32

13.“晚期风格”在当代西方音乐学界/杨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136-147

14.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包德述∥音乐探索.2016.4.123-128

15.“性恶说”与荀子音乐思想/朱新亮∥人民音乐.2016.9.66-69

16.《乐府传声》与传统美学精神/贾静∥人民音乐.2016.9.70-72

17.论身体化的音乐审美经验/王文卓∥音乐与表演.2016.4.30-36

18.音心论:中国古代乐论的轴心/徐海东∥音乐与表演.2016.4.37-43+9

19.“欢乐”与“悲伤”之辩:对蒙古族长调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追问/侯燕∥音乐与表演.2016.4.44-49+120+9

20.《西方音乐》中主要史学撰述范式读解:兼论埃格布雷特对达尔豪斯相关音乐史学观的运用/肖晗∥音乐与表演.2016.4.50-54

21.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演变轨迹/白丽荣∥乐府新声.2016.4.157-159

22.吕氏春秋》音乐美学思想初探/吴晶晶∥乐府新声.2016.4.228-230

人文社科信息

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的历史形态演变

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信仰。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共产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人类自发的信仰现象已经断断续续地存在了数千年。马克思并没有创立共产主义信仰,而只是为这种久已存在的信仰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完成了共产主义信仰从幻想到科学的转变。考察这种共产主义信仰的前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懂得共产主义信仰的过去就不能真正懂得这种信仰的现在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并经历过许多不同的历史形态。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原始人类的种族记忆和集体无意识,始终潜藏于文明人类的心灵深处;作为文明社会初期人们的历史回忆,被安放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金年代;作为幻化的目标因素,渗透性地潜存于宗教天国的向往中并被扭曲;作为社会想象和文学描绘的理想图景,被安放在文明社会的边缘地带;作为西欧先进民族的现实要求,被拉回到文明社会的中心舞台;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被安放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并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作为人类社会终极性的理想境界,被安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遥远未来,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摘自《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刘建军 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态阈限和拓展

当代在谋划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表明了传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存在特定的生态学阈限,唯有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理念并重新进行人与自然的生态整合,才能以更加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和谐社会构建、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本质能力、独特个性与社会关系的完全占有。计划经济所主导的同一性正义及市场经济所主导的差异性正义,都不能激发社会发展的全部力量并将其整合为一种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正义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进而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的永续发展。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想境遇来看,它的多样打开与多元取向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并强化了当今中国既高度分化又内在整合的理论发展态势,也是对现时代社会变革深层推进及其在文化、价值上“多元化生”前景的一种自觉契合。理清马克思人学理想之人本方式及动力机制的生态学阈限,为之注入新的发展理念,使之获得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合,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摘自《河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朱荣英 文)

实践论美学的思想精髓和理论价值

实践论美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社会派美学启示下,依托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而创立的美学派别,它把美看作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因“自然的人化”而产生的审美价值的载体。但由于当年它的倡导者所论的重点只限于“美论”而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美感论”中,不认识价值属性唯有通过评价活动才能把握,仍然按直观反映论的观点,视美感只不过是“对美的反映和模写”,以致这些年来不少学者无视它在美的本质问题研究上对传统美学的重大突破,仍然视之为客观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而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转而把美学的问题看作只不过是一个审美心理学的问题,以审美心理学取而代之,使美学研究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虽然实践论美学只是一种本体论、本质论美学,它远不足以用来说明丰富的审美现象,还需要在此基础进一步向审美心理学、审美想象学方面推进,使两者获得有机的结合,但坚持实践论美学对没得本体、本质的探讨在美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使审美判断具有客观的基础和依据,避免美学研究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二、使美的深层内涵得到充分的揭示,避免审美判断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流于肤浅。(摘自《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 王元骧 文)

新书推荐

1.孙慎曲文集(上下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 J6-53/S97(S)

2.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李宝杰 J607.2/L31(B)

3.行乐舞鼓: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程天健 J607.2-53/C55(T)

4.“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鲁日融 J632.21-53/L84(R)

5.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选(6部作品/总谱) J647.611/H15(L)

丝路断想:管弦乐音诗(总谱)

短诗四首:为交响乐队而作(总谱)

两乐章交响曲(总谱)

梦浴华清:管弦乐音画(总谱)

绿色的呼唤:交响合唱曲(总谱)

祁连狂想:琵琶协奏曲(总谱)

6.黑光:为管弦乐队而作(总谱 附1光盘)∕常平 J647.61/C36(P)

7.第四交响乐"天地开"(总谱 附1光盘)∕刘长远 J647.611/L71(C)

8.交响序曲(总谱)∕郭小虎 曲 J647.617/G96(X)

9.交响序曲(总谱)∕陈泳钢 曲 J647.617/C49(Y)

10.九天绿洲(交响乐总谱)∕王斐南 曲 J647.611/W32(F)

11.落叶吹进深谷(交响乐 总谱)∕贾国平 曲 J647.611/J32(G)

12.精卫(交响组曲总谱)∕唐建平 曲 J647.616/T25(J)

13.希伯来诗篇:交响乐(总谱 附1光盘)∕杨勇曲J647.611/Y29(Y)

14.《敦煌梦》芭蕾舞剧 第一组曲(总谱 附1光盘)∕黄安伦曲J647.617/H74(A)

15.莲花:交响乐(总谱)∕郭文景 曲 J647.611/G96(W)

16.钢琴巧技练习曲15首∕(波)莫什科夫斯基Moszkowski,Moritz J657.411/M513(S)

17.贝多芬钢琴小品全集(原始版)∕贝多芬 曲;奥托·范·埃尔梅编,瓦尔特·朗上海音乐出版社(德国G.亨) J657.41/B144(B)

18.一方水土一方乐----中国地域音乐文化(DVD)∕乔建中 主编 DVDZ0191

(以上书、谱、CD、DVD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