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1期(总第121期)

作者:    2017年03月1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7年第1期(总第12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礼俗·礼制·礼俗

                                        ——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两个节点的意义

中国语言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段内涵有着差异性,礼俗仪式用乐即如此。本文从华夏文明“国家”确立前后以及清代雍正禁除贱籍前后两个历史节点把握礼俗仪式用乐与礼制仪式用乐的关系。前一节点重在部落氏族方国阶段乐从俗到礼俗、进而与国家礼制相须为用的过程,形成了影响中国三千年礼制仪式用乐的主导脉络;后一节点重在雍正禁除贱籍导致国家礼制仪式用乐向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的转化过程,辨析曾经的官属乐人由于生存方式改变导致其承载与国家礼制仪式相须为用的乐向民间礼俗转化,这对传统国家礼乐文化下移造成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地方官府官属乐人承载的国家礼制仪式及其用乐为民间礼俗所接衍逐渐“俗化”。当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存在的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无论其观念、形式乃至音乐本体都可显现礼乐文化大传统的存在。应考量传统仪式用乐理念在当下国家意义上如何前行,中华礼乐文明如何具有发展动力。承继历史上礼乐文化大传统的民间礼俗仪式用乐当下以“小传统”存在,彰显当下主流社会中礼乐文化整体观念的缺失。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1期 项阳 文)

西汉三王墓编钟音律分析

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被发现,其后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的洛庄汉墓、2009年江苏盱眙的大云山汉墓(江都王刘非墓)相继发掘。它们均为出土有完整编钟乐悬之西汉前期墓葬,合称为“西汉三王墓”。墓中出土的青铜编钟,均包括5件甬钟与14件纽钟合为19件一套的规制。编钟也留存有丰富的音乐音响资料,于中国汉代音乐考古,尤其是研究汉初编钟乐悬的音律规范乃至国家的礼乐制度,有着特殊的学术意义。本文在重点分析三王墓编钟音律的基础上,指出汉初曾建立过较为严密的“乐悬制度”,由此提出了刘汉政权曾一度推行过“礼乐制度”的设想。

(摘自《中国音乐》2017年第1期 王子初 文)

灵敏的和弦功能感所倚蕴的数理秘骨

                                                      ——由辟斯顿对于减七、增六和弦的功能断言引发的和声功能理论探索

辟斯顿《和声学》指出:(1)升Ⅱ级、升Ⅵ级减七和弦具有"非属"功能;(2)增六和弦常用的一类是下属和弦的变体,不常用的较高深的一类才是副属和弦的变体。文章用律学数理方法论证了这两个命题的合理性。论文首先剖析了属小九和弦的波长连比式——1/8∶1/10∶1/12∶1/14∶1/17,指出貌似1.5全音的自然音程有四种,貌似3全音的自然音程也有四种。作为减七和弦解决声部进行的半音,在人们熟知的自然半音(16/15)之外还有"特小二度"(81/20)与"紧自然半音"(17/16)两种。在认知音程关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非属"减七和弦的波长连比式是"20∶17∶14∶12∶10",其中,有上行半音解决强烈倾向的是相当于17、14的两音位,解决音程各自是"×16/17""×20/21"。这正是"非属"减七和弦功能动力的独特本质所在。文章又指出,生成增六度有两种相反功能的衍生途径:(1)由下属小和弦根音升高半音的衍生途径是3/8×17/18×17/48,生成的增六和弦波长连比式是"30∶24∶17",具有副下属强化动力功能;(2)由重属大和弦五音降低半音的衍生途径是16/27×18/17×32/5,生成的增六和弦波长连比式是“1/17∶1/24∶1/30”,具有副属强化动力功能。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赵宋光 文)

当代的中国胡琴“起源”研究之学术争鸣

关于中国胡琴“起源”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并形成了专题。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胡琴起源于何地以及中国胡琴起源于何种乐器这两大焦点的争鸣。胡琴“中国起源说”与胡琴“西方传入说”是关于中国胡琴起源地的两大观点,而胡琴“中国起源说”又有胡琴“汉族起源说”与胡琴“少数民族起源说”的分歧。另外,关于中国胡琴起源于何种乐器,学者们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中国胡琴起源于弹弦乐器,而且基本上倾向于“弦鼗说”;另一方则坚持中国胡琴起源于击弦乐器,且大部分观点支持“筑说”。对这些学术成果、观点进行研究、总结,旨在较系统、完整地呈现该专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仍未解决的问题,以推动该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摘自《音乐探索》2017年第1期 张晓娟、戴莹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女高师音乐系音乐会研究: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女性音乐会剪影∕祁斌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52-61+128

2.音乐考古学:名称、定义和学科属性∕方建军∥音乐研究.2016.3.63-70

3.践行史学传统 叩问礼乐精详:浅释项阳近年中国音乐文化史史学研究成果∕郭树群∥音乐研究.2016.3.91-106

4.西方音乐史符号学视野下的李斯特交响诗文本及其副文本∕刘经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11

5.西方音乐阐释理论的历史梳理∕宋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2-26

6.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下):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陈鸿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27-50

7.“抗战歌曲”学习笔记(续篇):再论“抗战歌曲”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于林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51-61

8.海昏侯刘贺与音乐∕吴军行;唐震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62-68

9.《新唐书》礼乐史料博校勘五则∕亓娟莉∥人民音乐.2016.5.52-53

10.音乐学探索对音乐家口述资料采录的迫切性及相关问题∕陈荃有∥人民音乐.2016.5.70-72

11.元代朝贡制度下中国与高丽的音乐文化交流∕吴明微∥人民音乐.2016.6.52-55

12.中古乐人社会身份的生成与歌舞伎乐演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夏滟洲∥人民音乐.2016.7.51-54

13.在田野中触摸历史的体温: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散论∕萧梅∥音乐研究.2016.4.5-18

14.中古入华粟特乐舞及其影响∕任方冰∥音乐研究.2016.4.19-30

15.粟特乐舞入华及其成因∕刘晓伟∥音乐研究.2016.4. 31-39+18

16.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亚各地区篇∕金溪;王小盾∥音乐研究.2016.4.53-69

17.文化生态与文化变迁:20世纪20—30年代粤乐在上海的兴盛现象考察∕刘瑾∥音乐研究.2016.4.101-109

18.音乐修辞的历史溯源及考辨:文艺复兴时期∕王旭青∥音乐研究.2016.4.110-119

19.乾嘉音乐学术论略∕孙晓辉∥中国音乐学.2016.3.42-55

20.《周礼》“大司乐”考辨∕余复生∥中国音乐学.2016.3.82-88

21.日藏明清古琴文献调查报告:《清湖琴谱》与两种《琴经》∕鸟谷部辉彦∥中国音乐学.2016.3.89-104

22.北魏乐人-乐户制度形成考论∕夏滟洲∥音乐艺术.2016.3.90-101

23.后现代转折中的新浪漫主义音乐:兼论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回归潮流∕李鹏程∥音乐艺术.2016.3.148-160

24.古代音乐史与近当代音乐史论唐宋燕乐中的闰角调∕陈应时∥中国音乐.2016.3.57-61+99

25.汉唐散佚乐书概论∕金溪∥中国音乐.2016.3.62-69+112

26.“正声”加“新钟”、“六阳律”:曾侯乙编钟中下层甬钟乐律铭文构成原则的揭示与初步解析∕宋克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110-121

27.陈旸《乐书》乐器插图中的若干问题∕刘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122-127

28.疑义相析研究格里高利圣咏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史常识:《论格里高利圣咏》一文的史实错误、谱例误用与分析方法缺陷∕祁宜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128-139

29.中国音乐史北魏乐籍制度考:兼论“乐籍”概念的界定∕刘薇∥黄钟.2016.3.82-89+157

30.“流行”的历史衍变:改革开放后大陆流行歌曲的历史回顾∕齐柏平∥黄钟.2016.3.90-95

31.舒伯特“未完成现象”解说∕姚亚平∥乐府新声.2016.3.33-36

32.音乐写本个案研究:吕内,修道院档案馆,第31号∕梁雪菲∥乐府新声.2016.3.37-48

33.“清空的旋律”:关于南宋姜夔自度曲的研究∕马莉嘉∥乐府新声.2016.3.49-58

34.试论“疑古思潮”与“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影响∕严薇∥乐府新声.2016.3.59-63

35.当代中国弦乐史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张晓娟;戴莹∥乐府新声.2016.3.183-188

36.黎锦晖与学堂乐歌/博齐柏平∥交响.2016.3.27-33

37.初唐歌诗入乐与诗风演变新探:以女性形象描写为例/杨贺∥交响.2016.3.61-67

38.探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陈光曦∥交响.2016.3.122-124

39.“口述音乐史”十问/梁茂春讲述,刘鹤红记录、整理∥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3.12-32

40.南宋琴史考疑:读《清容居士集》琴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宋代古琴音乐研究》第四、第五章/马如骥∥音乐与表演.2016.3.75-88

41.杨荫浏先生古史辨伪观念初探/聂建建∥音乐与表演.2016.3.89-94

42.朝鲜半岛高丽时期的宫廷仪式音乐研究/徐海准;陈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37-51

43.中国音乐史唐代伎乐的守成与新变/夏滟洲∥黄钟.2016.4.51-62

44.乐语视域下的“琵琶之‘饮’”与“马上相‘催’”/陈明∥黄钟.2016.4.63-69

45.关于原始版的错误认识与西方音乐表演艺术:一次批判性的审视∕罗伯特·温特;赵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27-42

46.郭家庙曾国墓地发掘与音乐考古∕方勤∥音乐研究.2016.5.5-9+3-4

47.郭家庙M30出土的编钮钟∕张翔∥音乐研究.2016.5.10-15

48.从曾国墓地编钟、编铃谈钮钟的起源∕冯光生∥音乐研究.2016.5.16-20

49.当今西方早期音乐的理念与相关思考∕贾抒冰∥音乐研究.2016.5.21-36

50.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乐坛的莺声初啼∕居其宏∥音乐研究.2016.6.5-11+51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农兵音乐思潮∕冯长春∥音乐研究.2016.6.12-23

52.郑玄与汉代《乐记》校注∕杨赛∥音乐艺术.2016.4.66-73+4

53.曾侯乙编钟中下层甬钟的基组结构与音位安排论:用“侧高正低”三度音程双音钟设计音阶、十二音位∕宋克宾∥音乐艺术.2016.4.117-125+5

54.贝多芬早期艺术歌曲《祈祷》音乐形态与情感内涵∕乔雁∥音乐艺术.2016.4.126-132+5

55.从明清戏神信仰看戏曲艺人的社会变迁∕陈文革∥中国音乐学.2016.4.14-18+34

56.库木土喇46窟所见猕猴伎乐图像考∕刘文荣∥中国音乐学.2016.4.35-41+4

57.藤原贞敏在唐音乐活动∕考严薇∥中国音乐学.2016.4.42-48

58.沦陷前东北日侨音乐家及其西乐活动(1904—1932)∕陈乃良;赵琳博∥中国音乐学.2016.4.49-60

59.瞿秋白与中国早期红色音乐∕居其宏∥音乐探索.2016.4.20-22

60.中唐时期的乐器发展简述:以顾况的音乐诗为例∕钱芳∥音乐探索.2016.4.129-135

61.朝鲜半岛的乐府和雅乐∕王小盾∥中国音乐.2016.4.51-60+116

62.几个学习有得的中国音乐史史料研究个案∕郭树群∥中国音乐.2016.4.61-66+84

宗教音乐

1.船子投江与成连入海/周钟∥音乐与表演.2016.2. 62-66

2.道教仪式音乐传承体系探微/蒲亨强;胡暐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20-28

3.智化寺京音乐四调名义考/李宏锋∥音乐研究.2016.2.15-28

4.西方音乐史教会调式的演进/王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61-83

5.后殖民时代科特迪瓦丹族中的表演、认同和坚守/丹尼尔·B.里德;魏琳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30-43

6.伊斯兰音乐考/王雅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62-72

7.格里高利一世对西方早期基督教音乐的贡献/张丽娜∥乐府新声.2016.2.205-208

8.中原佛教音乐的历史地位衍变与区域特征/刘英丽∥音乐研究.2016.3.107-118

9.丝竹杂伎皆由旨给:解析国家在场视域下的佛教用乐来源/孙云∥音乐研究.2016.3.119-126

10.传统音乐研究清代以来四川道教广成坛使用的科仪与音乐——从《广成仪制》《雅宜集》谈起/甘绍成∥音乐探索.2016.2.3-14

11.“第九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郭娜∥人民音乐.2016.7.36-37

12.音声还是音乐:对当下“佛教音乐”惯称的重新定位/孙云∥中国音乐学.2016.3.74-81

13.佛乐禅思 寓教于乐:来自中国湖北红安天台寺的调研报告/和云峰∥黄钟.2016.3.61-66

14.浅析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与技术难点/朱海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52-59

15.南宋《上清灵宝大法》音乐资料研究/蒲亨强∥黄钟.2016.4.34-41+62

16.陈国符道教音乐研究之理解与认知/刘红∥黄钟.2016.4.42-50

17.论南传佛教诵经音声系统的动态综合构成:以沧源县班老佤族总佛寺大殿开光仪式为例/董宸∥中国音乐.2016.4.23-32

18.俗曲佛用、释俗嬗变:以五台山佛教音声为例的微观解析/孙云∥中国音乐.2016.4.117-125

戏曲艺术

1.“模糊数学”概念下的音乐能量探讨:以电影音乐的存在方式为例∕单金龙∥音乐与表演.2016.2.71-74

2.18世纪英国音乐、戏剧的大众化和商业化研究∕王洪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13-19

3.聊斋俚曲音乐艺术新论∕唐艺;陈玉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29-35

4.戏剧与音乐之间平衡的多样化处理方式:2015第三届“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获奖室内歌剧展演述评∕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9-25

5.论歌剧《玫瑰骑士》中三位主要角色的主导动机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张慧娟∥黄钟.2016.2.80-92

6.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与乐学内涵(下)∕李宏锋∥中国音乐.2016.2.40-48

7.“弦索声腔”词源考∕姚艺君;王宇琪∥中国音乐.2016.2.87-92

8.我们从戏乐和器乐中听到了什么?∕张伯瑜∥中国音乐学.2016.2.105-112

9.简论聂耳电影歌曲创作∕谭啸∥音乐探索.2016.2.72-77

10.卡拉斯演绎歌剧《茶花女》之现存音像资料初探∕黄莺∥人民音乐.2016.5.82-85

11.中国京剧音乐与西方歌剧音乐系统理论的比较∕张筠青∥人民音乐.2016.6.45-47

12.梅派京剧“咬字吐字”和“润腔”技巧在京歌中的运用:以京歌《梅兰芳》的演唱为例∕韩菽筠∥人民音乐.2016.7.33-35

13.都市乡戏:新见20世纪初婺剧海上搬演史料人文叙事∕郭克俭∥中国音乐学.2016.3.56-63

14.湖南纸影戏传承与发展模式的调查与研究∕李祖胜∥中国音乐学.2016.3.119-125

15.独具特色的南阳曲剧音阶体系∕郝方∥中国音乐.2016.3.118-122+185

16.西方音乐史普契尼歌剧的艺术价值争议:兼论19世纪欧洲歌剧审美变革∕林海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140-150+157

17.中国歌剧概貌简述∕林戈尔∥音乐探索.2016.3.3-11

18.论宋元南戏“明改本”对音乐的改编∕罗冠华∥音乐探索.2016.3.62-66

19.音乐剧声乐作品中的戏剧理念研究∕袁佳∥音乐探索.2016.3.110-114

20.俯瞰大沈音 星火再燎原:歌剧《星星之火》隆重上演暨专题研讨会综述∕高虹∥乐府新声.2016.3.5-10+2

21.声腔的概念、定义与演唱审美期待∕白宁∥乐府新声.2016.3.109-116

22.浅谈电影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以电影《功夫熊猫》配乐为例∕黄凡∥乐府新声.2016.3.164-168

23.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余双慧∥乐府新声.2016.3.178-182

24.二十世纪京剧音乐多声创腔技法的衍变∕陈甜∥戏曲艺术.2016.1.99-103

25.情•••词•腔•格:邵江海“改良调”创作论∕王耀华∥戏曲艺术.2016.2.15-20

书评

1.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作:读李宝杰《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蔡际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134-138

2.《音乐和文化理论》中译者序∕谢锺浩∥音乐艺术.2016.2. 95-100+5

3.音乐中的社会关系写照:音乐表演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作乐:演奏和聆听的意义》中译者序)∕康瑞军∥音乐艺术.2016.2.117-122+5

4.寻找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个性化嗓音:(《释放天然的嗓音》中译者序)∕彭莉佳∥音乐艺术.2016.2.133-138+5

5.《曾侯乙编钟》编撰始末:本书发起、组织、资助人黄敬刚先生访谈录∕王清雷;陈洁∥音乐艺术.2016.2.149-158

6.阐微发幽之心 精研覃思之作:评读《琴律学》∕郑俊晖∥音乐研究.2016.2.121-128

7.乐海深层数理结构探秘:郑荣达音乐学文集《声律乐调别论》述评∕秦序∥黄钟.2016.2.154-161

8.述评与书评解读与重构:伊斯兰音乐文化的属性特质:评蔡宗德《伊斯兰世界音乐文化》∕滕祯∥中国音乐.2016.2.180-185

9.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评基斯·斯万尼克《音乐性地教音乐》∕李媛∥中国音乐.2016.2. 186-191

10.女性主义叙事学下“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性别修辞:评库西克《性别化的现代音乐》的叙事策略∕吴新伟∥中国音乐.2016.2.192-199

1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性学科研究的范本:袁静芳《乐种学》述评∕樊祖荫∥音乐研究..2016.3.86-90

12.拜读著作缅怀藏族音乐学家嘉雍群培先生:《西藏本土文化、本土宗教:苯教音乐》一本学界的学术瑰宝∕康乐∥人民音乐.2016.5.94-95

13.百年创业 世纪功德:《华乐世纪行: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文集》序∕乔建中∥人民音乐.2016.6.91-93

14.传道津梁 治学金针:读王小盾的《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卢斌玉∥人民音乐.2016.6.94-95

15.全球视野下的“地方性音乐知识”研究:张应华《传承与传播: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研究》述评∕管建华;欧阳平方∥音乐与表演.2016.3.130-133+8

16.《肖邦传》导言∕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4.4-6

1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由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而引发∕施咏∥音乐研究.2016.5.120-128

18.回归感性聆听:评杰罗德·莱文森的《瞬间中的音乐》∕柯扬∥音乐研究.2016.6.108-115+128

19.边沿的钢琴 钢琴的边沿: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及其他∕梁茂春∥音乐艺术.2016.4.6-13+4

20.一个文学史家的西部民歌事业:《四川民歌采风录》序∕王小盾∥音乐艺术.2016.4.14-24+4

21.保罗·亨利·朗《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中译本序:兼论文献翻译之于西方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奠基培土”之功∕孙红杰∥音乐艺术.2016.4.25-33+4

22.风格史与叙事史的辩护:评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19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刘丹霓∥音乐艺术.2016.4.34-44+4

23.《世界音乐系列》译丛中文版主编序∕管建华∥中国音乐.2016.4.180-182+208

24.华夏之声传国际,溯古探今寻对策:读王耀华《中华民族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有感∕何佳培∥中国音乐.2016.4.183-186

25.音乐教育的实践转向:《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随感∕陈培刚∥中国音乐.2016.4.187-192

26.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评述:1994年与2014年美国艺术教育标准比较研究∕徐婷∥中国音乐.2016.4.193-200

人文社科信息

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评价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好坏,主要是看两条:第一,要看在这种社会制度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改善某些社会成员的生活,未必是正相关的。如果搞唯GDP,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的生活,特别是人民的生活质量未必能相应改善。因此,评价一个社会,首先要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仅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够的。第二,要看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的生存状态是否能够得到不断改善。人的需要,首先是解决吃、喝、穿、住,提高生活水平,但不限于这些,实际上,人的需要比这些广泛得多,还有教育、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还有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等方面的需要,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社会越发展越是这样。良好的社会制度,必须要保证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得到改善。这应当视为评价判断社会制度的最高标准。以上两条标准,实质上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

(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10月24日 沈宝祥文)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两大困境

在西方话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市场中,中国艺术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世纪之交,接受西方规范的“中国艺术”逐渐获得西方艺术市场的认同,但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创作并未获得与西方艺术同等的地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涵的失落,二是艺术的商品特征被资本无限地放大。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西方艺术经典的大量模仿、借鉴和引用。许多艺术家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创作方式:模仿西方名作的表现手法、布局或是故事情节,同时植入一定的中国元素。虽然应用与借鉴在艺术史上并非是完全不可触摸的禁区,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艺术的群体性“引用”与“借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时间跨度和文化跨度上,皆已超出艺术探索的界限。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对西方形式内涵的应用,使真实内涵无所依托。失落的内涵,也由此成为区分创作者与模仿者的尺度。艺术创作追求的是感觉的表达。如果艺术家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是从属于商品市场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决定艺术作品命运的,是有购买力的鉴赏者。被资本绑架的当代艺术失去了真实感受的标新立异,把形式作为创作的内涵,使艺术创作沦为形式主导下的商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只有摆脱对资本的依赖,才能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摘自《艺术工作》2016年第5期 刘丽荣、黄凤祝 文)

文化精神是大学内部治理之魂

大学的文化精神是大学组织的生命和灵魂。大学治理离不开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大学治理的方向和根本;大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大学治理的规范和保障;大学文化的物质和环境层面是大学治理的基础和载体;大学文化的行为层面是大学治理的方法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遮蔽、大学制度文化的倾斜、大学环境文化的异化、大学行为文化中正义和良心的泯灭等,是大学治理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因此,大学治理需要从大学要“为人”而治,大学人要为“文化精神”而存在;大学要“为人”而设计,大学治理要为文化而塑形;大学治理要坚守文化公正和恪守自律这三个层面展开,并辅之公正的制度和良知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大学治理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顺利开展。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胡弼成、孙燕 文)

新书推荐

1.无穷的探索:音乐美学研究文集∕罗艺峰 主编 J601-53/L98(Y)

2.谐和的同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1994-2004)∕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编 J601-53/X15(A)

3.蒙童视界: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多维观照∕夏滟洲主编J601-53/X15(A)

4.欧美流行音乐录音室创作范式研究∕刘小山著 J604/L75(X)

5.现代音乐音高结构基础理论研究文集∕陈士森著 J604.6/C47(s)

6.外国名曲逸话∕钱仁康编著 J605.2/Q43

7.歌者远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陈慧雯主编 J607-53/C45(h)

8.机缘与诉求:新时代音乐语境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朴万里著 J607/P94(W)

9.国乐谈往:鲁日融民族音乐求索文选∕鲁日融著 J607.2-53/L84(R)

10.长安乐派研究文萃∕李宝杰 主编 J609.9-53/L31(B)

11."神"的光芒"人"的情感:西方音乐史研究文集∕高士杰主编 J609.5-53/G27(S)

12.中高级视唱教程∕姜秦丰编著 J613.1/J47(Q)

13.希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符译文著J614/F82(Y)

14.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蒋兴忠 著 J614.1/J53(X)

15.秦派二胡曲论∕鲁日融 主编 J648.21/L84(R)

16.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简谱)∕李兴池编著 J642.224.1/L35(X)

17.陕西民歌金曲30首(简谱)∕赵季平等 编著 J642.224.1/Z43(J)

18.中国经典艺术歌曲1920-1949 (上册 带钢琴伴奏谱 附2CD )∕汪莉 主编J642.5/W28(L)

19.中国经典艺术歌曲1950-2004 (下册 带钢琴伴奏谱 附2CD)∕汪莉 主编J642.5/W28(L)

20.音乐剧经典曲目演唱指导(男声卷1钢琴伴奏谱)∕徐元勇,张杞茗 编著 J652.42/X76(Y)

21.音乐剧经典曲目演唱指导(女声卷1钢琴伴奏谱)∕徐元勇,张杞茗 编著 J652.42/X76(Y)

22.张世祥小提琴教学曲集(第4、5、6、7、8册,分谱)张世祥 编注 J657.21/Z34(S)

23.五线谱固定唱名法二胡教程∕张怀德 编著 J657.21/Z34(S)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