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8期(总第120期)

作者:    2016年12月29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8期(总第120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音乐教育发展论略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不同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式都具有不完备性,在文化生态位上具有独特性与互补性。从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看,“和而不同”是保持音乐教育发展生态活力的重要内因,它能促进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式的交流、融合与创新,是实现音乐教育生态优化的重要途径;从音乐教育与整体文化生态的关系看,不同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式既是对特定时期文化生态的主动适应,也是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文化生态的自觉选择,而适应性与自觉性的有机平衡是音乐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应当立足于当今中国的文化语境,充分吸取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的基因,合理借鉴国外多种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充分体现“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的有机平衡,从而创造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强大“民族个性”好“文化兼容性”的音乐教育体系。(摘自《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3期 罗凌 文)

朝鲜半岛的乐府和雅乐

朝鲜半岛人建雅乐、兴乐府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乐府”观和“雅乐”观,是中国乐府史和雅乐史的一面镜子。“雅乐”概念在半岛的三国时期已经成立,一直是制度文明和国家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概念随宋徽宗赐乐而传入半岛,先是指称一种宫廷音乐,后来指称一种文体,或一种文学创作的方式。从雅乐史的角度看,其中有两个事件最为重要:一是宋徽宗赐乐。这一事件开创了高丽宫廷音乐“雅乐”“唐乐”“俗乐” 三分之制,并且建立了系统的宫悬之乐。二是朝鲜世宗创制雅乐。这一事件标志了半岛礼乐文明的高峰,并为后来的雅乐建设提供了模本。“乐府”和“雅乐”代表了朝鲜半岛文化发展的两条路线。“乐府”运动主要发生在民间,由知识人承担,因而表现了民族化和通俗化的趋势;“雅乐”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统治者“敬天保民”的品德,主要发生在宫廷,因而表现了典雅化和有限本土化的趋势。“乐府”代表汉字文学对半岛的影响,“雅乐”则代表制度文明对半岛的影响。“乐府”是具有意识形态特色的艺术行为,“雅乐”则是包含艺术要素的制度文化和政治行为。任何时代的雅乐重建,都不能忽视其制度的、同集权政治相折衷的内涵。(摘自《中国音乐》2016年第4期 王小盾 文)

江南丝竹传承的大众化视野

江南丝竹作为一个地域化的传统器乐乐种,根基是民间性的、大众化的,这也是它作为一个地方音乐风格特别深幽的种类,不可异化的一个母源文化主题。它的传承与发展,如果失去了社会音乐生活大众化基础和依托,这一乐种的生存危机,必然渐显;而文人化且渐趋专业化的乐种传承,也将渐失固有文化血脉联系以及传统音乐风格及品质的接续和保持。因此,关于江南丝竹乐种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自然应当回归于广大农村和都市民众社区如何让江南丝竹乐种及音乐,能够在普通民众的音乐生活中深深扎根,让基层民间丝竹乐社成为江南丝竹乐种和传承的强势群体,使这一乐种固有的传统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在社会化的基层民众中得到普遍认可和保持,还需要我们的文化部门群艺干部和专业音乐社团,在“大众化”这一特定的

视野范围内继续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摘自《人民音乐》2016年第10期 伍国栋 文)

作曲的艺术品味由“生存状态”所决定

“生态”,一般用来形容客观外部世界,即生存环境;在个体人的“小宇宙”当中也可以特指其生命状态和生活阅历,即日常所思、所想、所作为。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导向,而意识正是实践的指导思想。获取各种有益于事业发展的生态条件,不仅靠社会环境,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是创作的资本,自己头脑中经常思考什么与创作相关的事物,种种意识也可以达到对事物认识的目的,由此形成创作的观念。文章以作曲专业的教学、创作实践为例,特别谈到音乐素养和艺术品味是从事音乐事业的生命线;谈到市场化违背了艺术的本体规律、制约着文化艺术的发展,音乐的生态急需改善。很多艺术追求和目标不能在刻意中获得,却可能在生活阅历的积累中培育。拔苗不可助长,只有在生活中有意积累、勤于磨练,才能在自然的生态中逐步形成对风格各异新作品的创作能力、评价体系和感知能力。(摘自《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4期 姚恒璐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何谓中国音乐?: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杜亚雄∥音乐探索.2016.2.15-18

2.音乐翻译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梁高燕∥音乐探索.2016.2.135-139

3.【打枣竿】在云南的流变∕孙明跃∥人民音乐.2016.5.58-61

4.原始古朴乐音 缔造精神诉求:厄哩寨白马藏族“朝盖”祭祀音乐研究∕武斌∥人民音乐.2016.5.62-65

5.论中国音乐国际推广实践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建构∕张乐心∥人民音乐.2016.5.73-75

6.加强对音乐“非遗”分类综合研究的深层探讨∕项阳∥人民音乐.2016.6.35-37

7.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下的南音学术研究范式转型思考∕吴少静∥人民音乐.2016.6.37-40

8.女性主义音乐学聚焦《原野》的可行性分析∕庞宇∥人民音乐.2016.6.62-64

9.以跨学科的视野加强表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拂晓∥人民音乐.2016.6.65-67

10.浅谈古典音乐语境中的表演姿态/赖菁菁∥人民音乐.2016.7. 10-14

11.担当“非遗”保护责任 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对高碑店市、雄县两地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思考/齐易;荣英涛∥人民音乐.2016.7.29-32

12.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视角:“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的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喻辉∥人民音乐.2016.7.54-56

13.从陶瓷乐舞造型看汉以来岭南俗乐发展/曾美英;孔义龙∥人民音乐.2016.7.73-77

14.论刘天华二胡音乐创作中“对话意识”的文化根源/林东坡∥音乐研究2016.4.94-100

15.我的学术研究道路:袁静芳先生访谈录/陈瑜∥中国音乐学.2016.3.11-21

16.南宋【双胜子急】音乐的传承/于韵菲∥中国音乐学.2016.3. 64-73+144

17.泉州南音曲牌【绵答絮】考/王耀华∥中国音乐学.2016.3. 105-118

18.音色的文化属性:以评弹流派音色研究为例/张延莉∥音乐艺术.2016.3.60-68

19.从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到学科方法论跨界研究:兼涉中国民族音乐学从对象学科向思维学科转型的几点思考/杨民康∥中国音乐.2016.3.12-20

20.魂兮归来:中越彝族“呗耄/西玛朗”【叫魂】腔调研究/苏毅苗∥中国音乐.2016.3.21-32+56

21.西文视野中的中南半岛音乐区域化格局/徐欣∥中国音乐.2016.3.33-42

22.赫哲族同源跨界民族那乃人“宁玛”调查研究综述/刘雪英∥中国音乐.2016.3.43-48

23.中越京族民歌传承之比较研究:以中国东兴与越南海防为案例研究/张小梅∥中国音乐.2016.3.49-56

24.中国传统音乐“乐语”系统研究/萧梅∥中国音乐.2016.3.80-92

25.一个在城市化背景下复兴的民间乐社:对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的考察与思考/齐易∥中国音乐.2016.3.93-99

26.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施咏∥中国音乐.2016.3.100-104+195

27.聊斋俚曲失传曲牌音乐构拟:以【清江引】【浪淘沙】为例/徐冉∥中国音乐.2016.3.105-112

28.节日文化视野下维吾尔族纳格拉鼓吹乐调查研究:以新疆喀什地区麦麦提托合提鼓吹乐班为例/崔斌∥中国音乐.2016.3.113-117

29.乐种构成理论框架的启迪和运用:袁静芳《乐种学》与我的乐种研究课题/伍国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3-8

30.“生态音乐学”团队的理念与实践/萧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9-18

31.我国民间音乐结构分析的历史、现状与探索空间/周青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19-24+32

32.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与教学实践之路:袁静芳先生的治学与研究/项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33-41

33.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李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42-53

34.和谐音程关系的自然选择:云南基诺人七柯、布姑制作体现出的音高感觉研究/杨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54-69

35.湖北民歌特性析/刘正维∥黄钟.2016.3.48-60

36.浅析客家音乐风格的形成/许菱子∥黄钟.2016.3.67-71

37.从仪式到展演:大摆手的历史变迁/刘嵘∥黄钟.2016.3.72-81

38.苗族巴岱说唱音乐的生态生成与表述方式/熊晓辉∥音乐探索.2016.3.21-29

39.口述史视野中的桑植民歌研究/杨和平∥音乐探索.2016.3.30-35

40.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吴远华∥音乐探索.2016.3.51-55

41.传统音乐研究南宋《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音乐资料研究/蒲亨强∥音乐探索.2016.3.56-61

42.试论魏晋郊祀歌的留存状况和音乐形态/闫运利∥音乐探索.2016.3.67-73

43.一首满语学堂乐歌的再考证/赵晓楠∥乐府新声.2016.3.64-67

44.2016中国(沈阳)满族音乐舞蹈学术研讨会综述/祝嘉怡;赵一鸣∥乐府新声.2016.3.68-74

45.“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专栏对高等教育“普及化”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思考/冯志莲∥乐府新声.2016.3.99-104

46.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第三条道路:兼及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功能拓展/周耘∥乐府新声.2016.3.105-108

47.平述与深描:阳高二人台的传统建构与现代变迁/燕阔∥乐府新声.2016.3.189-193

作曲理论

1.兴德米特音乐理论中三大语言要素之创新特征∕项葵∥人民音乐.2016.5.86-89

2.里盖蒂美学观念与和声思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张有川∥人民音乐.2016.5.90-93

3.八音重奏 民乐纵谈:“2015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述评∕王安潮∥人民音乐.2016.6.32-34

4.古韵新法 淡远悠然:评艾立群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悠然》兼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美学观念问题∕邢维凯∥人民音乐.2016.6.21-23

5.笛乐声声慢 西湖未央情:笛子与乐队《雷峰塔遐想》述评∕田耀农∥人民音乐.2016.6.24-27

6.佳美兰素材在西方音乐创作中的认知与应用演变:以德彪西和麦克菲为例∕潘原钏;沙里晶∥人民音乐.2016.6.80-84

7.音乐中的性别建构:评陈其钢《蝶恋花》∕宋戚∥人民音乐.2016.7.15-17

8.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先锋:红军战士李伯钊与歌剧《长征》∕向延生∥人民音乐.2016.7.45-50

9.理解曲式的动态本质∕郑刚∥音乐研究.2016.4.120-128

10.节奏语言生成方式的研究:亨利·考威尔的节奏语言∕张巍∥音乐艺术.2016.3.6-14

11.生命力的吟赞:叶小钢《地平线》的音乐分析∕贾国平∥音乐艺术.2016.3.15-29

12.“音乐分析”新动向:以A&HCI期刊《音乐分析》(Music Analysis)为例∕孙剑∥音乐艺术.2016.3.30-36

13.现代手法之笔绘镌传统境意:浅析民族室内乐《摇曳》的创作∕祁瑶∥音乐艺术.2016.3.37-41

14.调侃怪诞·精神苦旅:杰克·波蒂《十四种状态》的修辞性叙事阐释∕王旭青∥音乐艺术.2016.3.128-137

15.源于偶然音乐传统的中国当代实验音乐创作实践∕朱宁宁∥音乐艺术.2016.3.138-147

16.梁雷“音响笔墨”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性∕班丽霞∥中国音乐.2016.3.142-150+160

17.德国序列音乐概念及其特征辨析:以施托克豪森的创作实践为例∕冯欣欣∥中国音乐.2016.3.151-160

18.领悟创作意图解读创作思考:2015“青年作曲家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曲目的听觉分析∕魏明∥中国音乐.2016.3.161-165+201

19.功能和声标记法的发展、完善与相关概念辨析: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为例∕王桂升;王东涛∥中国音乐.2016.3.166-176

20.无字“悲歌”话凄凉:杨立青二胡与乐队作品《悲歌》的材料、结构与配器∕留生;柳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85-97+154

21.其形虽似,神采迥异:肖邦《幻想即兴曲》与莫舍列斯《降E大调即兴曲》比较∕秦世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3.98-109

22.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中)∕赵晓生∥黄钟.2016.3.4-29

23.水墨写意破晓啼莺:希纳斯特拉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与“马尔可夫链”创作技法研究∕郝梦∥黄钟.2016.3.30-37+71

24.莫扎特《音乐骰子游戏》与约翰·凯奇《变之音乐》比较研究∕温展力∥黄钟.2016.3.38-47

25.阿伦·福特《< 春之祭>的和声组织》述评∕理查德·塔鲁斯金;陈彬彬;王中余∥黄钟.2016.3.158-168

26.高等音乐院校“民乐作曲基础”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及探索∕吴志闹∥音乐探索.2016.3.78-81

27.“层次剥离法”与拉威尔音乐分析:以《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和《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中的3个片段为例∕王中余;吴启恩∥音乐探索.2016.3.129-133

28.对迈克尔·库恩室内乐作品《暗流》的解读∕敖翔∥音乐探索.2016.3.134-140

29.对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创作技法的分析∕韩焱∥乐府新声.2016.3.23-28

30.论叶小纲声乐交响作品《临安七部》中调式的“多重”综合现象:兼论“综合调式”分析理论的实际运用∕张宝华∥乐府新声.2016.3.83-92

31.梅西安《世界末日四重奏》第一乐章的创作手法及两处“笔误”∕胡银岳∥乐府新声.2016.3.93-98

32.弗朗西斯·普朗克声乐套曲《短稻草》的研究∕孙雨丰∥乐府新声.2016.3.121-123

33.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设置影视音乐创作专业的必要性之我见∕范铮∥乐府新声.2016.3.159-163

34.探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徐维雅∥乐府新声.2016.3.194-197

钢琴艺术

1.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华彩的背景、特色与诠释∕黄伊娜∥交响.2016.1.97-103

2.肖邦钢琴音乐的美学探析∕李敏∥交响.2016.1.104-106

3.钢琴共同课教学与新媒体融合的创新与实践∕时江月∥交响.2016.1.107-111

4.天与心的交融:纪念巴赫诞辰330周年专场音乐会述评∕杨小龙∥交响.2016.1.112-114

5.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陈薇∥交响.2016.2.125-128

6.钢琴教学理念的“三维设计”∕金慧∥音乐与表演.2016.2. 122-126+137

7.解析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与表现∕初晓睿∥乐府新声.2016.2.81-85 .

8.《卜算子·咏梅》京剧唱段钢琴伴奏演奏特点分析∕徐威∥乐府新声.2016.2.86-90

9.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心理探源∕韩冬∥乐府新声.2016.2. 104-109

10.威尔第歌剧《弄臣》著名唱段钢琴伴奏乐队思维研究∕郑明顺∥乐府新声.2016.2.129-132

11.尚德义七首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演奏技法分析∕李冰∥乐府新声.2016.2.143-147

12.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与教学∕孙岩∥乐府新声.2016.2.164-167

13.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术难度系数及其可行性研究∕竺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31-136

14.声乐钢琴伴奏专业教学探析∕刘青∥音乐探索.2016.2.37-45

15.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探析∕陈艺文∥音乐探索.2016.2.61-66

16.马思聪钢琴曲《汉舞三首》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诠释∕吴婷婷∥音乐探索.2016.2.67-71

17.一位被历史遗忘的古巴作曲家及其作品:埃内斯托·莱库奥纳的钢琴音乐中的“非洲—古巴”风格研究∕钟卓文∥音乐探索.2016.2.99-108

18.技能技法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高畅∥音乐探索.2016.2.109-119

19.肖邦钢琴作品版本问题研究:以《玛祖卡舞曲》为例∕邹彦∥音乐艺术.2016.3.42-59

20.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跨文化钢琴音乐研究系列之一∕孟巫娜∥黄钟.2016.3.124-132

21.大众文化视野中的社会钢琴教育发展理念研究:基于江苏北部区域的实证调查∕卜莉∥音乐探索.2016.3.87-91

22.勃拉姆斯Op.10《四首钢琴叙事曲》五种演奏版本的研究∕陈默默∥乐府新声.2016.3.124-126

23.丛江文也钢琴作品演奏技术分析∕张帅∥乐府新声.2016.3.147-158

24.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op.17》演奏分析∕张一茵∥乐府新声.2016.3.169-171

25.国内近年出版的钢琴即兴配弹教材中存在的和声运用问题∕蔡常青∥钢琴艺术.2016.2.25-32

26.“熔古铸今、中西合璧”:张朝《中国梦》和声研究∕张宏伟∥钢琴艺术.2016.2.33-36

27.从巴托克的演奏得到的启示: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张希∥钢琴艺术.2016.3.36-41

28.论乐队协奏缩编谱的重要性及演奏∕谢贝妮∥钢琴艺术.2016.5.2733

29.浅析如何弹好古典奏鸣曲的慢乐章∕刘华清∥钢琴艺术.2016.5.34-36

30.钢琴教学法学科的必备参考书:评《训练有素的钢琴教师》∕杨丹赫、赵晓红∥钢琴艺术.2016.5.47-52

31.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一)∕梁茂春∥钢琴艺术.2016.9.10-21

32.合理而有效的钢琴演奏动作编排∕周铭孙∥钢琴艺术.2016.9.54-56

声乐艺术

1.怀梆“挑后嗓”的音乐声学分析∕陈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23-29

2.解析影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几个人文因素∕戴勇∥乐府新声.2016.2.91-94

3.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探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曲歌∥乐府新声.2016.2. 133-139

4.戏曲风格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研究∕张华∥乐府新声.2016.2. 140-142

5.论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及其提升路径∕韩嵩楠∥乐府新声.2016.2.151-153

6.浅谈声乐艺术嗓音的训练方法∕董鹏∥乐府新声.2016.2. 173-177

7.我国美声唱法研究的跨学科倾向与侧重点∕刘湘林∥乐府新声.2016.2.190-193

8.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问题研究∕刘航∥乐府新声.2016.2. 212-214

9.寻找“纯粹的力量”:马拉美“纯粹本质”诗学理念在德彪西艺术歌曲中的解读∕陶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37-143

10.中国古典唱论研究叙事与意义评价∕吕韵∥音乐探索.2016.2.24-28

11.构建精神世界的众生之音:贝里奥音乐戏剧《迷宫Ⅱ》的新人声技法研究∕刘洁∥音乐探索.2016.2.128-134

12.中国近现代声乐理论哲学基础试析∕王如意∥人民音乐.2016.5.38-40

13.70年历史70年传承:谈歌剧《白毛女》创演对民族声乐学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姚艺君;王宇琪∥人民音乐.2016.6.28-31

14.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教学法∕王韡∥人民音乐.2016.6. 74-76

15.“中国声乐的奠基人”:苏石林史料新解∕孙兆润∥人民音乐.2016.7.40-44

16.伯明翰学派语境下的当代声乐文化生态∕李秀明∥人民音乐.2016.7.64-66

17.香港音乐文化史巡礼:刘靖之著《香港音乐史论》读后∕冯长春∥人民音乐.2016.7.93-95

18.假声歌唱与两性相与:贵州平架嘎琵琶个案调查研究∕朱腾蛟∥中国音乐学.2016.3.126-137

19.以字行腔 学习歌唱:介绍一种新的声乐教学探索∕杜亚雄∥中国音乐.2016.3.123-128+136

20.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原生民歌教学举措∕蓝雪霏∥中国音乐.2016.3.177-185

21.回到原点:重提口传心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吴静∥中国音乐.2016.3.196-201

22.歌唱紧张心理的对应性与顺应性调控∕邹卉萌∥音乐探索.2016.3.82-86

23.论传统声乐理论对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启示∕董兵∥音乐探索.2016.3.100-104

24.略论歌唱情感的定位与表达∕曹慧∥音乐探索.2016.3.105-109

25.彝族滇南四大声腔音乐与演唱研究∕陈郁∥乐府新声.2016.3.127-129


人文社科信息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缘起、维度和路径

基层组织是一个政党运行的社会触角,是政党政治功能发挥的基本载体。政党组织的“树状结构”体现着中枢组织和基层组织的关系,若是没有根基性基层组织植入社会土壤,整个政党组织的有效运行是不可想象的,政党组织的宗旨、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极无可能的。因此,习近平强调,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就是指对基层党员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监督、和严明纪律。如此,“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目标才能够实现,党的公信力才能得以巩固,党的肌体才能保持健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点在于如何做到“全面”即是将“从严”的范围扩大到各个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推进政党治理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战略部署,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是从严治党“尺子”向基层深入的系统体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战略目标,为着建成成熟的“三型”基层党组织,在重视其堡垒作用的基础上,应着手厘清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五个维度,以机制和体系创新引领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摘自《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4期 马明冲 文)


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

民间艺术以家庭为基本创造主体的为补贴家用而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器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民间文艺诸形式对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塑造了民众的历史观、价值观,它上承下达的作用不是可以轻易用官方文宣取代的。但是在当下,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实体架构都呈现出大幅萎缩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们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地更新自身的创制方法而造成的,从而逐渐被资本的浪潮所吞没。资本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世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必须按照新的时代精神改造民间艺术的形式及其产品,使之也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制作的方法、产量都必须按照机器大工业的相应要求进行改革。民间文艺直接触碰到民众的心灵,不管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都聚在村头的大树下,听着村里的艺人家乡味十足的吟唱,这样放松过程中既包含了社会化的功能也包含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唱词加上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无形的“善”就静悄悄地“钻”进了村民的脑海里,村民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接受了个人伦理道德的教化或者是坚定了对当时政治的某种看法。(摘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4期 许彩羽 文)


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应当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制度。没有定性评价,评价就缺乏前提假设;没有定量评价,评价就缺乏可测量、可比较性。定性与定量评价都离不开评价的主体、非主体的职能,以及主体内部不同部分的分工。只有如此,才能打通定量与定性之间的屏障,两者的结合才是有机的、科学的。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评价教师,那么,除学生考分之外的任何评价标准都只能是次优的,因为考分的可测量性最强;如果考分成为最优的评价标准,那

么任何人对教师的评价至多触及“合理”的天花板,远未达到科学层面。作为评价主体中的主体,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天然的优先度,但主体内部的“非主体”评价不应被忽视。在评价技术与制度之间寻找某种平衡,“适度利用”大数据,让教师言行和学生评价发生“正向”交互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道德文化,尊重教育规律,评价制度的“应然”将成为“必然”。因包括慕课在内的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教师评价制度也不可避免的要置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重构。(摘自《学术探索》2016年第4期 于成业 文)

新书推荐

1.新课程音乐教学论∕胡郁青,赵大刚,曹安玉本册主编 J6-4/H53(Y)

2.多声部视唱∕薛明镜编 J613.1/X89(M)

3.跨界思维轻松学视唱∕王小军,刘晓,王江铭蔚编著 J613.1/W37(X)

4.歌剧的误会∕杨燕迪著 J617/Y29(y)

5.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徐竞存编著 J617/X74(j)

6.音效圣经∕维尔斯,里克·著;王旭锋,徐晶昌,孙畅译 J619.1/V784(E)

7.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史寅主编 J62-64/S57(Y)

8.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1-7卷)费维耀 主任编辑;李名强 等J647.41/F43(W)

9.华乐大典·扬琴卷(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J648.51/Z66(G)

10.华乐大典·扬琴卷(乐曲篇上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11/Z66(G) J648.51/Z66(G)

11.华乐大典·笛子卷(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11/Z66(G)J648.11/Z66(G)

12.华乐大典·笛子卷(乐曲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11/Z66(G)

13.华乐大典·打击乐卷(乐曲篇上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5/Z66(G)

14.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5/Z66(G)

15.华乐大典·古筝卷(乐曲篇上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31/Z66(G)

16.华乐大典·古筝卷(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31/Z66(G)

17.华乐大典·琵琶卷(乐曲篇上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33/Z66(G)

18.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乔建中等 J648.33/Z66(G)

(以上图书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