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7期(总第119期)

作者:    2016年11月2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7期(总第11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雅者,美之至也”

                                    ——朱载堉与明代中后期音乐雅俗观

明代心学转向以后的音乐审美意识,受理学衰退、心学崛起的影响,出现了“是今非古”“扬俗贬雅”的倾向。这符合了明中叶以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巨大变化。朱载堉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吸收心学之思,扬弃了明代官方所倡导的“是古非今”的音乐审美意识,而重倡“今乐犹古乐”的思想,同时,他还打破了儒家对音乐、乐器的高低贵贱之分别,提出“道在人为而不在乐器”的观点,将音乐之雅俗(郑)归结为“人为”的创作(“操缦”等)。这就让远离现在、超越世俗的“雅”回到了当下、依附于“人为”。“雅”在“我”而不在“天”。朱载堉虽然重申“今乐犹古乐”的思想,可他的根本目的却是“借今乐而明古乐”。因为,只有“古乐”才是“雅音正声”和“中和之音”,才能发挥纠正世风、和谐人心、维护统治的功能,所以,从“借今明古”的音乐美学思想上看,他又回到了程朱理学式的音乐审美观,与明代前期朱元璋、朱权、宋濂等人的伦理教化本位的雅正音乐审美观一脉相承。“雅者,美之至也”,始终是朱载堉音乐审美理想、创作、鉴赏等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朱载堉也构成了明代前期“崇雅尚古”与晚明徐上瀛等人崇尚“大雅”之音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摘自《音乐研究》2016年第4期 谭玉龙 文)


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已经在纵、横向以及各种级别课题层面做了诸多努力,但这些指导性质的理论口号即便充满着鼓动与诱惑的因子,也难以得到传统音乐文化操持者的行为认同。政府补助能否实现全部资金能效的转化的关键不单纯取决于资金的多寡,还要考虑资金使用的方法,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引入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念与方法是值得尝试的,且有成功案例以为参照;缺失了文化土壤的栽植,传统音乐的博物馆式收藏的价值会大打折扣,瞻仰“遗容”的时效性也在慢慢流逝,将传统音乐植根在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才能尽可能还原艺术的本真面貌;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包装与现代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过犹不及,过度包装的后果是加速传统音乐的衰亡;地域音乐文化究竟要在当代音乐品种中走出一条“狭路相逢勇者

胜”的倾左之路还是“抱团取火”的倾右之道都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不要迷失艺术本身的人文诉求;传统音乐进课堂是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法,但要明晰进课堂的内容与形式,不能采取单纯复制,盲目开课的方式,要有顶层设计理念,系统化地授课配伍模式,还要做好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尽可能扩大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摘自《齐鲁艺苑》2016年第3期范洪涛,侯延爽 文)

五度圈中的音、音列、音阶及其数理关系

对五度圈中的音、音列、音阶及其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进行探讨,“鱼合八”“鱼合七”“ 鱼合六” 以及“同音列数宫系” 的现象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今中外,在采用五度相生律的各民族的音乐中,应当没有也不会有例外。从五度圈中所取的“音”的数目和它们在音列、音阶中所充当音级的可能性为反比。所取的“音”的数目越少,可能性越多。所取的“音”的数目越多,可能性则越少。

从五度圈中所取的“音”的数目和出现“宫音”以及由其所统领的“宫系”数目之间为正比,“音”的数目越多,“宫音”的数目越多;低于四个音,“宫音”便不能确定,“宫音”需要有5个音才能确定,之后每增加一个音,就增加一个“宫音”黄翔鹏先生提出“同均三宫”理论,也应当被包含在“同音列数宫系”的法则中,“同均三宫”的理论只涉及了一个在五度圈上取7个音的情况,并没有论及取6个音或超过7个音时的情况。既然“鱼合八”“鱼合七”“ 鱼合六” 以及 “同音列数宫系”的现象在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中都存在,就应当在乐理课中介绍,这对音乐理论建设和音乐创作实践都有会有所裨益。

(摘自《音乐探索》2016年第4期 杜亚雄 文)


佛乐禅思 寓教于乐

                                           ——来自中国湖北红安天台寺的调研报告

天台寺方丈释悟乐为弘一法师再传弟子,故发愿承袭师祖衣钵;佛乐是中国佛教寺庙及信众对佛陀的音声供养与赞颂;较之庄严清净的传统佛乐,湖北红安天台寺的“新佛乐”,既蕴涵慈悲之情,又使人动容之至,从而顿起欢喜之心,亦动善意之念。拥有1400年历史的湖北红安天台寺,在继承佛乐传统之同时,亦追寻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古训。首创用音乐禅修的方法和禅乐弘法的理念,继承、弘扬禅宗文化精神。学僧们通过心无旁骛地修炼禅乐,抵达内外兼修之目的;在心弦相映中,荡涤五欲六尘、培植仁义礼智。可以说,这也是当代对禅宗文化的重大继承和弘扬。此外,寺院与时俱进,组建佛教乐团,继人间佛教之理念教化学僧,聘请名师,创建音乐学院,承弘一法师之衣钵感化信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种教化民众的手段,正在天台寺得以光大并践行——内明心见性外以普度众生。(摘自《黄钟》2016年第3期 和云峰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中国意象.com:从首届互联网音乐大赛看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向∕栾家∥音乐与表演.2016.2.22-25

2.粤乐应如何发展?:基于文化多样性视角的思考∕刘瑾∥音乐与表演.2016.2. 67-70

3.中国传统音乐纵向结构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结构功能∕王州;王耀华∥音乐艺术.2016.2.29-38+4

4.学科系统化与研究精细化的产物:论南音学形成的学术轨迹∕刘佳∥音乐艺术.2016.2.39-43+4

5.论上海“飞地”音乐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空间(下)∕洛秦∥音乐艺术.2016.2.44-61+4

6.表述:从音乐到音声再到声音∕齐琨∥音乐研究.2016.2.84-94

7.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陈文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42-52

8.“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前前后后∕谢嘉幸∥中国音乐.2016.2.5-13+209

9.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志的声像记录和描述手段:曼特尔·胡德的学术文献片《会说话的加纳阿通庞鼓》研究∕周勤如∥中国音乐.2016.2. 68-80+107

10.成吉思汗祭祀歌的拼写符号及其意义解读∕哈斯巴特尔∥中国音乐.2016.2. 81-86

11.归档、现代性思维以及音乐的现象学:杰拉德·戴克的泰国北部音乐集成∕魏小石∥中国音乐.2016.2. 93-100

12.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中国和西方乐谱的文化意义:试论中日筝谱与西方五线谱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利与弊∕李富杰∥中国音乐.2016.2. 101-107

13.同“俗”同“歌”不同“调”:中国两性对歌的共享与差异∕肖璇∥中国音乐.2016.2.108-113+121

1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之喜与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的考察与思考∕格桑曲杰;章晓燕∥中国音乐学.113-118+104

15.从北方秧歌的生存现状看当代传统乐舞文化变迁的几个特征∕杨民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5-13

16.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现状反思∕贾怡∥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14-22

17.民族器乐曲中音乐修辞手法初探:“摹绘”手法之于民族器乐曲∕高苗苗∥乐府新声.2016.2.14-17

18.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特性、理念、方式∕李月红∥乐府新声.2016.2.70-73

19.中国传统音乐公共课教学谈∕徐欣∥乐府新声.2016.2. 74-77

20.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意义∕张伯瑜∥音乐研究.2016.3. 5-11

21.“一带一路”: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机遇与挑战∕李宝杰∥音乐研究.2016.3.12-23

22.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国关系篇∕王小盾;金溪∥音乐研究.2016.3.24-38

23.“非遗”保护与“集成”编撰∕乔建中∥音乐研究.2016.3.56-62

24.湛江安铺坡贞塘村年例主体仪式的叙事和阐释∕徐金阳;肖文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89-97

作曲理论

1.“错音风格”的技法与摹写:《现代音乐技法与分析》课程教学笔记(一)∕郭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73-83

2.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深度交融:析王西麟《小提琴协奏曲》∕段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84-99

3.萨莉亚霍《梦的翅膀》之结构与配器特点概观∕王云飞∥乐府新声.2016.2.22-28

4.“中西合璧”作曲观在两首中国民族风格交响曲中的微观结构显像——谭盾《西北组曲》与杨立青《乌江恨》之比较再分析∕周凌宇∥乐府新声.2016.2. 29-34

5.论利盖蒂作品中音高组织的微变奏技术∕缪薇薇∥乐府新声.2016.2.35-40

6.《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上)∕姜芷若∥乐府新声.2016.2.45-54

7.论瞿希贤对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贡献:兼分析其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王个松∥乐府新声.2016.2. 55-58

8.一场盛宴 一个世纪: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聆悟与反思∕贾怡∥乐府新声.2016.2. 59-61

9.关于现代音乐创作、欣赏的思考∕冯晓∥乐府新声.2016.2. 62-64

10.高等师范院校作曲课程教学的误区与教改创新∕纪欢格∥乐府新声.2016.2. 65-69

11.西方音乐通向“后调性”的历史路径∕许志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07-119

12.论利盖蒂作品中音高组织与其他音乐要素的联系∕缪薇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20-130

音乐教育

1.陆仲任音乐教育思想研/究孙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99-108

2.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解构、质疑与批判:从后现代看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与演变/罗凌;王小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109-115

3.星海音乐学院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探索/林松源;赵媛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6-120

4.百年音乐文化价值观之变与学校音乐课程的文化选择变迁/朱玉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121-127

5.重温安波同志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实践:纪念安波百年诞辰/俞玉滋;林凌风∥中国音乐.2015.4. 1-3

6.音乐教育论中华传统乐教与齐家之道/丁旭东;谢嘉幸∥中国音乐学.2016.1.108-11

7.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小利∥中国音乐学.2016.1. 114-120

8.音乐教育高等学校对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伯克利音乐学院“城市音乐”支教项目及其启示/郭声健∥中国音乐.2016.1.174-181

9.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析/黄文翠∥中国音乐.2016.1.182-186

10.传统与多元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丁菲菲∥中国音乐.2016.1. 187-194

11.音乐专业高校科研现状与趋势解析:以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11-2015年期刊为例∕高倩∥乐府新声.2016.1.178-184

12.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学科建设刍议∕邹建平;冯效刚∥音乐与表演.2016.1.81-84+8

13.高等音乐教育,路在何方?∕张燚∥音乐与表演.2016.1.85-90

14.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技能学习的多元评价设计∕代百生∥音乐探索2016.1.96-102

15.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再思考∕资利萍∥音乐探索2016.1.103-107

16.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杨和平;房舒∥人民音乐.2016.3.49-53

17.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曾金寿∥交响.2016.2. 100-105

18.“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张乐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122-128

19.“数字技术”时代高校音乐课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詹燕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144-149

音乐美学

1.世纪50年代德国学界的教义思维讨论∕刘经树∥音乐与表演.2015.4.1-6+75-78

2.冼星海“中国新兴音乐”思想的现象学启示∕王少明∥音乐与表演.2015.4. 7-10+77-78

3.“照着讲”与“接着讲”: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面临的问题与前瞻∕叶明春∥音乐与表演.2015.4.11-18+7

4.时间论阈中的音乐存在方式研究∕吴海∥音乐与表演.2015.4. 27-30+7

5.“走出”蔡仲德与“重审”中国音乐美学史∕黄宗权∥音乐与表演.2015.4.42-45

6.唐代二元世界观与音乐美学问题:以敦煌弥勒经变壁画设乐供养为例∕毛睿∥音乐与表演.2015.4. 46-50+61

7.“当”与“不当”、“胜”与“不胜”以及“公是”与“移是”∕陇菲∥音乐与表演.2016.1.59-61+8

8.感性经验描写的“植入”进程:当代中国音乐批评文论中的音乐审美问题研究∕武文华∥音乐与表演.2016.1.72-76+8

9.感性地听,并说着经验:对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运思∕郭一涟∥音乐与表演.2016.1.77-80

10.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审美本质∕屈行甫∥人民音乐.2016.2.55-57

11.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伽达默尔现代诠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张放∥交响.2016.1.51-55

12.音乐生态美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王文卓∥交响.2016.2.30-36

13.解读“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旨趣∕姜大治∥交响.2016.2. 37-40

14.Accent的汉语释义研究∕周雪丰;田雯∥音乐与表演.2016.2.26-32+9

15.论音乐表演艺术接受的三个维度∕高拂晓∥音乐与表演.2016.2.33-42+9

16.潘德列茨基美学观念对其创作风格演变的影响∕李鹏程∥音乐与表演.2016.2. 43-47+61+9

17.论音乐中的喜剧意识: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机智、幽默和嘲讽表现引入∕蔡麟∥音乐与表演.2016.2.48-55+9-10

18.埃罗·塔拉斯蒂的音乐符号学观念:以《音乐符号学理论》为例∕张晨∥音乐与表演.2016.2.56-61+10

19.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对声音主义美学的先行探索与实践∕鲁立∥中国音乐学.2016.2.119-126

20.嵇康的音乐思想自相矛盾吗?:谈李法桢《嵇康音乐思想自相矛盾现象探析》一文的论证∕宋克宾∥中国音乐学.2016.2.127-131

21.能尽雅琴,惟至人兮:魏晋琴文中的“至人”形象探赜∕潘斌∥中国音乐学.2016.2.132-136

音乐心理学

1.音乐情绪心理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王昕;刘沛∥中国音乐.2013.2.108-111

2.音乐唤起情绪的潜在机制∕熊雯;刘欢∥中国音乐学.2013.3.140-144

3.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实证研究∕王晓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48-157

4.使情成体系统工程的心理动能解读/林华∥音乐艺术.2014.1.104-119

5.音乐演奏者的怯场问题研究/杨薇∥黄钟.2014.3.173-177

6.先天性失乐症音乐音高信息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宋蓓;侯建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120-128

7.群居老年人综合音乐活动方式研究构想/霍橡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32-138

8.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张前教授∕罗小平∥音乐艺术.2015.3.6-16

9.音乐意义的心理学研究∕蔡黎曼;钟罗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14-123

10.三全音感知双重性:音乐与语言的联系∕戴安娜·多伊奇;王博涵;李小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36-43

11.国外关于音乐训练影响大脑认知加工的脑成像研究新进展∕赵雪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44-49

12.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以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偏好为例∕霍橡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3.98-106

音乐治疗学

1.我国历代音乐治疗方法探析/张勇;张鸿懿∥中国音乐.2014.1.184-187

2.音乐治疗中的评估与音乐评估工具/杜丽丽;方平∥人民音乐.2014.1.80-82

3.我国当代音乐治疗: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张勇;张鸿懿∥人民音乐.2014.5.68-73

4.合作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在音乐治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刘明明∥人民音乐.2014.8.60-63

5.音乐治疗研究在中国: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大学的视角/张晓敏、尹爱青∥人民音乐.2014.8.83-85

6.关于音乐治疗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杜青青∥人民音乐.2014.12.86-88

7.从残障人士的音乐治疗现状谈音乐治疗的治疗对象及治疗方法和目标/杜青青∥人民音乐.2015.11.87-89

8.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以及相关神经化学研究∕王延松;邵帅;司雯雯;程军∥交响.2015.2.151-155

9.MIT和TS的音乐治疗方法用于脑瘫语言康复的个案研究∕李华钰∥音乐探索.2015.4.115-121

10.音乐治疗在城市社区中的应用与研究∕王露洁;吴育霖∥音乐探索.2015.4.122-128

11.婴儿音乐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大脑偏侧化机制研究∕宋蓓;侯建成∥音乐探索.2015.4.129-137

12.五行音乐治疗指瑕∕宋博媛∥中国音乐学.2016.2.40-43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朱默涵∥乐府新声.2016.1.160-162

2.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贾晓莉∥乐府新声.2016.1.219-228

3.宋朱长文《琴史》古琴理论初探∕崔伟∥人民音乐.2015.12.64-66

4.《四存编·性理评》琴学理念的现代阐释∕王爱国;翟毅∥人民音乐.2016.1.34-36

5.两岸笛乐交流暨“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的回顾∕林谷珍∥音乐探索.2016.1.5-15

6.二十世纪香港竹笛音乐发展史略∕杨伟杰∥音乐探索.2016.1.16-25

7.我与十孔笛的故事:易加义教授访谈录∕易加义;杨晓∥音乐探索.2016.1.26-30

8.为三种十孔笛而作:《新疆印象》创演札记∕石磊∥音乐探索.2016.1.31-47

9.音色卓异 风格独特:巴塘弦子之演奏乐器“藏弦胡”∕周恋∥音乐探索.2016.1.85-91

10.何宝泉与蝶式筝∕孙文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7-18

11.契丹—辽毛员鼓(细腰鼓)探微∕王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86-94

12.琴谱《手势图》通感考:兼述《手势图》生成模式∕杨天星∥交响.2016.1.16-20

13.汉唐时期阮咸史料考∕张晓东∥交响.2016.1.33-38

14.晚清暨民国时期中国扬琴稀见影像解析∕张翠兰∥音乐与表演.2016.2.99-108+10+161

15.江南文化与刘德海的琵琶艺术气象∕曹月∥音乐与表演.2016.2.109-113

16.论集安高句丽墓壁画中的细腰鼓∕王希丹∥音乐研究.2016.2.44-56+129

17.中国音乐史史学视角下的“二胡演奏声腔化”∕侯太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53-60

18.宋代鼓吹导引套曲考证∕孙晓辉∥黄钟.2016.2.49-60

19.论程午加琵琶改革方案的合理性∕贾怡∥黄钟.2016.2.100-106

20.《练习曲》与《鼓边舞曲》鼓乐演奏技法比较研究∕王军∥黄钟.2016.2.133-138

21.中国琵琶艺术:《中国华乐大典·琵琶卷》序∕袁静芳∥中国音乐学.2016.2.91-104

22.音乐史学箜篌图像探赜∕贺志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44-51

23.基于定势思维下笙吹奏技术的辨析与多样性运用∕董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2.105-110

24.古琴音色探美∕马维衡∥乐府新声.2016.2.5-8

25.新疆丝路沿线出土琵琶类乐器及其音响复原构想∕吴春艳;张寅∥音乐研究.2016.3.39-48


人文社科信息


追寻中国梦的三重思维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追求。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这是追寻中国梦所必需思索和回答的问题。历史之维、理论之维、实践之维则是考察和探索中国梦的真理性和现实性的重要逻辑思维框架。从历史之维看,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客观真理性;从理论之维看,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应答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改革问题、法治问题、从严治党问题等重大现实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逻辑应答;从实践之维看当代中国只有从工业化平台跃迁上知识化平台,实现人的知识化,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加快实现中国梦。追寻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奔向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具有客观真理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追寻中国梦离不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结构的变革,以及国家发展平台从工业化平台结构跃迁上知识化平台结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走中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必然能不断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能实现。(摘自《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陆树程、张鹏远 文)


铸魂育人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滋养

铸魂育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中,铸牢立国之本、铸塑兴国之魂、铸就民族之魄的系统工程。铸魂育人工作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铸牢信仰之本中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塑价值之基中的整体统筹作用,更需要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铸就精神之魂中的精神滋养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形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承载。铸魂育人必须与民族国家奋斗的历史和经历相互契合,必须以融入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承载,必须与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达成一致,才能发挥持久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铸魂育人。(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6期 张利明 文)

大学要与中学协同发展

从国际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中学和大学在一个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系统中,才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在现有高考体制改革历史背景下,中学教育应把学生的发展看作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在重视高中阶段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大学教育则应该参与中学教育改革,将新生适应教育作为研究课题,寻找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根源,探索在高中开设过渡性或准大学课程,从而提高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有效性。衔接的内容不仅有课程内容,还应涉及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等,要为个别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养。应从教育本质着眼,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细化以全面发展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大学中学衔接研究,构建“顶层设计”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可以从中学的组织架构入手,选择一批试点学校进行共建创新,让大学、中学形成真正的融合关系,从根本上突破大学、中学人为分离的桎梏,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和谐、密切地衔接在一起。(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7日 刘新民、段丽萍文)

新书推荐

1.中国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陈秉义 J6-4/C44(b)

2.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赵冬梅J605.2/Z43(d)

3.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述要∕田耀农 J607.2/T59(y)

4.西方“音色-音响”音乐中的模仿形态研究∕周强 J609.15/Z75(q)

5.乐理视唱 练耳∕林鸿平 J613/L61(h)

6.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樊祖荫 J614.1/F18(z)

7.歌唱经络学-气、血、声"三调一体"歌唱教学与实践∕赵玲 J616.2/Z45(l)

8.浙派古琴教程∕徐君跃编著 J632.31/X74(j)

9.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周明著 J632.29/Z75(m)

10.中国合唱作品精选-艺术歌曲卷(1-3)(简谱·五线谱·双谱版)∕ 周媛媛 J642.53/Z78(y)

11.新时期艺术歌曲集锦(五线谱)∕叶小纲编 J642.5/Y42(x)

12.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赵季平 J642.5/Z44(j)

13.新艺术歌曲二十五首∕卢璐 J642.5/L82(l)

14.京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石生,金庆 J642.41/J67(s)

15.通俗民族器乐合奏曲集(上下)∕朱晓谷 J648.6/Z83(x)

16.意大利近代艺术歌曲选(钢琴伴奏谱 附朗诵CD)∕张延春J652.5/Z36(Y)

17.唐代长安乐舞研究∕贾嫚 J709.242/J32(m)

18.罗西尼艺术歌曲选∕张立萍,贾涛 译配 J832/R668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