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6期(总第118期)

作者:    2016年10月24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6期(总第118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为什么要研究文化中的音乐

“研究文化中的音乐”意味着把对音乐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对形态的描述,同样还要将眼光投向对音乐与人的关系的解读;同时,也是因为大量“非艺术音乐”并不存在于模式化的“审美”之中,而是存在于“文化”之中。民族音乐学的核心部分,“基本是受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进展和学理更新进度影响而形成的,这是由学科的文化精神所决定的,如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等。”这些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遥远的、非舞台化的,但却使生活艺术化的音乐,我们不仅要描述其形态,更要解读人们为何歌舞的动机,以及歌舞中所隐含的社会、文化符号。通过音乐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社会、传统已是民族音乐学当然的责任。追问人们“为什么歌唱”,这实际上已经在探究人的喜、怒、哀、乐并理解一地的风俗与信仰,这些都隐藏在音符的背后,都是亟待我们去理解的、被称为“文化”的部分,不理解这部分,实际上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而理解这一部分的根本途径就是深入的、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学术反思。什么是音乐?这应当是民族音乐学永远自问的话题。这种反思性追问,是和中国传统音乐观念以及大众娱乐对音乐的理解有所不一。“追问”呈现为严肃的学术逻辑,希望从不同文化对声音的理解中来理解“音乐”的意义,而这一环节只能在文化中来实现。

(摘自《中国音乐》2016年第1期 杨曦帆 文)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传播研究

                                            ——北宋文人词调音乐的审美追求与传承

唐虞三代之始,人皆能因所感而歌唱,荆轲歌易水,离别唱阳关,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多知音好歌者。至商周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逐渐剥离开来,文人音乐独立而成一派。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不能忽略了文人对于音乐的创作和参与,经文人之手的北宋词调音乐,是文人音乐之代表。"文"的品格、气质和素养是文人音乐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的标志之一。唐诗是酒,宋词为茶,歌词、音乐和典故中记录着宋代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细腻情感,"词调音乐"更注重于"音"与"心"之间的对话,以含蓄之情、中和之意、音外之音来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艺术哲学。

(摘自《乐府新声》2016年第2期 张诗扬 文)

西方音乐阐释理论的历史梳理

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应的理论有历史释义学、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后者则出现了从结果到过程、从作品到文本、从确定到随机、从中心到多元,以及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涉及解构主义、多元对话理论、生态哲学美学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理论。各种音乐意义的阐释理论或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亦有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关系实在论哲学观点看,这些阐释理论或观点都具有自洽的合理性。时间先后并非进化,仅为历史分布。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宋瑾 文)

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

                                       ——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

在民间乐种组合中,主奏乐器及主奏乐手的表演与创作,是形成自身艺术经验体系的重要因素,其核心的音乐基因传承至今。作为中国器乐艺术共同存在的一个整体,在乐种与独奏乐的链接中,民间乐种与诸多当代传统独奏乐之间的血缘关系,似"母体"与脱胎分离的个体,成为"基因"与"解码"的关系。在今天的专业化音乐教育与表演艺术中,有大量民间演奏家的艺术经验,转化为专业音乐艺术的资源。与专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大趋势相比,目前仍然处于原生状态的民间演奏群体也具有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保存、延续了传统机理,隔绝于一片难以撼动的自然生态空间之中,他们在今天这个社会现代化现实的境况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音乐形态与文化的稳定性,是令人惊叹而欣慰的!也基于这一点,它们是历史的抽象,是我们应当守望的基因!如果从乐种学自身的属性来说,回到民间、或者说找回民间音乐最为本质的“民间性”特征,或许是乐种在学 院、在专业化教育下,传承传统的有效路径之一。回眸,乐种给予的养分,乐手自身的艺术经验,所成就的合奏、独奏意义不能不说,正是中国器乐表演形式中群体与个体的同构映射。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郭树荟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零点”迷局及其思潮解构∕冶鸿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00-113

2.西方音乐史学中的观念史研究及其方法:以达尔豪斯的19世纪音乐史研究为例∕刘丹霓∥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19-31+70

3.沧海遗珠 蓝田埋玉:张定和重庆时期音乐作品史料梳理∕晋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32-47

4.十九世纪音乐: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孙国忠∥黄钟.2016.1.4-23

5.关于编磬音源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胡壮利;王南南;殷瑰姣∥黄钟.2016.1.108-114

6.史误与今误:文献、考据及论证:读史琐记三题∕唐继凯∥交响.2016.1.5-8

7.中古乐人身份制度与伎乐演化研究成果综述∕夏滟洲∥交响.2016.1.9-15

8.唐“十二和”乐曲数目考∕柯利刚∥交响.2016.1. 21-24

9.唐代三地梨园考述∕方雪扬∥交响.2016.1.25-32

10.赵元任与厦门大学校歌∕谷玉梅;李啸∥交响.2016.1. 39-44

11.巴特神学视域中的莫扎特∕阮海云∥交响.2016.1.81-85

12.唐宋间宫廷教坊只能扩展的内在动因∕张月∥交响.2016.2.11-17

13.香港的粤语流行曲:三个时期、三种不同风格∕刘靖之∥音乐与表演.2016.2.1-13

14.流行音乐在哈尔滨的发轫∕王岩∥音乐与表演.2016.2. 18-21+42+9

15.音乐史论课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相关思考∕屠艳∥音乐与表演.2016.2.117-121

16.《诚》:李叔同百年乐歌新发现:兼及周玲荪唱歌教材与李叔同歌曲史料研究∕孙继南62-72+4-5

17.伶影浮沉 弹指廿年:《良友》画报之音乐资料全面整理与菊坛珍萃初步解析∕戴微∥音乐艺术.2016.2.73-83+5

18.双音乐钟转型之路: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早期∕朱国伟∥音乐艺术.2016.2.84-94+5

1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辨析:兼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项阳∥音乐研究.2016.2.5-14

20.柬埔寨吴哥窟石雕壁画中的乐器图像研究∕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26-41

21.J.S.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落入、猜想及神学意义证明∕鲁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84-99

22.乐学轨范》学习心得两则∕刘勇∥黄钟.2016.2.61-64

23.“纯音乐”的历史内涵∕孙胜华∥黄钟.2016.2.72-79

24.论白居易对儒家乐教思想的复归∕王新荷∥黄钟.2016.2.93-99

25.蔡元定《燕乐书》解:“变”与“闰”解释中的王光祈之误∕李玫∥中国音乐.2016.2.31-39

26.编钟“基组”的形成与定型:西周4件、8件组编甬钟“编列—音列”结构的微观分析∕宋克宾∥中国音乐.2016.2.49-55+67

27.句鑃的功能与用途∕马国伟∥中国音乐.2016.2. 56-62

28.马端临《文献通考·乐器考》史料及史风初探∕陆晓彤∥中国音乐.2016.2. 63-67

29.萧友梅与冼星海的是非恩怨新解∕向延生∥中国音乐学.2016.2.12-16

30.历史转折中的礼乐观:以王光祈与青主儒家礼乐观的比较为例∕冯长春;郑发奋∥中国音乐学.2016.2.17-22

31.晚清民国《乐记》研究转型考察∕王晓俊∥中国音乐学.2016.2. 23-32

32.唐代教坊职官考补∕张丹阳∥中国音乐学.2016.2.33-39

基本乐科

1.宫调与换韵∕洛地∥中国音乐.2015.2.10-21

2.旋宫法与之、为调∕杨善武∥交响.2015.2.5-9

3.近代日本对盲文乐谱(点子谱)的引进∕熊泽彩子∥交响.2015.2.76-79

4.大小调和中国民族调式的理论区分∕姜秦丰∥交响.2015.2.104-107

5.泛调性音乐视唱教学的认识与分析∕王天宏∥交响.2015.2.108-112

6.论工尺谱“借字”手法的现代乐理意义∕陈明∥黄钟.2015.3.132-137

7.工尺七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杜亚雄∥音乐探索.2015.4.3-8

8.基本乐理在教学中的定位与思考∕潘威∥乐府新声.2015.4.160-162

9.管窥视唱练习中音乐表情的处理∕扈艺宝∥乐府新声.2015.4.154-157

10.论乐音的分析∕戴念祖∥中国音乐学.2016.1.71-82

11.曾侯乙编钟“基”“角”“曾”三音组音高排列样式研究∕黄大同∥中国音乐学.2016.1.96-101+120

12.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姜夔∥人民音乐.2016.3.46-48

13.中国风格视唱作品创作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冯瑶∥交响.2016.2.112-115

14.昆曲《皂罗袍》节奏的类型研究∕周雪丰∥中国音乐学.2016.2.74-81

15.《琴旨》琴调体系探微∕桑坤∥中国音乐学.2016.2.82-90

乐律学

1.缅甸传统赛外乐器的乐律研究:东南亚民族乐器与乐律实地考察之二∕饶文心∥黄钟.2015.3.70-80

2.对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异同的分析∕华天礽∥音乐艺术.2015.4.23-27+4

3.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崔宪∥中国音乐学.2015.4.51-65

4.程瑶田琴律思维初探∕陶陶∥中国音乐学.2015.4.71-81

5.福建南音旋法阐微∕许国红∥中国音乐.2015.4.44-48

6.《梦溪笔谈》之“燕乐二十八调”文本分析(上)∕李玫∥中国音乐学.2016.1.83-95

7.律管研究∕陈正生∥音乐与表演.2015.4.88-93+8

8.“精密规定”需不需要也“精密规定”?:乐律学基础理论叩问录之一∕秦序∥音乐与表演.2016.1.43-53+8

9.黄翔鹏“宫调”理论研究∕刘永福∥音乐探索.2016.1.58-64

10.音阶的另类计算法∕戴念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82-90

11.蔡元定《律吕新书》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潘大龙∥黄钟.2016.1.87-95

12.试述西汉音律思想的易学转折∕孙艮陶∥黄钟.2016.1.96-102

13.“六同”新诂∕宣燕华∥黄钟.2016.1.103-107

14.小微音差京房律∕李武华∥交响.2016.2.5-10

15.清代工尺七调系统的丰富发展与多类型并存∕李宏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66-80

16.“十二律四清声”解∕柏恒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 81-91

17.音乐史上左右旋生律及旋宫图的天文学评断∕王洪军∥音乐研究.2016.2.57-67

18.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对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创立动机的追问∕刘勇∥音乐研究.2016.2.68-74

19.疑义相析朱载堉异径管律理论验证的再验证:与刘存侠先生商榷∕史凯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33-143

20.《梦溪笔谈》之“燕乐二十八调”文本分析(下)∕李玫∥中国音乐学.2016.2.44-56

21.柬埔寨传统乐器的乐律研究:东南亚民族乐器与乐律实地考察之三∕饶文心∥中国音乐学.2016.2.57-67

22.刘濂《乐经元义》中的“六调旋宫术”与“十二律四清声说”∕谷杰∥中国音乐学.2016.2.68-73

作曲理论

1.作品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传统“悲美”的现代吟唱:常平《弦风》的技法特征与美学表现分析∕黄宗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24-132

2.镜像结构与十二音、纵向音高轴心对称的有机结合:以罗斯·芬尼《创意曲》中两首作品的镜像结构组织方式解读其创作思维∕张翔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 57-70

3.似曾相识的亲切是一种力量:由《奔腾》引发的几点思考兼评当前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一种审美取向∕黄宗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75-78+85

4.展现过程各有差异艺术坚守殊途同归:两部新中国管弦乐作品修订版本之我见∕张少飞∥黄钟.2016.1.115-126

5.威廉·博尔科姆现代钢琴作品中点描技法的音响元素量化与对比研究:以《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第一首为例∕张放∥黄钟.2016.1.127-137

6.音响型电子音乐作品LIAISON的主题性及其整体结构特征∕唐荣∥黄钟.2016.1.138-145

7.乔治·库塔克《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思维研究∕周明昆∥黄钟.2016.1.146-155+161

8.中国弓弦艺术“乐”之创新:中闰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胡潇;修海林∥人民音乐.2016.4.33-35

9.论朱践耳钢琴组曲中的“递延”思维∕涂致洁∥交响.2016.1.86-9

10.《三头斧中舞:为无伴奏合唱而作》的独特造型手法∕陈卉卉∥交响.2016.1.92-96

11.民族调式教学新论三题∕施咏∥交响.2016.1.120-126

12.西方现代复调技法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运用研究∕麻峰∥交响.2016.2.41-48

13.扬琴新作《舞风》的创作技法与艺术特征研究∕刘大坚∥交响.2016.2. 53-57

14.“对称”结构原则在威伯恩《交响曲》中的体现∕雒鹏翔∥交响.2016.2.58-66

15.力度多维分析:以坎切利《第一交响曲》的力度分析∕任佳∥交响.2016.2.67-74

16.《异化》:一部以音乐谱写的人类进化史之解析∕周强∥交响.2016.2.85-88

17.流行音乐中的强力和弦:音乐分析文本概念的扩展∕郭昕∥音乐与表演.2016.2.10-17+9

18.五度律七声音阶、调式、音程的数字关系与和谐性∕黄力民∥音乐与表演.2016.2.75-80+10

19.“凯奇风暴”略探∕冶鸿德∥音乐与表演.2016.2. 81-86+10

20.金湘歌剧《楚霸王》分层结构场域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何华茂;魏扬∥音乐与表演.2016.2.87-98

21.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陈鸿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 1-12

22.三和弦的逆行倒影链和移位链操作及不同转换模式的循环∕高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92-105

23.房晓敏钢琴作品《九野》及《遗风天籁》的音色演绎∕赵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106-113

24.析梁雷《园之八》中的“数理”、“琴韵”、“画意”:兼论其对梁雷后续作品的影响∕赵晨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2. 114-121

25.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成功探索:纪念王建中先生∕钱亦平∥音乐艺术.2016.2.6-12+4

26.自由的梦想:谭盾《道极》的音乐分析∕贾国平∥音乐艺术.2016.2.13-28+4

27.自觉、自为、自信:从三个实例看安波的创造精神∕周勤如∥音乐研究.2016.2.75-83

28.结构对位之层级与类型∕贾达群∥音乐研究.2016.2. 95-108

29.论音程循环在后调性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力作用∕陈林∥音乐研究.2016.2.109-120

30.与作曲家秦文琛谈音乐创作∕周勤如;郭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3-18+52

31.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上)∕赵晓生4-31

32.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比较研究∕王中余32-41

33.梅西安晚期管弦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汪胜付∥黄钟.2016.2.42-48+153

34.金湘作曲思想与中华乐派:写在金湘80华诞研讨会之际∕宋瑾∥中国音乐.2016.2.14-20

35.歌剧《日出》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杨金子∥中国音乐.2016.2.21-26+92

36.“以半音为基础的三音组”运用手法解析:歌剧《期待》自由无调性和声语言研究∕马玉峰∥中国音乐.2016.2. 122-132+151

37.一个音也可以做出很多文章:秦文琛《际之响》中的“单音”语汇及音色音响技法特征∕卞婧婧∥中国音乐.2016.2. 133-151

38.以陈晓勇《看不见的风景》探析声音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效性∕鲁立∥中国音乐.2016.2. 152-162

39.论沃恩·威廉斯交响套曲中的尾奏曲结构∕孙熠∥中国音乐.2016.2.163-169+179

40.许舒亚管弦乐《涅槃》中的旋律线条研究∕李京键∥中国音乐.2016.2.170-179

器乐理论与方法

1.21世纪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新发展∕高洁∥人民音乐.2015.6.36-37

2.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解析∕刘芳∥交响.2015.2.146-150

3.二战前德国单簧管的演变与发展∕陈荣鑫∥乐府新声.2015.3.189-192

4.现代大提琴作品中的新演奏形式∕蔡菁婧∥黄钟.2015.3.163-168

5.中国民族音乐演奏技法在竖琴演奏中的研究与应用/王茜∥中国音乐.2015.3.196-199

6.施尼特盖《第一大协奏曲》器乐主题的戏剧化解读/张瀛戈∥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 68-78

7.神秘的“天象琴”/贺龙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48-52

8.18世纪末19世纪初吹奏乐器在欧洲音乐中的运用/董德君∥乐府新声.2015.4.114-116 .

9.有限空间无限可能:诺·盖特《中提琴空间》(KNOX )中的现代演奏技法研究/胡静∥乐府新声.2015.4.117-123

10.探析现代浪漫主义扬琴演奏风格:以《落花·夜》为例/周珊∥乐府新声.2015.4.177-180

11.马歇尔·莫伊斯长笛艺术成就研究/魏巍∥乐府新声.2015.4.203-206

12.从《“四” “月” “望” “雨”的喜怒哀乐》、《忆·恒春四调》探讨歌谣素材与长笛技巧的特色∕庄文达∥音乐与表演.2016.1.115-135

13.乐器家族中的一个另类:机械乐器∕金经言∥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36-39

14.精准 稳定 夸张:劳伦斯·莫斯室内乐作品的中提琴声部演奏心得∕吕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109-114

15.“洋为中用”的巴松传奇之篇:刘奇在巴松演奏上的系列突破及其改编的《琼花幻想曲》∕杨熔∥黄钟.2016.1.162-168

16.圆号演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关系∕温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12-118

17.净版乐谱的多面性:对巴赫两首长笛奏鸣曲的净版乐谱分析及演奏诠释∕张之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19-132

声乐艺术

1.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探析:以《行了,你赢了……啊,别离开我》为例∕姚连乔∥交响.2015.4.123-126

2.声乐套曲《祖国四季》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探析∕孙雨丰∥乐府新声.2015.4.111-113

3.学术文丛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李优∥乐府新声.2015.4.128-131

4.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歌词吐字发音的研究∕贾姝君∥乐府新声.2015.4.143-145

5.学术文丛女性审美广角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李娜∥乐府新声.2015.4.207-212 .

6.试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审美风格把握与表现∕崔姝声∥乐府新声.2015.4.213-215

7.《老子》对声乐教学的启迪∕赵青∥中国音乐.2015.4.91-93

8.音乐表演艺术研究西调秧歌唱腔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探究∕王丽娜∥中国音乐.2015.4.162-165+176

9.当代民族声乐需恭敬向昆曲学习的演唱技艺举隅∕刘莉∥中国音乐.2015.4.208-210+237

10.声音的特写:纪录电音《触碰声音:格蕾妮的声音之旅》中的视觉音乐志描写∕高贺杰∥交响.2016.2.75-79

11.“陕北民歌演唱”专业设置的意义与思考∕任洁玉∥交响.2016.2.106-111

12.军旅歌曲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谢琨∥音乐与表演.2016.2. 114-116+121

13.音乐表演民国时期电影歌曲的演唱风格分析∕王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00-111

14.湖北优秀合唱作品排演探究:以几位作曲家部分优秀合唱作品为例∕李小莹∥黄钟.2016.2.107-115

15.奇莱亚《音乐会练声曲》声乐套曲的创作与演唱探究∕龚叶∥黄钟.2016.2.116-124

16.布里顿乐队歌曲《小夜曲》作品与演唱研究∕刁刻∥黄钟.2016.2.125-132

17.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训练法∕王韡∥黄钟.2016.2.139-147

18.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的学习看美声教学之差异∕李柳怡∥黄钟.2016.2.148-153

19.润腔辨析:以上党梆子《窗前梅树是我友》为例∕郭茹心∥中国音乐.2016.2.114-121

人文社科信息

以社会主义核心值值观促进人类价值观共识

人类共同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吸收各种文明价值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凝结并优化了人类共同价值,在促进人类形成新的更人道更公平的价值共识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参与推动人类价值共识的形成,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容为其他国家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价值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各国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人类价值共识,是人类共同价值的提炼、浓缩和升华。在国内,我国政府正努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是公民诚信友善,政治清明公正,社会文明和谐让国际社会更容易认可和接纳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国际上,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贡献中华文明的价值成果,促进人类形成价值共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各国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类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人类价值理念可以达到重叠共识,那么,在人类公共价值指引下,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各国人民就能够携手合作,建设一个彼此尊重、共同发展、高度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虞崇胜、叶长茂 文)

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的四维考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选择和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雷锋精神和大庆精神等特定文化精神以及承载这些特定文化精神的历史遗物、遗址和遗馆等文化形态的统一体。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系统,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文化基础,而且是当前建构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消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四个方面。1.红色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和传承红色文化,其实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特定文化形态,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重视和传承红色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文化基础和重要历史资源。4.红色文化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问题中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当前,重视和传承红色文化,就是试图超越时空,深入挖掘和寻找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性”价值在消解人们精神世界问题上的时代作用。

(摘自《嘉兴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闫立光、张文彬 文)

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互补充

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并行不悖,既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又相互平衡、互为补充。一方面,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创新精神更强调思想的灵动、瑰丽的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态度。而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就商业价值而言,创新精神更多体现在商品的跨越式发展上,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完美。在创新创业浪潮下,工匠精神既能够很好地矫正其中的非理性、运动式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最终统一于具体的产品之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工匠精神是基础,创新精神是引领。一件质量上乘的产品既是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而不断创新的产物,也是工匠追求细节完美而精致创造的结果。“双创”需要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引领。但是,光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是不够的。创新中要有一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0日 王京生文)

新书推荐

1.当代世界艺术空间∕阎晶明 J051-53/Y17(j)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艺术产业化研究∕吴小莲 J114/W85(x)

3.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 J60-02/Y74(r)

4.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居其宏 J605/J84(q)

5.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李向京 J605.2/L35(x)

6.民族音乐学导论∕迈尔斯(Helen Myers)、秦展闻,汤亚汀J607/M524

7.道教音乐∕史新民 J608/S57(x)

8.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袁静芳 J608.2/Y87(J)

9.辽宁千山佛教音乐∕杨久盛 J608.2/Y27(J)

10.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王宗葵 J608.2/W39(z)

11.藏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土登彭措,嘉雍群培 J608.2/T83(d)

12.五台山佛教音乐总论∕韩军 J608.2/H14(j)

13.天宁梵呗研究∕周耘 J608.2/Z78(y)

14.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研究∕杨秋悦 J608.2/Y28(q)

15.云南藏传佛教音乐文化∕桑德诺瓦,巩海蒂 J608.2/S14(d)

16.西藏本土文化、本土宗教∕嘉雍群培 J608.2/J28(y)

17.西藏“觉木隆”藏戏研究∕高翔 J608.2/G28(X)

18.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李春沐,王馗 J608.2/L31(C)

19.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冯文慈 J609.1/F65(w)

20.冼星海音乐思想、人格及晚期作品研究文集∕周广平等 J609.92/X32(x)

21.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智艳、张强、钱庆利J617/Z64(y)

22.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居其宏 J617/J84(q)

23.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满新颖 J617/M31(x)

24.中国歌剧文学特性历史审视与美学视野∕戈晓毅 J617/G35(x)

25.中国民族器乐(英文版)∕袁静芳 J632/Y87(j)

(以上图书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