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5期(总第117期)

作者:    2016年09月13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5期(总第117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何谓中国音乐?

                                   ———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

何谓中国音乐?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包括“音乐传统”和“传统音乐”两个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中国音乐传统”是指中国人有关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是指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的成果。任何人如果通过学习中国 传统音乐,习得了中国音乐传统,在此基础上写出具有某几种或某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就是中国音乐。当前“传统音乐”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有不少传统音乐的作品(如劳动号子)已经在生活中消亡,有的正在消亡过程中。遗产可以丢失,传统必须继承,否则便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特点,而保持文化特点是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遗产固然是我们的光荣任务,继承和发扬中国音乐的传统、创造出新的“中国音乐”对我们来说则更为重要。目前,一些中国人所写的音乐作品和民族传统 相距甚远,而且越来越远,脱离群众,进入象牙之塔,成为孤芳自赏的对象。君不见国内许多歌剧的“首演”即是“最后一场演出”,不少器乐作品连作者本人也不想听。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方面的特点,在音乐创作中使其发扬光大,既是发展中国音乐传统的需要,也将为全人类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应当就“何谓中国音乐”的问题展开讨论,我国音乐学界也应将研究各民族“音乐 传统”作为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音乐创作自觉地发扬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摘自《音乐探索》2016年第2期 杜亚雄 文)


小微音差京房律

十二旋宫不能还于黄钟,是一个历史难题。也是笔者设计三律电子乐器的一大障碍。意、法、荷、日四国的研究者均以纯律音系网为基础,但最后衔接的部分非常复杂,误差仍然较大。笔者探索运用我国汉代“京房六十律”旋宫之法,再借鉴纯律音系网纯律较准的优点,并在旋宫中间用了三个十二平均律的四、五度,一个仅小二音分的四度,使五十三律首尾相接,并使所有误差均为一个小微音差(二音分),故名:“小微音差京房律”,制作出了“三律电子琴”,并获专利。(摘自《交响》2016年第2期 李武华 文)


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

                                  ——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

音乐分析是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近几百年间(指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音乐分析一方面伴随着音乐创作和表演逐步成长,另一方面也对推进音乐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目前所掌握的西文文献,对音乐分析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重点概括,同时对中国音乐分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做出反思。文章在结构上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980年代之前的主要发展回顾;第二部分:1980年代至今音乐分析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梳理和论析。对于副标题中所涉及的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文中仅在结语中做了概要的论述。(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陈鸿铎 文)


论音乐表演艺术接受的三个维度

音乐表演是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表演的研究角度从作品向表演者,再向接受者转变的过程,是把音乐表演作为社会活动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文本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听众接受、社会体制和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这种论述是在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中把研究视野从作品转向表演者,再从表演者转向听众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这种理论转变把音乐表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和行为来考察,重视表演问题与诸多社会因素相联系和发生关系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有的已经不言而喻,而有的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探讨。音乐表演在传统音乐学研究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而它的研究角度却非常丰富多样,本文仅从接受的角度提出一个视角并阐述了一些观点,以期从中发掘更多更深入的话题以供讨论。(摘自《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2期 高拂晓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民族音乐学某些观念的片面、绝对及后现代发展的极端倾向——“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及研究局限”之三∕杨善武∥音乐研究.2015.6.72-85

2.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的新思考∕赵书峰∥音乐研究.2015.6.86-94

3.“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其“非物质音乐遗产”“保护”的学术探讨∕蓝雪霏∥中国音乐学.2015.4.90-95

4.人文地理学视域下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形成之研究∕马达;梁倩静∥音乐探索.2015.4.9-13

5.民族音乐荆楚江汉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湖北监利秧田号子《啰啰咚》的调查与研究∕唐永荣∥黄钟.2015.4. 102-111

6.中国传统音乐曲艺音乐的“说”与“唱”:对曲艺音乐艺术特征的再认识∕于林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0

7.音乐作为“三界”桥梁∕张伯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39-47+92

8.《“楚辞”后奏曲》的艺术内涵与特色探析∕张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93-98

9.民族音乐学的西方根源、西方视角与西方观念:《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及研究局限》之一∕杨善武∥交响.2015.4.5-12

10.概念及载体形式、地域风格: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研究之一∕王晓俊∥交响.2015.4.13-22

11.陕北秧歌里的村落生活:以陕西佳县木头峪、荷叶坪为个案∕刘清∥交响.2015.4.23-28

12.广西壮族“还三代”仪式及其音乐探析∕孙莉∥交响.2015.4. 29-33

13.中国传统音乐专题论文写作指导过程实录:节选自三个教学案例∕刘红∥乐府新声.2015.4.17-22

14.民族音乐卫子弟书音乐与清抄本子弟书工尺谱(上):子弟书音乐研究∕陈钧∥乐府新声.2015.4.84-91

15.从方言字调到歌谣核腔:以吴语处州松阳方言歌谣为例∕丁红梅;李梅∥乐府新声.2015.4.92-97

16.由对《沂蒙山小调》的溯源管窥民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张林∥乐府新声.2015.4.98-101

17.贵州省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之先行者:纪念古宗智先生∕杨殿斛∥中国音乐.2015.4.134-142+6

18.民族音乐研究戎华兼采,鲜卑当歌: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化中的鲜卑因素∕赵昆雨∥中国音乐.2015.4.7-14+33

19.二十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高敏∥中国音乐.2015.4.15-29

20.江山“村歌”的社会功能∕杜亚雄∥中国音乐.2015.4.30-33

21.同根同源 竞放异彩:析闽台客家山歌之异同∕王聪生;李书影;林燕∥中国音乐.2015.4.53-56+126

22.试论重庆地区土家族歌舞文化的传播要素∕陈海珍∥中国音乐.2015.4.57-62

23.多元视域下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脱凡;马达∥中国音乐.2015.4.87-90

24.太原民歌特点刍议∕刘畅∥中国音乐.2015.4.154-158

25.民间音乐瑰宝:垒词∕向玉圭∥中国音乐.2015.4.159-161+169

26.宋代琴论中的“无弦”琴乐审美观念:兼及与“意象”审美理论的关系∕李国强∥中国音乐.2015.4.173-176

27.闽南城镇民俗型传统音乐“景观”与“非遗”保护:以泉州什音为例∕张兆颖∥中国音乐.2015.4.177-180

28.汉族民歌《走绛州》研究∕令狐青∥中国音乐.2015.4.181-187+204

29.基于田野调查的绍兴鹦哥戏研究∕谭啸∥中国音乐.2015.4. 216-219

30.平山民间艺术瑰宝:西调秧歌调查与研究∕张红娟∥中国音乐.2015.4.220-223+231

31.处州乱弹及其唱腔音调研究∕程郁∥中国音乐.2015.4.24-227

32.当下浙南民间仪式乐队的生态考察:以平阳县水头区域为例∕蓝天棉∥中国音乐.2015.4.238-241+252

33.国学遗产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启示五题∕蓝雪霏∥音乐研究.2016.1.5-19

34.民歌研究的一例“学案”:《河北民间歌曲选》采集与编辑研究∕胡小满∥音乐研究.2016.1.20-32+2

35.民族音乐论“长短”的生成逻辑:以朝鲜族“盘索里”表演为例∕宁颖∥音乐研究.2016.1.49-67

36.疏忽一时抱憾归,徘徊廿载今揭晓:《夕阳箫鼓》曲作者及有关疑题的再探究∕王霖∥中国音乐学.2016.1.50-53

37.苗族“灵歌”简析:黔西北大花苗基督教会音乐文化研究之一∕陈蓓∥中国音乐学.2016.1.63-70

38.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樊祖荫∥中国音乐.2016.1.78-94+128

39.略谈“音乐北京学”的价值、意义与学科定位∕秦序∥中国音乐.2016.1.95-99

40.为什么要研究文化中的音乐∕杨曦帆∥中国音乐.2016.1. 100-110+119

41.张家川县花儿音乐形态研究及渊源考辩∕孙可臻∥中国音乐.2016.1. 111-119

42.“还原越多,给予越多”:宁古塔满族“萨满鼓”宗教现象初探∕关杰∥音乐与表演.2015.4.19-24+41+7

43.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研究多维视野下土耳其玛卡姆音乐“韵味”的思考∕管建华∥音乐与表演.2015.4.109-117

44.卫子弟书音乐与清抄本子弟书工尺谱(下):子弟书音乐研究∕陈钧∥乐府新声.2016.1.139-154

45.有关民族音乐学的回忆和思考:纪念“南京会议”召开三十五周年∕高厚永∥音乐与表演.2016.1.1-6

46.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多维共生及学科影响∕钱建明∥音乐与表演.2016.1.14-22+7

47.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及其反思∕赵维平∥音乐与表演.2016.1.23-25+7

48.“物是人非”:学术实践中感受着的民族音乐学∕刘红∥音乐与表演.2016.1.26-34+7

49.当今德国民族音乐学界对学科名称的争议∕麻莉∥音乐与表演.2016.1.35-42+7-8

50.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评弹与童年经验∕周巍;吴琛瑜∥音乐与表演.2016.1.91-95+114

51.中国传统音乐的默会知识承替与审美认同∕马志飞∥音乐与表演.2016.1.96-100

52.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周显宝;熊楚月∥音乐与表演.2016.1.101-109+8

53.民族音乐学传入后对我国已有传统音乐研究的否定:“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之一∕杨善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20-35+132

54.广东音乐之现状∕黄日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52-57

55.岭南珠玑“旱地龙船歌”调查报告∕赵旭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65-77

56.内涵深厚,桃李芬芳:记袁静芳先生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褚历∥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71-74

57.汉水流域传统音乐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张晓虹∥黄钟.2016.1.24-35

58.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及研究局限”之二∕杨善武∥黄钟.2016.1.36-45

59.论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齐易∥黄钟.2016.1.46-51

60.1948—1949年内蒙古歌剧《十五的月亮》探析:兼论歌曲《敖包相会》的来源∕徐天祥∥黄钟.2016.1. 52-68

61.孟姜女调“拟母曲”及变体探微∕吴璨∥黄钟.2016.1. 69-79

62.乐舞竞技:番瑶铜鼓乐舞研究∕刘雯∥黄钟.2016.1. 80-86

63.当代音乐家治学之道 未有穷期:袁静芳教授教学、科研漫评∕乔建中∥人民音乐.2016.2.4-9

64.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袁静芳教授与乐种学∕傅利民∥人民音乐.2016.2.10-13

65.汉代鼓吹乐新探∕朱国伟∥人民音乐.2016.3.68-71

66.大众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论域、对象与定义∕万钟如∥人民音乐.2016.3.72-75

67.民族音乐民俗礼仪中的苏中十番乐:邵伯锣鼓小牌子的田野考察∕程桂林;刘小萌∥人民音乐.2016.4.36-39

68.桐城歌历史形态研究∕王安潮∥交响.2016.1.56-61

69.从民歌形态流变,谈民族融合发展:以新疆锡伯族为例∕王建∥交响.2016.1.62-66

70.守护者的足迹:霍向贵陕北民间音乐采集活动研究∕杨婷婷∥交响.2016.2.18-29

书评

1.评尼古拉斯·库克《超越乐谱:作为表演的音乐》/高拂晓∥音乐艺术.2015.4.147-153

2.《抗战音乐史》陈志昂著/王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151-156

3.“人性之善”的分裂、迷途与归返:评布里安·K.艾特《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西方音乐文化与秩序的形而上学》/宋佳∥音乐研究.2015.6. 105-111

4.猎奇·认同·误解:19世纪之前西方对华音乐态度的转变:读林青华著《中乐西渐的历程》(中文版)/周东颖∥音乐研究.2015.6.112-118

5.音乐的“伟大性”:理解与剖析:读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音乐中的伟大性》/晔瑜∥音乐研究.2015.6.119-124

6.西西弗斯的石头与山崖: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序言/萧梅∥音乐探索.2015.4.39-44

7.试评《山西梆子音乐》:缅怀可敬的老院长常苏民先生/颜曼秋;何云洪∥音乐探索.2015.4.45-52

8.综述当我们体验纯音乐时在体验什么:评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曹国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44-148

9.一部史学价值多重、意义深远的学术著作:戴定澄《二十世纪澳门天主教音乐: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作曲者与作品》述评/汪胜付∥交响.2015.4.148-151

10.读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思现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教学的改革∕吴京津∥中国音乐.2015.4.196-198

11.评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李闽∥中国音乐.2015.4.245-247

12.音乐教育研究埃利奥特新版《音乐教育哲学》实践观的解读与启示∕李莉∥中国音乐.2015.4.63-66+102

13.微观在手 宏观在握:读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有感∕唐慧云∥中国音乐.2015.4.166-169

14.寻找莫扎特:《莫扎特论》∕田彬华∥音乐研究.2016.1.111-116

15.驻足远望 万物而生:评居其宏《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刘青∥音乐研究.2016.1.117-121

16.“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对李晓冬同名音乐美学著作的述评∕夏润禾∥音乐研究.2016.1.122-126

17.《音乐趣味大变迁:海顿至勃拉姆斯时期的音乐会节目单》(威廉韦••伯著)∕柯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145-15

18.哲人哲思 大开大阖 美学美文:王宁一文集《力度的波澜》序∕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6.1.121-124

19.查尔斯·罗森的音乐分析批评理路:《古典风格》中译本导读∕杨燕迪∥音乐艺术.2016.1.6-21+4

20.中国音乐分析学科三十年的缩影:读《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作品分析卷》∕林勇∥人民音乐.2015.12.74-77

21.探源溯流传播路 纵横寻求推广径: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读后∕施咏∥人民音乐.2015.12.78-80

22.反思与构建:《书写民族音乐文化》述评∕薛忠;刘娜∥人民音乐.2015.12.81-83

23.民族根 中华情:《探究无垠·金湘音乐论文集之二》书评∕魏扬∥人民音乐.2015.12.84-87

24.艺术音乐中的符号与解释:读林华《音乐审美中符号操作与解释》∕王茕∥人民音乐.2016.1. 94-95

25.公共空间的音乐传播现象研究:评坦娜鲍姆的《地下的和谐:纽约地铁中的音乐和政治》∕柯扬∥音乐与表演.2016.1.110-114+8

26.西方音乐研究多一种思维方式:“中国视野”:读叶松荣教授《断裂与失衡》之所想∕孙星群∥人民音乐.2016.4.67-69

27.《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传统研究》序∕刘承华∥交响.2016.1.127-129

音乐批评

1.对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批评的几点思考: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传统谈起/李露莎∥音乐与表演.2014.2.74-77

2.音乐会评论文的形态与境界/王丹丹∥音乐艺术.2014.3.90-96

3.论音乐批评学的学科建设/张宇辉∥乐府新声.2014.3.173-176

4.自媒体时代音乐批评生存发展问题:“何去何从”的音乐批评系列之二/明言∥音乐探索.2014.4.86-89

5.论音乐作品评价体系的当代建构/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5.1.111-116

6.“形”与“故事”:评谭盾《女书:女人的秘密之歌》(为微电影、竖琴和乐队而作)及其艺术观/邓军∥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116-119

7.略论音乐赏析与评论的写作方法/李鹏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104

8.“新音乐学”音乐意义阐释的方法论探讨/姜骁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05-115

9.“ “歌剧思维”在《原野》剧本改编中的意义/温辉明∥中国音乐学.2015.3.119-123

10.西方噪音音乐思维的滥觞:鲁索洛噪音音乐观念的构想研究/宋戚∥中国音乐学.2015.3.124-131

11.限制下的选择:论音乐理解与评价中的有限差异现象/柯扬∥音乐与表演.2015.3.48-54+58+7

12.音乐批评“夏蔓蒂现象”寻思:为纪念夏国琼百年诞辰而写∕明言∥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57-58

13.野狗的家园在哪里:文艺批评者挣脱绑架之后∕宋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59-61

14.孔子音乐批评初探∕李波∥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62-67

15.六种姿态及其经验范式:当代中国音乐批评文论分类考察与研究∕武文华∥音乐与表演2015.4. 31-37

16.当代视角下的异域观望:试论西方经典乐评的文本经验及其存在方式∕武文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91-99

戏剧音乐

1.论现代京剧中西混合乐队的组建与功能∕庄永平∥音乐与表演.2015.4.118-122+8

2.“罗罗腔”唱腔典型性艺术特色释读∕焦春梅∥音乐与表演.2015.4.123-126

3.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研究:以《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为研究对象∕余鑫;石磊∥乐府新声.2016.1.132-138

4.高甲戏传统曲牌音乐结构力研究:兼谈戏曲音乐设计人才培养的若干过程∕檀革胜∥乐府新声.2016.1.155-159

5.辽南北派影调戏传统七字赋行腔板式变化逻辑刍议∕郭红喜∥乐府新声.2016.1. 163-166

6.对新秧歌剧与新歌剧历史衍变的认识∕许洁∥人民音乐.2015.12.42-44

7.戏曲的发生学述见∕陈文革∥人民音乐.2016.1.66-69

8.音乐地理学视域下的广东陆丰“正字戏”生存缘由研究∕张姗姗;马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58-64

9.论歌剧《白蛇传》唱段的中国音乐元素与角色塑造∕宫晓霞∥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48-56

10.亳州清音考∕盛滋波;魏宏灿∥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 79-85

11.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张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95-108

12.心系群众扎根传统:歌剧《白毛女》巡演给我们的启示∕杜亚雄;陈烨∥黄钟.2016.1.156-161

13.音乐剧应注重“可听性”及腔词关系:听“首届中国音乐剧演唱大赛”颁奖晚会有感∕杜亚雄;陈烨∥人民音乐.2016.2.21-23

14.吴梅北京时期对戏曲教育事业之贡献的研究∕赵君∥人民音乐.2016.2.49-51

15.试论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戏曲活态化传承∕周烨∥人民音乐.2016.2.78-81

16.明清曲韵喧檀板丝路风流证梨园: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宝杰∥人民音乐.2016.3.40-42

17.以“情感的真实”抒写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评大型原创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黄宗权∥人民音乐.2016.4.19-21

18.神话的歌剧与歌剧的神话: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兼追怀于润洋先生∕李晓东∥人民音乐.2016.4.22-25

19.论阎肃在民族歌剧中的剧诗创作成就∕居其宏∥人民音乐.2016.4.45-47

20.超越生死之礼乐精神:剧老生唱段中“悲壮”的审美风格探析∕段蕾∥交响.2016.1.45-50

21.从戏曲艺人“艺能”变化看戏曲审美变迁∕柳琳∥交响.2016.1.67-73

22.巴洛克歌剧舞台上阉人歌手的“跨性别”表演∕宋方方∥交响.2016.1.74-80

23.金湘歌剧《原野》中管弦乐曲的“戏剧表现性”意义∕温辉明∥交响.2016.2.49-52

探索与思考

1.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再议/李荣有∥交响.2014.3.11-15

2.哈斯效应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华天礽∥音乐艺术.2014.3.169-173

3.被解放了的感官:关于那场“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田可文∥黄钟.2014.3.194-200

4.一次绝对音高感大规模直接测试研究:以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为大样本对象/戴安娜·多伊奇;李小诺;沈晶;于佳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26-135

5.超越音符的想象:剑桥大学表演研究网络第三届国际会议综述/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138-143

6.探寻西方噪音艺术的源头:鲁索洛噪音音乐观形成之外部生态论要/宋戚∥人民音乐.2015.4.67-69

7.23大乐与天地同和:琴瑟和谐的文化诠释/付丽娜;丁承运∥人民音乐.2015.4.70-73

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士人”周文中音乐思想中的文化本位意识/伍维曦∥音乐与表演.2015.3.38-47+7

9.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论”及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孙红杰∥音乐与表演.2015.3.96-101+7

10.现象学理论对音乐表演实践的认知与意义/李翔宇∥音乐研究.2015.4.112-119

11.音乐图像的呈现概念变迁/钟力88-92

12.手语歌曲在残健文化共享中的人文价值探析:兼论手语歌曲之文化源流及艺术特征/刘丽英;郭鲁川∥中国音乐.2015.3. 105-108

13.艺术学理论遴选适当的“尺子”:当代中国艺术表演学科成果评价标准研究/王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1.115-120

14.社会音乐生活“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数字化生态发展/李小莹∥人民音乐.2016.2.67-69

15.音乐版权终止制度的价值研究/黄德俊;吴刚∥人民音乐.2016.3.65-67

16.“音”的生态学:歇伏的理念与实践/李芸∥交响.2016.2.80-84

17.中国古典诗词音乐特征的艺术演进与文化背景/鲜于越歌∥交响.2016.2.120-124

人文社科信息


技术进步对艺术观念的影响

在当前,技术作为推动艺术形态演变、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对艺术观念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不同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特征。技术决定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并呈现出不同面貌;同时,技术变革更使隐含在艺术表象内部的艺术观念同步发生重要的变化。这在外部显现为创作工具、材料应用、表现载体以及创作手法的改变,在内部则折射出审美追求、认识方式与评价思维模式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技术工具化与艺术的高技术发展趋势,不但使得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同时,技术与艺术之间加速融合的新模式和新形态,还在通过更新的传播媒介和更广阔的方式、途径,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和技术观。艺术创作观念的演变与艺术品日渐形成的高技术化、去物质化现象,揭示出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已衍变为丰富多样的技术品。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和艺术作品的虚拟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影响下艺术创作对于新材料和新介质、新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个人审美精神领域中一种新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在高技术时代大众文化泛漫化的背后,我们着眼更多的应该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于经典艺术作品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的坚守。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后只能交由艺术这一人类精神领域最高层次的审美文化表现形式来做最终的解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会创造出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会在现代媒介和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构建出以人为原点的艺术理论思想体系。(摘自《艺术百家》2016年第1期 楚小庆 文)


全民教育思潮的主题变迁及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们对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认的不断深入,同时伴随着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彰显,诸多教育思潮随之产生,全民教育思潮随之产生,全民教育便是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及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思潮之一。全民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教育行动。它对世界范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球因它而受益的人数不胜数。全民教育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理念,从产生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为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权利这一宗旨而奋斗着。全民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的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并且由此而生发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全民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全民教育理念自20世纪中叶诞生起,历经3次重大历史转折:从《世界人权宣言》的提出到《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产生,再到《达喀尔行动纲领》的诞生,全民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自我完善,为争取和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因此惠及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种种问题,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全民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它的方向是正确的,仍将带领世界教育不断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2期 王兆璟文)


高校要尽力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信仰危机突出、政治素质亟待提高、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德育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既有时代变迁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高校教师“为人师”者偏少有关,还受到大众传媒中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橘枳定律”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外部因素对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不容忽视。在社会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高校应尽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全社会协同育人;应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强化“立德树人”,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整体思考,重点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问题,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有信仰,辨是非,讲诚信,重实践。(摘自《武陵学刊》2015年第6期 魏诒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李宝杰 主编 J6-53/L31(B)

2.逝去的伊甸园: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冯存凌著 J605.521/F61(C)

3.敦煌乐舞研究文集∕韩兰魁主编 J607.242-53/H15(L)

4.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汪毓和 J609.0/W29(Y)

5.“频谱”视阈下的音乐微观分析与研究∕冯勇 J611.1/F66(Y)

6.视唱练耳教程∕王高飞 J613.1/W32(G)

7.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教程∕冯毅 J614.3/F66(y)

8.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杨天锡 J614.1/Y28(T)

9.曼声长歌:意大利歌剧与美声唱法的实践性研究∕周玲 J616.21/Z75(L)

10.易俗社与秦腔音乐的百年变迁∕辛雪峰 J622.3/S86(B)

11.大提琴演奏艺术∕宋保军 J617.541/X56(X)

12.教外国人学古筝∕姚宁馨 J632.31/Y35(N)

13.音画奏鸣曲:四季:为女高音与钢琴而作∕

陆金墉 曲 J642.58/L87(J)

14.陕西民歌七首(钢琴伴奏谱)∕黎琦 编词,屠冶九编配 J642.224.1/S24(X)

15.西北回响:汉英对照新旧陕北民歌∕王宏印译编 J642.224.1/W35(H)

16.唐诗歌曲八首(乐队伴奏谱)∕赵季平 J642.7/Z44(J)

17.缅(弦乐队序曲)∕程宝华 曲 J647.667/C54(B)

18.带镣行(交响诗)∕杜勃兴 曲 J647.615/D75(B)

19.社火闹长安(总谱)∕程宝华 曲 J647.65/C54(B)

20.民歌主题变奏曲(钢琴伴奏谱)∕宋保军 曲 J647.232/S86(B)

21.龙抬头: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陈大明曲 J648.61/C44(D)

22.焦杰唢呐作品集∕焦杰 著 J648.14/J57(J)

23.世界著名歌曲45首(钢琴伴奏谱) J652.5/G24(D)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