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第4期(总第116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
从对傀儡的历史语言学考察中,认识到般涉、傀儡子、摩诃迦罗、“摩合罗孩儿”、悖拏儿、鲍老、孛老与耍孩儿的联系,傀儡戏净台仪式隐伏着[耍孩儿]与[煞]的联系,[哨遍]源于宋代傀儡戏的“叫子”,今关中皮影唱腔中假声称“稍子”是其遗绪,滑县万古罗戏中的“大笛娃娃”在起腔过门、第一句、第四句唱词之后的大过门应该也有[哨遍]的遗韵。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中[耍孩儿][煞][麻婆子]的音调可能源于唐乐署供奉中的傀儡歌舞戏音乐,元曲般涉调套曲诸曲牌源于唐乐署所奏傀儡歌舞乐。(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陈文革 文)
中古乐人身份制度与伎乐演化研究成果综述
对中国中古时期乐人与中古伎乐的演化展开研究,必要的学术准备就是相关文献的整理与阅读。围绕这一论题所作相关参考文献的综述,分别从学术史和专题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古音乐制度及其生存环境有各得一见,及音乐文化交流等诸问题在历史文献中的反映有独特认识,这些成果帮助我们掌握中古时期音乐文化及音乐结构型态转折,抑或文化政策、文化活动对音乐艺术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摘自《交响》2016年第1期 夏滟洲 文)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观念史研究及其方法
结合观念史研究发展脉络和基本理论,力图通过审视达尔豪斯对19世纪音乐史中发挥实质性影响的三种重要思想观念:绝对音乐观念、现实主义、民族主义的研究,揭示其观念史研究多样化的策略方法,探索观念史的视角和方法在音乐史研究中新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达尔豪斯对观念的历史考量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高度的辩证思维、多元的观察角度和灵活的处理方法。他的观念史研究典型地体现了其史学方法的总体特点:结构性思维。另一方面他对观念的探究,并不高悬于理论、原则、学说的“空中楼阁”而是必然落实在音乐创造和接受的技术和审美层面。在当今“后新音乐学”的时代,观念、心理、思潮、意识形态等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日益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考察维度,达尔豪斯的观念史研究成果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方法论的指导与启示,真正实现以观念洞悉历史,以历史承载观念。(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刘丹霓 文)
中国近现代声乐理论哲学基础试析
探讨中国声乐及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是朴素的“歌之为言之,长言之”的古训所能涵盖,更不是对歌唱技巧、歌唱方法和艺术风格的简单罗列便可穷尽。事实上,近现代中国声乐界数次出现的理论争论与政治风波,都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转型息息相关。因而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声乐理论学说,假如完全忽略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避而不谈中国声乐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便不可能了解中国声乐的存在意义及其哲学基础,更不可能深入探究声乐理论评价体系的理论核心。(摘自《人民音乐》2016年第5期 王如意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古琴:士子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之象征∕仵埂;孙武军∥交响.2015.3.34-40
2.西汉长安宫廷音乐曲目及表演形式∕叶明春;张俊杰∥交响.2015.3. 41-47
3.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中的音乐信息∕王立增∥交响.2015.3.48-52
4.南宋茶坊经营中音乐促销的形式与特点:对宋代“音乐经济”现象的个案解析∕钱慧∥交响.2015.3.53-58
5.论南朝音乐诗兴起的诗史意义∕贺威丽∥交响.2015.3.59-62
6.沈心工与南洋公学校友文化的传播∕李啸;谷玉梅∥交响.2015.3.63-67
7.夏国琼与国立音专∕肖阳∥音乐艺术.2015.4.34-46+4
8.17世纪初意大利持续低音的术语问题研究∕黄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101-113+150
9.中国音乐史弹拨乐器流变考: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弦鼗图像为依据∕朱晓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4-128+160
10.杨荫浏与四大知识群体∕张振涛∥音乐研究.2015.6. 5-17
11.对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之专题访谈∕陈荃有∥音乐研究.2015.6.28-38
12.从《汉志》看“乐经”为“六代乐舞”说之成立:兼论《汉志》之《乐》类的著录问题∕孙振田;范春义∥音乐研究.2015.6. 39-49
13.东晋南朝乐人的存在形态及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夏滟洲∥音乐研究.2015.6. 50-64+17
14.论“吴声”之勃兴与东晋南朝社会变革∕徐文武∥音乐研究.2015.6. 65-71+94
15.时代的歌声:中国抗战歌曲巡礼∕向延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5-11
16.懵懂乐趣:以新见缪天瑞口述《我的幼年时代的音乐生活》为例∕李岩;汪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12-19
17.《申报》笔下的大同乐会再认识∕石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20-28
18.圭多·阿德勒音乐理论及现实启示∕康芮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29-35
19.新轴心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定位∕管建华∥中国音乐学.2015.4.6-20+145
20.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定位的思考∕郭树群∥中国音乐学.2015.4.21-29
21.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作为当代史及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释义性解读:以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为实例∕杨民康∥中国音乐学.2015.4.30-35+116
22.为了“执中国音乐学界之牛耳”:关于《中国音乐学》的片断回忆∕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5.4.36-39+81
23.在“音研所”的两次编史经历:冯文慈访谈择录∕陈荃有∥中国音乐学.2015.4.40-50
24.音乐史大晟钟的复原研究与仿(重)制试验∕李幼平∥黄钟.2015.4.58-66
25.《乐学轨范》之“六十调”、“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研究王∕洪军∥黄钟.2015.4. 67-73+111
26.中古乐人身份制度与音乐类型研究成果检视∕夏滟洲∥黄钟.2015.4.74-83
27.音乐手稿的历史、研究与典藏∕韩斌;孙剑∥黄钟.2015.4. 84-95
28.抚拍、搏拊及相、节考辨∕陆晓彤∥黄钟.2015.4.96-101
29.音乐史冼星海钱韵玲婚恋录∕向延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9-21
30.呜呼!哀哉!:于润洋先生记事∕王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22-25
31.中国两代摇滚文化、群体与行动变迁∕栾青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26-38
32.从乐府诗的分部入类看古代音乐雅俗观的演变∕张晚霞∥交响.2015.4.34-39
33.长川一号墓壁画在高句丽音乐史上的价值∕田小书∥交响.2015.4.40-43
34.唐代弹拨乐器发展原因探微∕刘爱春∥交响.2015.4.52-60
35.略论中国与老挝的音乐交流∕李未醉∥交响.2015.4.61-64
36.抗战音乐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1957-2015)∕丁庆;仉晓红∥交响.2015.4.133-138
37.无缘之缘:私淑于黄公,瓣香于乐问∕李玫∥中国音乐.2015.4. 4-6
38.西周后期甬钟编列的二分现象∕王友华∥中国音乐.2015.4.34-36+90 .
39.十部乐钩沉及与二部乐之渊源∕薛冬艳∥中国音乐.2015.4.37-43+62
40.“贝多芬最后之嫡传弟子”在华的几场音乐会(1895-1897)∕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81-90
41.走出学堂:晚清女学生的社会音乐活动(1898-1911)∕段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91-99
42.17世纪初意大利持续低音的实现研究∕黄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117-134
43.回归历史语境“讲清楚”:以新的治史理念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涵∕项阳∥中国音乐学.2016.1.5-14
44.中国音乐文化史≠汉族音乐文化史∕杜亚雄∥中国音乐学.2016.1. 15-17+32
45.“人文音乐史”浅议∕梁茂春∥中国音乐学.2016.1. 18-21
46.“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还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从当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科建构说开来∕王洪军∥中国音乐学.2016.1. 22-25
47.整体·整合: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的理念与路径∕柏互玖∥中国音乐学.2016.1. 26-32
48.《保训》与“中”的音乐思想本源∕方建军∥中国音乐学.2016.1.33-35+107
49.“贝多芬”在上海(1861—1880)∕宫宏宇∥中国音乐学.2016.1.36-43
50.围绕中国音乐希腊起源说的一次历史争论:王光祈对沙畹《论希腊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关系》一文的批判∕杜超;王小盾∥中国音乐学.2016.1.44-49
51.“理念·视角·方法:中国音乐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述评∕逯凤华∥中国音乐学.2016.1.130-135
52.对朱载堉相关研究之回顾与思考:冯文慈访谈择录∕陈荃有∥中国音乐.2016.1.5-18+99
53.古代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一代师表:深切怀念业师冯文慈先∕王军∥中国音乐.2016.1. 19-26+30
54.理性求证 高屋建瓴:读冯文慈先生《中外音乐交流史》有感∕赵为民∥中国音乐.2016.1.27-30
55.中国人情感的仪式性诉求与礼乐表达∕项阳∥中国音乐.2016.1.35-49+61
56.大云山汉墓编钟的测音分析与研究∕冯卓慧∥中国音乐.2016.1.62-77
57.论上海“飞地”音乐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空间(上)∕洛秦∥音乐艺术.2016.1.68-86+4-5
58.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述略之二(1843~1911):寓沪外侨乐人、业余音乐组织及其演出活动∕宫宏宇∥音乐艺术.2016.1. 87-101+5
59.上海江南丝竹乐社:语境、概念和认同∕韦慈朋;魏琳琳∥音乐艺术.2016.1.102-113+5
60.上海开洛电台广播音乐研究:1924~1929∕林媛∥音乐艺术.2016.1.114-122+5
61.“后黎锦晖时代”(1937~1949)民国流行音乐的几个问题∕项筱刚∥音乐艺术.2016.1.123-128+5
62.何去何从的“音乐北京学”∕明言∥音乐与表演.2015.4.25-26+7
63.君归来兮?:打开《何日君再来》的“死结”∕李岩∥音乐与表演.2015.4.94-100+108
64.《秋塞吟》《水仙操》《搔首问天》曲名演变考∕严晓星∥音乐与表演.2015.4.101-108
65.金石以动之 丝竹以行之:中国早期多声音乐思维浅识∕项阳∥人民音乐.2015.12.40-41
66.《图片音乐史》和它展示的4500年前的金银里拉琴及其他∕金经言∥音乐与表演.2016.1.7-13
67.从出土音乐文物看孙吴音乐文化∕朱国伟∥音乐与表演.2016.1.54-58
68.音乐史学三星堆与金沙出土铜铃比较研究∕沈博;幸晓峰∥ 音乐探索.2016.1.48-52
69.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图书∕宫宏宇∥音乐探索.2016.1.53-57
70.抚琴俑及相关材料存在的问题初探∕李洪财∥音乐探索.2016.1.65-73
71.听元宵,往岁喧哗:图像中的明朝元宵节声音景观∕毕乙鑫∥音乐探索.2016.1.74-84
72.王光祈研究对王光祈中国音乐史研究之检讨刍议∕张放∥音乐探索.2016.1.120-124
宗教音乐
1.南朝道教仪式音乐初步研究/蒲亨强∥音乐艺术.2015.2.137-145
2.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的传承始末/王宗葵;谈龙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0-13
3.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现状与遗产保护的思考/王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4-26
4.四川彝族原始宗教音乐研究/杜梦甦∥音乐探索.2015.3.17-31
5.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的历史源流与地域分布/陈瑜∥中国音乐学.2015.3.90-101+131
6.“佛教音乐”概念的形成与日本佛教音声传统改革/新堀欢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94-104
7.泉州海丝文化遗迹中的佛教乐舞研究:以“飞天”为例/张媛∥中国音乐.2015.2.181-183+188
8.佛教用乐与宫廷典礼用乐的亲缘研究:以五台山佛教与明清宫廷典礼用乐为例的考辨/孙云∥黄钟.2015.3.40-52
9.拉索经文歌套曲《七首忏悔诗篇》考释/朱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41-58+120
10.明初佛乐中的宋元俗曲:对《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音乐构成的探讨/袁静芳∥中国音乐.2015.3.1-14
11.佛曲《三宝歌》源流始末考/孙继南∥音乐艺术.2015.4.6-12+4
12.梵乐之螺贝:以南北朝至隋唐佛教石窟图像为例/安忠义∥中国音乐学.2015.4.82-89
13.台湾禅和派礼斗仪式音乐及其来源/袁野璐;胡军∥黄钟.2015.4.126-138
14.唐代法照“五会念佛”的艺术特征/代宏∥交响.2015.4.44
15.佛教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的启示/何艳珊;尹树君∥音乐与表演.2015.4.38-41
16.大美佛乐教化心声: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寺院的声音”佛教音乐学术活动述评/胡晓东∥人民音乐.2016.1.56-58
17.基督教传教士与宁波早期音乐教育/宫宏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40-51
作曲理论
1.德彪西《游戏》的音高结构逻辑初探/唐大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58-69
2.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音程结构原则:以《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孙胜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70-80
3.时空的对话:里盖蒂两部《弦乐四重奏》作曲技法的比较分析/左延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81-92
4.世界交响乐舞台上的一张中国名片:从“龙声华韵”到“国风浩荡”:赵季平2015年两场作品音乐会综论/谌蕾∥交响.2015.4.84-87
5.饶余燕钢琴作品复调技法探究/陈艺文∥交响.2015.4.88-92
6.马格斯·雷格尔《五首艺术歌曲》中和声技法研究/王颖峰;李红梅∥交响.2015.4.93-100
7.以BEAST系统为例看电子音乐声音扩散系统的构成/韩杰∥交响.2015.4.101-106
8.戴留斯和声手法研究/梁珂∥乐府新声.2015.4.26-41
9.音高体系: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二/陈思∥乐府新声.2015.4.42-56
10.电影《惊魂记》配乐的创作分析/范铮∥乐府新声.2015.4. 57-67
11.探析调性解构的“承袭性”/吴京津∥乐府新声.2015.4. 68-73
12.“萨利雅赫签名音程”的整体控制:以凯佳·萨利雅赫《爱丽儿的欢呼》为例/李波∥乐府新声.2015.4. 74-78
13.论《岗拉美朵》的创作技法/吴家军∥乐府新声.2015.4. 79-83
14.解析郭祖荣艺术歌曲“特性音调”的贯穿手法:以《枫叶正红》为例/马克∥中国音乐.2015.4. 72-76+147+254
15.解析郭祖荣艺术歌曲民族化的创作特征/陈芳∥中国音乐.2015.4.77-83
16.郭祖荣艺术歌曲创作评述/刘晶∥中国音乐.2015.4. 84-86+93
17.中西结合,协韵畅翔:姚恒璐教授创作的钢琴组曲《十二生肖》解析与感悟/董海莹∥中国音乐.2015.4.121-126
18.权吉浩《京剧印象》的创作特点及立意阐释∕吴慧娟;陈静竞∥中国音乐.2015.4. 143-147
19.音乐表演艺术研究论现代歌曲对戏曲音乐文化因子的继承∕李笑珂∥中国音乐.2015.4.94-97
20.我国首部抗战歌剧的“复活”:《流亡曲》发掘纪实兼及对刘雪庵音乐创作现象的思考∕丁汝燕∥音乐研究.2016.1.33-42+2
21.新文化运动、新音乐思潮与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创作∕韩梅∥音乐研究.2016.1.43-5
22.探索田园中的愉悦之音:对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手稿修订的分析与阐释∕刘小龙∥音乐研究.2016.1.51-67
23.金湘室内乐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马学文∥音乐研究.2016.1.68-77+101
24.当代中国协奏曲中的传统音乐结构思维∕杨正君∥音乐研究.2016.1. 78-87
25.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线条处理艺术∕匡君∥音乐研究.2016.1.88-101 ..
26.方法与课程内省与使命: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涓涓∥音乐研究.2016.1.102-110
27.三个英文音乐术语的辨义、溯源与应用:勋伯格调性音乐理念对西方音乐分析学科和曲式教学的影响∕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3-26
28.21世纪以来美国音乐(分析)理论学科新趋势研究:以《音乐理论期刊》为例∕姜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27-37
29.西方音乐史亨德尔的七首三重奏奏鸣曲(作品第5号):创作背景、素材及风格∕张明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 100-116
30.结构二元性之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贾达群∥中国音乐学.2016.1.102-107
31.让乐曲从心中流出:听唐建平民乐四重奏《心雨》有感∕李吉提∥中国音乐学.2016.1.125-129
32.芬芳飘逸满园春:评朱琳琵琶四重奏《芬芳》的艺术特色∕高佳佳∥中国音乐.2016.1.136-145
33.从传统文化中寻根,在跨界文化中发展:《芬芳》创作观念简析∕朱琳∥中国音乐.2016.1.146-149+186
34.中国钢琴“新音乐”创作中的结构辨析∕张忠平∥中国音乐.2016.1.150-163
35.《燕赵》纵横谈:以《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解析鲍元恺的复调创作思维∕胡筱铮∥中国音乐.2016.1.164-173
36.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分析》:加美兰、“节奏角色”与鸟歌∕奥利弗·梅西安;张惠玲;洪丁∥音乐艺术.2016.1.35-51+4
37.对桑桐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钱仁平;唐荣;谌碧雯∥音乐艺术.2016.1.52-62+4
38.文本与听觉结构的二元性暨结构认知的同一性探赜∕贾达群∥音乐艺术.2016.1.129-137+5
39.周湘林《跳乐》的创作理念与核心技术∕王中余∥音乐艺术.2016.1. 138-145+5
40.叶国辉《梅兰芳序曲》的交响化思维及其人文内涵∕沈云芳∥音乐艺术.2016.1. 146-152+5
41.c小调是一个问题∕韩锺恩∥音乐与表演.2015.4.51-56+8
42.倾听c小调的“弦”外之音: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之萨拉班德舞曲为例∕方迪∥音乐与表演.2015.4. 57-61
43.音乐想象在调性色彩与意义建构中的综合作用研究:以巴赫《法国组曲》NO.2(c小调)为例∕周凌霄∥音乐与表演.2015.4. 62-64
44.c小调研究路径的冒险旅程:由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K.491)第一乐章主题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与探讨∕许首秋∥音乐与表演.2015.4.65-69+74
45.c小调之于贝多芬作品中的特殊立意: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惑∕倪本初∥音乐与表演.2015.4.70-74
46.在世的c小调和被没于世的肖邦∕赵文怡∥音乐与表演.2015.4.75-78
47.“殉葬式悲情”:以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第一乐章为个案探讨“c小调问题”∕张潇雪∥音乐与表演.2015.4.79-83
48.为何作曲家钟情用同一调性表现相似情趣:写在“c小调”之前∕孙慧∥音乐与表演.2015.4.84-87
49.巴赫非八度纵向可动对位写作中存在的和弦音程集合研究:以十二度复对位为例∕周天星∥音乐与表演.2015.4.127-138
50.卸粧感言:对复调教学的最终思考∕林华∥乐府新声.2016.1. 5-10+3
51.中国音乐中不确定因素的特有意趣和独特魅力∕李吉提∥乐府新声.2016.1.60-62
5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赵冬梅∥乐府新声.2016.1.63-75
53.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狂想曲的常用曲式结构研究:以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为例∕陈旭;吴家军∥乐府新声.2016.1.76-80
54.配器: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三∕陈思∥乐府新声.2016.1. 81-95
55..传统与现代交织成的音乐画卷:徐振民《边寨音画》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徐维雅∥乐府新声.2016.1.96-109
56.音乐材料的多态一致性与同构性:以韦伯恩《六首乐队小品》Op.6 No.1为例∕赵晶∥乐府新声.2016.1.110-120
57.古典与爵士元素在音高组织中的精妙融合:以赛伊的两首现代爵士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为例∕王鲲∥乐府新声.2016.1.121-131
58.谈多声部视唱的分层教学:试从作曲技法的综合提升入手∕董海莹∥乐府新声.2016.1.234-240
59.融合民族现代彰显国际视野:2015波兰现代作曲家作品研讨会综述∕聂普荣;冯存凌∥人民音乐.2015.12.26-28
60.论非标记性音乐力度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孔奕∥人民音乐.2015.12.32-34
61.“表征”知识型视野下的古典主义和声∕何宽钊∥音乐与表演.2016.1.62-71+8
62.当代音乐分析德克斯托德兄弟的有声机械舞蹈:声音装置《钟摆合唱团》创作分析∕韩杰∥音乐探索.2016.1.125-137
63.“抗战歌曲”学习笔记:写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后∕于林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13
64.孤独的冼星海:近年来抗战题材音乐创作掠影及思考∕项筱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4-19
人文社科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伟大的事业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中,我们党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培育的地价值准则,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深入认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凝聚建设正能量、增强理论自信心的迫切需要。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它不是无本之木,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是无为而成,而是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扬弃和吸纳;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时代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及其应对,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三个层面的内容不是彼此割裂的部分,而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摘自《伦理学研究》2016年第1期 郝清杰 文)
大数据分析与认知模式的重构
大数据时代是一场发生在当代社会中的变革,各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探究“大数据”在何种意义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解构了传统认识论模式的窠臼,又克服了后现代主义的个体中心主义倾向,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大数据分析通过重构认知模式去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认知方式上看,大数据分析强调“样本=总体”的全归纳法,以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淡化认识过程中对精确性的追求;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大数据分析不再追求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客观事实”而是把由“相关关系”链接的“主观事实”建构为认知的主要内容;“相关关系”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更为迅捷的信息处理方式,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依赖社群,逐渐形成“社群意识”。这是人们对大数据时代社会关系的基本认知,与传统的共同体观念具有明显的不同。基于大数据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崭新课题。(摘自《哲学研究》2016年第2期 段虹 徐苗苗 文)
教育能直接给人带来幸福吗
教育是否使人幸福是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备受关注的话题。如果教育给人幸福,则肯定了教育对经济主体的幸福贡献;反之,如果教育不能给人不幸福,甚至是消极的,则有必要思考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果教育仅通过其它传导途径间接影响居民幸福,则教育不过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工具”从而居民教育支出也应该看作“工具性支出”。运用2009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对教育与幸福之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通过在实证检验过程中消除教育与收入等其它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发现:以受教育年限衡量的教育变量对个体幸福不显著,而以学历衡量的教育虚拟变量更是显示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个体幸福产生直接消极影响。无论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学历衡量教育水平,教育对个体幸福均无显著正影响,因此,计量结果不能支持教育能直接给人幸福这一假设。教育对幸福的影响更可能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地位等方面回报而间接影响个体幸福,从而澄清了教育在功能上的“收入回报”而非“幸福回报”,更有力地支持了教育是影响个体幸福的“工具”的观点。(摘自《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1期周 伟、戴丽华 文)
新书推荐
1.美学与艺术欣赏∕鹿熙军,李燕临 编著 J01/L86(x)
2.艺术创造学∕余秋雨著 J04/Y75(q)
3.米拉的音乐历险-乐谱中的节奏王国∕姜蓓雅 著;张晨 插图J613.1-49/J47(b)
4.小提琴基本功强化训练∕丁芷诺编著 J622.16/D58(z)
5.键盘能力标准基础教程∕来小玲主编 J624.06/L12(x)
6.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王秀敏主编 J624.06/W37(x)
7.扬琴演奏教程精编∕李玲玲编著 J632.516/L33(l)
8.中国红色歌曲新编合唱∕金巍编著 J642.53/J67(W)
9.观众心理学∕余秋雨著 J943.13/Y75(q)
10.弦乐合奏中国通俗作品集(五线谱)∕蒋雄达 编著 J647.66/J53(x)
11.通俗民族器乐合奏曲集(上、下)∕朱晓谷 编著 J648.6/Z83(x)
12.江定仙管弦乐作品选∕江桥 编 J648.61/J44(d)
13.金秋短笛(附CD)∕孙学建 著 J648.11/S98(x)
14.秦派二胡曲论∕鲁日融 J648.21/L84(r)
15.贝利尼艺术歌曲选∕张立萍,贾涛 译配 J652.51/B144
16.比才艺术歌曲21首∕贾涛,周珏 选编 J652.5/B148
17.柏辽兹艺术歌曲23首∕贾涛,周珏 选编 J652.5/B144
18.古诺艺术歌曲22首∕贾涛,周珏 选编 J652.5/G294
19.梅耶贝尔艺术歌曲20首∕贾涛,周珏 选编 J652.5/M492
20.肖邦练习曲Op.10、Op.25∕赵晓生 编注 J657.411/Z47(x)
21.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德国舞曲∕周广仁 编 J657.418/Z73(G)
22.川剧经典唱段100首(简谱)∕ 彭潮溢编著 J825.71/P43(c)
23.新编黄梅戏演唱教学(简谱)∕孙清足 编著 J825.542/S97(q)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