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3期(总第115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编钟“基组”的形成与定型
——西周4件、8件组编甬钟“编列—音列”结构的微观分析
对于编钟的编列与音列,以往研究往往停留在“组”的分级层面。本文认为从西周4件组编甬钟以来,编钟编列存在更微观的单位:“基组”。基组是“一钟双音三度音程”、侧鼓音高于正鼓音乐器条件下西周编钟表现一定音阶观念的产物。基组结构在西周4件组编甬钟形成,定型于西周8件组编甬钟,是两周乐钟“编列—音列”结构传承与变迁的一个基本结构因素。基组结构,将为分析9件组以及更复杂编钟编列设计的规律、判断侧鼓音位、揭示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的乐学内涵提供新的手段。(摘自《中国音乐》2016年第2期 宋克宾 文)
历史转折中的礼乐观
——以王光祈与青主儒家礼乐观的比较为例
在儒学再度成为显学的当下,如何认识与评价儒家礼乐观成为学界必须冷静思考的学术问题。儒学的冷热兴衰往往成为历史转折时期的文化标志。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学人面对儒家礼乐观的分歧与对立,可为今日如何重估礼乐文化及其价值提供历史的借鉴,青主与王光祈关于儒家礼乐思想的截然不同的历史评判即是一例。历史研究中永远不可丢弃历史批判意识,马叙伦所谓“入而不出便为奴”的治学态度不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历史;对于现今民间遗存的礼乐、礼俗音乐应该加以保护与传承,这是传统音乐的“血肉文本”,但这与试图恢复儒家礼乐意义上的乐教不可相提并论。雅乐重建抑或复制礼乐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其目的与意义主要在于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保存和展示,而不是再度恢复古代意义上的礼乐教化。中国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应在历史的扬弃和人与音乐的不断解放中发展、进步!(摘自《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2期 冯长春、郑发奋 文)
结构对位之层级与类型
音乐作品中复杂的结构样态往往与其内部的结构分子之各异形态以及相互间的错位对置分不开。节奏、音高、音色、力度等音乐结构元素的同步与分离,结构层、结构体等多维套叠的多层次、复调化音乐形态构成了音乐声响丰富复杂的时空存在。观察、描述、分析、研究、构建音乐结构间的各种关系 就是结构对位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定义及本质内涵,它既是一种音乐的思维方法,也是音乐创作的一种高超技艺。音乐由多重结构的对位构成,是一个对自然、社会结构映射和对历史、人文多元反思的结构复杂的声响整体。音乐的想象是跨界穿越和创造性的,音乐的思维是立体交叉和复调化的,音乐的结构是多重对位并合逻辑的。对音乐多重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关注必将会给音乐创作、表演、鉴赏和研习注入新的活力。(摘自《音乐研究》2016年第2期 贾达群 文)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分析是传统音乐形态学和传统音乐旋律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节选李西安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旋律学》的"曲式篇"。其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章节由本人负责完成,此处受篇幅所限进行了大量的删减。联曲体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大型曲式结构之一。本文从音乐作品分析的角度将联曲体主要分为并列式、主插式和具有板腔因素的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并将音乐的表现意义贯穿于对每一部作品的技术分析中,使读者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美时又能感悟到超越形式层面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真谛,品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摘自《乐府新声》2016年第1赵冬梅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美学
1.摹写音声的典范:浅析三首唐诗的绘声艺术∕陈辉∥中国音乐.2015.2.209-212 ; .
2.中国古代乐论中性与心性∕徐海东∥中国音乐.2015.2.213-216
3.音乐审美心理研究∕白丽荣∥乐府新声.2015.3.213-215
4.从天人秩序到内在道德自觉:礼乐关系的思想史意义∕罗艺峰∥交响.2015.3.5-10
5.从文化的文化到之所以是的文化:通过写作范式给出学科增长并有效误读再及学科驱动可思的声音世界: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高端论坛演讲∕韩锺恩∥交响.2015.3.11-14
6.中国古代思想范式中的全息机制:对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中范式研究的一种解读∕刘承华∥交响.2015.3.15-21
7.“思想史”寻觅的音乐之根:读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宋瑾∥交响.2015.3.22-25
8.走在实践前面:读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有感∕谢嘉幸∥交响.2015.3. 26-29
9.思与乐:读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后∕李曙明∥交响.2015.3.29
10.《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的学术贡献:在罗艺峰教授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冯长春∥交响.2015.3.30-33
11.韩兰魁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周军∥交响.2015.3.98-101
12.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美学进程∕冯长春;李明辉∥音乐艺术.2015.4.47-61+4-5
13.在文人传统与音乐西学的夹缝之间:青主音乐观的思想史意义∕伍维曦∥音乐艺术.2015.4.62-75+5
14.理性分析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差异∕宋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5-13+43
15.神秘主义: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及表演的美学问题∕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14-26
16.谁在挥弦?:魏晋士人对音乐实践传统的体察和运用∕程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27-35+100
17.从感性认知到意义呈现:对民间“私伙局”粤乐演奏的美学解读∕刘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36-43
18.走进现代音乐:作曲家与音乐美学家的对话纪要∕马国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44-54
19.于润洋音乐意义本体论思想与批判精神探析∕何宽钊∥音乐研究.2015.6.18-27
20.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译介的先行者:缪天瑞∕冯长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79-84
21.江文也与“新儒家”不谋而合的音乐思想研究∕林大雄∥中国音乐学.2015.4.66-70+111
22.力度的波澜∕王宁一∥中国音乐学.2015.4.112-116
23.现代新儒家牟宗三的音乐思想探析∕袁建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28-135
24.对《淮南子》中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反思∕王维∥交响.2015.4.65-71
25.从朱熹理学论其礼乐思想∕陈四海;任姗∥交响.2015.4. 72-78
26.寻找当代中国音乐“他者化”危机的价值定位∕王欣∥交响.2015.4.79-83
27.基于艺术工艺学的美学情智并及合目的性的哲学终端∕韩锺恩∥音乐艺术.2016.1.22-34+4
钢琴艺术
1.珍贵的记忆:肖邦的学生们忆肖邦(上)∕梁全炳、姚曼华∥钢琴艺术.2015.5.29-36
2.中国钢琴演奏职业化进程思考∕邹翔∥钢琴艺术.2015.6.13-18
3.不同伴奏音型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温小蕾∥钢琴艺术.2015.6.46-50
4.论钢琴教学的指法艺术∕任怡∥钢琴艺术.2015.7.26-34
5.早期槌击钢琴发展概说(一):早期槌击钢琴与古典乐派作曲家∕曾佳莉∥钢琴艺术.2015.8.19-22
6.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一)∕梁茂春∥钢琴艺术.2015.9.13-26
7.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文本与演绎∕孙颖迪∥人民音乐.2015.8.67-71
8.论钢琴在中国的文化身份及社会功能∕陈星∥中国音乐.2015.2.189-191+212
9.钢琴曲《秦俑》中的陕西地域音乐风格探析∕吴晓韬∥交响.2015.2.140-145
10.音型练习与音组练习:对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的练习解析∕印慧媛∥乐府新声.2015.3.206-212
11.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董攀攀∥乐府新声.2015.3.221-225
12.乐中画与画中乐:伊霍尔·沙莫的钢琴组曲《俄罗斯画家的画作》解析∕翟实∥黄钟.2015.3.151-162
13.钢琴即兴伴奏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周冰颖∥中国音乐.2015.3.222-224+233
14.中国钢琴曲中的装饰音运用探微/陈卉∥交响.2015.3.107-113
15.从三部钢琴协奏曲看c小调在作曲家心中的意象/张弛∥交响.2015.3.114-119
16.表演理论灵魂与大自然的缠绵交界线:李斯特、拉威尔、格里弗斯作品中水的意境诠释/陈光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39-150
17.双钢琴在指挥专业教学中的演奏心得/赵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105-115
18.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的艺术特色/毕玲∥音乐探索.2015.4.81-86
19.中国歌剧作品钢琴伴奏艺术探析:以《巴山蜀水要解放》为例/万佳乐∥交响.2015.4.127-132
20.纵横俗雅 大俗大雅: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美学意境与风格取向/王秋红∥乐府新声.2015.4.135-138
21.遗失的色彩:梅特纳《降b小调童话》op.20no.1的演奏与教学/徐向黎∥乐府新声.2015.4.150-153
22.意大利、德国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羡涛∥乐府新声.2015.4. 163-165
23.在音乐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审视钢琴教育:涅高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金茗∥乐府新声.2015.4.174-176
24.极光、色彩、人文、演奏:以北欧女作曲家萨莉亚霍两首钢琴作品为例/李承远∥乐府新声.2015.4.190-193 .
25.陆在易合唱作品《雨后彩虹》钢琴伴奏演奏特点分析/徐威∥乐府新声.2015.4.194-197
26.钢琴演奏音色的处理/范作田∥乐府新声.2015.4.198-202
27.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钢琴学派的融合与发展∕周为民∥中国音乐.2015.4.130-133
28.音乐表演如何成为一名声乐钢琴艺术指导∕陈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135-144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中国古琴在琉球的传播:琴师、琴曲考/刘富琳∥音乐研究.2015.3.21-27
2.一本新发现的琵琶古谱:《怡情别艺》/庄永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27-36
3.汉唐大曲传余韵 笙管参差谱华章:笙曲《秦王破阵乐》的美学特征和音乐特色/董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6-122
4.传统琵琶曲的结构分类/庄永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24-28
5.琴曲《酒狂》的琴家诠释与发展/徐君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47-52
6.我对现代筝曲《九弄》的二度创作/刘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138-147
7.岭南古琴在广府高校文化空间中的传承现状、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黎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83-90
8.黄日进高胡演奏艺术初探/干玉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99-108
9.人生、历史、社会、国家:《二泉映月》的时代建构/彭子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1-128
10.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的创作特征分析/吴慧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9-135
11.论古琴曲《秋鸿》作者/马如骥∥音乐与表演.2015.3.83-88
12.绝响是怎样炼成的:纪念黄海怀先生诞辰80周年/李坚雄∥黄钟.2015.2.4-9+2+169
13.琴音沧海:一种缘分 二重叙事:为二胡演奏艺术家闵惠芬而写/郭树荟∥黄钟.2015.2.10-16
14.民族乐器个性音色的声学原理/匡君∥人民音乐.2015.5.44-47
15.失而复声的北派琵琶曲/李荣声∥中国音乐.2015.2.129-132+154
16.丝绸之路音乐中的弓弦乐器∕张欢;周菁葆∥中国音乐.2015.2.90-99+111
17.关于二胡传统作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宋飞∥中国音乐.2015.2.64-66
18.筝曲《林泉》的音乐分析及演奏中的若干问题∕邱霁∥中国音乐.2015.2.162-165
19.汉代古琴文献的比较分析∕季伟∥交响.2015.2.32-40
20.锨琴、三弦、渤海琴及乐问∕陈秉义∥乐府新声.2015.3.24-34
21.辽代羯鼓探微∕王珺∥乐府新声.2015.3.35-40
22.二胡移植小提琴作品现象分析:以《查尔达斯》为例∕杨园∥乐府新声.2015.3.168-170
23.声声叹息寄乡愁娓娓动听诉情思:对笛子大师俞逊发《妆台秋思》演奏艺术的研究∕毛云岗∥乐府新声.2015.3.171-173
24.谈二胡演奏艺术中的“韵”∕邢立元∥乐府新声.2015.3.197-200
25.中国民族乐器竹笛的指向性研究∕刘京宇∥中国音乐.2015.3.34-41
26.中国扬琴的声学构成及特点∕余兆欣∥中国音乐.2015.3.134-138
27.弥足珍贵的历史担当:评宋飞为二胡演奏类型所做的分类工作∕侯洁∥中国音乐.2015.3.109-113
28.以琵琶曲《飞花点翠》浅析“瀛洲古调”∕王臻∥中国音乐.2015.3.211-218
29.诸城派与梅庵派古琴艺术品味之比较∕赵烨∥中国音乐.2015.3.84-87+101
30.《平沙落雁》音乐形态要素研究:琴曲《平沙落雁》研究之一∕傅晓龙∥中国音乐.2015.3.180-184
31.对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的思考/柴帅∥中国音乐.2015.3.200-204
32.传统音乐从《四段锦》的演奏谈山东筝艺的演奏技法/张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85-98
33.音乐表演论宋国生二胡演奏的“量感”理论/金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99-104
34.寻找琵琶失落声音的几个方向/郑溪和∥中国音乐学.2015.4.96-105
35.失而复声的北派琵琶曲/李荣声∥中国音乐学.2015.4.106-111
36.励精图治任重道远: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器改革的历史及展望/贾路红∥音乐探索.2015.4.14-19
37.复合振动共鸣原理在双腔葫芦埙创新技术中的应用/张莉∥音乐探索.2015.4.20-25
38.宋代古琴诗的传声艺术/夏娱∥音乐探索.2015.4.26-31
39.大调曲子对河南派筝乐的影响探究/王昆普∥音乐探索.2015.4.32-38
40.由衰落走向复兴:现代中阮改革60年/石一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18
41.21世纪我国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二届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琵琶创作与发展论坛”发言/房晓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4. 53-57
42.金伟与秦派胡琴艺术/乔建中∥交响.2015.4.107-111
43.再论《二泉映月》/陈春园∥交响.2015.4. 112-117
44.阮乐艺术在元代诗词中的表现/宁海天∥交响.2015.4. 118-122
45.二胡技术性弓法训练与研究/李乃平;李家仑∥乐府新声.2015.4.24-127
46.古琴家刘少椿:我的曾外祖父文化身份探究/赵烨∥中国音乐.2015.4.67-71
47.述而不作薪火相传:琴曲《平沙落雁》研究之二·传谱版本分析∕傅晓龙∥中国音乐.2015.4.49-52
48.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刘振涛∥中国音乐.2015.4.110-120
49.专业音乐院校附属中专琵琶教学初探∕任宏∥中国音乐.2015.4. 127-129
50.浙江筝在上海的发展∕盛秧∥中国音乐.2015.4.148-153
51.二胡左手技法运用中的演奏思维∕霍永刚∥中国音乐.2015.4. 232-234+247
52.琵琶直面现代性∕刘德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38-41
53.古琴谱阐释与演奏表达:关于琴乐传承的模式及其前瞻∕吴文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42-48
54.辽宁鼓乐的“借字”与“反膛”:黄宝新的“十调朝元”∕李放∥中国音乐.2016.1.120-128
55.时空观中的音乐事象:庆阳唢呐∕高嘉黛∥中国音乐.2016.1.129-135+173
戏剧音乐
1.京剧唢呐表现形式简∕述耿建华∥戏曲艺术.2015.3.127-130
2.地方戏唱腔音乐改革浅谈:以豫剧、评剧、吕剧为例∕徐锵∥戏曲艺术.2015.3.131-135
3.论马可“新戏曲”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陈莉娜∥人民音乐.2015.7.62-65
4.转型与动因:清代戏曲发展的两个相关问题∕陈文革∥音乐研究.2015.5.52-61
5.近代歌剧《岳飞》及其剧本初探∕郇玖妹;刘再生∥音乐研究.2015.5.88-97
6.论刘正维对中国戏曲音乐研究的贡献∕袁环∥中国音乐.2015.2.59-63
7.论山西民间音乐元素在歌剧《刘胡兰》中的应用∕焦春梅∥中国音乐.2015.2.147-150+165
8.晋剧在清代形成与蓬勃发展的原因探析∕张燕丽∥中国音乐.2015.2.192-195+202
9.晋剧不同行当的共鸣特征及其音色调控∕樊凤龙∥中国音乐.2015.2.203-208
10.论昆曲演唱艺术在当代民族声乐的传承∕王伶俐∥中国音乐。2015.2.151-154
11.昆曲《牡丹亭》“袅晴丝”唱段之演唱审美分析∕白宁∥乐府新声.2015.3.55-57
12.舞动的原始木偶 寂寥的非遗绝响:记海南临高人偶戏∕许潇尹∥乐府新声.2015.3.63-66
13.京剧现代戏旦角“二黄”唱腔音乐的比较分析:以“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和“乱云飞”为例∕刘云燕∥乐府新声.2015.3. 74-86
14.“格鲁克歌剧改革之父”:论杜拉佐的音乐历史贡献∕康啸∥乐府新声.2015.3.143-148
15.歌剧《钓鱼城》女主角的唱段演绎研究∕何月;姜楠∥乐府新声.2015.3.158-164
16.论歌剧舞台中女中音角色的发展及人物刻画:浅析演唱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和“美妙歌声随风飘荡”∕姜珊∥乐府新声.2015.3.216-220
17.民族音乐学歌剧《江姐》的音乐“三色”与形态剖析∕刘正维∥黄钟.2015.3.60-69
18.从乐亭影戏音乐的唱腔结构反思戏曲音乐的板腔体体制∕齐江∥中国音乐.2015.3.64-67
19.试论昆曲字腔的音势不变性及形态可变性:以昆曲南曲为例∕周来达∥中国音乐.2015.3.121-129
20.浅谈邵阳花鼓戏的声腔艺术∕聂国红∥中国音乐.2015.3.130-133
21.浅谈原创民族歌剧《回家》中角色把握的几个层次∕周强∥中国音乐.2015.3.139-143+244
22.喜歌剧中的“乔装情节”与古典音乐风格的互动机制:以《唐乔瓦尼》第二幕六重唱为例∕傅云鸽∥交响.2015.3.102-106
23.歌剧的本质∕伯纳德·威廉姆斯;谌蕾∥音乐艺术.2015.4. 76-87+5
24.源于文 用于乐:试论昆曲赠板∕张品∥黄钟.2015.4.112-12
25.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钱国桢∥交响.2015.4.5-13
26.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夏侯玲玲∥交响.2015.4. 14-16
27.怀化上河阳戏特征探究∕张文华∥中国音乐.2015.4.103-106+120
28.试论湖南祁剧的传播与闽西汉剧的历史关系∕李双∥中国音乐.2015.4.107-109+129
29.电影媒体对20世纪欧美音乐生态的影响略述∕博张琼∥中国音乐.2015.4.188-192+198
30.南词滩簧声腔支系考证∕袁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 68-80
31.润腔及其在晋剧唱腔中的运用∕樊凤龙∥中国音乐学.2016.11.54-62
32.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与乐学内涵(上)∕李宏锋∥中国音乐.2016.1.50-61
人文社科信息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物质上要强大,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也要自觉、自信、自强。价值观上的自觉、自信、自强,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标志。每个国家,现代化是相似的,却各有各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国与国的不同,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即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一个缺乏价值自信的民族,必将失去“精神自我”,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个国家,现代化是相似的,却各有各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国与国的不同,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即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一个缺乏价值自信的民族,必将失去“精神自我”,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形象的“权威版本”,是中国道路的“身份密码”,是中国自立于世的“文化名片”,是“解码中国”的基本依据。“三个倡导”24个字,超越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诉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扬弃,标志着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价值观的制高点上。我们的价值观自信来源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自信不等于自大。能不能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点,敢不敢吸收外来文明的优长,正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自信的表现。我们不反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追求,因为它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是,一方面,自由、民主、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理解都不相同。另一方面,西方推销的自由、民主、人权只是西方的特殊价值,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事实证明并不适合中国。(摘自《求是》2016年第4期 杨光斌 文)
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特质
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特质,聚焦于真善美统一的美情追求及其相呼应的人生精神、诗性情怀、美育意向等方面。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一直关注伦理审美化、人生艺术化。在古典传统中,特别突出了美善的关联,主张尽善尽美。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在中西古今传统的撞击交汇中,发展出情感启蒙与人格美化相交融的民族美学与艺术新传统,它在美善统一的维度上引入了真,在群体社会的维度上引入了个体,消减了古典传统的伦理向度,突出了审美艺术人生的有机交融,突出了以真善美统一的美情追求为核心的精神向度,凸显了与西方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不同特质。这种美感精神取向,不尚唯美与粹美,而是主张蕴真涵善立美,强调审美与艺术的人生启蒙向度与人文关怀内涵。这种审美和艺术精神是一种大审美大艺术的精神,它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谛,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而总是倡导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从而将审美和艺术与人的心灵与精神相关联,最终导向既热烈执着有高远超逸的艺术化生活和审美化生存的诗意境界。但是,对这一民族审美和艺术的优秀传统和鲜明特征,我们似乎已经模糊甚至遗忘。面对当下审美和艺术的种种乱象,亟须民族美学与艺术精神的重建,从而引领民族审美和艺术的当下实践,对话人类审美和艺术的多彩世界。(摘自《中国艺术报》2015年12月19日 金雅文)
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价值
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与科学,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显性存在,以其不同于以前时代的新姿异态,为现代世界增加了新的色彩和元素,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在人类文化中,艺术与科学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果实,是人类精神领域创造的两颗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明珠。反过来,艺术又滋养着人的精神,人类的感性与理性,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和真理价值是其本质的规定,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都受到了“生活的鞭打”,其本质属性、精神品格、真理价值或“迷失”或被遮蔽,人文精神失落;美丽的精神花朵——艺术,滑向向技术性、娱乐性、物质性,其高贵的精神性、思想性、真理性被消解和冷落;“精神的王冠”——科学,被理解为技术、工艺、物质手段。科学的文化品格、理性精神、认识功能、真理价值被忽视和遗忘。。今天我们把艺术与科学置于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之下,以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摘自《齐鲁学刊》刘晓光、何东 文)
新书推荐
1.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李百平 J6-42/L31(b)
2.音乐理论练习册(1-2)∕钱仁平 J60/Q43(r)
3.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梁宝华 J604/L47(b)
4.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练习册∕库斯特卡 J613.6/K445
5.曲式与作品分析(上、下册)∕茅原,庄曜 编著 J614.3/M37(y)
6.后调性理论导论∕施特劳斯(Joseph N.Straus)著∕齐研译 J614.5/S713
7.理解后调性音乐∕弗朗科利著;杜晓十、檀革胜译 J614.5/F284
8.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樊祖荫著 J614.1/F18(z)
9.后调性音乐谱例集∕(美)罗伊格-弗朗科利 编著;杜晓十译J614.5/F284
10.金铁霖声乐教学法∕金铁霖 著 J616/J67(t)
11.学弹尤克里里∕汤克夫 编著 J623.96/T23(k)
12.跟郎朗学钢琴-第1-5级∕郎朗 J624.16/L17(l)
13.教师授课手册(钢琴版)∕ J624.1/T55(t)
14.学打卡宏箱鼓教程∕汤克夫 编著 J625.9/T23(k)
15.中华乐器大典∕乐声 著 J632/Y97(s)
16.中国歌曲选(中英双语版)∕黄允炤 编 J642/H79(y)
17.经典老歌(简谱版)∕梦之旅演唱组合 演唱 J642/M56(z)
18.中外名歌(简谱版)∕梦之旅演唱组合 演唱 J642/M56(z)
19.影视歌曲(简谱版)∕梦之旅演唱组合 演唱 J642/M56(z)
20.卞留念创作歌曲选集∕卞留念 著 J642.5/B73(l)
21.电子琴、电钢琴通俗乐曲精选(1-3) J647.71/Z66
22.天:交响三部曲之一∕金湘曲 J647.611/J67(x)
23.交响幻想曲-为中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徐孟东作曲 J647.614/X75(m)
24.琵琶岭南风格乐曲训练十首-简、线谱版∕葛詠 编著 J648.33/G38(y)
25.西安鼓乐古曲谱集-四调八拍坐乐全套∕ J648.52/Z43(g)
26.野火-第二竹笛协奏曲∕郭文景 J648.113/G96(w)
27.图画展览会∕穆索尔斯基 曲;李曦微译 J657.416/М.91
(以上图书、乐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