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6年2期(总第114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整体·整合: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的理念与路径
音乐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全方位性,音乐史是音乐与文化、社会有机体系统演化的历史。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定位是将音乐当作文化,将音乐文化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作为“整体史”研究的中国音乐文化史,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音乐本体形态及其历史演化;音乐创作、传承、传播、交流的支撑体系及其运行状态;音乐在为谁表演“场域”中的意义指向与功能作用。在当今学科不断分化、不断专业化的语境下,整合各种学术资源成为必要。学者的整合、课题的整合、知识的整合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的有效路径。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1期 柏互玖 文)
黄翔鹏“宫调”理论研究
黄翔鹏是20世纪最杰出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开创了传统宫调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为“宫调”及“宫调理论”“ 乐学”与“律学”“ 音” 及“音阶”“ 旋宫”与“转调”等一系列概念、术语所作的规范和界定,语言精炼、内涵清晰;他所提出的“律、声系统关系”“七律定均、五声定宫” “五声为骨干、七声为背景”“ 均、宫、调三层次概念” 以及“同均三宫”等宫调学原理,逻辑缜密、富于哲理。体现了“系古今、辨名实、重实践”的学理和原则,系统地建立起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乐理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
(摘自《音乐探索》2016年第1期 刘永福 文)
“精密规定”需不需要也“精密规定”?
——乐律学基础理论叩问录之一
从先秦文献有关律及生律法(三分损益或五度相生律)的相关记载,从已知考古出土乐器实际音响,到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乐律学家研究,包括此次乐律学会议重点讨论的朝鲜成伣所撰九卷《乐学轨范》,表明东方传统的律学探索,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求精求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贴近、切合音乐实践的过程。明代“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曾领先世界发明新法密率(十二等比律)的计算方法,能够完美求得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音,一举解决了此前两千多年人类音乐史上追求圆满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更是这一持续探索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但朱载堉新法密律与实践结合贴合之际,得出密率之“数”与琴音“ 互相校正,最为吻合” 的结论,似乎也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笔者是律学外行,疑惑之余,试作一假设性诠释,进而,连同律学、乐学研究所必须具有的“精密确定”,究竟应如何“精密确定”的问题,乘此良机,一并叩问于各位方家,敬祈指教。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1期 秦序 文)
民族音乐学传入后对我国已有传统音乐研究的否定
西方民族音乐学传入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显现出负面影响,并且出现了一股对已有传统音乐研究从学科价值、目标方向、理论方法到研究成果予以根本否定的思潮。将已有研究作为民族音乐学“中国化”、“中国实践”的“特殊阶段”,以非世界音乐研究的“闭塞”、“ 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狭隘的音乐本体观念”、“ 单纯的民族感情”等从整体上加以否定;传统音乐研究所长期坚持的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目标,因与民族音乐学后现代理论对音乐本质与规律的否定而遭到否定;传统音乐研究中一直使用的各种音乐学方法,因违背民族音乐学文化分析的理念而予以否定;已有收集整理及研究的成果,也因不符合民族音乐学文化认知的要求、不能提供文化背景资料而被否定。民族音乐学传入后对已有传统音乐研究的否定,根本原因在于“用民族音乐学的眼光看”。已有传统音乐研究的被否定,促使我们深究并弄清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问题。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杨善武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泉州南音“四大名谱”部分外来音乐因素溯源及其传入路径考∕王耀华∥音乐研究.2015.5.5-13+41
2.朝鲜李朝时期雅乐的历史变迁∕赵维平∥音乐研究.2015.5.14-22
3.法国汉学家库朗与20世纪初域外中国音乐研究(下)∕宫宏宇;吴思笃∥音乐研究.2015.5.23-31
4.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变迁:基于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的再调查(2004—2015)∕袁玥∥音乐研究.2015.5.98-110
5.民歌“色彩区”分类研究与区域音乐研究的肇始:以民歌分类问题为核心的学术发展史探究∕安平∥音乐研究.2015.5.120-127
6.民族音乐研究宗教信仰的“痴迷者”与木卡姆之关系∕项阳∥中国音乐.2015.2.1-9
7.“礼失求诸野”:海外留存中国音乐资料及其研究述略∕宫宏宇∥中国音乐.2015.2.22-31
8.中国历代卤簿鼓吹乐比较研究∕曾美月∥中国音乐.2015.2.73-81
9.琴乐音时形态的多维结构、风格呈现与形意互唤:以岭南琴人动态音响文本《鸥鹭忘机》为例∕黎敏∥中国音乐.2015.2.82-89
10.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传承模式初探∕贾力娜;蒲亨强∥中国音乐.2015.2.100-106
11.岭南木鱼歌与江南宣卷比较研究∕黎丹∥中国音乐.2015.2.107-111
12.再探地理环境与民间音乐之储存关系:以菏泽地区民间音乐为例∕李砚∥中国音乐.2015.2.133-142
13.国传统曲牌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意义:以【二郎神】在笛曲《幽兰逢春》中的应用为例∕程晖晖∥中国音乐.2015.2.143-146
14.鄂尔多斯民歌中女性爱情“悲情性”成因探微∕史永清∥中国音乐.2015.2.172-176
15.沅水号子艺术特征探析∕罗卉∥中国音乐.2015.2.230-235
16.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多声形态之比较研究∕王硕∥中国音乐.2015.2.236-240
17.中泰跨界民族哈尼:阿卡阿茨咕、滇航嚓音乐文化研究(上)∕范瑞∥中国音乐.2015.2.32-44
18.有关中越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献综述(下)∕樊荣∥中国音乐.2015.2.51-58
19.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韩冰∥中国音乐.2015.2.112-128
20.音乐“宁波帮”与建国初期音乐的崛起∕沈浩杰∥中国音乐.2015.2.184-188
21.大地不言 万物长歌:乔建中民歌研究述评∕李月红∥交响.2015.2.83-89
22.巢湖流域乡土音乐的高校传承模式探索∕徐频频∥交响.2015.2.113-119
23.安溪茶歌艺术特点研究与发展现状调查∕叶彦∥交响.2015.2.120-126
24.“2015·第四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冯志莲∥乐府新声.2015.3.5-8
25.对本、硕、博不同层级传统音乐教学要求的思考∕樊祖荫∥乐府新声.2015.3.9-10
26.以感性习得,终身受益: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点滴思考∕乔建中∥乐府新声.2015.3.11-12
27.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中的“不当评价”∕蔡际洲∥乐府新声.2015.3.13-17
28.论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深:表结构”思维与分析方法∕杨民康∥乐府新声.2015.3.18-23
29.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雷州歌”的传承策略之探索性研究∕郭成龙;张娜∥乐府新声.2015.3.67-70
30.格瓦利音乐体裁解析及其与南亚社会关系探研∕王雅婕∥黄钟.2015.3.81-91
31.主客位视角下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分类研究∕佟占文∥黄钟.2015.3.92-98
32.基于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黑胶唱片数字化典藏项目为例∕杨东妮∥黄钟.2015.3.99-106
33.从音乐北京学看城市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意义∕张伯瑜∥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5-11
34.音乐北京学:历史、文化及周边∕董晓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19
35.“胡公信仰”仪式音乐传播之演变及动因考察:以浙江“白竹案”为例∕林莉君∥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110-120
36.曹东扶大调曲子艺术特征∕冯彬彬∥中国音乐.2015.3.22-30
37.二十世纪上半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几个特点∕高敏∥中国音乐.2015.3.42-46
38.民族音乐文化自发的选择和记录研究活动: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薛罗军∥中国音乐.2015.3.47-49
39.中泰跨界民族哈尼—阿卡阿茨咕、滇航嚓音乐文化研究(下)∕范瑞∥中国音乐.2015.3.68-77.
40.南音吟唱《琵琶行》意蕴阐释∕陈敏红;骆惠贤∥中国音乐.2015.3.78-83
41.怀化会同地灵拉木号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李强;杨果朋∥中国音乐.2015.3.185-189
42.“哭调”的魅力:以歌仔戏《安安寻母》为例:歌仔戏研究(之一)∕ 林纯纯∥中国音乐.2015.3.225-230
43.维吾尔木卡姆与西亚玛卡姆及达斯特嘎的近亲关系∕王旦∥交响.2015.3.68-71
44.北非木卡姆的生成背景与文化渊源∕朴万里;曾金寿∥交响.2015.3.72-81
45.[剪剪花]的不同变体研究∕车玲;陈玉琛∥交响.2015.3. 82-86
46.甘肃陇东民歌《雪花飘》、《探情郎》的音乐学分析∕赵志学∥交响.2015.3.87-90
47.南京白局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薛雷∥交响.2015.3.91-94
48.一个“非遗”传承人的音乐人生与社会:音乐民族志写作探索之二“布依族音乐人杨宗培”∕杨殿斛∥音乐艺术.2015.4.13-22
49.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甘绍成;杨明辉∥音乐艺术.2015.4.28-33+4
50.民族音乐阿·萨伊嘎:科尔沁蒙古族莱青“祛邪灵”仪式音乐∕考王晓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55-71
51.华岩腔现状研究∕陈芳、蒲亨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72-86
52.国内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赵书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87-94
声乐艺术
1.高师民族声乐教学“空心化”的生成机理及化解路径/周自明∥交响.2015.1.155-157
2.招生选材关乎教学成败:二论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艺术/何鹏飞∥中国音乐.2015.1.157-161+222
3.对一次“‘课堂场域’民歌传承系列教学活动”的考察与思考/刘杰∥中国音乐.2015.1.163-166+198
4.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唱法”概念析解/曹红波;谭勇∥音乐探索.2015.2.125-129
5.施光南男中音、低音独唱歌曲的特色与演唱/杨晓亮∥音乐探索.2015.2.130-134
6.当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误区及技术规格的把握/唐福珍∥乐府新声.2015.2.96-98
7.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张婉祺∥乐府新声.2015.2.99-102
8.徐沛东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唱研究:以《大森林的早晨》、《黄河渔娘》、《曙色》为例/贺美智∥乐府新声.2015.2.111-113
9.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民族性的价值与贯彻/匡祎∥乐府新声.2015.2.114-116
10.“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郑新平∥乐府新声.2015.2.117-120
11.论新时期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李舒丹∥乐府新声.2015.2.121-124
12.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梁莹∥乐府新声.2015.2.125-128
13.空间批评视野中的美声教育反思/陈乃平∥音乐研究.2015.3.105-110
14.论汉剧传统声腔与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基于文化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赵雨薇、周希正∥音乐研究.2015.3.111-119
15.米莱拉·弗蕾妮的歌唱技巧与教学理念/苑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116-1213
16.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我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文化反思∕郇玖妹∥黄钟.2015.4.139-146
17.花腔女高音训练方法探析∕姚连乔∥黄钟.2015.4.147-151
音乐教育
1.让综合音乐艺术精品展示成为常态:音乐艺术院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张璟∥黄钟.2015.1.148-152
2.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马津;马东风∥中国音乐.2015.1.36-41+77
3.基于哲学解释学“理解观”的音乐教育/郑健∥中国音乐.2015.1.89-92
4.从三本书窥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理路:从“《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的‘第一’说”谈起/吴跃华∥中国音乐.2015.1.93-98+104
5.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现代性范式/尚建科∥中国音乐.2015.1.180-184+203
6.扩宽视野,联系实际:21世纪以来,我国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走向/赵志扬∥中国音乐.2015.1.246-250
7.清末民初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陈喜;李海萍∥中国音乐学.2015.2.60-70
8.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张燚∥音乐与表演.2015.2.101-105
9.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汤斯惟;张小梅∥音乐研究.2015.3.39-51+4
10.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定位再思考/张天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71-78
11.少数民族语境中的青海高校音乐教育:以藏族音乐传承为例而展开的几点思考/银卓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79-84
12.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思考:兼谈川音在非遗进课堂方面的尝试/甘绍成;杨明辉∥音乐探索.2015.3.86-9120
13.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多维向度/杨和平;陈海燕∥音乐探索.2015.3.92-98
14.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其反思/朱玉江∥音乐探索.2015.3.102-108
15.沦陷时期哈尔滨地区学校音乐活动研究/王岩∥中国音乐学.2015.3.42-50
16.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内涵认知:基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相关内容的思考/蔡梦∥中国音乐学.2015.3.113-118
17.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探析/汤斯惟;张小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8-137
18.勇敢的接力者:台湾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民歌文化教育探访录/蓝雪霏∥黄钟.2015.2.86-91
19.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王州∥人民音乐.2015.8.59-61
20.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方式的问题溯源与转型创新:基于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许洪帅∥人民音乐.2015.9.54-57
21.“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下的欧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颜悦∥音乐艺术.2015.3.38-46
22.反思民族音乐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心理学视角下的启示与思考∕任恺∥中国音乐.2015.2.223-229
23.反主为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赵志扬∥中国音乐.2015.2.241-245
24.中国中古时期音乐教育机构的演进与思考∕原媛∥乐府新声.2015.3.58-62
25.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研究与构建∕于学友∥乐府新声.2015.3.165-167
26.日本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申咏梅∥中国音乐.2015.3.98-101
27.音乐教育研究世界音乐教学中的跨文化比较:以巴厘甘美兰、古巴打击乐和西安鼓乐为例/何璐∥中国音乐.2015.3.148-15
28.高等音乐院校公共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聂普荣;冯存凌∥交响.2015.3.136-139
29.论文写作与会议综述专业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思考/孙凡∥黄钟.2015.4.152-157
作曲理论
1.中国协奏曲创作的本土化历程∕杨正君∥人民音乐.2015.5.32-35
2.中国民族器乐曲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施咏∥人民音乐.2015.7.74-78
3.以音乐谱写的悲剧神话与人类精神:析赵晓生新作《交响诗篇:神话四章“昱”》/孙红杰∥人民音乐.2015.10.18-21
4.陈田鹤民族风格的和声/江江∥人民音乐.2015.10.32-35
5.声音主义的产生渊源及在当代音乐中的概念重构∕鲁立∥音乐艺术.2015.3.47-57
6.频谱作曲的配器技术与手段∕胡书翰∥音乐艺术.2015.3.123-131
7.“轴心体系”与“斐波拉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理论实践在巴托克《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深层控制作用∕朱楣∥音乐艺术.2015.3.132-138
8.非调性在新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选析∕孙娟∥音乐艺术.2015.3.139-144
9.陈歌辛流行歌曲创作初探∕贾崇∥音乐艺术.2015.3.145-153
10.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齐尔品九声音阶调性混合技术∕熊小玉∥音乐研究.2015.5.62-75
11.试论协奏曲在中国经历的“本土化”转型:以琵琶作品为例管窥民乐协奏曲的六个创作倾向∕孙红杰∥音乐研究.2015.5.76-87+97
12.古拜杜丽娜室内乐作品:《向艾略特致敬》的创作技法分析∕姜盛林∥乐府新声.2015.3.87-94
13.变奏: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一∕陈思∥乐府新声.2015.3.95-110
14.利盖蒂《华沙之秋》的织体结构研究∕王庆∥乐府新声.2015.3.111-117
15.舞诗于乐融汇贯通:黄安伦钢琴曲《舞诗第三号》之音乐分析∕肖桂彬∥乐府新声.2015.3.124-128
16.解析白诚仁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首作品∕陈剑波∥乐府新声.2015.3.131-137
17.略论近现代室内作品的排练指挥与演出∕陈昌宁∥乐府新声.2015.3.138-142
18.音乐家研究音乐理论研究的创新意义:童忠良先生学术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崔宪∥黄钟.2015.3.4-11
19.作曲技术理论中国大陆《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评说∕姚恒璐∥黄钟.2015.3.107-115
20.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曲式学分析——兼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宏观调性结构”思维∕符方泽∥黄钟.2015.3.116-122
21.科瑞利亚诺《第一交响曲》中的多元聚合∕彭龙∥黄钟.2015.3.123-131
22.从数论的角度探究十二音技法发展方向∕郑思;冯微∥黄钟.2015.3.138-143
23.环形调制与频率调制的对比∕林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68-77
24.析施尼特凯《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音高结构手法∕王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78-90
25.冬日的无望之旅:《冬之旅》中节奏的功用及表现意义探析∕肖晗∥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91-109
26.“声音修辞、音响叙事”:全国第三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述评∕师占成∥中国音乐.2015.3.93-97
27.王西麟《第五交响曲》复调技术研究之复调织体配器处理及中、西方复调思维的融合(下)/杨静∥中国音乐.2015.3.165-175+204
28.二部和声的功能属向/郑荣达∥音乐艺术.2015.4.88-96+5
29.后结构主义下的音乐结构问题探讨/姜蕾∥音乐艺术.2015.4. 97-106+5
30.歌剧《白蛇传》童声合唱结构功能研究/博明乐∥音乐艺术.2015.4. 107-125+5
31.论徐孟东《交响幻想曲:为中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音乐风格及其演奏分析/盛利∥音乐艺术.2015.4.126-133+5
32.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谱例分析与演奏要点剖析/周铭恩∥音乐艺术.2015.4.134-146+5
33.结构与功能:乐段及一部曲式的形成、演化与界定/王桂升∥音乐研究.2015.6.95-104
34.作品《格调》中声音动机电子化处理手法研究/杨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36-43
35.再现原则在梅西安晚期管弦乐创作中的应用研究/汪胜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4.44-56
36.从四份音乐欣赏教学素材谈音乐分析学的普及应用/王安国∥中国音乐学.2015.4.117-124+13019
37.世纪中叶欧洲中产阶级文化对舒曼晚期“家庭音乐”创作的影响/江松洁∥中国音乐学.2015.4.125-130
38.韦伯《f小调音乐会曲》的体裁特性与历史地位/郑夏冰∥中国音乐学.2015.4.131-135
39.新里曼理论三和弦转换的基本模式及其扩展/高畅∥音乐探索.2015.4.53-65
40.美国作曲家Jeffrey Stolet的互动音乐创作访谈:新媒体时代音乐语言探索(二)/陆敏捷∥音乐探索.2015.4.66-72
41.谭盾《永恒的水》过程化音乐分析/吴霜∥音乐探索.2015.4.73-80
42.“和弦”与“集合”之异同:音乐分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郑英烈∥黄钟.2015.4.4-6+24
43.音乐分析教学琐议高为杰7-10
44.音乐分析:“心的工具”和“主观方面的手段”:在2015年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彭志敏∥黄钟.2015.4. 11-17
45.建立“三位一体”的音乐分析课程体系/陈鸿铎∥黄钟.2015.4.18-24
46.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分析”教学二例/张璟∥黄钟.2015.4. 25-34
47.《申克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体系化研究:以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为例/郑艳∥黄钟.2015.4.35-46+57
48.论不变子集、交集与差集的分析模式与应用/杨和平∥黄钟.2015.4. 47-57
人文社科信息
“一路一带”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政策与实践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应该嵌入跨越国际关系的社会进程与互动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寻求以合作与劝说的方式吸引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而非以强制与控制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对此,可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与文化传统、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挑战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与行动规划,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总体性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由此,应当进一步提升对外援助或发展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与政治合作、经贸合作并列的三大支柱之一,从而以此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中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与政策实践本身应当力求趋向“一带一路”倡议的增长、政治、道德与社会目标,满足“一带一路” 倡议的战略规划性、互利共赢性、责任义务性、相知相交性、开放包容性五大特点。为此,中国需要继续完善与丰富对外援助政策框架、制定中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中长期的国别援助行动计划、开展援助政策及其项目评估、推进公私伙伴关系模式、提出“共同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深化三方发展合作,以此更加奋发有为第推进中国对外援助行政管理改革,以政治勇气与战略智慧扩大区域性援助与多变援助的份额,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提高援助项目的有效性与质量,从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创新对外援助模式,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事项,努力为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及其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1期 白云真 文)
创新素质:从生存竞争到伦理合作
由于长期的经济、政治与思想的限制与束缚,我们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最紧迫需要提升的是创新素质。何为现代创新素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创新能力加上共同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大量的经验性个案与实证调查研究显示,从传统中走来,在改革浪潮与现代科技中生活的国人,较明显缺失的就是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与尊重他人的公共伦理素养,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创新素质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能力,具有一种层次性特点,这种层次性总是与人类社会环境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当人们生活在科技落后、物质匮乏的传统社会中时,其创新素质基本驻足于生存竞争的层面,往往以“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功利性创新为取向;当人类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的风险社会时,停留于生存竞争层面的创新素质远远不能应对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需要,人们的创新素质必须向伦理合作层面提升,从而一方面通过大量合作去完成系统性的创新工程;另一方面,要将高科技、高风险的现代科学实验关进伦理的笼子。创新素质的培养,应由生存竞争型逐渐自觉地提升为伦理合作型,这也就是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摘自《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12期 孙抱弘、张建 文)
中西审美情趣之比较
西方美学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感悟,中国人认为“美”在人自身心灵的宁静即身与心的平衡和谐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刚柔相济的平衡中——美是符合“道”的行为或人,是君子、贤人和圣人的气象之美;西方人将美当做独立的认识对象,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认识方法去寻求美的逻辑及其本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终极目的是为实现应然之善、成人之道。当下中国美学理论所要倡导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要确立起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之信仰,使得每一位中国人立志成为平凡、真实、快乐的人,同时又是有情趣、追求整个社会的人们都能获得幸福的人——把审美情趣的培养看作是由“自然人”上升到“自由人”的路径,培育一种令人的身心得以解放的自由之体验,培育一种“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的艺术品味。这也是创建中国美学新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 邵龙宝 文)
新书推荐
1.艺术教育∕朱恒夫主编 J-4/Z81(H)
2.大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高雁南主编 J60/G29(Y)
3.中西音乐比较∕管建华著 J60/G82(J)
4.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郑艳著 J609.9/Z59(Y)
5.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郑俊晖著 J609.244/Z57(J)
6.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李彦主编 J609.2/L36(Y)
7.世界音乐通史(上下卷)∕康代、罗兰·德 著 J609.1/C168(N)
8.爵士基础四书∕翟黑山著 J613/Z25(H)
9.美声唱法入门∕张文华、王吉乐编著 J616.21/Z35(W)
10.曲学讲堂(1-3)∕罗怀臻、崔伟主编 J617-53/L98(H)
11.古琴曲溯源∕王孺童著 J632.31/W35(R)
12.琵琶自学入门图解∕蔡谨著 J632.336/C13(J)
13.江海梦交响曲(总谱)∕詹皖、臧恒、钱慎瀛著 J647.611/Z26(W)
14.大提琴重奏训练曲集∕胡思思著 J647.647/H52(S)
15.歌与舞(管弦乐队总谱)∕高为杰作曲 J647.61/G28(W)
16.古筝名曲精选40首∕蒋莉编著 J648.32/J52(L)
17.胡笳十八拍(筝与民族管弦乐队总谱)∕高为杰编曲 J648.32/G28(W)
18.塞上曲(琵琶与中国拉弦乐队总谱)∕高为杰编曲 J648.33/G28(W)
19.安娜·马格达丽娜·巴赫的键盘曲集∕ J657.41/B139
20.加维尼埃24首小提琴练习曲∕徐律编订 J657.211/G294(V)
21.藏族弦子艺术研究∕杨岭多吉主编 J722.221.4-53/Y28(D)
22.民族舞蹈教育读本∕ J722.2/B44(J)
23.江南舞蹈艺术 ∕ J722.2/N17(J)
24.20世纪秦腔史∕高益荣著 J825.41/G29(Y)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