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第9期(总第112期)

作者:    2015年12月2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9期(总第112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工尺七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工尺七调”是明清以来传统音乐中用以表示调高标准的七均,在我国传统乐学的宫调部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杨荫浏先生认为用筒音为A的笛子,工尺七调中的上字调即为字母调名之B调、尺字调为C调、小工调为D调、凡字调为E调、六字调为F调、五字调为G调、乙字调为A调。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有关基本乐理的论文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著作都因袭了这种说法。其中的上字调不是B调,凡字调也不是E调,而分别是B调和E调。从笛子的指法、乐律、文献、民间旋宫技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并指出工尺七调是在五度圈上任选一调,以其为原调向属方向和下属方向各扩展三调构成的。(摘自《音乐探索》2015年第4期 杜亚雄 文)

旋宫法与之、为调

旋相为宫、旋相为声两种旋宫法与其所形成的乐调用何调名,本属不同层面,不可彼此相混。从完全调名与不完全调名认识之、为调,明确之、为调互相补充、互相解释、互为明确的关系,弄清顺旋乐调与逆旋乐调的调名应用以及《宋史》"左旋"表述等问题。 (摘自《交响》2015年第2期 杨善武 文)

朝鲜李朝时期雅乐的历史变迁

中国在历史上对朝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今天韩国的雅乐中我们仍然能看到“堂上登歌、堂下乐悬、文武佾舞”的中国古代雅乐形式。大量的中国乐器至今仍然留存于现在的韩国。从朝鲜高丽时期的文献来看,当时朝鲜全面、完整地接受了中国的雅乐及大量的中国乐器,并遵循中国的音乐制度而实施。但随着朝鲜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尤其是世宗朝以来,雅乐的内容、形态,以及乐调、乐器等用法开始发生变化,宫廷中雅、乡、唐三乐的比例失衡并逐渐形成新的趋势,乡乐演变成三乐中的核心角色,体现出朝鲜在接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时的一种接受形态,它是在全面接纳后逐渐消化,展开变迁,并走向地方化的。这样的现象同样也反映在朝鲜历史上的音乐制度、乐谱形态等方面。可见传承于今天韩国的雅乐,即李朝雅乐的版本已经同中国传入高丽朝的雅乐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尽管形态上有着相同的特征,内容上已经相去甚远了。(摘自《音乐研究》2015年第5期 赵维平 文)

理性分析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差异

一直以来音乐分析主要以乐谱为对象,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乐谱分析。这种分析自有它的合目的性,即认识音乐的形式结构。但是音乐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乐谱分析结果与实际感受并不等同;能分析出来的东西,未必能听得出来。美学作为“感性学”,理当关注这种差异。调性音乐和非调性音乐的实例表明,聆听感受往往与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同。这一差异提出的问题是,分析如何切中活态的音乐,如何切中感性体验的实际情况;感性分析如何进行,如何表达。(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宋瑾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民歌的旋律是怎样产生的?:在全国第三届旋律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杜亚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54-60

2.当代粤乐传承之"民间"与"学院"跨区域交互对接新趋势:以2004-2014余其伟执教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十年为例∕吴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10-118

3.百济音乐舞蹈的源流、研究现状及当代研究的可能性取向∕陈永∥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27-133

4.泉港北管“唱曲”对【鲜花调】、【孟姜女调】的运用、变易及其规律性/王耀华∥中国音乐学.2015.1.82-92

5.发声媒介及表演的变化对旋律风格的影响/宋瑾∥中国音乐学.2015.1.93-98

6.浙北传统婚礼仪式歌曲“浪柳园”探析/孟凡玉∥中国音乐学.2015.1.99-105+119

7.曲牌【东瓯令】辨析/王志毅∥中国音乐学.2015.1.106-110

8.民间鼓吹乐曲《凡字调》曲名研究/荣蕙荞;荣世生∥中国音乐学.2015.1.138-144

9.进入到局内人的音乐制造的思维之中:音乐本体的认知分析/张伯瑜∥音乐艺术.2015.1.68-76

10.面对中国“乡韵”:再谈唱词音声解析的重要性/钱茸∥音乐艺术.2015.1.77-86

11.一个传统、一套知识及其研究的一种学术表述:侗族“大歌传统”研究又十年(2003-2013)/杨晓∥音乐艺术.2015.1.87-97

12.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觉嘎∥音乐艺术.2015.1.123-136

13.哈萨克族民歌两种调式体系之探源/王建;张海彬∥人民音乐.2015.4.36-39

14.东西方音乐的共存和个性:由晋剧说开去/杨勇∥人民音乐.2015.4.40-42

15.傣族乐器“光邦”与支那村社会建构/金红∥人民音乐.2015.4.43-45

16.民俗音乐考察方法的反思与探索:以局外人之“远距观察”:香港“粤曲档”观察为例/周凯模∥黄钟.2015.1.81-89

17.区域音乐研究实践:再论民族音乐学在“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探索/杨曦帆∥黄钟.2015.1.108-114

18.湖北田歌结构的地理分布: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音乐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向文;蔡际洲∥黄钟.2015.1.115-125

19.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及生存现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调查为例/谢琛;孙凡∥黄钟.2015.1.126-133

20.“田野”的困境:民族音乐学的当代实地调查方法刍议/王文韬∥交响.2015.1.46-51

21.木卡姆:文化模式造就的音乐文化现象/曾金寿∥交响.2015.1.52-62

22.论漫瀚调的“风搅雪”现象/郭超∥交响.2015.1.63-67

23.口述史在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中的实践性价值:以“当代陕西作曲家群体研究”为例/刘蓉∥交响.2015.1.83-90

24.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经典演唱的审美审视/白宁∥交响.2015.1.110-115

25.音乐会社文化内涵/项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5-11+2

26.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中国音乐.2015.1.10-18

27.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开发的现有策略与当前困境/樊祖荫;赵塔里木;徐天祥∥中国音乐.2015.1.19-26+48

28.南音特殊管门史载考析/李寄萍∥中国音乐.2015.1.42-48

29.从南词到北管:滩簧流传闽台的例证研究/杨丽霞∥中国音乐.2015.1.49-58+112

30.无锡宣卷与宝卷之共生关系探析/李萍∥中国音乐.2015.1.78-84+169

31.音乐文化空间的流与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新探/萧萍∥中国音乐.2015.1.105-107+117

32.兴国跳觋仪式音乐及相关阐释/傅利民∥中国音乐.2015.1.108-112

33.从“经验”走出理性的迷思:关于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的美学思考/李露莎∥中国音乐.2015.1.147-152

34.仪式、南管、唐宋诗词:台湾“王心心南管乐坊”北京传统音乐节表演观后/吴少静∥中国音乐.2015.1.175-179

35.宣汉民歌艺术特征探析/吴扬廷∥中国音乐.2015.1.187-191

36.浙江畲族民歌调式分布的再衍变研究/汪普英∥中国音乐.2015.1.204-206+211

37.莲花褒歌研究/许国红∥中国音乐.2015.1.212-216

38.凯尔特传统音乐中的共性与个性:爱尔兰、苏格兰歌曲的比较研究/栗树∥中国音乐.2015.1.217-222

39.怀化山背花瑶情歌研究/李强;杨果朋∥中国音乐.2015.1.236-238+245

40.德国音乐理论界的新动向/杜亚雄∥中国音乐.2015.1.27-29

41.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教学法探索/傅利民∥音乐探索.2015.2.69-77

42.古代乐谱中的辞乐合钞/崔炼农∥音乐探索.2015.2.78-86

43.合江民歌“福宝高腔山歌”音乐艺术特征/谢云秀;周娜∥音乐探索.2015.2.87-94

44.1949年以来南音研究之述评(1949~2013)/吴少静∥音乐探索.2015.2.95-102

45.彝族吃火草烟对唱中桠腔的复音逻辑探讨/吕钰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44-50+68

46.泉港北管部分“唱曲”曲目曲牌源流考/王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51-68

47.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演进与发展动态研究/郝苗苗;梁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 89-97

48.咬定管子不放松:钟思第与冀中乡村考察/张振涛∥音乐研究.2015.2.5-18+4

49.闽台保生大帝进香仪式及音声/许国红∥音乐研究.2015.2.19-28+129

50.知青歌曲变体现象及其成因/张娟∥音乐研究.2015.2.62-74

51.1949—1979年间的花儿与花儿研究/张君仁∥音乐研究.2015.2.104-117

52.“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周凯模∥中国音乐学.2015.2.79-84

53.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傅利民∥中国音乐学.2015.2.85-90+99

54.南音本体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之构想/曾宪林∥中国音乐学.2015.2.91-99

55.三届五方 三调四声 三魂一体:番瑶“萨卓”仪式多声歌唱建构研究/刘雯∥中国音乐学.2015.2.100-107

56.传统音乐曲牌统计及相关问题/程晖晖∥中国音乐学.2015.2.108-115

57.滇南四弦音律倾向研究:以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为例/夏凡∥中国音乐学.2015.2.116-129

58.鄂温克族民间音乐“尼玛罕”的艺术特色/苗金海∥乐府新声.2015.2.58-62

59.音乐:一个不断填充新意的概念/张振涛∥音乐与表演.2015.2.26-38

60.论民族艺术表演者权的主体/郑智武∥音乐与表演.2015.2.49-53+69+161

61.礼俗用乐与民众生活:一个县域音乐文化传统的结构分析/郭威∥音乐艺术.2015.2.99-110

62.历史音响与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乔建中∥音乐艺术.2015.2.121-127

63.音乐习俗的模式同构:从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田野调查三个实例引发的思考/李丽敏∥音乐艺术.2015.2.146-154

64.南音内涵与研究理念拓展的意义/项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2-20

65.西方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上的发言/杨善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21-23

66.传统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感言/王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29-34

67.《南诏奉圣乐》研究现状述评/杨洁∥音乐探索.2015.3.10-16

68.河南板头曲音乐形态的分析与研究/王铮∥音乐探索.2015.3.32-38

69.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踯躅中前行的关注与思考/李岚岚∥音乐探索.2015.3.47-50

70.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项阳∥中国音乐学.2015.3.51-66

71.《西厢记》与明清俗曲/陈玉琛∥中国音乐学.2015.3.67-74

72.摘下“自我”的眼镜:对藏族《格萨尔》神授艺人斯塔多吉采访个案的反思/姚慧∥中国音乐学.2015.3.102-107

73.客家唢呐“公婆吹”的文化隐语/肖艳平∥中国音乐学.2015.3.108-112

74.借字的原理和运用/褚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3-14

75.一种“关系”的认识:湘西苗族三类执仪人的“仪式音声”解读/魏育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41-52

76.“优雅风格”:论18世纪欧洲音乐的一种趣味与精神/邓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83-93

77.复兴的山歌:兼谈少数民族音乐高校传承/杨殿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52-64

78.2014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李松兰;黄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65-75

79.哈萨克青年在音乐传承中的多重文化关系/徐欣∥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76-82

80.东亚音乐文化圈的乐器生态谱系研究/饶文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114-120

81.四川越西彝族“尼姆撮毕”信仰、仪式和音声三重关系之探析/路菊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136-144

82.西学东渐下的南音忧思录/陈燕婷∥音乐与表演.2015.3.32-37

83.民歌认知续论:对花儿等歌种创承机制的相关思考/项阳∥音乐与表演.2015.3.67-74

84.论现代文化语境下粤方言童谣及其合唱作品创作现状/孙家国∥黄钟.2015.2.108-117

85.“东蒙民歌采集活动”研究/徐天祥∥音乐研究.2015.4.18-31+4

86.法国汉学家库朗与20世纪初域外中国音乐研究(上)/宫宏宇、吴思笃∥音乐研究.2015.4.64-75+5

87.从“外位性”理论、“全球化视野”看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叶松荣∥音乐研究.2015.4.76-82

88.传统音乐研究与现代生活建构:中国传统音乐年会第十八届年会综述/臧艺兵∥人民音乐.2015.5.25-27

89.论自媒体平台在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陈忠松∥人民音乐.2015.7.50-53

90.追寻盛唐古乐的千年回响:乐亭影戏音乐与敦煌说唱音乐的关系探赜/齐江∥人民音乐.2015.8.52-55

91.论生态美学思想对音乐类“非遗”保护的启示/韩坤∥人民音乐.2015.8.76-79

92.2015年河北邢台民间音乐考察活动实录∕赵书峰∥人民音乐.2015.9.50-53

93.摆脱“民族音乐学”的桎梏让世界音乐研究回归艺术/俞人豪∥人民音乐.2015.11.74-78

94.在历史与想象之间“清浊抑扬”:南美阿根廷冲绳人的民谣歌唱风格∕黄婉∥音乐艺术.2015.3.24-37

95.以表演为经纬: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纵横谈∕杨民康∥音乐艺术.2015.3.110-122

基本乐科

1.意大利视唱练耳读谱教学给予我们的启示/刘荣弟∥交响.2015.1.149-154

2.领悟精髓:《“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教学应用问题研究/王欣∥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3-115

3.视唱练耳教学中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专题教学探析/肖楠楠∥中国音乐.2015.1.239-245

4.论中古调式的形成与应用/袁桂荣∥音乐探索.2015.2.118-124

5.论视唱中“重音”的闳意妙指/李宁∥乐府新声.2015.2.103-105

6.关于视唱练耳共同课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音乐会/颜锐∥乐府新声.2015.2.129-131

7.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音高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功能/王州;王耀华∥音乐与表演.2015.2.39-44+161

8.建立我们自己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的理论与实践/刘永福∥音乐与表演.2015.2.45-48

9.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的管色实践基础/李宏锋∥音乐与表演.2015.2.58-69+161

10.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研究(上):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于韵菲∥音乐艺术.2015.2.165-179

11.试论“谱”与“乐”/于林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1

12.为“官拍”进一解/于韵菲∥音乐研究.2015.4.41-50

13.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尹蕾∥音乐研究.2015.4.51-63

14.工作记忆训练提升个体音乐听觉记忆水平/任毅;黄汉华;叶嫣妍;魏敏;莫雷∥音乐研究.2015.4.83-93

15.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研究(下):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于韵菲∥音乐艺术.2015.3.103-109

乐律学

1.我国古代成组玉石璧与早期“同律度量衡”的关联性研究/幸晓峰;韩宝强;沈博;胡岩∥音乐探索.2014.3.3-13

2.从《律吕正义》的古琴律制看康熙十四律的实际运用/谢俊仁∥中国音乐.2014.3.49-53

3.江永对新法密率的赞同及其律学思想变化过程分析/翁攀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99-105

4.律源自然、律度适度、律数趋匀、律历合一:《吕氏春秋》《淮南子》律学思想“四维”特征/宋克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06-113

5.儒家注经十二律相生考辩/陈克秀∥音乐研究.2014.5.5-19

6.康熙十四律影响下的两种琴谱:《律音汇考》与《琴谱谐声》/吴志武∥音乐研究.2014.5.20-29

7.西乐与传统律学结合之作:“康熙十四律”思想来源新解/翁攀峰∥音乐研究.2014.5.30-43

8.京房六十律与西汉易学宇宙论/张俊杰∥音乐艺术.2014.2.85-93+4

9.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论/陈应时∥音乐艺术.2014.2.94-99+4

10.蔡元定十八律四题/吕畅;陈应时∥音乐艺术.2014.4.167-173

11.象数思维与江永的律学观/石林昆∥音乐与表演.2014.4.34-39

12.从传统音乐学和数学角度看朱载堉创立等程律的思维/戴念祖∥中国音乐学.2014.4.20-25

13.“含少”律辩/陈其射∥中国音乐.2014.4.17-22

14.《钟律书》考辨/余作胜∥中国音乐.2014.4.27-31+40

15.《律吕正义》论朱载堉新说/唐继凯∥交响.2014.4.49-53

16.试论中国古代乐律学史的分期/陈其射∥音乐研究.2015.1.61-72

17.律学视野下“调”观念之衍变(上)/国得杰;曹军军∥音乐与表演.2015.1.59-63+96

18.何为“”

19.明清瑟谱中的瑟律研究/吴修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42-53

20.感悟李纯一先生治学思想中的“困知”精神/郭树群∥中国音乐学.2015.1.120-124

21.从“模糊律制”到“近十二平均律”:20世纪苏北民间唢呐的“实践律制”变迁/赵宴会∥中国音乐学.2015.1.130-137+144

22.泰国传统乐器的乐律研究:东南亚民族乐器与乐律实地考察之一/饶文心∥黄钟.2015.1.90-100

23.奏“黄钟”之律 闻“宫角”之声:传统宫调理论中的律、声概念及其内涵关系/刘永福∥中国音乐.2015.1.85-88

24.“律历志”的由来:解密中国古代乐律与历法相关性的缘由/戴念祖∥中国音乐学.2015.2.5-11

25.律学视野下“调”观念之衍变(下)/曹军军;国得杰∥音乐与表演.2015.2.95-100

26.消亡了的平均律:兼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律制/戴念祖;李一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35-39

27.寻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礼乐文化内涵/郭树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40-46

28.朱载堉《律学四物谱》与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解读/幸晓峰;沈博∥音乐探索.2015.3.3-9

音乐美学

1.“音声相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范卫平∥中国音乐.2014.3.37-44+59

2.浅析当代舞台音乐艺术的“情境化”表现与体验/唐敏∥中国音乐.2014.3.144-147

3.白居易音乐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织特征探析/葛蓁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81-91

4.彼得·基维的音乐美学思想/宋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20-124

5.无自觉的自觉:由“中国音乐美学”与“中国音乐的美学”而想到的一次合式作业/赵文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25-130

6.音乐美学研究对象与学科边界厘定研究/杨和平;吴远华∥音乐探索.2014.4.119-125

7.论作为存在特征的音乐形象/池瑾璟∥音乐探索.2014.4.126-131

8.朝气蓬勃的时代歌唱:审美视角下的“新中国17年”群众歌曲/蔡梦∥音乐研究.2014.5.82-90

9.瓦格纳与绝对音乐/汪涛∥中国音乐学.2014.4.133-139

10.艺术与哲学漫谈/刘德海∥中国音乐.2014.4.14-16+35

11.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以刘索拉的歌剧《惊梦》研究为例/王韻晶∥人民音乐.2014.12.65-67

12.魏晋四士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王维∥交响.2014.4.24-34

13.彼得·基维音乐哲学中的形式主义思想研究/聂愿青∥交响.2014.4.35-40

14.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宋瑾∥音乐研究.2015.1.40-48

15.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包德述;孙洪斌∥音乐探索.2015.1.99-102

16.历久弥新:再谈音乐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与诠释:中国2014音乐美学高峰论坛会议综述/徐科锐∥人民音乐.2015.2.72-74

17.从阳明心学角度看李贽《琴赋》一文中的音乐美学观/王维∥人民音乐.2015.2.83-85

18.析音乐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原则为参照/罗小平∥音乐与表演.2015.1.23-26+69-70+2

19.以木图腾祖先: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二/王晓俊∥音乐与表演.2015.1.38-47

20.关于音乐美学口述史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宋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77-79

21.白居易宏观与微观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齐柏平∥黄钟.2015.1.134-141

22.音响“视界”:音乐聆听导示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陈孝余∥交响.2015.1.98-109

23.跨越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的鸿沟:历史语境阐释与解决途径探析/谢承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109-119+158

24.对《庄子》中音乐审美本质的思考/王小龙∥乐府新声.2015.2.81-84

25.释“和”说“乐”(外一章:形似而不是)/陇菲∥音乐与表演.2015.2.1-6

26.中国古代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从《师乙篇》到明清“唱论”的历史演进轨迹/刘承华∥音乐与表演.2015.2.7-14+161

27.描述与阐释: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两种途径:《社会性别与音乐经典》及《阴性终止》之比较/柯扬∥音乐研究.2015.3.60-70

28.问思“聆听”:论音乐审美教育中聆听的本质属性/陈孝余∥音乐研究.2015.3.71-81

29.防止“越来越不靠谱!”:音乐美学的学科危机/周海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3-7+2

30.古韵新声东道西器:黎英海、祁光路同名歌曲《春晓》的创作立意、语言特色与审美品格/邹筱丹∥音乐探索.2015.3.39-4

3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杨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30-36

32.语言学、结构主义及音乐/张卓∥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37-41

33.从“作品”到“文本”:后现代语境中“音乐作品”观念的转变/易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42-51

34.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1—2015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报告/韩锺恩∥音乐与表演.2015.3.1-10

35.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译介及思考/黄汉华∥音乐与表演.2015.3.11-21+26+7

36.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自律与他律的共生关系/马卫星∥音乐与表演.2015.3.22-26+7

37.诗、乐、礼关系蠡测/杨赛∥音乐与表演.2015.3.27-31

38.从贝内特·雷默的视角看音乐教育的本质/刘莉∥音乐与表演.2015.3.55-58

39.励学励行维实维新:论王宁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贡献/杨和平∥人民音乐.2015.11.69-73

40.“自况”的行为方式及其求索:从《谿山琴况》谈起∕宋瑾∥音乐艺术.2015.3.17-23

音乐批评

1.对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批评的几点思考: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传统谈起/李露莎∥音乐与表演.2014.2.74-77

2.音乐会评论文的形态与境界/王丹丹∥音乐艺术.2014.3.90-96

3.论音乐批评学的学科建设/张宇辉∥乐府新声.2014.3.173-176

4.自媒体时代音乐批评生存发展问题:“何去何从”的音乐批评系列之二/明言∥音乐探索.2014.4.86-89

5.论音乐作品评价体系的当代建构/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5.1.111-116

6.“形”与“故事”:评谭盾《女书:女人的秘密之歌》(为微电影、竖琴和乐队而作)及其艺术观/邓军∥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116-119

7.略论音乐赏析与评论的写作方法/李鹏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104

8.“新音乐学”音乐意义阐释的方法论探讨/姜骁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05-115

9.“ “歌剧思维”在《原野》剧本改编中的意义/温辉明∥中国音乐学.2015.3.119-123

10.西方噪音音乐思维的滥觞:鲁索洛噪音音乐观念的构想研究/宋戚∥中国音乐学.2015.3.124-131

11.限制下的选择:论音乐理解与评价中的有限差异现象/柯扬∥音乐与表演.2015.3.48-54+58+7

音乐教育

1.让综合音乐艺术精品展示成为常态:音乐艺术院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张璟∥黄钟.2015.1.148-152

2.音乐教育的理性光辉: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乐教思想/马津;马东风∥中国音乐.2015.1.36-41+77

3.基于哲学解释学“理解观”的音乐教育/郑健∥中国音乐.2015.1.89-92

4.从三本书窥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理路:从“《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的‘第一’说”谈起/吴跃华∥中国音乐.2015.1.93-98+104

5.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现代性范式/尚建科∥中国音乐.2015.1.180-184+203

6.扩宽视野,联系实际:21世纪以来,我国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走向/赵志扬∥中国音乐.2015.1.246-250

7.清末民初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陈喜;李海萍∥中国音乐学.2015.2.60-70

8.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张燚∥音乐与表演.2015.2.101-105

9.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汤斯惟;张小梅∥音乐研究.2015.3.39-51+4

10.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定位再思考/张天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71-78

11.少数民族语境中的青海高校音乐教育:以藏族音乐传承为例而展开的几点思考/银卓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79-84

12.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思考:兼谈川音在非遗进课堂方面的尝试/甘绍成;杨明辉∥音乐探索.2015.3.86-9120

13.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多维向度/杨和平;陈海燕∥音乐探索.2015.3.92-98

14.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其反思/朱玉江∥音乐探索.2015.3.102-108

15.沦陷时期哈尔滨地区学校音乐活动研究/王岩∥中国音乐学.2015.3.42-50

16.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内涵认知:基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相关内容的思考/蔡梦∥中国音乐学.2015.3.113-118

17.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演变探析/汤斯惟;张小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8-137

18.勇敢的接力者:台湾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民歌文化教育探访录/蓝雪霏∥黄钟.2015.2.86-91

19.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王州∥人民音乐.2015.8.59-61

20.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方式的问题溯源与转型创新:基于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许洪帅∥人民音乐.2015.9.54-57

21.“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下的欧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颜悦∥音乐艺术.2015.3.38-46

人文社科信息

由“乐” 到“戏”:中国综合艺术的发展轨迹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乐”本是一种集赋诗、唱歌跳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三大元素,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而这三种艺术的再一次综合,便成为“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与西方由“合”到“分”的戏剧发展路径不同,由“分”到“合”的中国戏曲在艺术元素上没有形成话剧、歌剧、舞剧的历史分流,而是始终保持着综合艺术的美学品性;在表演体系上没有形成以再现生活为指归的“体验派”和以表现理念为指归的“表现派”的双峰对峙,而是形成了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统一在一起的“写意派”;在剧情模式上没有形成“悲剧”与“喜剧”的二元对立,而是保持了“大团圆”式的“正剧”……所有这一切,都可归因于中国古代的“乐以教和”的审美理想,即追求一种综合的、中和的、和合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如果把中国古代的“乐”视为综合艺术的的发展母体就会发现,作为其“否定之否定”的戏剧,一方面充分汲取了作为“否定”形态的文学、音乐、舞蹈的多种要素,将综合性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作为“肯定”阶段的“乐”的伦理思想,仍然停留在素朴“中和”的古典形态。(摘自《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陈炎 文)

重建“老师”的社会形象

在中国教育文化传统中,“老师”是一个集“传道” 、“授业” 和“解惑”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然而,自科举开考以来,“老师”的价值内涵开始日渐游离其“传道”使命,进而使“老师”日渐作为一种在社会诸多行业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的对“前辈同行”的敬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学校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形势驱动下,“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不仅使学校教师的职业边界变得日渐模糊,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专业教师的师道尊严。我们应当重申“老师”称谓对其称说对象的人格要求和教养责任,进而通过教育者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形象的重建,使一切名之为“老师”的真正担负起其作为“潜在教育者”所应尽的道德自律和人格示范的社会教育使命。(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王占魁 文)

美国音乐图书馆的专业性及对中国同行的启示

美国音乐图书馆的首要特点和基本职能:音乐专业性。1.高度学术性的文献拣选。首先,美国专业音乐图书馆要求负责选择文献的人员必须是音乐专家,由音乐专家兼音乐文献专家担纲的文献决策工作,保证了图书馆较高的采购质量和馆藏质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读者对馆藏的专业需求。2.以音乐专业需求为目的的文献保管与维护。 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馆藏。经过数字化的馆藏文献既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又能提高使用率,其可流通性和便捷性均能提高读者满意度,体现一个图书馆的音乐学术眼光。3.转型中的知识服务。其中的参考服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馆的音乐专业水平。参考服务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馆藏推介、信息素养培训、和读者指南等知识服务。由于美国图书馆专业教育历史较长且规范化程度较高,所以参考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几种模式:向读者发布新到馆藏通报,教读者使用本馆检索系统,以及帮助读者查找所需资料。4.以音乐逻辑为基础的编目法。美国图书馆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编目人员具有完备的音乐图书馆专业技能;系统的编目培训;完整、系统的编目规则。举全国专家之力,创建并推广专属于音乐文献又严格遵从编目要求的规则。虽然美国音乐图书馆的特点与国情和文化密切相关,但其专业化的运作多样化的馆藏联合化的工作方式以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是颇值得中国音乐图书馆学习和借鉴的。(摘自《人民音乐》2015年第9期 张继红、杰瑞•麦克布莱德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2.音乐美学新论

3.音乐美学引论

4.西方音乐美学史稿

5.音乐美学的哲学问题研究

6.以理性的方式认知音乐:孙佳宾音乐美学文学选

7.道乐通论

8.艺术创造学

9.传统作曲技法

10.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

11.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音乐学:音乐学高层论坛文集

12.音乐批评学

13.音乐心理学导论

14.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

15.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

(以上图书资料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