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8期(总第11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新轴心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史的定位
为了重新定位中国音乐文化史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中的地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轴心时代的多元文化音乐史观念,形成广泛吸纳和理解世界特别是东方音乐文化的当代历史,即重建与重新认识和厘定东方如中国、印度、阿拉伯—伊斯兰的口传心授、演创合一的音乐风格文化体系在世界音乐中的历史地位。“音乐风格”是音乐文化的生命或“基因”,东西方音乐风格属于不同文化哲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二,中国音乐史学界应该深入了解西方史学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对音乐体系和历史研究所带来的新的视角,对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及音乐历史观念也给予重新的定位。中国音乐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过去人类多元文化音乐历史的看法。我们应该像世界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古迪那样来平等对待和肯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如他所讲:“我要肯定书写成就的同时维护口头语言成就的重新评价,以使那些伟大的民谣作者和民间故事的歌唱者也像伟大的书写作家一样得到赞颂。”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4期 管建华 文)
论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
“深——表结构”思维与分析方法
关于音乐民族志书写,有必要根据音乐学和人类学的不同学科方位,区分出音乐本体书写和上下文语境书写(或文化书写)两个层面。在音乐本体书写层面上,传统音乐研究者通常采用同"深层——表层结构"分析思维有关,带有"简化还原"(或"减幅法")和"转换生成"(或"增幅法")这一对具有"归纳——演绎"特点的音乐分析范式或研究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将上述研究思路进一步延伸到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整体层面,以完成"文本——语境"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此类研究的目的:首先,试图处理好田野考察资料、仪式实录文本与阐释性研究之间的关系;其次,阐明从田野及表演实践到案头分析(或反过来,从案头分析到表演实践)这个研究过程中所蕴含的"归纳-演绎"方法论特征;再者,试图搞清楚音乐学学者在这类研究中怎样才能扬己所长,去己所短。
(摘自《乐府新声》2015年第3期 杨民康 文)
音乐北京学:历史、文化及周边
北京学是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中的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自1994年“北京学”概念提出至今,北京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建设、城市建筑研究与保护、宗教文化研究、《北京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对北京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建设性意义的铺垫。而在北京学研究体系中,以北京地区的音乐作为研究内容的专论至今未见。北京地区的音乐有其悠久的历史及文化内涵。金元以来,北京地区的音乐文化,经常成为引领民族音乐发展的风向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味与研究价值。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剧种,都是在北京定型、成熟,并最终走向世界。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活动以及中外音乐交流,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解放后,北京汇聚全国各地的优势音乐资源,在音乐人才培养、音乐创作发展、音乐思潮演变等领域贡献突出,对现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北京学的发展,“音乐北京学”作为专题研究的重要分支,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董晓明 文)
“博格尼亚进程”推动下的欧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
《博格尼亚宣言》作为战后欧洲涉及国家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项高等教育政策,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参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博格尼亚进程”推动下,欧洲众多教育文化发展项目得以实施,使专业音乐教育的学制、学位结构、各教育机构的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体制得到更进一步的改革。文章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欧洲专业音乐教育的一些合作项目;《博格尼亚宣言》的产生及其在欧洲音乐专业教育界的发展;“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体系”(ECTS)在欧洲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应用于发展;搭建欧洲专业音乐教育合作的更高平台;“博格尼亚进程”将迎接更多的挑战;以及“博格尼亚进程”对欧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背景、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意义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是当代音乐教育史中值得高度关注的转折点,他对整个欧洲的专业音乐教育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并对整个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自《音乐艺术》2015年第3期 颜悦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作曲理论
1.书法与音乐的艺术形态转换:我的唢呐协奏曲《痕迹之四》的创作痕迹追述/温德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46-65
2.对拉恩和福特集合标准型及原型标准的比较评析/高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66-84
3.《酒胡子》与我的大型音乐作品《唐朝传来的音乐》/叶国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85-94
4.拂去历史的尘埃: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十一交响曲》内涵及艺术特色简析/李文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8-118
5.音乐的至境:利盖蒂第三册钢琴练习曲创作解析/陈鸿铎∥乐府新声.2015.1.10-21+2
6.论三部性结构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形态演进/王虎;叶文斐∥乐府新声.2015.1.22-30+3
7.《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导言/向民∥乐府新声.2015.1.31-34+3
8.论高为杰《远梦》音高组织的结构作用/吴家军∥乐府新声.2015.1.35-55+4
9.对约翰·科瑞里亚诺《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的分析/韩焱∥乐府新声.2015.1.56-64+4
10.王宁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周强∥乐府新声.2015.1.65-71
11.音·色叠响:浅析《火之岛Ⅱ》/陈俪月∥乐府新声.2015.1.72-77
12.论徐振民《南京安魂曲》主题-动机的音程与“腔音列”结构途径/张宝华∥乐府新声.2015.1.78-89+5
13.发现问题的角度和文献研究的背后:对刘正维《民族调式的“灵魂”效应》等十篇文献的综述式分析/魏明∥乐府新声.2015.1.90-94+5
14.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王西麟交响曲创作中的运用/杨静∥乐府新声.2015.1.95-103+5
15.在精雕细琢中任其自流:里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音高组织初探左延芳∥乐府新声.2015.1.104-109
16.格拉祖诺夫交响曲中谐谑曲乐章的创作特色及风格特征东瑞娜∥乐府新声.2015.1.110-115+6
17.世俗旋律L'homme armé(武装的人)作为定旋律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中对位技法的影响/李天然∥乐府新声.2015.1.116-123+6
18.节拍的“重组”:以约翰·科瑞里亚诺《大马戏》、《花衣笛手幻想曲》两部作品为例/张冀瑶∥乐府新声.2015.1.124-131+6
19.勋伯格自由无调性作品《月迷彼埃罗》主导动机的贯穿发展/张泽玲∥乐府新声.2015.1.132-145+6
20.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节奏特征与运用方式/蔡晴∥乐府新声.2015.1.146-158+6
21.瓦列兹:声音解放的先行者及多元化声响聚合与晶状结构/贾达群∥黄钟.2015.1.4-16
22.诺诺《中断的歌》第八乐章节奏序列辨析/张磊∥黄钟.2015.1.17-26
23.电子音乐作品在Maxmsp平台下彰显东方意蕴:吴粤北《嗟叹之Ⅱ》音乐分析/刘思军∥黄钟.2015.1.27-34
24.“器乐化”思维在贝里奥作品SequenzaⅢ中的体现/欧阳鑫勃∥黄钟.2015.1.35-40
25.庭园美学在武满彻管弦乐曲《梦·窗》配器中的呈现/朱依依∥黄钟.2015.1.41-50
26.冯明洋筝协奏曲《祝捷》的创作探析/余御鸿∥交响.2015.1.91-97
27.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立体化”技法体系建设的研究/许琛∥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40-46
28.和歌、古歌之元素在斯特拉文斯基《日本抒情曲三首》中的渗透与运用/马颖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48-61
29.席曼诺夫斯基《钢琴奏鸣曲》和声语言研究/刘楠∥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62-71
30.全音阶的萌芽及其在李斯特作品中的运用/石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72-83
31.独具匠心的民族情韵:析罗忠镕的《圆号与钢琴奏鸣曲》/邓连平;吴春福∥中国音乐.2015.1.99-104
32.王西麟交响组曲《太谷秧歌》之音高语言研究/朱婧燕∥中国音乐.2015.1.123-133+146
33.王西麟《第五交响曲》复调技术研究(上)/杨静∥中国音乐.2015.1.134-146
34.在“转化”中创造:《岗拉美朵》创作札记/高为杰∥音乐探索.2015.2.3-7
35.叶小纲第二交响曲《地平线》分析心得:多体裁的单乐章表现与核心材料贯穿/李吉提∥音乐探索.2015.2.8-15
36.三种音高思维多样化的创作途径:以巴伯的钢琴作品《夜曲》Op.33为例/姚恒璐∥音乐探索.2015.2.16-25
37.利盖蒂《安魂曲》第二乐章的创作特征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陈鸿铎∥音乐探索.2015.2.26-37
38.从贾国平三部新室内乐作品析其创作与审美观/陈国威∥音乐探索.2015.2.38-43
39.对有效分析的探索:以解读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调式归属与句法结构为例/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20-43+138
40.萧友梅《和声学》研究/刘冬云∥音乐研究.2015.2.52-61+103
41.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樊祖荫∥音乐研究.2015.2.75-84
42.单音程与其复音程的协和度差异及纯五度复合和声排列/魏扬∥音乐研究.2015.2.85-93+127
43.论织体变奏/郑刚∥音乐研究.2015.2.94-103
44.当代民族室内乐纵向音响构建探析: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代表作品为例/麻峰;万良琦∥乐府新声.2012.2.9-12
45.雷格尔主调音乐中的线性运动/李冬; 13-17
46.探求捷克新民族主义音乐的现代意蕴:以雅那切克《小交响曲》为例/宋戚∥乐府新声.2012.2.18-23
47.解密“生命的语境”:奥阿纳音乐作品中的图形密码释意/刘奇∥乐府新声.2012.2.24-29
48.继承、发展、创新之力作(上):浅析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咒语》/孙博∥乐府新声.2012.2.30-33
49.现当代马肖音乐研究的学术走向/邓欢欢;孙国忠∥乐府新声.2012.2.34-38
50.作曲家“神话范畴”分析/杨婧∥音乐与表演.2015.2.15-21
51.何为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何为?:现象学视域下的“音乐作品”诠释/杨明刚∥音乐与表演.2015.2.22-25
52.现代语境下的筝曲音韵构造:王建民古筝音乐创作的技术与理念述评/王安潮∥音乐与表演.2015.2.82-88+161
53.金湘《琴瑟破:为琵琶与交响乐队》(OP.87 NO.1)创作技法研究/王硕∥音乐与表演.2015.2.89-94
54.现代西方政治题材音乐之典范:评析美国当代作曲家热夫斯基钢琴变奏曲《不屈之民》/邓良∥音乐与表演.2015.2.106-110+161-162
55.古拜杜林娜带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钱亦平∥音乐艺术.2015.2.56-72
56.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贾达群∥音乐艺术.2015.2.73-86
57.我国当代群众歌曲创作分析/蔡梦∥音乐研究.2015.3.52-59
58.德彪西:印象的抽象表述观念及其新变奏方式和意识流结构/贾达群∥音乐研究.2015.3.82-94
59.“插入观念”在德国音乐理论中的学理探源/李冬∥音乐研究.2015.3.95-104
60.音群”初探/潘锴∥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37-61+122
61.郭祖荣交响曲和声素材拓展的七个路径/檀革胜∥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62-75
62.原型意象的映射与对应:莫里斯·奥阿纳原型意象主题的创作技法研究/刘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76-86
63.歌剧《白蛇传》乐队音乐创作中的中国元素分析/宫晓霞∥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87-97
6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图景:探究末乐章“音乐”与“诗”对于作品结构的深层意义/邓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53-63
65.社会变迁中的作曲家个案研究:陈培勋生活历程解读/李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95-105
66.探寻民族基因与现代作曲理念融汇的成功之作:宋名筑《彝歌》(小提琴与钢琴)音乐分析/陈国威;何莲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0-117
67.论合成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孙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2.118-125
68.一个值得研究的人与作品:读冯欣欣的《序列理念的笃行者——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Ⅰ—ⅩⅣ研究》/田可文∥音乐探索.2015.3.51-54
69.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混合主—复调结构:以弦乐四重奏为例/塔·丘列吉扬;彭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53-65
70.对称、结缘、全项积数列结构:巴比特《钢琴曲三首》序列关系及第二首乐曲音高组织/魏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66-82
71.曹光平“前卫·中卫·后卫”的作曲理念探析:以三首唐诗艺术歌曲为例/纪欢格∥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91-98
72.何安东五首艺术歌曲研究/冯长春;崔慧子∥音乐与表演.2015.3.102-109+145
73.歌词韵律的时代特色与个性追求:以“歌声飘过三十年”和“中国梦”主题金曲歌词用韵为例/谈莉;江菲∥音乐与表演.2015.3.110-115+7
74.阿沃·帕特的“钟鸣风格”及其音乐材料处理/王沙里∥音乐与表演.2015.3.116-119
75.赋格的特征、演化及其精神/刘永平∥黄钟.2015.2.17-24
76.同级和弦群与同名调群:萨蒂《季姆诺佩蒂》和声现象分析与理论归纳/胡向阳∥黄钟.2015.2.25-33
77.人神合一的圣洁之作:黄汛舫的编钟与乐队《天壇》/田可文∥黄钟.2015.2.34-42
78.隐性的创新:谈库塔克创作技法的继承与延伸式创新/王鹏∥黄钟.2015.2.43-54+64
79.继承·融汇·创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和声语言探究/王伟∥黄钟.2015.2.55-64
80.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画面感:埃里克·萨蒂钢琴组曲《运动与嬉戏曲》创作思维剖析/马颖辉∥黄钟.2015.2.65-78
81.东西方的融合:鲍罗丁《C小调钢琴五重奏》创作研究/张希∥黄钟.2015.2.79-85
82.勋伯格“解放不协和音”的早期实践/袁利军∥黄钟.2015.2.124-134
钢琴艺术
1.谈指挥系钢琴艺术指导的职责及其特殊性/曾妍,赵琳∥乐府新声.2014.3.149-158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王晨∥乐府新声.2014.3.193-197
3.论钢琴缩编谱的演奏/谢贝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95-110
4.锦绣河山入梦中:评黄桢茂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锦绣祖国》/梁茂春∥音乐探索.2014.4.81-85
5.民国时期我国钢琴创作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的解析与认知/杨佩红∥乐府新声.2014.4.123-126
6.论怎样更好地弹奏钢琴曲中的歌唱性旋律/龚明珠;刘昕蔚∥乐府新声.2014.4.171-175
7.中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钢琴教学比较/李海川∥中国音乐.2014.4.223-227
8.练习与演奏的认知策略和技巧导论/菲利斯••阿尔伯特•莱勒∥钢琴艺术.2014.1246-53
9.也谈乐谱版本/赵惠康∥钢琴艺术.2015.1.49-53
10.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陈薇∥交响.2014.4.105-110
11.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特征/朱长莉∥交响.2014.4.120-125
12.探析民国时期的钢琴教育及钢琴音乐文化/熊旭;贺丹为∥音乐探索.2015.1.128-130
13.我的钢琴教学经验总结/赵屏国∥人民音乐.2015.2.25-28
14.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审视/冯效刚∥音乐与表演.2015.1.27-37+161
15.大学钢琴副科教学形式的新方向:对美国大学音乐专业钢琴集体课的思考/张丹∥乐府新声.2015.1.172-174
16.论钢琴音乐织体的风格特征/王庆∥乐府新声.2015.1.213-224
17.刍议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李芳∥黄钟.2015.1.142-147
18.过去与未来的相遇:现代钢琴曲《梦的印象》的拼贴技术与演奏分析/黄伊娜∥交响.2015.1.124-128
19.钢琴作品的和声起伏探究/王伟∥交响.2015.1.129-135
20.爵士的语汇,古典的形式,浪漫的情怀:试析凯帕斯汀《变奏曲》/何南南∥交响.2015.1.136-139
21.门德尔松《三首钢琴练习曲》的分析与演奏/刘娟∥交响.2015.1.140-144
22.德彪西艺术歌曲《阳台》的钢琴伴奏艺术/万佳乐∥交响.2015.1.145-148
23.如何演奏卡帕斯汀钢琴独奏曲《破晓》(Daybreak)Op.26/孙岩∥乐府新声.2015.2.139-141
24.钢琴弦槌整音技术与音质评价/秦敏静∥音乐探索.2015.3.121-125
25.亚历山大技巧在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具体运用/卢青∥音乐探索.2015.3.126-131
26.游走于钢琴与古琴之间: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特色与演奏探微/黄伊娜∥黄钟.2015.2.135-140
27.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钢琴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特色/王琳∥黄钟.2015.2.155-160
28.对“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新思考:兼及武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现状及改进探讨/祝炼坪∥黄钟.2015.2.161-168
戏剧音乐
1.婺剧“侯阳高腔”命义辨考/郭克俭∥中国音乐学.2014.4.74-84+132
2.花鼓滩簧声腔支系考证/袁环∥中国音乐学.2014.4.85-95
3.南昆念白声学实验分析(一)/韩启超∥中国音乐学.2014.4.102-114
4.徐州小戏“叮叮腔”起源考/郭芳∥乐府新声.2014.4.20-22
5.湖南临湘花鼓戏音乐探微/陆雯∥乐府新声.2014.4.23-30
6.京剧“样板戏”《龙江颂》腔式改革初探(中)/王学仲∥乐府新声.2014.4.; 82-88
7.从现代京剧《沙家浜》到交响音乐《沙家浜》的音乐转化(下)——兼谈现代京剧音乐的交响化/郝宏歌;范哲明∥乐府新声.2014.4.; 89-98
8.威尔第歌剧《奥赛罗》的角色塑造与生成语境(上)/董蓉∥乐府新声.2014.4.; 99-109
9.影视音乐中审美期待与偏离问题的探究张韵∥乐府新声.2014.4.; 110-115
10.平阳民间单档布袋戏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蓝天棉∥中国音乐.2014.4.172-176
11.京剧皮黄音乐的审美特征/熊露霞∥戏曲艺术.2014..4.83-85
12.张君秋唱腔创新研究/杨晓辉∥戏曲艺术.2015.1.116-120+128
13.京剧唱腔音乐的逻辑重音/李楠、赵艳∥戏曲艺术.2015.1.121-124
14.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地方戏曲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山西孝义碗碗腔为例/焦春梅∥交响.2014.4.64-69
15.东莞木鱼歌之悲情主题和悲情意象/梁宝忠;黄琼∥交响.2014.4.70-74
16.捕捉“永恒的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生命力/叶松荣∥音乐研究.2015.1.92-97
17.探究音乐剧的学科属性/周映辰∥人民音乐.2015.2.62-65
18.我的歌剧记忆及我对歌剧创作问题的思考/唐建平∥音乐与表演.2015.1.69-71+68+72+163
19.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咏叹调套曲形式研究/李巍∥音乐与表演.2015.1.92-96
20.歌剧分析评论之我见(上)/李吉提∥乐府新声.2015.1.5-9+2
21.歌剧音乐剧复排与版权/傅显舟∥人民音乐.2015.4.74-76
22.“守正”与“创新”:威尔第的歌剧观在《奥赛罗》的实践研究/董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26-39
23.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研究现状及“唱腔分析”含义引发的思考/夏侯玲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84-89
24.闽南戏曲唱腔语言的音韵特征与艺术处理:以高甲戏为例张毅琛;余幸平∥中国音乐.2015.1.118-122
25.中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与当代意识/林戈尔∥音乐探索.2015.2.44-47
26.论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的精神内涵/屠艳∥音乐探索.2015.2.48-53
27.朴素善美 求新突变:评台湾第一部原住民歌剧《逐鹿传说》/徐晓慧∥音乐探索.2015.2.54-57
28.论英语学界对中国电影戏曲音乐传统的差异性审视/石嵩∥音乐探索.2015.2.58-64
29.印度尼西亚华人布袋戏的历史、演出形态与音乐/蔡宗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8+108
30.《奥瑟罗》与《奥赛罗》:莎士比亚戏剧到威尔第歌剧的“脚本转型”/董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98-108
31.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当代审美解构与传播/张诗扬;王进∥乐府新声.2015.2.67-70
32.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演唱的风格呈现与韵味处理/智艳∥音乐艺术.2015.2.87-98
33.重塑摩西:从歌剧《摩西与亚伦》中探寻勋伯格的自我意象之显现/王婷婷∥音乐艺术.2015.2.111-120
34.歌剧思维映射下的复合曲式结构特征:以歌剧《茶花女》与《楚霸王》为例/何华茂;魏扬∥音乐探索.2015.3.132-137
35.西洋歌剧排演中字对字研究的重要性/周志良∥音乐探索.2015.3.1138-141
36.论劝善调与秦腔的声腔渊源关系/辛雪峰∥中国音乐学.2015.3.75-82
37.浙皖(南)地区现存昆曲酬神戏抄本叙录/李文军∥中国音乐学.2015.3.83-89
38.粤港文化碰撞下的深圳罗湖“粤曲社”调查研究/仲立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15-27
39.盖州皮影唱腔的地方化调适/杜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28-40
40.歌剧《莎乐美》中主导动机运用的戏剧意义研究/马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118-127
41.“毒剂效力”: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的音乐叙事:以第一幕《风暴场景》及《爱情二重唱》为例/董蓉∥音乐与表演.2015.3.89-95+7
42.中国戏曲《寻亲记》在琉球的传播/刘富琳∥黄钟.2015.2.92-97+117
43.从声腔形态的比较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黄东阳∥黄钟.2015.2.98-107
44.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樊凤龙∥黄钟.2015.2.118-123
45.京剧旦角唱段中“悲怨”的审美风格探析/段蕾∥音乐研究.2015.4.32-40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1.手风琴在音乐文化市场变革中的生存窘态/刘健婷∥交响.2014.3.138-142
2.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解析/冯小桐∥交响.2014.3.149-153
3.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赵新芝∥交响.2014.3.154-156
4.琴声笛韵话“流浪”: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原版与长笛改编版比较研究/章滨∥黄钟.2014.3.163-172
5.论现代大提琴作品中的“非弓”演奏/蔡菁婧∥音乐探索.2014.3.71-77
6.虚拟管弦乐器的制作技术研究/秦诗乐∥乐府新声.2014.3.47-57
7.文化视域下我国小提琴艺术民族风格与特征研究/李雯隽∥乐府新声.2014.3.145-148
8.加拉米安的小提琴教学体系评述及其运用/温德经∥乐府新声.2014.3.165-169
9.自由低音手风琴“抖风箱”技法及其体现/鲁晓玲∥乐府新声.2014.3.223-227
10.梅西安管风琴《圣三一神秘沉思曲》的电子管风琴改编探析/尚方∥乐府新声.2014.4.133-138
11.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业教学实践应用/温德经∥人民音乐.2014.12.34-36
12.伊萨伊《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常林;李淦亦∥交响.2014.4.100-104
13.声音与乐器历史属性:以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弓弦乐器阔布孜研究为例/王建朝∥音乐探索.2015.1.31-38
14.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中的心智研究/王飞∥音乐探索.2015.1.134-139
15.分音时域特性分析法应用于乐音音色比较初探:以古琴为例/杨帆∥中国音乐学.2015.1.125-129+116
16.无伴奏长笛曲《雨》的演奏研究/金洺羽∥乐府新声.2015.1.228-230
17.中提琴“集体演·听·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盛利∥交响.2015.1.120-123
18.阿瓜多《新吉他教程》实用价值之我见/何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90-102
19.西方管乐艺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述论/解晓瑞∥中国音乐学.2015.2.71-78+84
20.音色与技巧的双重构建:解析拉威尔《丑角的晨歌》的电子管风琴改编与演奏/尚方∥乐府新声.2015.2.106-110
21.柯达伊《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处理/梁冬梅∥乐府新声.2015.2.180-182
22.从方岽清大提琴作品谈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发展/关立红∥乐府新声.2015.2.183-185
23.社会人文视角下17至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艺术的特征与价值/李雯隽∥乐府新声.2015.2.186-189
24.中音长号《降B大调协奏曲》演奏技术处理探微/李今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123-128
25.单簧管基础练习新探/何也墨∥音乐探索.2015.3.109-120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梦与人类新文明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文化中王道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的双重复兴,并由此而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大地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的存在状态,在这一意义上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诞生。当今中国人民基于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内在的“身与心”之间的和谐的追求,将为“中国梦”抹上一层浓浓的新的文明的底色。“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开创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这是由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必然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不相同所决定的。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自信不仅来自于对自己所走的这一道路的独特性的认识,更来自于对自己所走的这一道路的优越性的领悟。“中国梦”对人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这种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占整个世界20%的中国人安居乐业、富裕幸福,更重要的在于它将为人类文明走出困境开辟出一条新路,它的实现意味着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大地上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他所说的“造福世界人民”当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无疑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梦”为“为世界变得更为美好”提供了一幅新的文明图景,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演进创造了新的范式。
(摘自《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陈学明 文)
从艺术批评看创作
当下,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文艺如此多元发展,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急需文艺批评有效行使手中的思想权杖,导航文艺发展。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直言不讳地指出,艺术评论缺席,使中国美术在世界大而不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批评把整个美术引导到理想主义层面上,那么90年代的艺术批评是‘为虎作伥’,其实90年代没有真正的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已经从主导地位过渡到像一个咖啡馆的作用,或者一个物业的服务人员。”整个当代艺术批评退出了当代创作世界,这也导致了中国美术虽然市场第一,但并没有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对于当代艺术来讲,最重要的还不是艺术形态本身,而是批评体系的建设。而音乐家金兆钧则指出,“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一个更合理、更适合现在社会需要的一个评价体系”,需要很好的顶层设计。“如果中国人再年复一年地听《小苹果》,这个国家的音乐就完蛋了。”至于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认为,传统的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已经根本解决不了当下中国电影很多问题了。他指出电影批评“比起美术界和音乐界的处境更要命”。但是面对当下电影创作放弃社会和文化责任独尊产业逻辑等很多问题,如果电影批评不尽其责,完成自己的电影美学建构,中国电影的未来堪忧。舞蹈理论家罗斌直言,中国的舞蹈批评,早就被各种力量绑定。虽然理论建设并不乐观,但我们自洽的学术体系生成于我们的文脉,是最终生成在这个土地上这个人群血脉中言传出的东西,正如林怀民秉持的三个字“做自己”。
(摘自《中国艺术报》2015年7月27日 乔燕冰文)
再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是一个备受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来,教学理念层面的变化掩盖了教学的真实具象。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和自由,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学摆脱功利化和工具性束缚,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彰显;教学走出奴役和控制,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关照;教学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全面发展得到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样态表现为学生是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个性化的人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教学彰显人性尊严,充满快乐和自由,学生在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8期 王嘉毅、马维林 文)
新书推荐
1.对话音乐家:陕西作曲家群体研究/刘蓉编著 J603/L73(R)
2.薪火相传——纪念著名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先生诞辰120周年/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编 J609.92/P73(H)
3.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张阿利主编 J909.2-53/Z31(A)
4.唐代音乐文化研究/李西林 J609.242/L35(X)
5.晋中秧歌音乐分析与创作(上/中/下册)/关庆顺 著 J614.3/G78(Q)
6.燕南芝庵《唱论》研究/白宁 著 J616.2/B16(N)
7.秦腔经典唱段与管弦乐队戏曲配器作品选/程长宁著 J643.411/C54(C)
8.中国风钢琴入门教程(1-3)/王磊 编著 J647.411/W34(L)
9.巴松中国传统音乐音阶及练习曲/冯继铖,刘根祥 编著 J647.151/F62(J)
10.中国民歌钢琴曲集(少数民族卷) J647.41/B59(C)
11.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 J647.41/B59(C)
12.府谷二人台艺术(上/下册)/郭侯绪 编著 J825.41/G94(H)
13.电影读解与评论/张阿利 著 J905/Z31(A)
14.明年春色倍还人/张语洋 著 I217.62/Z36(Y)
15.渔邨诗抄/刘渔龙著 I266/L76(Y)
(采编部单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