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7期(总第110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朱载堉《律学四物谱》与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
——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解读
通过对冯文慈点注朱载堉《律学新说》理论要点的归纳和解读,论述朱载堉对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朱载堉《律学新说》是研究“同律度量衡”之作《律学四物谱》更名而成,并拓展研究范围,建立新法密律。我国自虞舜至周代以“璧羡之法”完成的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史称“周制”。朱载堉从律的本源是“律度”换算、汉人释璧两种形制造成学术界分歧、《史记·律数》与《汉书·律历志》记载律数不同的辨析以及采用新法密律进行“律度”演算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律学“以振动物体的长度表示律长”原理的科学性是在周制“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摘自《音乐探索》2015年第3期 辛晓峰、沈博 文)
借字的原理和运用
借字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而富于艺术性的音乐发展手法,它有单借、双借、三借、四借等多种表现形态,通过宫调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可以形成五宫还原、五调朝元、三十五调朝元等丰富复杂的乐曲结构形式,具有深厚的乐律学和曲式学内涵。借字及其发展形式的历史尚需深入探究。在民间音乐中,借字手法所体现的高度的逻辑性、器乐性是非常突出的。演奏者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大的技术难度,而普通听众不可能了解这种难度,所以这些复杂变化虽然也有延长演奏时间的实际功用,但更主要的是同行之间的对话,是艺人对自我
的挑战和欣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自娱性。在五宫还原、五调朝元、三十五调朝元等基本曲调及其变体多次出现的形式中,为避免单调、
重复,基本曲调的加花、叠奏以及其他手法产生的变化显得较为重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宫调与旋律以至其他方面的发展群星闪耀,充分发挥借字手法的艺术魅力。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褚历 文)
为“官拍”进一解
“官拍”,南宋音乐节拍术语。“官拍”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目前来看,涉及曲学、词学、音韵学、乐律学、古谱学、训诂学、文献学和断代史学等学科领域。对于“官拍”的既有解释通常是依据张炎《词源·讴曲旨要》“官拍艳拍分轻重”的记载加以阐释。本文浅释的“官拍”为“均等节拍”之意,具体到《愿成双·愿成双令》则是打四句均等节拍,且每句三拍。对于这一结论,《愿成双》《讴曲旨要》《遏云要诀》《九宫大成》等文献可以互证。本文进一步认为,与“官拍”相对应的概念是“艳拍”,且“艳拍”为“非均等节拍”之意,《愿成双·赚》《愿成双·三句儿》皆为“非均等节拍”。本文的意义,或在于提供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官拍”新含义、挖掘了后世曲谱与文本文献的研究价值、拓宽了《愿成双》的解译思路,从而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增大了进一步复原宋代音响的可能性。
(摘自《音乐研究》2015年第4期 于韵菲 文)
对西方音乐现代性的若干思考
——以记谱法与键盘乐器为例
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表现在从一种基督教化了的音乐转变为世俗化音乐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音乐”。这种现代性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即在于音乐的书面化记录——记谱法在若干世纪中的发展演化。正是由于记谱法,西方音乐脱离了自然演化的惯性,从而走上了艺术音乐的人工演化之路。而键盘乐器,作为西方音乐现代性的万能乐器,使西方音乐的调性体系得以发育完成,在近代成为器乐化音乐思维的标志性乐器。以键盘乐器为核心,西方音乐建构了自身的现代性模式。西方音乐的荣光,就在于乐谱形式的作品与被演奏表达的多种可能性之间的对立矛盾,也可以表述为概念与其实现的对立乐谱与键盘,正是西方文明理性化在音乐领域的独特产物,它们共同塑造了西方音乐的现代性特征。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李晓东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琵琶的泛音、按音与推拉音/吴浩琼∥音乐研究.2014.1.116-125
2.哈萨克民族乐器与键盘乐器的室内乐实践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哈萨克民乐团为例/沙莎∥交响.2014.1.102-107
3.口述历史书写的琴学实践:以《蜀中琴人口述史》制作为例/杨晓∥中国音乐学.2014.1.77-82+24
4.“奏出现代中国”与“为现代中国而奏”:记1949年后民族乐器国家行业标准的确立/高舒∥中国音乐学.2014.1.107-113
5.由竾及篪:篪在先秦的原貌/孙克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46-52
6.交互性的美学意义:唢呐的声音呈示与生存环境/刘姝彤∥音乐与表演.2014.1.39-46
7.中立音在广东汉乐丝弦乐中的审美意趣与存在意义/张璇∥音乐与表演.2014.1.47-49
8.当代琵琶协奏曲审美意趣研究/于亮∥音乐与表演.2014.1.34-38
9.直白的含蓄:对解析古琴如何通过具体声音与器物表述抽象古典性的一次尝试性作业/赵文怡∥音乐与表演.2014.1.29-33
10.古琴西徂史迹寻踪:由严晓星《高罗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想到的/宫宏宇∥音乐与表演.2014.1.77-89+201-202+166
11.绍兴琴派琴谱溯源研究/郭艺璇∥音乐与表演.2014.1.110-114
12.唐传五弦谱及其相关的五弦琵琶柱制再考/温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48-55
13.散落于津港之畔的古铜音:天津汉沽飞镲的考察与研究/贾欣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69-77
14.二胡演奏中弓法的表情功能/陈智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95-102
15.金石之学管弦之道/杨 琛∥中国音乐.2014.1.116-120
16.扬琴改革的历史和思考/李玲玲∥中国音乐.2014.1.225-228
17.《闲叙幽音琵琶谱》研究/庄永平∥乐府新声.2014.1.191-196
18.以“操缦”观成公亮琴乐:从《忆故人》谈起/李娟∥音乐研究.2014.4.39-47+85
19.古琴综合谱式改革之回顾与瞻望/隋郁∥音乐研究.2014.4.48-55+9
20.琵琶行者:章红艳/明 言∥音乐探索.2014.2.66-68+74
21.建国以来巴蜀琴学研究回顾/甘绍成;杨迪瑞∥音乐探索.2014.2.69-74
22.五弦琵琶柱制再考/温和∥音乐与表演.2014.2.98-104
23.杨宗稷《琴学丛书》中的诗乐谱/吴志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95-105
24.当代中国竹笛音乐发展脉络/徐宗科∥乐府新声.2014.2.219-226
25.五弦琵琶研究述评/张寅∥人民音乐.201.2.76-79
26.现代传媒条件下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几个问题/田耀农∥人民音乐.2014.4.43-45
27.弓弦上的瑰丽人生:闵惠芬与20世纪二胡艺术/乔建中∥人民音乐.2014.6.21-25
28.二胡演奏泛论/刘再生∥人民音乐. 2014.8.40-43
29.论刘德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史贡献/乔建中∥人民音乐. 2014.10.4-8
30.现代中国竹笛制作的发展和改良/常筝∥人民音乐. 2014.10.38-40
31.再论八音:从类书出发谈八音之外的古代乐器分类方法/刘张杰∥人民音乐. 2014.11.60-65
32.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宋飞∥中国音乐.2014.2.42-50
33.丝绸之路上的膜鸣乐器:手鼓/张欢;谢万章∥中国音乐.2014.2.60-65+165
34.论古筝的改良与改革/李莉飒∥中国音乐.2014.2.179-181+192
35.浙江民间器乐曲中“合头”与“合尾”的音乐形态研究/汪静渊∥中国音乐.2014.2.186-192
36.论古代“朱丝弦”的器用与象征/李丽敏∥中国音乐.2014.2. 201-202+254
37.古琴曲《潇湘水云》的结构特征/王非∥中国音乐.2014.2. 210-219
38.《全唐诗》中的曲项琵琶史料考论/孙玮志∥交响.2014.3.47-51
39.“声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论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刘丽娟;∥音乐艺术.2014.3.54-58
40.唢呐在乐队中使用的若干思考/李建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26-30
41.何为潮州琵琶?:不同时空中的潮州琵琶形态特征考察与比较研究/吴欣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52-64
42.新中国成立以来五线谱竹笛教材发展轨迹/郝益军∥音乐与表演.2014.3.123-128+55-56+163+162
43.笙的和音演奏及其合理运用/苏博∥音乐与表演.2014.3.153-156
44.二胡基础性弓法训练与研究/李乃平;李家仑∥乐府新声.2014.3.120-123
45.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知行合一”/张明∥乐府新声.2014.3.177-181
46.二胡艺术的闵惠芬时代/刘光宇∥中国音乐.2014.3.5-10
47.小乐器大文化:笙/朱海鹰∥中国音乐.2014.3.60-65+71
48.日本筝的发展历程及十三弦筝的制作/崔杨∥中国音乐.2014.3.66-71
49.筝在民间,乐分南北:谈20世纪初至1948年的筝乐/王英睿∥中国音乐.2014.3.84-94
50.“二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综述/宋菲飞∥中国音乐.2014.3.81-83+94
51.藏族传统乐器哔旺及其发展源流之己见/觉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32-39
52.在扬长补短间的选择:当代专业唢呐改革回朔/石一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5-11
53.朝鲜族长鼓的“长短”特征/彭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2-19
54.北宋古琴音乐体裁“调子”文献考/薛冬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65-71
55.蜀山琴汇:“2013传统琴学研究暨现代琴学新视野拓展研讨会”综述/杨晓∥音乐探索.2014.4.7-13
56.古琴记谱法的发展趋向浅议/龚一∥音乐探索.2014.4.14-22
57.中国古琴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管建华;杨静∥音乐探索.2014.4.23-29
58.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章华英∥音乐探索.2014.4.30-44
59.蜀派古琴叶氏一脉琴人《流水》第六段奏法述略/曾成伟∥音乐探索.2014.4.45-49
60.民族管弦乐队改革与创作理念之变迁/张立忠;王怡∥音乐研究.2014.6.112-118
61.论中国弹拨乐器在古代的社会身份及审美特征/李丽敏∥音乐艺术.2014.2.70-75+4
62.传古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乔建∥音乐艺术.2014.4.中13-19
63.当代筝曲特殊“定弦”之技法特征/乔荍∥音乐与表演.2014.4.132-136
64.从“本土音乐”到“世界舞台”:匈牙利钦巴龙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变迁/王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4.27-34
65.20世纪中国琵琶艺术发展概观/吴慧娟;孙丽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4.35-43
66.谈唢呐“慢花舌”的吹奏技巧/张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4.68-71
67.巨擘遗规——黄勉之古琴演奏特点初探/吴叶∥中国音乐学.2014.4.115-120
68.唢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产生与发展的历时性研究/孙茂利∥中国音乐学.2014.4.121-126+142
69.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管窥/张立忠;王怡∥中国音乐学.2014.4.127-132
70.谢导秀与当代岭南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马达∥中国音乐.2014.4.53-56+113
71.中州琴派的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初探/曹晓卿∥中国音乐.2014.4.103-113
72.炭化重竹琴马试用于402扬琴的声学分析研究/余兆欣∥中国音乐.2014.4.121-126
73.论岭南少数民族乐器的曲目来源及演奏特征/楚卓∥中国音乐.2014.4.137-139+158
74.三秦大地之子:周延甲/盛秧∥中国音乐.2014.4.186-191+26
75.传统二胡曲《汉宫秋月》音乐源流考述/柴帅∥中国音乐.2014.4.200-208+212
76.莫高窟隋唐壁画“葫芦琴”图像再考/刘文荣∥音乐研究.2015.1.82-91
77.学筝五法:听、唱、弹、录、演/沙里晶∥音乐探索.2015.1.140-144
78.杨少彝先生与中国民族音乐琵琶艺术/张鸣;王范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28-133
79.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多声乐器/樊祖荫;王硕∥音乐艺术.2015.1.55-67
80.论古瑟对琴、筝乐器发展之影响/付丽娜∥黄钟.2015.1.101-107
81.沈仲章与恩师刘天华/沈亚明∥中国音乐.2015.1.192-198
82.筝歌史略/马磊∥中国音乐.2015.1.153-156
83.二十一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乐器研究述评/王丹∥中国音乐.2015.1.170-174+179
84.人琴合一声及两仪:高胡持琴方式的声学阐释/史智轩∥中国音乐.2015.1.223-228
85.20世纪中国琵琶艺术发展探赜/吴慧娟∥中国音乐学.2015.2.130-134+139
86.从《全唐诗》看蜀地与唐代古琴发展之渊源/邓婷;肖占鹏∥乐府新声.2015.2.39-43
87.竹笛表演艺术规范化道路的形成及适应性教学/张科威∥乐府新声.2015.2.150-152
88.二胡艺术的基因图谱与艺术逻辑/邱波∥音乐与表演.2015.2.54-57+161
宗教音乐
1.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傅暮蓉;杨秋悦∥人民音乐.2013.3.48-49
2.保持、求变、追踪:中国与周边南传、汉传佛教音乐城市化的比较研究∕杨民康∥音乐艺术.2013.1.109-118+7
3.丧葬礼俗中的北京民间佛事音乐∕姚慧∥中国音乐.2013.1.64-68
4.基督教传教士与工尺谱∕宫宏宇∥音乐探索.2013.1.31-40
5.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董宸∥音乐探索.2013.2.68-74
6.从《儒院文稿》看早期成都儒坛的设置、仪式与洞经音∕乐甘绍成∥音乐探索.2013.2.75-82
7.云南与东南亚傣仂南传佛教文化圈寺院乐器的比较研究:以太阳鼓及鼓乐的传播与分布为例∕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2.52-61+83
8.东汉道教仪式音乐之初步研究∕蒲亨强;李劲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2.107-113
9.虔信的天籁之音:论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的宗教情结∕张晨∥乐府新声.2013.2.161-170
10.拉索的世俗经文歌初探∕朱苹∥天籁.2013.2.72-87
11.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周耘∥黄钟.2013.2.117-125
12.对温州市区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的体验与阐释∕林立策∥中国音乐学.2013.2.105-111
13.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项阳∥中国音乐.2013.2.1-10+15
14.梵呗华严字母的华化∕傅暮蓉∥中国音乐.2013.2.47-58+193
15.云南藏传佛教音乐的形态特征∕桑德诺瓦∥中国音乐.2013.2.59-71
16.道乐著经典仙韵全景现: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李刚∥中国音乐.2013.2.245-248
17.声音中,听“道”的诗意: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Op.45)的音乐宗教性指认∕郭一涟∥中国音乐学.2013.3.125-131
18.阐释人类学及论文写作:福州宗教音乐活动研究实例∕杨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10-20
19.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器乐的风格特征∕蒋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21-39+112
20.现代佛教音声梵呗分类∕傅暮蓉∥中国音乐.2013.3.14-24+74
21.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叶明春∥交响.2013.4.12-26
22.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的渊源关系∕曾金寿∥交响.2013.4.41-50
23.梵呗华严字母的演唱及其意义∕傅暮蓉∥中国音乐.2013.4.47-52+62
24.中州佛乐录要∕袁静芳∥音乐研究.2013.6.5-12
25.佛乐分类新论: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为例/胡晓东∥音乐研究.2014.2.82-95
26.瑜伽焰口仪轨音乐传承体系探微:以重庆罗汉寺为例/胡晓东∥中国音乐学.2014.1.83-90
27.东晋道教仪式音乐之初步研究/蒲亨强;王静∥音乐探索.2014.1.96-102
28.东晋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蒲亨强;贾力娜∥音乐研究.2014.3.38-43+87
29.伎乐供养的僧尼化:中土佛教音声发展的分水岭:以五台山佛教音声为例的考辨/孙云∥音乐研究.2014.3.44-51
30.“为用”与“制度”的博弈: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研究/孙 云∥中国音乐学.2014.2.94-103
31.文以载道乐以和德:“‘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综述/玄音∥黄钟.2014.2.3-9+201
32.道教仪式音乐的体系及其风格特征/吕锤宽∥黄钟.2014.2.10-29
33.明代皇家道士朱权及其音乐理论研究/张泽洪∥黄钟.2014.2.30-36
34.“经忏丛林”的道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关于武汉长春观道教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下思考/胡军∥黄钟.2014.2.37-44
35.论云南蓝靛瑶道教仪式音乐中的民歌演唱套路/杨民康∥中国音乐.2014.2.37-41+50
36.藏传佛教“因明”中的音乐学方法论/嘉雍群培∥中国音乐.2014.2.51-54+59
37.“佛法的腔调”:论无锡宣卷音声的仪式性特征及信仰核心/李萍∥中国音乐.2014.2.72-79+84
38.萧山道教丧葬仪式音乐考察与比较研究/李文军∥中国音乐学.2014.3.110-114+11
39.近三十年我国佛教音乐哲学研究述评/周钟∥音乐与表演.2014.3.53-58
40.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与地域流派/李春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27-41
41.上海开埠后教会音乐活动研究/宫宏宇∥音乐艺术.2014.2.50-62+4
42.唐代南岳的禅门音乐/代宏∥交响.2014.4.41-48
43.大相国寺佛乐中的三弦演奏艺术/王玉∥人民音乐.2015.2.60-62
44.古青州北朝佛教造像中的飞天伎乐用乐研究/曹晓卿∥中国音乐.2015.1.70-77
45.对大相国寺佛教音乐中扛鼓源流的几点浅思/贾冬∥中国音乐.2015.1.199-203
46.南北朝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蒲亨强;陈芳∥中国音乐学.2015.2.47-53
47.音声中的佛法与佛法中的音声:《藏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中的藏传佛教音乐哲学观念研究/周钟;刘陈英子∥音乐与表演.2015.2.137-144+160
音乐传播学
1.留声技术上中国市民音乐文化的拟态传播/聂莺∥人民音乐.2013.6.72-75
2.数字音乐文化传播中的版权困境与解决之道/张丰艳∥中国音乐.2013.4.174-177
3.歌曲与歌唱的口耳传承: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共同关注/哈肯(著)/陈骢;管建华(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4-11
4.新媒体视域下的音乐传播:以“513教室”电子乐团为例/蒋晶∥人民音乐.2014.3.79-81
5.古典音乐自媒体传播的现状与趋势/李小莹∥人民音乐.2014.11.81-83
6.近代传媒影响下武汉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变迁/李俊∥黄钟.2014.3.186-193
7.从广东淘金客到谭盾: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新西兰的传播(1865-2013)/宫宏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16
8.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变”与“不变”/王耀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95-100
9.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海外有效传播的“三关键”与“五步骤”/郭小利;王耀华∥中国音乐学.2014.4.96-101
10.音乐传播中的道德因子/钟佩霖∥音乐探索.2015.1.113-117
书评
1.小口琴 大世界:评李岩《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常江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69-172
2.《音乐研究》的“三部曲”:兼论陈荃有办刊创新思维的砥柱作用/刘再生∥音乐探索.2014.3.21-27
3.引证研究:《音乐探索》1983~2013年学术影响力变迁: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杨明刚∥音乐探索.2014.3.28-35
4.滴水见彩虹:李岩《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读后/白云∥中国音乐学.2014.3.141-144
5.“聆听”百年争鸣的回响:评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谢杨路佳∥音乐与表演.2014.3.138-140
6.论郭乃安先生音乐学的人本观点/吴璨∥黄钟.2014.4.32-37
7.科学本质的探寻 学术前沿的创新: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读后/殷玉环∥人民音乐.2014.12.82-83
8.钩沉出新立体呈现:《谭小麟百年诞辰研究文集》述评/孙和安∥人民音乐.2014.12.84-85
9.《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爱德华 ·W.萨义德;阎嘉译/李晓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34-141
10.陈聆群先生和他的《八十回望》/戴嘉枋∥音乐艺术.2015.1.137-139
11.严肃史家在反思求索中的自我考问:陈聆群教授《八十回望》读后/居其宏∥音乐艺术.2015.1.140-143
12.盲言盲音:书评二则/张振涛∥音乐艺术.2015.1.144-150
13.博弋钩沉 存史致远:《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书评兼及《民国音乐文献集成》编纂/孙晓辉∥音乐艺术.2015.1.151-159
14.唐代乐史:学科反思与研究方向:从王小盾《隋唐音乐及其周边》说起/夏滟洲∥音乐艺术.2015.1.160-169
15.史识、乐养、人文:评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孙红杰∥音乐艺术.2015.1.170-181
16.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郑苏《流散诉求》/段劲楠∥音乐艺术.2015.1.182-192
17.留住民族的记忆:评祁慧民著《仪式·音乐与婚姻:青海互助土族传统婚礼及其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乔建中∥人民音乐.2015.4.90-91
18.33被细化了的历史:杨和平《浙江音乐史》读后感/李敬民∥人民音乐.2015.4.92-94
19.《中西音乐文化在近代中国租界城市的交融》读后随感/田可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12-16
20.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命脉:读中英文对照《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隆强;姚敏∥中国音乐.2015.1.185-186+191
21.操千曲而后晓声:浅谈杨鸿年著《合唱训练学》一书/赵琳∥中国音乐.2015.1.207-211
22.《西方音乐中再现的东方现象:暴虐与肉欲》(纳赛尔•阿尔-塔伊 著)/柯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139147
23.《本真性:音乐表演实践的哲学反思》(彼得•基维著)/刘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2.148-158
24.挖掘、整理、再解读:“新史学”观的一次成功实践:评曾美月《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李大鹏∥音乐与表演.2015.2.145-149
25.中国竹笛改革的探索之作:评《春光——蔡敬民笛艺集萃》/杜佳骏∥音乐与表演.2015.2.150-156
人文社科信息
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在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群体,而且各个民族群体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凝聚为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民族( nation)概念的广泛使用是以民族国家( nation-state)的建立和普遍化为前提的。民族( nation)概念包含着深厚的国家内涵,所以常常被作为国家的代名词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概念在20世纪初形成,并很快成为由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群体凝聚而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民族共同体取得了国家的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 nation),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又导致它具有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和被各个民族群体独立发展而解构的两种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情况表明,促成后一种可能的力量具体而实在,且明显大于促成前一种可能的力量。于是,中华民族也就逐步被淡化和虚化。这不仅对维护多个民族群体凝聚为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社会政治遗产,筑牢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非常不利,还会不可避免地引出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需要来一次新的自觉,进而朝着“民族构建”的方向发展。
(摘自《学术界》2015年第4期 周平 文)
乐府相关概念辨析
“乐府”之名,起于秦代,汉承秦制,仍设乐府,到武帝时扩大了乐府规模,赋予了乐府更多职能,乐府作为朝廷音乐机构的名和实从此得以确立。乐府由官署之名演变成诗体之名,源于人们对“乐府诗”或“乐府歌”的简称。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诗歌泛指一切由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的诗歌才能称之为乐府;歌行出自乐府,但又不同于乐府,带有音乐性质,但又偏重体裁,具有乐府体裁特点,但七言长歌又非乐府;区分乐府和词主要看句式如何,若是齐言,属于乐府诗,若是长短句,属于曲子词;有些乐府来自民歌,但乐府作为宫廷乐章,不宜再称作民歌,只有少数杂歌谣词例外;乐府虽与音乐有关,却与音乐文学不相等同,具有音乐形态的乐府属于音乐文学,已经失去音乐形态的拟古乐府和准备获得音乐形态的新题乐府不能视为音乐文学。
(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吴相洲 文)
胡旋舞在中国1500年被误解的历史命运
当我们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的范围内苦苦追寻胡旋舞而一无所获之时,我们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尤其是当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完全明了胡旋舞的含义之后,方才晓得其错误所在。所谓胡旋舞在历史上根本就是一个误会。它是北朝汉人对胡人舞蹈,或者是今人对敦煌壁画说法图的一种误读。它硬是将舞者与空中的飞天、面前的佛祖,乃至身旁的乐团、脚下的莲花剥离开来,让胡旋舞成为孤零零的独
舞者,正如宁夏盐池唐墓石门胡舞图那样。在敦煌壁画寻找胡旋舞的努力,其错误在于把说法图分解成舞乐图,把身体的旋转理解成了巾舞的飘动,把一个完整的佛教生命再造舞,人为地切割成胡腾舞、胡旋舞与柘枝舞三个舞蹈片断。其实,离开了佛教说法图,没有佛菩萨主导,没有飞天、乐器在空中飘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胡旋舞。单独的旋转动作不是胡旋舞;无音乐伴奏的旋转舞更不是胡旋舞;乐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一个片段、章节都不是整个乐舞。
(摘自《西夏研究》2015年第2期王毓红、冯少波 文)
新书推荐
1.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张再峰 J617.13/Z36(Z)
2.弦上春秋/刘长福著 J632.216/L71(c)
3.好歌大家唱/徐沛东主编 J642/X75(P)
4.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毕长城,贾延飞 J647.41/B59(C)
5.中国民歌钢琴曲集(少数民族卷)/毕长城,贾延飞 J647.41/B59(C)
6.美声唱法歌曲集/何米亚编 J652/H32(M)
7.手风琴合奏总分谱:《瑞士图画》《幽默曲》《闻香女人》《瑞士斯卡》《探戈舞曲》《音乐万岁》《主的舞蹈》《波西米亚狂想曲》《克劳德的探戈》《哈利路亚》《拉德茨基进行曲》《百叶窗》、《葡萄牙》《回声》《茉莉花》 J657.68/S716(W)
8.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两架钢琴)(附光盘)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s曲 J657.413/P.27
9.世界著名小提琴音乐会随想曲(钢琴伴奏谱)蒋雄达,乐玫编著 J657.214/J53(X)
10.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罗伯特·泰希穆勒编订;徐小芳译 J657.415/M890(z)
11.资治通鉴(第1-4卷) (北宋)司马光原著;马松源主编 K204.3/S78(G)
12.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一本通(1-4)/张静[等]编著 Z126/Z32(J)
1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著;吴群芳译 K837.127/K170
14.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I267/S57(T)
15.曾国藩全集(1-4) (清)曾国藩原著;黄勇主编 Z425.2/H79(Y)
(以上乐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