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第6期(总第109期)

作者:    2015年09月29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6期(总第10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一个不断填充新意的概念

梳理我国古代文化体系和音乐术语,是重建中国音乐学的音乐学家必须要做的事。先秦文献中,"声、音、乐"有三层级序,音乐的技术成分逐渐被非音乐的社会成分所取代,最终《乐记》做出了经典诠释,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类观念影响着后代。同时先秦也出现了作为集合概念的"音乐"及"大音希声"说,此后华夏郑声、四夷胡乐、雅乐俗乐概念总体构成声、音 、乐概念延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进程中,功能音乐与"作为文化的音乐"发生分立,音乐开始独立门户。近代中国,西方艺术音乐与作为艺术家的人及其音乐观念共同促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概念词汇的空前派生。礼乐制度造成的人性压抑,是驱使中国人挣脱礼教获得解放的基础,因此,对沉重的礼乐负担的反弹,从反面显示了单纯的意义。然而,在漫长历史中积累起大量名词和解释名词的理论,具有强大的适应性,拥有多元阐释的空间。民族音乐学的理念已经开始与本土的历史叙述结合起来并介入中国音乐文化语境的整体叙事,它展现了一幅将中国的古老学说与普世价值逐渐融合的学理景象。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2期 张振涛 文)

论劝善调与秦腔的声腔渊源关系

本文通过对变文、劝善调、秦腔音乐的比较,梳理关中劝善调与秦腔的声腔渊源关系,认为劝善调和梆子腔(秦腔)都与山陕民间音乐有着密切渊源关系,劝善调在河东、河西普遍流播,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必然给此地梆子腔戏曲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特别是其在长期的表演与口头传承过程中形成种种旋律上的变化,为转换生成板腔体音乐提供了模式。 考察戏曲时既不能忽略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力,也不能忽略方言对音乐的影响力。因为板腔体戏曲音乐的唱腔大多遵循依字行腔的规律。顺着关中劝善调这一脉络追溯,笔者发现由于历史上变文、宝卷、善书等俗文学长期的发展与繁荣,伴随之而形成一种音乐上有特定模式的歌唱单位——劝善调。劝善调这种长期流行的、七言或十言对偶的“上句腔+下句腔”的音乐结构,为板腔体音乐提供了上、下句腔型大致稳定的“唱段”结构,稳定的“唱段”结构通过节奏、节拍等的变化而衍化出不同的板式,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折戏或一出戏的板腔体音乐。就唱腔渊源而言,同蒲梆子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方言和音乐孕育的同一剧种,只是随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不同才逐渐演变成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在秦腔渊源的研究中不应该拘泥于陕西或是山西,越过现在的行政区划来探讨问题才能突破当前研究的瓶颈。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3期 辛雪峰 文)

空间批评视野中的美声教育反思

空间批评是对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在对待文化身份上,空间批评家认为文化身份没有固定的本质,历史从未给其烙上某种标记或者赋予它任何超验的普遍精神,所以对文化身份的体验总是由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来完成的。当代中国的晚会文化,将美声视为现代、气魄宏大、擅长叙述宏大题材的艺术体裁,赋予其“高雅”、“现代性”、“西方”的文化隐喻,揭示了美声文化在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以,中国当代美声教育及其文化发展,必须时刻警惕这样的文化隐喻,应该主动降低姿态,走向民间,真正“接地气”的同时,通过词曲作家创作的富有中国艺术风味的艺术作品让民众接受中国式的美声艺术。只有这样,中国的美声艺术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美声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目标,也是所有中国美声教育及其文化建设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摘自《音乐研究》2015年第3期 陈乃平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基本乐科

1.从乐器观察苦音调式与西亚调式的近亲性/王旦∥交响.2014.2.77-82

2.论侧犯、侧弄、侧调/李玫∥音乐研究.2014.4.10-16

3.也谈诸宫调的宫调/于韵菲∥音乐研究.2014.4.17-29

4.负阴而抱阳的两仪五度相生阳变九音阶:西北民歌新论之二/周勤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38-53

5.我国民族音乐调式型号体系研究举隅: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为例/胡晓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54-66

6.非“同均三宫”论是真正的假象和错觉/刘永福∥乐府新声.2014.2.75-81

7.再论20世纪音乐语言与视唱练耳教学/张晓燕∥乐府新声.2014.2.121-124

8.早期音乐听觉教育与绝对听觉培养/许敬行∥人民音乐.2014.8.64-66

9.旋宫、转调与犯调/杨善武∥人民音乐.2014.9.48-51

10.五度圈中律位构成的音列及其所含“宫”的数量/杜亚雄∥黄钟.2014.2.45-53

11.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陈明∥黄钟.2014.2.102-108

12.附加时值节奏的识谱解读/张继农∥黄钟.2014.2.181-186

13.五正声阶名探源/杜亚雄∥中国音乐.2014.2.12-15

14.元明清的两种音阶观念:《我国音乐史上的两种音阶观念》续/杨善武∥交响.2014.3.5-10

15.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赵光强∥交响.2014.3.35-40

16.从“音乐听力与技能比赛”看视唱练耳教学: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听力与技能比赛”为例/权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58-161

17.六声音阶及其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形态/杜亚雄∥音乐探索.2014.3.36-39

18.乐拍论(上)/沈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3-21

19.宫调系的派生性与音阶分类:西北民歌新论之三/周勤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22-36

20.我国音乐史上的两种音阶观念:理论与实践的相异/杨善武∥中国音乐学.2014.3.27-39

21.无伴奏多声部中国风格现代音乐作品“和音”的训练:以《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作品为例/李宁∥乐府新声.2014.3.138-141

22.乐拍论(下)/沈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17-31

23.论赞哈调不平均律音阶及其与傣仂语声调的关系/李纬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40-51

24.九声音阶概析及九声音阶音集之己见/高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48-158

25.音乐院校招生考试视唱练耳试题改革探索/雷光耀;赵媛媛;霍橡楠;刘雅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67-176

26.姜白石俗字谱歌曲译谱之节奏研究/赵玉卿∥音乐艺术.2014.2.114-120+5

27.绝对音高能力的形成及特征:以上海音乐学院在校生大样本测试数据分析为例/李小诺;于佳煖∥音乐艺术.2014.4.72-84

28.对刘永福先生多篇有关“同均三宫”文章的回应/徐荣坤∥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4.52-61+71

29.刍议视唱练耳教学理念与形式的创新与拓展:以《三个面具》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为例/颜锐∥乐府新声.2014.4.127-132

30.关于视唱教学中“微分音”听辨训练的思考/李宁∥乐府新声.2014.4.139-142

31.旋宫图与左、右旋/杨善武∥中国音乐.2014.4.23-26

32.从“多媒体”到“真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夏月∥人民音乐.2014.12.56-58

33.地方院校“滚动式分层视唱练耳教学”实施报告: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课程改革与反思/杨丽霞∥人民音乐.2015.2.75-78

34.我看视唱练耳教学法:对《视唱基础练习曲105首》之总结/姜蓓雅∥人民音乐.2015.3.92-95

35.论《隋唐燕乐调研究》新见之一:燕乐调之性质/陈应时∥音乐艺术.2015.1.107-116

声乐艺术

1.基于声学分析的女高音声区划分及换声点确认方法/屈歌∥中国音乐学.2014.1.114-120

2.唱词音声的“音乐性”再认识/钱 茸∥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82-85

3.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兼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张坚;张智斌∥交响.2014.2.134-138

4.民族声乐视阈下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演唱:以刘雪庵的《追寻》为例/侯西平∥交响.2014.2.139-143

5.20世纪3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叙事与评价/周云杰∥音乐探索.2014.2.105-108

6.藏族“拉伊”特色唱法“昂合”的研究/银卓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67-73+115

7.蒙古语“元音和谐律”对长调歌唱审美观念的影响:以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演唱为例/侯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106-115

8.“中国传统唱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冯效刚∥音乐与表演.2014.2.8-12+161

9.来自伊比利亚的灵魂悲歌:葡萄牙法多历史及艺术特征初探/金桥∥音乐与表演.2014.2.105-110

10.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关慧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106-111+2-4

11.解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戴勇∥乐府新声.2014.2.110-114

12.勃拉姆斯三个创作时期中代表性歌曲的演唱/张婉祺∥乐府新声.2014.2.152-158

13.关于民族声乐研究的艺术类型学思考/唐敏∥人民音乐.2014.8.44-47

14.声乐集体课教学实验研究/秦丹∥黄钟.2014.2.164-168

15.一场歌剧排演引发的“蝴蝶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一瞥/张蓉∥黄钟.2014.2.169-175

16.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曾晶∥黄钟.2014.2.176-180

17.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以湖北民歌及其改编歌曲的演唱为例/徐桦∥黄钟.2014.3.116-120+132

18.对当下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成因分析及改进建议/余政仪;王莉∥黄钟.2014.3.127-132

19.印青艺术歌曲演唱研究/李秀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52-157

20.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提示/赖丽∥音乐探索.2014.3.78-81

21.关于声乐演唱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俞子正∥音乐与表演.2014.3.99-101+2+53-54+162

22.德奥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教学上的价值探索/张洪侠∥音乐与表演.2014.3.145-148

23.中国东北地区近现代声乐发展历史追踪(20年代前后——90年代前后)/胡庆生∥乐府新声.2014.3.110-119

24.胡戈·沃尔夫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和演唱技巧初探/周有全∥乐府新声.2014.3.128-137

25.21世纪民族声乐艺术指导作品研究/李勇∥乐府新声.2014.3.182-185

26.汉代歌唱的形式特征/季伟∥中国音乐.2014.3.192-195

27.试论中国古典声乐理论对当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指导意义/杭红梅∥中国音乐.2014.3.203-205

28.对民族声乐演唱原则与审美标准的辨析/黄慧慧∥音乐研究.2014.5.123-127

29.可视化的合唱测定: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研究/刘雯;徐福梅∥黄钟.2014.4.38-44+55

30.“文革”后期中国民族声乐流变特点浅析/匡祎∥乐府新声.2014.4.120-122

31.地方性题材声乐艺术专业教学的现代性同一性问题:以贵州为例/许启雪∥中国音乐.2014.4.13-217

3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音色趋同性的声学分析/吴静∥中国音乐.98-102

33.“音乐会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彭丹雄∥交响.2014.4.126-128

34.声乐表演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策略研究/雷晓兰∥音乐探索.2015.1.131-133

35.多样性声乐教学的"四对关系"和"四个层次":马秋华多样性声乐教育内涵∕肖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48-152

36.关于完善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刘辉∥乐府新声.2015.1.159-164

37.立足传统 唱响主流: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与京剧青衣唱法之比较/贾楠∥乐府新声.2015.1.210-212

38.论新民歌的演唱:民歌改编作品的演唱研究/孙宏娟∥乐府新声.2015.1.233-235

音乐教育

1.陆华柏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丁卫萍∥音乐艺术.2014.3.40-47

2.美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及启示/徐菁菁∥黄钟.2014.3.142-147+177

3.生态音乐教育:一种新型音乐教育观的研究/姬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62-168

4.清末民初“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研究/蔡丽红∥中国音乐学.2014.3.69-74

5.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三个维度:以微课“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风格特征”为例/屠艳∥音乐与表演.2014.3.141-144

6.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李哲∥乐府新声.2014.3.124-127

7.内容、绩效与索凝: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研究”的思考/徐金阳∥中国音乐.2014.3.173-178“

8.构建新型的南音演唱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应对之策/陈俊玲∥中国音乐.2014.3.119-121+169

9.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崔学荣∥中国音乐.2014.3.156-161

10.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案例探析何璐∥中国音乐.2014.3.162-169

11.蓝玉崧先生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张绎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124-130

12.突破、超越、融合:中国音乐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问题与当代意识/蔡丽红∥音乐艺术.2014.2.63-69+4

13.宋教坊的形成、内容及与唐教坊的关系考/赵维平∥音乐艺术.2014.2.108-113+5

14.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走向/殷瑛;郭声健∥中国音乐.2014.4.177-183

15.“听想”:埃德温•戈登音乐教育思想的根基及其意义/刘沛∥中国音乐教育.2015.2.4-6

16.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的启示/雷美琴∥人民音乐.2014.12.52-55

17.音乐教育视阈中的口述史研究/马津;马东风∥交响.2014.4.129-137

18.音乐教育资源立体化的现实意义与实现策略/岳晓融.2014.4.142-145

19.再议音乐学人才培养/张伯瑜∥音乐研究.2015.1.13-16+3+128

20.以学科建设统领人才培养/韩锺恩∥音乐研究.2015.1.17-29

21.音乐文化研究的音乐学人才培养之我见/项阳∥音乐研究.2015.1.33-39+55

22.抓内涵,谋发展: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例/甘绍成∥音乐研究.2015.1.49-55

23.“过”与“不过”:由若干音乐学研究生答辩事例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和云峰∥音乐研究.2015.1.56-60

24.一项值得推广的研究生培养成果:于润洋、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果介绍/王远∥人民音乐.2015.2.47-49

25.生态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礼乐文明实践哲学与希腊文明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管建华∥中国音乐学.2015.1.25-41

作曲理论

1.中南美洲钢琴作品多调性及和弦构筑技法/蔡幸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36-144

2.唯理性音乐创作的艺术:巴比特《三首钢琴曲》第一首的创作分析/刘天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45-151

3.宋名筑室内乐《弦韵两首》中“微分音移位五声性调式体系”的运用兼及技法分析/陈国威;何莲子∥音乐探索.2014.3.54-6

4.原型 拆分 重组:埃里克·萨蒂钢琴曲《哥特风格的舞曲》创作思维剖析/马颖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101-113

5.活用资源 凸显个性:江文也《台湾舞曲》创作理念与技法运用的启示意义/魏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114-125

6.音乐分析论文随谈/李吉提∥乐府新声.2014.3.5-8

7.当代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东方语境的表达方式:分析陈远林教授的《飞鹄行》/刘思军∥乐府新声.2014.3.9-17

8.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音响意涵与声音表现/徐志博∥乐府新声.2014.3.18-29

9.于京君管弦乐配器技术与作曲技法研究:以其编配乐队作品《图画展览会》为例/吴尘∥乐府新声.2014.3.30-36

10.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三)/赵宋光∥乐府新声.2014.3.37-46

11.突破、创新、延伸(二):勋伯格《月迷彼埃罗》的“泛调性”创作理念/张宝华;刘倩∥乐府新声.2014.3.58-62

12.李斯特创作过程中的“等分化”、“对称化”趋势(下):体现“八度均分”及“八度对称划分”原则的和声技法研究/石磊∥乐府新声.2014.3.63-67

13.多重音级集合在拉亨曼室内乐《Mouvement》中的展现(下)/周凌宇∥乐府新声.2014.3.68-73

14.王西麟《太谷秧歌交响组曲》创作特点研究/王晖∥中国音乐.2014.3.72-80

15.回响于东西方的“音乐之桥”:关于12-Hour Bridge的音乐分析/苏倩∥中国音乐.2014.3.95-99

16.江文也、郭祖荣创作道路与创作手法的比较研究/林荣华∥中国音乐.2014.3.126-130

17.民族音乐的创新与超越:张朝二胡协奏曲《太阳祭》音乐评析/龙晓匀∥中国音乐.2014.3.134-140

18.调性布局比主题材料安排更重要:西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奏鸣曲式结构思维的传承关系/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52-68+94

19.跨学科思维:洞察音乐学分析的关键/陈新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92-98

20.1+1=1:阿沃·帕特钟鸣作曲法“一体化”技法特征解密/许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59-166

21.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施咏∥音乐探索.2014.4.90-95

22.EMI与作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新媒体时代音乐语言探索(一)/陆敏捷∥音乐探索.2014.4.96-101

23.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研究/董兵∥音乐探索.2014.4.102-106+125

24.功能和声之“元规则”的形成与突破: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为例/王桂升∥音乐研究.2014.6.72-85

25.勃拉姆斯交响乐中内心矛盾冲突的多元化表现:以《第四交响曲》第Ⅱ乐章为例/张磊∥音乐研究.2014.6.86-97

26.精确设置精心雕琢:古拜杜林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钱亦平∥音乐艺术.2014.2.140-145+5

27.流体结构及其衍变逻辑:徐孟东《交响幻想曲》音响技术分析/杨和平∥音乐艺术.2014.2.146-156+5

28.由杨立青三部胡琴与乐队作品看其管弦化语言的变迁/肖武雄∥音乐艺术.2014.2.157-169+5

29.叙事结构与音色策略:杨立青“协奏曲”系列作品分析/姜蕾; ∥音乐艺术.2014.2.170-179+5

30.梦境、融合与自我构建:聆听王斐南作品印象/柯扬∥音乐艺术.2014.2.180-184+5

31.音乐作品接受阶段的自律性特征:以肖邦《第四叙事曲》为例/钟芳∥音乐艺术.2014.2.185-192+5

32.“主题-动机”式1/4音作曲技法:以哈巴《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为例/钱仁平∥音乐艺术.2014.4.52-64

33.索菲亚·古拜杜林娜音乐作品中的数列研究/梁红旗∥音乐艺术.2014.4.65-71

34.新音乐分析中的音乐修辞与音乐姿态/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王旭青∥音乐艺术.2014.4.85-91

35.音乐姿态研究:跨学科音乐分析的新趋向/赖菁菁∥音乐艺术.2014.4.92-101

36.申克理论的启示: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许志斌∥音乐艺术.2014.4.102-107

37.音乐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子音诗》:以纳蒂埃三重分析法浅析瓦雷兹代表作品为例/徐越北∥音乐艺术.2014.4.108-112

38.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唐俊乔;肖武雄∥音乐艺术.2014.4.113-118

39.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音乐分析/葛晓明;郑刚∥音乐艺术.2014.4.119-125

40.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写作中“展开的普遍化存在”/颜咏∥音乐艺术.2014.4.126-134

41.“生长”与“生成”:郭祖荣《第十八交响曲》研究/檀革胜∥音乐艺术.2014.4.135-144

42.微型结构的多纬构思:库塔克《古代碑文三首》(Op.25)技法分析/冶鸿德∥音乐与表演.2014.4.73-79+7

43.浪漫主义时期赋格“间插段”研究/刘燕婷∥音乐与表演.2014.4.80-86+8

44.贝多芬《b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3)的隐性叙事/邹彦;刘莉∥黄钟.2014.4.11-25

45.从“音级集合”到“五声性音级集合”:阿伦·福特与罗忠镕的隔空对话/姜蕾∥黄钟.2014.4.86-97

46.“维也纳三音和弦”的特性与应用意义/李波∥黄钟.2014.4.98-103

47.复合音程循环的构成与技术特征研究/陈林∥黄钟.2014.4.104-116

48.20世纪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途径与功能:以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为例/廖彦∥黄钟.2014.4.117-126

49.穆索尔斯基作品中的调式调性探析/罗长华;赵德义∥黄钟.2014.4.127-132

50.循环、变奏、倒装:徐孟东《交响幻想曲》的结构特征/强巍昊∥黄钟.2014.4.133-138

51.拉威尔《帕凡舞曲》中旋律线条的音色处理及整体布局/龚华华∥黄钟.2014.4.139-144

52.勋伯格《往事》中的签名集合与交混结构/李洋∥黄钟.2014.4.145-153

53.鲜明的个性优美的旋律:作曲家龚荣光声乐作品中的创作理念与旋律艺术/孙博∥乐府新声.2014.4.34-39

54.论周龙《空谷流水》中五声性四音组的运用/周杏∥乐府新声.2014.4.40-45

55.库塔克·杰尔基两部室内乐作品的音高结构分析/王鹏∥乐府新声.2014.4.46-53

56.不散的芳香(上):中心和音技术在《涉江采芙蓉》中的具体体现/闫焱∥乐府新声.2014.4.54-58

57.琴韵新声:周龙室内乐《幽兰》之音乐研究/刘畅∥乐府新声.2014.4.59-65

58.浅析拉威尔《波莱罗舞曲》的配器特征/任雨声∥乐府新声.2014.4.66-70

59.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结构衍生与特征/吴家军;王进∥乐府新声.2014.4.71-76

60.论接受美学视野下《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历史性、历时性与共时性(上):兼论“接受美学”在中国音乐学领域之接受过程/张宝华;王进∥乐府新声.2014.4.77-81

61.中西音乐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布依族“小打音乐”曲式结构研究/孙婕∥中国音乐.2014.4.192-199

62.独特的音响构思深刻的画面释义:施万春影视音乐中的情景—场景式音乐探析/周民∥中国音乐.2014.4.70-80

63.结构严谨、技术纯熟:巴托克《第四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创作分析/赵冬梅∥中国音乐.2014.4.127-132

64.论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的美学追求/杨和平;吴远华∥交响.2014.4.80-84

65.《阳光照耀着塔尔库什干》创作中的“拼贴”技法与思维/刘佳鑫∥交响.2014.4.85-89

66.独特语汇的潜行:坎切利《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征/任佳∥交响.2014.4.90-99

67.斯克里亚宾《#f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特征探究/杜珊∥交响.2014.4.111-114

68.自由指挥风格差异形成的艺术表现张力:以四位大师指挥的《春之祭》片段为例/李文文∥交响.2014.4.115-119

69.20世纪80年代的二胡协奏曲创作/侯太勇∥音乐研究.2015.1.98-108

70.“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论1949~1966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郭宏斌;文军∥音乐探索.2015.1.18-22

71.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复调因素纵览/文锋∥音乐探索.2015.1.72-80

72.基于小波包变换的乐音时:频综合分析程序的开发/杨帆;杨杰朝∥音乐探索.2015.1.81-89

73.“微观”音乐分析与研究/冯勇∥音乐探索.2015.1.90-94

74.论传统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的和声布局/吴志闹∥音乐探索.2015.1.95-98

75.罗忠镕的音乐理论著述/吴春福∥人民音乐.2015.1.4-11

76.红高粱》主题歌为什么催人泪下:运用两仪五度相生音体系新观念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个案分析/周勤如∥人民音乐.2015.2.36-39

77.平行和声的“历史”与“风格”的研究:以李斯特与德彪西的作品为例/石磊∥音乐与表演.2015.1.72-78

78.“道妙无形,文以载道”:从思维范式解读中国音乐界音乐分析技术与观念之发展/张宇∥音乐与表演.2015.1.79-82

79.李斯特和声创新的二维路径/王翠华;王中余∥音乐与表演.2015.1.83-87

80.创作与保护的结合:杰克·波蒂混合媒介作品《布依Ⅰ》之分析及其启示/李其峰∥音乐与表演.2015.1.88-91

人文社科信息

“一路一带”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同时也是欧亚非三大洲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它不仅植根于古代先民基于勇气与智慧共同创造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而且也适应了当代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共同需要,更是包容性塑造外交的伟大实践。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各种矛盾、分歧,但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以聚焦共同发展的方式为各国认识这些矛盾、分歧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通过倡导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塑造理念,为管控、弥合、化解这些矛盾、分歧提供了新的途径。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的相关国家有能力在古代先民创造的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以平等、均衡化的原则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同时促进沿线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也需要我们具有包容性塑造的目标自信、理念自信。(摘自《国际展望》2015年第2期 金应忠 文)

艺术民俗学: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田野转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学在“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引带和启示下,产生了向中国本土返归,强调艺术发生现场的重要转向,并终于在20世纪末走出了书斋内的对空玄谈,走向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省察,田野研究由此成为最具活力的研究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学者具有强烈的学科创建意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渐次出现;关注艺术活动的民间发生现场、敞显个体的艺术生存智慧、秉持文化-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渐成主流。在中国当代艺术学“田野转向”的大背景下,艺术民俗学应运而生,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生命个体在艺术发生的民间现场所体现出的生存智慧与自我生成,这种生命个体的主动性构成了艺术民俗学中连接“艺术”与“民俗”的纽带。艺术民俗学强调从田野调查入手,聚焦艺术活动中生命个体的主动性表达,剖析艺术象征符号,揭示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实现“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贯通。艺术民俗学致力于走出传统民间艺术研究自上而下以挖掘整理艺术事象为主旨的窠臼,走出对民间艺术的碎片化、概念化理解的误区,从“小艺术”的学科概念走向“大文化”研究视野。可以说,田野研究不仅是艺术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学术工具,更是一种旨在打破传统学科格局、面向未来提升中国艺术学阐释能力的研究取向。(摘自《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张士闪 文)

礼仪家教是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

重振礼仪之邦已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而礼仪家教是构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点。儒家价值观依托礼仪而成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国社会。这同时也使中国社会成了礼仪之邦。如果说礼仪建设是儒家价值观的制度化,那么礼仪家教则是如此制度化的落小、落细、落实。礼仪家教作为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养成的最初实践;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过程而言,主要化习惯为德性的自然而然。“五四”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礼仪不再成为家庭日常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已经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危机。克服这一危机的起点是继承礼仪家教的传统,让礼仪回归家教。中国传统社会崇尚礼仪,提出了以文明交往的礼仪来养成和体现良好的道德品性,而礼仪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这里蕴含着道德建设的传统智慧: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以温情和亲情来塑造道德人格;在礼仪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就此而言,让礼仪回归家教,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样的智慧应当成为“礼仪之邦”的传统在当代中国复兴的源头活水。(摘自《衡水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陈卫平 文)

新书推荐

1.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与实践/康玲 J605.2/K25(L)

2.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李贞华著 J605/L36

3.著名音乐小品欣赏/黎孟德著 J605/L27(M)

4.四声部视唱教材/辛笛编 J613.1/X56(d)

5.王安国教复调/王安国编著 J614.2/W31(a)

6.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王如湘 编著 J616.1/W35(r)

7.小提琴八度双音练习法/梁訢编著 J622.16/L49(X)

8.钢琴教学与实践/詹艺虹著 J624.16/Z26(Y)

9.陶笛考级教程/孙学建,孙龙妹编著 J632.19/S98(x)

10.手把手教你弹古筝/兰恕冰主编 J632.326/L14

11.古筝使用手册/王国振主编 J632.326/W32

12.民族唱法歌曲集/何米亚编 J642.2/H32(M)

13.中国民歌钢琴小曲百首/杜亚雄编著 J647.41/D79(y)

14.笛子流行金曲99首/唐俊乔编著 J648.11/T24

15.古筝流行金曲99首/宋小璐主编 J648.32/S88

16.肖邦前奏曲与回旋曲集Praludien und Rondos J657.41/C176(o)

17.肖邦玛祖卡舞曲集/伊格纳齐·弗里德曼编订 J657.418(513)/C176(o)

18.肖邦圆舞曲集/伊格纳齐·弗里德曼编订 J657.418(513)/C176(o)

19.索尔吉他音乐会名曲集/(日)阿部保夫编;王晟波译 J657.32/S697

20.世界著名小提琴音乐会随想曲(小提琴分谱)/蒋雄达,乐玫编著 J657.214/J53(X)

21.萨克斯传奇——值得一生珍藏的180首萨克斯名曲/房伟,齐承宇主编J657.12/F33(w)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