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第4期(总第107期)

作者:    2015年05月29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4期(总第107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大学科”语境下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再思考

                                  ——兼及对学科命名问题的讨论

音乐人类学作为一个外来"学科",需要结合中国语境进行本土化观察与重新审视。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均已有百年历史,不但有着区别于西方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认识,对其脉络及差异的讨论与了解有助于当下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学科思考,同时,音乐学科也应部分地进入中国独特语境下的人类学等学科脉络,从艺术人文的角度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语境下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本土化讨论及学科命名问题进行梳理,以之作为音乐人类学学科属性等相关问题讨论的参考,并对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命名进行新的思考。

(摘自《音乐艺术》2015年第1期 胡斌 文)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学术模式构建,是努力建设“中华母语教育体系”希翼早日形成“中西双语教育生态”的地方音乐教育研究实践。其以“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文化”为阐释逻辑的学术结构模式,将岭南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同面向,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学科的前沿理论,进行《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潮汕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阐释》和《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阐释》等学术尝试。该阐释模式以“教育丛书”文本形式编撰,将团队长期在岭南地区考察的第一手活态资料以该模式逻辑整合其间,为实现“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教育资源对接,为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研究模式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又一种延展的可能性。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2期 周楷模 文)


三种音高思维多样化的创作途径

                                      ——以巴伯的钢琴作品《夜曲》Op.33为例

笔者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发表过一篇文章《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第一次提出在音乐创作的音高体系方面存在着音阶、音列和音程的基本创作途径。三种音高思维是从传统到现代风格的各种作曲观念的技法源头,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它就是在音高体系方面实施多样化技法的"宗"。本文通过对美国作曲家塞谬尔·巴伯的这首典型作品的细节分析,印证了在一首独立作品当中,采用多元技术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传统的调性创作手法(音阶思维)如何与序列、纯音程写作的技法相结合?传统曲式的构架中,调性组织及其终止式是如何与非调性的音高材料有机地进行结合?作曲家在一定的美感、风格的感召下,在音乐创作的种种具体途径中,逐步自觉地抛弃"单一技法"的局限,提升各类音乐创作技法之长项,才能在个体艺术想象力的支配下,自由而丰满地驰骋于音响的天地之间。

(摘自《音乐探索》2015年第2期姚恒璐 文)

论三部性结构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形态演进

三部性结构作为音乐中最常用的曲式结构之一,一直广泛的运用于各种类型、体裁的音乐作品之中。三部性结构的具体形态与形式的演变与音乐的发展以及创作思维的转变密不可分。共性写作时期由于受到严谨、范式的写作风格以及调性思维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三部性结构思维大多集中、直接体现于三部曲式之中。印象主义音乐时期,调性的自由化导致结构界限的模糊化,音响的光怪陆离与表情风格,从理念上对共性写作时期的创作思维以及审美意识进行了否定,三部性结构就此得到了相对自由的处理。随着调性的消失、功能和声的瓦解、甚至主题的消失,音乐的结构变得愈发难以明辨,化于一种思维形式运用于各种音乐元素的组合之中。除了使人们在欣赏音乐时获得心理上的“完整的审美体验”,也使得作品在逻辑性、有序性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存续。三部性结构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和深刻统一性的音乐结构。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音乐的反叛,在创作思想上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追求最大程度的个性化与独创性,这一切使得三部性结构的集体形态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样式。纵观三部性结构的演进,可以说,就是从严格的三部曲式到三部性结构的演进。整个过程既体现了人类天然的审美意识,这种来自于人类自身固有的守恒性,又体现出创作结构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从范式化——去曲式化的转变。

(摘自《乐府新声》2015年第1期 王虎,叶文斐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也谈近代中国最早的军乐队/赵庆文;龙伟∥音乐研究.2014.3.31-37

2.尊重学术传统 再思研究路径:就“中国视野的西方音乐研究”之相关问题答叶松荣教授/孙国忠∥音乐研究.2014.3.52-69

3.菲利普·德·维特里与《新艺术》:评介及节译/伍维曦∥音乐研究.2014.3.70-87

4.论清华简“琴舞九絉”及“启、乱”/方建军∥音乐研究.2014.4.5-9

5.清代琴人游艺现象分析/吴安宇∥音乐研究.2014.4.30-38+127

6.《哀乐》沿革考/向延生∥音乐研究.2014.4.56-63+129

7.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伍维曦∥音乐探索.2014.2.15-32

8.《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丁 超∥音乐探索.2014.2.75-79

9.不为人知的苏联音乐史/西蒙·莫里森/王丽君 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123-131

10.布里顿与英国文化传统:纪念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诞辰100周年/姚亚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132-136

11.现存瑟谱调弦考/吴修文∥音乐与表演.2014.2.145-152

12.真的有纯音乐吗?:从西方器乐体裁的历史发展看纯音乐的形式与内涵/黄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72-84

13.“津门乐事”/梁茂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 13-51

14.音乐学学科性质再认识:读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札记之一/秦 序∥中国音乐学.2014.2.56-69

15.战时左翼音乐理论建构与思潮论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笔记之一/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4.2.70-83+109

16.清华简“作歌一终”等语解义/方建军∥中国音乐学.2014.2.84-86

17.河北燕下都乐器明器的出土意义/胡小满∥中国音乐学.2014.2.87-93

18.剑桥大学发现罕见中国古乐谱/杨健∥人民音乐.2014.5.18-19

19.古代日本是如何接受中国音乐的:以中日两国内教坊及乐人为例/赵维平∥人民音乐.2014.5.;56-59

20.《乐记》研究之所思所悟/孙星群∥人民音乐.2014.6.52-54

21.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琴学研究:写在《琴道》中译本出版之际/王建欣∥人民音乐.2014.6.55-57

22.略论乐妓对明清燕赵小曲的影响/胡小满∥人民音乐.2014.7.48-50

23.20岭南俗乐藏本汇说/孔义龙∥人民音乐.2014.7.51-55

24.音乐考古学:法和理论的思考/阿恩德·阿德杰·鲍斯/方雪扬∥黄钟.2014.2.192-200

25.“礼崩乐坏”考论/杨赛∥交响.2014.3.16-22

26.《直斋书录解题》取消“经部”“乐类”驳议:从古典目录学传统看音乐文献的分类与著录/张晚霞∥交响.2014.3.23-28

27.论西凉乐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马欢∥交响.2014.3.29-34

28.初盛唐宫廷音乐的垄断地位及其文学影响/贺威丽∥交响.2014.3.41-46

29.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延安音乐叙事/张雪艳;吕品∥交响.2014.3.56-59

30.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对西方音乐的介绍与传播:以期刊《音乐与美术》为例/杨柳成∥交响.2014.3.60-64

31.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史观与普适性原则/居其宏∥音乐艺术.2014.3.6-13

32.广学流慈: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李岩∥音乐艺术.2014.3.14-32

33.当先秦琴之文献遇上实物奈之何/王洪军∥音乐艺术.2014.3.33-39

34.“音乐季”于近代中国发轫的历史述评/王艳莉∥黄钟.2014.3.62-69

35.美国音乐研究的学术视点/何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65-71

36.重构与超越: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探析/施忠;韩思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72-77+157

37.视角演变与观念实践:从马勒及其交响曲研究看西方历史音乐学个案写作的学术走向/孙丝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78-85

38.钟离国卞庄一号墓编钟与编磬音乐学研究/杨和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99-105

39.从女高师音乐系走出的学生们/祁斌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06-112

40.从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看乐队排列的变迁规律及历史特征/吴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13-120

41.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学研究/李清∥音乐探索.2014.3.14-20

42.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音乐研究/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72-89

43.图像中的音乐史料研究视角与方法/吕钰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90-94

44.琴学刍议三题/吴浩琼∥中国音乐学.2014.3.40-45

45.教坊曲《文溆子》考/张丹阳∥中国音乐学.2014.3.46-51

46.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成书时间考辨/唐宸∥中国音乐学.2014.3.52-54

47.勿忘《国耻》:关于“五三”惨案的几则音乐史料/冯春玲;冯长春∥中国音乐学.2014.3.55-58

48.《乐记》的整理与研究/杨赛∥音乐与表演.2014.3.46-50

49.“樂”字形、字义综考:《释“樂”》系列考论之二/林桂榛;王虹霞∥音乐与表演.2014.3.68-78

50.《乐风》(1940.1-1944.6)研究/汤斯惟;张小梅∥音乐与表演.2014.3.79-86

51.宋代酒业经营中的音乐促销活动探析/钱慧∥音乐与表演.2014.3.87-93

52.跨学科方法论研究的介入:谈我国西方音乐史跨学科研究之策略/郑晓丹∥音乐与表演.2014.3.94-98+128

53.时代的烙印:延安鲁艺音乐作品研究/王丽虹∥乐府新声.2014.3.100-109

54.近代中国音乐史学科起步阶段的探索性成果: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述评/修海林∥中国音乐.2014.3.45-48

55.国际化视野下宋代音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思考(2009-2013)/洛秦;康瑞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69-74

56.乐以载道?: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期间的礼乐重建经验/蔡灿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75-83

57.上海沪江大学器乐音乐社团研究/陈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84-94

58.明敏钩沉/留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111-123+138

59.“拨乱反正”时期主情音乐思潮的兴起/冯长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58-64

民族音乐

1.八音会套曲的结构与传承特性/王姿妮∥交响.2014.2.83-87

2.河洛大鼓研究综述(2004-2013)/包婷∥交响.2014.2.100-107

3.文化视野中的“身心救护”:医学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下)/周显宝∥音乐研究.2014.3.92-102

4.“他者审视”:明末至民国来华西人眼中的中国音乐/宫宏宇∥音乐研究.2014.4.64-77+16+129

5.音声表述的宇宙观: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丧葬仪式音声比较研究/齐琨∥音乐研究.2014.4.78-85

6.“风搅雪”音乐现象研究/徐天祥∥音乐研究.2014.4.86-105

7.当代南音的多样化发展路向/陈燕婷∥音乐与表演.2014.2.37-41+161

8.多元文化视野下对蒙古族长调之“长”的阐释/侯燕∥音乐与表演.2014.2.60-62

9.再议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张伯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48-54

10.对琴人社会角色现代分化的反思/胡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55-60

11.潮汕祭祀活动中乐、舞、戏的文化意义解读/陆小玲;尹迪;余端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61-71

12.超媒体与民族音乐学/芭芭拉·露丝·格兰(著)/喻辉(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112-124

13.浅析《饿马摇铃》的特色:兼谈潮州音乐与广东音乐及其异同/庄永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87-92

14.从“中国瑶族盘王节”看民间传统仪式典礼化中的音声审美/张晓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93-98+128

15.依托史料、构建事实、关注细节、参透历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我见/王小龙∥中国音乐学.2014.2.125-134

16.闽台“孟姜女”调的民歌变体:“五更鼓”研究/吴少静∥人民音乐.2014.1.51-53

17.方法、逻辑与概念: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徐金阳∥人民音乐.2014.1.54-57

18.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我的一种思考和呼唤/伍国栋∥人民音乐.2014.2.48-49

19.语言人类学视域下的两广疍歌研究/黄妙秋∥人民音乐.2014.2.60-63

20.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放映的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所引发的思考/赵书峰∥人民音乐.2014.5.74-77

21.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王耀华∥人民音乐.2014.6.64-67

22.藏族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研究(二)/田联韬∥西藏艺术研究.2014.2.12-23

23.西安鼓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兼及台湾黄均人教授“音乐数位典藏计划”的启示/景月亲∥人民音乐.2014.11.68-71

24.评弹流派机制构成因素的历史与变迁/张延莉∥黄钟.2014.2.54-65

25.湘西城步苗族自治县婚嫁歌曲调查研究/易秀华∥黄钟.2014.2.66-73

26.赣南信丰县客家古文音乐调查/张明霞;蔡际洲∥中国音乐.2014.2.113-118+130

27.赣东北民歌演唱漫议/袁平∥中国音乐.2014.2.131-135

28.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金辉∥中国音乐.2014.2.144-146

29.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研究/杨果朋;李强∥中国音乐.2014.2.147-154

30.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体裁及区域特色/张天彤∥中国音乐.2014.2.220-243

31.瑟歌源流概说/王刚∥中国音乐.2014.2.247-250

32.景颇族小山(载瓦)支系民间音乐变迁的调查与思考:以德宏州陇川县广山寨为例/牛东梅∥交响.2014.3.65-74

33.“花儿研究第一人”的记录和传承者:李富花儿成就述评/王沛∥交响.2014.3.75-80

34.远古神韵 当代绽放:广西毛南族“肥套”仪式传承音乐考察/ 孙莉∥交响.2014.3.81-84

35.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西安鼓乐民间艺人田孝梨访谈录/王晓平;赵晨泉∥交响.2014.3.85-90

36.同源异流还是异源同流?:苏南地区十番鼓乐历史源流探微/ 赵文怡∥音乐艺术.2014.3.48-53

37.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赵维平∥音乐艺术.2014.3.59-72

38.音乐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创-演”(Making)的基础/张伯瑜∥音乐艺术.2014.3.73-82

39.“人文关怀”与“救赎思维”:东方学思维中的萨满文化及其仪式音乐研究/刘桂腾∥音乐艺术.2014.3.83-89

40.评弹流派机制研究/张延莉∥音乐艺术.2014.3.97-106

41.多元并存 交叉融合:重审“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关系/徐天祥∥音乐艺术.2014.3.107-122

42.作为仪仗乐队性质的黄门鼓吹/陶成涛∥黄钟.2014.3.70-77+86

43.《五知斋琴谱》琴歌初探/李丽斯;王安潮∥黄钟.2014.3.78-86

44.中西音乐“生万物”的“三足鼎”/刘正维∥黄钟.2014.3.94-107

45.湖南沅陵劳动号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刘亦群∥黄钟.2014.3.108-115

46.关于“韵味”/于林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7-25

47.“文革”末期我奉命“监管”李凌/向延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31-35

48.关于广东湛江民间乐种“安铺八音”的调查报告/徐金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36-44

49.粤北仁化县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艺术特征/王群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45-51

50.云南南亚语系诸族传统器乐民俗当代发展状况的考察与研究/杨民康∥音乐探索2014.3.40-48

51.儋州中和调研究/杨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37-46

52.以简单表述复杂:湖南省湘阴县七龙村儒教丧葬仪式音声结构研究/齐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47-59+94

53.毕节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布摩歌”调查研究/贾力娜;蒲亨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60-71

54.评弹流派机制维持因素的历史叙事/张延莉∥中国音乐学.2014.3.59-68

55.香火生活:关于湖南冷水江市金竹山乡杨源村师教与道教执仪者的调查/齐琨∥中国音乐学.2014.3.75-85

56.锡伯族西迁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变易性和传承性/王州∥中国音乐学.2014.3.86-91

57.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赵书峰∥中国音乐学.2014.3.92-102

58.传统音乐曲牌索引的学术历程、范围依据和基本内容/程晖晖∥中国音乐学.2014.3.103-109

59.从“吟哦”到“歌唱”来看苏州弹词曲调的演化/施王伟∥音乐与表演.2014.3.129-133

60.中国民歌改编合唱曲研究综述(1985-2012)/倪俊杰∥音乐与表演.2014.3.157-160

61.测音数据映证羊角钮钟非双音钟/别志安∥乐府新声.2014.3.93-96

62.漳州东山御乐轩“春祭”郎君仪式的文化变迁初探/陈钰煌∥乐府新声.2014.3.97-99

63.中华乐舞论/唐朴林∥中国音乐.2014.3.17-31

64.从瑶族长鼓舞看湘西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何晓兵∥中国音乐.2014.3.32-36

65.克里阳麦西热甫木卡姆及其特点/巴吐尔·巴拉提∥中国音乐.2014.3.54-59

66.泉州地区地方乐感初探/陈燕婷∥中国音乐.2014.3.100-105+112

67.中国朝鲜族抗日歌曲对异文化的接受/崔玉花∥中国音乐.2014.3.179-182+191

68.浅析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张天彤∥中国音乐.2014.3.210-218

69.辰州傩歌的文化内涵/张文华∥中国音乐.2014.3.235-240

70.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田联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3-16

71.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粤东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分析与评价/陈雅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20-26

72.潮州音乐分类新探/张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42-49

73.客家“祠祭”仪式及音乐考察:以广东省大埔县祭祖活动为例/罗璇;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50-57

74.迈阿密华裔离散群体的音乐文化与身份认同/张伊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31-141

75.“他者”声音:“原生态”歌唱对都市缺失的文化救赎:音乐民族志写作探索之一“绕家‘呃嘣’舞台化”叙事/杨殿斛∥音乐探索.2014.4.50-59

76.“变”与“不变”: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话题:以黄自为镜的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王文∥音乐探索.2014.4.71-74+80

77.少数民族乐器教育发展初论: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视角/卓嘎∥音乐探索.2014.4.75-80

78.民间文学与白马藏族族群认同/张雪娇∥音乐探索.2014.4.107-114

79.灾后羌族音乐文化的多元保护措施探析/雍敦全;宋康;周翔飞∥音乐探索.2014.4.115-118

80.相如弄琴挑文君“为鼓一再行”文意辨析/王福利∥音乐研究.2014.5.44-49

81.“回回曲”探考/王汉民∥音乐研究.2014.5.50-54

82.“愚民与娱民”的电波:抗战时期伪满地区的音乐广播研究/陈乃良∥音乐研究.2014.5.55-72

83.畲族起源新说:基于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的民族音乐学探索/孟凡玉∥音乐研究.2014.5.91-99+122

84.“琉乐”受容“闽戏”二题/杨丽霞∥音乐研究.2014.6.50-64

85.环太湖地区的山歌及其传承发展形态/刘跃∥音乐研究.2014.6.华65-71+125

86.历史遗音:在寻找与过程之间:《江南礼俗下的十番锣鼓实地考察研究论文集》叙说/郭树荟∥音乐艺术.2014.4.34-41

87.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本体分析:结构与认知/张伯瑜∥音乐与表演.2014.4.1-7+91-92+175-176

88.1964年:观念的分界线:思考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轨迹/杨曦帆∥音乐与表演.2014.4.8-12+7

89.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定性分析/蔡际洲∥中国音乐学.2014.4.63-73

90.绝技绝迹乎:关于“八音联欢、五音联弹、二人联弹”的解读与思考/商树利∥黄钟.2014.4.45-50

91.源于“沃土”回归“沃土”:《哪有闲空回娘家》的创编与流传胡曼∥黄钟.2014.4.51-55

92.长阳南曲缘起《桃花扇》之考析/陈琼;杨容∥黄钟.2014.4.56-66

93.声音生态观念下的蒙古族双声合唱“潮林道”/徐欣∥黄钟.2014.4.67-74

94.音腔记谱法:中国传统音乐记谱理论新探/崔华∥黄钟.2014.4.75-79

95.湖北嘉鱼“孝歌”调查报告/殷瑰姣∥黄钟.2014.4.80-85

96.从城市民族音乐学看蓝草音乐在上海的发展/张潇雨∥乐府新声.2014.4.13-19

97.西藏古典歌舞囊玛考察/田联韬∥中国音乐.2014.4.4-7+13

98.闽西客家《大排十番十六首》的音乐特点/王聪生∥中国音乐.2014.4.65-69

99.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田耀农∥中国音乐.2014.4.85-88

100.试用“双六选点”解析来凤土家族原生民歌的唱词音声地域性特点:以《直嘎多里嘎多》为例/李峥嵘∥中国音乐.2014.4.89-93

101.土家族“打溜子”与侗族“锣鼟”的比较研究/罗卉∥中国音乐.2014.4.154-158

102.雪峰山区瑶族呜哇高腔号子歌的艺术特征及赏析/杨果朋;李强∥中国音乐.2014.4.228-232

103.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生存样态反思与展望/文琪∥中国音乐.2014.4.133-136+153

104.歌章与念词:西安鼓乐社与铜器社中的歌唱体裁形式分析/程天健∥交响.2014.4.59-63

105.西方音乐学:“阿德勒体系”及其三个历史阶段:特征与文化阐释/李方元∥音乐研究.2015.1.5-12+2+128

106.漫话音乐学的“两类”与“三分”/郑祖襄∥音乐研究.2015.1.30-32+115

107.城市音乐中的“城中村”现象:以评弹在上海的生存现状为个案/张延莉∥音乐探索.2015.1.23-30

108.腊尔山地区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熊晓辉∥音乐探索.2015.1.39-47

109.2003~2013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略:兼及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前景/高彩荣∥音乐探索.2015.1.48-55

110.缅甸围鼓音乐文化实地探究:以仰光缅玛呗佼星围鼓乐队为例/秦婕∥音乐探索.2015.1.56-69

111.竖琴与箜篌之关系/徐子珊∥音乐探索.2015.1.70-71

112.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黄燕∥音乐探索.2015.1.108-112

113.何以创建礼乐文明新体系/项阳∥人民音乐.2015.1.46-51

114.与文庙释奠礼有关的“雅乐”和“俗乐”/张咏春∥人民音乐.2处在四条道路的交叉路口:丝绸之路的音乐视角/张伯瑜∥人民音乐.2015.2.42-44

115.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形成之探究/孙茂利∥人民音乐.2015.2.45-47

116.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综述/杨青;张磊∥人民音乐.2015.3.48-49

117.口述史:一个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有效维度/王建朝∥人民音乐.2015.3.68-71

118.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樊祖荫∥音乐与表演.2015.1.1-4+161

119.不玩丝竹不结缘:顾冠仁新江南丝竹音乐作品赏析有感/伍国栋∥音乐与表演.2015.1.5-7+161

120.从《老八板》音乐的演进看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创新/周青青∥音乐与表演.2015.1.8-14

121.新浙派宗师徐元白琴曲编创理念评析:以《西泠话雨》、《泣颜回》为例/王姿妮∥音乐与表演.2015.1.15-18

122.瑶族度戒仪式及其用乐观念所属信仰体系辨析/肖文朴∥音乐与表演.2015.1.19-22

123.弘扬传统音乐践行学科理论: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述评/钱建明∥音乐与表演.2015.1.128-132+162

124.壮侗语族文化语境下的侗族大歌研究:代主持人语/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3-9

125.侗族大歌研究的“自表述”观察/杨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20

126.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赵晓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21-34

127.“国家在场”与侗族嘎老的乡村传承:以贵州省黎平县“十洞”地区两个侗寨为例/李延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35-45

128.古今·中西·音乐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谈王耀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95-107

人文社科信息


新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分为朴素的人类中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辩证的人类中心主义三种形态。在教育中,只有辩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超越“主客二元”结构的、具有生命力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教育恰恰是需要扬弃以“主客二元”为前提的、形而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树立一种“万物合一”的、“主体间性”的和“一元”的新的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念。这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以“万物一体”、“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依托,从一个新的层次提升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并将教育推向一个自然、和谐、博爱的生活世界。新人类中心主义将世界与人看作一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它充分认识到了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没有人世界亦不具有意义的互为主体的存在方式,在“万物共荣共生”的视域重新阐释人与万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育需要帮助人树立“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但生物与自然界的生存又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这一原则,将“唯我所用”的开发利用自然的教育转向认识不同事物的内在价值并建立“我与他物”和谐关系的教育,使人们尊重自然的生命,并努力通过自我的体验去“学会关心”、理解生命的权利。这种全新意义上的融合会更加深刻地教会我们该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如何对待不同生命所持的“同一”立场。在此基础上,教育需要助人们形成一种观念、一个境界,即万物一体、和谐共融的存在论的教育思想。(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期 刘燕楠 文)


灵活就业是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新常态

在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零距离,由此带来了第三产业发展链条的不断拉长,可选择的职业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经济组织,个人完全能够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间接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发展链条的拉长衍生出了诸多市场机会,但却并未被就业市场充分利用,形成了就业供需对接的严重错位。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是多样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人们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对于新兴职业的不认同。因此,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重新解读和定义大学生就业的标准,树立“有收入就应视为就业”的灵活就业思维,突破灵活就业的体制瓶颈,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迫切需要。灵活就业是一种以个体自主创业、非全日制、经营方向转换跨度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形式进行就业的择业方式,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对处于网络信息微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灵活就业看作一种就业“新趋向”、“新业态”,寻求更加灵活有效的就业方式。(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3期 高文兵 文)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的动

大学生机会型和生存型创业动机在组成上具有同构性,在结构上存在差异性。两种类型创业并不是由单一的生存动机,或单一的机会动机所驱动。大学生机会型和生存型创业动机均由自我实现、责任、独立、生存需要、把握机会、响应政策等6个动机要素组成。但是,机会型创业大学生受自我实现、责任、独立、把握机会、响应政策等5个动机要素驱动的程度显著高于生存型,基于需要动机理论、动机形成模式理论和择业动机理论,推断并证实了大学生机会型和生存型创业动机组成的同构性及结构的差异性。这可以解释大学生机会型和生存型创业动机的复杂性、交叉性,又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丰富和发展了现有创业动机研究范式,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亦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提供了借鉴。(摘自《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6期 李爱国 文)

新书推荐

1.二十世纪音乐∕(英)罗伯特·摩根(Robert P.Morgan)著 J609.15/M0521

2.数字音频工作站∕胡泽编著 J619-39/H35

3.十二孔复管 陶笛实用教程∕邓新华著 J632.19/D38(x)

4.丝竹音乐∕李景文编著 J632.3/L32

5.筝艺拾萃∕余伟明编著 J632.326/Y75

6.手把手教你拉二胡∕孙福华主编 J632.216/S96

7.弦上春秋∕刘长福著 J632.216/L71(c)

8.琵琶左手活指训练五十首∕葛咏著 J632.336/G38

9.古筝∕潘文著 J632.32/P18

10.二胡∕汝铱著 J632.21/R56

11.笛子∕唐俊乔著 J632.11/T24

12.琵琶∕张铁著 J632.33/Z34

13.中国戏曲学院唢呐教程∕峰振岳编著 J632.146/S27(Z)

14.流行古筝/朱晓谷编著 J648.32/Z83(X)

15.戏曲风二胡曲集∕石鸣编著 J648.21/S56

16.二胡重奏曲集∕秋江编著 J648.21/Q79

17.二胡视奏练习七十七首∕ 张巍,张增亮编著J648.211/Z35

18.超酷传统二胡∕赵寒阳选编并演奏 J648.21/Z44(H)

19.现代唢呐练习曲选∕朱颖编著 J648.141/Z83

20.世界名曲扬琴曲选(附CD)∕王文礼 著 J648.51/W37(w)

(以上图书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