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第3期(总第106期)

作者:    2015年04月30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3期(总第106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试论中国古代乐律学史的分期

本文从文化视野、律数同步论和乐律学内在规律把握中国古代乐律学史,将其分为听音造律期、听算度律期、变革活跃期和整理高峰

期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这种分期以乐律实践和成果为依据,将“以耳齐声”的乐律创造命名为“听音造律”,将“度律均钟”和计算生律的乐律行为命名为“听算度律”,将异乐碰撞产生的乐律变革和成果命名为“变革活跃”,将乐律大梳理和十二平均律创造命名为“整理高峰”,更加符合了中国古代乐律学史的内在规律、发展特点和实践行为。这种分期和佐证分期的典型乐律事项简明扼要,使中国古代乐律学史的发展梗概一目了然,对于想快速了解中国乐律学史整体面貌的人士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音乐研究》2015年第1期 陈其射 文)

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审视

钢琴艺术进入中华大地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萌生、发展和嬗变引起中国音乐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俯瞰近百年中国钢琴艺术研究,对20世纪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研究以宏观视野加以关照,通过对"中国钢琴艺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等概念的审视后提出,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基础、艺术规律、心理特征等不同视角对钢琴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深层解读"。希望通过这些理论途径,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20世纪中国钢琴与其发展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成功的启示,并力争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前进一步,为中国的钢琴家和中国音乐家们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自《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1期 冯效刚 文)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论1949~1966年爱情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形态

历史地回看“十七年”音乐创作, 我们可以在其作品中感受到“政治大事件”对于现实生活秩序改变的烙印,爱情在宏大的历史命题面前被迫进行某种政治割礼, 情爱叙事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但是, 很多创作者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想象, 而是艰难地寻求着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尤其是对少数民族题材音乐的开辟与发展,填补了民众对于爱情想象的空间, 我们还能从十七年经典音乐作品中读出“复杂的人性”今天我们对“十七年”的音乐资源进行重新盘点, 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加以审视,分析音乐创作与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寻政治和艺术张力的协调, 对于正确定位“十七年”音乐价值, 探究新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具有深远的意义。(摘自《音乐探索》2015年第1期 郭宏斌、文军 文)

何以创建礼乐文明新体系

中华礼仪用乐体系究竟应该重建还是创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一段时间,学术界有重建礼乐体系的相关探索,应该对这种重建观念和实质性内涵进行辨析。明确何以重建、重建什么、对新时期文化发展有怎样的意义,系列问题待解。所谓重建应该把握与接通传统礼乐观念、抓住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礼乐核心为用和风格的多样性意义。从体系化上整体认知,意在靡清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特色,这主要是辨析与梳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内涵,在探索礼乐文明新体系之时不至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换言之,重建应注重把握礼乐观念、礼乐类型性和风格多样性并具体系化的意义,而非对历史复原,包括内容的重现;至于创建则要对传统有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明确哪些该扬哪些该弃,在把握当下社会亦有礼仪诉求,如此,既接通传统又立足现代,在有依凭的前提下创建新时期礼乐体系,这是中华礼乐文明复兴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与友善,都可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合相接,作为群体性礼仪诉求的礼乐文化应在当下有其存在的空间。创建意味着承继与发展,既割不断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探索新体系的意义正在于此。(摘自《人民音乐》2015年第1期 项阳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作曲理论

1.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吴晓云∥乐府新声.2013.4.51-56

2.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张一琼∥乐府新声.2013.4.57-62

3.钟声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幻想曲集》五首小品中的结构显像与意义周凌宇∥乐府新声.2013.4.63-73

4.虔诚信仰与戏剧性因素的交锋:谈布鲁克纳交响曲对瓦格纳观念的继承∕张晨∥乐府新声.2013.4.113-121

5.《变数》的创作技术再思考∕吕黄∥音乐与表演.2013.4.124-128+159+222

6.跨文化跨时空的精神对话:朱世瑞《双韵》技法特征和人文内涵∕张路∥音乐与表演.2013.4.129-132+155

7.歌曲创作中五声调式旋律写作的观念与方法∕黄晴葵∥音乐与表演.2013.4.133-136

8.巴托克《第六弦乐四重奏》结构特征与主题素材之分析研究/常林;秦蔚∥交响.2013.4.121-125

9.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规律与审美范式研究/杨玲玲∥交响.2013.4.126-128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究散曲结构对许舒亚《散》乐曲结构之影响/温德青∥音乐艺术.2013.4.45-60+4

11.文化的“融入”与音响的“跳出”:从作曲技术角度阐释“单个音”在两首作品中的不同应用方式/卞婧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64-74

12.中西对峙与融合:刘湲《为琵琶与大提琴而作的室内乐》技法分析/张艺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75-86

13.复合的主音:《清风静响》之自由结构与逻辑基础∕王桂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44-55+109

14.一个音引起的革命∕肖武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07-115

15.爱的凝视,崇高的寓意:析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终曲之宗教象征∕任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16-127

16.《诗经》曲式结构研究的反思∕董兵∥音乐探索.2013.4.80-84

17.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分析∕姚以让∥音乐探索.2013.4.99-111

18.民间多声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赵冬梅∥中国音乐.2013.4.12-28

19.走向新阐释与寻求新意义:“新音乐学”的音乐分析与阐释观探析∕黄宗权∥音乐研究.2013.6.52-63

20.曲式的概念、分类依据与谱系:杨儒怀先生曲式结构理论的系统化及再拓展∕王桂升∥音乐研究.2013.6.64-72

21.从《涛声》的互补性材料看中国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创新∕秦川∥音乐研究.2013.6.73-82

22.“让自己的音乐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上):对贝里奥《民歌》改编、配器技巧与艺术高度的探究/温德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66-78+102

23.首两位差还是首位与倒数第二位差?:阿伦·福特与约瑟夫·施特劳斯基本型算法比较研究/王中余;姜之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79-90+141

24.从音乐分析到音乐分析学:再论当代音乐分析学进展的一般倾向/周勤如∥音乐研究.2014.1.78-86

25.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魏扬∥音乐研究.2014.1.87-100

26.综合与超前:钟信明《长江画页》的调式手法与调式思维/胡磊∥黄钟.2014.1.18-32

27.二胡协奏曲《三峡叙事》的内容与形式:兼及刘健“声学媒体音乐作品”中某些创作观念与技术手段/符方泽∥黄钟.2014.1.33-42

28.同质异构音组(Z关系对)中的对斜包含关系/王丹∥黄钟.2014.1.43-51

29.电子音乐语境中的声音景观思想研究/韩杰;庄曜∥黄钟.2014.1.52-57+97

30.20世纪西方现代和声审美的现代性/何宽钊∥黄钟.2014.1.58-65

31.歌《诗》之“兮”字及其篇什的曲式探究/王洪军∥黄钟.2014.1.77-83

32.马勒《第五交响曲》:立意与实现/孙丝丝∥交响.2014.1.108-114

33.《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音乐形象的分析/魏波∥交响.2014.1.115-118

34.约翰·科里利亚诺室内乐《幻影》调性结构思维研究/杨红光∥交响.2014.1.119-124

35.多思维,多角度的审视: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周伟∥交响.2014.1.125-128

36.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钱亦平∥中国音乐学.2014.1.121-127

37.序列音乐创作中的“结构对位”现象与形态/郑 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99-106

38.朱践耳钢琴组曲《南国印象》中织体的结构力与风格特征/任辽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107-113

39.论曲式的构成形式及其结构特征/觉嘎;郑龙吟∥音乐与表演.2014.1.134-141

40.“音响体”数字化分析与应用研究/冯勇∥音乐与表演.2014.1.142-148

41.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贾达群《蜀韵》之技法研究/段文晶∥音乐与表演.2014.1.149-156

42.齐尔品音乐创作中的横向现代节拍思维/熊小玉∥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62-68

43.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赵宋光∥乐府新声.2014.1.5-11

44.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樊祖荫∥乐府新声.2014.1.12-21

45.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刘康华∥乐府新声.2014.1.22-51

46.调性边缘化形态素描/王进∥乐府新声.2014.1.52-65

47.欧洲浪漫主义和声的技法特征与风格模拟写作/徐平力∥乐府新声.2014.1.66-82

48.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体系研究/姜之国∥乐府新声.2014.1.83-97

49.评刘学严、刘明著《< 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的教与学同步辅导》:兼谈刘学严和声教学的经验与特点/朴英∥乐府新声.2014.1.98-102

50.实用和声学中的功能组理论溯源及其影响初探/彭程∥乐府新声.2014.1.103-106

51.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双重性:“延承”与“创新”/刘旭娜∥乐府新声.2014.1.107-116

52.论陈怡《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和音”理念与“和音”技术特征/张宝华∥乐府新声.2014.1.117-124

53.瓦格纳歌剧序曲中的音高组织关系/任冬妮∥乐府新声.2014.1.125-134

54.《来自第三极的韵律》音高组织关系之探析/杨壹惟∥乐府新声.2014.1.135-144

55.歌剧《钓鱼城》音高组织材料探析/苑望∥乐府新声.2014.1.145-153

56.“泛调性”泛泛谈/吴京津∥乐府新声.2014.1.154-162

57.经典的“复制”与“翻新”:独幕芭蕾舞剧《卡门组曲》音乐的编配之评析/范哲明∥乐府新声.2014.1.163-178

58.西方音乐创作中的“复体裁”现象初探/陈鸿铎∥乐府新声.2014.1.179-184

59.听觉的影像:意大利作曲家尼诺·罗塔《长笛三重奏》分析/郭赟∥乐府新声.2014.1.185-190

60.张豪夫音乐创作中立于民族破于传统的艺术理念:以《大漠长河》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为例/龚佩燕∥交响.2014.2.108-113

61.舒伯特《冬之旅》之诗乐关系探究/聂普荣∥交响.2014.2.129-133

62.如何界定作曲家个人风格?:以伦纳德·迈尔、查尔斯·罗森以及诗人奥登为例/杨 婧∥音乐探索.2014.2.36-45

63.文本分析与酷读: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同性恋情结”的隐秘叙事/王 晶∥音乐探索.2014.2.46-56+65

64.浅论西方现当代音乐作品中声音素材的具—抽象运用/徐志博∥音乐探索.2014.2.57-65

65.大气磅礴凝重雄浑的史诗性品格:论徐占海的正歌剧音乐创作/居其宏∥音乐探索.2014.2.80-92

66.冼星海创作中的民族性与艺术性兼顾范例论考:以《黄河大合唱》的修订为例/廖红梅∥音乐探索.2014.2.93-96+115

67.斯克里亚宾的和声语言及其演进/伊·康·库兹涅佐夫/彭程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5-17

68.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对配器的对立态度/阿·亚·卡拉廖夫/王愫怡 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18-31+115

69.非调性语境中集合的连接及声部进行/高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74-86

70.“让自己的音乐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下):对贝里奥《民歌》改编、配器技巧与艺术高度的探究/温德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87-96

71.论作曲家与作品的“伟大性”问题:兼论当代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孙红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116-122+140

72.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刘彦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2.97-105+131

73.根植民族音乐 融会中西文化:陈怡学术成果的历史研究/王安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52-62

74.“神秘”的呼唤: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鸣曲》/朱培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63-66

75.“听”之内外:当代音乐之“泛结构”视野概述/徐志博∥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67-75

76.诗音 画乐:论周龙《唐诗四首》第一乐章整体音响的构建/周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76-86

77.乔治.克拉姆《四个月亮的夜晚》中的引用与象征/王旭青∥中国音乐学.2014.2.110-124

78.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彭程∥中国音乐学.2014.2.119-12

79.从《地平线》到《喜马拉雅之光》:叶小纲声乐交响创作述评/李吉提∥乐府新声.2014.2.5-8

80.竖起耳朵 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温德青∥乐府新声.2014.2.9-17

81.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二)/赵宋光∥乐府新声.2014.2.18-25

82.李斯特创作过程中的“等分化”、“对称化”趋势(上):体现“八度均分”及“八度对称划分”原则的和声技法研究/石磊∥乐府新声.2014.2.26-31

83.多重音级集合在拉亨曼室内乐《Mouvement》中的展现(上)/周凌宇∥乐府新声.2014.2.32-36

84.试析吉雅·坎切利《冥河》中的创作技法/王旭∥乐府新声.2014.2.37-44

85.安东·威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的音色思维研究/金宏兆育∥乐府新声.2014.2.45-50

86.听觉的影像(下):意大利作曲家尼诺·罗塔《长笛三重奏》分析/郭赟∥乐府新声.2014.2.51-54

87.从阿尔班·贝尔格的《弦乐四重奏》(Op.3)中寻其早期作品的立乐之道/刘奇∥乐府新声.2014.2.55-59

88.诉历史沧桑歌现代华章:听“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黄渤∥人民音乐.2014.1.45-50

89.第六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述评/曾宪林∥人民音乐.2014.2.38-40

90.罗忠镕的室内乐创作/吴春福、邓连平∥人民音乐.2014.4.28-31

91.模式化思维与人机互动交互式遗传算法作曲/刘灏∥人民音乐.2014.7.28-31

92.理查·施特劳斯: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中的“保守者”? /冯存凌∥人民音乐.2014.10.76-79

93.和弦的产生及音响结构形态/郑荣达∥黄钟.2014.2.74-80

94.“音响体”音色色彩分析及研究/冯勇∥黄钟.2014.2.81-89

95.现代音乐中的节奏复调/梁军∥黄钟.2014.2.90-101

96.里盖蒂《遥远》中的卡农模式与持续音/王茜∥黄钟.2014.2.109-117

97.叶小纲《琵琶协奏曲》音乐分析/颜海音∥黄钟.2014.2.118-127

98.中国传统音乐的“单个音”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赵冬梅∥中国音乐.2014.2.16-36

99.中国音高材料与音色资源的西方处理方式:王宁民族管弦乐《庆节令》的管弦乐创作思维/郭新∥中国音乐.2014.2.95-112

100.瞿小松歌剧《试妻》的戏曲思维与创作特征研究/李向京∥中国音乐.2014.2.119-130

101.彝家风情画卷:许新华钢琴组曲《山寨三则》解析/刘静怡∥中国音乐.2014.2.136-137+158

102.真情创作必有回馈:无伴奏小提琴独奏《远方的记忆》创作札记/高松华∥中国音乐.2014.2.159-165

103.古典音乐文化的现代交响:王建元《惊蛰:为管弦乐队而作》研究/王安潮∥中国音乐.2014.2.166-171+178

104.《A.I.R.》的创作再思考/谢文辉∥中国音乐.2014.2.261-266

105.论和声功能/程宝华∥交响.2014.3.91-94

106.纯音乐作品的精神解读: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I》Nr.4之赋格为例/冯存凌∥交响.2014.3.95-102

107.双重律制中的音高关系与结构逻辑:利盖蒂最后作品《汉堡协奏曲》的技法分析/冶鸿德∥交响.2014.3.103-112

108.谢尔西“单一音”技法在《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结构功能作用/鲁立∥交响.2014.3.113-119

109.电子音乐作品中多声道演绎出的“镜像”概念:刘健创作的《半坡的月圆之夜》/刘思军∥交响.2014.3.120-123

110.阿沃·帕特作曲法之“钟鸣”刍议/冯勇∥交响.2014.3.124-126

111.江苏民歌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研究:以《茉莉花》、《孟姜女》为例/施咏∥交响.2014.3.127-133

112.笛子与交响乐队《苍》的音乐分析/程长宁∥交响.2014.3.134-137

113.结构构态之二分性结构/贾达群∥音乐艺术.2014.3.123-149

114.转换与抽象: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郑中∥音乐艺术.2014.3.150-158

115.序列音乐作品的封闭性结构形态与结构思维之探究/郑艳∥音乐艺术.2014.3.159-168

116.一生相伴的永恒旋律:亨德尔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之版本研究与演绎指南/杨健;黄莺∥音乐艺术.2014.3.174-181

117.以“晚期风格”叩寻威尔第暮年之作:论连续性歌剧《奥赛罗》/瞿枫∥音乐艺术.2014.3.182-192

118.“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之我见:在武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的专题发言/郑英烈∥黄钟.2014.3.3-7+21

119.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刘永平∥黄钟.2014.3.8-15+61

120.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定格局/张璟∥黄钟.2014.3.16-21

121.基于音乐中的自相似性原则/肖武雄∥黄钟.2014.3.22-28

122.基于动态FM合成手段的算法作曲实现及应用/李云鹏∥黄钟.2014.3.29-37+48

123.伯恩斯坦爵士赋格的风格越界/王球∥黄钟.2014.3.38-48

124.从《大秦灵渠》看歌剧的创作理念/禤思∥黄钟.2014.3.49-52

125.关于《龙船调》编创历史之考证研究/赵娟;余开基∥黄钟.2014.3.53-61

音乐美学

1.“琴者心也”与“琴者禁也”辨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三∕徐海东∥交响.2013.3.42-46

2.论音乐音响是什么以及如何是:兼及“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问题∕郏而慷∥交响.2013.3.47-53

3.“道”与“乐”交通的枢机:“和”:论“知乐则几于道”∕袁禾∥中国音乐.2013.3.12-13+29

4.浅论音乐与中国书法艺术之间的异质同构现象∕王丽娜∥中国音乐.2013.3.93-97

5.由“平”致安,缘“和”而“乐”:再议《声无哀乐论》“和”的音乐美学观念/魏欣∥人民音乐.2013.12.61-65

6.社会分工中艺术音乐的10个文本/宋瑾∥音乐与表演.2013.4.12-17+221

7.视角·对象·方法:有关音乐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范晓峰∥音乐与表演.2013.4.18-22+47+221-222

8.论西方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与融合/叶明春∥音乐与表演.2013.4.23-27+221

9.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何宽钊∥音乐与表演.2013.4.28-37+221

10.“豊”之字形出于祭祀之“壴”:“礼”自“乐”出考论之一/王晓俊∥音乐与表演.2013.4.48-55

11.学会提问并依此结构书写音乐中的声音/韩锺恩∥音乐与表演.2013.4.63-72+222

12.“不合时宜的沉思”:瓦格纳成名作《黎恩济》序曲之媚俗的现实与媚雅的幻象/刘雨矽∥音乐与表演.2013.4.73-76

13.从“荷兰人、森塔动机”中窥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创作/王骏星∥音乐与表演.2013.4.77-80+100

14.音乐作品的具体化生成/何佳培∥音乐与表演.2013.4.169-171

15.生态哲学美学建构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宋瑾∥交响.2013.4.5-11

16.东方音乐美学的“味”与音乐风格/管建华∥音乐艺术.2013.4.23-27+4

17.艺术多棱镜中的派尔特:其他门类艺术作品对派尔特音乐的传播与诠释/班丽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27-35

18.6新感受力:何以“简约”达至“神圣”:对派尔特、坎切利及瓦斯克斯作品的个案解读/李明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36-46

19.海峡两岸音乐创作研究课题设想及相关问题讨论/韩锺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125-129

20.民族音乐学视阈中的音乐美学问题/张伯瑜∥音乐研究.2013.5.5-12

21.论嵇康的“声无哀乐”/田耀农∥中国音乐学.2013.4.20-24+136

22.因體制乐:《乐记》音乐审美风格论考/潘链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43-147

23.通过跨界寻求方法,立足原位呈现本体/韩锺恩∥音乐研究.2014.1.11-16

24.由高文化问题引发音乐学论域中的若干问题思考/韩锺恩∥音乐艺术.2014.1.27-37

25.东西方音乐的差异性与文明对话/管建华∥音乐艺术.2014.1.80-92

26.噪音和权力:孔子音乐美学解读/罗小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123-128

27.老子“大音希声”之音乐理论新解/曲 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129-133

28.以体认为中心以感知觉过程为基础的音乐审美经验:传统音乐审美研究随想/萧梅∥音乐与表演.2014.1.1-3+200+77-78+165

29.以古典范式呈现美学思想并通过传统形态凸显审美特征/韩锺恩∥音乐与表演.2014.1.4-9+165

30.思想史、《中庸》与音乐美学的新进路/罗艺峰∥音乐与表演.2014.1.10-14+165

31.道家“自然乐论”中“自然”:一种现象学的视域/王少明∥音乐与表演.2014.1.; 15-19+165

32.规约感知 想象:以陆春龄、闵惠芬二度创造的审美取向为例/郭树荟∥音乐与表演.2014.1.; 20-25+165

33.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大众音乐生活的启示/马卫星∥音乐与表演.2014.1.26-28

34.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思想基础与核心精神: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批评理论与生态哲学美学谈起/宋瑾∥音乐与表演.2014.2.25-36+161

35.再谈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兼论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审美感官地位/施咏∥音乐与表演.2014.2.13-18+161

36.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刘承华∥音乐与表演.2014.2.1-7+161

37.体·相·用:音乐学写作的中国范式/何艳珊∥音乐与表演.2014.2.19-21

38.李渔戏曲家班的人类学关照/池瑾璟∥音乐与表演.2014.2.22-24

39.对音乐美学研究引入人类学方法的理论思考:兼谈多元音乐美学构建的社会文化观照/黄宗权∥音乐与表演.2014.2.50-56+161-162

40.前理解差异与音乐体验方式的多样性/林卿∥音乐与表演.2014.2.57-59

41.“水”与“火”的交响:美学视域下的中西音乐融合问题/何艳珊∥人民音乐.2014.5.64-67

42.对阮籍《乐论》中“圣人作乐”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王维∥人民音乐.2014.6.68-71

43.试论中国大陆音乐美学发展中自律论的缺失/王双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4.99-104

44.勋伯格为何代表进步:哲学与作曲的对话: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研究之一/唐应龙∥黄钟.2014.2.139-146

45.基于乐教传统的视野谈古琴在当代美育完型中的立美重建/黎敏∥黄钟.2014.2.147-155

46.中国古代唱论中情感超离与意象审美:兼谈其文化心理与哲理意蕴/普敏∥中国音乐.2014.2.155-158

47.《溪山琴况》与晚明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雅俗观/谭玉龙∥中国音乐.2014.2.80-84

48.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美学思想分析:以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为例/邹丽霞∥黄钟.2014.3.87-93

49.病榻漫笔:天不下雨与哲学的可分性/王宁一∥中国音乐学.2014.3.115-122

50.嵇康音乐思想自相矛盾现象探析/李法桢∥中国音乐学.2014.3.123-128

51.原真演绎的两个社会学“面相”/刘阳∥中国音乐学.2014.3.129-137

52.花腔女高音美学特征的“中国式”解读/李囝;李卓∥中国音乐学.2014.3.138-140+144

53.以葫芦图腾母体: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一/王晓俊∥音乐与表演.2014.3.30-35+161

9在理解中建构:重构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范晓峰∥音乐与表演.2014.3.36-40+161-162

54.10祭孔乐舞与礼乐精神的传承发展/高迎刚∥音乐与表演.2014.3.41-45+162

55.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之四/徐海东∥音乐与表演.2014.3.59-63

56.寻求历史支撑探索价值体系:2013南京·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综述/李大鹏∥音乐与表演.2014.3.64-67

57.广陵琴派琴乐特征的禅宗美学分析/李小戈∥音乐与表演.2014.3.51-52+63

58.论音乐表演的表现力/高拂晓∥音乐与表演.2014.3.102-110

59.论音乐演绎过程中的“真”/郏而慷∥音乐与表演.2014.3.111-114

60.我们眼中的作品:音乐评价的对象及其差异性/柯扬∥音乐与表演.2014.3.115-118+156

61.论音乐作品价值的实现/刘畅∥音乐与表演.2014.3.19-122

62.“根籁”的内涵及其意义:谭盾《地图》创作的美学内蕴/李浩∥音乐与表演.2014.3.134-137

人文社科信息

新时期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影响着大众音乐文化,带动着大众音乐文化步入新的轨道。而新时期的大众音乐文化的转型必然要适应改革与创新、和谐与健康的雅俗融合的发展趋势。大众音乐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宽泛的文化范畴,是雅俗兼备的文化。在新时期,我国的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必定是以“俗”音乐的强盛为主流趋势。俗音乐贴近生活,迎合了大众审美意愿,因喜好而盛传。所谓“俗”是相对于“雅”音乐而产生的。到了当代,俗音乐泛指通俗的音乐,贴近大众的音乐。也正是俗音乐主要突出了它的娱乐、流行特征,才使俗音乐走过了40多年强盛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近几年来通俗音乐样式和消费口味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一,俗音乐的时尚和超前化。其二,俗音乐极大地唤起了大众广泛参与的热情。大众音乐文化是雅俗兼备的文化。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虽然是以“俗”音乐的强盛为主流,但雅音乐也同样在潮动,雅音乐也能够转变为俗音乐,展示它独特的魅力而不断发展。(摘自《江汉论坛》2014年11月 涂波、闫大卫 文)

戏曲起源问题歧见平议

戏曲起源于宗教仪式和导源于印度梵剧的论断影响很大,但并不能令人信服。视宗教仪式为戏曲之源头的主要依据是:宗教仪式为戏剧的核心要素化身表演,这是现在所知人类最早的表演活动,因此,它是戏曲最初的源头。然后世许多文化样式或意识形态几乎都可以从宗教的初始形态中找到某些踪迹。视原始宗教仪式为戏剧之源的另一条理由是:宗教先于艺术而生,所以,包含戏剧在内是艺术也就都成了宗教的子孙。事实上,人类有过“前宗教时代”,宗教的产生要比艺术迟。戏曲并非由某一宗教仪式直接衍生,而是经过长期的孕育,接受多种文化因子的影响,最终在唐宋以来的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最早走向成熟的南戏采用了曲牌联套体和行当化的扮演体制,这是梵剧所不具备的,中国戏曲与梵剧"逼肖"的判断并不准确,它有着清晰可辨的"中国血统"。戏曲的起源有远源与近源之别,近源对戏曲的本质特征和艺术面貌的影响更大,用"终极起源"代替不同声腔剧种考源脱离戏曲创生起源的实际,是不科学的。(摘自《戏曲艺术》2014年第4期 郑传寅 文)

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中存在着一场悬而未决的争论——体质说与竞技论。体质说根据健身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将有悖适宜运动量和一定间歇两条原则的竞技体育驱逐出学校体育。竞技论注重“三基”,以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的。体质说推崇“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反对竞技论的不“以人文本”。竞技论以学习和提高学生运动知识、技能为核心,不承认存在无“痛苦”的体育运动。从增强学生体质的出发点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无可厚非。然而,实践却因此被引向两个极端:不是体育的体育和过度竞技的体育。事实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应遵循将体育表象经过知性思维上升为抽象概念,再经过理性思维还原为具体概念的过程。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竞争是人的本性,体育是人竞争的创造物,指向竞争与内在自由是体育满足人的身体与精神需要。体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类本质。学校体育实践应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在于“促进”而不是“生产”人的类本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质和健康的多因性提示体育与体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应是“促进”或“增强;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避免造成体育的“学业压力”。(摘自《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刘映海、石岩、丹豫晋 文)

视听窗口

1.时尚陕北民歌∕孙刚演唱 CDZ1290

2.陕北民歌:中国地方特色民歌系列∕雪伶等演唱CDZ1291

3.陕北民歌∕王二妮等演唱;雪伶等演唱 CDZ1294

4.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演唱团演唱 CDZ1293

5.陕北大唢呐 CDZ1292

6.陕北民歌荟萃∕王晓怡演唱 CDZ1289

7.黄河滩放歌——张志斌专辑三 CDZ1288

8.三十里铺——马子清陕北民歌清唱专辑 CDZ1282

9.陕北歌王王向荣(一九九四年珍贵历史录音) CDZ1284

10.陕北民歌(阿宝民歌14首) CDZ1283

11.阿宝——一个声音的传奇阿宝演唱 CDZ1286

12.二后生——冯晓荣陕北跨界音乐作品 CDZ1285

13.王二妮——张灯结彩 VCD0951

14.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陕北风情时尚歌舞 DVDZ0102

15.米脂婆姨绥德汉——陕北秧歌剧 DVDZ0103

16.我是歌手【第三季】——深情吟唱 CDZ1295

17.我是歌手【第三季】——巅峰总决赛CDZ1296

18.我是歌手【第三季】——精彩升级 CDZ1297

19.我是歌手【第三季】——巅峰对决 CDZ1298

20.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歌王之战CDZ1299

21.我是歌手【第三季】——音乐盛典 CDZ1300

(以上CD、VCD、DV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