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第1期(总第104期)

作者:    2015年02月27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5年1期(总第104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礼乐文明”的困惑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有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论,但对礼乐文化、礼乐文明的内涵却见仁见智,有以文化模式论,有以文化体系论,不论何种认知,都不能脱离两个基本概念,这就是礼和乐。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于国家意义上乐与礼制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具有体系化、等级化、多类型、多风格的特征,以礼仪用乐的诸种形态诠释礼乐观念、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言说礼乐,首

先是依礼制有仪式诉求,据礼制仪式类型设计乐制类型形成整体意义,以彰显乐之多功能性存在。当礼制仪式用乐理念固化,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时段不同会有所差异,但三千载一以贯之存在当无疑义。探讨礼乐思想、礼乐观念、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我们既要从礼、礼制、礼制仪式的整体进行把握,又要从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的对应,从礼乐形态、礼乐本体、与礼乐相关的制度等层面进行认知。在礼乐意义上,这礼与乐为并置互融关系,不如此会导致礼乐概念的泛化,甚至以礼代乐。中华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均有依不同仪式类型用乐的理念,从国家到民间都有仪式用乐诉求,周公开创的国家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成为后世圭臬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5年第1期 项阳 文)

对两周时期乐悬“僭越”现象的认识

乐悬僭越现象,是周代乐悬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现象。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对评价此类历史现象的参照标准及其具体表现仍存在继续探讨的余地。本文在文物、文献二重资料互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周代乐悬制度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僭越”现象的识别与判断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东周乐悬僭越现象的识别与评判,需设立一定的条件,不能一概而论。僭越的本义在于超越本分行事,对此历史现象的认识,首先要明确“本分”的规范内容,然后再与其他级别规范相比较。一般而言,在历时、同级乐悬的演变中出现规模增扩的情况,可视为发展;而共时、不同级别乐悬的演变中出现低等级跨用高等级规范的情况,可在综合分析其各方信息后,作僭越与否的评判。(摘自《乐府新声》2014年第4期 任 宏 文)

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本体分析:结构与认知

音乐分析是分析者的思维活动,展示着分析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尽管在分析中分析者努力捕捉着创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西方音乐理论的构架和分析者对创作者实际的采访与对话达到“意图”与“理解”的贯通,但分析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往往比创作者意图中赋予作品的意义要多。而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分析则更加复杂。首先是在创作者和分析者之间没有已存在的理论构架作为桥梁,分析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创作者往往不懂,所以分析成为了分析者自己的游戏;其次,民族音乐学所面对的音乐作品是集体的创造,分析者能找到的个体常常并不理解群体通过历史传承所赋予作品的真正内涵。怎么办?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形态分析应努力解决这一难题。它从作品形式入手,通过作品的形态来解释作品所属的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与集体音乐创作意识。(摘自《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4期 张伯瑜 文)

索菲亚古拜杜林娜音乐作品中的数列研究

俄罗斯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林娜在其音乐作品中,为表现音乐内容而使用任何作曲技法的创作理念, 使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作曲技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她广泛使用的节奏处理技术与节奏形态:从传统到现代, 并将其进行复合, 以更好的表现她的音乐构思。而且她还不断地探索和使用数列控制节奏和结构的方法,尤其是菲波纳奇数列。另外,她的节奏概念不仅包括有声的部分, 而且还包括无声的部分。同时, 这些节奏组织的方式、方法, 又同她的音乐审美观有着密切关系。(摘自《音乐艺术》2014年第4期 梁红旗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教育

1.基于交往理论视野的音乐教育∕朱玉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147-152

2.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新兴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为例∕黄沙玫∥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153-156

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庆典献辞∕赵宋光∥音乐艺术.2013.1.178

4.三十而立、代有薪传、成家立言:积极回应赵宋光先生∕韩锺恩∥音乐艺术.2013.1.179-181

5.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庆祝建系30周年系列活动综述∕孙月∥音乐艺术.2013.1.182-186

6.试析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管理与创新∕谢秉元;高扬∥乐府新声.2013.1.156-158

7.音乐教育知识论的新视角∕李育强∥乐府新声.2013.1.182-186

8.中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利民;李夏宇∥人民音乐.2013.4.60-61

9.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策略: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为例∕陈碧媛;李波∥人民音乐.2013.5.68-70

10.中国古代的乐教渊源∕梅雪林∥音乐艺术.2013.2.81-93

11.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王光祈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阐述与践行∕包德述∥音乐探索.2013.1.26-30

12.川鄂陕(SWX)三所音乐院校: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的历史回顾与树梳理(1959——1987)/张津波、鲁日融∥音乐探索.2013.1.141-144

13.艺术院校国际交流活动的特点及其职能深化研究/孙竞∥音乐探索.2013.1.135-137

14.文化经济时代深圳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连苹∥乐府新声.2013.2.176-184

15.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建设的思考/刘辉∥天籁.2013.2.5-9+21+2

16.对缪天瑞先生治学观的研究/陈思∥天籁.2013.2.96-100

17.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师范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刘巍∥天籁.2013.2.101-105

18.音乐新闻与评论应当成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甘绍成;李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68-71

19.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合唱指挥专业建设的必然性/刘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72-78

20.他践行了中国精神:记李自立的传奇人生/李爱群;莫惠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114-119+6+5+4

21.基于生态思维的音乐课程观/董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144-151

22.20世纪40年代的“战时”音乐教育/徐文武∥交响.2013.1.77-82

23.提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多重“三边合力论”/王耀华∥人民音乐.2013.6.48-49

24.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由“大教育”发展理念新趋势引发的思考/余少鹏∥人民音乐.2013.6.50-51

25.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综述/王文∥人民音乐.2013.7.62-63

26.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学科的创建与发展/蒲海∥人民音乐.2013.7.64-66

27.对音乐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建构的思考:第七届“珠江·恺撒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有感/丁嫚莉;权辉∥人民音乐.2013.7.67-69

28.试评埃里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王玲∥黄钟.2013.3.126-130

29.表征与归因:县域音乐师资失衡问题研究:以湖北省崇阳县为例/汪丽萍∥黄钟.2013.3.164-169+192

30.试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思路:以西北师范大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为例/张大军∥中国音乐.2013.2.239-241

31.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反思/刘笃∥交响.2013.2.147-150

32.从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试论流行音乐教育/吴惠敏∥人民音乐.2013.8.66-69

33.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颗启明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历史研究及几个问题的更正/祁斌斌∥音乐研究.2013.3.38-47

34.论劫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计晓华;杨育新∥乐府新声.2013.3.86-91

35.音乐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霍闽∥乐府新声.2013.3.153-155

36.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目标考略/吴伟∥音乐探索.2013.3.131-133

37.论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与器乐技能训练的平衡发展/席玲玲∥音乐探索.2013.3.134-137

38.中国古代乐教思想与当代音乐教育哲学构建/褚灏∥音乐与表演.2013.3.45-50

39.关于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王次炤∥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5-11+2

40.潜入学术深水区、打造学科梦之队:就音乐学写作工作坊讨论学科建设问题/韩锺恩∥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100-109

41.新时期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杨和平∥交响.2013.3.91-98

42.清末民初中国音乐教育本土化实验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蔡丽红∥交响.2013.3.99-104

43.李凌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褚灏∥中国音乐.2013.3.1-7

44.全国艺术管理专业建设阶段性与持续性发展研讨会召开的缘起: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探析/陈楠;牟笑飞∥中国音乐.2013.3.145-149

45.学校音乐教育怎样应对文化多元挑战:2012年英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要义评介/杨阳∥人民音乐.2013.12.54-57

46.递薪传火桃李争妍: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陈晶∥音乐与表演.2013.4.43-47

47.关于高校学科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的思考:以我国音乐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为例/李姝∥音乐艺术.2013.4.38-44+4

48.近代教会大学音乐教育管窥:以燕京大学音乐系为例/袁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83-91

49.埃德温·戈登对音乐教育研究的贡献与启示/许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58-166

50.“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米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67-171

51.李凌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当代启示/王志军∥中国音乐.2013.4.1-5

52.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杨静;管建华∥中国音乐.2013.4.29-31

53.印尼日惹艺术大学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赵琦∥中国音乐.2013.4.32-34+69

54.巴厘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郭天池∥中国音乐.2013.4.35-37

55.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CARE的人类学考察/陈国符;管建华∥中国音乐.2013.4.38-41

56.新加坡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程诚∥中国音乐.2013.4.42-44

57.马来西亚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王佩佩∥中国音乐.2013.4.45-46

58.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向/朱玉江∥中国音乐.2013.4.86-90

59.来自圣彼得堡的思考:圣彼得堡国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音乐学院教学体系研究/李柯∥黄钟.2014.1.98-111

60.关于“专业性”音乐教育中“教育”意涵的讨论:我国教育角度的历时考察及其思考/李方元;谢芳∥中国音乐学.2014.1.62-68+127

61.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与发展思考/吴戈∥音乐探索.2014.1.10-17

6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性重建/许启雪;张应华∥音乐与表演.2014.1.72-76

63.音乐教育体系的“中土”与“西方”认识论/项阳∥音乐与表演.2014.1.57-60+166

64.周代国家礼乐教育相关问题辨析及启示/项 阳∥中国音乐.2014.1.3-7

65.德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兼谈“JeKi”项目和“Exotisches”的文化特征/圭特·克莱南;曾金寿∥交响.2014.2.114-120

66.通识教育·情感体验·人格养成:普通高校中国音乐史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案例设计/康瑞军∥音乐探索.2014.2.123-128

67.音乐与伦理的遭遇/韦恩·鲍曼(著)/张鲁宁;韩启群(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12-19

68.课程改革:将“音乐”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托马斯·里吉尔斯基(著)/周丹(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20-30

69.作为社会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托马斯·里吉尔斯基(著)/覃江梅(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31-47

70.音乐培训与心理能力提升: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综述/刘琉、翰翰∥人民音乐.2014.9.69-73

71.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探微:兼论音乐教育哲学的中国视角/严永福∥人民音乐.2014.11.74-77

72.乐教祛魅/魏石成∥人民音乐.2014.11.78-80

73.音乐教育意义下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的我国音教育改革模式探索/陈思∥中国音乐2014.2.55-59

74.印度学校音乐教育之旅/杨静;管建华∥中国音乐2014.2.85-94

75.中法高等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张雁∥中国音乐2014.2.172-174

76.《中国音乐教学法》课程建设构想/曹军∥中国音乐2014.2.175-178

77.丰子恺的音乐教育实践与思想述论/陈景娥∥中国音乐2014.2.251-254

78.“开放课程”浪潮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向及途径探索:以音乐学科为例/任恺∥中国音乐2014.2.255-260

器乐理论与方法

1.中国大提琴乐曲创作与演奏的中西方对话:从王连三《采茶谣》谈起∕赵嘉楠∥中国音乐.2013.2.218-220+227

2.管弦专业视奏中断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夏婷∥交响.2013.2.139-142

3.如何构建民族器乐的“声音景观”:初探音乐地理学视野中的民族器乐研究∕侯小林∥人民音乐.2013.8.54-56

4.木管五重奏演奏技法研究∕董德君∥乐府新声.2013.3.71-77

5.试论秦咏诚小提琴曲《海滨音诗》的创作与演奏∕孙传桐∥乐府新声.2013.3.78-85

6.摇摆爵士乐在电子管风琴中的演绎与发展研究∕庞渤∥乐府新声.2013.3.92-94

7.关于现代长笛演奏巴洛克作品的几点阐述∕于彤∥乐府新声.2013.3.109-112

8.论萨克斯的多元艺术属性与艺术价值∕刘焱∥乐府新声.2013.3.118-121

9.贝多芬bB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作品op.18)的音乐演奏分析∕胡晶∥乐府新声.2013.3.99-103

10.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29)的演奏分析∕王淼∥乐府新声.2013.3.133-135

11.结合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风格论《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杨园∥乐府新声.2013.3.187-192

12.论消费文化视野下西方流行乐器在中国的发展:以布鲁斯口琴为例∕李悦平∥音乐探索.2013.3.15-18

13.当代西方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关于实证科学与新技术影响的述评∕刘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127-136

14.狂烈、凝思、永生:杨立青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音乐风格与演绎初探∕陈卫平∥音乐艺术.2013.3.149-160

15.两首鲜为人知的罗马尼亚小提琴与钢琴作品∕王旦∥交响.2013.3.125-129

16.大提琴技术训练的基本要素∕王晓元∥交响.2013.3.130-133

17.双排键音乐会与LED画面场景编辑的结合技巧研究∕吴琼∥乐府新声.2013.4.195-198

18.电子管风琴对巴洛克音乐的改编与创新研究∕李爽∥乐府新声.2013.4.199-208

19.低音提琴“拇指把位”的技巧构成与训练方法/尹富源∥音乐与表演.2013.4.204-207

20.近现代大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技法解析: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大提琴演奏技法/谢光禹∥音乐艺术.2013.4.103-109+5

21.《俳》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意境/徐戈∥黄钟.2014.1.170-177

22.大提琴把位理念及换把方法试析/王盼∥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85-94

23.小提琴音乐在中国流变中的审美特征/李正根∥乐府新声.2014.1.222-227

24.论“复古演奏”对时代风格诠释之影响/于淼淼∥音乐研究.2014.3.88-91

25.试析双簧管演奏者的乐队角色意识/杨华玉∥音乐探索.2014.2.112-115

26.萨利亚霍大提琴曲《旋转与轮回》/王斯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2.99-104

27.对中国民族簧管乐器发展史中笙兴竽亡的思考/贾光辉∥乐府新声.2014.2.98-100

28.我国电子管风琴的改革探讨/庞渤∥乐府新声.2014.2. 118-120

29.电子手风琴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朱经白∥人民音乐.2014.5.43-45

30.从弗克兰•安吉列斯《浪漫曲》析键钮式手风琴指法的合理运用/陆晓玲∥黄钟.2014.2.187-191

书评

1.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我读《赵晓生谈话录》∕李吉提∥乐府新声.2013.4.47-50

2.音乐思想:音乐文化中的文化:罗艺峰的《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洛秦∥音乐艺术.2013.4.6-18+4

3.不平则鸣:评专著《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郭海霞∥音乐艺术.2013.4.146-151

4.试论《中国音乐教育年鉴》学术品格/马东风;张磊∥音乐艺术.2013.4.152-157

5.中国新音乐理论的奠基者:为《跋涉人生:音乐回忆录》写序/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47-49

6.《后调性理论导论》【美】约瑟夫.内.斯特劳斯/唐小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130-134

7.感动与感悟:读周耘的新著《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田可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72-176

8.事实选择:民族音乐学分化后的学科建设实践: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评介及其它/杨殿斛∥音乐探索.2013.4.62-70

9.沿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足迹寻觅:《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书评/李清∥音乐探索.2013.4.71-72+75

10.构建合唱学科体系 创设社会合唱环境:评《中国合唱教育研讨与分析:中国·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论坛实录》/周娟娟∥音乐探索.2013.4.73-75

11.品鉴评点 史家之笔:读刘再生音乐文集有感/黄俊兰∥中国音乐.2013.4.162-165

12.《作为思想的音乐:在贝多芬时代聆听交响乐》/马克·埃文·邦兹;柯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134-141

13.蔡仲德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再读札记/程乾∥音乐研究.2014.2.63-74

14.观澜探源 振叶寻根: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读后/严永福∥人民音乐.2014.5.89-91

15.29西域浩然正气歌:《新疆兵团音乐史》感言/吴军;陈平∥人民音乐.2014.5.92-94

16.考古学中的音乐和音乐史中的考古:评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方建军∥人民音乐.2014.7.87-89

17.33博特乐图和他的《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乔建中∥人民音乐.2014.7.90-92

18.34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后/吴跃华∥人民音乐.2014.7.93-95

19.汉乐图像研究的新境界:评《礼复乐兴:两汉钟鼓之乐与礼乐文化图考》/季伟∥人民音乐.2014.8.90-92

20.研精覃思的学术启迪:写在《十八世纪键盘音乐》译后及中文版出版之际/赵仲明8.93-95

21.我国歌剧音乐剧研究的重大成果:写在《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出版之际/王安国∥人民音乐.2014.9.88-89

22.19世纪欧洲音乐史:从长时段看一整年:评休·麦克唐纳新著《1853年的音乐:关于这一年的传记》/杜超∥人民音乐.2014.9.90-92

23.独出心裁慧音苑:评刘洪《新概念小提琴演奏技术:5区位训练体系》/韩梅∥人民音乐.2014.9.93-95

24.揭开创业者的神秘面纱:凯瑟琳·菲特曼·拉德维尔新著《音乐工业入门:一个创业者的视角》/钱丽娟∥人民音乐.2014.10.84-85

25.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读后感/王璟∥人民音乐.2014.10.86-87

26.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诗乐启蒙有声读物《中国唱诗班》述评/李燕∥人民音乐.2014.10.88-90

27.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读《孤独的音乐旅者:田丰传》有感/段玉香;邵晓勇∥人民音乐.2014.10.91-93

28.从《音乐的读与写》看音乐读写的本土化实现:简评高建进译《音乐的读与写》(教师用书)/尚媚∥人民音乐.2014.10.94-95

29.中国视角下的世界音乐观察与反思:评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胡斌∥人民音乐.2014.11.87-89

30.情系夕阳,谱写心灵乐章:读《老年·音乐·精神: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周临舒∥人民音乐.2014.11.90-92

31.评《聆听音乐》/王阿西∥人民音乐.2014.11.93-95

32.中国音乐人类学学者的立场与叙事:读张振涛《噪音:力度与深度》/王欣昕∥中国音乐.2014.2.197-200

探索与思考

1.音乐的特殊与非特殊内涵(下)∕ B.H.霍洛波娃;李文吟;黄晓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132-138+113

2.“基底膜”与“遮蔽效应”反应曲线特性的应用研究∕冯勇∥交响.2011.4.54-56

3.对音乐图像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本质特性的理论思考∕王玲∥音乐艺术.2011.4.22-29+4

4.我译《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任达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35-40

5.音乐理论文献翻译的“跨文化”想像∕麦淑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41-47

6.有关我国音乐文献中匈牙利音乐家人名汉译的几个问题∕刘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48-56

7.音乐的艺术特性与艺术学前提以及音乐学策略∕韩锺恩∥中国音乐.2012.1.31-37+55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产业研究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李方军∥黄钟.2012.2.147-158

9.视觉艺术中的可视性声音文化维度及其意义:音乐图像学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洛秦∥音乐艺术.2012.4.89-95+5

10.音乐如何叙事?:近三十年的音乐叙事模式研究∕陈德志;车文丽∥人民音乐.2013.1.64-69

11.微宇宙音乐理论源泉考述∕陈勇∥人民音乐.2013.1.70-73

12.从《江南Style》走红看自媒体时代网络生态文化∕谢鹏鹏∥人民音乐.2013.4.79-81

13.熊猫还是猫熊:词序与学科概念∕刘勇∥交响.2013.1.40-42

14.悄然崛起的中国音乐图像学∕李荣有∥人民音乐.2013.6.68-71

15.包罗万象的音乐雅集:表演研究网络第二届国际会议侧记∕杨健∥人民音乐.2013.6.76-79

16.“有限偶然音乐”的历史溯源∕李燕∥人民音乐.2013.6.80-83

17.中国音乐图像学理论体系建设三要议/刘宇统∥交响.2013.3.32-36

18.音乐论文的人工语言/蔡际洲∥交响.2013.4.155-164

19.“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张伯瑜∥音乐研究.2014.1.5-10+23+134

20.音乐学的学科跨界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为例/伍国栋∥音乐研究.2014.1.17-23

21.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与探索/黄汉华∥音乐研究.2014.1.40-44

22.对音乐学研究中“跨学科”问题的认识/于润洋∥音乐研究.2014.2.5-7+32

23.音乐学科结构变动的意义:以汉文化区音乐研究为例/王小盾∥音乐研究.2014.2.8-12

24.“跨界”现象对音乐学研究与专业建设的影响/甘绍成∥音乐研究.2014.2.13-16+49

25.音乐学研究中的“跨界”认识/夏滟洲∥音乐研究.2014.2.17-21+81

26.环境音乐概念的衍变与探析/李祖胜∥人民音乐.2014.1.83-86

27.“文化走出去”摭拾/张振涛∥人民音乐.2014.2.41-43

28.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蔡际洲∥黄钟.2014.2.128-138

人文社科信息

阿多诺“异在性”音乐观的伦理意蕴

“异在性”是20世纪著名音乐社会学家阿多诺对西方现代音乐之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所做的核心评价。它以音乐是社会现实的“审美文献”为出发点和灵魂,将深沉的否定性道德哲学思维方式同具体的音乐作品审美经验相结合,用“无调性”的音乐结构真实地表达异化社会失范的价值排序、伦理冲突及现代人的心灵苦难,把超越了传统固定规范的音乐技法所获得的创作的“自由”作为音乐具有永恒价值的必备品格,并贬斥了商品化大众音乐的拜物教、伪个性化特征,力图建构一种真正合乎人性的“非同一性”的音乐创作和审美模式。阿多诺“异在性”音乐观开启了音乐哲学和审美哲学的批判性、否定性导向,并用“无调式”的格言表达推动了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的转向。就整体而言,阿多诺的理论批判围绕着社会的无道德性而展开,作为社会现实“审美文献”的现代音乐艺术活脱脱地表达了其“最低限度道德”的精神要旨和理论诉求,成为阿多诺倚重的“客观的文本”与“主观的概念范畴”二者相关联的合理的中介之一。(摘自《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5期 张碧霞 文)

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

“经师”好遇、“人师”难求的原因是经师只重知识论、认识论层面的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人师不仅注重知识论、认识论,更重视价值论和伦理学,看重将二者有机的统一,尤重将认识论转化为价值论、伦理学,在教育实践中致力于“化理论为知识,化理论为德行,化理论为人格”;经师只重学问之“器”,人师重视学问之“道”;与“器”相关的是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与“道”相关的是目的理性、价值理性人文理性。人师对待学问和三尺讲坛的敬业程度应以“学、会、工、巧、精、通、生、化、圣、神”的十个逐级而上的境界为理想目标。在今天,建构教师的人格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其一,要确立现代法权人格,教师自己必须成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在行为中充分体现权利和义务统一的人。其二,要确立崇高的信仰,它是人格的灵魂,现在有很多人崇拜GDP、 崇拜金钱和权力,使得学生也追求学分GDP而丢失了灵魂。其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教育者要想使自己的教育产生效果,自己的立德、“身正”为范是第一位的,作为“经师”和“人师”的最主要的区分就在这里。其四,教师自身要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行为的动力或人格取向。要用自己的学习和交往实践去引导学生培育、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五,是意志品格(人格的心理张力)的磨砺,在现代社会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考验,要锻造自己的心志。其六,是培养自己创造的智慧(人格的魅力),这是一种比智力智商更高的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道德基础的智慧。其七,培养审美的情趣(人格的境界),这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建立在真善基础上对美的追求的审美情趣。(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8期 邵龙宝 文)

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其建筑模式、结构与功能不一样,演绎出一幅清晰的历史变迁图。古代中世纪无论东西方,图书馆建筑受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条件限制,开放程度很低,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精华、人类精神财富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享用。将藏、借、阅用房固定,各部分功能固定的近代图书馆反映了此时图书馆以藏为中心,重藏轻用,主要服务形式就是闭架借阅服务的功能需求和特点。“模数式”图书馆堪称典型的现代图书馆,它突出强调了开放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表明了图书馆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走出了古代“藏书楼”模式,实现了对民众的普及开放。当代图书馆建筑外形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在材料、形式、布局、色彩、风格等方面精雕细琢,以尽可能体现其艺术性的特征。纵观从古到今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嬗变,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建筑每一次的根本变化,都是以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建筑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前提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对木、石、砖的超越,光纤电缆芯片对实体隔墙的突破等。而图书馆建筑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宣告了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体现出人类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功能的转型反映了人类深层精神文化追求、认知水平的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建筑史是关照人类心灵史的一个侧面。(摘自《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9期 陈海珠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美)伦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 J60-05/M492(Y)

2.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杨照 J605.1/Y29(Z)

3.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综录/明言 J605.1/M77(Y)

4.中国音乐地理:晋陕黄土高原区(附3CD,2DVD)/黄虎、乔建中 J607/H75(H)

5.望:一位老农在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乔建中 J609.2/Q55(J)

6.元明唱论研究/白宁 J616.2/B16(N)

7.声乐语言的表达与审美研究/陈缨 J616/C49(Y)

8.歌者有道:聂建华的歌唱艺术/聂建华 J616.2/N41(J)

9.声乐演唱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田春雨等 J616/T56(C)

10.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实践探索/张红英等 J616/Z32(H)

11.探究常香玉的艺术人生及声腔艺术/陈小香 J617.5/C48(X)

12.著名歌剧欣赏/黎孟德 J617.2/L27(M)

13.苗族芦笙:历史考察与东丹甘芦笙改革/赵春婷、杨春J632.19/Z43(C)

14.新编合唱歌曲集(简谱、钢琴伴奏谱)/陈国权 J642.53/C44(G)

15.声乐作品选集:男中低音卷·中国作品(钢琴伴奏谱和简谱)/张春良分册主编 J642.51/S31(H)

16.孟卫东创作歌曲精选(钢琴伴奏谱) J642.55/M55(W)

17.吉田千鹤子作品全集(补遗)/CHIZUKO YOSHIDA曲/吉田尚宏 J651/J17(T)

18.意大利近代艺术歌曲选(附朗诵CD钢琴伴奏谱)/张延春J652.5/Z36(Y)

19.欧洲古典独唱名曲40首(钢琴伴奏谱)/张红霞 J652.51/Z32(H)

20.祁太秧歌研究/阎定文 J722.211/Y17(D)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