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8期(总第103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声相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在重中之重《老子•二章》中,“音声相和”并不是讲音乐美学问题,而是老子为说明其正反相生、相依、互转辩证思想的六个例证之一。但是,由于这些例证是对人们常见或熟知的自然、生活、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因而它们又有自己的所指。从音乐文化事象的角度看,“音声相和”既是对音乐实践经验及其特征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老子之前诸家乐论思想的凝练概括,它从音乐内在结构的矛盾关系中揭示了音乐的审美特质。故此,我们提出“音声相和”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摘自《中国音乐》2014年第4期 范卫平 文)
中国古琴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
将古琴音乐与国学、古琴音乐与中国心性哲学、古琴音乐与韵味的文化认知系统做了相关研究,这是作者初步提出的拓宽古琴音乐研究的当代视野。作者认为,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及价值体系的代表,写作的蕴意在于,对琴学与国学、琴学与哲学、琴学与音韵学的思考也是对中国音乐文化价值体系的思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与国学、哲学及语言音韵及韵味的“现象学还原”。如果没有这种思考、这种“还原”,中国音乐的未来将失却中国文明的照耀和参照,更无法在21世纪新的轴心文明时期与其它三大文明彼此相应对照、相映生辉。
(摘自《音乐探索》2014年第4期 管建华、杨静 文)
江永对新法密率的赞同及其律学思想变化过程分析
江永是康乾时期学术由宋明理学转向考据学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律学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江永不同时期的律学著作,系统梳理了他从最初排斥十二平均律与三分损益并创立“今律”,到晚年时放弃“今律”转而接受十二平均律的律学思想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他能接受十二平均律的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从江永极为重视的返宫标准上看,十二平均律比“今律”更加完善;二是江永在接触十二平均律之前,就认可河洛之学与方圆相函理论在律吕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朱载堉十二平均律也正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源头的一致性,使得江永容易理解朱氏新法的内涵,他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几何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翁攀峰 文)
调性布局比主题材料安排更重要
——西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奏鸣曲式结构思维的传承关系
奏鸣曲式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曲式结构类型,它的形成与18世纪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确立以及欧洲社会变革与整体音乐风格的改变关系紧密。本文针对当前曲式课程教学中,学生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的器乐体裁及其曲式类型发展了解不够导致分析中产生的疑惑,通过实际作品的分析,梳理和阐述奏鸣曲式成型过程中,与古二部曲式、古奏鸣曲式及前奏曲与赋格所用部分曲式、有奏鸣原则的再现单二、单三部曲式在调性布局与主题材料安排方面的传承关系,并提供这几种相关曲式的区分标准。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郭新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北京是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撰写体会/孟维平∥人民音乐.2013.12.51-53
2.历经十载后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新里程:2013·沈阳·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述评[1]/梁雪菲;闫威∥乐府新声.2013.4.109-112
3.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冯长春∥音乐与表演.2013.4.1-12+121-122+221
4.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国视野”一说的思考/班丽霞∥音乐与表演.2013.4.38-42+222
5.“前沿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综述/葛雅琳∥音乐与表演.2013.4.56-62
6.教坊起于何时?/赵后起∥音乐与表演.2013.4.121-123
7.提升历史意识 求索历史之道:读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笔记/ 高士杰∥交响.2013.4.76-79
8.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不容忽视的舞台:兰心大戏院:记在大阪音乐大学举办的“兰心”学术研讨会/赵维平∥音乐艺术.2013.4.19-22+4
9.曾志忞:犹待探索研讨的先辈音乐家/陈聆群∥音乐艺术.2013.4.110-113+5
10.“■”为“微高”之可行性考察/赵玉卿∥音乐艺术.2013.4.120-123+5
11.论秦乐/杨赛∥音乐艺术.2013.4.124-132+5
12.敦煌二十谱字抄写者与抄写年代新论/张长彬∥音乐艺术.2013.4.133-140+5
13.科雷利:过去、今天和未来/彼得·奥索普;贾抒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4-10
14.中西音乐比较之下的寻根之作:重读萧友梅的三部“中国古代音乐史”/郑祖襄∥音乐研究.2013.5.56-64
15.音乐学术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郭昕∥音乐研究.2013.5.80-93+101
16.“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倡导与实践/洛秦∥中国音乐学.2013.4.5-11+2
17.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及用乐考/任方冰∥中国音乐学.2013.4.12-19
18.唐代太常音声人赋役制度研究/倪高峰∥中国音乐学.2013.4.5; 25-31
19.范镇雅乐观研究/杨成秀∥中国音乐学.2013.4.32-36
20.中声与钟声:北宋雅乐的中声音乐观与钟声实践/徐蕊∥中国音乐学.2013.4.37-40+46
21.中国音乐编年史的理论思考:北宋音乐编年史研究的个案/黄艺鸥∥中国音乐学.2013.4.41-46
22.“民族音乐”研究班与《民族音乐概论》/ 孙幼兰∥中国音乐学.2013.4.47-51
2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两部奠基之作编写历程回顾/常江涛∥中国音乐学.2013.4.59-67
24.社会学对于音乐史学的几个切入点:以18世纪维也纳音乐生活并莫扎特为例/夏滟洲∥中国音乐学.2013.4.128-136
25.“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班丽霞∥中国音乐学.2013.4.137-142
26.拉索的经文歌概况/朱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16-19
27.18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以来华传教士钱德明为例/余亚飞∥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20-29+65
28.阿克萨科夫在上海音乐活动考/王亚民∥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30-34+88
29.独上高楼:“民国·乐史”的现代性及前世今生/李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16
30.意想不到的文化使者:广东淘金客与中国音乐在新西兰早期的传播/宫宏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7-21
31.理论、实践和历史:为《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译本首发/王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43-54
32.从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看西班牙18世纪上半叶的音乐风尚/胡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63-76
33.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罗原∥音乐探索.2013.4.76-79
34.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理念拓展的意义/项阳∥音乐研究.2014.1.24-35
35.“世界音乐”需要中国叙事/胡斌∥音乐研究.2014.1.64-70
36.音乐形式的生成背景追问/樊祖荫∥音乐研究.2014.1.71-77
37.说有容易说无难:对舞阳出土骨笛的再认识/王子初∥音乐研究.2014.2.22-32
38.潘岳《笙赋》“熟簧”之考辨/刘贝妮;孙晓辉∥黄钟.2014.1.84-91
39.叶家山M111号墓编钟初步研究/方勤∥黄钟.2014.1.92-97
40.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洛秦∥音乐艺术.2014.1.6-26
41.韩国古代音乐思想初识:读张师勋《韩国音乐史》所思/宋瑾∥音乐艺术.2014.1.93-103
42.敦煌壁画经变图礼佛乐队与唐代坐部伎乐的比较研究/李宝杰∥交响.2014.1.5-17
43.敦煌壁画乐器、乐队、乐伎的历史形态构成分析/程天健∥交响.2014.1.18-23
44.从敦煌壁画看南北朝歌舞娱乐节目的构成/李芸;黄勃;夏滟洲∥交响.2014.1.24-35
45.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刘蓉∥交响.2014.1.36-41
46.敦煌壁画中的横卧类弹弦乐器/李村∥交响.2014.1.42-46
47.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略论敦煌乐舞的当代重建/李西林∥交响.2014.1.47-51
48.远古时期的乐舞生产、传播与消费(上)/韩启超∥交响.2014.1.52-61
49.隋唐时期音乐隐喻纵论/王炳社∥交响.2014.1.62-66
50.对中国礼乐认知的几个误区/项阳∥中国音乐学.2014.1.5-9
51.排斥与融合:议“琴不妄传”与《三教同声》/司冰琳∥中国音乐学.2014.1.25-30
52.游艺:清代琴人生存的重要手段/吴安宇∥中国音乐学.2014.1.31-37
53.《大周正乐》佚文所见《琴操》篇目考/杨超∥中国音乐学.2014.1.49-53+76
54.几位重要人物对金湘的影响/温辉明∥中国音乐学.2014.1.54-57+113
55.西方东方:沈知白先生的东方音乐观/赵佳梓∥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1-3
56.为建立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而奋斗:纪念沈知白先生逝世45周年/杜亚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4-8
57.沈知白先生学术思想与历史价值的再认识/郭树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9-12
58.“眼界要放宽一些”:简论沈知白先生的东方音乐研究动机及其成就/王小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13-20
59.重新认识“印度化国家”:东南亚的民族歌舞并没有多少印度文化元素/朱海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21-27
60.三批判:纪念李凌百年诞辰/梁茂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28-35
61.西周前期乐官考/黎国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77-81
62.乐艺新声谱古诗:华丽丝艺术歌曲研究/梁茂春∥音乐探索.2014.1.59-71
63.基督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与实践:以狄就烈为例/宫宏宇∥音乐探索.2014.1.72-79
64.王维“观图辨乐”与音乐图像学/郑祖襄∥音乐与表演.2014.1.90-92
65.乐籍体系视域下的曲子研究/郭威∥音乐与表演.2014.1.100-105
66.《步虚仙琴谱》辑刻者顾挹江考/严晓星∥音乐与表演.2014.1.106-109
67.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以阿贝拉德、希尔德加德、沙蒂永的瓦尔特和莱奥南为例/伍维曦∥音乐与表演.2014.1.115-127
68.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研究:以中国三大石窟为例/林雅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34-47
69.大陆地区流行歌曲研究群体问题解析/王超∥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56-61
70.“乐县”、“乐悬”音义考辨/栗建伟∥中国音乐.2014.1.72-76
71.“折”、“折声”、“折字”的文献考察/赵玉卿∥中国音乐.2014.1.102-105
72.宗周祭祀之礼出于乐图腾:“礼”自“乐”出考论之二/王晓俊∥交响.2014.2.5-20
73.汉画中的俳优形象/季伟∥交响.2014.2.21-35
74.唐徐景安及其《历代乐仪》辑考/亓娟莉∥交响.2014.2.36-41
75.远古时期的乐舞生产、传播与消费(下)/韩启超∥交响.2014.2.42-47
76.中国学堂乐歌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赵振祥;李啸;谷玉梅∥交响.2014.2.48-53
77.音乐理论的起源:亚里士多塞诺斯学派的理论/胡彭∥交响.2014.2.54-59
78.历史本体论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居其宏∥音乐研究.2014.3.5-15+51
79.音乐社会活动家之人格魅力:忆赵沨担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之始末/刘再生∥音乐研究.2014.3.16-24
80.金律声,您到哪里去了?/梁茂春∥音乐研究.2014.3.25-30+129
乐律学
1.“同均三宫”原理的“宫调学”阐释:谨以此文纪念“同均三宫”发表三十周年∕刘永福∥黄钟.2013.1.138-143
2.16北宋胡瑗入朝校律考∕苏勇强;杨晓华∥黄钟.2013.1.144-150
3.试论律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陈思;陈其射∥人民音乐.2013.1.46-49
4.从“心理—物理关系”角度对律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李宏锋∥音乐与表演.2013.1.24-34+201
5.与中国乐律学建构相关问题之思考∕王洪军∥音乐与表演.2013.1.35-39
6.《大还阁琴谱》与古琴律制的转变∕谢俊仁∥中国音乐学.2013.2.34-39
7.《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与“十二纪”∕陈克秀∥中国音乐学.2013.2.5-18
8.论查阜西的琴律研究∕陈应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5+25
9.原生态泛音乐器及其音阶的比较∕应有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6-10+34
10.也谈“笛上三调”与“清商三调”∕漆明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1-16+83
11.载武七平均律思想的初步探讨∕翁攀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7-25
12.东亚乐律学的研究与交流:第七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赵玉卿∥交响.2012.2.37-41
13.从《律话》背景材料看作者的学术路向及价值∕谭映雪∥中国音乐学.2013.3.52-55
14.蔡元定“起调毕曲”理论新解∕吕畅∥音乐探索.2013.3.45-50
15.京房六十律的思想基础及其历史影响∕张绎如∥音乐探索.2013.3.51-57
16.试说周朝的黄钟律高∕方建军∥音乐与表演.2013.3.35-37+201-202
17.京房六十律“律值日”理论律学思维阐微∕郭树群∥音乐研究.2013.4.38-57
18.《史记·律书》声律相配关系中的五声之谜释解∕黄大同∥音乐研究.2013.4.58-75
19.康熙十四律的乐器实践:以《诗经乐谱》为例∕吴志武∥音乐研究.2013.4.76-88
20.十二律“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究竟是什么在上生、下生?:从律数、律高、阴阳属性辨析《吕氏春秋·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宋克宾∥中国音乐.2013.4.57-62
21.中国古代律学史研究需要“接通”的思维向度/郭树群∥音乐研究.2014.1.36-39
22.以品探律:有品民族乐器律制倾向研究/夏凡∥音乐研究.2014.1.108-115
23.略论朱载堉与江永的“均差”律学思维/郭树群∥中国音乐学.2014.1.10-24
24.需回归原典、分清语境解读古代乐律问题:与陈克秀先生商榷《吕氏春秋》的生律问题/宋克宾∥音乐探索.2014.1.80-85
25.荀勖“笛律”暨“泰始笛”研究/陈正生∥音乐与表演.2014.1. 93-99
26.从扎利诺音阶的实践看古琴音乐的纯律与“复合律制”问题/喻 辉∥中国音乐学.2014.2.104-109
声乐艺术
1.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声乐艺术教育改革∕赵静∥音乐探索.2013.1.138-140
2.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文化特质探究∕程远∥音乐探索.2013.1.45-47
3.美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现状研究:以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为例∕刘书妤∥音乐探索.2013.2.132-137
4.论戴维斯《疯王之歌八首》的“极限”人声处理方式∕郑路∥乐府新声.2013.2.120-123
5.舒伯特的迈霍费尔歌曲集和他的古典认同∕张洪侠∥音乐与表演.2013.2.148-154
6.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陈国东∥黄钟.2013.2.179-184
7.从沈湘的“头、心、身”到金铁霖的“七字标准”:谈优秀歌唱家的评价标准及意义∕唐忠新∥人民音乐.2013.7.27-29
8.合唱的盛会 时空的丰碑:中国合唱百年事略∕向延生∥人民音乐.2013.7.30-33
9.音乐美学视域下的声乐演唱“跨界”问题探析∕吴红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22-127
10.奥涅格《音乐会练声曲》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龚叶∥黄钟.2013.3.188-192
11.《唱论》对声乐教学及实践的启示∕李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1.43-46
12.歌唱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李静∥齐鲁艺苑.2013.3.42-43
13.德彪西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歌曲》析论梳要∕杜欣蔚∥齐鲁艺苑.2013.4.18-22
14.中国民族声乐梳史撷要与意蕴风格展现∕柴玲∥齐鲁艺苑.2013.4.35-45
15.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人声至上论”∕董兵;王立增∥中国音乐.2013.2.85-89+181
16.金铁霖声乐教学理论中的“支点”问题解读∕李文军∥中国音乐.2013.2.153-155
17.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王士魁∥中国音乐.2013.2.172-173+210
18.浅论湘西苗歌的声腔运用特色∕黄满芳∥中国音乐.2013.2.174-176
19.关于瑜伽呼吸引入歌唱呼吸训练的探讨∕陆妍羽∥中国音乐.2013.2.197-201
20.从合唱《陕北民歌五首》看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历史影响∕廖剑冰∥交响.2013.2.85-90
21.咏叹调《林中小鸟》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杨照民∥交响.2013.2.143-146
22.五项全能理念下的声乐教学探究∕樊萍∥交响.2013.2.151-154
23.开口高音哼鸣练习法在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于继胜∥人民音乐.2013.8.26-28
24.俄罗斯音乐学院声乐课程体系研究∕刘广奂∥乐府新声.2013.3.140-147
25.浅谈教学中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基础知识的结合∕安洁茹∥乐府新声.2013.3.156-160
26.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王颖∥交响.2013.3.105-108
27.影响民族声乐唱词可懂度的主客观因素∕屈歌∥交响.2013.3.119-124
28.声谱分析:声乐教学辅助研究∕吴静∥中国音乐.2013.3.120-124
29.从“美好的歌唱是最协调的身体运动”说起∕吴碧霞∥中国音乐.2013.3.142-144
30.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金铁霖∥人民音乐.2013.11.51-53
31.“文革”初期中国民族声乐流变特点浅析∕匡祎∥乐府新声.2013.4.139-141
32.简述柴可夫斯基浪漫曲暨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张策∥乐府新声.2013.4.142-146
33.生亦何为,死亦何往: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悲剧性特征及演唱探析∕潘龙瑞∥乐府新声.2013.4.151-155
34.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王燕∥乐府新声.2013.4.156-158
35.弗兰茨艺术歌曲演唱研究∕胡庆生;王鹏∥乐府新声.2013.4.159-164
36.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体现:基于传统民歌的声乐教学实践∕崔姝声∥乐府新声.2013.4.182-186
37.37对意大利语、德语语音教学的分析研究∕贾鼐∥乐府新声.2013.4.187-191
38.历史脉络下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再审视/周淑真∥交响.2013.4.129-133
39.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研究述评/周儿∥交响.2013.4.134-140
40.也谈声乐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对立统一/陈乃平∥交响.2013.4.141-146
41.浅谈汉藏语系鼻音语言对中国传统声乐的影响/钱茸∥音乐艺术.2013.4.61-67+4
42.马思聪在美时期的声乐创作研究/邬晶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50-63
43.“中国声乐”及其科学发声法之践行/吉国强∥音乐研究.2013.5.94-101
44.无词艺术歌曲的独立音乐性:以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为例/林希∥音乐研究.2013.5.102-105
45.李维渤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彭丹雄;徐起飞∥中国音乐.2013.4.156-161
46.方言语流音变对汉语歌曲演唱的负迁移:以闽南方音普通话为例/陈立红∥音乐研究.2013.6.100-105
47.语音学背景下的歌唱元音声学特性/屈歌∥音乐研究.2014.1.101-107
48.郭淑珍教授的声乐教育理念/段永纯∥音乐研究.2014.2.56-62
49.意大利声乐教材使用状况对我国声乐教材建设的启示:以阿·布佐拉国立音乐学院为例/鲜于越歌∥交响.2014.1.136-142
50.有关“原生态民歌”争议问题的再思考/杨敏∥交响.2014.1.143-147
51.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樊萍∥交响.2014.1.148-151
人文社科信息
乌克兰事件的世界意义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的意义在于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和冷战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过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希特勒的“胜利”经验中,西方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地,俄罗斯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连,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2014年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的。
(摘自《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4期 张文木 文)
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世界观上,还体现在方法论上。邓小平在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问题的同时,不仅有极为深刻的理论阐述,也有改革开放方法论的成功实践。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创造的中国发展“奇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贯彻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并在思想、价值、实践等层面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互相贯通的科学方法论。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方法和实践第一的方法;价值层面则体现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规范、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实践层面体现为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与三步走战略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中心论与两手抓相结合的方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彰显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方法论不仅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动力和价值引导,而且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自《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王桂泉、贺长余 文)
第三代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学习共同体以前译成“学习小区”,或是“学习社群”。相类似的名称还有“学习区域”、“学习城镇”、“学习城乡”或“学习城市”。无论何种名称,都有同一个思想渊源,那就是强调学习权利的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但是学习共同体还有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共同体,是社会的组织单位,也是学习城市的另一种样貌,因此也会受到其他学术领域的关注。从社会发展脉络中课梳理出学习共同体的三代面貌:第一代学习共同体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面貌出现,主要由教育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基本人权,政府应提供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并且营造一个适合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第二代的学习共同体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经济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政府应提供人民必须的教育与学习,强化人力资本的素养,培育具高度创意产业能力的人才,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繁荣指数。第三代学习共同体以公民社会和幸福社会的面貌出现,主要由社会和心灵领域的学者为先锋,将教育与学习视为营造公民社会与促进人类幸福的重要措施,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施政的核心理念,并且以建设公民社会作为维护人民幸福感的最佳保证。
(摘自《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林振春 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需要“产、学、研”结合。目前对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需要重点抓六个方面:一是继续统一认识,坚定信念;二是抓基地的基础能力建设;三是抓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制度建设;四是抓案例,开展典型示范工作,总结成功的经验;五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以赢得更多层面的认可;六是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发展,推进实际工作。对于劳动技术教育,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研究和总结其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许多学校创造了非常成功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地研究、总结、推广这些优秀经验,将其提炼上升为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背景下,我们要认真思考今天的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什么知识和能力对未来是有价值的。教育要教给人真正的智慧,要将现代生活理念。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技术教育中,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摘自《创新人才教育》2014年第2期 徐长发 文)
新书推荐
1.艺术符号学 ∕冯钢 著 J0-05/F61(G)
2.人类的艺术【上中下】∕房龙(美)著 J110.9/V775
3.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编著 J607.2/W38(Y)
4.西方音乐史(上、下)∕李天义 著 J609.5/L34(T)
5.中国音乐文化教程∕赵志安 J609.2/Z48(Z)
6.音乐听写考前辅导∕胡艳编著 J613.1/H53(Y)
7.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上、下)∕孙维权、叶青青编著J614/S98(W)
8.对位法∕杨勇著 J614.2/Y29(Y)
9.歌曲创作实用教程∕赵哲亮著 J614.5/Z48(Z)
10.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分首解析∕梁编著 J622.17/L49(X)
11.钢琴即兴弹奏秘籍十八法∕林华著 J624.16/L61(H)
12.二胡演奏技巧与理论研究∕黄颖仪著 J632.216/H79(Y)
13.实用合唱训练:附中外合唱作品16首(钢琴伴奏谱)∕王一凡 编著 J642.53/W38(Y)
14.中国之声(第一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集:西洋管弦乐器独奏卷∕姜万通 主编 J647/J47(W)
15.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新龙舞∕徐昌俊作曲 J648.61/X74(C)
16.扬琴重奏作品(一)∕刘月宁主编 J648.519/L76(Y)
17.二胡独奏曲精选(演奏提示版)∕杨长安编著 J648.21/Y27(C)
18.全国成人声乐考级曲集(1-2级)∕徐沛东主编 J652/X75(P)
19.大合唱:百首中外经典合唱歌∕李金祥主编 J652.53/L32(J)
20.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J657.413/P.27
21.外国钢琴作品精选∕王大立,杜刚主编 J657.41/W31(D)
22.古典吉他音乐会小品100首∕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编;王晟波译 J657.32/R37(B)
23.钢琴六手联弹经典必弹∕露西·莫罗,斯科特·比尔德选编;姚莉静翻 J657.641/L86(X)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