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第7期(总第102期)

作者:    2014年11月24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7期(总第102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

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音乐,进入了脱离主调、回到或更新复调的转变时期,在创作中强调对位法被视为削弱调性功能和声的有效途径,其中“线性对位”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成为寻求新音乐创作道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也为后来音乐风格的转变、作曲技术的创新和多元化写作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现代复调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为此,文章拟对近现代音乐中线性对位的技术逻辑、与传统对位技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实际写作中的音高组织规则等,在笔者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再探讨。(摘自《黄钟》2014年第3期 刘永平 文)


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音响意涵与声音表现

当代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乐音材料”的声音材料。其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复杂的声学特性和丰富的音响意涵性对于相关音乐形式的搭建、内容的表现、听觉审美的建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各种“非声音”内容的引入则需要某种“听觉转译”,并形成某种“泛听觉”叙事和审美接受。在历史视角下,音乐作品中的音响意义呈现与声音材料性质间的关联性日益互动和多样化。谭盾的“有机音乐”观念和一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声音材料和音乐结构中的意涵性并借具象的声音载体予以表现“音乐新媒体剧场”《意镜》从当代多媒体艺术的视角审视了听觉线索与其他艺术结构线索间的多重对应关系,从而唤出一种宽泛而“健全”的听。(摘自《乐府新声》2014年第3期 徐志博 文)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再议

音乐图像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名义形成于西方国家,但在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图像文化传统特别是“金石学”理论体系中,却包含有音乐图形学的学理方法。分别从古今学术定义与概念、学术理论与方法体系、学术研究成果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全面阐述了音乐图像学的中国传统及与现代接轨这一命题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其正是古代综合艺术史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摘自《交响》2014年第3期 李荣有 文)

根植民族音乐 融会中西文化——陈怡学术成果的历史研究

陈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作品频繁获奖、委约,是华裔女作曲家的扛鼎人物。本文以既有成果为基础,结合其乐谱与音响分析,对陈怡音乐创作的内在特色进行综合评析,对其主题及音调、结构及逻辑、音色音响等特色有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并对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中所做努力的艺术贡献进行了评价,力图对陈怡的艺术成就进行全景式史评。(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王安潮 文)


交融与碰撞:对21世纪以来中国

传统音乐学科研究现状与创新发展之解读

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近十年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与国际音乐学界的对话中传递着一种共享学术成果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为中国本土音乐研究和现代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应该弘扬更多原住民音乐还是注重能力建设及学者们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问题,值得我们这些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深思。诚然,学术更新与包容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更是中国学者建立有效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首先必须扎根于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语境的生活沃土中;其次,应以宽广的胸怀去分析对待“异音乐文化”,积极地参与当代各种音乐活,自觉地与其他音乐文化交流对话,博采众长。倘若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者界定为“局内人”,把其他表演专业的实践者再或者把国际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者界定为“局外人”,是否可以在持续深入局内关照的同时,借助局外人特有的眼光回望自身,抑或可以在定性思辨之外探寻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理论研究道路。(摘自《人们音乐》2014年第9期 李峥嵘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西域七调起源之争∕陈应时∥音乐艺术.2013.3.75-81+5

2.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博特乐图∥音乐艺术.2013.3.110-119+5

3.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在现代的转型及成因/吴艳∥音乐艺术.2013.3.120-129+5

4.陕北民间歌舞的文化精神/杨婷∥交响.2013.3.59-62

5.彝族高腔民歌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陈建林∥交响.2013.3.63-65

6.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鼓及其“鼓语”研究/周·特古斯∥中国音乐.2013.3.75-80

7.从不同地区的木卡姆现象谈“和田维吾尔木卡姆”概念/巴吐尔·巴拉提∥中国音乐.2013.3.81-85

8.在灵魂的期盼中“开路”;河南省桐柏县毛集镇段庄丧葬“开路”仪式的音声调查报告/马奇∥中国音乐.2013.3.86-92+113

9.湖南常德三棒鼓音乐的调查研究/许晓欢∥中国音乐.2013.3.153-157+225

10.论澧水船工号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陈世扬∥中国音乐.2013.3.197-202

11.临朐丧葬仪式音乐考察/李夏∥乐府新声.2013.4.86-96

12.指间流失的岁月:科尔沁弓弦潮尔的传承与发展/贺希格图∥乐府新声.2013.4.102-104

13.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戎龚停∥音乐与表演.2013.4.137-140+175

14.论哈萨克族的“铁尔麦”艺术/莱再提·克里木别克∥交响.2013.4.83-87

15.论湘西音乐文化遗产的特色及其价值/陈东;谢艳群∥交响.2013.4.88-91

16.活态传承还是文化记忆?:山东民歌活态传承保护之惑/刘清∥交响.2013.4.92-97

17.辨析历史成就 谋求新界发展:《秦筝》发展研究/王安潮∥交响.2013.4.98-102

18.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男性形象:一个地域音乐文化的考察/徐文武∥交响.2013.4.103-107

19.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中女主角的角色塑造/张克东∥交响.2013.4.108-112

20.Ethnomusicology边界:无害的苦工及害苦的人们/杨殿斛∥音乐艺术.2013.4.28-37+4

21.族群和多样性:民俗节庆中的阿拉善民歌展演/杨红∥音乐艺术.2013.4.114-119+5

22.构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立体结构模式/孟凡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11-17

23.“双视角”视野下的传统音乐记谱方式:以广西东兰壮族铜鼓谱为例/邢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18-26

24.佛国觅鼓音:缅甸仰光缅玛呗佼星围鼓乐队的个案研究/秦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87-94

25.山西兴县李家湾道情的现状与保护/路畅∥音乐研究.2013.5.22-28+55

26.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伍维曦∥音乐研究.2013.5.29-41

27.近代韩国西方音乐传入与基督教赞美诗的相关研究/陈乃良;谢丹∥音乐研究.2013.5.42-55

28.面对传统,共建多元学术对话: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42届年会学术综述/李亚∥音乐研究.2013.5.106-118+127

29.浙江民间器乐曲中“鱼咬尾”与“连环扣”的音乐形态研究/汪静渊∥中国音乐学.2013.4.83-91

30.湖南南岳“幸运香火法会”音乐考察/代宏∥中国音乐学.2013.4.103-112

31.和田维吾尔木卡姆及其形成探析/巴吐尔·巴拉提∥中国音乐学.2013.4.113-117

32.从音乐传教到乐器制造:钢琴作为广州城市音乐新标识的文化解读/金辉∥中国音乐学.2013.4.124-127

33.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与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以岩洞镇侗族大歌公母合唱理论为例/刘雯;刘煜∥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66-73

34.蒲书音乐与方言的关系初探/郑红;毛瑞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74-83

35.“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巫宇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22-32

36.潮州音乐?还是潮汕音乐?/张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33-42

37.印度的乐器及其器乐表演范式/饶文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28-135

38.“花儿”传承与传承的可持续性实践:解读冶力关镇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王晓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136-142

39.“新儒家”音乐精神/林大雄∥中国音乐.2013.4.53-56

40.先秦社祭遗风: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与花腰彝“祭龙”仪式考辨/苏毅苗∥中国音乐.2013.4.63-69

41.西客家十番音乐的“正与反”/王聪生∥中国音乐.2013.4.70-73+122

42.处州乱弹活态现状研究杨和平∥中国音乐.2013.4.74-77+98

43.聚合、衍生、消减——秦文琛管弦乐曲《意韵》基础音高组织的结构原则/孙志鸿∥中国音乐.2013.4.99-107

44.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研究六十年(1950年—2010年)/雷嘉彦;杨娇娇∥中国音乐.2013.4.108-113

45.聊斋俚曲曲牌【银纽丝】之音乐研究/李海鸥∥中国音乐.2013.4.114-117

46.安徽铜陵牛歌的艺术特征研究/陈昌文;盛霞∥中国音乐.2013.4.118-122

47.侗族民歌衬词艺术/罗卉∥中国音乐.2013.4.123-128+145

48.新媒体环境下天津时调的传播/石蓓;曹宏凯∥中国音乐.2013.4.129-132+252

49.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考探/邹永红;吕华明∥中国音乐.2013.4.137-139+155

50.辰河高腔中的人声帮腔和唢呐送腔研究/乐之乐∥中国音乐.2013.4.146-148+173

51.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张莉;孙国英∥中国音乐.2013.4.149-151

52.土家族“拖木号子”的艺术特征/谭顺来∥中国音乐.2013.4.152-155

53.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复兴喝彩:“四方言区达斡尔族传统歌舞展演暨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天彤;李秀明∥中国音乐.2013.4.178-184

54.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杨红∥中国音乐.2013.4.185-188

55.“象脚鼓”乐器名称考/初步云∥中国音乐.2013.4.189-193+227

5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与传承/张天彤∥中国音乐.2013.4.222-227

57.陕甘宁边区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1938—1942)/陈宗花∥音乐研究.2013.6.30-38

58.西方人的音乐 中国人的学术:对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观念与实践问题的理解/叶松荣∥音乐研究.2013.6.39-51+20

59.“味儿”与“劲儿”:民歌吟唱的两个艺术维度/胡小满∥音乐研究.2013.6.83-91+127

60.西北民歌音阶的形成:西北民歌新论之一/周勤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3-19+45

61.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蔡际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20-25

62.中国古乐的今演今听:一个新理论与新实践的个案/林萃青∥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26-35

63.音乐的价值/杰罗德·莱文森;张伯瑜;温永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36-45

64.应用民族音乐学: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克里萨拉·哈里森;陈心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46-56

65.从全球化视角论中国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策略/宋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1.91-102

66.文化视野中的“身心救护”:医学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上)/周显宝∥音乐研究.2014.2.33-49

67.文明与文化之间:由“呼麦”现象引申的草原音乐之思/萧梅∥音乐艺术.2014.1.38-50

68.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音乐生活与犹太文化联盟:上海犹太流散音乐家的故国经历(19331941)/汤亚汀音乐艺术.2014.1.51-68

69.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杨民康∥音乐艺术.2014.1.69-79

70.论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立调”/汪静渊∥交响.2014.1.73-80

71.民族音乐“口述史”实存分析:基于土家族土司音乐研究/熊晓辉∥交响.2014.1.81-89

72.闽台南音“郎君祭”仪式结构与其音声探究/王丹丹∥交响.2014.1.90-94

73.丰城花钗锣鼓音乐形态分析/傅利民;何顺清∥中国音乐学.2014.1.69-76

74.“东柳”与运河文化互动关系研究:以客腔曲牌为例/何丽丽∥中国音乐学.2014.1.91-98

75.潮州音乐民俗活动“游神赛会”表演者态度—行为关系的分析与解释/张曦∥中国音乐学.2014.1.99-106

76.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惠东渔歌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相关思考/柏林林;黄虹;李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36-40

77.广东音乐之特征与价值重描:基于休闲文化的视角/刘 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41-45

78.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姜 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86-90

79.由反本质主义到臧否表象:民族音乐学后现代转型之路:兼论当代音乐民族志的语境研究观/杨民康∥音乐探索.2014.1.18-25

80.音乐即文化:音乐民族志田野作业反思/杨殿斛∥音乐探索.2014.1.26-33

81.有“字”的对歌传统:壮族族群的唱与书写/肖璇∥音乐探索.2014.1.34-38

82.听见“听不见”:关于仪式音声与仪式体验关系的一次分析实践/王丹∥音乐探索.2014.1. 39-48

83.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美]蒂莫西·赖斯;魏琳琳∥音乐探索.2014.1.49-58

84.遂昌“十番”的生态现状与保护研究/杨和平∥音乐探索.2014.1.103-108+12

85.为建立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而奋斗/杜亚雄∥音乐与表演.2014.1.50-53+166

86.阿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家代表在高校中的消解与重建的思考/管建华∥音乐与表演.2014.1.54-56+166

87.谁是前提: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之关系/何晓兵∥音乐与表演.2014.1.61-66+166

88.局内、局外:中国传统音乐的“自在”与“越轨”:兼及《二泉映月》的原生场域与文化生态/钱建明∥音乐与表演.2014.1.67-71

89.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未来:田青研究员讲座实录/田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5-14+118+1

90.《词源》中的音乐学雏形/李 玫∥中国音乐.2014.1.8-13+50

91.音乐的属性/提莫西.赖斯;张伯瑜∥中国音乐.2014.1.14-20+112

92.宁夏回族民歌特色音调的解析和研究/杜亚雄;靳宗伟∥中国音乐.2014.1.21-27

93.田边尚雄朝鲜、台湾、中国大陆访乐之行及其影响/宫宏宇∥中国音乐.2014.1.28-39+71

94.“我是中国人”/唐朴林∥中国音乐.2014.1.40-43+76

95.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刘正维∥中国音乐.2014.1.59-71

96.我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陈 波∥中国音乐.2014.1.88-94

97.泥土焙出的雅乐:安徽宿松“文南词”印象/张建国∥中国音乐.2014.1.95-101+123

98.论重庆彭水县苗族民歌的民族识别作用/蒲亨强∥中国音乐.2014.1.113-115

99.乐在“田野”/杨艳丽∥中国音乐.2014.1.155-160+171

100.平遥弦子书“声韵”与“音色”关系之解读/刘芳;赵海英;葛瑞芳∥中国音乐.2014.1.161-165

101.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研究/王希丹∥乐府新声.2014.1.197-201

基本乐科

1.唐宋词宫调表解∕伍三土;王小盾∥中国音乐.2013.1.6-11+28

2.唐乐署供奉曲名所折射的宫调理论与实践∕李玫∥中国音乐.2013.1.23-28

3.“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与“中国传统乐理”课及“视唱练耳”课之关系∕曹军∥中国音乐.2013.1.178-182

4.对视唱练耳教学唱名法及其选择的思考∕雷光耀∥中国音乐.2013.1.183-187

5.“润腔读谱法”之构想∕王亮∥中国音乐.2013.1.217-220

6.论视唱教学对昆曲演唱技巧的吸收∕刘音铄∥中国音乐.2013.1.228-232

7.论我国近代视唱练耳教学记谱法、唱名法之争∕韩晋宁∥人民音乐.2013.4.57-59

8.“燕乐音阶”不存在吗?:与赵玉卿商榷∕杜亚雄∥音乐探索.2013.1.92-96

9.燕乐调式音阶结构域东亚影响∕庄永平∥音乐探索.2013.1.97-101

10.试论视唱练耳学科的独立性与融合性特征∕梁珂∥音乐探索.2013.1.131-134

11.20世纪音乐从乐音体系到音响创作理念的变革:兼谈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张晓燕∥乐府新声.2013.2.185-187

12.“均、宫、调三层次概念”真的能够成立吗?∕徐荣坤∥天籁.2013.2.50-55

13.巴赫《宗教康塔塔》BWV147第十乐章听觉训练初探∕李颖∥天籁.2013.2.111-114

14.谈“一均七调”的新观念∕翁志文;周纯一∥黄钟.2013.2.131-137

15.史料史实与“同均三宫”∕杨善武∥中国音乐学.2013.2.19-33

16.关于视唱练耳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蒋维民;顾秋云∥人民音乐.2013.7.60-61

17.对两篇文章相似之处的比较分析∕蒲亨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53-156

18.调依均而成均依律而定:论中国传统乐理之“均”的音阶取向∕陈明∥黄钟.2013.3.106-113

19.潮乐“二四谱”溯源:兼与《仁知要录》筝谱比较研究∕郑荣达∥中国音乐.2013.2.23-28

20.西方中世纪音乐记谱法的历史考察∕祁宜婷∥交响.2013.2.42-49

21.西藏宫廷卡尔音乐记谱法:以《赏心悦耳明目之喜宴》为例∕李晓莺;欧阳佳丽∥音乐探索.2013.3.58-63

22.论板眼的性质与特征:从板眼与节拍之关系谈起∕沈洽∥音乐艺术.2013.3.16-30+4

23.构唱训练在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胡艳∥交响.2013.3.109-112

24.有关我国阶名和音阶的几点建议∕杜亚雄∥中国音乐.2013.3.8-11

25.多声部民歌在视唱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龙晓匀∥中国音乐.2013.3.213-216

26.从敦煌乐谱及其他唐乐古谱译解看唐俗乐调的若干问题∕李宏锋∥交响.2013.4.27-40

27.《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记谱问题/邹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4.95-124

28.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谱本研究/逯凤华∥音乐研究.2013.5.13-21

29.“同均三宫”学术争鸣与反思:兼论音乐伦理学关怀的必要性/胡晓东∥音乐研究.2013.5.65-79

30.工尺谱字原始/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13.4.68-82

31.端正学术心态解悟同均三宫/刘永福∥中国音乐学.2013.4.92-96+112

32.“均、宫、调三层次概念”的哲学思考/刘永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56-65

33.爵士和声低音声部的线性听觉/李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4.89-94

34.“旋宫方式”研究综述∕刘贝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4.92-100

35.五声音阶、天然音阶与自然音阶之要素论∕陈明∥中国音乐.2013.4.211-216

36.符号学视野下的视唱教学∕张业茂∥黄钟.2014.1.112-115

37.单声部视唱中的多声部思维:隐伏旋律的分声部视唱训练∕李颖∥黄钟.2014.1.116-120

38.“调型”初探/杜亚雄∥音乐探索.2014.1.90-95

39.黎英海传统七声音阶的理论与实践/刘永福∥中国音乐.2014.1.77-82

40.“六字”与“三规”/范建明∥中国音乐.2014.1.221-224

音乐批评

1.音乐批评的层次性结构∕李诗原∥解放军音乐学院学报.2012.1.38-42

2.简单性场阈中音乐理解的两个批判维度∕李劲松∥中国音乐.2012.1.216-219

3.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理论研究∕明言∥天籁.2012.2.68-75

4.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贡献与局限∕宋方方∥人民音乐.2012.8.92-94

5.《当代中国音乐批评史》研究导论∕明言∥音乐探索.2012.2.83-87

6.对“女权主义音乐批评”方法的解读和反思∕纪露∥人民音乐.2012.11.62-66

7.音乐批评的价值:基于对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两篇批评文章所引发的思考∕王明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72-176

8.《北京音乐报》流行歌曲格调问题论争探究∕周晶∥天籁.2012.4.91-102

9.美国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学术历程∕宋方方∥黄钟.2013.1.77-83

10.从《琴声中的朝圣》看杨燕迪的音乐评论∕智凯聪∥天籁.2013.1.113-118

11.以批评为导向的分析以分析为基础的批评:有感于一个后现代主义式的误读∕李鹏程∥天籁.2013.2.88-95+128

12.居其宏音乐批评基础理论研究∕王可∥中国音乐学.2013.2.129-133+128

13.刘再生批评文献阅读心得∕明言∥音乐探索.2013.3.68-71

14.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的评论∕张燚∥音乐与表演.2013.3.86-92

15.为祖国的音乐批评事业而生:写在李凌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明言∥音乐研究.2014.2.50-55+74

16.科尔曼“音乐批评”实践研究/邓军∥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103-109

人文社科信息


西方哲学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当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对西方哲学的各种方法论资源采取回避态度,没有在学科交叉、内在融合、科学实证与规范引导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构。以实践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为主导的西方哲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就无足轻重或原本就是相互抵触的。西方哲学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诸多方面不仅增添了适合于目前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新范式、新思维,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开辟了所不曾有的、未充分展开的新的自我生成之域,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构建了总体适应后现代社会发展之时代精神要求的新理念、新原则。因而,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上的革命性与西方哲学方法论的近现代转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性与共通性,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同向建构大大高于它们的异质背反,这无疑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摘自《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朱荣英 文)


中国文化自觉是一个危机性的急迫命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没有解决传统中国文化的 现代化议题。一百年来仁人志士一边抛头颅洒热血,一边致力于重新激活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可以践行的文化理想到今天为止没能完成。以电影《南京!南京!》为例,影片讲的是南京大屠杀,从一个日本军人的故事讲起。希望南京大屠杀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看到的历史悲剧,写入人类20世纪大屠杀的体系中,怎么办?我们只能想象一个有良知的、有灵魂的日本军人,透过他的眼睛看这个故事才能被世界看到。中国的导演、中国的艺术家不相信我们的眼睛可以是世界的眼睛。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讲南京大屠杀,同样也是一个美国人在看,那个美国人有主体的位置和观看的视点——教堂的玻璃圆窗——上帝之眼。这不是简单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简单的崇洋媚外的问题,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自我中空的目光。可见中国文化自觉在今天是一个危机性的、救亡图存的急迫命题。为了应对亡国灭种危机,救亡图存了一百年后,我们浮出了很多代价,其中代价之一是整个民族经历了深刻的文化自我流放。我们今天的文化、我们的身份成了某种被放逐的、难以召唤的客体,所以我们必须假装成美国人或日本人才能看见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创伤,我们也相信只有化装成美国人、日本人等他者时,才能让世界看到我们这个客体。这是一个重要的代价。因此,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国文化自觉之路任重而道远。(摘自《文艺新观察》2014年第4期下 戴锦华 文)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发展机制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上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文化民生得到切实改善。特别是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方面成就突出。从目前看,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比较侧重于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在内涵建设方面还有待深化,这也是今后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活力的关键所在。首先,比较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速度和覆盖率,在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上存在不足。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公共服务项目开发、公共活动宣传和策划、传播方式提升、文化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很多地方还没能摸索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惠民之路。其次,公共文化服务过于关注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问题,还没能形成上下联动的文化发展机制。近年来,通过政府采购形式“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的场次逐年增加,丰富和活跃了城乡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然而,强调“单向输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外援型机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内生型发展模式。最后,过于追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其市场化、社会化参与比重还比较小。(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30日 刘举文)

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三种实践模式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政策支持,又要靠高等教育改革,也离不开就业服务。可以说,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摘自《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第3期 陈成文、毛璐、李恒全 文)

新书推荐

1.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钱仁平主编 J6-7/Q43(R)

2.中国戏剧简史∕ 董每戡著 J6/D66

3.歌声中的文学——文学视野中的流行歌词∕王丽慧著 J609.26/W34(L)

4.作曲基本原理【修订版】∕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著;吴佩华译J614/S684

5.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王自东著 J614/W39(Z)

6.男高音歌唱艺术∕苗辉著 J616.1/M67(h)

7.顿特小提琴练习曲与随想曲24首Op.35分首解析∕梁訢编著J622.16/D223

8.罗德小提琴随想曲24首分首解析∕梁訢编著 J622.16/R668

9.丁善德全集(1-8卷)∕丁善德 著 J641/D58(S)

10.海上新梦(钢琴伴奏谱与总谱)∕上海音乐家协会编选 J641/S31(H)

11.青歌赛参赛歌曲精选(简谱)∕王苏芬编著 J642/W36(S)

12.汪峰吉他弹唱作品大合集∕王一主编 J647.32/W27(F)

13.全国电子管风琴(双排键)考级作品集∕王梅贞主编 J647.71/W34(M)

14.二胡独奏曲精选(续集)∕杨长安编著 J648.21/Y27(C)

15.中国传统古筝曲集萃(1)∕杨红编 J648.32/Y27(H)

16.流行古筝 ∕杨红编著 J648.32/Y27(H)

17.三首夜曲——为乐队而作(袖珍总谱)∕德彪西 曲 J657.619/D212

18.波莱罗——为乐队而作(袖珍总谱)∕拉威尔 曲 J657.611/R652

19.世界经典吉他小品111首∕闵振奇,闵元禔编著 J657.32/M76(Z)

20.塔雷加吉他音乐会名曲集∕阿部保夫(日)编;王晟波译 J657.32/A11(B)

21.性格舞蹈剧目伴奏曲集∕王毅,吴卉编著 J657.41/W38(Y)

22.府谷二人台艺术(上、下)∕∕郭侯绪编著 J825.41/G94(H)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