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第6期(总第101期)

作者:    2014年10月21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6期(总第10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六声音阶及其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形态

在一个八度中含有六个音级的六声音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音阶形态,我国的六声音阶多是在五正声的基础上加一个变声构成的,故与欧洲的六声音阶结构不同。因采用六声音阶的作品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比采用七声音阶的作品多,故它不应被看作是七声音阶缺少某个变声的"省略形式",而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音阶形式。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音乐中各种六声音阶的形态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摘自《音乐探索》2014年第3期 杜亚雄 文)

论侧犯、侧弄、侧调

随着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研究的渐趋深入,我们对古人在使用理论术语时的简洁、精确有着深刻印象,对若干术语性质也有了更多了解。其中,侧犯、侧弄、侧商调这三个有着共同前缀的术语,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关注。本文围绕这三个“侧”字展开,通过对为数不多的几个文献中关于“侧”这个技术理论术语记载的集中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侧犯”是古代二十八调理论中正、旁、偏、侧四种犯调原则中的一种;“侧弄”则是侧犯在琴上实践的操作层面;“侧商调”则是一个含有徵调式性质的具体调名。以“侧”来指称的对象,其音列结构与雅乐理论相悖。(摘自《音乐研究》2014年第4期 李玫 文)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音乐研究

如果从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算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硕果累累。但知识的增长需要学者不断地温故知新,既要深化对中国音乐研究内涵的理解,又要调整与拓展研究的方法、视角。拥有国际视野的首要条件是对域外中国音乐研究有所了解。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音乐研究,不但要对东亚的中国音乐研究有历时性的纵向考察,也要有跨国界的横向观测,这样才能避免学术上的夜郎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地盲目跟着西方的风向转。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国际学界平等对话和"争夺话语权"的目的,也可以探寻中国音乐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课题。(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宫宏宇 文)

音乐理论的起源

                           ——亚里士多塞诺斯学派的理论

通过对亚里士多塞诺斯及其学派的介绍,就其音程理论、四音音列、八音音阶、完整音阶体系、非完整音阶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此表明亚里士多塞诺斯及其学派对音乐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纯音乐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所达到的研究结果更具实践性。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塞诺斯及其学派的努力和贡献,就没有今天的音乐理论。(摘自《交响》2014年第2期 胡彭 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因其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学理重建。要将研究的重心从古代理论转到传统音乐现象上来,着重考察传统音乐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注意汲取现代学理元素,如分析精神、新方法以及对古代理论的现代阐释等;妥善处理阐释性与规律性、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互文性与独创性、实践性与认知性等关系。(摘自《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2期 刘承华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作曲理论

1.译著《节奏、色彩和鸟类学的论著:德彪西的音乐》所引发的思考∕郑中∥音乐与表演.2013.2.16-22

2.鲁托斯拉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双主题群交替衍展的“透视性”结构∕魏扬∥音乐与表演.2013.2.28-46

3.以抽象手法实现忘却,获取自由:美国纽约学派在二战后20年间的创作实践∕朱宁宁∥音乐与表演.2013.2.121-130

4.中西并存 雅俗共赏:王建民弹拨乐合奏《阿哩哩》的创作技术探究∕李传兴∥音乐与表演.2013.2.131-136

5.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徐志廉∥音乐与表演.2013.2.137-141

6.论音级集合4-23“和声张力”的特殊性∕冯勇∥交响.2013.1.83-86

7.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结构聚合”现象研究∕王晶∥交响.2013.1.87-95

8.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形态∕豆军红∥交响.2013.1.96-101

9.重拾“本性”的逆境“突围”: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看其和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朱瑾∥交响.2013.1.102-106

10.美国耶鲁大学“复调课”教学研究与启示∕姜蕾∥交响.2013.1.107-113

11.杰诺德·格雷西作品中的频谱音乐作曲技法∕郭元;郭艺∥黄钟.2013.2.45-54

12.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5)中的主导动机探析∕唐荣∥黄钟.2013.2.; 55-62

13.论序列主义音乐文本音乐元素的逻辑构成与结构形态:以巴比特、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郑艳∥黄钟.2013.2.63-76

14.以《第五弦乐四重奏》看谢尔西晚期“单一音”创作技法特征∕鲁立∥黄钟.2013.2.77-84

15.谢德林《复调手册》的体裁形式研究∕ 孙晓烨∥黄钟.2013.2.85-95

16.二元性:从协奏曲特性看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袁利军∥黄钟.2013.2.96-104

17.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传统戏曲因素研究:兼论“戏曲音乐交响化”问题∕檀革胜∥黄钟.2013.2.105-116

18.作曲家的身份定位问题:香港作曲家的困境∕余少华∥中国音乐学.2013.2.75-77+18

19.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程之伊∥中国音乐学.2013.2.134-143

2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分析课程及教学体系:以音乐分析专业研究生教学为例∕陈鸿铎∥人民音乐.2013.7.76-79

21.音乐分析要关注细节: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会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高为杰∥人民音乐.2013.7.80-81

22.第二届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高佳佳;边中∥人民音乐.2013.7.82-84

23.申克理论在英美的传播与最新发展∕王中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67-83

24.拉威尔改编作品的配器手法及其特点∕刘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84-89

25.对主题写作的重新探索:有关《Musica recercata》创作手法的一些分析∕林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90-96

26.普罗科菲耶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声紧张度分析∕吴小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97-103

27.莱茵河畔的女先知:女作曲家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孙可人;汪申申∥黄钟.2013.3.39-48+90

28.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节奏的结构力体现∕赵曦∥黄钟.2013.3.49-59

29.回声和循环在频谱音乐中的运用∕肖武雄∥黄钟.2013.3.60-68

30.音级集合的延展性与音级集合关联性技术方法∕郑艳丽∥黄钟.2013.3.69-73

31.从“加法原则”到“对比原则”:18世纪之前“自由曲式”的结构原则∕邹彦∥黄钟.2013.3.74-90

32.音乐中的线性与非线性研究:对乔纳森·克拉默音乐时间新观念的哲学美学考察∕黄宗权∥黄钟.2013.3.114-125+135

33.《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吴霜∥黄钟.2013.3.152-163

34.肖斯塔科维奇bD大调前奏曲和声风格探析∕宫富艺、马梅∥齐鲁艺苑.2013.4.23-29

35.五声性集合的十二音组合∕高畅∥中国音乐.2013.2.123-128+205

36.十二音序列音乐中的混沌·分形现象研究:以高为杰管弦乐作品《日之思》为例∕黄凯然∥中国音乐.2013.2.129-139+165

37.源自“传统”的灵感 创造精彩的“现代”:李盖蒂早期钢琴曲《活泼、有力地》(Vivace.Energico)分析∕王非∥中国音乐.2013.2.156-165

38.论何占豪二胡协奏曲《蝶恋花》及其音乐创作特色∕高澄明∥中国音乐.2013.2.168-171

39.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奏“中国之声”:“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决赛纵览与启示∕康啸∥中国音乐.2013.2.235-238+241

40.本土地域风格在陕西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呈现∕刘蓉∥交响.2013.2.91-95

41.咏叹调《快给忙人让路》的戏剧性阐析∕林吟∥交响.2013.2.155-158

42.悲欣交集出雅音:谈《悲欣之歌》旋律的艺术特征与技法运用∕张志鹏∥人民音乐.2013.8.13-15

43.有法之极为无法:郭祖荣创作思维探寻∕孙星群∥人民音乐.2013.8.16-19

44.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鲍元恺《炎黄风情》和声的深层结构∕左云瑞∥音乐研究.2013.1.57-70

45.论速度对位∕纪德纲∥音乐研究.2013.1.71-84

46.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性变速原则∕杨正君∥音乐研究.2013.2.91-100

47.十二音和弦的结构研究∕郑刚∥音乐研究.2013.2.101-109

48.在文字谱中体现观念与形态的分离:概念音乐创作实践初探∕朱宁宁∥音乐研究.2013.2.110-117

49.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魏扬∥音乐研究.2013.3.68-81

50.爵士视域下的“二重组织”: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双调性结构研究∕王中余∥音乐研究.2013.3.82-93

51.秦文琛管弦乐《对话山水》的创作技法与思维探析∕靳涛∥音乐研究.2013.3.94-101+81

52.汉族民歌音调结构在当代作曲技法中的运用∕张立忠∥音乐研究.2013.3.102-106

53.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研究∕袁昱∥乐府新声.2013.3.5-12

54.抽丝剥茧破茧成蝶——希纳斯特拉《第二钢琴协奏曲》主题动机“特征和弦”的成功“蜕变”∕郝梦∥乐府新声.2013.3.13-18

55.徐振民《唐人诗意两首》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下)∕徐维雅∥乐府新声.2013.3.19-22

56.谈范吉利斯《中国》专辑里的中国元素∕李树平∥乐府新声.2013.3.23-25

57.音乐剧指挥在排练中的工作要点∕金野∥乐府新声.2013.3.57-61

58.迎接太阳的辉煌与想往:陆在易女声合唱《迎接太阳》指挥案头手札∕王秋诗∥乐府新声.2013.3.62-70

59.以浪漫主义手法实现古典主义理念:勃拉姆斯管弦乐法风格分析∕金毅妮∥中国音乐学.2013.3.118-124

60.深层结构下的对称性:巴比特《三首钢琴作品》第一首整体序列分析∕郑夏冰∥中国音乐学.2013.3.132-135

61.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的和声基础∕左云瑞∥中国音乐学.2013.3.136-139

62.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钱仁平;韩斌∥音乐探索.2013.3.72-78

63.倍感压抑的亡魂盛宴:试论潘德雷斯基《荧光》中的现代音乐特征∕丁铃;田可文∥音乐探索.2013.3.79-89

64.五声性集合概述∕高畅∥音乐探索.2013.3.90-98

65.再析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第一乐章∕刘可祎∥音乐探索.2013.3.119-122

66.“越界飞行”: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研究∕李鹏云;张映兰∥音乐与表演.2013.3.71-79

67.音乐分析理论的早期历史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任达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65-79

68.二元构态与音场效应:周龙歌剧《白蛇传》的音高组织分析∕杨和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80-89

69.音乐在灵动中行走:莫五平弦乐四重奏《村祭》创作分析∕周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90-112+2

70.音乐分析学纵横谈: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研讨会专家发言择要(上)∕高佳佳;王萃∥音乐研究.2013.4.114-127

71.对我国复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叶思敏∥音乐艺术.2013.3.35-42+4

72.阿沃·帕特钟鸣音乐创作的象征手法及其结构功能∕许琛∥音乐艺术.2013.3.43-50+4

73.兴德米特中提琴作品特点简析:以《中提琴奏鸣曲》Op.11No.4为例∕叶青∥音乐艺术.2013.3.51-56+4

74.鲁托斯拉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与“有限偶然”技法分析∕李燕∥音乐艺术.2013.3.57-62+4

75.《台湾音画》创作札记∕鲍元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12-25+38

76.“西北风”及其形成探微∕董晓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26-31+38

77.浅析贝尔格《沃采克》中鼓手长的人物塑造∕魏凡俭∥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32-38

78.渗:我的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元素∕郭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64-70

79.林德伯格管弦乐作品《湿壁画》结构研究∕郑刚∥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71-82+116

80.论郭祖荣单乐章交响曲的“大容量”∕涂致洁∥交响.2013.3.66-72

81.对中阮协奏曲《山韵》的解读∕程宝华∥交响.2013.3.76-80

82.巴托克《户外》创作技术分析∕王莉娜∥交响.2013.3.81-86

83.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的审美追求∕王林∥交响.2013.3.87-90

84.论唐诗在当时的吟诵传播∕董兵;王立增∥交响.2013.3.113-118

85.中国东方神韵的交响性表达:析相西源《第三交响曲“宗”》的创作特色及内涵∕王珂琳∥中国音乐.2013.3.98-102

86.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金湘《小交响曲“巫”》创作简析∕柳进军∥中国音乐.2013.3.158-163+216

87.浅议刘天华二胡曲的音乐创作风格∕赵建斌∥中国音乐.2013.3.164-168

88.新中国管乐创作概述∕周建明∥人民音乐.2013.11.39-41

89.论马革顺的合唱指挥教育∕王燕∥人民音乐.2013.12.8-14

基本乐科

1.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在上海国立音专的发展(1937-1949)∕刘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61-65

2.岭南音乐在广东高师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王晓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162-166

3.视唱练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学中的阶段性:从音乐院校入学考试谈起∕刘畅∥人民音乐.2012.7.84-86

4.论两类听觉∕杜昀鹏∥交响.2012.2.108-111

5.视唱练耳语境中的音乐才能教育∕滕缔弦∥音乐与表演.2012.3.108-111

6.序列音乐作品视唱中“等音”的训练∕唐俊岩∥天籁.2012.3.99-103

7.等音概念之学习迁移∕汤琤∥音乐探索.2012.3.74-78

8.传统“琴谱”形成与发展脉络初探∕李村∥中国音乐学.2012.3.74-79

9.“皆无‘调式’之含义” 何来“旋宫转调说”∕刘永福∥乐府新声.2012.3.109-118

10.《乐府杂录.二十八调图》解∕庄永平∥中国音乐.2012.2.21-24

11.燕乐二十八调“七宫”构成的乐学逻辑∕杨善武∥中国音乐.2012.2.25-27+51

12.明代音乐图谱所见工尺唱名体系初探∕李宏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12-25

13.2011上海音乐学院中法视唱练耳教学实践周综述∕夏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168-174

14.二十八调遐想∕刘勇∥音乐艺术.2012.3.25-29+4

15.音乐的诠释:关于诠释音乐的五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赵晓生∥音乐艺术.2012.3.50-54+4

16.梅西昂《时间终结四重奏》:节奏特征及其意义指向∕梁晴∥音乐艺术.2012.3.55-69+4-5

17.论隋唐燕乐:福建南音调式音阶特点∕庄永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09-114

18.无调性序列音乐作品视唱中“魔方”的训练∕唐俊岩∥音乐艺术.2012.4.48-55+4

19.是“今译”还是演绎?:对《魏氏乐谱今译》一书的商榷∕漆明镜∥音乐艺术.2012.4.110-115+5

20.马思聪视唱教学思想的实践及其影响∕白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4.48-53

21.从多种文化改革的成败佐证唱名法改革的可行性前景:由唱名法改革推广所引发的再思考∕王光耀∥交响.2012.4.102-105

22.集合理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集合”的听觉训练∕唐俊岩∥交响.2012.4.106-110

23.对高校学前《乐理》教材若干问题的讨论和建议∕冯春玲∥音乐与表演.2012.4.156-160

24.林黛玉谈论的是工尺谱吗?:兼与张美林、韩月波二位先生商榷∕杨殿斛∥音乐探索.2012.4.37-41

25.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乐理课程教学框架与教学流程∕龚迅∥音乐探索.2012.4.124-126

26.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曲谱面研究∕尹璐∥黄钟.2012.4.182-188

27.“‘同均三宫’只是一种假象和错觉”吗?∕刘永福∥黄钟.2012.4.124-127

28.音程的音高、音级多维空间:对后调性理论“音程”概念的分析解读∕齐硏∥乐府新声.2012.4.36-40

29.无调性序列音乐作品视唱中的“调性因素”训练∕唐俊岩∥乐府新声.2012.4.139-144

30.从调号看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的定义及其调式归属∕陈明∥乐府新声.2012.4.152-157

31.唐传日本《五弦琴谱》调名曲名考∕陈应时∥中国音乐.2012.4.1-4+41+8

32.唐宋宫廷礼乐之“中管调”的成因和学理∕郑荣达∥中国音乐.2012.4.5-12+54

33.视唱训练新方法:读谱预备训练∕梁红∥黄钟.2013.1.192-200

34.视唱练耳课要向律学层次拓展∕姜夔∥人民音乐.2013.1. 44-45

35.音阶的起源与泛音音阶∕应有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10-15

36.燕乐调与工尺四调关系研究∕庄永平∥乐府新声.2013.1.116-120

37.“集合”进阶训练在现代音乐听觉练习中的必要性∕鞠芳∥乐府新声.2013.1.171-177

38.关于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的宫调与音阶研究∕赵玉卿∥音乐与表演.2013.1.40-44

39.论唐宋节拍的异同与过渡∕庄永平∥音乐与表演.2013.1.68-74+202

40.“平调”考辨:“清商三调研究”之二∕成军∥音乐与表演.2013.1.85-90

41.传统宫调学原理中的两对常用术语∕刘永福∥音乐与表演.2013.1.97-100

42.潮州音乐中存在的同均三宫现象研究∕周天星∥音乐与表演.2013.1.101-112

音乐美学

1.弥散的星丛与否定的表现:勋伯格无调性音乐中音高关系的哲学:美学运思∕何宽钊∥音乐探索.2013.1.111-122

2.走下云端:周海宏、邢维凯、宋瑾等谈音乐美学的危机与出路∕周海宏;邢维凯;宋瑾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2.84-93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道家音乐美学意境与思想传播∕张诗扬∥乐府新声.2013.2.78-83

4.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王维∥乐府新声.2013.2.84-92

5.从《文心雕龙》看刘勰的音乐思想∕邓婷∥乐府新声.2013.2.93-97

6.试析音乐作品诠释的美学特质∕陈果∥乐府新声.2013.2.98-102

7.关于音乐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再思考∕邢维凯∥音乐与表演.2013.2.1-2+201

8.再论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柯扬∥音乐与表演.2013.2.10-15+201

9.感知 解析 阐释:对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与思考∕王博∥交响.2013.1.157-160

10.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与形式美现象探讨∕秦川∥黄钟.2013.2.138-145

11.“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美学解读∕黄宗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09-114

12.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认识论与社会观∕张永薪∥音乐天地.2013.7.4-7

13.概“和”要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和”论辑要∕王晶∥齐鲁艺苑.2013.4.15-17

14.论音乐表演过程中的“象外之象”∕周建明∥交响.2013.2.101-105

15.般若智慧与悟性审美: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杨石磊;何艳珊∥人民音乐.2013.8.76-79

16.在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出什么样的声音?: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三研究∕韩锺恩∥中国音乐学.2013.3.99-117

17.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3-9

18.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王次炤∥音乐艺术.2013.3.6-15+4

19.音乐美学学科宣言∕韩锺恩∥音乐艺术.2013.3.65-67

20.论丰子恺的音乐美学思想∕刘建东∥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83-89

21.通过身体思考:论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及其对音乐研究的启示∕刘研∥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3.90-99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宗教史对中国美学史的内在影响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宗教史上人文化、士大夫化的走向和现象,以中国知识阶层社会人际交往即交游为独特方式,其表现双向、交叉、多形式。宗教界和士夫界相互之间思想、意识交流、沟通,呈现互动型机制,是影响中国文化、美学精神的重要因素。中国宗教史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包括审美论说和审美形态两个领域,原始创新和丰富发展两个层面,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两个分支,无一例外地存活于各种门类的审美样式之中,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因此,对于普遍性审美经验具有深广的启示,具体表现于思潮和美学、意象和想象、新意和法度、精微和广大、思维和心理、义理和审美等方面。中唐以后士大夫文人的心理结构、人生和审美情调、艺术思维有较大变化,日趋内敛、恬适、雅化、淡定、精致,这是宗教史染化的结果。宗教义理“通约”、化解为审美要素,哲思化、精神化、诗性化,最终宗教化——审美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宗教史作为三根主要支柱,犹如鼎之三足,稳定、平衡地架构了中国美学史,它们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于是,从思想史投照。史学史输入、宗教史侵润,便整合为系统性、立体式、网络化的中国美学史体系。(摘自《齐鲁学刊》2014年第2期 吴功正 文)

莫言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

莫言与鲁迅都是刚性生命叙事文学的家族成员,具有家族性相似。鲁迅与莫言都喜欢用那些狂野、异端的甚至是邪恶的意象或令人震惊的修辞,暗示自己的文学身份或文化身份,从而将自我与社会常态的文字、文化区分开。他们都不是文化正规军里的一员,满足于集群的潮流性的行为,而是游击队员,喜欢从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离出来,独来独往,单兵鏖战,开拓属于自己的战场。他们胸前的徽号的图形和色彩非常相似乃至相同。他们都是激烈的个人主义者,都沉迷于自我的心灵之中,他们的心灵既强硬、勇敢,又犀利、敏感,充满躁动、不安,像威力巨大的暗流、漩涡,不断掀起狂涛巨浪,汹涌着狂暴不羁、疾风暴雨的激情、意志和力量。这种力量同时也是怀疑主义洪流。他们都有强烈的英雄情结,都推崇彻底反叛的恶魔性格的英雄,在荒凉里激情反叛。鲁迅和莫言都有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在反思社会、文化所造成悲剧的同时也都意识到这种悲剧内在于人的存在本身。(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王学谦 文)

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

建设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而具备一流教学能力则是一流教师的本质体现。与其它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倾向于通过研究创新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人才,其教师教学能力特性是结合行动反思、教学研究和协作交流等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表现为开展学术性教学反思和形成互动型教学共同体。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包括:一是三个横向的能力维度,即知识内容、教学技能和专业态度;二是七项主能力,即学识基础与素养、内容开发与拓展、教学反思与研究、课堂组织与监控、教学表达与交往、角色情感与倾向以及学术魅力与品格;三是行为表现,共五十六条具体指标要素。切实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要和谐处理好学科研究和教学研究两者的关系,从而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亟须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合理的利益协调平衡体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作保障,教师个人应坚持坚持以生为本的质量理念统领下的自觉育人实践,主动成为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学校机构应探索优化教师履行教学学术责任的管理机制,改革传统积习,尤其在岗位工作考核、职称评审晋升制度中增加对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的考察比重。(摘自《浙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许迈进、张瑚纬 文)

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课堂文化发展

影响大学课堂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主体的行为和主体的价值观等四种因素。这四种影响因素对大学课堂文化既具有推动作用,又具有制约作用。四种因素中的教学硬件环境和课堂制度环境属于大学课堂文化的“硬环境”;主体的行为和主体价值观属于大学课堂文化的“软环境”。“硬环境”是一种显性的、基础性的外在条件,是大学课堂文化的物质载体。不良“硬环境”的生成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大学课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软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内涵式的精神核心,它对大学课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引导和凝聚的作用。不良的“软环境”会造成主体价值观的扭曲和分散,无法形成课堂的共同的价值观,导致师生与生生之间各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不利于推动大学课堂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从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说,主体的价值观是所有制约因素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大学课堂价值观是大学课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信仰,它是影响师生课堂意识和行为的一种深层次因素。它一方面赋予了课堂主体神圣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为价值观的实现不断努力。这种价值观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推动实现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王丛漫、白雪、张瑜 文)

新书推荐

1.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主编:田青 J6/T57(Q)

2.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1987-2014)/主编:刘荣弟 J6-53/L73(R)

3.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加)洛伊丝·乔克希(Lois Choksy)[等]著 J60-059/C176(K)

4.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吴跃跃主编 J605/W86(Y)

5.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王安潮著 J609.23/W31(A)

6.汉唐音乐史第二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罗艺峰主编 J609.2-53/L98(Y)

7.名曲主题视唱练耳/欧特曼,罗伯特、南希·罗杰斯著/赵易山等译J613.1/O576(T)

8.和声学教程(增订重译版)/(苏)伊·杜波夫斯基[等]合著/陈敏译J614.1/C.45

9.复调音乐基础/龚晓婷著 J614.2/G53(X)

10.流行唱法的理论与实践/王思琦主编 J616.3/W36(S)

11.电脑音乐王CUBASEMIDI制作与打谱速成/浩海工作室编著J619.1-39/H25(H)

12.行进管乐队训练与示范教程/李和伟,荣艾国著 J627.2/L32(H)

13.扬琴演奏教程/史玥编著 J632.516/S57(Y )

14.“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鲁日融 编 J632.21-53/L84(r)

15.崔炳元作品选集/崔炳元 著 J641/C92(B)

16.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范晓君著 J642.22/F25(X)

17.古筝演奏歌曲教程/金振瑶编 J648.32/J67(Z)

18.西安鼓乐释读手册/焦杰 编 J648.52/J648.69

19.西安鼓乐歌章/冯亚兰,焦杰 编著 J648.69/F66(Y)

20.实用意法声乐曲118首词义精译/殷岳编译 J652/Y53(Y)

21.外国钢琴作品精选(3)/谷丽萍,王大立主编 J657.41/G64(L)

22.经典名曲钢琴弹/叶莱,浅草,筱琳编 J657.41/Y42(L)

23.复调进阶钢琴曲集/董放,赵佳琳编著 J657.41/D65(F)

24.巴洛克时期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阿斯顿(Michael Aston)选编/金铭真翻译 J657.641.4/A131

25.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阿斯顿(Michael Aston)选编/金铭真翻译 J657.641.4/A131

26.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杨久盛 编著 J709.252/Y27(J)

(以上图书收藏于专业阅览室、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