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第4期(总第99期)

作者:    2014年05月20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4年4期(总第9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

                                                      ——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无论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看,该学科领域都存在着对方法论范式进行选择的不同的可能性。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化分析)被视为可供中国传统音乐(含汉族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进行选择的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彼此之间存在共性、个性之分。其中,民族音乐学分析从理论和分析实践上假定并包括了其他两种分析范式的因素,对于不同范式分别强调的“形态、语义、语境”等符号学分支的学术观念给予了综合的应用,又根据传统音乐具有的“跨(异)族群-阶层”文化研究的性质,尤其强调了其中语境的因素。故而,民族音乐学分析是我们从事该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予以考虑的一种分析思维和方法。(摘自《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 杨民康 文)


敦煌壁画经变图礼佛乐队与唐代坐部伎乐的比较研究

伎乐形象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表现佛教供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众多不同形式的伎乐表现中,经变图中的伎乐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中的“礼佛乐队”多以坐乐形式呈现,无论其形式、规模、乐器使用、乐队组合等,貌似与唐代宫廷的坐部伎乐在形式上有所关联,但通过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二者之间的差别。敦煌壁画表现作为佛教供养行为,其乐舞场面绘制多根据壁画内容及空间布局需要而定,其表现目的或表现方式多是为适应画面场景或气氛塑造需要而做出的艺术想象或模拟,与现实文化存在尽管有所联系,但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作为真实艺术生活的描摹来看待。唐代宫廷音乐的立坐二部分类,作为宫廷宴飨用乐的表演方式,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与宫廷礼仪的需要与变迁关系紧密。其中,坐部六曲主要用于宫廷宴飨的堂上演奏,之所以龟兹乐分量偏重,与该乐长时期的适应性变异发展以及宫廷的音乐审美偏好有关。而在敦煌壁画礼佛乐队组合中,龟兹乐器出现较高的频度,当也反应出在一定时期里,龟兹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特别是北方音乐文化的较大影响。(摘自《交响》2014年第1期 李宝杰 文)

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研究

                      ——以中国三大石窟为例

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是展现世俗乐舞型态以及供养人虔诚以舞乐供佛的场面。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云岗石窟)中的伎乐人及供养乐伎图像,进而考证这些音乐图像,试图勾勒出在各时期佛教供佛乐舞的实际情况,以厘清佛教音乐中的伎乐供养是如何体现在各时期的供养人生活之中。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三个石窟中的石刻壁画各有其独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共通性与关连性。文末从石窟的开凿时间、伎乐人的刻划比重、伎乐人的地位、音乐图像的媒材、伎乐人的雕刻位置、伎乐人出现的主题方面,说明彼此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林雅琇文)

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研究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和声语言开始摆脱共性写法的桎梏,开创了探索和声(音高结构)个性写法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探索从开始的那天起,便离不开它的“本土” 特征, 即1、以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或感受为基础;2、以创作相应的个性化和声材料为核心;3、以西方现代音高组织技术为借鉴;4、通过构建新的材料相互关系,以适应和声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及中国音乐

文化的特定理念。这反映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的深层因素。笔者认为,和音、音组、音列、音响等四种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涵盖了20世纪音高组织手法从思维到技法的一些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内容,同样能包含中国当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文章试图以这些分类为基础,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以解析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中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法特征,从而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摘自《乐府新声》2014年第1期 刘康华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女性角色在仪式音乐中的扮演与表征:以云南石屏花腰彝“祭龙”仪式为观测点/姚艺君;苏毅苗∥中国音乐学.2013.2.78-86

2.音乐、现代化与贫富关系辨析:以阿尔村羌人音乐功能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为例/巫宇军∥中国音乐学.2013.2.87-98

3.“门图”:1920年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吴艳∥中国音乐学.2013.2.99-104

4.历史检视与学术反思:1949年后中国非洲音乐研究/郭克俭;张大军;赵干∥中国音乐学.2013.2.112-118

5.增强保护观念 敢于面对问题:以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为例/赵书峰∥人民音乐.2013.6.56-58

6.东方音乐研究的新起点/王金旋∥人民音乐.2013.7.70-71

7.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冯明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26-34

8.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云南佤族木鼓舞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甘开鹏;王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36-140

9.表演场域中的遂昌傀儡戏:以“交互”关系的分析视角/李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41-152

10.草苗情歌的田野考察:以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归垒情歌为例/曾雪飞∥黄钟.2013.3.91-99

11.在娱神与娱人之间:漳州南靖竹马戏表演调查报告/张胜环∥黄钟.2013.3.100-105

12.蒙古族乌日汀哆节奏之美初探/路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1.24-28

13.近现代科尔沁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萨日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1.29-33

14.论长调与马头琴的同构关系/布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2.29-38

15.从洞经音乐到“纳西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与身份重构/杨杰宏∥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2.49-57

16.金色圣山 无字丰碑:悼念蒙古族长调大师宝音德力格尔/乌兰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3.7-14

17.历史丰碑 功盖千秋:缅怀蒙古族长调(乌日汀哆)艺术大师宝音德力格尔/柯沁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3.15-19

18.宝音德力格尔对蒙古族长调(乌日汀哆)发展的贡献/赵红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3.20-24

19.中国摇滚乐开山梳拾: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彭丽、张默茹∥齐鲁艺苑.2013.3.27-32

20.山东民歌与同一色彩区民歌之流变/刘晓静、窦玉明∥齐鲁艺苑.2013.3.12-14

21.鲁南五大调与扬州清曲关系比较研究/李晓琳∥齐鲁艺苑.2013.4.30-34

22.“五大类”还是“四大类”?: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改革的建议/杜亚雄∥中国音乐.2013.2.16-18

23.“身在福中”:兼答“民乐的家底微薄不丰”说和“已经听木了”的癔语/唐朴林∥中国音乐.2013.2.29-46+76

24.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4)/张君仁;邢燕燕∥中国音乐.2013.2.77-82

25.从“假说”到“实地”: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刘玉亭;王志毅∥中国音乐.2013.2.90-95

26.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高敏;金萌∥中国音乐.2013.2.96-107

27.推因究源木排号:探源南昌朝阳洲木排号子/余兆欣∥中国音乐.2013.2.115-118+176

28.“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声的考察与研究/李红梅∥中国音乐.2013.2.119-122+147

29.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曲种:凉州贤孝/李莉∥中国音乐.2013.2.140-143

30.民歌与人生的交响:《民歌与人生:中国民歌采风教学与研究文集》读书札记/李世军∥中国音乐.2013.2.144-147

31.哈尼族葬礼仪式中的“歌”: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下子雄寨①哈尼族葬礼音乐“谜萨威”调查/曹军∥中国音乐.2013.2.148-152

32.孝为先,和为贵:巫水流域的城步苗族婚嫁歌曲及其“美善合一”思想初探/张驰;陆霞∥中国音乐.2013.2.182-185

33.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学校教育传承/苗金海∥中国音乐.2013.2.206-210

34.现代化、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陕北民歌处境及应对策略/刘丽∥中国音乐.2013.2.224-227

35.多重音声的“闹热”景观:安海镇“夫人妈”诞辰仪式音声研究/陈燕婷∥交响.2013.2.60-68

36.清代改土归流时期土家族与汉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熊晓辉∥交响.2013.2.69-74

37.湘西土家五句子山歌音乐特征探析/谭顺来∥交响.2013.2.75-78

38.由逆而顺,走向读者、演唱者与听众:以受众为目标的民歌翻译策略研究/缑斌∥交响.2013.2.111-119

39.随风而逝的芬芳:勋伯格《月迷皮埃罗》诗歌文本评译∕冯存凌;聂普荣∥交响.2013.2.120-126

40.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文化考察∕吴燕村∥交响.2013.2.166-176

41.走近塔里木:记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付晓东∥人民音乐.2013.8.4-8+95

42.蒙古族包古尼哆的“调式基因”与民族性典型腔音列∕苗金海∥人民音乐.2013.8.50-53

43.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以苗、瑶、畲三族为例∕王耀华∥音乐研究.2013.2.5-18

44.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赵书峰∥音乐研究.2013.2.19-26

45.长调到短调的衍变:以蒙古贞地区民歌音乐形态衍变为例∕张林∥音乐研究.2013.2.27-39

46.宋俗乐大曲形态研究∕柏互玖∥音乐研究.2013.3.48-57

47.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大铙”传承人认定和保护途径探究∕蒋修辉∥乐府新声.2013.3.41-45

48.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乐器的英译研究∕肖俊一∥乐府新声.2013.3.46-48

49.藏族热巴音乐考察研究∕田联韬∥中国音乐学.2013.3.56-70

50.京西丧礼“瑜伽焰口”前的仪式与用乐∕姚慧∥中国音乐学.2013.3.71-75+93

51.被发明的传统:广东音乐发展历程及兴衰动因探析∕万钟如∥中国音乐学.2013.3.76-81

52.民谣《阿里郎》的文化内涵∕李红梅∥中国音乐学.2013.3.82-89

53.“千古一村”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考察与研究∕吴凡∥中国音乐学.2013.3.90-93

54.原生民歌发展新样式:花垣广场苗歌的叙事研究∕张卫民∥中国音乐学.2013.3.94-96

55.非遗保护视野与龙游道情生态研究∕夏伟涛∥音乐探索.2013.3.64-67

56.反思·叩问·启迪·观察:宇宙观思维与音乐理论的“跨学科性”∕周凯模∥音乐与表演.2013.3.1-8+201

57.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功能视角:基于《蜥蜴求雨歌》展开的仪式音乐功能问题探讨∕孟凡玉∥音乐与表演.2013.3.9-15+201

58.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刘富琳∥音乐与表演.2013.3.16-22+201

59.南音套曲《金井梧桐》源流考论∕马晓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40-45

60.俗乐的双重定位:与礼乐对应/与雅乐对应∕项阳∥音乐研究.2013.4.89-106

61.中国雅乐兴衰与复建的思考∕田耀农∥音乐研究.2013.4.107-113+127

民族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1.二胡演奏中的二度创作∕宋飞∥黄钟.2011.4.393-396+411

2.达玛沟三弦琵琶考略∕张寅∥音乐研究.2011.4.36-44+81+4

3.郏县大铜器初探∕文锋刚;李克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14-119 传统琴乐在礼乐中的地位∕傅暮蓉∥中国音乐.2011.4.15-19

4.古词新曲:谈板胡协奏曲《撼庭秋》的创作与演奏∕薛首中∥中国音乐.2011.4.107-110+124

5.苏北赵庄唢呐班传承探析∕赵宴会;蒲亨强∥中国音乐.2011.4.115-118

6.京韵大鼓音乐的语音特征:《京韵大鼓音乐新论》(六)∕陈钧∥乐府新声.2011.4.108-112+217

7.惟寻真知启琴人:琴事百问∕马维衡∥乐府新声.2011.4.173-177

8.“601型扬琴”的研制:“601型扬琴”科研系列论文之一∕刘寒力∥乐府新声.2011.4.178-183

9.平湖派《浔阳琵琶》的演奏特点与艺术风格∕杨晨∥乐府新声.2011.4.239-241

10.从南越早期铜鼓看土著文化信仰∕孔义龙;曾美英∥交响.2011.4.18-21

11.当代琴人的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六∕施咏∥交响.2011.4.102-106

12.扬琴轮音演奏的训练与运用∕陈丽霞∥交响.2011.4.130-132

13.古琴文献《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考∕司冰琳∥音乐艺术.2011.3.31-39

14.转型期的中国器乐专业音乐与当代社会发展现象分析∕郭树荟∥音乐艺术.2011.3.88-96

15.琵琶贵在见体∕刘德海∥天籁.2011.4.1-5

16.试论郭文景的竹笛与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拓展∕唐俊乔∥音乐艺术.2011.4.108-113+5

17.古筝改良与教育传承的反思∕张维∥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1.93-96

18.二胡演奏提琴改编曲之左手指法探究:以《流浪者之歌》为例∕卜晓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111-120

19.民间笙管乐称“雅乐”之辨析∕李新现∥音乐研究.2012.1.26-30

20.笛子记谱法的科学性探索∕吴樟华∥音乐探索.2012.1.33-35

21.羌族乐器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利用: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李征∥音乐探索.2012.1.65-67

22.SF10改良型低音阮之推广价值∕沈非∥音乐探索.2012.1.116-117

23.功能与多元视角下的中国乐器文化:论项阳在中国乐器文化研究中的多重视角∕胡晓东∥人民音乐.2012.3.50-53

24.二胡乐器上的“南乐北渐”:二胡艺术形成的文化阐释∕李祖胜∥人民音乐.2012.3.58-60+95

25.风格表现风格形成:读解宋国生老师演奏艺术理论拾得∕杨易禾∥天籁.2012.1.12-17

26.试谈宋国生教授音乐理论研究中的理性思维特征∕郭树群∥天籁.2012.1.18-21

27.为抒发情感营造理想载体:谈二胡艺术作品《豫乡行》左、右手技巧的丰富运用∕陈智杰∥天籁.2012.1.22-27

28.琵琶“弹挑”技法的灵活应用及新技法探微∕黑连仲∥天籁.2012.1.103-105+128

29.关于认知古筝“传统曲目”的几个问题∕杨益∥天籁.2012.1.106-110

30.论中国传统器乐乐种的内在精神∕张伯瑜∥中国音乐.2012.1.68-70

31.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续二)∕陈爽∥中国音乐.2012.1.104-110

32.展示教学成果梳理教学经验 促进二胡教学理论建设:宋国生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学术活动综述∕林聪;陈智杰∥中国音乐.2012.1.134-136

33.梧桐羞涩凤凰去深山俊鸟不在林:“‘张维良笛艺四十年’座谈会”综述∕侯阿妮∥中国音乐.2012.1.137-139

34.宋国生学术思想初探∕宋飞∥中国音乐.2012.1.200-203

35.彭修文模式:民族乐队建设之多元契合∕钱建明∥音乐与表演.2012.1.30-41+159

36.对京韵大鼓音乐、历史的重新认识:《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七)∕陈钧∥乐府新声.2012.1.147-153

37.周庆云对古琴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傅暮蓉∥乐府新声.2012.1.154-169

38.“601型扬琴”研制系列论文之二 “601型中音扬琴”的研制:“601型扬琴”科研系列之二∕刘寒力∥乐府新声.2012.1.188-194

39.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艺术理念的考察与分析∕张丽∥交响.2012.1.121-126

40.扬琴教学中“点”“线”训练方法之探讨∕赵新芝∥交响.2012.1.127-129

41.朝鲜历史上乐器的形成、变迁及与中国的音乐关系∕赵维平∥乐府新声.2012.2.81-90+1

42.诗因乐起诗中有乐:记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诗乐人生∕张丽∥乐府新声.2012.2.112-117

43.“601型中低音扬琴”的研制:“601型扬琴”科研系列论文之三∕刘寒力∥乐府新声.2012.2.175-182

44.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板胡器乐文化∕桑海波∥人民音乐.2012.5.49-51

45.古琴名称问题再探∕李小戈∥人民音乐.2012.5.55-57

46.古琴趋现代丝竹更相和:由学院派古琴现代探索引发的思考王安潮; 32-34

47.中国排箫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林静∥齐鲁艺苑.2012.1.10-15

48.琵琶曲《昭陵六骏》音乐特征及其演奏诠释∕黑连仲∥黄钟.2012.2.180-190

49.音乐的预见性与笛子风门技术的运用∕高继才∥天籁.2012.2.103-106

50.琵琶音乐的线性表达初探∕石蔚∥音乐与表演.2012.2.99-104

51.二胡演奏风格与审美心理原型∕林东坡∥音乐与表演.2012.2.105-109+173

52.闵惠芬二胡音乐速度、力度结构分析∕张丽∥音乐与表演.2012.2.110-116

53.潮州大锣鼓与民族管弦乐∕黄唯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15

54.我对刘天华二胡曲的理解:兼评对《烛影摇红》的某些误解∕王国潼∥人民音乐.2012.7.52-54

55.论漆艺与中国古代乐器∕潘天波;胡玉康∥人民音乐.2012.8.49-52

56.浅谈如何解决琵琶舞台演奏中的紧张情绪∕磝可馨∥音乐天地.2012.5.53-54

57.二胡移植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要意∕肖成玉∥齐鲁艺苑.2012.3.20-22

58.考“鼓”作为乐器的质疑∕李卫∥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4.73-77

59.力度传导技术:二胡演奏主体音乐表现力的试金石∕董剑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4.105-107

60.诗因乐起诗中有乐:记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诗乐人生∕张丽∥乐府新声.2012.2.112-117

61.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彭姝玲∥乐府新声.2012.2.118-121

62.“601型中低音扬琴”的研制:“601型扬琴”科研系列论文之三∕刘寒力∥乐府新声.2012.2.175-182

63.20世纪中国打击乐艺术发展轨迹摭谈∕秦效原∥音乐与表演.2012.3.103-107

64.对中国弦乐器起源的考察与认识∕叶键;黄敏学∥黄钟.2012.3.77-82

65.宋国生先生演奏之道与教学之理的系统结构特征∕林聪∥天籁.2012.3.81-85

66.20世纪的中国民族器乐艺术∕乔建中∥人民音乐.2012.10.40-44+95-96

67.巴蜀古琴四人谈:曾成伟琴学访谈∕曾成伟;杨晓∥音乐探索.2012.3.54-59

68.朱英与平湖派琵琶∕朱平生∥音乐探索.2012.3.60-62

69.再议筝曲《渔舟唱晚》∕王英睿∥中国音乐学.2012.3.94-96

70.20世纪上半叶的古琴改良∕林晨∥乐府新声.2012.3.33-42

71.艺术之真崇高之美:评闵惠芬演奏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张丽∥乐府新声.2012.3.134-138

72.当代民乐合奏在发展进程上的理智反思∕陈思;陈其射∥中国音乐.2012.2.18-20+68

73.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续二)∕陈爽∥中国音乐.2012.2.38-43

74.《弦索备考》筝曲之古谱译释及其意义∕林玲∥中国音乐.2012.2.89-95

75.对传统器乐理论教学的再认识:《中国传统器乐形态分析》教学体会与收获∕傅利民∥中国音乐.2012.2.115-119

76.“‘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林东坡∥中国音乐.2012.2.126-131

77.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及其演练∕周丽娟∥中国音乐.2012.2.144-148

78.弦音之外万重情:浅谈扬琴曲《金翎思:满乡随想》∕庞卓∥中国音乐.2012.2.195-197

79.粤乐扬琴流派艺术的岭南地域文化品格∕李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75-80

80.从工尺谱本《养正轩琵琶谱》与《汪昱庭琵琶谱》看浦东派和汪派琵琶艺术的审美差异性∕吴慧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93-99

81.秦汉时期古长安区域琴史发展脉络初探∕李村∥交响.2012.3.46-50

82.关于传承发展秦派古筝的几点思考∕雷华∥交响.2012.3.87-90

83.解七声融通乐律 归二法使入国风:再读甘涛先生的《怎样学吹笛箫》∕王晓俊∥交响.2012.3.123-130

84.大北方笙管乐文化圈∕张振涛∥音乐研究.2012.5.47-56

85.古琴打谱与琴曲同宗变异:为《松弦馆琴谱》钩沉序∕冯光钰∥中国音乐.2012.3.1-4+65

86.中国乐器学发展的回顾∕刘勇∥中国音乐.2012.3.5-11

87.“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鲁日融∥中国音乐.2012.3.11-14

88.论“二位音”在现代扬琴作品演奏中的应用∕吴亚玲∥中国音乐.2012.3.163-165

89.建国后中国琵琶音乐的创作发展∕吴慧娟∥中国音乐.2012.3.166-171

90.从金钟奖获奖作品看当代筝曲创作∕刘方∥中国音乐.2012.3.184-186+191

91.暗吟天地间的华彩:《虚籁》探究∕逯凯∥中国音乐.2012.3.199-204

92.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古琴艺术研究:以蜀派古琴为个案∕李松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30-36

93.在“清微淡远”的背后:虞山琴派的风格评价问题∕王小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90-98

94.论卫仲乐对琵琶演奏艺术的贡献∕郭梅∥音乐艺术.2012.4.135-142+5

95.藏族传统乐器哔旺考察研究∕觉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4.96-103+106

96.中国三弦音色的多样性之研究∕谈龙建∥天籁.2012.4.103-111

97.甘涛教授的二胡教学艺术∕陈正生∥音乐与表演.2012.4.33-35

98.巴蜀古琴四人谈之二:江嘉祐琴学访谈∕江嘉祐;杨晓∥音乐与表演.2012.4.53-58

99.篪之疑说∕毛贞磊∥黄钟.2012.4.51-56

100.《每日必弹》中左手演奏技法研究∕田甜∥乐府新声.2012.4.174-179

101.古筝形制发展与20世纪筝曲发展的历史回顾∕贾晓莉∥乐府新声.2012.4.244-246

102.浅论当代古筝演奏的审美趋向∕陈窈∥乐府新声.2012.4.293-298

103.近几十年“笛”之音乐考古研究综述∕马国伟∥中国音乐.2012.4.55-60+68

104.从《碧落子斫琴法》看唐宋琴制之演变∕隋郁∥中国音乐.2012.4.65-68

105.拉出了民族的人世情:由闵惠芬二胡专辑《凤吟》说开去∕岳峰∥中国音乐.2012.4.166-167+171

106.古筝“快速指序”的理论与实践∕王英睿∥中国音乐.2012.4.191-194

107.浪淘沙尽见“真“”实”:读阿炳的《大浪淘沙》∕李佳∥中国音乐.2012.4.195-197

108.手挽明月做长弓足遍天涯奏心弦:闵惠芬先生演奏艺术感怀∕邓建栋∥中国音乐.2012.4.209-210+215

109.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将军令》之研究(摘选)∕张阿妮∥中国音乐.2012.4.225-231

110.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月儿高》之研究(摘选)∕王铮∥中国音乐.2012.4.232-236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必须以建设和谐文化为依托,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性和神圣性。一方面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避免马克思主义变成脱离时代和实践的道德说教;另一方面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圣洁性,免除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和庸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腐蚀和渗透。第二,注重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面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必须用和谐的理念和思想将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发掘出来,将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分整合起来,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容忍和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达到“殊途同归”的境地,在全社会形成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个人物质财富的获取建立在靠个人能力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社会整体物质财富的积聚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石之上,而人的发展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倡导能力价值观,即把人的能力的充分、有效、正确的发挥作用为社会应倡导和个人应遵循的一种新的文化理念。

(摘自《经济要参》2013年第48期 刘金祥 文)

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

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儒家荀子倡导“明于天人之分”,认为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法则,人不能代天作为也不能将其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界。其重要启示是,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唯一可以栖息和活动的地方。人类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维护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为行为底线,否则就会给自身带来灾难性后果。二是敬畏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人类。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儒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国事在人为,以及既要合理利用万物又要不造成浪费等观点。其重要启示是,既然自然界的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应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尊重并利用自然发展规律以创造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三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世界。道家庄子和儒家荀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主张“天人合一”,要改变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状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

(摘自《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5期 冉鸿燕 文)

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逻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顶层设计”的说法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官方文本中日益流行。在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也渐成声势,它与“综合改革”联袂,一起成为当下改革话语中最为醒目的两个关键词。然而,究竟如何理解“顶层设计”,在现实的政策设计与实践中究竟如何把握顶层设计的精髓,使之不流于一种套话和官话甚至被曲解为一种逆潮流而动的不当改革托词?简而言之,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首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在注重强化政府作为战略统筹者的地位、依法合理运用如规划和评估等各种有效政策工具的同时,弱化其对高校过多的行政干预的角色,为高校释放出最大的自主空间,鼓励高校依照章程开展“摸着石头过河”的多样化探索与创新。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宏观改革的基本取向为:宏观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层面高校“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期 阎光才 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自我领导培育

自我领导力的培育是一种基于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对发展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为:一是有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合理建构和有效实现;三是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四是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视野。总之,在创业教育中提高大学生自我领到力,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领导力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通过梳理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创业教育中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可以为今后各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意义来说,在实证研究和创业教育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研究,不仅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也有助于契合学生创业能力需求,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能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领导力教育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摘自《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 陈正芹、吴涛文)

试听窗口

1.小号名曲集/阿姆斯特朗,路易斯 演奏 / CD0798

2.布拉姆斯艺术歌曲集 /布拉姆斯 曲/Schwarzkopf等演唱 /CD0799

3.舒伯特艺术歌曲集/亚诺维茨,贡都拉(女高音)演唱;Gage,I.钢琴/CD0800

4.中外经典歌曲、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合集 /赵碧璇 编 /CDZ1249

5.泰蕾莎·贝尔冈萨的艺术肖像(歌唱专辑) / 贝尔冈萨,泰蕾莎演唱/CDZ1244

6.男女声二重唱/巴特尔,凯瑟琳(女高音)演唱;马萨里斯,W.(男高音)/ CD0802

7.报答——彭丽媛专辑 /彭丽媛 演唱 / CDZ1250

8.西部传奇——王洛宾歌曲精选/ 殷秀梅 演唱 / CDZ1248

9.阳关叹/ 张宇 演唱 / CDZ1247

10.国泰民安/ 吕继宏 演唱 / CDZ1246

11.乡音乡情/刘斌 演唱 / CDZ1245

12.啊,音乐人生 /王秀芬 演唱 /CDZ1243

13.在那东山顶上——谭晶MTV专辑/ 谭晶演唱 /CDZ1242

14.龙图腾/谭晶 演唱 / CDZ1241

15.我的朋友——袁晨野独唱音乐会 / CDZ1240

16.奇迹——美声也民族 /魏松 演唱 /CDZ1239

17.石工号子——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聆听天籁男生深情演绎 /周强 演唱 /CDZ1238

18.国乐八音——扬琴 / CDZ1237

19.交响乐之父全集——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CDZ1236

20.竹笛名曲伴奏与欣赏(适用于考级五级水平) /袁非凡 示范/CDZ1235

21.第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国际合唱艺术比赛——成年组精选 /VCD0892

22.意大利、法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教学·典藏系列/ 吴晓路 等讲解/VCD0891

23.永远是朋友/殷秀梅 演唱 /DVDZ0096

24.我的中国心——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现场实录/薛皓垠(男高音)/DVDZ0097

25.爱的致意/薛伟 演奏;埃尔加,爱德华 等曲 /DVDZ0095

(以上CD/VCD/DV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