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3年第6期(总第92期)

作者:    2013年10月1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3年6期(总第92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当陕北传统音乐文化遭遇现代

                                                           ——兼及传统文化的“本生态”、“衍生态”、“再生态”问题

陕北传统音乐文化的源头在陕北乡村生活里,陕北传统音乐文化必定作用于陕北乡村社会生活需要。然而,当乡村社会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那么,稳固在乡村民俗活动中的音乐形态及其音乐行为是否还能够坚守固有的方式?回答虽然是否定的,但并非没有出路。一是要搞清楚传统文化的"本生态"、"衍生态"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调整好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心态;二是要杜绝过度渲染和极端娱乐化趋向。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可逆转性,也要看到其可被激发与超越的再生创意基因。只有在尊重区域文化传统、尊重艺术表现规律、了解现代社会文化需要的前提下,才可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摸寻出一条相互兼容的良性发展之路。

(摘自《交响》2013年第2期 李宝杰 文)

威伯恩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节奏的结构力体现

本文通过对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和《五首管弦乐小品》op.10 这两部早期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几个典型乐章的分析 ,可以得知威伯恩充分发挥了组织“节奏”的最小单位—— 时值的作用, 通过“节奏细胞”以及时值的比例关系控制和发展作品中的节奏材料,使微观的材料运用作用于宏观的结构构建。它不仅与作品的曲式结构同步,加强音乐的内部结构力,还通过“节奏细胞”的主题化运用与处理,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确定。更重要的是,它揉和了威伯恩其它已知技法的特点,使节奏与其他音乐材料之间相辅相成、独立作用于乐曲,并影响宏观结构的整体控制,产生隐性结构框架。 通过“节奏比例”的实验,使节奏从宏观上产生新的结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威伯恩从早期到晚期创作思维的延承性与持之以恒的“严谨性”可以说在他的自由无调性管弦乐作品中,已奠定了他晚期作品中 “节奏比例模式”组织法的基础。作为20世纪节奏王国里的佼佼者,威伯恩对节奏的设想与实践,为推动二十世纪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和共性写作时期“动机发展技术”相类似的节奏处理,威伯恩的节奏实践赋予了节奏和音高作曲体系相同、一致或等价的意义。也就是说,象“核心音高”所构成的主题性动机发展,在节奏因素中也能够得到独立的相应体现。威伯恩的这种贡献不同于梅西安的节奏实践。因为梅西安的节奏体系着重于对音长模式的改造或更新,而威伯恩的节奏处理,在音长上则几乎完全或绝大部分的保留了共性时期的音长体系。所不同的是,在分割上更细微,在组合上更复杂而已。但与此同时,威伯恩把节奏——尤其是共性时期的节奏体系中潜在的“主题——动机”化功能,挖掘出来,揭示出来,引发开去,使之成为一种能和音高功能平行的主题化因素。这既是威伯恩对传统节奏体系的一大发展,也是威伯恩继承传统体系的一种发展。威伯恩的“节奏——主题”体系,和在时间效果上同样复杂的斯特拉文斯基系统不同。后者的时间效果在于轻重“即节拍”关系的多变,而长短 “即节奏”相对同一;换言之,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时间”处理,主要在于对共性时期同期性节拍体系的突破。而威伯恩的节奏技法则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彻底突破了节拍及其周期性所引起的律动和限制。以多样的音长选择、复杂的音型组合、非周期的轻重安排使共性时期,或谱面上的节拍,成为一种名存实亡的“符号”。由此把音乐中的节奏时间关系,带入了实际意义上的二十世纪新风格。

(摘自《黄钟》2013年第3期 赵曦 文)

论中国歌剧一度创作的基本经验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歌剧艺术从西方传入华夏神州至今,我国原创歌剧发端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崛起于40年代,至50-60年代达到鼎盛,并在文革中经受了10年磨难与沉寂;新时期以来30余年间,又在改革开放宏观语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创作激情,直面复杂的新形势和各种新挑战,初步构建了一个多元多样的歌剧艺术生态。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其一度创作在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即广纳博收的艺术胸怀,以我为主的创作意识,贴近时代的题材选择,剧、诗并茂的剧本文学,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声乐为主的格局范式,如歌旋律至上的音乐思维,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和形神兼备、歌演俱全的表演艺术。这些经验,不仅是书写中国歌剧创作母语文化特质之新型载体,更是支撑中国歌剧艺术继往开来的精神脊梁。

(摘自《音乐探索》2013年第3期 居其宏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乐种研究在区域音乐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樊祖荫∥音乐艺术.2012.4.6-8+4

2. 文化的生命力:白族民间音乐传承个案研究∕杨曦帆∥音乐艺术.2012.4.24-34+4

3. 云南洞经会崇拜对象再思考:以文昌帝君为例∕牛东梅∥交响.2012.4.22-28

4. 苗湖书会曲艺传承的生态与功能∕戎龚停∥交响.4.29-35

5. 陕北民歌翻译策略中译配技巧初探∕焦悦乐∥交响.4.114-119

6. 一种背弃“音乐本体”的分类法:对中国传统音乐“四大类”分类法的质疑∕刘永福∥天籁.2012.4.88-90+102

7. 过山瑶婚俗及其音乐:以广西贺州贺街镇联东村第四组马鹿寨婚礼仪式为例∕肖文朴∥音乐与表演.2012.4.56-59+110

8. 淮河花鼓审美风格论∕支运波∥音乐与表演.2012.4.60-67+161

9.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2012西安“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侧记∕廖剑冰;朱若昀∥音乐与表演.2012.4.152-155

10.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喻绍泽琴学生涯考略∕曾河∥音乐探索.2012.4.30-36

11. 试析羌族音乐“立体化”保护与传承模式∕宋显彪;孙洪斌∥音乐探索.2012.4.49-52

12. 土家语摆手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价值研究∕陈东∥音乐探索.2012.4.59-64

13. 鄂州牌子锣白喜事活动纪实∕许璐∥黄钟.2012.4.71-78

14. 明清南音“五枝头”指套衍进探究∕李寄萍∥黄钟.2012.4.10-15

15. 走进现代的陕北民歌∕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12.4.75-86+70

16. “减幅—增幅”与“模式—变体”:再论中国语境下的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下)∕杨民康∥中国音乐学.2012.4.87-99

17. 三界沟通中的音声表演:以江西宁都客家出殡仪式为例∕汤光华;郭莉∥中国音乐学.2012.4.100-106

18. 论数字技术对当代音乐生产和音乐消费的影响∕张纯∥中国音乐学.4.107-112

19. 乐种研究的重要收获: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读后∕蔡际洲∥中国音乐学.2012.4.128-131

20. 徐州琴书经典节目音乐分析∕于雅琳∥乐府新声.2012.4.107-111

21. 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计晓华∥乐府新声.2012.4.117-121

22.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赵德山∥乐府新声.2012.4.122-129

23. 在现代社会中遇见的传统:城市中的“河祭”与农村中的“班戈拉”∕刘晓倩∥乐府新声.2012.4.130-133

24. 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赵塔里木∥中国音乐.2012.4.13-41

25. 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2)∕张君仁;邢燕燕∥中国音乐.2012.4.74-78+147

26. “新儒家”音乐思想研究∕林大雄∥中国音乐.2012.4.86-91

27.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13届年会学术总结∕张欢∥中国音乐.2012.4.92-94+176

28. 山东大学顾红红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评《明清俗曲【剪靛花】研究》∕蔡际洲;康玲∥中国音乐.2012.4.113-122

29. 论包山花鼓音乐的衍变形式与民间音乐传承途径的思维创新∕罗涛∥中国音乐.2012.4.148-150

30. 浅析龙潭民间“蚕灯”艺术的音乐特征∕杨果朋;李强∥中国音乐.2012.4.151-155

31. 侗族琵琶歌浅析∕罗卉∥中国音乐.2012.4.172-176

32. 同里宣卷的农村演出市场回暖现况及原因分析∕刘燕∥中国音乐.2012.4.177-181+197

33. 台湾南管寻踪∕陈敏红∥人民音乐.2012.12.15-16

34. 土家族绷绷妥的女性特征∕向华、宋涛∥人民音乐.2012.12.42-44

35. 简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日本传播的现状∕孙玄龄∥人民音乐.2012.12.64-67

36. 藏族宫廷乐舞噶尔考察研究∕田联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29-43

37. 南音记谱史探衍∕李寄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44-57

38. 同主题异方言吟唱曲的唱词音声对比个案一例∕钱茸∥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58-69+92

39. 以“哎呜所”为划分标准的侗族大歌曲式结构∕潘永华;夏鸿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70-78

40. 民歌《茉莉花》在欧美的流传与演变考:1795-1917∕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79-92

41. “千面”印度尼西亚音乐:2012世界音乐周“中国·印度尼西亚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张玉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1.140-143

42. 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廖丹∥中国音乐学.2013.1.49-53

43. 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中国音乐学.2013.1.12-23+1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中国和克罗地亚的发展状况∕奈拉·塞瑞巴斯;李伊文∥中国音乐学.2013.1.24-26+75

45. 吟诗调音乐的分类∕孙玄龄∥中国音乐学.2013.1.27-37

46. 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马达;曾璐莹38-44

47. 汇流,当传统直面现代:以近现代广陵琴风的音乐语言表达为视角∕李明月∥中国音乐学.2013.1.124-132

48. 忆恩师费老教导创汉乐理进程:费师逊广东汉乐研究的多元视角与观念特征∕黄燕∥人民与音乐.2013.1.17-20

49. 河流 细胞 母体:对曲子既有认知的再读与重解∕郭威∥人民与音乐.2013.1.60-63

50. 大理洞经音乐的表演与记谱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滕祯∥人民与音乐.2013.2.39-41

51. 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项阳∥人民与音乐.2013.2.42-45+95

52. 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综述∕滕腾∥人民与音乐.2013.2.46-47

53. 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泰山学术论坛掠影∕刘晓静∥人民与音乐.2013.2.48-49

54. 印度旁遮普邦班戈拉音乐文化的变迁∕陈朝黎∥人民与音乐.2013.2.90-93

55. 也谈“采风”与“田野工作”:从《“采风”还是“田野工作”》一文说起∕谭智∥人民与音乐.2013.3.55-57

56. 山东民歌中多宫交替现象探析∕王莉∥齐鲁艺苑.2013.1.25-28

57. 歌系列:澳大利亚原住民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贡献? ∕斯蒂芬·怀尔德 ∕喻辉 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3-9

58. 甘美兰在加拿大地区的跨文化互动与混合∕苏特里斯诺·哈塔纳∕陈珂瑾 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44-50

59. 海南黎族道公祭仪吹打乐的跨时空关系比较研究∕杨民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51-59

60. 岭南文化特质与冼星海的文化品格周广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60-64

61. 论瑶族宗教与礼仪音乐:以瑶族“耍歌堂”为例谢永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1.65-72

62. 音乐1927年叙事: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诞生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及其人∕洛秦∥音乐艺术.2013.1.6-29

63. 通过声音记忆:上海城市音乐考源提纲(3则9问)∕韩锺恩29-36+6

64. 摆渡于边际:城市音乐体验二题∕萧梅∥音乐艺术.2013.1.37-45+6

65. 帝国流散,世界主义的城市空间与上海西方音乐史:日本音乐家与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1942~1945)个案研究∕汤亚汀∥音乐艺术.2013.1.46-63+6

66. 中国城市音乐的文化特征及研究视角∕薛艺兵∥音乐艺术.2013.1.64-75+6

67. 乡村视野的城市音乐∕宋瑾; ∥音乐艺术.2013.1.76-84+6

68. 周蓝萍与《绿岛小夜曲》传奇∕沈冬∥音乐艺术.2013.1.85-108+6-7

69. 后现代经济学视野下城市的音乐生产∕管建华∥音乐艺术.2013.1.119-133+7

70. 音乐民族志研究路径与谱例文本建构的一些思考:兼探布努瑶双声部民歌“都飞”的歌唱模式记谱形式∕谭智∥天籁.2013.1.101-107

71. 关于魏良辅《曲律》的传本及对《南词引正》中“昆山为正声”的分析∕白宁∥乐府新声.2013.1.107-110

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大铙”的传承研究∕蒋修辉∥乐府新声.2013.1.121-124

73. 尘封的遗响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从新疆地区歌剧《两代人》的创演及其音乐谈起∕王梅∥乐府新声.2013.1.125-132

74. 保康“丧鼓先生”生存样态与传承研究∕毛凯;谢秀敏∥乐府新声.2013.1.133-135

75.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何茜∥乐府新声.2013.1.136-141

76. 落脚陕北与中国经验∕张振涛∥音乐与表演.2013.1.15-23+201

77. 此是乔家正始音:“淮阳琴派”史料再考察∕严晓星∥音乐与表演.2013.1.75-84+202

78. 邳州的徐州琴书民间艺人乐态分析∕于雅琳∥音乐与表演.2013.1.113-118

79. 新疆“多浪”木卡姆的传统形态及其音乐分析∕丁旭东∥音乐与表演.2013.1.119-123

80. 中华礼乐文明、礼仪之邦的历史与现代意义∕项阳∥中国音乐.2013.1.12-15+96

81. 论nakkārā-khāna和维吾尔鼓吹乐∕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中国音乐.2013.1.29-35

82.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李太郭为例∕宫宏宇∥中国音乐.2013.1.43-50

83. 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3) ∕ 张君仁;邢燕燕∥中国音乐.2013.1.69-73

84. 观念、秩序、族群: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音乐生态链∕刘振涛∥中国音乐.2013.1.74-82

85. 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探析∕张天彤∥中国音乐.2013.1.83-92

86. 天籁之音 民族之情:追忆印度西塔尔演奏家拉维·香卡∕张玉榛∥中国音乐.2013.1.113-116+7+4+238

87. 畲族歌言的“诗性智慧”∕罗俊毅∥中国音乐.2013.1.120-124

88. 秘鲁民间音乐文化的多元因素及其融合特征∕孙波∥中国音乐.2013.1.200-203

89. 金华山歌的本体分析与艺术特征研究∕倪淑萍∥中国音乐.2013.1.204-208+216

90. 芷江侗族“孽龙”舞的音乐文化特征∕杨果朋;李强∥中国音乐.2013.1.209-213

91. 古琴至上:《琴学60年论文集》序∕张振涛∥人民音乐.2013.4.34-35

92. 文化事务与文化心情:来自音乐界的观察与审思∕臧艺兵∥人民音乐.2013.4.36-37

93. 繁昌“角调式”耘田歌特有现象的文化透视∕张雪丽;张天娇∥人民音乐.2013.4.38-40

94. 翠盖如云满庭芳 铁枝拳挚子孙荫:怀念我的父亲汪毓和∕蒲方∥人民音乐.2013.4.41-45

95. 深切怀念汪毓和老师∕张弦∥人民音乐.2013.4.46-47+95-96

96. 程砚秋与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一段“因缘”:暨维吾尔民间音乐大师“哈西木”初探∕袁环∥人民音乐.2013.4.64-67

97. 端村“音乐会”复兴的启示∕齐易;王昌∥人民音乐.2013.5. 44-46

98. 新浙派琴乐传承群体的构建模式:西湖琴社个案研究∕王姿妮;梁伟∥人民音乐.2013.5.47-49

99. 文化工业时代经典民歌再叙述的得与失∕王瑶;王玉宝∥人民音乐.2013.5.71-73

100. 当南音遇到甘美兰:2012世界音乐周暨中国·印尼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刘绵绵∥人民音乐.2013.5.80-81

101. 古瑶、古典民歌、新民谣、民谣朋克:冲绳八重山民谣《安里屋协作谣》音乐变迁中的历史文化叙事∕黄婉∥音乐艺术.2013.2.115-129

102. 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状况调查之一∕博特乐图∥音乐探索.2013.2.49-55

103. 中国西南摩挲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杨敏∥音乐探索.2013.2.56-61

104. 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仪式音声表述下的信仰关系∕魏育鲲∥音乐探索.2013.2.62-67

105. 平果嘹歌音乐的结构链及其转换生成过程∕白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2.62-74

106. 西藏传统音乐囊玛的研究:探析囊玛的历史渊源/陈君∥音乐探索.2013.2.89-92

107. 嘉善田歌生态现状探究/金美玲∥音乐探索.2013.2.93-95

1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大铙”的产业化建设研究/蒋修辉∥乐府新声.2013.2.63-66

109. 略论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于立刚∥乐府新声.2013.2.67-71

110. 局内人与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的三层定位/张伯瑜∥天籁.2013.2.44-49

111. 山西八大套的曲式结构褚历∥天籁.2013.2.56-62+100

112. 岭南音乐多元一体论:流行文化风潮与“岭南乐派”之议/冯明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45-49+113

113. 人民的旋律、民族的乐魂:论作曲家蔡余文的音乐人生/庄学敏;刘智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50-53

114. 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以广东兴宁“杨如彭山歌亭”为例/黄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61-67

115. 发生学视野中川东薅草锣鼓与土家族傩仪之异同/刘小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93-100

116. 盂兰盆会中的音乐史料/代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101-106

117. 和乐的基石:南侗民歌核腔的音乐文化分析/苏金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107-113

118. 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起点:“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小威;马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158-162

119. 国家意志与村落音乐生活的对话:赣南“卫东宣传队”40年变迁之调查与研究/吴凡∥音乐与表演.2013.2.47-56+201

120. 土家族土司制度与土司音乐文化/熊晓辉∥音乐与表演.2013.2.103-110

121. 新疆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当代变迁及其原因探析/王建朝∥音乐与表演.2013.2.111-120

122. 传统与现代融汇下的礼俗文化展现:以山西万荣后土古庙会为例/ 胡红∥交响.2013.1.22-26

123. 吐鲁番“纳孜尔库姆”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功能/吐尔洪·司拉吉丁∥交响.2013.1.27-29

124. 音乐文化模式的选择与整合:兼谈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汤光华∥交响.2013.1.35-39

125. 陕西“秦派民乐”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分析/陆小璐∥交响.2013.1.51-57

126. 嘉善田歌及其演唱风格金美玲∥交响.2013.1.154-156

戏曲艺术

1. 意大利著名“电影音乐成分分析理论”应用试微:以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为例∕李锋∥交响.2010.4.107-110

2. 论游戏音乐的工业化特质∕金震∥中国音乐学.2011.2.107-111

3. 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傅利民;戴和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76-88

4. 《金瓶梅》与柳子戏关系考∕何丽丽∥黄钟.2011.2.46-56+62

5. 电影音乐研究在当代∕王欣∥人民音乐.2011.4.70-74

6.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五):过门基因解读∕王学仲∥乐府新声.2011.2.74-80

7. 从歌剧《唐·卡洛》伊丽莎白公主角色中浅析威尔第创作的草根情怀∕刘航∥乐府新声.2011.2.176-178

8.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拉魂腔研究之根本:“淮海地区”文化圈取域∕薛雷∥交响.2011.1.37-43

9. 松阳高腔活态存在的田野调查∕王建武∥交响.2011.1.49-54

10. 安徽庐剧发展的文化分析∕郭兴红∥交响.2011.1.104-109

11. 电子音乐手段在多媒体音乐剧《Leitmotiv》中的应用∕申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11-117

12. 从婺剧乱弹【三五七】看戏曲曲体的发展轨迹∕张祎;康瑞军∥音乐探索.2011.2.19-22+27

13. 论松阳高腔唱腔曲牌的表现方式∕王建武∥音乐探索.2011.2.38-40

14. 论“越中曲派”∕李强∥音乐与表演.2011.2.76-82

15. 音乐剧《西贡小姐》戏剧结构研究∕朱艳∥音乐与表演.2011.2.106-111

16. 庐剧二凉腔种子音调的研究∕周凤武∥人民音乐.2011.6.56-58

17. 消失的唱腔:漳州市木偶剧团剧目改革解读∕高舒∥中国音乐学.2011.3.45-48

18. 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李林∥中国音乐学.2011.3.49-54+74

19. 江西弋阳腔曲牌分类思考∕杨咏∥音乐与表演.2011.3.58-64

20. 刘振球中韩两版歌剧《安重根》比较研究∕钱庆利∥音乐与表演.2011.3.77-83

21. 绍剧“海底翻”与阉人“花腔”演唱比较研究∕何小全∥音乐与表演.2011.3.109-115

22. 【寄生草】与【南调】曲牌的比较研究∕谈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23-30+43

23. 江西弋阳腔帮腔音乐略论∕杨咏∥中国音乐.2011.2.102-104+112

24. 传统京剧京胡伴奏的“托腔”论∕赵志安∥中国音乐.2011.2.133-136

25. 板以拍韵 板以句乐:中国“板眼”研究∕阎定文∥音乐研究.2011.4.40-51

26. 论海盐腔“高”、“低”兼容的声腔属性∕傅利民;戴和冰∥音乐研究.2011.4.52-57

27. 歌剧《江姐》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手段∕戈晓毅∥音乐研究.2011.4.104-113

28. 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实证研究∕郭德华∥交响.2011.2.48-53

29. 宿命与抗争:从音乐的角度看《大红灯笼高高挂》∕马波∥交响.2011.2.74-78

30. 20世纪歌剧音乐中的审美走向∕高秦平∥交响.2011.2.94-97

31. 中国戏曲对琉球戏曲形成的影响:以“音乐”为例兼与日本能的比较∕刘富琳∥交响.2011.3.56-60

32. 明清小曲[清江引]的牌名与词谱考释∕板俊荣∥交响.2011.3.61-67

3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的历史特征∕满新颖∥人民音乐.2011.9.39-41

34. 赣剧两路高腔的音乐源流分析∕王沥沥∥天籁.2011.3.47-52+76

35. 论歌剧音乐剧剧本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居其宏∥中国音乐.2011.3.10-14

36. 论“官腔——土腔”、“官戏——土戏”的转化∕王丹丹∥中国音乐.2011.3.75-82

37. 1937年国产电影音乐配置与传播效果的世俗影响∕袁庆丰∥中国音乐.2011.3.207-210

38. 为什么《卡门》是“喜歌剧”?:法国近代喜歌剧的发源历史分析∕潘达∥乐府新声.2011.3.66-71

39. 现代京剧《杜鹃山》音乐分析∕庄永平∥乐府新声.2011.3.80-89

40. 论史蒂芬·桑德海姆的概念音乐剧∕尹迪∥音乐与表演.2011.4.55-61

41. 戏班研究的路向、方法与意义:以环县道情皮影戏敬家班的研究为例∕黄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45-50+89

42. 湖南邵阳布袋戏渊源考∕刘海潮∥音乐探索.2011.4.17-21

43. 中国戏曲对琉球戏曲形成的影响:以“演故事”为例,兼与日本能的比较∕刘富琳∥中国音乐学.2011.4.46-53

44. 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甘子超∥黄钟.2011.4.81-85

45.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傅利民;戴和冰∥黄钟.2011.4.215-220

46. 法国歌剧在晚清的传播与接受∕满新颖∥音乐研究.2011.4.48-65+129

47. 歌剧作品“戏剧表演贯穿行动”的认知与建构∕谷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37-141

48. 一腔遮百丑:豫剧演剧艺术特征初探∕郭克俭∥中国音乐.2011.4.33-36

49. 中国戏曲《和番》在琉球的传播∕刘富琳∥中国音乐.2011.4.54-58+63

50. 江南民间传统宣卷的曲调与曲种价值初探∕史琳∥中国音乐.2011.4.59-63

51. 歌剧《王昭君》剧作者认定及剧本文学诗性∕戈晓毅∥中国音乐.2011.4.201-206

52. 浙西南古老剧种“二都戏”中的道教文化色彩∕黄丽群;汪普英∥乐府新声.2011.4.146-148

53. 反思《唐璜》:写在《唐璜》排演之后∕高士杰∥交响.2011.4.71-73

54. 论格鲁克改革歌剧中合唱的戏剧功能∕杨晓琴∥音乐艺术.2011.3.49-57

55. 徐大椿《乐府传声》研究∕庄永平∥天籁.2011.4.43-47

56. “腔”的内涵与戏曲声腔流变(下)∕路应昆∥戏曲艺术.2011.1.6-11+22

57. 论“昆曲”之称的晚出及其由来∕许莉莉∥戏曲艺术.2011.1.16-22

58. 论明清传奇“诸腔”、“杂调”的曲学史意义∕黄振林∥戏曲艺术.2011.2.69-73

59. 余治戏曲理论与批评中的“今乐”观∕吴承宗∥戏曲艺术.2011.2.74-78

60. 谈戏曲风格声乐作品演唱及教学∕沈德鹏∥戏曲艺术.2011.2.98-100

61. 论晋剧唱腔旋律中的核心音列∕宋立功∥戏曲艺术.2011.2.101-104

62. 京剧润腔研究∕汪人元∥戏曲艺术.2011.3.1-11

63. 中国地方戏音乐现代整理的第一部力作:简论安波和他的《秦腔音乐》∕乔建中∥戏曲艺术.2011.4.1-5

64. 戏曲音乐创作的三大发展阶段∕刘正维∥戏曲艺术.2011.4.6-17

65.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创作的三维特征∕郭小利,王耀华∥戏曲艺术.2011.4.18-20

66. 京剧音乐的发展现状与思考∕谢振强∥戏曲艺术.2011.4.21-25+128

67. 戏曲与音乐的对话: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综述∕腾腾∥戏曲艺术.2011.4.31-34

68. 略论歌剧中多重结构力及其在形象塑造中的意义∕史小玲∥音乐艺术.2011.4.101-107+5

69. 清代欧洲人的中国戏曲观∕李冉∥人民音乐.2012.3.76-79

70. 中国戏曲的特点及传承∕周大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1-4

71. 戏曲音乐断句∕洛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5-16

72. 从“四径”析京剧皮黄腔∕刘正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17-27

73. 文化自觉:关于戏曲音乐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汪人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28-34

74. “清楚变化了的音乐创造”: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构想∕刘经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91-98

75. “乱伦”的阐释:再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婚姻伦理观∕杨九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99-105

76. 对民间戏曲一勾勾的调查与思考∕李德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121-129

77. 简析昆曲《牡丹亭》曲牌构成的“主腔”特征∕王鑫∥天籁.2012.1.37-47

78. 戏曲数唱简论∕路应昆∥中国音乐.2012.1.61-67

79. 论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的语音旋律∕屠艳∥音乐与表演.2012.1.81-88

80. 罗西尼《音乐晚会》八首小咏叹调音乐风格剖析∕刘涛∥音乐与表演.2012.1.89-95

81. 地方戏曲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符伟;陈开∥交响.2012.1.32-35

82. 论戏曲曲牌音乐结构的流变∕程远∥交响.2012.1.36-40

83. 榆林小曲探微∕张智斌;张坚∥交响.2012.1.41-44

84. 论《彼得·格莱姆斯》中间奏曲与戏剧立意之关系∕朱厚鹏∥交响.2012.1.93-98

85. 论歌剧《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钱庆利∥交响.2012.1.102-109

86.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视听盛宴:谈大型舞剧《女娲》的音乐元素与表意情境∕张丰艳∥交响.2012.1.110-113

87. 歌剧素材教学的实践性探索∕周玲∥交响.2012.1.118-120

88. 负鼓盲翁半零落 梨园透清香:首届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说唱戏曲音乐专场述评∕陈开颖;王洁∥交响.2012.1.149-152

89. 好一曲“夜深沉”:京剧《杜鹃山》主要音乐主题因子之源考∕王进∥乐府新声.2012.2.34-46

90. 从歌剧与戏剧的关系谈当代歌剧的发展趋势∕房长永∥乐府新声.2012.2.163-166

91. “入弦索”与“以曲律词”:兼论明代中晚期曲学理论的“文本位”倾向∕陈文革∥音乐研究.2012.3.27-34

92. 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思维及其深度开掘:评大型歌剧《钓鱼城》的音乐创作∕居其宏∥人民音乐.2012.4.9-13

93. 湘南目连戏的民俗性与宗教性∕代宏∥人民音乐.2012.4.54-56

94. 理想 灵魂:赵季平电影《孔子》音乐评析∕朱天纬∥人民音乐.2012.5.25-27

95.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悲剧性∕周敏∥人民音乐.2012.5.32-34

96.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人性回归:写在中国首届歌剧节开幕之后∕彭梅∥人民音乐.2012.5.44-45

9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危机:以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为例∕王伽娜∥人民音乐.2012.5.63-65

98. 京剧嗓音科学训练三部曲∕陆义萍∥戏曲艺术.2012.1.89-101

99. 京剧打击乐的节奏与结构特点∕彭瑜∥音乐艺术.2012.2.104-117

100. 《秦腔音乐》的产生和贡献∕陈宗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88-92

动态与信息

“2013’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

2013年10月11日上午,由我院主办的“2013’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在5号楼2楼会议室举行。院党委书记李映方,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孙卫国,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教授,比利时国家乐器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柯丽珊,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松荫大学特任教授藤井一二,日本松荫大学服部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我院特聘专家乔建中在主席台就座。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敦煌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4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副院长韩兰魁主持,李映方代表学院讲话,敦煌研究院编辑部主任赵声良致辞。

研讨会正式会期两天,分6个单元主题发言,主要围绕敦煌乐舞、敦煌卷子谱、敦煌石窟艺术、敦煌文化与历史等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与以往学术会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次会议打破了同行学人囿限,把与敦煌相关但不同研究方向的精英会聚在一起,既满足现代学术研究中学科交叉的客观需要,也给大家的交流碰撞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相互的启发弥补中,更深地领悟和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期间,代表们欣赏了由舞蹈系举办的唐乐舞展演晚会,参观校史馆、西北音乐文化展馆、西安鼓乐学术馆。

人文社科信息


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昭示我们,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化环境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要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葆有文化反思的思维意识,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中寻求文化发展空间。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文化问题错综复杂,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西学东渐问题等等交织在一起,这种情况极大地增添了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难度。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做到对当代文化的自省与反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克服文化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当前,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的融汇贯通之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新文化的诞生创造条件,就显得极为重要。这种由三种文化的思想精华凝练而成的新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非朝夕可成之事,但它承载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梦想,代表着具有充分文化反思意识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3期 马妮 文)

康德的“善良意志”及其现实意义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他用以论证人的道德伦理的出发点和最高原则。“善良意志”是以善良本身为目的的意志,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全在于意志本身是否善良,或者说其动机是否善良。康德的伦理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他从“善良意志”出发,最后落实到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的见解上,这是康德阐释人的道德行为的理论精华所在。自从人类文明社会以来,社会要得以正常运转与发展,最基本的靠两种东西——法律和道德。前者是靠强制性的,后这是靠自觉的,两者缺一不可。不论何种社会制度,都是如此。尽管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其具体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但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与维护基本道德规范,这是一致的。康德生活在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和当时思想家、哲学家一样,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权成为其注意的中心问题,并从多种理论角度加以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着重论证与解决的是人的自由问题。与其他思想家、哲学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视角,提出与阐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作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西方伦理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同时这是康德伦理思想的精髓与现实意义所在。

(摘自《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的1期 杨寿堪 文)

大学生体能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干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身体或心理上存在某种异常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能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在高校已不是个别现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重要群体,即体能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缺乏针对体能弱势群体的体育指导纲要,缺乏对这一群体的公平、协调和关怀教育理念,使他们的体育教育游走在正常体育教育的边缘,丧失了与正常体育教育环境的互动。研究发现,影响大学体能弱势的主要因素有锻炼习惯、意志品质、体育认知、教师素质、体育课程和学习环境等。针对这些影响成因,可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有加强体育认知教育、制定运动处方教育、实施差异化教学、体验成功教学、设定目标教学和资源保障教学等。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形成,虽然有多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高校作为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教育阶段,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优良的体质,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当然,大学生体能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高校,他需要政府、社会、家庭、教师、学生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坚持长期有序地进行下去才能收到成效。

(摘自《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19期 韩景军 文)

新书推荐

1. 艺术欣赏导论/ 徐书奇主编 J05/S76(S)

2. 音乐项目活动组织策划/ 萧枫,姜忠喆主编 J6-49/X47(F)

3. 中国音乐词典/ 繆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 J605.2-61/M72

4.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美)菲尔·G. 古尔丁著;雯边等译J605.1/G326

5. 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繆天瑞[等]主编 J605.2-61/M72

6. 聆听中国/ 杜亚雄著 J607.2/D79(Y)

7. 中国民歌地图/ 杜亚雄著 J607.2/D79(Y)

8. 视唱练耳弹唱教程/ 孙晓洁编著 J613.1/S98(X)

9. 曲式精要/ 范乃信著 J614.3/F23

10. 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基础教程/张建华主编;王斌,

程炳杰册主编 J614.2/Z32(H)

11. 声乐教育比较教程/ 张国琴编著 J616/Z31(G)

12. 亦腔亦史: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研究/韩启超 著 J617/H15(Q)

13. 电视剧音乐艺术/ 李俊梅著 J617.6/L32

14. 英雄赞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集 J642.1/J45

15. 吕继宏演唱歌曲精选(简谱) / 吕继宏编著 J642.55/L93(J)

16. 阎维文演唱歌曲精选(简谱) / 阎维文编著 J642.55/Y17(W)

17. 古诗词大家唱100首/ 洪辛、钟光全著 J642.1/H43(X)

18. 佟铁鑫演唱歌曲精选(简谱) / J642.55/T73(T)

19. 英雄赞歌/ 总政治部宣传部[编] J642/Z96

20. 东渡(古筝协奏曲与合唱) / 郭沫若词,何占豪 曲 J648.32 / G

21. 快乐的姑娘(古筝合奏) / 何占豪曲 J648.32/H33(Z)

22. 何占豪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选集(五线谱版)

/何占豪作曲 J648.32/H33(Z)

23. 何占豪古筝协奏曲选集(钢琴伴奏谱)/ 何占豪作曲 J648.323/H33(Z)

24. 卡契尼艺术歌曲选(钢琴伴奏谱) / 贾棣然译词 J652.55/C168(C)

25. 长号重奏曲集——长号四重奏(总谱) / 刘洋编著 J657.646/L76(Y)

26. 长号重奏曲集——长号四重奏(分谱1-4)/刘洋编著 J657.646/L76(Y)

27.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和钢琴伴奏谱)

/郑石生编订 J657.213/M513(Z)

28.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补遗/

(波)扬·艾凯尔(Jan Ekier),(波)巴维尔· J657.41/C176(I)

29. 爵士风格钢琴曲集/Publications 编;

好好艺术工作室 编译 J657.41/P616(B)

30. 钢琴表演曲目精选/ 徐超编著 J657.41/X74(C)

31. 好声音:草根的音乐梦/ 马小龙套著 J692.7/M191

32. 田培培告诉你学习舞蹈的100个秘密/ 田培培著 J7/T31(p)

33. 舞蹈学基础/ 吕艺生[等]著 J70/L93(Y)

34.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论文集/ 马维丽主编 J70-53/M18(W)

35. 舞蹈鉴赏/ 朱培科,王海英主编 J705/Z82(P)

36. 中国舞蹈小史/ 林叶青著 J709.2/L63

37. 舞蹈服装设计/ 韩春启著 J717/H15(C)

38. 敦煌舞蹈教程/ 史敏著 J722.4/S81

39. 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周希正著 J825/H17/Z77

40. 豫剧/ 李洪华编著 J825.61/L32(T)

41. 音乐影响孩子的一生/ 李玉泉编著 G613.5/L36(Y)

42. 音乐欣赏/ 高铁主编 G634.951/G27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