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3年第3期(总第89期)

作者:    2013年04月2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3年3期(总第8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原型批评”理论对音乐分析的启示

一种观察视角:“原型批评”理论。在姊妹学科文学批评领域,这种诠释方式早已为学界认可。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 弗莱在其巨著就《批评的剖析》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模式:“神话-原型” 批评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弗莱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去看待文学作品,建议使用包容的视角全方位对作品进行理解与阐释。 弗莱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中期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持久的讨论。 弗莱的理论同样在音乐学界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注意。约瑟夫•科尔曼就曾经针对这一理论的借鉴可能性做出评述。同时在国内,谢嘉幸先生在其《音乐分析的可能性》一文中也同样谈及到音乐学分析借鉴弗莱方法的可能性。欲将弗莱的理论借用至音乐作品分析上,首要问题是需要解决“如何确立原型”的问题。作为由具有非确定性表述意义的音响素材构成的音乐作品,并不会出现如同文学中词语一般明确指向特征的概念。而当我们观察弗莱的理论,我们会发现弗莱所谓文学作品中的七种基本原形意象范畴均是对文学作品主题产生影响力的因素,并通过由这七种基本意象在主题中的置换变形而完成神话原型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再现,并对文学作品的叙述过程产生影响。而在“变形置换”的过程中,核心概念(原型)在不同创作模式中会拥有不同的外在修饰,而核心象征意义并不发生改变 ,改变的只是对概念的修饰,并由于改变而赋予原型完全不同的艺术特征。而音乐作品中的原型则较为模糊,仅能表现大致的人类情感类型。 因此当我们对音乐主题构成元素进行分解分析时,必然可以找到相关的要素,并进行原型追索。1.音乐主题中音程 、性要素的变形置换特征;2.音乐主题中节奏、形态要素的变形置换特征。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提出的所谓“向后站”理论。 通过观赏画作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有层次的观察:在观赏一幅画时,我们可以站的近一些,对其笔触和调色的细节进行一番分析。这大致相当于文学新批评派的修辞分析。 如果退后一点距离,我们就可以清晰见到整个构图,这时我们是在端详画中表现的内容了;这一距离最适宜于观赏荷兰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是在解读一幅画 再往后退一点,我们就能更加意识到画面的布局。如我们站在很远处观赏一幅像圣母玛丽亚这样的画,那么能见到的仅是圣母的原型,一大片蓝色对比鲜明的环绕着那个引人注目的中心。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中同样可以选取了这样的观察顺序。当我们需要确立原型之时,必然会针对每一乐章或主题的细节进行观察,而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音乐语言,并洞悉作曲家对主题构建的意图。随后我们可以将作曲家的一系列作品纳入观察的视野,由此我们发现了其音乐中可能存在的固定原型置换的奥秘。而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种观察继续向后延伸,延伸至一个人或一个时代。在确定原型模式之后,这种向后退的观察模式适用于观察一部作品,一组作品、一位作家的作品甚至整个艺术发展史。而当将观察视野扩大至整个历史的宽度时,便形成了所谓历史观察的角度。

(摘自《人民音乐》2013年第1期 王晶 文)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现象学的启示

如何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殊性,这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以《庄子》为代表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来分析解读胡塞尔影响下的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之一是为了超越传统西方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元模式,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使它不期然而然地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打通了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胡塞尔现象学并没有能够严格地贯彻他的现象学宗旨,仍然带有明显的主客二分的理论残留。这使得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不彻底地“现象学”,其实质乃是一种先验唯心论。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反倒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而深刻的现象学理论,并且成功地运用在了对音乐的美学思考之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胡塞尔现象学可以看做是尚待完成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则是一贯到底的纯粹“现象学”。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而言,现象学音乐美学的出现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现代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的交流方面,现象学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

(摘自《天籁》2013年第1期 何艳珊 文)


藏族宫廷乐舞噶尔考察研究

“噶尔”是源于今巴基斯坦所属巴尔蒂斯等地的歌舞艺术形式。经今印度属拉达克传入西藏,其后成为拉萨布达拉宫主要为上层僧侣、贵族、官员服务的乐舞艺术,因其功能、属性而定为宫廷乐舞。“噶尔”乐舞使用的乐器、乐曲、服饰、表演等方面,体现出多元文化交流的风格特色。噶尔还传向藏区其它重要大寺,如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昌都的强巴林寺、巴塘的康宁寺等。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田联韬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河西宝卷的曲牌曲调特点∕王文仁∥人民音乐.2012.9.65-67

2. 长安乐派理论研究分析及思考∕樊艺凤∥交响.2012.2.46-54

3. 口述,史?:基于Ethnomusicology的“口述史”反思∕高贺杰∥交响.2012.2.55-61

4. 关于山东民歌“集成后”的思考∕刘清∥交响.2012.2.62-67

5. 安康社火功能的比较性研究:以表演唱《采莲船》为例∕鲍丽∥交响.2012.2.68-72

6. 论陕北民歌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刘肖杉;刘育林∥交响.2012.2.73-78

7. 非遗保护与永康鼓词生态现状研究∕倪淑萍∥交响.2012.2.79-83

8. 朝鲜历史上乐器的形成、变迁及与中国的音乐关系∕赵维平∥乐府新声.2012.2.81-90+1

9. 破解“叠断桥”之谜∕王学仲∥乐府新声.2012.2.91-100

10. 辽宁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海城丧葬仪式过程及其用乐∕林林∥乐府新声.2012.2.101-111

11. “堂名”忆旧: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探微: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李明月∥音乐研究.2012.4.51-60

12. 刀郎木卡姆音乐的变异形态及其深层结构研究∕滕祯∥音乐研究.2012.4.88-105

13. 川北羌族与白马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柴永柏∥音乐探索.2012.2.3-12

14.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习与备考:《中国传统音乐习题集》前言∕蔡际洲∥音乐探索.2012.2.20-30

15. 从《弦索备考》看琵琶的发展演绎张进∥音乐探索.2012.2.31-34

16. 对央视青歌赛“原生态音乐”有关评价的解析∕符辉∥音乐探索.2012.2.35-38

17. 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通古斯萨满鼓:以“流域”为视觉的跨界族群萨满音乐研究∕刘桂腾∥音乐探索.2012.2.49-58

18. 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杨曦帆∥音乐探索.2012.2.59-65

19. “特定音高系统”:传统音乐风格的重要构成元素及其保护∕ 陈欣∥音乐与表演.2012.3.47-53

20. 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五个个案研究析述∕刘红∥黄钟.2012.3. 3-7+27+1

21. 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以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益门村五组“和娘娘”仪式为例∕赵书峰∥黄钟.2012.3.8-27

22. 富阳地区丧葬仪式中的吹打乐研究∕廖松清∥黄钟.2012.3.28-38

23. 辰溪丧葬祭祀仪式调查报告∕米瑞玲;段桥生∥黄钟.2012.3.39-46

24. “蒙莎迪”苗族“解簸箕”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仁怀市五马镇苗族“解簸箕”仪式为例∕曾雪飞;曹端波∥黄钟.2012.3.47-57

25. 传统传承 当代肩担:“重庆会议”专题报告述评∕颜婷婷∥黄钟.2012.3.196-200

26. 温州鼓词的音乐和唱词特色∕王志毅∥天籁.2012.3.104-111

27.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国际研讨会”之后的思考:代栏目主持人语∕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21-24

28. 音乐文献外译:语言学对策三议:兼及对《中国音乐词典》(英文版)的建议∕汤亚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25-31

29. 术语与思维:中国音乐文献翻译问题∕钟思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32-36

30. 中国音乐术语及语境的英译问题∕文盛伯;孙敬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37-47+56

31. 漫议中央音乐学院文献编译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刘红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48-51

32. 《吐鲁番木卡姆》节奏模式研究:以《潘吉尕木卡姆》为例∕ 王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81-92+105

33. 论民间器乐传承中的念谱过程及其意义∕王先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93-105

34. 云南迪庆塔城热巴艺术考察∕邓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106-114

35. 21世纪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新动向:以英文期刊Ethnomusicology为例∕郝苗苗;高晓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120-128

36. 南侗民歌分类新探∕苏金梅∥人民音乐.2012.10.45-47

37.田野调查与非遗保护的双重视阈:萧山细十番的田野调查与保护研究∕杨和平∥音乐探索.2012.3.42-47

38.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社会认同与意义∕陈雅先∥音乐探索.2012.3.48-53

39.浅谈自贡盐工号子的传承与发展∕熊卫;王宏;王维迦∥音乐探索.2012.3.63-68

40. “减幅—增幅”与“模式—变体”:再论中国语境下的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上)∕杨民康∥中国音乐学.2012.3.5-16

41. 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啰哩嗹”∕吴宁华∥中国音乐学.2012.3.17-22

42. 巴马县瑶、壮铜鼓乐手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刘雯∥中国音乐学.2012.3.23-27

43. 南音“谱”的传统集曲方式及其传统编曲规律∕曾宪林∥乐府新声.2012.3.119-123

44. 建国之前(1900~1949)国内新音乐文化对朝鲜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许海龙∥乐府新声.2012.3.139-147

45. 中匈民歌的亲缘关系:2011年12月8日在匈牙利科学院音乐研究所的演讲∕杜亚雄∥中国音乐.2012.2.13-17

46. 董维松对高厚永“前前后后”一文的回应∕董维松∥中国音乐.2012.2.74-79

47. 以学为业古来稀:伍国栋先生学术理念刍议∕张燚∥中国音乐.2012.2.96-98+109

48. 景宁畲族民歌“角调式”特有现象探究∕罗俊毅∥中国音乐.2012.2.105-109

49.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张天彤∥中国音乐.2012.2.110-114

50. 河曲民歌的魅力:《大红公鸡毛腿腿》及三首河曲民歌的流传∕吕勇∥中国音乐.2012.2.136-138

51. 从演出场地变迁看东路二人台的发展轨迹:兼谈东路二人台的民俗文化功能∕李占秀∥中国音乐.2012.2.154-156+178

52. 民歌传播与文化基因传承∕朱群∥中国音乐.2012.2.169-171+175

53. 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实现: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张淑萍∥中国音乐.2012.2.198-201

54. 草原音乐的世纪工程:《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孙俊钰∥中国音乐.2012.2.202-205

55. 江西茶灯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发展∕邓伟民;邓伟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87-92

56. 客家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的词曲特征及其文化阐释∕黄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81-86

57. 民族音乐学的危机与后民族音乐学∕陈孝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129-133

58. 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陈雅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3.134-138

59.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音乐人文地理》考察小组∕洛秦∥音乐艺术.2012.3.109-110+145

60. 在“挪用”中饰变与创造:文化生态视野下的2012基诺族“特懋克”节∕黄婉∥音乐艺术.2012.3.111-123+5

61. 绿色沙漠中的歌与舞:谈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与保护∕胡斌∥音乐艺术.2012.3.124-129+5

62. “聆听”三代人的“音乐对话”:云南景洪地区音乐文化生态考察∕吴艳∥音乐艺术.2012.3.130-137+5

63. 让我听懂你的歌声:从“民族认同”看西双版纳四个少数民族音乐生态∕张延莉∥音乐艺术.2012.3.138-144+5

64.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开幕辞∕乔建中∥交响.2012.3.5-7+2

65. 陕西民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比较与分析:以闹秧歌、闹社火为例∕李宝杰∥交响.2012.3.8-16

66. 从陕北民歌同源变体关系看苦音宫调的构成∕杨善武∥交响.2012.3.17-24

67. 苦音调式与拉斯特调式的比较研究:苦音调式音阶产生形成的一种可能性系列研究之一∕王旦∥交响.2012.3.25-34

68. “木卡姆”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曾金寿∥交响.2012.3.35-45

69. 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叶明春∥交响.2012.3.55-59

70. 西安鼓乐七音十簧笙的局限及全簧笙运用的趋势∕焦杰∥交响.2012.3.60-63

71. 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的念词音乐研究∕牛玉冰∥交响.2012.3.64-70

72. 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先生学术寻踪∕程天健;王晓平∥交响.2012.3.71-81

7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陕北民歌∕薛伍利∥交响.2012.3.82-86

74. 多元并进 求同存异: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 袁建军∥交响.2012.3.91-96

75. “非遗”保护语境下湖南影戏生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李祖胜∥交响.2012.3.97-102

76. 明清南音文献指谱衍进探究∕李寄萍∥音乐研究.2012.5.57-70+127

77. 对香港音乐话语的反思∕杨汉伦∥音乐研究.2012.5.98-105

78. 论通俗音乐的视觉化与可设计化∕郭静舒∥音乐研究.2012.5.106-111

79. 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王建;贾孜拉∥人民音乐.2012.11.53-55

80. 美学视域下的黎派音乐歌舞研究:述评和意义∕桂强∥人民音乐.2012.11.74-77

81. 论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特质∕陈其射∥中国音乐.2012.3.15-19

82. 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1)∕张君仁;邢燕燕∥中国音乐.2012.3.20-24+31

83.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张应华;谢嘉幸∥中国音乐.2012.3.25-31

84. 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会∕王耀华∥中国音乐.2012.3.43-46

85. “三十而立”和“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唐朴林∥中国音乐.2012.3.47-49

86. 鄂州牌子锣渊源考∕许璐∥中国音乐.2012.3.66-72

87. 广东汉乐音乐品类特征与曲牌研究∕李英∥中国音乐.2012.3.73-77+162

88. “曲”径通幽 “艺”犹未尽:曲艺音乐研究反思录∕关意宁∥中国音乐.2012.3.78-84

89. 在神圣与凡俗之间:黔北仡佬族“冲傩”仪式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共生互融关系∕尚建科∥中国音乐.2012.3.96-103+108

90.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聊斋俚曲的演唱与传承发展∕李群∥中国音乐.2012.3.104-108

91. 山西永济道情宝卷文本研究初探∕杨永兵∥中国音乐.2012.3.116-119

92. 音乐文化资源集成型数据库文献归集目标的设定∕耿红梅; ∥中国音乐.2012.3.120-124

93. 安顺地戏锣鼓乐考察及分析研究∕吴海∥中国音乐.2012.3.125-127+213

94. 传统的延续:呼伦贝尔巴尔虎长调民歌田野调查∕佟占文∥中国音乐.2012.3.128-133+136

95. 湘西土家族“梯玛歌”研究∕夏海蕾∥中国音乐.2012.3.140-143+146

96. 论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调发展手法∕金铁宏∥中国音乐.2012.3.144-146

97. 日本的歌舞伎及与中国音乐的关系∕彭瑾∥中国音乐.2012.3.187-191

98. 论湖南新化山歌的语言艺术∕谢萍∥中国音乐.2012.3.196-198+220

99. 论摩梭人“打跳”音乐中的交融性:以云南摩梭人“打跳”音乐为例∕卢国文;陈思思∥中国音乐.2012.3.225-229

100. 两点思考,一些问题:简议区域音乐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乔建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5-18+130

101. 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与生成背景∕黄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19-29

102. 关于音乐文化区域分布地图有效绘制问题的思考:—以陕北说书为例∕关意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37-45

103. 小曲、曲牌辨异∕路应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54-60

104. 地缘亲缘隔不断,闽粤音乐理还乱:无法割据的闽粤原生态音乐文化景观∕蓝雪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73-81

105. 质朴歌声承载的漂泊人生:广东汕尾疍歌的音乐特性∕佘一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82-89

宗教音乐

1. 洞经音乐理论研究现状与问题∕牛东梅∥交响.2010.1.18-22

2. 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赵书峰∥黄钟.2010.2.88-99

3.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王小盾王皓∥音乐研究.2010.3.26-35

4.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吕维;陈位元∥音乐探索.2010.2.45-47

5. 中国朝鲜族宗教音乐概述:以基督教仪式为音乐分析个案∕李博丹∥乐府新声.2010.2.72-79

6. 唐、北宋传今的两首道教经韵考析∕蒲亨强∥音乐与表演.2010.2.55-65

7. 评赵紫宸、张肖虎的清唱剧《圣诞曲》∕蔡良玉∥中国音乐学.2010.3.29-39

8. 潢川民间道教《清微五湖破狱正科》科仪音乐考查∕金平∥黄钟.2010.3.149-154

9. 忻州王要村葬礼仪式中的道教音乐∕李华平;高磊∥中国音乐.2010.2.258-261

10. 论南宋产生的两首道教经韵:【五厨经】 【丰都咒】∕蒲亨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3-12

11. “梵音妙音、清静人间”:九华山佛教音乐初探∕田雅丽∥音乐探索.2010.3.16-17+20

12. 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伴奏乐器史实解析∕刘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20-24

13. 洞经音乐产生的渊源∕甘绍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02-109

14. 汉传佛教大型法会《水陆仪轨》版本研究∕周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10-115

15. 太平天国宗教音乐专用语释疑∕刘巍∥交响.2010.3.30-35

16. “曹谱”《钧天妙乐》索隐:苏南道家吹打曲牌探源之二∕谢建平∥中国音乐.2010.3.1-6+42

17. 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杨和平;王志芳∥音乐探索.2010.4.55-59

18. 衡山《礼金刚舍利塔仪轨》梵呗初探∕代宏∥音乐与表演.2010.4.67-76+183

19. 《普天颂赞》的生成背景和文本阐释∕林苗∥中国音乐学.2010.4.20-24

20. 先秦道家音乐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吕氏春秋》诸篇为例的分析∕修海林∥中国音乐学.2010.4.28-32

21. 论阿沃·派尔特宗教性音乐的神圣与显圣∕班丽霞∥中国音乐学.2011.1.121-126

22. 儒家《乐记》与释家音乐思想的几点比照∕孙星群∥人民音乐.2011.1.61-67

23. 乌姆成长历程的音乐教育学透视:对《古兰经》吟诵者乌姆现象的个案审视∕李劲松∥音乐与表演.2011.1.111-120

24. 论东晋产生的道教经韵《三炷香》∕梁江歌;蒲亨强∥中国音乐.2011.1.24-28+39

25. 论李斯特清唱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内涵∕刘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3-12+28

26. 修行梵音:藏传佛教觉囊派藏哇寺寺院器乐音乐研究∕杨曦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41-50

27. 山东临清清真寺会礼仪式的音声民族志研究∕王新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51-64

28. 当下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答关注者问∕刘红∥音乐艺术.2011.1.21-25

29. 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的论题价值取向∕杨殿斛∥音乐艺术.2011.1.26-35

30. 舞台上的“原生态”和原生态的“舞台”:从青歌赛“撒叶儿嗬”组合谈起∕张延莉∥音乐艺术.2011.1.36-42

31. 道教“课诵”仪式音乐源流考∕蒲亨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1.5-11

32. 豫南民间道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考略∕金平∥人民音乐.2011.4.62-63

33. 从信仰和仪式角度研究基督教音乐∕周小静∥天籁.2011.2.62-70

34. 广宗道教科仪在民间信仰中的传承∕彭闪闪∥中国音乐学.2011.3.55-60

35. 五台山台内、台外佛教音乐传承探析:以民国时期的两部佛乐曲谱为例∕屈洪海∥中国音乐.2011.2.137-140

36. “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丝绸之路上的佛乐汉化形态探微∕曾金寿∥交响.2011.2.19-23

37. 太平天国宗教赞美诗表现形式的史料甄别∕刘巍∥交响.2011.2.24-30

38.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基督教音乐文化的考察与思考:以江苏省常熟地区为例∕诸炜∥音乐探索.2011.4.63-66

39. 清代北京藏传佛教的道歌演唱与艺僧制度:兼论三世章嘉活佛对传承传播蒙藏佛教乐舞的贡献∕杨民康∥黄钟.2011.4.228-232

40. 唱法与佛法∕周耘∥黄钟.2011.4.233-237+283

41. 清版《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胡军∥黄钟.2011.4.310-314

42.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基督教新教赞美诗集缩微胶卷资料初探∕宫宏宇∥黄钟.2011.4.323-329+364

43. 河北广宗道教科仪研究:以相家庄马增顺之母丧事为例∕彭闪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29-136

44. 论日本佛教音乐中的汉化形态∕曾金寿∥交响.2011.4.22-28

45. 汉传佛教仪式及其音乐探源∕傅暮蓉∥中国音乐.2012.1.111-118

46. 莆田三一教仪轨及其音乐的道教渊源∕吴慧娟∥中国音乐.2012.1.194-199

47. 闽东北闾山道堂解愿科仪音声调查与研究:以福安市社口乡山里村吴氏所请闾山道坛之科仪音声为例∕曾宪林∥音乐与表演.2012.1.42-51

48. 华严字母及其研究现状∕傅暮蓉∥乐府新声.2012.2.122-133

49. 瑜伽焰口仪式与仪式音乐∕杨秋悦∥乐府新声.2012.2.134-142

50. 台湾道教灵宝派普渡仪式与音乐研究∕郑雅中∥乐府新声.2012.2.143-148

51. 元曲曲牌与宗教音乐∕时俊静∥黄钟.2012.1.82-87

52. 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金平∥黄钟.2012.1.97-102

53. 伊斯兰音乐并不等于阿拉伯音乐∕赵维平;王雅婕∥黄钟.2012.2. 84-94+100

54. 论湖北的汉唐道教之乐舞∕胡军∥黄钟.2012.2.95-100

55. 西藏佛教音乐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与流变∕格桑曲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92-101

56. 音乐社会学视野中的西方早期宗教音乐发展分析∕郑艺、钱今帼∥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2.86-89

57. 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张华信∥齐鲁艺苑.2012.4.23-27

58. 印度音乐文化的宗教精神显现:以印度教为中心∕何茜∥齐鲁艺苑.2012.4.32-35

59. 华严字母及其研究现状∕傅暮蓉∥乐府新声.2012.2.122-133

60. 瑜伽焰口仪式与仪式音乐∕杨秋悦∥乐府新声.2012.2.134-142

61. 台湾道教灵宝派普渡仪式与音乐研究∕郑雅中∥乐府新声.2012.2.143-148

62. 华严字母仪式中的梵呗∕傅暮蓉∥乐府新声.2012.3.148-158

63. 对瑜伽焰口仪式音乐两大风格流派的浅析∕杨秋悦∥乐府新声.2012.3.159-164

64. 梵呗华严字母溯源∕傅暮蓉∥中国音乐.2012.2.44-51

65. 《太平经》在道乐思想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谈欣∥中国音乐.2012.2.151-153

66. 佛教梵呗的华化∕傅暮蓉∥中国音乐.2012.3.36-42

67.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所蕴含的生态文化∕王锦峰∥中国音乐.2012.3.180-183

68. 走近藏哇寺∕袁静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4.104-106

69.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吴学源∥交响.201.4.5-13

70. 19世纪俄罗斯宗教音乐创作的历史回顾∕明虹∥天籁.2012.4.57-65

71. 明武当山志中音乐史料考略∕胡军∥黄钟.2012.4.62-70+78

72. 华严字母中的“般遮瑞响”∕傅暮蓉∥乐府新声.2012.4.96-101+2

73. 梵呗在瑜伽焰口仪式中的特征∕杨秋悦∥乐府新声.2012.4.102-106

74. 佛教梵呗华化之始考辨∕傅暮蓉∥中国音乐.2012.4.69-73+102

乐律学

1. 关于确立“朱载堉比值”概念和拓展朱载堉研究的建议:纪念乐律学大师朱载堉逝世400周年∕冯文慈;俞玉姿∥人民音乐.2011.12.50-51

2. 时代的产物:朱载堉“新法密率”产生之社会背景分析∕王军∥人民音乐.2011.12.52-54

3. 《管子·地员》、《吕氏春秋·音律》引发的与三分损益律相关问题之思考∕王洪军∥黄钟.2011.4.261-266

4. “乐律学”的英文译名与学科范畴问题∕喻辉∥音乐研究.2011.4.77-81

5. “和”、“穆”三考:《淮南子·天文训》相关问题研究∕王德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32-35

6. 论朱载堉律学研究中的“以数为本”思想∕王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36-46

7. 新法密率之命运再思考:旋宫、转调及其它∕唐继凯∥中国音乐.2011.4.28-32

8. 阴阳观念与音律规律是解读《吕氏春秋·音律》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与杨善武先生探讨《吕氏春秋·音律》篇的生律次序问题∕宋克宾∥交响.2011.4.33-37

9. 放马滩简所见生律法补说∕程少轩∥天籁.2011.4.48-50

10. 关于朱熹所传两则调弦法文献的律学分析∕王虹∥天籁.2011.4.51-55

11. 《律吕新书》编撰始末考∕郑俊晖∥音乐研究.2012.1.15-25

12. 律学与乐学:1982年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专题(上) ∕ 黄翔鹏;杨成秀∥中国音乐学.2012.1.87-100

13. 工尺谱记谱系统从固定到可动的演变∕李玫∥中国音乐学.2012.1.101-112

14. 琵琶定品与音高关系∕吴浩琼∥中国音乐学.2012.1.113-121+144

15. 关于“心中有数、耳中有度、手中有路”的阐述∕费师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57-59

16. 论宫商:《泰律》研读有感∕唐继凯;何云∥交响.2012.1.72-76

17. 律学与乐学:1982年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专题(中) ∕黄翔鹏;杨成秀∥中国音乐学.2012.2.66-77

18. 略谈朱载堉“音”、“数”思想的重大启示:陈欣博士学位论文序∕秦序∥中国音乐学.2012.2.78-84

19. 中国古代乐律实践中的智慧闪光:“阴阳旋宫法”实践与理论初探∕秦序;李宏锋∥音乐研究.2012.4.5-22

20.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传统乐律理论研究:第六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王安潮∥天籁.2012.3.117-125

21. 读朝鲜时代《诗乐和声》中的“旋宫本原图”∕陈应时∥人民音乐.2012.10.55-57

22. 律学与乐学:1982年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专题(下) ∕ 黄翔鹏;杨成秀∥中国音乐学.2012.3.28-37

23. “以道寓器”:论朱载堉律学研究中的道器合一思想∕王军∥中国音乐.2012.2.28-37

24. 律源、律度、律数、律历:以《吕氏春秋》、《淮南子》为代表的秦汉道家律学“四维”理论结构∕宋克宾∥中国音乐.2012.2.69-73

25. “钟律”辨析:对中国乐律学史上一个基本概念的思考∕郭树群∥音乐与表演.2012.4.1-12

26. “黄钟长八寸七分一”是先秦管律中完全正确的黄钟宫音管长吗?:与戴念祖先生《先秦管律的可能性》一文中所据以校改的观点商榷∕胡企平∥黄钟.2012.4.79-88+203

27. 律学计算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及音高选样测量的初步论证∕陈欣∥黄钟.2012.4.89-95

28. 论江永对朱载堉乐律学思想的继承与进一步实证研究∕石林昆∥黄钟.2012.4.16-24

29. “天体音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戴念祖∥黄钟.2012.4.;5-9+2

30. 律制感研究∕李媛∥中国音乐.2012.4.123-128+143


动态与信息


中国音协管乐学会2013年年会在京举行

2013 年 1 月 19 日上午,中国音协管乐学会2013 年年会在解放军军乐团新排练厅举行。中国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王仁刚 、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王建国、 管乐学会主席于海,副主席赵瑞林、戴中晖、 孙铭红、姜斯文、朱汉城、魏煌 、席伟泷,解放军军乐团团长邹锐,学会高级顾问、来自全国各地的管乐学会会长、驻京的管乐专家、学会理事、团体会员代表和多家管乐器制造经销商代表等近两百人出席了年会。

于海作了 2012 年管乐学会工作报告。 赵瑞林作关于理事、会员、团体会员重新申请注册相关规定的说明。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副局长张敏、南昌国际军乐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胡国栋、青岛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李业庆分别介绍上海管乐节、南昌军乐节、“中国管乐杯”独奏展演暨管乐夏令营相关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音乐教师吴莎介绍了该校管乐团参加学会组织的各类活动的经验体会。王建国代

表中国音协对管乐学会几年来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管乐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当日下午还召开了各地管乐学会会长会议。(据《人民音乐》)

韩兰魁教授赴榆林讲授歌曲创作

2013年4月19日至21日,应榆林市文联、音乐家协会的邀请,我院副院长韩兰魁教授在榆林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歌曲创作专题讲座。来自榆林学院、榆林艺校、民间艺术团及榆林12个县区的词曲作者共四十余人参加。

韩兰魁教授根据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分别讲授了群众歌曲、影视歌曲和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常识,并就区域特色音乐素材的应用、多声部合唱写作等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座谈会气氛热烈,作者普遍感到受益非浅,创作热情得到了有效的激发。韩兰魁希望榆林的词曲作者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珍惜宝贵的地域音乐资源,科学地把握创作和理论的关系,不断提高榆林地区的音乐创作水平。

榆林市文联与音乐家协会的领导表示,类似活动将长期开展下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能,还能促进地方的文化发展与繁荣。


我院两个“新增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

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号] 文件,我院申报的“舞蹈表演”、“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新增专业获得批准。

根据教育部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公布的结果。本次公布的高校新设置备案或调整的本科专业,可自2013年开始招生,其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修业年限、学位授予门类,均以公布的内容为准。

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备注

1

130204

舞蹈表演

四年

艺术学


2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艺术学



人文社科信息


党的十八大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党的十八大将会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建设“公正社会” 将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要理解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前提性问题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是影响中国政治的最基础性变量——党的团结,历史遗产、政策议程,决策者集团。这些“角度”,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政治的走向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5年的中国政治应该是常态的,渐进的,并且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公正社会”不仅是小康社会在理论上的自然延续和现实社会的最大需求,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实现“公正社会”的政策工具首先是民主政治,这是实现公正社会的最直接路径。“权力不受制约”直接危害着公正社会,因此必须以法治(宪政)来约束权力。法治不但包括宪法政治,还包括合理的政府管理体制即大部门制以及相关的分权。这样,在“公正社会”的执政理念下,民生、法治和大部门制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政策选择。所以,支撑“公正社会”的基本点将是不会间断的社会权利建设、以法治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和重新激发社会能量的再分权改革。这些任务的达成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基础。

(摘自《行政论坛》2013年第1期 杨光斌、舒卫方 文)


从生命美学看海外华文文学

灵肉一体、身心同构的“文学生命”,正是艺术美之所在。在精神日益挂空的当下,有思想、有悟性的海外华文文学家同样内存一种生命美学,以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对灵魂质量的提升和对高贵精神的皈依,成就了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又一独特经验。生命美学之于海外华文文学,其主要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命哲学的吐纳。生命、心灵、意境构成了作品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优秀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作为生命能量的纯美储存,显示的是一种“贵族精神”。艺术有时是在惆怅和迷惘的生存突围,尤其是在有生命痛感的人那里,而对生命的敬意和爱意深含其中。二是物我共生的境地。“道法自然”是生命美学的基础,回归由山上作证的尊严,回归生命价值的本真,回归人类智慧的童年,成为生命美学的重要取向,也成为海外华文作家书写的重要维度。三是性心德的澡雪。生命美学的要义,在于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融合。海外华文文学也正是在这种“融合”与“升华”中,占有生命和认识自己,也由此获得了一种超越单一文化、单一族群的眼光。四是实践美学的绵延。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实践美学、生态美学一一相关。海外华文作家往往以自己的身体向山河与地脉取暖,将主体的社会实践“投射”“寄放”到作品,并以大自然为生命感情的最大图腾,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杨匡汉 文)

文化境域中的德育范式

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大致依次经历了分别基于古代农业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文明的三种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各以某种独特的时空结构为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从理论基础与实践规范相统一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对应着一种德育范式,即农业文明时期的情感论德育、工业文明时期的知识论德育,以及信息文明时期的生存论德育。现时代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已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信息文明的文化模式嬗变,但从国内的学校德育范式来看,尚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基本上仍延续和强化着知识论德育。究其原因,其一是学校的德育从业者尚未获得某种程度的文化自觉;其二是未能将德育范式投射到文化境域中进行反思,也即未能洞见某种德育范式同与其相应的文化模式或文明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文化变迁中把握德育范式转换的客观需要。其结果是在信息文明的潮流中固守知识论德育范式,难以获得德育的实效。因此,国内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生长点,应是顺应信息文明的趋向,将知识论德育范式适时地转换为生存论德育范式。

(摘自《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彭毅力 文)

本科学生培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近百年来,学界有关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的论争从未停止过,因为它不只是了结一个师生关系的问题,还涉及教育关系如何建构,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管理和考试评价方法如何抉择等诸多问题。2012年实施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质表明:首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人才培养创新的理性选择。因为大学教育的真谛和使命是为学生洞开一扇门,点燃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延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教师不应再扮演成教育的控制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协助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其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还必须落实学生的选择权。它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命题和复杂的实践命题,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四方面的关键问题: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专业选择的机会;拓展课程选择空间;适当扩大学生选择任课教师的范围。第三,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课程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可以说,提高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其核心是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三大主干问题,即要坚持高水平教师给本科生上课,建构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要着力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20期 李枭鹰 文)

新书推荐

1. 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 余丹红主编 J6-4/Y75(d)

2. 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著 J6-42/L56(N)

3. 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第二版)/《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

编写组 编 J6-61/W15(G)

4. 从中心到边缘/孟凡玉著 J60/M53(f)

5. 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普凯元编著 J60-05/H75(k)

6. 音乐学学术规范读本/蔡际洲主编 J60-53/C13(J)

7. 音乐和社会性别/(美)贝弗莉·黛蒙德

(Beverley Diamond), J60-53/D216(a)

8. 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的经典案例/钱世锦著 J603/Q43(s)

9. 有声唱片的无声世界/曾伟著 J605/Z22(w)

10. 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曹本冶主编 J607/C21(b)

11. 民族音乐学研究/(美)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著;

闻涵卿 译 J607/N531(t)

12. 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 J607.2-53/C46(m)

13.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张伯瑜编译 J607/Z31(B)

14. 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根纳季·齐平[俄] 著;

焦东健 懂茉莉 译 J609.91/Z73(G)

15. 我的青年时代/阿图尔·鲁宾斯坦著;梁全炳,

姚曼华,梁镝 J609.92/R675(B)

16. 基础乐理教与学实用教程/孙从音,付妮主编 J613/Z68(y)

17. 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奥)费·魏因迦特纳著;

陈洪译 J615.2/W818(I)

18. 实用合唱训练/王一凡编著 J616.25/W38(y)

19. 重唱—合唱教程/廖乃雄编创 J616.2/L56(f)

20. 西方管乐艺术论稿/陈建华著 J621.09/C45(j)

21. 铜管乐器/(英)特雷弗·赫伯特,

(英)约翰·华莱士编; J621/H337(R)

22. 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刘月宁辑译 J635.109/L76(y)

23. 中国民族声乐教程/刘辉主编;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编 J642.51/S43(Y)

24. 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简谱)/杨鸿年编 J642.63/R23(M)

25. 北京欢迎你(简谱)/蔡赴朝,蒋效愚主编;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J642.1/R23(M)

26. 最好听的中外童声合唱歌曲(上)100首/人民音乐

出版社编辑部 编 J642.63/R23

27. 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金曲专辑/金巍编配 J642.53/J67(W)

28. 刘孝扬新编合唱曲集/刘孝扬编 J642.53/L75(x)

29. 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1)/

杨鸣主编 J647.41/Y28(M)

30. 中国大提琴曲三首(附分谱)/田联韬,宋涛 曲 J647.23/T57(L)

31. 天边的守望着-单簧管与钢琴(附分谱)/陈欣若,王韬 曲 J647.14/C48(x)

32. 木管五重奏中国曲选/王永新改编 J647.646.5/W38(Y)

33. 中外通俗名曲钢琴四手连弹18/储望华编著 J647.641.2/C73(w)

34. 刘天华二胡曲/王国潼编著 J648.21/W32(G)

35. 汪派琵琶演奏谱/陈泽民 J648.33/C49(Z)

36. 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集/孙媛媛编 J652.5/B139(u)

37. 歌剧魅影/ 安德鲁·劳埃德·

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J653.2/W818(b)

38. 小提琴MY WAY柴亮演奏小提琴作品选(1-2) J657.21/C31(L)

39. 菲尔德夜曲集/徐超选编 J657.419/F269(I)

40. 萨克斯演奏教程(1-4)/(美)约瑟夫·维奥拉

(Joseph Viola)编 J657.121/V784(O)

41. 钢琴小奏鸣曲集/克勒·路易 汇编;

斯默·阿兰 编注 J657.415/K640

42. 弦乐四重奏名曲选(分谱)/丁芷诺选编 J657.647.4/D58(z)

43. 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分析/周洪雷著 J691.4/Z74(H)

44. 音乐剧音乐创作与研究/傅显舟著 J832/F92(X)

(以上书谱收藏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