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3年1期(总第87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
本文首先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分布地域,信仰民族,以及历史沿革,教别教派、寺庙组织机构、文字与经典作了简介。其次对南传佛教的三种主要法事,即"日常课诵""节庆法事""民间法事"中的仪式过程与音乐活动作了简要描述。再次是从法事中诵经音调的演唱特征、演唱形式、以及唱词的语言属性等角度出发,对南传佛教中的诵经音调类别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界定;同时对寺庙中的乐器及使用情况做了介绍。最后根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考查经验,对南传佛教研究中碰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笔者30多年的民族音乐田野考察中,碰到难度较大的是宗教音乐,而宗教音乐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南传佛教音乐;其中主要是语言障碍,采访收集到的许多录音实际上就是一些“天书”,只能对其演唱风格、演唱方式进行主观评判而已。到了90年代初期,经过十多年的培养,新一代僧侣有的已经主持寺庙,情况逐步有了好转。尤其可喜的是近30年来,民族学界、宗教学界对南传佛教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果,这无疑对南传佛教音乐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对南传佛教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棘手问题,首先是唱词的翻译还存在较大困难,包括傣语经唱词翻译及对巴利语经唱词所表达含义的基本了解;其次是诵经腔调历史源流探索和音乐形态的比较研究,其中包括与境外缅甸、泰国的比较研究,境内各教派之间的比较研究,同一教派不同地域之间的比较研究等。我们殷切企盼傣族的音乐学学者尽快出现,他们具有母语优势和音乐理论基础,因为西双版纳傣语与泰国泰语基本想通,德宏傣语与缅甸掸语基本想通,如果他们有机会到东南亚各国去进行广泛考察,必将对国内南传佛教音乐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殷切期盼更多学者、宗教界人士,对南传佛教音乐的研究及保护、传承、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摘自《交响》2012年第4期 吴学源 文)
从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学术化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走过的半个世纪路程,从20 世纪50 年代末的初建到60 年代被迫中断,70 年代末的恢复重建到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反思突破,再到起于世纪之交通过“重写音乐史”讨论对学科治史观念、研究内容、史料建设方面的重新定位,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个时期。但是,抛开时间参照系,实际上,70年代末的恢复是前期的延续,尽管产生出优秀的学术成果,但学科的整体性质尚未改变。另外,世纪之交开始的“重写”讨论也是 80 年代中期学科反思中寻求突破的继续因此,真正的学科建设只是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政治化的治史阶段,第二阶段--走出政治化步入学术化的 “关键时刻”,也可以说是初建与突破两个阶段。回到当下,真正需要的是“学术转型”和“范式更新”的质变。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学习新知识,勇于运用新方法,以非凡的学术气魄,促成学科的学术转型。进一步系统地对学科转型与更新进行探讨。首先,作为学科重要内容的作品研究亟待深入,仅从作曲技术分析上讲,需要在目前掌握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和一般性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基础上,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成果和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特别要重视对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自身作曲理论成果的吸纳,总之,在广泛的学习吸纳中,使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更为多样丰富,深入系统,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特点的音乐作品分析研究方法。对在“重写音乐史”讨论中重新提出的传统音乐新发展的研究,有学者担忧涉及的内容过于庞杂,因此很难把握它的总体面貌。个人以为,若想对这一内容进行有效的史学研究,需要打破中国民间音乐“五大类”的分类方法。以往音乐史从古代至近现代,多沿用“五大类”这一中国民间音乐研究分类法,实际上并不适合音乐史“大处着眼,小处手” 的思维方式。 历史研究是否应将重点放在那些在近代发展成就突出具有近现代特征的剧种、曲种和乐种上,从中考察流变,总结新发展之规律? 当然,如果研究音乐生活史,又会有不同的选择。 总之研究该不被既有成果束缚,而应更具有创新精神。今天从事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空前壮大,当下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正处于走出羁绊,寻找新的范式的关键时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李淑琴 文)
中西音乐美学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音乐美学历史发展受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这和西方“道成肉身”理念以强调声音实体并围绕作品成型的审美体验非常不同,可谓是哲学问题先行。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乐”在其不同历史时期是与和、礼、否定音乐、自然、艺术之象相、感性经验、嗓音发声、乐器发声、人情、人的精神境界、人的听觉感官等理念相关联,由此可以概括出中国音乐美学的根范畴:和乐,异物相杂阴阳相生和谐的音乐;礼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合乎礼仪的音乐;非乐,无利民生的奢靡的音乐;天乐,有别于令人耳聋的自然天成的音乐;至乐,依天生籁咸其自取的音乐;艺乐,著意生象经由艺术作业的音乐;美乐,无涉感性或者情感评价的音乐;声乐,得意忘言去声存意并丝竹肉渐进的音乐;器乐,通过指弦及其音意形神德意的音乐;情乐,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的音乐;心乐,乞灵于内界产生于上届的音乐;官乐,通过音乐厅临响并直接面对音响敞开,甚至于纯粹声音陈述的音乐。由这十二根范畴再度提升为声、音、乐(yue)、乐(le)四个元范畴。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音乐史上的四个转型:古代转型在乐象于哀乐,具音乐事项的艺术与美学指向逐渐明显;近代转型在琴况,针对并围绕声音概念的描写以及相应的感性经验表述形成;现代转型在上界,显然受西方影响以至呈现朦胧的纯理性问题;当代转型在临响,在不排斥纯粹声音陈述的前提下复原感性直觉经验的本体存在。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早期理念相似,并不直接与音乐的艺术特质相关联。在西方音乐美学史的若干理念中,音乐的多重含义、功利性作用、伦理和认知的作用、教育作用、自由创作和音乐的高度专门化以及规则在音乐中的技术意义都得到凸显。事实上,中西方关于音乐的美学理念,并非绝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就本质而言,有许多都是一样的。
(摘自《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韩钟恩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明刊三种》指套萌芽考析:首以《满天春》为例∕李寄萍;张诗意∥乐府新声.2012.1.183-187
2. 巴渝民歌的语音学初探∕胡晓东∥音乐研究.2012.2.57-68+16
3. 畲族丧葬仪式的音声研究∕罗俊毅∥音乐研究.2012.2.69-76
4. “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洛秦∥音乐艺术.2012.1.6-25
5. 现代性进程中的音乐家社会身份建构:观察与反思∕杨燕迪∥音乐艺术.2012.1.26-35
6. 面对声音如何汲取多学科资源成就合式的学科语言∕韩钟恩∥音乐艺术.2012.1.36-46
7. 《上海工部局乐队史》写作三题:“音乐上海学”的阐释、建构与隐喻∕汤亚汀∥音乐艺术.2012.1.47-56
8. 东西方音乐的帕斯卡尔式的历史沉思∕管建华∥音乐艺术.2012.1.57-74
9. 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例∕杨民康∥音乐艺术.2012.1.84-96
10. 学科发展的瓶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局限性探讨∕叶松荣∥音乐艺术.2012.1.167-169
11. 现代日本音乐学家的中国音乐研究∕周耘,[日]新掘欢乃∥音乐艺术.2012.1.170-175
12. 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本土音乐资料的收集、建立与共享: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目录》计划为例∕郭欣欣,蔡灿煌∥音乐艺术.2012.1.176-181
13. 土家族“跳丧鼓”现状考察报告∕周耘∥交响.2012.1.18-24
14. 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王晓平;曹时娟∥交响.2012.1.25-31
15. 纵观美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以史密森尼民俗节为例∕李海伦∥中国音乐学.2012.2.5-14+2
16. “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博特乐图∥中国音乐学.2012.2.15-20+14
17. “非遗”视野中的广东音乐现状观察∕吴迪∥中国音乐学.2012.22.21-28
18. 歌颂生命 歌唱大地:记哈密地区著名木卡姆奇艾赛提·莫合塔尔∕张力泉∥中国音乐学.2012.2.29-31+51
19. 传承的涟漪:鼓亭锣鼓工尺谱相关问题研究∕廖松清∥中国音乐学.2012.2.32-41
20. 江西省宁都县石上村割鸡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肖艳平∥中国音乐学.2012.2.52-59
21. 娱乐的仪式:河西宝卷念唱活动的意义阐释∕柳旭辉∥中国音乐学.2012.2.60-65
22. 《大傩图》综合论说∕麻国钧∥中国音乐学.2012.2.106-113
23. 破解“叠断桥”之谜∕王学仲∥乐府新声.2012.2.91-100
24. 辽宁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海城丧葬仪式过程及其用乐∕林林∥乐府新声.2012.2.101-111
25. 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彭姝玲∥乐府新声.2012.2.118-121
26. 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因传承∕陈其射∥音乐研究.2012.3.17-26
27. 豪情壮志的音乐年代:“大跃进”时期的音乐文化∕冯长春;冯春玲∥音乐研究.2012.3.35-46
28. 南音的交响化研究:以郭祖荣《第七交响曲》为例∕檀革胜∥音乐研究.2012.3.71-87
29. 对民间乐种“三星鼓”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付小芬;程璐怿∥人民音乐.2012.4.51-53
30. 台湾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及其教育侧记∕曾金寿∥人民音乐.2012.4.57-59
31. 叙事学视野下的民歌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彭栓红∥人民音乐.2012.5.60-62
32. “草原乐派”之我见∕柯沁夫∥人民音乐.2012.6.40-42
33. 闽台民间艺术社团生存观念与策略管窥∕陈萍∥人民音乐.2012.6.43-45
34. 三分鼎足: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概观—近三十年来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考察成果回顾和检视∕杨殿斛∥音乐艺术.2012.2.13-22
35. 民族音乐学传入我国的途径和过程∕杜亚雄∥音乐艺术.2012.2.31-33
36. 桐柏县蔡正祥皮影戏班的考查∕宋正∥黄钟.2012.2.101-107+135
37. 民间音响的有关品质∕高贺杰∥黄钟.2012.2.108-113
38. 从《成败集》看孟文涛民族音乐研究理路∕樊艺凤;夏滟洲∥黄钟.2012.2.114-116+146
39. 北曲·弦索·弦索调·弦索腔辨讹——由《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引发的思考∕陈文革∥天籁.2012.2.43-49
40. 山西河东地区宝卷及音乐研究∕杨永兵∥天籁.2012.2.94-102
41. 谈伍国栋教授的民族音乐学学科意识及其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贡献∕杨民康∥音乐与表演.2012.2.6-10
42. 理论探索与中国经验:跟随伍国栋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杨曦帆∥音乐与表演.2012.2.20-24+52
43. 探赜钩深 创新开拓:以三本著作为例探究伍国栋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学术特色∕贾怡∥音乐与表演.2012.2.37-40
44. 马思聪音乐的文化品格及价值取向∕冯明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1-4
45. 潮汕歌乐文化之母:潮语∕余亦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5-11
46. 岭南音乐馆藏资源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温带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16-20
47. 大亚湾东升渔歌音乐文化的考察研究:以东升渔民婚礼仪式歌曲为例∕林碧炼∥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27-33
48. 文化遗失与文化重塑:中国境内散居移民族群的音乐现实:以湖南常德“翦氏”维吾尔族为例∕陈心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93-101
49. 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孟凡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86-91+101
50. 藏族“拉伊”曲调的变异性之微观研究∕银卓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112-120
51. 选题和研究如何体现“音乐学”本色: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答疑∕伍国栋∥人民音乐.2012.7.65-67
52. 泉州传统闽南语民歌研究∕吴少静∥人民音乐.2012.7.70-72
53. 岭南俗乐舞台初探∕曾美英;孔义龙∥人民音乐.2012.7.73-75
54. 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大埔广东汉乐田野考察报告∕曾璐莹;马达∥人民音乐.2012.8.53-56
55. 云南沧源佤族音乐之行有感∕张伯瑜;王先艳∥人民音乐.2012.8.66-68
56. 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风格及美学价值探索∕张莺燕∥音乐天地.2012.8.37-39
57. 风格是音乐的生命:兼评2011全国藏族风格歌曲征集评选作品∕何晓兵∥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3.49-52
58. 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王安潮∥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3.53-57
59. 以两乐班为例对鲁中南鼓吹乐的本体分析∕王东涛∥齐鲁艺苑.2012.4.28-31
60. 挫琴曲牌结构流变撷要∕何清涛∥齐鲁艺苑.2012.5.35-38
61. 唐宋音乐的价值取向及其变移∕冯灿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3.77-80
作曲理论
1. 简述“文革”时期笛子独奏曲的创作∕韦建斌∥人民音乐.2011.12.30-33
2. 简论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色:以云南民歌主题改编曲为例∕宋兆寒∥人民音乐.2011.12.42-44
3. 与中国当代交响乐事业相辉映的生命乐章:指挥家徐新传略∕芮文元∥音乐与表演.2011.4.8-14
4. 奏鸣曲式调性逻辑的理论与实践∕冶鸿德;康建东∥音乐与表演.2011.4.48-54+195
5. 再论“音乐陈述的结构”:对杨儒怀教授音乐作品分析理论体系的解读∕ 高佳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3-10
6. 论梅西安音乐创作中的色彩理论∕郑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11-19
7. 约翰·亚当斯创作中的象征手法及其结构功能∕唐小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20-28
8. “等音”不等∕姜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29
9.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奏鸣曲式中的“三调呈示部”∕曾祥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56-64
10. 《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抒情性及其表现∕林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69-74+119
11. 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声学乐器中的实现特征:从具有电子音乐工作经验的作曲家谈起∕李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90-99
12.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王安潮∥音乐探索.2011.4.54-59
13. 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力途径∕陈国威∥音乐探索.2011.4.108-111+130
14.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陈田鹤在近代两部同名歌剧《荆轲》创作中的特色与贡献∕刘再生;吴可畏∥中国音乐学.2011.4.63-77+2
15. 偶然对位及其定位结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系列研究之七∕刘永平∥黄钟.2011.4.93-104
16. 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郑荣达∥黄钟.2011.4.105-113
17. 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学习札记∕匡学飞∥黄钟.2011.4.114-119
18. 论金湘音乐语言∕冯广映∥黄钟.2011.4.120-128
19. 《摩西与亚伦》的创作背景∕郑英烈∥黄钟.2011.4.144-147+160
20. 略论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分析中的运用∕陈鸿铎∥黄钟.2011.4.304-309
2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周进∥黄钟.2011.4.376-383
22. 对笛子与交响乐队作品《苍》中现代音乐元素的理解及演绎∕ 唐俊乔∥黄钟.2011.4.407-411
23. 传统的延伸、创新及超越:中国作品中的现代音乐复调技法∕ 罗赛芬∥音乐研究.2011.4.82-92
24. 陈怡无伴奏合唱作品中民族与现代手法的运用∕孙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77-85
25. 歌曲写作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拓展: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评述∕赖登明∥中国音乐.2011.4.91-94
26. 朱世瑞交响音诗《凤凰涅槃》艺术特色并及文化内涵之研究∕ 黄承箱∥中国音乐.2011.4.95-102
27. 姜夔之《惜红衣》的译谱及音乐分析∕幺幼力;张红梅∥中国音乐.2011.4.103-106+162
28. 陈田鹤与刘雪庵音乐创作之比较∕李世军∥中国音乐.2011.4.169-172
29. 霍尔斯特音乐作品中对印度风格的偏爱之缘由探析:欧洲作曲家创作的非欧风格音乐作品研究(一) ∕雷达∥中国音乐.2011.4.207-210
30. 交响音诗《枫桥夜泊》创作特色:主题材料的引伸与展衍∕姜万通∥乐府新声.2011.4.73-75
31. 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九) 云翻一天墨:对室内乐作品《瓷乐》的赏析∕胡净波∥乐府新声.2011.4.76-78
32. 解析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思维∕狄其安∥乐府新声.2011.4.79-84
33. 无调性序列音乐作品视唱中“音程”的训练∕唐俊岩∥乐府新声.2011.4.85-87
34. 复调音乐民族化的模仿平行音倒影技术要求∕李楠∥乐府新声.2011.4.88-90
35. 我国早期混合重奏创作的发展及其特点:以钢琴与提琴重奏为例∕陈习∥乐府新声.2011.4.91-95
36. 从音色采样技术的进步谈实用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李树平∥乐府新声.2011.4.96-98
37. 从今存古代琴谱看琴歌的创作∕薄克礼∥乐府新声.2011.4.113-116
38. 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的民俗之画∕吴金华∥乐府新声.2011.4.163-165
39. 寂静之中听惊雷:浅谈坎切利的室内乐《晨祷》∕赵哲亮∥交响.2011.4.57-59
40. 基于集合思维的1∕4音作曲技法:以不列兹《新婚的面容》为例∕钱仁平∥音乐艺术.2011.3.70-76
41. “线条”与“色彩”的有机结合:民族器乐曲《火祭》分析∕侯太勇∥音乐艺术.2011.3.97-107
42. 舒曼管风琴作品《六首巴赫主题赋格曲》研究∕韦辉∥音乐艺术.2011.3.108-115
43. 卡特时间性创作思维主导下的结构生成技术:以其五部弦乐四重奏为例(下)∕纪德纲∥天籁.2011.4.61-71
44. 林德伯格管弦乐作品《坎蒂加》变奏技法研究∕郑刚∥天籁.2011.4.72-81
45.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内乐作品在其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王永振∥天籁.2011.4.82-88+90+113
46.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曲式结构分析∕汪胜付∥天籁.2011.4.91-101
47. 解析阿尔贝尼斯《西班牙组曲》op.47节奏形态的民族性∕童彤∥天籁.2011.4.102-107
48. 音色音乐的早期探索:杨立青大型管弦乐《忆》的音色音响要素浅析∕周湘林∥音乐艺术.2011.4.82-91+5
49. 论利盖蒂《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微复调”技法与网状织体结构∕张哲∥音乐艺术.2011.4.92-100+5
50. 改编的诠释:以琵琶曲《夜深沉》为例∕董凌凡∥音乐艺术.2011.4.114-119+5
51. 与对位法对话的人:写于段平泰教授从教60周年之际∕杨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38-43
52. 《记忆的弦动》:梁雷、陈必先、邵恩、樊慰慈谈钢琴与民族乐队协奏曲的创作与诠释∕陈仰平;梁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44-50+103
53. 基于功能和声与调性思维的1/4音作曲技法:以艾夫斯《1/4音钢琴曲三首》为例∕钱仁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51-58+129
54. 用二胡书写的“四种字体”:温德青二胡协奏曲《痕迹之五》作曲技法分析∕孙晓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59-72
55. 数理的严谨与诗意的挥洒:布列兹《第一钢琴奏鸣曲》技法分析∕冶鸿德;康建东∥音乐研究.2012.1.73-81
56.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主题变形谱系及相关问题研究∕邵融∥中国音乐学.2012.1.131-140
57. 频谱音乐的1/4 音作曲技法:以葛瑞瑟《时间的漩涡Ⅰ》为例∕钱仁平∥音乐探索.2012.1.91-99
58. 从协和与不协和关系看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音乐审美指向∕张楠∥音乐探索.2012.1.100-104
59. 试析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中和弦结构的多样化∕彭浩宇∥音乐探索.2012.1.105-112
60. 对我深有影响的几个体验和一些创作想法∕梁雷∥人民音乐.2012.1.10-11
61. 心灵之窗: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评析∕徐文正∥人民音乐.2012.1.12-15
62.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音乐创作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郭小利;王耀华∥人民音乐.2012.1.16-19
63. 我作品中的新性格主义风格∕王斐南∥人民音乐.2012.1.35-38
64. 如何跨越作曲家与听众间的宽广鸿沟:从青年作曲家王斐南的“新性格主义”创作说起∕赵琴∥人民音乐.2012.1.39-40
65. 关于现代音乐的重新思考∕特瑞斯坦·米赫耶;温德青∥人民音乐.2012.2.38-39
66. 从三部交响曲看英国现代音乐的“保守”和“坚守”∕檀革胜∥天籁.2012.1.48-60
67. 陈其钢《五行·金》的创作思维与音响组织方式∕张一∥天籁.2012.1.61-73
68. 坎切利及其“祷告”系列作品∕赵哲亮∥天籁.2012.1.74-78
69. 数控节奏在高为杰音乐作品模仿式复调中的应用∕左佳∥中国音乐.2012.1.166-171+193
70. 简练形态下的复杂理念:从瞿小松作品和声形态看其创作思维与美学观∕李向京∥中国音乐.2012.1.179-184
71. 和声力学研究:“拍音论”为基础的“和声体”张力定量化分析∕冯勇∥音乐与表演.2012.1.52-60+159
72. 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中奏鸣曲式非常规布局的艺术表现功能∕张少飞∥音乐与表演.2012.1.61-68
73. 施捷《一小节系列: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观念及启示∕庞莉∥音乐与表演.2012.1.69-74
74. 王胜利歌曲创作中的“多元”手法解析∕赵斌∥音乐与表演.2012.1.75-80
75. 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刘康华∥乐府新声.2012.1.5-25+1
76. 和声技法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王萃∥乐府新声.2012.1.26-32+1
77. 那人·那歌·那方水土∕ 李吉提∥乐府新声.2012.1.; 33-35
78. 音乐的形式美与艺术符号价值——音乐分析表述方式的深层含义∕ 姚恒璐∥乐府新声.2012.1.; 36-46+193-194
79. “简约”中的幻觉现象:分析Michael Torke的《The Yellow Pages》∕林昶∥乐府新声.2012.1.47-60+194
80. 论音高组织核心的控制与离散: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音高组织观念及表现形态研究系列∕王进∥乐府新声.2012.1.61-71
81. 从持续音到静态和声:简约主义音乐风格产生的重要标志∕唐小波∥乐府新声.2012.1.72-77
82. 贾国平《孤松吟风》中的线化和声研究∕孙志鸿∥乐府新声.2012.1.78-83
83. 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侯太勇∥乐府新声.2012.1.84-89
84. 音程结构力的探索与实践: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音高逻辑解析∕魏明∥乐府新声.2012.1.90-97
85. 论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中的和声技法特点∕刘楠∥乐府新声.2012.1.98-110
86. 论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中的音高组织技术(上)∕康长安∥乐府新声.2012.1.111-118
87. 张千一音乐作品创作系列研究(十)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的研究∕胡净波∥乐府新声.2012.1.119-123
88. 核心音组的链接、衍展与聚合:姚恒璐《第二弦乐四重奏—交缘》的二重音高结构思维∕张宝华∥乐府新声.2012.1.124-132
89. 瓦格纳乐剧脚本中的悲剧性∕李婵;田可文∥乐府新声.2012.1.133-137
90. 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刘涓涓∥音乐研究.2012.2.77-85
91. 朱践耳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创作经验∕孙娟∥音乐研究.2012.2.86-98
92. 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魏扬∥音乐研究.2012.2.99-109
93. 第一版MGG“音乐分析”词条中文翻译∕[德]H·埃尔普夫∕陈鸿铎译∥音乐艺术.2012.1.117-120
94. 和声的定义∕陈中华∥音乐艺术.2012.1.121-125
95. 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 ∕王丹丹∥音乐艺术.2012.1.126-134
96. 音乐的“布局谋篇”:浅观修辞对音乐结构的作用∕潘安婧∥音乐艺术.2012.1.135-144
97.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色处理技术探微∕梁宝忠∥音乐艺术.2012.1.145-151
98. 从三部钢琴作品探贝多芬的“c小调情结” ∕张弛∥音乐艺术.2012.1.152-158
99. 肖邦前奏曲中的节奏多层性研究∕孟颖∥音乐艺术.2012.1.159-166
100. 擎秦风大旗 创秦韵新篇:在陕西民族器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乔建中∥交响.2012.1.45-47
101. 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对饶余燕先生之音诗《塞下曲》的研究∕ 程宝华∥交响.2012.1.48-52
102. 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明虹∥交响.2012.1.85-92
103. 布列兹早期创作中的序列结构思维分析:以《记谱法》第一首为例∕孙静∥交响.2012.1.99-101
104. 琵琶与乐队《明妃怨》的创作思考∕程长宁∥交响.2012.1. 114-117
105. 作为合奏课教师的指挥使命与训练思考∕侯颉∥交响.2012.1.138-141
106. 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刘锦宣∥乐府新声.2012.2.5-17+1
107. 民族乐器仿声音效的形象感和文化内涵:陈怡《五声》中弦乐技法与配器语汇应用的艺术追求∕郭新∥乐府新声.2012.2.18-33
108. 武满彻作品中的音高素材研究∕许志斌∥乐府新声.2012.2.47-51
109. 20世纪“新音乐资源”的重要开拓者:简论美国作曲家亨利·考埃尔的音乐思想与创作技法∕陈沛∥乐府新声.2012.2.52-57
110. 论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中的音高组织技术(中) ∕康长安∥乐府新声.2012.2.58-64
111.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管弦乐伴奏∕金宏兆育∥乐府新声.2012.2.65-70
112. 浅析电子音乐表演形式以及音乐与其结合的关系∕杨磊∥乐府新声.2012.2.71-76
113. 20世纪下半叶新疆交响音乐创作述论∕王宝龙∥音乐研究.2012.3.88-97
114. 布里顿十二音序列对位中的调性思维研究∕孙志鸿∥音乐研究.2012.3.98-108
115. “主体人格”之于音乐诠释与接受的方法论意义:对《为艺术,为爱情》三个演唱版本的批评性研究∕赵丽萍∥音乐研究.2012.3.109-115+87
116. 大漠漫卷西风去 于斑斓处听芳华:储望华交响乐《丝绸之路》的创作特色∕孔令伟∥人民音乐.2012.4.32-35
1. 中国和声对位教学百年∕杨通八∥人民音乐.2012.4.60-63
2. 关于当前民族器乐创作的若干思考∕刘文金∥人民音乐.2012.6.25-26+95-96
器乐理论与方法
1.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演奏诠释与美学追求∕张海敏∥交响.2012.1.135-137
2. 论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以钢琴表演教学为例∕周雪丰∥中国音乐学.2012.2.138-144
3. 西欧与中国小提琴演奏的对比和分析∕张强∥乐府新声.2012.2.167-174
4. “复古风格演奏”对当今西方器乐教学的启示∕尹浩杰∥人民音乐.2012.5.68-69
5. 小号演奏的动力生理机制及艺术要求∕傅义洁∥齐鲁艺苑.2012.1.43-44
6. 小提琴制作中对小提琴音色有重要作用的几个因素∕华天礽∥音乐艺术.2012.2.63-67
7. 小提琴音响评估方法研究∕吕林波、陈立功、陈新之∥音乐艺术.2012.2.68-73
8. 梅西安《乌鸫》中十二音风格之鸟鸣的演奏特征∕徐戈∥黄钟.2012.1.181-187
9. 革命时代的“里拉琴”:手风琴怎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物态象征∕汪义晓;熊承敏∥黄钟.2012.2.15-25
10.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版本研究∕胡思思∥黄钟.2012.2.173-179
11. 长笛合奏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严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157-161
12. 20世纪下半叶手风琴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单建鑫∥人民音乐.2012.9.42-45
13. 行为习惯与器乐演奏习惯研究∕吴樟华∥交响.2012.2.136-139
14.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管弦乐伴奏∕金宏兆育∥乐府新声.2012.2.65-70
15. 浅析电子音乐表演形式以及音乐与其结合的关系∕杨磊∥乐府新声.2012.2.71-76
16. 西欧与中国小提琴演奏的对比和分析∕张强∥乐府新声.2012.2.167-174
17.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邓黄河∥音乐探索.2012.3.79-81
18.长笛演奏中的呼吸训练∕徐静平∥音乐探索.2012.3.82-83
19. 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管弦乐伴奏(下) ∕金宏兆育∥乐府新声.2012.3.73-79
20. 试论不同历史时期小提琴作品的演奏特征∕乐维唐∥乐府新声.2012.3.169-172
21. 长笛演奏呼吸法∕朴美香∥乐府新声.2012.3.179-183
动态与信息
我院中国音乐思想史研修班正式开课
我院罗艺峰教授主持的“中国音乐思想史研修班”于2012年11月30日下午正式开课。此次课程研修班由我院音乐学系及罗艺峰工作室联合举办,招收我院在读研究生、青年教师约20人进行中国音乐思想史专业的学术训练与研修。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开设中国音乐思想史研修课程,内容包括中国音乐思想史文献、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的历史观、材料观、方法观以及若干研究个案的解读,涉及中国音乐思想的前史、中国音乐思想的范式、中国音乐思想的基本课题、中国音乐思想与传统学术、儒道释音乐思想的基本性格等问题。
谢宝莉、史晓眉获
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据省教育工委《关于表彰第11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的通知》,我院基础部谢宝莉、史晓眉提交的论文《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阈下高等艺术院校艺德教育的构建》获第11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该论文为史晓眉教授负责主持的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课题(2009)《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阈下高等艺术院校艺德教育研究》内容,课题于2011年9月结题,且论文已在核心期刊发表。此次获奖是我院政治理论教学科研又一重要突破。
本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59所高校选送了405篇论文参评。经组织专家认真严格评审,一等奖论文10篇,二等奖论文28篇,三等奖论文80篇。
人文社科信息
如何改进和端正学风
要改正和端正我们的学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敲门砖”,而是要学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人民。要明确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要明确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党所培养的公职人员,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明确了我们的事业,明确了我们的宗旨,学习目的才能明确。二是要始终有一颗平常心。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不要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目中无人。三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一个阳光心态。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可归纳为八个字,即“求实、求真、求深、求源”。再次,要提升学习能力。一是要提高阅读能力。要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要全面读、系统读,不仅要精读,还要读精。要把一本书读“薄”、读“烂”、内化于心,这就读懂了。二是要提高请教的能力。要甘当小学生,向人民群众请教,向同志请教,向上下级请教,不耻下问。三是要提高实践能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学会具体操作,更要学会总结提升。四是要提高思考能力。要把杂乱无章的东西通过大脑进行深加工,提出我们的主张、我们的见解。五是要提升动手能力。不管是学习、写文章,不管是说话、讨论问题,不管是干事、论理,都要既会动手,又会动脑,努力做到手、口、心协调并用,我们的学习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3日 刘家义 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在“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业已成为热门词汇之际,必须认真思考它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实现自觉与自信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历史血脉的延续。对传统文化的轻率否定意味着对自身文化血脉进行莽撞的切割,从而使文化成为无根的浮萍。而在对传统文化充分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将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实现仅寄希望于传统文化,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生,因此传统文化积极性的发挥必须摆脱消极性的制约,必须从消极性的制约中摆脱出来;又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享一个“苹果的内核”、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衍生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故而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不是对立面,两者之间不是相互否定、相互排斥,而是一种思想体系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这种同质性导致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方面无法承担对消极方面的否定、无法担负起对传统文化扬弃的任务,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化蛹为蝶、推陈出新,而这一任务的完成,有待于强大的、先进的文化血脉的注入和指导。
(摘自《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 孙燕青 文)
建设性后现代美学艺术的新取向
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现代工业文明因着它的不可持续性而日渐式微,相应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为艺术而艺术”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也暴露出它的局限进而陷入困境,最终失去方向感,导致艺术的终结。作为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其现代艺术的反叛,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美学艺术不乏宝贵的洞见。但其对“解构”的迷恋使其滑向虚无主义,最终走向自毁。无论现代主义也好,还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也好,都是拒绝担荷意识,拒绝美的,大自然与生态之美也统统是在它们的视野之外的。这样一种艺术显然是与正在来临的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的,因此时代呼唤新的美学,新的艺术—一种能够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美学艺术。当代西方日益兴起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显示的新取向,特别是它对建设性与创新性的强调,对美和自然美的高扬,对意义和归属感的追求,对艺术家社会——生态责任的担荷意识的标举以及对重建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不懈努力,对于我们立足中国现实构建这样一种新的美学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樊美筠 文)
新书推荐
1. 弦动华章 / 岳洪治著 J6-01/R23(M)
2.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 J6-4/Z68(Y)
3.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 J6-53/X44(Y)
4. 音乐家不曾忘却的记忆/杨洁明著 J6-53/Y27(J)
5. 中国当代音乐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著 J60/N17(J)
6. 人的音乐性/(英)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著 J60-05/B152
7. 音乐人类学的视界/ 管建华编译 J60-05/G82(J)
8. 陕西出土音乐文物/ 方建军 J60-053/F27(J)
9. 音乐批评学 / 明言著 J605/M77(Y)
10. 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器乐卷)/ 贺锡德编著 J605.2/H35(X)
11. 真诚 高雅 纯挚/ 杨立青著 J605.565/Y28(l)
12. 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美)斯蒂芬·布鲁姆(Stephen Blum) J607-53/B158
13.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洛秦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J607/L99(Q)
14. 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 J607.215-53/Z68(Y)
15. 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 / 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课题组编著 J607.215/Z68(Y)
16. 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 / 伍维曦著 J608/W94(W)
17. 当代俄罗斯音乐家访谈录/(俄)根·齐平著;焦东建,董茉莉译
J609.91/ч.12
18. 琴系中华 / 梁想著 J609.92/L49(X)
19. 共和国音乐史/ 居其宏著 J609.27/J84(Q)
20. 视唱练耳(二) / 刘永平编著 J613.1/L76(Y)
21. 音乐的读与写 /(匈)爱尔佐波特·索妮著;高建进译 J613/G25(J)
22. 崔炳元作品选集 J641/C92(Y)
23. 云南回声 /刘晓耕作曲 J642.53/L75(X)
24. 中国艺术歌曲选(1920-1948)(第四卷上、下册)/冯康主编J642.5/R23(m)
25. 中国艺术歌曲选(1967-1977)(第六卷上下册)/韩再恩主编 J642.5/R23(m)
26. 京调风琴谱(简谱) J647.42/J72
27. 萨克斯管二重奏曲选(分谱) /李满龙编 J647.646.2/L33(M)
28. 钢琴时尚发布 / 张征,陈小龙主编 J647.41/Z36(Z)
29. 何松演奏客家筝曲 / 何松整理;陈潇儿记谱 J648.32/H32(S)
30. 男高音咏叹调 /尚家骧,邓映易译配;邓欣欣编辑整理 J652.42/R23(M)
31. 外国歌剧曲选 (第二卷)(上册) / 朱振山主编 J652.42/R23(m)
32. 外国艺术歌曲选 (19世纪)(第四卷上册)/ 颜蕙先主编 J652.5/R23(m)
33. 迈阿密月亮(单簧管与钢琴)/ J.BUERIS J657.14/B162(E)
34. 爱之圆舞曲/ 莫什科夫斯基 J657.418/M513
35. 随想圆舞曲(附分谱) / L.Mayeur J657.148/M487(Y)
36. 24首练习曲/ H.Lazarus J657.141/L458(Z)
37. 奏鸣曲三首(分谱)/ Enesco 艾斯库 J657.215/E251
38. 钢琴四手联弹经典曲选(二) / 盛原编 J657.41/S51(Y)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