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5期(总第83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民族音乐
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
区域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区域音乐"概念有狭义、一般意义和广义三种不同层面的理解。"区域音乐"之中包含着原生性区域音乐、次生性区域音乐和新生性区域音乐三种不同成分,它们的区域属性有强有弱,各不相同,区域音乐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乡土性与都市性这"四对两极变量"的探讨而揭示区域音乐的地方属性。同时,笔者认为这个"四对两极变量"考察维度应该成为区域音乐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处。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孟凡玉 文)
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
——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中理解音乐,经过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术渲染,渐已成为一种治学方法。笔者认为,对音乐的文化解释是多元性的。以音乐人类学视野切入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拓展其学理意义,从音乐行为角度入手进行学理探索则有利于在具体研究中更全面、更完整地解读民族音乐及其民俗文化
(摘自《音乐探索》2012年第2期 杨曦帆 文)
音乐教育
中国本土“乐教”哲学与民间“乐教”传承
——兼议古代“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当代续接
当下从学科建设角度提出的"中国音乐教育史"研讨,为民间"乐教"传承文化的历史寻觅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即中国本土"乐教"哲学思想与民间"乐教"传承文化的续接关系之学术空白值得深究。从中国宇宙观出发的"乐教"动力追索带来两个重要启发:1.中国古代"乐教"哲学观念一直在民间"乐教"活动中承传;2.当今"后现代"强调的"多元化"或"跨学科"等教育理念,历来是中国古代"乐教"哲学和当下民间"乐教"事实以一贯之"多元一体"的本土文化特点。本文指出,中国"乐教"哲学与民间"乐教"传承"多元培育"方略与事实,是"中国音乐母语主体建设"的重要历史学脉。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3期 周凯模 文)
音乐批评
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理论研究
全文分为历史巡礼、成就归纳、问题总结三个部分。音乐批评的实践离不开批评理论的支撑,从理论上讲,凡以实践为价值实现的学科,均有其内在理论作为学理支撑。但是,也有人认为:音乐批评是一门实践学科,学科理论质素缺乏(甚或没有)。由于这种"心理定势"的"作祟",导致我们的音乐实践中,长期存在着对这个学科重"用"(批评实践)、不重"养"(学理建设)的问题。批评实践不能缺乏批评理论支撑,大力发展音乐批评理论学科,对于音乐批评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繁荣与发展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明言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 吹黄钟之律 引昆仑巨响:王光祈与中国音乐文献学∕孙晓丽∥音乐探索.2011.3.3-6
2. 肖邦多重人格的解构∕郑玉章;钱芳∥音乐探索.2011.3.57-60
3. 被禁唱的领袖颂歌:建国初期对《毛泽东之歌》的批判∕冯春玲;冯长春∥音乐探索.2011.3.87-90
4.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及当代启示∕屠锦英∥音乐研究.2011.5.58-65+106
5. 乐籍体系的创承与传播机制∕郭威∥音乐研究.2011.5.66-80
6. 沈心工乐歌教材览释∕孙小钧∥齐鲁艺苑.2011.6.30-34
7. 《楚辞》音乐文献中的乐舞、乐器、乐歌∕陈岸汀∥天籁.2011.3.26-38+99
8. 魏晋南北朝黄门乐考∕杨唯伟∥天籁.2011.3.39-43+68
9. 四十年代在华西人与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以高罗佩、毕铿、库特纳为例∕宫宏宇∥天籁.2011.3.53-64+83
10. 曾志忞的人生三部曲∕程美;孟维平∥天籁.2011.3.65-68
11. 京西古幡乐的演奏人员、方式及乐器曲目构成∕韩同春∥民族艺术研究.2011.5.31-36
12. 伟大的李斯特:200周年诞辰纪念∕赵晓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1-5
13. “房中乐”是什么?∕漆明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30-35
14. 古越国音乐研究的新突破点:无锡鸿山越墓的发掘∕朱国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44-49
15. 《忽略与误读》:以刘天华、阿炳为例∕李岩∥人民音乐.2011.10.32-35
16. 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维勒莱:马肖《命运的治疗》中的维勒莱“女士,毫无保留靠近你”∕梁雪菲∥乐府新声.2011.3.72-79
17. 身体流亡 精神返乡:论阿沃·派尔特《约翰受难乐》的“回归” ∕班丽霞∥音乐与表演.2011.4.15-23+195
18. 一篇描述14世纪意大利流行音乐体裁的匿名文献(下)∕林敬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65-68+105
19. 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音乐史料∕徐元勇∥音乐探索.2011.4.42-49
20.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熊晓辉∥音乐探索.2011.4.85-90
21. 宣化辽墓乐器与乐种图像的音乐学释读∕胡小满;邢洁∥中国音乐学.2011.4.78-83
22. 西周丧葬仪式禁乐、作乐论争辨析∕李卫∥中国音乐学.2011.4.84-90
23. 18世纪弗兰切斯科·比安基尼的“三面里拉琴”的音乐史研究∕兹德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顾兴立∥中国音乐学.2011.4. 101-108
24. 寻找全新的自我存在:韩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展望∕ 吴姬叔;陈乃良∥中国音乐学.2011.4.109-118
25. 从一个侧面谈时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汪毓和∥黄钟.2011.4.9-12
26. 亥革命对现代中国音乐的影响∕冯效刚∥黄钟.2011.4.13-20+40
27.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冯春玲;冯长春∥黄钟.2011.4.21-26+50
28. 辛亥革命前后的音乐观念∕项筱刚∥黄钟.2011.4.27-33
29. 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田可文;李俊∥黄钟.2011.4.34-40
30. 从革命军中一哨兵到音乐改良掌舵人:辛亥革命与萧友梅的音乐生涯∕居其宏∥黄钟.2011.4.63-72
31. 马勒百年祭∕孙国忠∥黄钟.2011.4.129-143
32. 《谭小麟研究之研究》:补遗与更新:为纪念谭小麟先生百年诞辰而作∕钱仁平∥黄钟.2011.4.148-156+160
33. 聂耳死因的调查及郭沫若的墓碑文∕向延生∥黄钟.2011.4. 157-160
34. 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郑花顺;徐海准∥黄钟.2011.4.168-175+183
35. 历史上朝鲜对中国音乐的接受与变迁∕赵维平∥黄钟.2011.4.176-183
36. 释“缠头”∕孙民纪∥黄钟.2011.4.184-190+227
37. 荆楚古音遗韵考∕黄中骏∥黄钟.2011.4.203-214
38. 浙江临海“宋·大晟应钟”及其研究∕李幼平∥黄钟.2011.4.238-242+283
39. 章丘洛庄编钟的音乐学研究∕王清雷∥黄钟.2011.4.243-256
40. 《律吕精义·乐器图样》读札∕方建军∥黄钟.2011.4.257-260
41. 对保存于韩国史料中之唐乐的考察∕朴恩玉∥黄钟.2011.4.315-322
42. 有关德文文献中的中国音乐研究∕曾金寿∥黄钟.2011.4. 330-339
43. 应侯钟的音列结构及有关问题∕方建军∥音乐研究.2011.4.45-47
44. 古典的,还是经典的?:个必须由中国音乐学者自己解答的问题∕周勤如∥音乐研究.2011.4.66-76
45. 江文也与厦门∕曹国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47-55
46.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绪论部分(节选)∕托马斯·克里斯坦森;任达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149-160
47.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基本类型∕郑俊晖∥乐府新声.2011.4.99-102
48. 关于舒伯特小组与舒伯特的关系探究∕黄键∥乐府新声.2011.4.103-107
49. “樂”之本义与祖灵(葫芦)崇拜∕刘正国∥交响.2011.4.5-17
50. 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音乐分析范畴∕宋方方∥交响.2011.4.38-44
51. 康有为《列国游记》西方音乐史料发凡∕金亚迪∥交响.2011.4.74-77
52. 从《酉阳杂俎》看唐代音乐∕王小盾,潘玥∥音乐艺术.2011.3.23-30
53. 重庆大同乐会考(下)∕冯雷∥音乐艺术.2011.3.40-48
54.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印刷盛行的背后∕夏滟洲∥音乐艺术.2011.3.116-123
55. 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李岩∥天籁.2011.4.6-15
56. 康有为《列国游记》之西乐观念发凡∕金亚迪∥天籁.2011.4.16-20+121
57. 中国古代音乐史:你应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对学科性质兼及构建视野问题的思考∕王洪军∥音乐艺术.2011.4.16-21+4
58. 《清稗类钞》中的音乐史料:兼论民族音乐学观念与音乐历史文献解读∕臧艺兵∥音乐艺术.2011.4.55-61+5
59. 宋代笔记中音乐学术考辨文献的史料价值:兼及考察《霓裳羽衣曲》在后世的流传∕曾美月∥音乐艺术.2011.4.62-72+5
60. 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的盲人音乐教育:以安格妮丝·郭士立、穆瑞为例∕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104-110
作曲理论
1. 方整性结构内的非方整性划分:约翰·凯奇《金属第一结构》中节奏动机的组织原则(上) ∕郭新∥黄钟.2011.1.25-33
2.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Ⅻ-ⅩⅣ公式化序列创作初探∕冯欣欣∥黄钟.2011.1.34-47
3. 莫里斯·奥阿纳音块技术初探∕刘奇∥黄钟.2011.1.48-56
4. 20世纪协奏曲中交响性因素的渗透:兼及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中的交响性∕杨正君∥黄钟.2011.1.57-62
5. 节奏的组织与结构:里姆《小品》中节奏的分析∕刘丁∥黄钟.2011.1.63-74+91
6. 论肖斯塔科维奇对奏鸣-交响套曲的革新∕刘洁∥黄钟.2011.1.75-78
7. 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的自我跃迁:“命运”交响曲指挥的艺术再现∕周进∥黄钟.2011.1.144-157+202
8. 阿诺德·勋伯格年谱∕郑英烈∥黄钟.2011.1.167-174
9. 楚祭祀仪式的音乐化重现:谭盾《九歌》与楚祭祀仪式的对应关系研究∕吴霜∥天籁.2011.1.101-108
1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林苗∥天籁.2011.1.109-116
11.弹挑扫拂绞 嘈切错杂弹:论琵琶独奏曲《秋蝉》的创作∕梁文曦∥天籁.2011.1.117-120
12.高平《钢琴协奏曲》中支声手法研究∕贾瑶∥中国音乐.2011.1.96-107+112
13.动机·风格·灵魂:阿沃·派尔特早期创作中的“巴赫” ∕班丽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13-20
14.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李鹏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105-111+134
15.理论与实践并存 专业与职业共融:写在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之后∕王自东∥人民音乐.2011.2.52-53
16.厚学重教 正本清源: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述评∕诺亚∥人民音乐.2011.2.54-55
17.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创作研究∕冯季勇∥交响.2010.4.51-54
18.多元音乐语境下的传统音乐思维发展:室内乐《土·皮赋》音乐的文化解读∕王安潮∥交响2010.4.55-62
19.影视剧《红楼梦》音乐的特色∕吴延∥交响2010.4.63-69
20.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钱亦平∥音乐艺术.2011.1.150-174
21.叶国辉《森林的祈祷》的启示: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李吉提∥音乐艺术.2011.1.175-183
22.罗忠镕的艺术歌曲创作∕吴春福;王颖∥人民音乐.2011.4.25-29+96
23.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的宏观视野∕乔邦利∥中国音乐学.2011.2.45-51
24.简约主义音乐创作技法之“附加过程”研究∕唐小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12-118
25.论泽纳基斯作品《Metastaseis》的线性音响形态∕靳竞∥黄钟.2011.2.3-14
26.阿沃·帕特《约翰受难曲》创作技法与宗教思维研究∕许琛∥黄钟.2011.2.15-24
27.从有机的音高结构到多变的音响组织:析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第一首∕刘涓涓∥黄钟.2011.2.25-34
28. 方整性结构内的非方整性划分:约翰·凯奇《金属第一结构》中节奏动机的组织原则(下) ∕郭新∥黄钟.2011.2.35-45
29.“一基三阶”教学模式的延伸与适应性调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教学及其与《曲式学》课程的接轨∕张璟∥黄钟.2011.2.150-155
30.社会实践是检验我国现代音乐创作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从审美实践范畴的角度探索建构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评价标准∕叶松荣∥人民音乐.2011.4.34-37
31.对当前我国歌曲、歌剧创作中的几点认识∕骆季超∥人民音乐.2011.4.38-39
32.谈谈音乐学视域下的和声对位教学问题∕于润洋∥人民音乐.2011.4.50-51
33. 把握时代中心 坚持继承创新:当下音乐创作漫谈∕徐沛东∥人民音乐.2011.2011.5.27-29
34.大破大立 厚积薄发:赏大提琴协奏曲《天上青海》,谈张豪夫音乐创作思想∕蔡梦∥人民音乐.2011.5.36-39
35.“微变奏”导论∕顾之勉∥人民音乐.2011.5.76-79
36.库夏科夫早期巴扬作品创作特征解读∕何巍∥人民音乐.2011.5.84-86
37.艾夫斯《未被回答的问题》的结构思维与叙事策略∕王旭青∥音乐研究.2011.3.101-108
38.利盖蒂《音乐探索》及“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上) ∕ 王自东∥音乐研究.2011.3.116-118
39. 里盖蒂的调式和声语言特征:以里盖蒂创作于匈牙利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例∕张有川∥天籁.2011.2.77-87
40.《炎黄风情》和声技法研究∕朱培宾∥天籁.2011.2.88-101
41.浮士德的精神:浅谈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韩冰∥天籁.2011.2.102-109
42.对位与对位教学理念∕张韵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22-27
43.武满彻和声技法中的传统因素∕王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68-79+110
44.中世纪分解旋律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人文精神∕黄承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80-91
45.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施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99-110
46.频谱音乐配器运用中的模糊原则∕肖武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2.123-133
47.交响音诗《枫桥夜泊》创作特色∕姜万通∥乐府新声.2011.2.5-8
48.淡彩水墨典雅神韵——《枫桥夜泊》管弦乐法分析∕刘晖∥乐府新声.2011.2.9-10
49.融汇贯通 言简意赅:徐振民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徐维雅∥乐府新声.2011.2.11-14
50.论相位∕顾之勉15-19
51. 论弦乐四重奏《白毛女》主题-动机的贯穿及变形手法∕王虎;张宝华∥乐府新声.2011.2.20-24
52. 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七)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的研究∕胡净波∥乐府新声.2011.2.25-29
53. 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中期作品中的基本结构成分研究∕王硕∥乐府新声.2011.2.30-34
54.最动人心弦的美丽与忧伤:解析拉威尔的《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吕威霖∥乐府新声.2011.2.35-39
55.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刘旭娜∥乐府新声.2011.2.40-48
56. 森然的古典气质 悠然的浪漫情怀:勃拉姆斯《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主题素材研究∕赵亮;胡娉∥乐府新声.2011.2.49-55
57.普罗科菲耶夫《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半音化技法∕唐勇∥乐府新声.2011.2.56-58
58.论析《台湾民歌六首(女高音与钢琴)》多声形态构成要素∕马颂民∥乐府新声.2011.2.96-101
59.第十章 融合以及大师的技术(节选) ∕格林·伊丽莎白(美)马克·吉伯森(美) ∕杨又青 译∥乐府新声.2011.2.117-122
60.戴维斯《第六交响曲》音高材料布局的结构特征∕孙玥∥乐府新声.2011.2.226-233
61.思索死亡的精神之—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死亡情结”之解析∕李晶∥交响.2011.1.63-67
62.谭小麟《小路》的多声技法运用研究∕颜胤盛∥交响.2011.1.68-72
63.韦伯《邀舞》的标题形象及意义∕李文正∥交响.2011.1.73-76
64.论奏鸣曲式的异化发展: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04-110
65.《炎黄风情》复调技法研究∕朱培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18-127
66.阮曲《蓝关雪》的音乐内涵与创作特点∕宁海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28-132
67.“全球化”:相互依赖性和棘手性当代作曲家和音乐家现状分析∕圭特·克莱宁;曾金寿∥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86-189
68.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杨薇∥音乐探索.2011.2.85-88
69.神圣简约主义十二音序列音乐:约翰·塔文纳《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写作手法分析∕郭龙∥音乐探索.2011.2.91-96
70.郭元《管涌Ⅰ》技法解析∕蒋伟∥音乐探索.2011.2.97-100
71.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许志斌∥音乐与表演.2011.2.83-95+178
72.布鲁斯音级可动观念的技术实践及其结构功能:以约翰·科里利亚诺铜管乐合奏《音乐号角》为例∕杨红光∥音乐与表演.2011.2.96-105+178
73.倒影对位研究:兼及逆行对位、逆行(倒影)模仿技术的进一步探讨∕徐孟东∥音乐艺术.2011.2.6-12+4
74.音色的结构作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尹明五∥音乐艺术.2011.2.13-21+4
75.皮埃尔·乔得洛斯基《对话/自省》的声音组织及结构形态初探∕邵青∥音乐艺术.2011.2.22-27+4
76.简约其形,创新其思:黄自《天伦歌》的音乐语言及其结构逻辑∕汪晓庆;王瑞∥音乐艺术.2011.2.28-33+4
77.从聂耳日记看其音乐创作的乡土因缘和传统回归∕杨民康∥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3.44-48
78.当代音乐创作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以王志信的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为例∕杨宝玲∥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2.45-47
79.布里顿无调性对位探析∕孙志鸿∥齐鲁艺苑.2011.2.21-23
80.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模式及反思∕施一南∥人民音乐.2011.6.25-27
81.虚幻的“主流”∕瞿小松∥人民音乐.2011.6.28-31
82.“文革”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汪海元∥人民音乐.2011.6.32-35
83.词曲若流水 中西合珏壁:浅析陈怡《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征∕任怡∥人民音乐.2011.6.36-39
84.现代音乐分析视角下的三首山东民歌结构解析∕李如春∥齐鲁艺苑.2011.1.12-16
85.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的中心和音技术探析:以《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宫富艺∥齐鲁艺苑.2011.3.12-18
86.大家风范 不拘一格:漫议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朴东生∥人民音乐.2011.7.20-21+95-96
87.音高的算法生成与结构对应∕申涛∥黄钟.2011.3.79-89
88.钟信明《第二交响曲》的材料运用∕肖武雄∥黄钟.2011.3.90-96
89.感悟人生 出神入化:张大龙竹笛协奏曲《飘》的艺术特色∕ 蔡梦∥黄钟.2011.3.97-108
90.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陈铭志《序曲与赋格曲集》中序曲与赋格的关系探讨∕伍润华∥黄钟.2011.3.109-117
91.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踏板旋律”研究∕郑刚∥中国音乐学.2011.3.106-111+126
92.十二音序列中的对称轴与和弦结构:以威伯恩《第一号康塔塔》(Op.29)第一乐章为例∕王晓宁∥中国音乐学.2011.3.112-118
93.长笛曲《夕阳箫鼓》曲体结构与意象表现:兼及改编民族器乐曲的几个问题∕高秦平∥音乐与表演.2011.3.65-70+133+170
94.“用音乐反映他的时代”:斯克里亚宾音乐观念的历史成因探微∕宋莉莉∥音乐与表演.2011.3.71-76+170
95.西方音乐的遗传基因:论巴赫动机的多风格应用∕谢福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65-78
96.虚幻的“主流”(全文登载) ∕瞿小松∥中国音乐.2011.2.21-30
97.融入传统 回归平常:瞿小松室内乐《离梦》研究∕李向京∥中国音乐.2011.2.80-88+97
98.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以钢琴作品《幽默曲》为例∕王晓云∥中国音乐.2011.2.117-122
99.衔接传统 探求未来:斯克里亚宾交响诗《普罗米修斯》音乐分析∕徐平力∥中国音乐.2011.2.152-160
100. 和声与复调学科的教学探索及发展趋向∕刘诚∥中国音乐.2011.2.164-167+201
101. 三维音乐参数∕肖武雄∥中国音乐.2011.2.213-219
102.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终曲和声与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何宽钊∥音乐研究.2011.4.65-81
103. 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的和声技法及其创新∕刘冬云∥音乐研究.2011.4.82-90
104. 利盖蒂《音乐探索》及“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下) ∕ 王自东∥音乐研究.2011.4.91-100
105. 斯特拉文斯基和声语言及配器风格研究∕冯季勇∥交响.2011.2.79-81
106. 陈歌辛“时代曲”创作特征探析∕孙淑平∥交响.2011.2.82-86
107.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许蕾∥交响.2011.2.112-114
108. 巴赫《恰空舞曲》的分析与演奏∕张志英∥交响.2011.2.115-120
109. 植根西北民间音乐 发展民族复调技法:饶余燕学术成果和教育艺术的历史研究∕王安潮∥交响.2011.3.79-83
110. 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角色分析∕陈春华∥交响.2011.3.129-131
111. 大家风范 不拘一格:漫议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朴东生∥人民音乐.2011.7.20-21+95-96
112. 自由对题的飞翔空间:赋格写作研究之二∕李忠勇∥音乐探索.2011.3.94-103+134
113. 咏叹调《人们已经睡了》的音乐特征探析∕彭剑萍∥音乐探索.2011.3.110-112
114.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拼贴式结构特征∕江琳∥音乐探索.2011.3.113-116
115.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樊祖荫∥音乐研究.2011.5.5-24
116. 论陈田鹤20世纪3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居其宏∥音乐研究.2011.5.25-39+57
117. 约翰·亚当斯《灵魂升华》的“后简约主义”创作技法研究∕ 唐小波∥音乐研究.2011.5.40-47
118. 面对经典音乐作品的三种诠释∕修海林∥音乐研究.2011.5.101-106
119. 为现代民族室内乐 营造新的音响世界:“金豈组合”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评析∕王安潮∥人民音乐.2011.9.28-31
120. 二胡曲创作中移植手法的思考与展望∕金萾;宋国生∥人民音乐.2011.9.32-35
121. 现代新音色表现特征∕何清涛∥齐鲁艺苑.2011.6.19-23
122. 丹第交响变奏曲《伊斯塔尔》的倒装变奏手法分析∕戴娱∥齐鲁艺苑.2011.6.24-27
123. 施尼特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和声研究∕刘文平∥天籁.2011.3.69-76
124. 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交响)协奏曲(Op.125)》的结构特征∕杨正君∥天籁.2011.3.77-83
125. 卡特时间性创作思维主导下的结构生成技术:以其五部弦乐四重奏为例∕纪德纲∥天籁.2011.3.84-99
126. 论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艺术特征∕李晓燕∥天籁.2011.3.100-109+114
127. 抗战歌曲创作特点新探∕万梅红∥齐鲁艺苑.2011.6.35-38
128. 只有中国作曲家才能担负并完成建立中华乐派的使命:第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发言∕卞祖善∥福建艺术.2011.6.19-21
129. 第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吴思福∥福建艺术.2011.6.22-24
130. 古音亦作时代曲:谈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施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25-29
131. 冼星海《古诗十首》创作研究∕胡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63-71
132. 欸乃一声山水绿:冼星海艺术歌曲《渔父词》的“民族风格”分析∕黄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72-79
133. 伤别处,音尘绝:冼星海艺术歌曲《忆秦娥》分析∕刘沁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80-85
134. 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和声思维研究∕檀革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117-128
135. 由“拿来主义”看罗奇伯格《第二交响曲》∕杨珽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129-136
136. 经过新音乐实验的元点走向中国文化实质的探索与实践:论“新潮”音乐及当代音乐创作的方向∕王萃∥中国音乐.2011.3.91-95
137. 音乐“留白”使“洋”声传古韵:刘庄《风入松》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法的整合∕郭新∥中国音乐.2011.3.96-108
138. 罗忠镕《钢琴曲三首》分析∕张忠平∥中国音乐.2011.3.109-114+220
139. 权吉浩三∥中国音乐.2011.3.1部作品的京剧风格与创作技法初探∕任丹丹∥中国音乐.2011.3.157-172+198
140. 翔舞的音色:《翔舞于无极之野:为长笛与钢琴》之音色运用解析∕马玉峰;王明怡∥中国音乐.2011.3.182-186
141. 交响音诗《枫桥夜泊》创作特色:主题材料的引伸与展衍∕姜万通∥乐府新声.2011.3.5-8
142. 融汇贯通 言简意赅:徐振民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下)∕徐维雅∥乐府新声.2011.3.9-16
143. 从2011回望:中国现代音乐杂谈(之二)∕李吉提∥乐府新声.2011.3.17-19
144. 郭祖荣的交响思维研究:以《第九交响曲》为例∕檀革胜∥乐府新声.2011.3.20-28+242
145. 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八)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胡净波∥乐府新声.2011.3.29-35
146. 希纳斯特拉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主题形态特征∕张一∥乐府新声.2011.3.36-43
147. 史蒂夫·莱赫的简约主义音乐初探∕朴英∥乐府新声.2011.3.44-46
148. 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中期作品中的基本结构成分研究∕王硕∥乐府新声.2011.3.47-49
149. 浅谈门德尔松几首《无词歌》的创作及其 “隐性”奏鸣曲式特征∕周凌宇∥乐府新声.2011.3.50-54
动态与信息
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通知
陕西是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甚为丰厚之地,信天游和许多红色民歌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近六十年来,对陕北民歌无数研究者已经做过民俗学、文艺学、社会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为了将优秀陕北民歌、包括红色民歌和新创民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推展到世界和当代各种文化活动及学校教育中。经研究决定:拟于2012年12月8—9日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第二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会期两天。会议论题范围:“民歌翻译的美学研究”、“民歌翻译理论建设问题”、“民歌译介作品推介研究”、“优秀民歌作品选译”(各语种)等。会议拟邀请我国翻译界知名专家、教授和音乐学家来陕参加此次盛会,还将组织相应文化考察,欣赏陕北民歌手和专业歌唱家的演唱,聆听学院作曲家创作的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并将优秀论文和译作出版专集。
地址: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西安音乐学院基础部
联系人: 马老师 029-85246315,18966830316
邮箱:996804369@qq.com
首家音乐孔子学院落户丹麦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签字及揭牌仪式,于丹麦当地时间2012年 6 月 16 日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演奏厅隆重举行。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丹麦文化部长 Uffe Elb k、中国驻丹麦大使李瑞宇、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院长Bertel Krarup 等嘉宾出席庆祝会并致贺词。此次签字及揭牌仪式也是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访问丹麦期间的一件有影响力的音乐文化交流盛事。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是由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的以音乐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为配合国家汉办向全球推广中国音乐的文化战略,专门成立了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致力于专业、系统地向全球推广中国音乐文化的工作。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致辞中表示,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以音乐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这是孔子学院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丹麦文化部长Uffe Elbφk在致辞中表示,音乐孔子学院的成立不仅对中丹两国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中丹人民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渠道。在庆典仪式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的演奏家刘月宁、章红艳、乔佳佳以及优秀学生宁方亮、苏雅菁、戚望、杨一晨等演出了中丹两国优秀经典作品;来自丹麦皇家音乐学院
的代表队演出了中国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小提琴独奏、鼓乐齐奏等节目,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和完美的表现赢得在场嘉宾们的强烈共鸣和经久不息的掌声。
张宁佳“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及中国作品
演唱音乐会”举行
2012 年6 月25 日,张宁佳“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及中国作品演唱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张宁佳是我院声乐系教授、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8—1989 年随金铁霖先生学习声乐,1994 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大专班,师从朱以为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为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军人物。新世纪后跟随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学习音乐,逐渐将多年的戏曲演唱功底和声乐演唱相融合。音乐会上,张宁佳演唱了《杏花天影》、《阳关三叠》、《佳节思亲》、《嘉陵江上》、《望乡词》、《断桥遗梦》、《黄河怨》、《女儿歌》、《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曲。在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和中国作品的演唱上,显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演唱风格。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国发展离不开中国政治在其中的作用,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人民民主既是国家的形态,也是国家的目标。它多维度地定义和规范着国家的结构、运行与发展,从而使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生活既遵循民主与现代化要求,又遵循中国的自我意志。只要中国能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以人民民主为取向,时刻保持政治与经济的有机互动,自觉地进行政治建设,推进民主发展,中国的未来发展不仅不会引发政治问题,相反还能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系中获得有效的动力和保障。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完全迈入现代化的轨道,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二是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现代性,而且其本质上是开放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否则,中国是不可能创造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的。
(摘自《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林尚立、赵宇峰文)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形态与四大艺术范畴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像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老子、庄子、杨朱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明德合圣与节文合序分属事象和性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背景是原本下沉的祖先神反而天界彼岸提升。明德合圣之美包括圣境、乐教和制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心境情性相关,展现为从自由理想状态到情感的规范教化再到人性极度枯萎的过程;节文合序之美包括礼文、治事、实利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展现为生活从高度形式化的自由状态到功利内容的人工伪饰再到实利追求完全裸露的过程。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与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来自人德的文质和兴象重“实”,为实象;来自天道的形神和意境重“虚”,为虚象;形神来源于全性合生之美,属于虚象中的“身像”;意境来源于流观合化之美,属于虚象中的“物象”;文质来源于节文合序之美,属于实象中的“事象”;兴象来源于明德合圣之美,属于实象中的“性象”。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他们相互关联和渗透。
(摘自《烟台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邹华文)
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
文艺美学相比于文化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的回答当下文学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艺术创造的品位提升和视觉文化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对当代传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规律、艺术价值的研究正是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因此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延展。当代文艺美学应不止于对当代文化现象作出深刻揭示与全面阐释,而应更加致力于对文学与艺术内在审美经验上的共通性做出理性分析和深度建构,从而适应并引导当代审美文化。文艺美学对文学艺术之共同审美特征的关注,将是相对于传统艺术的传媒艺术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随着文艺美学建构工作的深度发展,当代美学的思维向度和理论资源必须也随之加以调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一体化的思想,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有别于形式逻辑抽象性的审美抽象;同时在体系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种以范畴为核心的超越个人形式的流动形态,这些都是建构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资源。但同时也必须对西方现代美学加以借鉴,对当代审美现实加以关注,以寻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中国美学新形态。 (摘自《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张晶 文)
关于“文化育人”的若干思考
“文化育人”是一种创新型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塑造高校精神基础和保证。新疆高校把握“文化育人”的内涵,应从“文化育人”与“国际视野”“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培养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人才。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同“三股势力”言行作坚决的斗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的前途命运、同学校的振兴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大学精神来建构“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新疆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树立“思想育人”、“创新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的“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使新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科学精神,树立为国奉献之志,把握人生正确的方向,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着眼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建设和谐、繁荣、富裕新疆的推动者和新疆现代文化的播种者。新疆高校“文化育人”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多元文化中吸取美德,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服务。
(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梁超 文)
新书推荐
1. 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赵岩主编 J6-4/Z49
2. 振兴广东汉乐文集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编 J607.265/B44
3. 普庵咒音乐 / 陈松宪 著 J608.2/C47(S)
4. 泉州南音艺术 / J607.257/Q94
5. 重刻恭简公志乐(一函六卷)/韩邦奇撰/清刊本 J609.09/H15(B)
6. 维摩诘经折衷疏(三、四卷) J609.09/W47(M)
7. 度曲须知(一函四册)/ 沈宠绥(明) J609.09/S42(C)
8. 琴粹四卷(琴学丛书之一共十一卷) / 杨宗稷撰/
凤鹤琴斋刊本 J609.09/Y29(Z)
9. 琴学问答 / 杨宗稷 著/ 舞胎仙馆藏本 J609.09/Y29(Z)
10. 旋律学 / (奥)托赫(E.Toch)著 / 顾耀明译 J614.6/T736
11. 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 / 管林编著 J616/G82
12. 陕北道情艺术 / 樊奋革编著 J617.1/L18
13. 京剧音乐概论 / 刘吉典编著 J617.1/L72
14. 复道人今乐考证(共五卷) / 姚燮撰 J617.9/Y35(s)
15. 中国二2、3 / 傅建生主编 J632.21/F92
16. 高山族的音乐 / 吕炳川,郎樱著 J632.758/L93
17. 闽西山歌 / 福建省龙岩县文化局编 J642.225/F75
18. 贵州民间歌曲选 J642.227/Z66
19. 黄梅戏常用曲调选 /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编 J643.554/A22
20. 湖北大鼓 / 何远志编著 J644.63/H33
21. 台湾民谣独奏曲六首/姚盛昌;陈乐昌编曲 J647.23/Y35
22. 吕其岭作品两首 J647.23/L93
23. 俄罗斯乐曲集1(带分谱)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J657.23/Ч·15
24. 俄罗斯乐曲集2(带分谱) / 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
(1865-1936) J657.23/Г·52
25. 文板十二曲(琵琶谱第一集)/曹安和、杨荫浏编 J648.33/C21(A)
26. 大提琴奏鸣曲 d小调 / 舒伯特 J657.235/S684(B)
(以上书谱资料收藏于音乐资料室)
视听窗口
1. W.卡罗斯演奏的电子音乐/ (德)J.S.巴赫 /CDF0049
2. W.卡罗斯演奏的电子乐器 / CDF0050
3. 诺维斯四重奏 / CDF0051
4. 三重奏 作品3 策姆林斯基;升华之夜 作品.4 勋伯格
5. zenmlinsky,tiro op.3 schonberg, verklarte nacht op.
6. 斯德尔曼,爱德华 E.steuermann;克莱门蒂三 /CD0043
7. 长笛与打击乐 Percussion /威勒斯;克劳玛塔打击乐团/CDF0042
8. 打击乐 Digital recording /克劳马他打击乐演奏组 /CDF0012
9. 管弦乐/ 伦敦交响乐团 / C.阿巴多指挥 / CDF0047
10. 双钢琴48首变奏曲/Me Guire(J.麦圭尔);H.亨克、
D.理查兹钢琴 /CDF0046
11. H.奥肯菲尔斯作品 / H.吉赛尔单簧管/T.布利斯大提琴 /CDF0045
12. 现代音乐/(瑞士)Jarrel(M.雅雷尔);现代音乐团 /CDF0048
13. 三重奏 / 科隆克莱门蒂三重奏团 / CDF0044
14. 创意曲集 / 巴赫;林尔耀 主讲 / CDZ1067
(以上C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