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第3期(总第81期)

作者:    2012年05月2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3期(总第8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史

贾湖骨笛的精确复原研究

贾湖骨笛是在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的距今9000-7500年的吹管乐器,至今仍然可以演奏。然而,自骨笛发现二十多年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骨笛经历数千年的埋葬,出土时完好者数量很少。为了防止骨笛意外受损,文物管理部门及博物馆已禁止直接对骨笛进行吹奏测音研究。此举对贾湖骨笛的保护固然非常必要,但同时也是研究着失去了深入考察、研究骨笛的机会。因此,如何精确复制贾湖骨笛并以此作为研究实体,就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首先利用CT对贾湖骨笛进行扫描,然后将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最后采取紫外激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首次制作出了迄今为止复制精度最高的贾湖骨笛复制品。经过三维测量与测音实验,用本方法复制出的贾湖骨笛模型与实物在物理尺寸与音准上几乎没有误差。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1期 方晓阳等 文)


18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中国音乐研究及其学术史影响

18 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就在西洋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输入西洋音乐的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引起部分来华传教士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向欧洲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翻译相关乐学论著、复制中国曲谱等,并由此在欧洲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音乐也在这样的文化交流氛围中为欧洲所认识和熟知,进而获得世界性影响。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音乐的译介与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规范着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改变着西方学者的东方音乐观,为“文化相对主义”和比较音乐学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来源。

(摘自《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 叶 键、黄敏学 文)

内教坊、梨园在唐代音乐中扮演的角色与历史作用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俗乐机构内教坊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宫廷俗乐组织化地由幕后走向前台。从初唐武德内教坊的出现至中唐玄宗朝的左右教坊产生是一个发展、变迁的过程。她与梨园一同担当起盛唐音乐艺术的主角。内教坊与教坊的关系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发展、变迁的过程,她呈示出中国音乐史上宫廷俗乐发展的轨迹。武德的内教坊受太常寺管辖,尽管主事俗乐但其中的女性乐人还得参加与皇后相关的雅乐活动。这种分工上的不明确,显示出我国初期的俗乐机构仍然受到长期以来太常寺的惯性干扰与限制。但是这种情形到了一百年后的玄宗朝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与太常机构分道扬镳,专事俳优、杂技、散乐、女乐等俗乐。盛唐文化是在渐变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南北朝以来至隋、初唐是我国俗乐迅猛发展时期,尤其是胡乐人的来朝,受到了宫廷及中原的极大欢迎 。隋的七部伎、 九部伎及初唐的十部伎的成立标志着初唐国家化的高度集权,音乐的成分也由初唐前的雅、俗、胡三乐鼎力全面走向融合。这种延续也体现在后来的坐立二部伎及太常四部乐的音乐体制。然而,这一时期向着国家性规模发展的同时,音乐开始作为真正的艺术文化朝着皇帝及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转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她的舞台便是玄宗的左右教坊及梨园。教坊中胡俗乐的融合所呈示的胡部新声与中唐梨园的道教法曲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崭新俗乐,她们与唐的十二和雅乐 ( 祭祀乐)、 十部伎 ( 宴飨仪式乐) 及新俗乐 ( 胡俗乐相融的艺术乐) 构成三股不同音乐形态,它们势均力敌,个性分明。无疑,盛唐以来音乐艺术逐渐受到皇帝、贵族的追崇,教坊与梨园之乐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更值得注意的是,玄宗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我国已经完成了对外来乐的消化与接受,对传承的古乐的又一次改新,出现胡部新声与道调法曲的合作庞大的俗乐体系宣示了以太常寺为主导的初唐已成为过去,教坊与梨园的新俗乐成为一个时代的新宠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赵维平文)


音乐美学

“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的思想属性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基础研究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在学界争论较多,但儒家思想对李贽的影响一般都被研究者所淡化或忽略,把李贽作为一个“异端”来对待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对李贽“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这个命题的来源、内涵进行了分析、考察后发现,该命题与先秦儒家孔子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是并非对立的观点。该命题无论从来源还是本质上看,都没有背离先秦儒家思想。该命题是对先秦儒学思想“发乎情,止乎礼”的一种继承,也可以说是对先秦儒学思想中“礼义”学说在明末动荡时期的重新诠释。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2年第1期 徐海东 )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子弟书音乐探索:《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一) ∕陈钧∥乐府新声.2010.3.84-89+243

2. 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主观属性及其道德规范∕林林∥乐府新声.2010.3.96-98

3. 浅论姜夔自度曲《扬州慢》诗词与音乐的和谐之美∕陈钰煌∥乐府新声.2010.3.113-115

4. 土家族婚丧仪式中打击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许文涛∥乐府新声.2010.3.116-121

5. 品味先贤 孜孜求索:由早期广东音乐家的创新路所引发的思考∕肖艳∥乐府新声.2010.3.122-124

6. 关于广东音乐创新发展的思考∕谢及∥乐府新声.2010.3.125-127

7. “复活”的弦索: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印象∕黄虎∥人民音乐.2010.11.56-58

8. “非遗”的视野∕杨曦帆∥人民音乐.2010.11.59-61

9. 畲族传统社会中的“歌言”与其生态链运作∕蓝雪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95-103

10. 歌唱竞技与传承:番瑶音乐传承研究∕刘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104-110

11. 广州酒吧文化及其文化背景调查研究(上)∕曹林、蒲亨建∥音乐艺术.2010.4.44-52

12. 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哺育与保护∕冯智全∥人民音乐.2010.12.52-53

13. 泉州南音(弦管)二弦“原生态”留存与思考∕王萍萍∥人民音乐.2010.12.56-58

14. 声音景观视角下的黔东南音乐∕刘嵘∥人民音乐.2010.12.59-61

15. “学科建设”刍议∕乔建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2

16. 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学科建构与理论研究∕王桂芹;冯光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3-6

17. 中国传统音乐学的“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为”∕王耀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6-8

18.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教学所引发的思考∕张伯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9-10

19. 交锋与磨合:关于当下研究的八对关系之思考∕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0-11

20. 关于传统音乐研究几个问题的探讨∕蓝雪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1-14

21.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学科群”性质及相关问题思考∕修海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5-16

22. 学科界限与问题意识∕萧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6-19

23. 关注当下 参与其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当下发展的思考∕郭小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9-21

24. 民族音乐学对我们的影响∕李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21-22

25. 关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可作六个音乐文化分期的思考∕费师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44-49

26. 赣南采茶戏曲调来源的丰富性及其文化学解释∕王沥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50-54

27. 三一教仪式音乐的场域与实施∕吴慧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93-103

28. “‘Byìí Ià ńse’ níbìkan,èèwò ibòmínìn.”:尼日利亚拉各斯州Eti-osa地区市民生活中的Yoruba音乐实地考察报告∕ 牟晓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04-109+113

29. 巴蜀乐派研究∕宋名筑;杨华;周长征∥音乐探索.2010.4.26-28

30. 从音乐社会学角度分析清商乐于汉末魏晋时期流行的原因∕ 胡郁青∥音乐探索.2010.4.29-32

31. 武义畲族山歌的活态样式与保护∕余娜玮∥音乐探索.2010.4.33-35

32. 从徐州汉画像看汉代音乐艺术形式∕李爱真∥音乐探索.2010.4.36-38

33. 当代社会与印度传统音乐兼及中国传统音乐∕管建华∥音乐与表演.2010.4.61-66

34. 峇里岛传统村落组织对其音乐舞蹈表演活动的影响∕蔡宗德;陈崇青∥黄钟.2010.4.91-97+203

35. 日本雅乐考论∕周耘∥黄钟.2010.4.98-104

36. 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下) ∕齐琨∥黄钟.2010.4.105-111

37. 羌族民歌“劳动歌”的分类研究:以音乐方面为中心∕金艺风∥黄钟.2010.4.112-119

38. 大浪淘沙与沙里淘金: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与案头工作的思考∕方妙英∥黄钟.2010.4.127-132

39. 同源三态桃花红:关于《桃花红 杏花白》传唱与传承的分析及思考∕余惠承∥黄钟.2010.4.168-173

40. 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下):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乔建中∥中国音乐学.2010.4.86-98

41. 集中展现中国民歌文化多样性的歌唱盛会:从传承与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原生民歌的展演活动∕樊祖荫∥中国音乐学.2010.4.99-102

42.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杨红∥中国音乐学.2010.4.103-111

43. 音声中的集体记忆:湘中冷水江抛牌仪式音乐研究(上) ∕吴凡∥中国音乐学.2010.4.112-121

44. 陇南人为什么“演故事”?:武都山区农民演戏活动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王惠琴;李彦荣∥中国音乐学.2010.4.130-137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中的南阳鼓词保护与传承∕邱林∥中国音乐学.2010.4.138-141

46. 朱熹的琴论与“中和”音乐观:写在朱熹诞辰880周年之际∕冯光钰∥乐府新声.2010.4.84-86

47. 清末民初的音韵大鼓音乐(上):《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二) ∕陈钧∥乐府新声.2010.4.87-92

48. 南音综析∕李寄萍∥乐府新声.2010.4.93-98

49. 川派琴曲《鸥鹭忘机》的时代风格与弦外之音∕朱默涵∥乐府新声.2010.4.106-109

50. 燕南芝庵《唱论》成书年代考∕白宁∥乐府新声.2010.4.110-114

51. 增强民族音乐教学的感性认知:在南京“201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的发言∕冯志莲∥乐府新声.2010.4.115-116

52. 东北大鼓调研万里行:国家级科研项目“东北大鼓艺术流变研究”课题组调研札记∕田蕊∥乐府新声.2010.4.117-123

53. 论“歇气”润腔法:福建南音泉州派和厦门派的唱腔差异∕张盈盈∥乐府新声.2010.4.142-145

54. 30年·60年和100年:重读沈星扬《中国音乐界对人类应负的责任》感言∕唐朴林∥中国音乐.2010.4.7-11

55. 从一台江南丝竹音乐会看中德音乐观的差异∕杜亚雄∥中国音乐.2010.4.12-15

56. 我国汉族民歌历史简述∕耿生廉∥中国音乐.2010.4.44-62+153

57. 梧州瑶“蝴蝶歌”音乐分析∕常龙飞∥中国音乐.2010.4.99-106

58. 吟诵的“文人民歌说”:音乐视野中的古典诗词吟诵∕秦德祥∥中国音乐.2010.4.112-115

59. 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结构∕刘雪英∥中国音乐.2010.4.116-121+189

60. 徐州琴书音乐唱腔结构研究∕李爱真∥中国音乐.2010.4.127-130

61. 瑶族“还家愿”仪式及其音乐的互文性研究:以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赵书峰∥中国音乐.2010.4.131-136

62. “出走”与“留驻”:在山西民歌“走西口”和“开花调”的背后∕史小玲∥中国音乐.2010.4.140-143

63. 民间音乐资源进入学校课堂长效机制的探索: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王增刚∥中国音乐.2010.4.160-162

64. 天路·天境·天籁:西藏采风手记∕刘诚∥中国音乐.2010.4.181-185

65. 黑衣壮山歌唱腔析论∕徐寒梅∥中国音乐.2010.4.186-189

66. 江苏徐州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研究∕王跃萍∥中国音乐.2010.4.233-239

67. 田联韬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杨秀昭∥中国音乐.2010.4.244-246

68. 论徐大椿对沈宠绥曲论的继承与发展∕路海洋∥中国音乐.2010.4.247-253

69. 论民间音乐家的身份认同∕王先艳∥音乐研究.2010.4.15-23

70. 新世纪以来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究∕巴吐尔·巴拉提∥音乐研究.2011.1.24-33

71. 福建南音“滚门”在不同文化空间中演奏程序的比较研究∕陈瑜∥音乐研究.2011.1.69-76

72. 世界音乐周2010暨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综述∕陈自明、孙波∥音乐研究.2011.1.115-120+3

73.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王州;任飞∥音乐研究.2011.1.121-125+6

74. 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杨民康∥中国音乐学.2011.1.67-75

75. 属马日的神圣与狂欢:水瓜冲花腰彝祭龙仪式音乐活动实地考察∕姚艺君;苏毅苗∥中国音乐学.2011.1.76-84

76. 音声中的集体记忆:湘中冷水江抛牌仪式音乐研究(下) ∕吴凡∥中国音乐学.2011.1.85-91

77. 长调民歌的腔词关系及旋律结构∕博特乐图∥中国音乐学.2011.1.92-98

78. 论语音在鄂伦春人歌唱建构中的作用∕高贺杰∥中国音乐学.2011.1.99-109

79. 中原弦索音乐的传承与变迁∕傅丽娜;丁承运∥中国音乐学.2011.1.110-114

80. 20世纪60年代音乐研究所的福建民间音乐考察∕张春香∥中国音乐学.2011.1.115-120

81.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育现状及展望: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樊祖荫∥民族艺术研究.2011.1.5-9

82. 德昂族情歌“阿坡翁”当代发展变异状况的考察与研究∕杨民康∥民族艺术研究.2011.1.10-18

83.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思考∕夏毅和、马琰∥民族艺术研究.2011.1.19-21

84. 对根的一生求索:董维松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的贡献∕李世军∥人民音乐.2011.1.10-13

85. 重庆土家族薅草歌的文化特质与艺术特征∕张昕∥人民音乐.2011.1.55-57

86. 关于契丹细腰鼓的考查与初步认识∕陈秉义;杨娜妮∥乐府新声.2011.1.69-79

87. 对两首革命歌谣历史流变的社会学新证∕白玮;董江华∥乐府新声.2011.1.85-89

88. 汉族民歌音乐形态分类刍议∕杜亚雄∥乐府新声.2011.1.95-97+2

89. 清末民初的京韵大鼓音乐(下):《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三) ∕陈钧∥乐府新声.2011.1.98-103

90. 丽水鼓词异同梳理探析∕张敏桦∥乐府新声.2011.1.123-125

91. 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松青夜游》之研究∕刘一波∥乐府新声.2011.1.237-240

92. 学理辨析与多元构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综述∕ 杨曦帆∥音乐与表演.2011.1.23-32+55

93. “时调”与“小曲”、“时调小曲”关系考辨∕谈欣∥黄钟.2011.1. 121-125

94. 略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个人创造:以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为例∕王建朝;张欢∥黄钟.2011.1.126-133

95. 真实性与权威性: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儒家资料辨析∕霍华德·金斯;吴凡∥黄钟.2011.1.175-185+194

96. 受益者的感恩与反思∕项阳∥天籁.2011.1.32-40

97. 《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王亚丽∥天籁.2011.1.41-43+47

98. 润腔研究有新角度:写在董维松教授80大寿之际∕冯光钰∥中国音乐.2011.1.1-3

99. 民族音乐学家,请你也将目光投向城市∕杜亚雄∥中国音乐.2011.1.4-7

100. 从房陵民歌看民歌旋律的“底层”、“借用”与“交融”∕周青青∥中国音乐.2011.1.40-45

101. 多元审视,崭新对话:民族音乐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孟佳辉∥中国音乐.2011.1.159-161

102. 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徐州琴书历时衍变寻轨∕于雅琳∥中国音乐.2011.1.168-172

103. 中国少数民族歌师文化的传承问题及保护措施探析: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为例∕陈宇京;高洁∥中国音乐.2011.1. 181-186+211

104. “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黄橙橙∥中国音乐.2011.1.217-220+3

105. 论西方民族音乐学多元构架的定位体系∕王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21-28+20

106. 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上)∕杨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29-40

107.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潮州筝曲《粉红莲》五首演奏谱的比较研究∕邱瑶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65+73-76+87

108. 田联韬学术研究的几个关键词:庆贺田联韬教授80华诞∕冯光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77-80

109. 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我所知道的田联韬老师∕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81-83

110. 音乐田野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郑荣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1.119-125

111. “楚吴中原”之遗韵 “江南水乐”之奇葩:鄱阳湖渔歌生态条件、艺术特色及文化属性研究∕邓伟民;邓伟平∥人民音乐.2011.2.45-47

112. 《西安鼓乐全书》出版座谈会综述∕李宏锋∥人民音乐.2011.3.44-45

113. 民间—军队—宫廷—票房:论岔曲的产生与发展∕王宇琪∥人民音乐.2011.3.46-49

114. 生存的求索: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创新及其意义∕黄赛∥人民音乐.2011.3.50-53

115. 荆州田歌的结构研究∕向文∥音乐研究.2011.2.88-96

戏剧音乐

1. 轻歌剧《蝙蝠》中“笑之歌”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要求∕王宝荣∥齐鲁艺苑.2010.5.54-56

2. 洲启蒙运动中维也纳大众的歌剧接受史∕陈勇∥人民音乐.2010.8.66-69

3. 读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音乐融合思维∕孙建华∥人民音乐.2010.8.70-73

4. 新疆兵团农八师豫剧音乐创新研究∕任秀梅∥中国音乐.2010.2.107-115

5. 绍剧[二凡]中的“海底翻”长腔∕何小全∥中国音乐.2010.2.139-143

6.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杨曙光;金永哲∥中国音乐.2010.2.168-177+216

7. 从演唱谚诀管窥豫剧声乐理论系统∕郭克俭∥中国音乐.2010.2.195-202

8. 浅谈松阳高腔唱腔词格与唱腔音乐的关系∕罗涛∥中国音乐.2010.2.254-255+261

9. 中国歌剧艺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纪念我国歌剧作曲家黄源洛先生诞辰100周年∕曹晖∥音乐与表演.2010.3.40-46

10. 关于《京剧印象》的形式分析及其“立意”解读∕董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49-57

11. 从近年来五部歌剧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学和艺术成就∕吴艳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19-125

12. 《渔舟唱晚》两个版本辨析:“金灼南谱”与“娄树华谱”比较∕ 王珣∥音乐探索.2010.3.13-15

13.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钱国桢∥天籁.2010.3.61-69+99+133

14. 庆元二都戏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点∕余娜玮∥交响.2010.3.41-44

15. “拉魂腔”渊源及形成考辨∕薛雷∥中国音乐.2010.3.14-22+46

16. 苏州的昆曲传承:昆曲曲社的历史变迁∕冯芸∥中国音乐.2010.3.47-53

17. “乱云飞”中二黄主腔与柯湘主题之关系再研究∕蒲亨建;徐辉∥中国音乐.2010.3.76-78

18. 蒲剧音乐调式研究∕芝达林∥中国音乐.2010.3.101-110

19. 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张艺∥中国音乐.2010.3.175-180

20. 古老声腔艺术的表意性空间:陕西老腔戏剧艺术的个性特点∕杨洪冰∥中国音乐.2010.3.1191-195

21.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闫大卫∥中国音乐.2010.3.206-208

22. 浅析上河阳戏音乐的构成及唱腔特点∕尹建军∥中国音乐.2010.3.213-216

23. 对综合大学开设的《欧洲歌剧知识与赏析》课程的评价与再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冯元元∥中国音乐.2010.3.231-234

24.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二):主体腔乐句基因解读∕王学仲∥乐府新声.2010.3.99-112

25.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视角:以梅兰芳《霸王别姬》[南梆子]唱段分析为例∕夏侯玲玲∥天籁.2010.4.82-89

26. 陕西二黄的母体是什么:与束文寿先生商榷(上) ∕刘国华;叶晨光∥黄钟.2010.4.120-126

27. 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郭克俭∥中国音乐学.2010.4.122-129

28.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三):起板腔基因解读∕王学仲∥乐府新声.2010.4.99-105

29. 徽剧: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吕琳∥乐府新声.2010.4.124-126

30. 地方戏曲的神祇观照∕符伟;符韵∥乐府新声.2010.4.139-141

31. 歌剧《楚霸王》的音乐及戏剧呈现∕徐文正∥中国音乐.2010.4.154-159+224

32. 京剧老生、花脸唱声长时平均谱特征初探∕黄强;顾立德;唐银成∥中国音乐.2010.4.174-180+220

33.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续一) ∕杨曙光;陈燕∥中国音乐.2010.4.254-262

34. 中国戏曲传入琉球及其意义∕刘富琳∥音乐研究.2011.1.44-53

35. 戏曲音乐继替变革之原因:中国戏曲继替现象研究之三∕韩启超∥音乐研究.2011.1.54-68

36. 蒲剧慢板结构形式的发展与变革∕姚蒲怀∥音乐研究.2011.1.77-80

37.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四):落板句基因解读∕王学仲∥乐府新声.2011.1.107-115

38. 中国戏曲音乐发展概述:近代民间小戏的繁盛∕刘云燕;王芳∥乐府新声.2011.1.116-122

39. 淮北花鼓戏的境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林琳∥乐府新声.2011.1.126-128

40. 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歌剧魅影》为例∕欧海鸥∥乐府新声.2011.1.198-200

41. 过门之于板腔体戏曲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改革转型:以越剧为例∕周来达∥音乐与表演.2011.1.6-15+175

42. 论《彼得·格莱姆斯》中间奏曲与戏剧冲突之关系∕朱厚鹏∥音乐与表演.2011.1.61-66

43. 为歌剧观众写戏 创雅俗共赏主潮:再论中国原创歌剧应当如何学习威尔第∕居其宏∥黄钟.2011.1.3-8

44. 陕西二黄的母体是什么:与束文寿先生商榷(下) ∕刘国华;叶晨光∥黄钟.2011.1.134-143

45. 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角色的艺术特征∕魏伦基∥天籁.2011.1.121-127

46. 略说董维松先生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路应昆∥中国音乐.2011.1.46-48+65

47. 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刘正维∥中国音乐.2011.1.128-158

48.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梆子腔音乐风格区∕张斌∥中国音乐.2011.1.173-180

49. 上党梆子:从多声腔到梆子腔探析∕柴广育∥音乐研究.2011.2.80-87+62

动态与信息

2012年中国广州岭南传统

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即将举办

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一直凸显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了加强学界对话,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促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于 2012 年 10 月在广州大学举办 2012 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研讨会 ,会议期间将邀请岭南传统音乐民间乐社演出,热忱欢迎各界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会议

会议议题: 1.岭南音乐人文地理研究; 2.岭南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学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4.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地方音乐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 5.岭南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 6.岭南传统音乐其他研究。 有意参会者可关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网站发布的最新

会议信息(http://yywd.gzhu.edu.cn/)

联系方式(请同时发以下两个邮箱):

E-mail: yaxianchen138@163.com

sendy82@126.com

电 话 020 39366685; 13378680021

联系人 屠金梅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美学:应从形态出发而非从主义出发

当代中国存在着美学的美学、主义的美学和形态的美学三种模式。美学的美学大都属于缺乏思想的泛泛之论和名分之争。主义的美学因其步西方美学的后尘而脱离中国审美实际的假、大、空,尤其是其用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切割中国美学和中国审美现象的做法,使得主义越多,距离现实越远,越发混乱。西方的主义已经无法继续作为中国美学立于世界美学之林的出发点。相反,来自对中国传统的、具有识别意义的审美形态的研究,却是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可靠的出发点。中西在审美形态上存在着很多差异,各有特点,而且往往中国有的审美形态为西方所无。从形态而非主义出发,中国人研究中国美学就不至于跟着西方人走而构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审美主义的空架子。同样,如果西方人研究中国美学也能做到从中国审美形态出发,那么也就不至于忽视中国美学的存在,从而真正体现世界美学的多样性。从形态出发而非从主义出发研究中国美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论。

(摘自《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王建疆 文)

中国戏剧的价值重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中国戏剧的重建,至少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拨开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戏剧历史妖魔化的迷雾,重新认识传统戏剧及其经典作品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自觉担当中国戏剧传统的“忠实传承着和弘扬者”。在整个戏剧的框架里,应该把传统放在什么位置,包括把传统剧目放在什么位置,进而如何从整体上评价戏曲的美学价值与历史积淀,是中国戏剧价值重建的关键。其次是更客观地评价戏曲与话剧的互动及其关系,其中也包括自觉地坚守各剧种的艺术与文化个性。现在亟须重新梳理中国戏剧范畴内数以百计的剧种,探讨与认识昆曲、京剧、话剧、川剧、秦腔、评剧、粤剧等历史渊源与表现形态之同与异,判断其历史价值与美学成就,在充分尊重各种剧种特有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手段的基础上,找到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合理空间,促使戏剧整体上合理发展。第三,深刻认识技术的重要性,强调表演技术是戏剧最重要的基础,揭示中国戏剧的的文化积累的意义。戏剧界多年来对身体技能的重要性、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强调的太少,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混乱,诱使某些在技术上不成熟或不愿意经受艰苦的技术训练的人,认为戏剧表演有捷径可走,一旦确实有些投机取巧者获得了成功,就形成极不健康的导向。一代甚至几代人没有经历扎实的技术训练,戏剧表演的整体水平必然下降,后果是难以弥补的。

(摘自《中国戏剧》2012年第1期 傅谨 文)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既有超越不同国家和社会情境而殊途同归的趋同性一面,又表现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体结构的依附性一面。如何在这种趋同性与依附性之间寻找一种张力平衡,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积极探寻的。《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趋同性与依赖性、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寻找适度的张力平衡,开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即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路向,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路径,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为路基。沿此路向、路径和路基,办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摘自《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阮成武 文)

本科教育质量要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

现有的大学水平评价和排行,主要关注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贡献。其负面影响在于学术追求代替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导致了“失去灵魂的卓越”。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评价,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评价往往注重大学的物力、财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学术成就、图书馆与实验室的现代性和充足度等等。这些因素对本科教育影响很大,但都只是教育质量的“替代物”和“输入物”;其实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条,在于“学生投身学习”!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学习消极、被动和茫然,甚至近40%最终学业失败。学生能否“投身学习”,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授能否投身教学,能否密切与本科生的接触与交流,能否对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做出敏锐反应,能否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大学教育质量评价必须聚焦大学的教与学,必须将学的“投入度”和教的“满意度”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摘自《江苏高教》2012年第1期 龚放 文)

视听窗口

1. 现代音乐 (瑞士) /Jarrel(M.雅雷尔);现代音乐团 / CDF0048

2. 三重奏 / 科隆克莱门蒂三重奏团 / CDF0044

3. W.卡罗斯演奏的电子音乐 / (德)J.S.巴赫 / CDF0049

4. W.卡罗斯演奏的电子乐器 / J.S.巴赫 / CDF0050

5. 诺维斯四重奏诺维斯四重奏团演奏 / CDF0051

6. 长笛与打击乐 /威勒斯;克劳玛塔打击乐团 / CDF0042

7. 打击乐 /克劳马他打击乐演奏组 / CDF0012

8. 管弦乐 伦敦交响乐团;C.阿巴多指挥 / CDF0047

9. 双钢琴48首变奏曲 Me Guire(J.麦圭尔);H.亨克、

D.理查兹钢 琴 / CDF0046

10. H.奥肯菲尔斯作品 / CDF0045

11. 轻音乐二十首器乐曲(第一、二辑) 20

Instrumentals vol.Inclusive / CD0150

12. 麦凯布演奏的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1—12)

HAYDN The Piano Sonatas John McCabe(1) / CD0335

1. 小提琴曲集 /西崎祟子小提琴;朱眸指挥 / CDF0038

2. 古筝独奏 / 尤卉;徐匡华 / CDF0039

3. 协奏曲 Concerto / 波士顿交响乐团等 / CDF0040

4. 苏克演奏的小提琴曲 / CDF0041

5. 小提琴奏鸣曲(一套4盘 )贝多芬

/奥伊斯特拉赫 / CDF0152

6. 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FRANZ SCHUBERT / CDF0153

7. 奥涅格交响乐 HONEGGER / 柏林爱乐乐团, / CDF0094

8. 伯恩斯坦作品 LEONARD BERNSTEIN /以色列爱乐管 / CDF0093

9. 组曲,音诗,交响诗/ 格里格 柏林爱乐乐团 / CDF0092

10. 管弦乐 SYMPHONIE / 伯瓦德,BERWALD / CDF0091

11. 美国现代作曲家哈比森作品集/ 洛杉机爱乐乐团 / CDF0062

12. 交响曲 ORCHESTRA / 匹兹堡交响乐团, / CDF0063

13. 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 / 圣桑;默里 / CDF0064

14. 安魂曲 Requiem / 金氏学院合唱队 / CDF0065

15.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巴赫;以色列爱乐乐团 / CDF0066

16. 普朗克作品集 FRANCIS POULENC /普朗克,POULENC / CDF0067

17. 电影音乐 FILM MUSIC / 马萨尔切夫斯基 / CDF0068

18. 钢琴 PIANO / 多诺霍 / CDF0059

19. 瓦格纳著名序曲集 / 伦敦爱乐乐团 / CDF0060

20. 美国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凯奇等;格拉布尔 / CDF0061

21. 芭蕾舞曲选集/ 费城爱乐乐团 / CDF0052

22. 芭蕾舞曲选集 / CDF0053

23. 舒曼作品 Schumann / CDF0054

24. 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s / CDF0055

25. 钢琴与乐队 Arnold Schoenberg / CDF0056

26. 阿尔卑斯小交响曲 /里查·斯特劳斯/柏林爱乐 / CDF0058

27. 巴罗克音乐(第一、二集) / 阿姆斯特丹乐团 / CDF0080

28. 《达芙尼斯与克洛埃》/ 拉威尔,RAVEL;拉库斯 / CDF0083

29. 现代美国黑人作曲家斯蒂尔作品集 / CDF0077

30. 管弦乐 ORHCESTRA / 朱丽亚德乐团/祖柯夫 / CDF0076

31. 雷诺兹作品选 ROGER REYNOLDS / CDF0078

32. 管弦乐 ORCHESTRA /特里迪希/纽约爱乐乐团 / CDF0073

33. 美国现代作曲家作品集/马卡尔斯基/科普斯 / CDF0074

34. 美国现代作曲家吉迪恩作品集 / CDF0075

35. 钢琴 Music For Piano / 罗德里格茨 / CDF0070

36. 合唱 / 亨德米特 / CDF0071

37. 苏格兰酒歌和风笛曲 / 麦科尔 /西格 / CDF0072

38. 四重奏 / 科曼 / 希伯勒 / CDF0069

(以上C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