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第1期(总第79期)

作者:    2012年03月1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2年1期(总第7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民族音乐

构建中国人的传统音乐话语体系

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的编撰过程中,作者们都在试图探索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局内人的音乐观念、中国人的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一、在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的梳理中,追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流变,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话语体系;二、在中外音乐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探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特殊规律,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跨文化比较话语体系;三、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他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构建民族话语体系。在中国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建立中国人的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并且主张,在某一时期可以采取三条线并列的研究方法,弄清楚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理论、欧洲古典音乐理论、西方现当代音乐理论的各自的学科体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确立中国传统音乐国际对话的话语权。同时继续进行三种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借鉴的研究和实践,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近现代中国人成功的音乐创作实践为基础,以欧洲古典音乐理论、西方现当代音乐理论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民族音乐理论的有益成果为参照系,通过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尤其是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者的共同研讨。继承、创新,不断推进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学科建设,促进当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实践,推进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摘自《音乐研究》2012年第1期 王耀华 文)

从南越早期铜鼓看土著文化信仰

学术界公认的早期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了解岭南铜鼓也需要从万家坝型铜鼓开始。徐闻县迈熟村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确定了岭南万家坝铜鼓的传入时间与东传区域,为岭南越族早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铜鼓很快发展为岭南越族及后裔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随着岭南西瓯、骆越族人的生活由原始方式向封建社会逐渐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早期铜鼓艺术成为这一转变的客观反映。一方面普照大地的太阳、高空飞翔的鹭鸟代表着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和平环境,划船、水袅代表着南方民族靠水生存的渔猎生活,牛是农耕生产方式的象征,而砍牛和羽旌乐舞又是祭祀、欢庆活动的写照。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画面被装饰在铜鼓上还充分说明,铜鼓除了作为乐器外,还被作为古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与精神寄托,并通过铜鼓乐声的响起让这种沟通得以实现。

(摘自《交响》2011年第4期 孔义龙,曾美英 文)

乐器的音位分类

                      ——乐器分类学的新视野

受到达尔文生物分类学的影响,现代乐器分类学把乐器发声的物理特征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为此,音乐学界对乐器分类的研究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乐器的物理特性上。鉴于民族音体系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把乐器分类学与民族音体系的奇妙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从乐器的音位模式、音位特性、音位激发因素和运动因素出发,并把它们作为分类的阶元,从而在乐器学上形成与民族音体系相关的分类法——乐器音位分类法。

(摘自《音乐艺术》2011年第3期 应有勤 文)

音乐美学

音乐审美与艺术人格的构建

现代物化社会,带来人的精神困惑与萎顿,从而呼唤新的艺术人格的诞生。优化审美心态,由音乐、音乐性向泛音乐性过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一步。生命的有限和时空的无限,人生的平庸与艰窘、快乐与痛苦等等诸因素,本身就构成了一部起伏跌宕的交响。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节奏,都能在音乐的象征中,给主体以审美的快感,进入人生的澄明之境。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4期 李建东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美学

1. 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一)∕姚以让∥音乐探索.2009.3.28-30

2. 自由时空 人性回归:音乐审美观念浅析∕池瑾璟∥音乐探索.2009.3.39-42

3. 《淮南子》中的音乐表演艺术论∕张良宝∥音乐探索.2009.3.31-34

4. 和谐的平衡世界: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第二乐章的美学浅析∕胡倬∥音乐探索.2009.3.43-45

5. 神秘主义背景下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理念∕孙静梅,唐碧蓉∥音乐探索.2009.3.46-48

6. 蔡仲德为什么要“向西方乞灵”: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叶明春∥交响.2009.2.10-14

7. 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王欣∥音乐与表演.2009.4.64-67

8. 西方音乐美学的诞生及其范式(下) ∕宋祥瑞∥2009.黄钟.4.113-120

9. 金湘“歌剧思维”论观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价值∕满新颖∥黄钟.2009.4.102-112

10.诠释的有效性与相对标准:音乐作品演奏的“文本”释义∕郏而慷∥黄钟.2009.4.94-101

11.“声音之道可与禅通”: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禅宗精神探幽∕程乾∥音乐研究.2009.6.75-85

1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形式美∕杨易禾∥中国音乐学.2009.4.94-96

13.瓦格纳“整体艺术”观念的美学探讨:兼及主体感观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刘研∥天籁.2009.4.62-70

14.关于音乐表演者审美经验的思考∕吴洁丽∥天籁.2009.4.71-76

15.嵇康“声无哀乐”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刘承华∥中国音乐.2009.4.45-48

16.新中国50年音乐表演艺术理论述评:前人对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郏而慷∥中国音乐.2009.4.110-117

17.形∕陇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38-43

18.从《声无哀乐辩》与《声无哀乐论》的比较中看黄道周音乐美学思想∕王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44-49

19.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刘延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50-57

20.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续一) ∕姚以让∥音乐探索.2009.4.53-56

21.“纯音乐”的人文内蕴和“标题性音乐”的非文学性指向∕范进德∥音乐艺术.2009.4.48-60

22.民族性与文化身份认同: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二∕宋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62-68

23.音乐作品“真理”的“澄明”:读《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毕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69-76

24.循大家足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77-81的悲情内涵阐释》∕毕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69-76+87

25.中国古代音乐功能再探∕李新现∥中国音乐学.2010.1.93-95

26.生活现象·音乐现象·音乐观念:一种音乐美学观的重新解读∕孙悦湄;范晓峰∥中国音乐学.2010.1.112-119

27. 亚里士多德音乐美学研究∕宋祥瑞∥音乐与表演.2010.1.1-5+175

28. 礼乐之道: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任超平∥音乐与表演.2010.1.11-17+22+175

29. 也谈音乐作品的本体问题:《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之我见》读后∕ 徐海东∥音乐与表演.2010.1.6-10+175

30. 关于创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构想∕施咏∥音乐与表演.2010.1.94-103

31.《声无哀乐论》是“违心之论”吗∕张震∥音乐与表演.2010.1.128-131

32. 柯克“音乐语言”的音乐美学阐∕释侯珅∥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54-56+66

33. 认知美学理论视觉下的音乐美学原理解读∕胡晓伟∥人民音乐.2010.2.76-79

34.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续二) ∕姚以让∥音乐探索.2010.1.40-41

35.在传统文化中构筑流行音乐:周杰伦“中国风”歌曲解读∕王永慧∥音乐探索.2010.1.74-76

36. 场域视野中的乐论自觉∕黄肖嘉∥乐府新声.2010.1.78-83

37. 心象·情象·乐象:论音乐艺术的存在∕王冰∥乐府新声.2010.1.84-86

38. 音乐文化中自体守护与异体欣赏的统一如何可能?:从“多元”与“一元”的互含关系所作的论证∕刘承华∥乐府新声.2010.1.121-124

39. 论音乐信码的识别与解读∕王学仲∥乐府新声.2010.1.125-127

40.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目下之艺术教育∕黄旭东∥音乐艺术.2010.1.6-10

41. 音乐家族相似性与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论∕管建华∥中国音乐.2010.1.1-6+51

42. 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嬗变∕任超平∥中国音乐.2010.1.150-156+206

43. 本质与审美价值双重凸显并价值与多元何以相提并论∕韩锺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20-26

44. 含美 乐孕哲:根植于音乐“本体”的“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赵晓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27-30

45. 过度阐释后的美感/可以被理解的美感:史蒂夫·赖克简约主义音乐中的背弃与沉湎∕王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31-37

46.声乐审美提纲∕石惟正∥天籁.2010.1.1-6

47. 汉魏六朝琴赋的音乐美学思想∕万志全∥人民音乐.2010.3.78-80

48. 德国名人论音乐∕金经言∥中国音乐学.2010.2.110-123

49. 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续三) ∕ 姚以让∥音乐探索.2010.2.52-55

50. 音乐与文学之相似性探讨∕郑玉章∥音乐探索.2010.2.86-88

51. 音乐理解的意义生成及其同一性问题∕范晓峰∥天籁.2010.2.72-77

52. 屈原音乐美学思想刍议∕昌桂文;陈其射∥天籁.2010.2.78-81+95

53. 神与物游 物我两忘:关于音乐本质的对话∕邓希路;王少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61-68

54. 欧阳修晚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任超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69-74

55. 如何通过语言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关于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的讨论∕韩钟恩∥音乐与表演.2010.2.1-13

56. 杜威美学理论对音乐美学的启示∕王冕∥音乐与表演.2010.2.14-22

57.《溪山琴况》“和“的思想在刘德海琵琶艺术中的体现∕王妍妍∥音乐与表演.2010.2.23-27

58. 蓝调音乐对于美国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刍议∕熊晓辉∥音乐与表演.2010.2.42-45

59. 音乐学写作问题讨论并及相应结构范式与马勒作品个案写作∕ 韩锺恩∥中国音乐学.2010.3.102-116

60. 现代阐释理论与音乐演绎∕冯效刚∥黄钟.2010.3.3-11+39

6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美学渊源考∕杨辉∥人民音乐.2010.6.66-69

62.师心独见炳千秋: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剖析∕赵梅枝∥人民音乐.2010.9.67-69

63.瓦格纳论音乐(上) ∕金经言∥音乐与表演.2010.3.1-9+186

64.音乐作品的“意义”和音响表象的辩证统一:“存在”与“存在者” ∕郏而慷∥音乐与表演.2010.3.10-15+186

65. 符号解读与意义复现:关于声乐演唱的美学思考∕叶文辉∥音乐与表演.2010.3.16-19+46

66.黑白键盘上的寻美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钢琴音乐审美探讨论文综述∕杨祝祥∥音乐与表演.2010.3.20-24

67.肖邦记忆;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别写作∕韩锺恩∥音乐艺术.2010.3.6-10+4

68.“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李晓囡∥音乐艺术.2010.3.11-20+4

69.寻找“悲情肖邦” ∕苏阳∥音乐艺术.2010.3.21-24+4

70.肖邦谐谑曲∕周俐∥音乐艺术.2010.3.25-27+4

71.“悲情”之外?:从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看音乐意义的存在方式∕杨婧∥音乐艺术.2010.3.28-33+4

72.浪漫主义的乡愁∕崔莹∥音乐艺术.2010.3.34-36+4

73.是谁? 叩响了哀伤的心门:循着《悲情肖邦》的“舞步”遥望“悲情之路”∕孙慧∥音乐艺术.2010.3.37-43+4

74.“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悲情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孙月∥音乐艺术.2010.3.44-48+4

75. 音乐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之序∕洛秦∥音乐艺术.2010.3.49-53

76.音乐“诠释”对象的复合性:音乐表演对象基本属性的话语分析∕刘洪∥音乐艺术.2010.3.76-83+5

77. 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续四) ∕姚以让∥音乐探索.2010.3.47-51

78.论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思辨性∕谢艾伶∥音乐探索.2010.3.67-69

79.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奏鸣-交响套曲中的小步舞曲与谐谑曲∕李小诺∥天籁.2010.3.1-7+36

80.从“汤沈之争”看汤显祖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王维∥天籁.2010.3.48-55

81. “向西方乞灵”新解:接着蔡仲德讲∕高士杰∥交响.2010.3.5-9

82.汉斯立克的否定性美学及其批评∕尹学毅;颜胤盛∥音乐研究.2010.4.70-80+89

83.新世纪以来音乐美学研究述评∕李姝∥音乐研究.2010.4.81-89

84.从“礼乐”文化观看中国音乐思想的生成∕李珊∥中国音乐.2010.3.203-205+208

85.淡和之美: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任超平∥乐府新声.2010.3.76-83

86.品玄饮韵听古琴:魏晋南北朝古琴音乐的审美转型∕田雅丽∥人民音乐.2010.11.51-53

87.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罗小平∥人民音乐.2010.11.84-88

88.从巴赫作品阐释看舍林的音乐象征美学∕汪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118-

89.巴黎城下的沉思:“红磨坊“大歌舞的文化解读与启示∕李方元∥音乐艺术.2010.4.6-12

90.汉魏音乐美学思想转变略论∕査振华∥音乐艺术.2010.4.62-65

91.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罗小平∥人民音乐.2010.12.84-87

92.论嵇康“和声无象”观对儒家乐象论的批判∕刘莉∥天籁.2010.4.15-20

93.现代视听艺术激变中对称理念的磁力效应(续完) ∕姚以让∥音乐探索.2010.4.21-23

94.康纳德·艾肯诗歌中的音乐元素∕郭艺∥音乐探索.2010.4.85-88

95.“和”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赵国乾∥音乐探索.2010.4.89-91

96.声乐艺术综合审美之变异与偏见∕赵淯∥音乐探索.2010.4.92-94

97.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美学研究∕张前∥音乐与表演.2010.4.1-9+183

98.中国古琴艺术的基本范畴及其美学内涵∕楚小庆∥音乐与表演.2010.4.10-16+183 ∕

99.论古希腊音乐的科学精神: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为中心∕徐照明∥音乐与表演.2010.4.17-22+32

100. 瓦格纳论音乐(下) ∕金经言∥音乐与表演.2010.4.23-32

101. 陈怡创作美学观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体现∕孙琦∥中国音乐学.2010.4.78-85

102. 复归音乐与心灵的契合:就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展开的当代反思∕ 刘小龙∥音乐研究.2011.1.81-90

103. 作为表现的音乐:豪塞格音乐美学思想初探∕汪涛∥音乐研究.2011.1.91-106

104. 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现象学解读∕何艳珊∥乐府新声.2011.1.

声乐艺术

1. 论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运用∕王玉健∥黄钟.2011.1.158-163

2. 模糊综合评价在声乐成绩评定中的应用∕袁剑∥黄钟.2011.1.164-166+200

3. 歌唱方法的规范性及灵活性∕杨宝利∥天籁.2011.1.55-57

4. 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杨海源∥天籁.2011.1.44-47

5. 重新论证“腹式呼吸法”∕张宁∥天籁.2011.1.58-62+68

6. 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王志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1..96-99

7.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穆兰∥音乐探索.2011.1.46-48

8. 新形势下声乐学生初级阶段的训练∕佐世容∥音乐探索.2011.1.59-61

9. “真情”的培养:声乐教学效益获取的关键∕王泰兰∥音乐探索.2011.1.75-76

10. 声乐教学与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陈海珍;唐碧蓉∥音乐探索.2011.1.77-79

11. 声乐表演中现代诠释学理论的渗透∕周敏∥音乐探索.2011.1.100-102

12. 从中国古代文献看歌唱中的“以情引气” ∕王拥军∥音乐探索.2011.1.107-110

13. 谈歌唱技术的核心问题∕刘韧∥音乐探索.2011.1.111-113

14. 论歌唱感受力与表现力的培养∕邹卉萌∥音乐探索.2011.1.123-125

15. 歌唱的共鸣在哪里?:关于歌唱共鸣的再认识∕苏丹∥人民音乐.2011.4.40-42

16. 呼唤新音乐歌唱艺术:听荷兰女中音歌唱家雅妮·普兰格新音乐独唱音乐会后的思考∕任也韵;汪莉∥人民音乐.2011.4.47-49

17. 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魏丽莉∥人民音乐.2011.人民音乐.2011.5.42-43

18. “五四”时期中国高师声乐教育产生研究∕张伟∥人民音乐.2011.5.58-61

19. 乌克兰阿列克谢叶乌娜教授声乐教法研究∕刘泽梅∥人民音乐.2011.5.87-89

20. 从理查·施特劳斯的三首艺术歌曲看其创作与演唱风格∕刘冰∥天籁.2011.2.115-122

21. 文学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王燕;白丽荣∥乐府新声.2011.2.135-137

22. 沃尔夫两首艺术歌曲的分析与演唱∕刘倩∥乐府新声.2011.2.145-148

23. 歌唱艺术“声”与“情”关系之新论∕杨立军∥乐府新声.2011.2.149-150

24. 解析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及其演唱∕戴勇∥乐府新声.2011.2.151-15

25. “飞吧,理想,展开金色的翅膀”:谈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及《茶花女》中音乐人物形象的塑造∕李秀敏∥乐府新声.2011.2.161-163

26. 浅谈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腔”∕沈德鹏∥乐府新声.2011.2.173-175

27. 东北民歌《看秧歌》的演唱分析∕张晶晶∥乐府新声.2011.2.191-195

28. 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灵魂:运用板式变化体创作的中国歌剧中女声唱段的演唱风格研究∕孙宏娟∥乐府新声.2011.2.196-198

29. 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与声音训练∕胡珅∥乐府新声.2011.2.199-202

30. 沃恩·威廉姆斯的声乐套曲《旅行之歌》之分析∕蔡占科∥交响.2011.1.77-82

31. 提琴的歌唱性对声乐教学的启发∕王燕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75-177

乐律学

1. 从文化史角度看十二平均律的发现∕卓仁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1-4+0+4

2. 管弦乐器与钢琴在音律上的矛盾和处理∕张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102-104

3. 阴阳八卦附会律吕的尴尬∕陈应时∥音乐艺术.2010.2.32-38

4. 从姜白石自度曲看词乐创作中的“音”“ 韵”关系:兼及宋元“起调毕曲”理论的相关分析∕修海林∥音乐艺术.2010.2.90-99

5. 淮南律数新解∕李玫∥中国音乐学.2010.3.129-142

6. 《史记·律书》与秦汉律吕之学及兵学∕唐继凯∥中国音乐.2010.2.44-50

7. “中声”辨义∕徐金阳∥天籁.2010.3.96-99

8. 乐学与律学中“数理”关联的几个问题∕蒲亨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1-12

9. 康熙钦定的清代黄钟律高∕郑荣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16

10. 解读一位古代科学家心中的“律数”:简评黄大同《中国古代文化与〈梦溪笔谈〉律论》∕郑祖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152-155

11. 奏黄钟歌大吕 深化乐律研究:中国律学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综述∕陈其射∥音乐研究.20104.114-118

12. 《放马滩简》与《周礼注疏》、《礼记正义》中的“蕤宾重上”兼论十二律大阴阳说的早期形式∕谷杰∥中国音乐.2010.3.7-13

13. 律学研究成果应尽可能用于音乐实践∕孟维平∥中国音乐.2010.3.54-59

14. 律学测量理论与方法研究∕张寅∥天籁.2010.4.39-43

15. 东亚乐律学会第五届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吕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40-144

16. 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自序》读后感∕戴俊超∥音乐探索.2010.4.11-12

17. 秦简《律书》生律法再探∕方建军∥黄钟.2010.4.133-137

18. 从古代阴阳五行宇宙观看先秦至汉初五音与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根源∕谷杰∥黄钟.2010.4.138-147

19. 《汉书·律志》引易考论∕黄黎星∥中国音乐学.2010.4.49-56

20. 江永《律吕阐微》的历史价值∕李一俊∥中国音乐学.2010.4.57-59+129

21. 宫、商焉生? 和、缪安解?:对《淮南子·天文训》乐学文献片段的再思考∕徐金阳∥天籁.2011.1.63-68

22. 回归自然的划时代开拓:为赵宋光先生80华诞献上的祝福∕李玫∥中国音乐.2011.1.18-23

23. 音律起源之探析:中国律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陈其射∥中国音乐.2011.1.66-71+82

24. 《周礼·考工记·凫氏》两种解读方式之比较∕隋郁∥中国音乐.2011.1.72-82

25. 也谈“奏黄钟,歌大吕”∕陈克秀∥中国音乐学.2011.2.12-22

26. 浸浊浸清、其谜何解?:再释《淮南子》月令旋宫之谜∕徐金阳∥中国音乐学.2011.2.23-25+33

27. 放马滩秦简《律书》:为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而作∕ 李玫∥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48-52

28. 朱载堉乐律学研究指导思想辨析∕王军∥黄钟.2011.2.161-175+1

29. 第五届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徐海准∥黄钟.2011.2.194-200

30. 六律六吕的单阳双阴交替十二律形态研究∕黄大同∥音乐研究.2011.3.65-76

31. 《乐书要录》若干问题探微∕商立君∥音乐研究.2011.3.77-81

32. 文化视野下的律学典案研究:评《中国古代文化与〈梦溪笔谈〉律论》∕王安潮∥音乐研究.2011.3.119-127

33. 刘焯律探究∕沈雷强∥音乐探索.2011.2.75-78

34. 王邦直律学性质探微∕刘勇∥齐鲁艺苑.2011.4.15-19

35. 十二平均律:从江永和安清翘看朱载堉的思想源流∕贾争卉;杨小明∥中国音乐.2011.2.187-190

36. 阴阳观、《吕氏春秋》生律与史学研究:由《应当基于对原典的理解》一文所引发∕杨善武∥交响.2011.2.9-14

37. 还我中华音乐之“本”之“律” ∕唐朴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17-24

动态与信息

我院获得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由我院承担的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重大项目《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西安鼓乐研究》,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严格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已获得正式立项(项目批准号:12JJD760001)。项目负责人夏滟洲,各子项目负责人韩兰魁、褚历、李宝杰、马西平、高贺杰。这是我院首次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来自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是跨校际科研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科研处)

人文社科信息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各国协同解决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共同遵守国际性规则,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环境,对各国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影响。一国社会价值取向通过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向,调整与变化各种不同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的调整与控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取向。要做到合作共赢,必须要做到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共赢、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均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于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只有将它们确立为统领性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必须发生改变,由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率发展到全方位追求社会公平,提高政策效率与服务质量,加强公共责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不论是强调合作共赢、公平正义,还是民主法治,归根结底都是要体现发展性价值,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都是其核心价值规范。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有合作共赢、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诉求,是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具有统领性地位的核心价值规范。 (摘自《北方论丛》2011年第1期陈宏伟、牛涛文)

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启示

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①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常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不仅仅是应对社会危机的非常手段。一个制度要维持其生命力并保持正常有效的运转,就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校正。这种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校正,就是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常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②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向深广推进的过程,也是改革的理论与认识不断深化与升华的过程,即从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最初的经济政策调整逐渐发展成为波及到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观念也都一步一步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决策者只能在不断的比较、选择、实施和修正中寻找较为可行的路径,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社会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改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④社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领域的相应举措与之相配合,实践表明,单项独举、一枝独秀是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的。反观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各次改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改革没有得到其他领域尤其是政治改革的良性互动。⑤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是既要强国,更要惠民,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动机与效果背离,手段与目的脱节。也就是说,首先存在一个改革的代价由谁来承担,谁应该是改革的受益者的问题。⑥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是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它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表明,与时俱进是永葆执政党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蒲国良文)

国人对康德美学的三大误解

康德哲学的基本主题是“人是目的”,他研究美学也是为了探讨审美在完成人的本体建构中的作用。这决定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成了他提出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的核心思想。在我国学界所流传的对康德美学的三大误解:美在形式而无关内容、无利害性即完全无关利害、美与崇高是对立的,就是由于背离了康德哲学的基本主题,对之作孤立的理解而造成的。如果把“目的论”看作是伦理学的起点和归宿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康德把审美理想纳入到目的论视野中作为一个范导原理和反思原则来进行研究,也就成了他伦理学的一个铺垫,他的美学是典型的伦理美学,把它冠之于“形式主义”是多大的误解。他的审美无利害的观念是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核心思想出发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人。康德把审美视作一种“道德观念的感性化的评定能力”,把“鉴赏的真正入门”视作为“道义的注重观念的演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这就可以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在给人以无害的自由愉快中实现了“道德善”这一“最高的利害关系”。认为“审美无利害”就是“美”对真与善的否定,这与康德本意的相距是多么遥远!在道德美学中,“美”与“崇高”不是“始终对立”,而是互相渗透的,从“美的分析”到“崇高的分析”不仅不是“前后矛盾”,而且恰恰是为了把人的意识从有限向无限、从经验的现象世界向超验的本体世界推进的一种逻辑的必然,同时也决定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崇高”的地位。因为它远高出于“美”,比美更接近道德本体,与完成对人的本体建构,实现他所要达到的“人是目的”这一理论的终极目标更接近了一步。

(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王元骧文)

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

中古代美学精神主要是一个由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的复合互补系统。以之来考察中国美学历史演变轨迹及其不同时代特征,可发现先秦两汉是中国美学的奠基期,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的美论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坚实基础,各家美学完成了初步建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的突破期,情感美学与形式美学取得重大突破,诗文美学摆脱依附走向独立。隋唐宋元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期,儒家道德美学重新收复失地、形成主潮,同时形式美学、表意美学也旁枝侧出,增光添彩。明清是中国美学的综合期,涌现了众多总结性的美学论著。近代是中国美学的借鉴期,“美学”走出原来的依附形态,走上了独立的学术行程。从现代到当代,则可视为中国美学向现代科学美学的转型期。 (摘自《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祁志祥 文)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秉承美善统一的艺术标准,主张“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 观”、“ 群”、“ 怨”的社会功能等,是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的伦理美学,这一美学成为中国后世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主流。儒家美学对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弱的道义承担撑起的积极入世精神。这对于诞生于社会动乱时代的中国电影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这种忧患意识一直是中国电影思维的主流。而且,从中国电影诞生的那天起,电影人就提出了“教化社会”的主张,将电影作为拯救民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载道”的艺术观作为一种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渗透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更是无意识、潜意识层面的,甚至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将来的电影创作中,儒家美学思想的源流不仅仅不会断裂,而且将会从中孕育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的伦理形象。

(摘自《管子学刊》2011年第3期 张玉霞,贾梦 文)

新书推荐

1. 音频制作与编辑 / 安栋,杨杰编著 / J619.1/A21

2. 云南写意-丁煜伦音乐作品精选/丁煜伦作曲 / J641/D58

3. 军港之夜-混声合唱五线谱与简谱/金巍编配 /J642.53/J67

4. 家住安源-混声合唱五线谱与简谱/金巍编配 / J642.53/J67

5. 弯弯的月亮-混声四重唱与混声合唱五线谱与简谱/金巍编配 / J642.53/J67

6. 十送红军-混声合唱五线谱与简谱/金巍编配 /J642.53/J67

7. 南泥湾-女声领唱与混声合唱五线谱与简谱/金巍编配 /J642.53/J67

8. 第六交响曲:九州同 /陈永华作曲 / J647.61/C49

9. 中山颂-交响组曲(总谱) / 施万春曲 / J647.61/S52

10. 京剧印象-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总谱)/权吉浩[曲] /J648.61/Q93

11. 广板-为交响乐队而作(总谱) / 徐孟东[作曲] / J647.61/X75

12. 最后的乐园-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研习总谱)叶小纲 /J647.61/Y42

13. 西藏之光-为男高音、圆号与乐队而作(研习总谱)/叶小纲[曲];邹航词 / J647.61/Y42

14. 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研习总谱)/叶小纲 / J647.61/Y42

15. 舞剧《澳门新娘》第二组曲(研习总谱) /叶小纲 /J647.61/Y42

16. 芙蓉-为六位演奏家而作(研习总谱) / 叶小纲 /J647.61/Y42

17. 马九匹-为十位演奏家而作(研习总谱) /叶小纲 /J647.61/Y42

18. 大剧院序曲-为管风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研习总谱)/叶小纲 /J647.61/Y42

19. 舞剧《澳门新娘》第一组曲(研习总谱)/叶小纲[作曲] /J647.61/Y42

20. Faure)曲;艾伯尔哈德·克 / J657.41/F265

21. 阿连斯基钢琴练习曲 / J657.411/A.80

22. 勃拉姆斯51首钢琴练习 / J657.411/B158

23. 福雷钢琴作品集-9首前奏曲及6首即兴曲 / (法)福雷(Gabriel

24. 北欧风情浪漫钢琴小品集(1、2) / (瑞典)艾尔兰·约尼森(Erland Sjunnesson) / J657.41/S692

25. 阿道夫·鲁特哈特钢琴练习曲10首 / J657.411/R749

26. 圣-桑18首音乐会钢琴练习曲 / J657.411/S682

27. 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法]德彪西作曲 /J657.411/D212

28. 希曼诺夫斯基12首钢琴练习曲 / J657.411/Ш.61

29. 普罗科菲耶夫4首钢琴练习曲 / J657.411/R360

(以上曲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