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9期(总第78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有着与西方音乐美学很不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思路运行遵循的是内涵逻辑而非外延逻辑,审美判断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互文性而非独创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体验与实践而非单纯认知。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有直接关系。了解这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美学(包括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摘自《交响》2011年第3期 刘承华文)
“改造国民性”:梁启超
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展
在中国近代新文化初创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73—1929)传承古今、融通中西。一个世纪前,值辛亥革命爆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思想家本着改造国民性观念,成为世纪初的主潮,开启了世纪思想启蒙的先河。其间萌生的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后的延展,虽然在观念上先后经历了从功利主义到超功利主义的转变,在实践中则历经"救国"向"救人"的转变,但总体上对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研究视域的拓展、对古今文化的交替传承与中西文化的革新创造,典型地体现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轨迹与个性特征。显示出梁启超在中国艺术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与推进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今天而言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自《黄钟》2011年第4期 夏滟洲 文)
音乐与哲学的同向性发展脉络要旨
——以欧洲古典、 浪漫、 印象派音乐思维发展为背景
人类文化, 是人类精神内在的外化产物, 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形态,精神内在与主体意识外化出的文化内涵, 表现为一种人类思维的文化系统特征, 这种系统以哲学为导向、 以文化为蓝本, 在整体贯通的基础上加以构建, 形成人的文化的有机整体,体现出文化思维的同向性规律, 揭示了人类文化渐级深入的思路线条。
在哲学上, 由古希腊人的独立于人之外的、 有规律可以认知的、非功利性的对对象的观照, 到17、 18世纪英国经验派向人本主体的进发,导致了哲学研究由对对象探究向主体开发这样一种方向性的发展和战略性的转移,并且, 这种发展和转移, 不断影响着艺术思潮的渐级开发, 音乐也从自律性的乐音运动和审美通感向展示类型性人物和反映人类共性思考的方向发展, 由类型人物思考向个性情感表露方面转移,由共性审美展现向主体个性表白方向演进, 个性代替共性, 具体代替一般, 情感超越理智, 本能超越法则, 并且在这样一种思潮主旨影响下, 瞬间的感受、 本能的激发、情感的宣泄和自由的发挥,又将个性情感表露进一步引向了瞬间感受、即时彻悟的表现形态, 色彩胜于线条、 和声胜于旋律、 即时胜于永恒、 瞬间胜于恒定, 轮廓朦胧却色彩鲜明的印象审美追求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崛起和发展开了历史的先河。
在哲学思路由客观向主体、 由对象向人本的这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思维也在沿着由共性向个性、由叙事向抒情、 由理智向情感、 由永恒向瞬时的方向不断深化着音乐人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音乐上共性与个性、 叙事与抒情、 理智与情感、 永恒与瞬时的发展脉络, 与哲学思维的发展表现出了同向性的发展轨迹,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坐标上均呈现出人类文化思考的统一性原则,体现出人类文化思考的同向性规律,昭示出人类文化内在逻辑整体联系的深刻内涵。(摘自《乐府新声》2011年第3期 郑铁民 文)
作曲理论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
——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
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自 20 世纪 20年代开始以来,作曲家们在和声运用上,除了寻求让和声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风格相协调之外,也一直在探索和声手法的扩展途径,调性扩张技法即是其中之一在探索实践中,既借鉴 吸收近现代音乐的和声技法,又充分发挥 利用五声性调式的自身资源,形成了鲜明特点 中国作品中所运用的调性扩张技法,除了较少出现 三全音关系之外,其他各种技法均有较广泛的运用。第一,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扩张调性。第二,运用三度关系扩张调性。第三,运用声部线性进行关系扩张调性。第四,运用调性复合关系扩张调性。
就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运用调性扩张技术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归纳出五声性调式和声调性扩张技法的某些带有共性的典型特征:其一,突出五声性旋律。其二,充分利用和发挥五声性调式的“变音”资源。其三,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运用调性扩张技术,使和声的色彩功能大大增强,它与五声性的调式色彩相结合,常产生奇妙变幻的和声音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和声技法的运用更多地着眼于调性范围的扩大,而并不一味追求纵向音响上的不协和性相反,从多数作品来看,作曲家们所注意的是力求和声音响的丰富和融合,以与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
(摘自《音乐研究》2011年第5期 樊祖荫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岭南排瑶“歌堂仪式”传统的历史记忆∕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35-43
2. 俗世感情 平民意识:余其伟谈广东音乐∕吴迪;张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44-51
3. “私伙局”名称由来考辩∕万钟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52-61
4. 台湾客家山歌的人文源由探究∕陈菊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62-68
5. 天津“广东音乐”调查研究∕董郑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69-78+151
6. 浙江金华民歌衬词的功能及其表现形态∕倪淑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92-96
7. 山西秧歌队形的文化内涵∕杨高鸽∥交响.2010.3.36-40
8. 乡土文化意识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赵洪斌∥交响.2010.3.45-47
9. 愿唐乐舞重建成为中国乐舞创新的活水泉源:著名舞蹈家刘凤学博士访谈录∕仵埂;刘凤学∥交响.2010.3.51-54
10. 刘凤学与唐乐舞重建∕史晓眉∥交响.2010.3.55-57
11. 民族文化美的再现与传播:论陕北民歌英译的再创造性∕杜丽萍∥交响.2010.3.58-61
12. 国歌的音色∕张振涛∥人民音乐.2010.10.82-83
13.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张振涛∥音乐研究.2010.5.5
14. 从123篇译文看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旅行∕齐琨∥音乐研究.2010.5.6-20
15. 三十载上下求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历史回顾(1980—2010) ∕吴凡∥音乐研究.2010.5.21-33
16. 传统是一种精神:记一次“民族音乐学”课堂讨论∕吕莉娅;程之伊∥音乐研究.2010.5.34-42
17. 从荆楚“歌诗”遗音寻求《诗经》曲式研究的可拓展空间∕蓝雪霏∥音乐研究.2010.5.43-57
18. 杂居区少数民族民歌分类新构想——以青海互助土族民歌为例∕祁慧民∥音乐研究.2010.5.58-66
19. 论音乐实物史料的甄别与使用:兼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之相关问题∕邵晓洁∥中国音乐.2010.3.23-28+75
20. 三一教仪式中的音声分析∕吴慧娟∥中国音乐.2010.3.29-34+53
21. 土家族民间歌舞祈佑功能研究∕肖罡∥中国音乐.2010.3.35-42
22. 四川宣汉县薅草锣鼓初探∕刘小琴∥中国音乐.2010.3.79-83
23. 论广西文场与扬琴之间的艺术姻缘∕陈栋∥中国音乐.2010.3.84-88
24. 平遥弦子书源与流∕乔志亮∥中国音乐.2010.3.111-116
25. 红河南岸地区哈尼族栽秧歌的文化解读∕黄凌飞∥中国音乐.2010.3.117-119+126
26. 闽粤赣客家山歌音乐特征之比较∕张利珍∥中国音乐.2010.3.139-143
27. 同里宣卷开放性探微∕刘燕∥中国音乐.2010.3.144-147
28. “南方二人转”——麻阳苗族花灯∕李强;杨果朋∥中国音乐.2010.3.148-151
29. 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王华∥中国音乐.2010.3.152-155
30. 壮族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间舞传承的探索为案例研究∕张小梅∥中国音乐.2010.3.156-158
31. 对重庆綦江永城汉族民间吹打乐的调研与思考:记刘道荣乐班的传承与革新∕刘娴丽∥中国音乐.2010.3.186-190+195
32. 湖南民歌中的地域性差异成因∕李闽∥中国音乐.2010.3.196-199
33. 探究地方曲艺“祁阳小调”∕邹林波∥中国音乐.2010.3.209-212
34. 云南本土民歌资源的文化守望与教学耕耘:“民歌进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申波∥中国音乐.2010.3.248-250
35. 中国塔塔尔族音乐研究之回顾与理论思考∕崔斌;王建朝∥中国音乐.2010.3.251-254+259
36. 世界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北京民歌保护研究∕王凌雨;朱群∥中国音乐.2010.3.260-262+265
音乐批评
1. 当代音乐批评中后殖民化与评析李诗原∥黄钟.2009.3.134-146
2. 透过文本看人物: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人物鸟瞰∕明言∥音乐探索.2009.2.49-55+62
3. 失范的学风谁来管:“一稿三人抄”述评∕程石磊∥中国音乐学.2009.3.123-124
4. 历史事实与实事求是:兼答黄旭东先生∕向延生∥中国音乐学.2009.3.125-130
5. 中国流行音乐30年: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的回顾∕雷美琴∥人民音乐.2009.12.44-48
6. 基于临响倾听之上的音乐批评:和我的研究生讨论音乐批评问题∕韩锺恩∥人民音乐.2010.1.74-76
7. 中国音乐批评需要批评性文化反思精神∕杨民康∥人民音乐.2010.2.72-75
8. 立一个界标:21世纪10年来(2000-2009)中国音乐批评关键词语梳理∕明言∥音乐艺术.2010.4.13-22
9. 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杨燕迪∥黄钟.2010.4.52-61
10. 音乐批评的现代制度发育过程及相关反思∕杨燕迪∥音乐研究.2011.2.97-108+96
11.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音乐批评中的民族主义思潮∕车新春∥黄钟.2011.2.115-121
12.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宋方方∥人民音乐.2011.8.69-71
钢琴艺术
1. 钢琴“夜曲”体裁从沙龙性向戏剧性的发展与研究∕樊小欢∥音乐艺术.2010.4.126-133
2. 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下) ∕储望华∥钢琴艺术.2010.10.30-33
3. 我为什么要编注《中国钢琴名曲50首》? ∕魏廷格∥钢琴艺术.2010.10.34-36
4. 浅析普及艺术教育的钢琴基础弹奏课教学∕刘畅∥钢琴艺术.2010.10.37-39
5. 如何弹好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十) ∕任音∥钢琴艺术.2010.10.42-45+48
6. 访钢琴教育大师加里·格拉夫曼∕叶柳∥钢琴艺术.2010.11.9-15
7.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三):莫斯科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的黄金年代∕孟令帅∥钢琴艺术.2010.11.23-29
8. 有关钢琴演奏的若干建议(上) ∕吴巧云∥钢琴艺术.2010.11.30-34
9. “钢琴诗人”的另类解读:对肖邦作品的改编曲研究∕覃勤∥钢琴艺术.2010.11.35-38
10. 莱蒙《钢琴练习曲》教学心得∕任怡∥钢琴艺术.2010.11.39-42
11. 琴韵生辉 色彩飞扬:1980—2010年钢琴音色研究综述∕朱国昌∥人民音乐.2010.12.38-40
12. 音乐构思与再现中的速度∕张建成∥人民音乐.2010.12.41-43
13.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玛捷帕》交响化处理演奏技术分析∕鲍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33-139
14. 乐之所动,源之于情:评肖邦音乐中的情感世界∕陈卉∥音乐探索.2010.4.24-25+28
15. 钢琴演奏中的反作用力及其应用∕闫大卫∥音乐探索.2010.4.60-63
16. 拉赫玛尼诺夫升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包天天∥音乐探索.2010.4.64-65
17. 知性统觉视阈中的钢琴演奏∕王欣然∥音乐探索.2010.4.66-68
18. 点评新时期中国钢琴小品的创新点∕孙淑平∥音乐探索.2010.4.69-71+91
19. 巴赫创意曲版本比较研究∕周年∥黄钟.2010.4.43-51
20. 20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的创作特征∕魏莲∥黄钟.2010.4.83-90
21. 论数码钢琴教学的学科建设:兼述武汉音乐学院钢琴基础教研室的教学实践∕祝炼坪∥黄钟.2010.4.157-162
22. 在想象中呼吸与聆听:钢琴演奏中控制联想鉴赏方法的提出∕ 沈茜∥黄钟.2010.4.163-167
基本乐科
1. 相对固定唱名法的课堂教学实践∕张柏铭∥音乐与表演.2010.4.131-134
2. 中古调式调号概述与归纳∕谢景全∥音乐与表演.2010.4.135-140
3. 欧洲六声转调与中国五声“旋宫”异同辨析∕李兴梧∥黄钟.2010.4. 37-42+61
4. 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唱练耳》教科书∕张继农∥黄钟.2010.4.190-196
5. 大曲两种:唐宋遗音研究(中) ∕黄翔鹏∥中国音乐学.2010.4.36-43
6. 葛铭对“旋宫转调”概念之求解与索考∕赵金虎∥中国音乐学.2010.4.44-48
7. 一篇缺少学术含量的“音乐评论” ∕崔宪∥中国音乐学.2010.4.66-77
8. 大曲两种:唐宋遗音研究(下) ∕黄翔鹏∥中国音乐学.2011.1. 5-14
9. 宋代唱赚《愿成双》谱新译∕杨善武∥中国音乐学.2011.1.15-27
10. 就“清商音阶”命名答陈应时先生∕杜亚雄∥音乐与表演.2011.1.52-55+175
11. 华秋苹《琵琶谱》用调研究∕庄永平中国音乐.2011.1.34-39
12. 中国古代减字谱再认识∕吴志武∥音乐研究.2011.2.56-62
13. 视唱练耳能力在音乐实践中的拓展:节奏视唱等与演奏有机融合的中学艺术特长生视唱练耳教学∕刘永昌∥音乐天地.2011.2.35-37
14. 论音程的协和性理论∕姜秦丰∥音乐天地.2011.2.61-62
15. 从作品中挖掘音乐要素,在教学中实现融会贯通:以《图画展览会》的音乐要素提取为例∕赖群∥音乐探索.2011.1.97-99
16. “燕乐音阶”申论:兼与杜亚雄先生商榷∕赵玉卿∥中国音乐学.2011.2.52-59+71
17. 从心理学角度看伪音∕黄虹;曹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6-13
18. 论隋唐燕乐:潮州调式音阶的历史影响∕庄永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36-41
19. 论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罗可曼∥人民音乐.2011.5.68-71
20. 笛上工尺调性研究∕庄永平∥天籁.2011.2.56-61
21. 首调训练方法在多谱号视唱练习中的应用∕扈艺宝∥乐府新声.2011.2234-240
22. 视唱练耳多媒体教材分析与研究∕姜秦丰∥交响.2011.1.97-100
23. 关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探索与思考∕黎冰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62-167
24. 对附中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课程学习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蔡红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71-174
25. 谢琳《太古遗音》琴谱析微∕柯黎;张维∥音乐探索.2011.2.28-33
26. 燕乐宫调流变与乐器运用∕庄永平∥音乐探索.2011.2.63-67
27. 从“母题”到“图纸”:试论“乐谱文本”在音乐表演史上的角色变化∕涂覃平∥音乐探索.2011.2.79-81
28.多维立体地开展基本乐科学术研究: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述评∕陈雅先∥人民音乐.2011.6.62-63
29.论中国音乐中的宫调游移和五度关系功能逻辑∕秦川∥黄钟.2011.3.7-15
30.从作品中来 回作品中去:视唱练耳整体听觉教学法研究∕黄茜∥黄钟.2011.3.131-139
探索与思考
1. 当代中国环境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探索∕张建国∥中国音乐.2010.3.69-75
2. 音乐排行榜反映了什么∕张德俊∥中国音乐.2010.3.135-138
3. 视觉殖民与审美听觉失聪: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及其命运∕魏毅东∥人民音乐.2010.11.74-78
4. 老年人音乐听觉能力的保持与发展∕霍橡楠;任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81-85
5. 音乐学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陈蔓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86-92+103
6. 音乐改编作品的著作权探讨∕倪进∥音乐与表演.2010.4.110-115+184
7. 在中国的音乐学院中设立“戏曲音乐系”的思考∕管建华∥中国音乐.2010.4.1-6
8. 质疑《“三月不知肉味”新解》∕苗金海∥中国音乐学.2011.1.63-66
9. 从“谐谑”的艺术学本体意义到人文的“谐谑精神”∕陈宇京∥人民音乐.2011.2.64-67
10. 音乐与自然∕秦元平∥人民音乐.2011.2.71-73
11. 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赵玲;李媛∥音乐探索.2011.1.68-71
12. 音乐意象内隐概念结构分析∕李杰;郑玉章∥音乐探索.2011.1.80-84
13. 从文本批评迈向关联域化:后现代音乐学的一种趋势∕刘经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1.1-5+13
14. 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宋祥瑞∥黄钟.2011.2.97-100
15. 犁铧大鼓“音响悬案”与历史音频档案的信息还原∕王雨桑∥音乐艺术.2011.2.34-40+4
16. 音乐叙事理论:新视阈下一种音乐分析方法的探求∕王旭青∥中国音乐学.2011.3.99-105
17. 音乐的特殊与非特殊内涵(上)∕B.H.霍洛波娃;李文吟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111-118
18. 音乐研究中的“静音”操作论∕蒲亨建∥中国音乐.2011.2.113-116+160
19. 唤起声音的记忆:音声构成的生态美学及表现意义∕郭树荟∥音乐研究.2011.4.6-14
20. 马·鱼·小孩:生态视角下的鄂伦春歌唱∕高贺杰∥音乐研究.2011.4.15-25
21. 从起点离开徘徊:中国声音工作者及其他∕王婧∥音乐研究.2011.4.26-35
22. 聆听与发声: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徐欣∥音乐研究.2011.4.; 36-39
23. 精确重现与创造性重现:录音室创作的两种标准∕刘小山∥交响.2011.2.124-128
动态与信息
和慧、李云迪联袂唱响北京中山音乐堂
2011年12月11日,中国爱乐乐团2011—2012音乐季的首场演出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著名指挥家余隆担任指挥,我院声乐系教授和慧与钢琴王子李云迪应邀参加本场演出。
上半场,和慧以一曲理查德·瓦格纳的前奏曲“爱之死”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接下来,和慧又演唱了理查·施特劳斯为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最后的四首歌》之春天、九月、入睡及在夕阳中。其精湛的演唱技巧和雄厚的实力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谢幕长达10分钟之久。下半场李云迪为大家奉献了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院党委书记安宁、副院长白陆平、韩兰魁、院长助理王真、党政办主任于金波共同出席了本场演出。(施宏)
人文社科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三个方面去实现:(1):从“理论失效”到“理论掌握”,确立价值活动的底线规范,超越突然与应然的“二律背反”。理论在实践创价中外化、完善和丰富,“理论创新”即“与时俱进”,核心是思维方式合理化即从直观思维到通观思维。(2)从“实践失范”到“实践创价”,确立价值创造的中行路线,达到确立主体与环境的“一体在场”。实践在理论通观中内化、规范和升华,“实践创价”即“与时偕行”,核心是行为方式实效化即从代价行为到创价行为。(3)从“理论失向”到“理想境界”,确立价值追求的上乘境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境界”。理论通观与实践创价在互动中融化、依存和创造,“理论创意”即“与时俱化”,核心是境界方式融和化即从分维境界到和合境界。(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李建华,严峰文)
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蕴藏着哲学、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和谐思想的历史、传承、发展,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性目标,而且提供了原则性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顾名思义,和谐意味着内与外统一、多与少的互补、复杂与简单的融洽。它既可以是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也可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还可以是个体的身心和谐。多视角、多层次分析、考察和谐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和谐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帮助我们以辩证眼光看待当前的文化建设、思想交流,而且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战略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世界观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当做一种万物得其位的理想状态。作为一个系统,社会中的各个部分或个体只有保持适度,才能确保整体的和谐。适度就是“中”,各得其所的“和”就体现在“中”上。和谐不仅是一种“适度”,更是不同事物间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良性运作,“和与同异”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能相济相成,“同”只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和”才是不同事物的结合。也正因为有了对立面的存在,有了多样性的差异,才有了“相成”和“相济”。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从哲学视角研究“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有两条格言:什么最有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应该说,这些观念的提出,既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宇宙万象的一种抽象把握,也表达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社会进步等和谐状态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古代版本的“和谐国”。在柏拉图设计的这个“理想”国度中,公民被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靠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摘自《上海党史党建》2011年第5期 李江舟 文)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尚局限于部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的初级发展阶段,现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大多处于“博物馆上网”的发展水平,距离实现全方位数据存储和网上虚拟实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中,平台借助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有了质的飞跃。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人机工程、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成果,为人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力、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以及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成为虚拟文化遗产最理想的辅助展示工具。另一方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直接与参观者进行交互,将更有助于参观者理解和感受文化潺潺的功能、形态、空间、色彩关系乃至氛围效果,以便做出相应客观、直观、综合体验性的评价。文化遗产的保护平台与传播平台建设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开来实施。保护平台会为传播平台提供内容支持,而传播平台会将保护平台产生的内容传播出去,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提供盈利模式,反过来支撑保护平台的建设。
(摘自《神州》2011年2月下旬 刘永坚、白立华 文)
中国古代“雅俗”趣味的历史演变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俗”这对评价性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恰好是“文人”这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身份形成的过程。从“《风》、《雅》”到“风雅”,显示出“雅”这一词语的含义由特指《诗经》而演变为一般评价性用语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士人阶层的社会境遇及文化心理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从“雅”到“雅郑”,则显示出“雅”这个词语是如何从一个表示语音、口音的中性词语衍化为一个士人身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的。这背后隐含着新兴的知识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雅郑”之说,寓含着褒贬,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由于“雅”来自于上层、主流、“郑”来自于下层民间,非正统,是非主流的、正统的,“雅郑”便因此而成为后来“雅俗”这一对评价性概念的源头。汉末魏晋之后,“雅俗”渐渐成为一对具有审美意义的评价性概念并被普遍用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这一现象证明了“文人身份”的确立。“文人身份”成熟的标志是“个人情趣的合法化”。对人而言,气质、雅俗”观是对其风度、个性的考量;对诗文书画而言,“雅俗”观是对其传达的“趣味”的评判。只有当士大夫阶层通过自我衍化,形成了“文人”这一新的身份维度之后,“文人士大夫”阶层才由单一的政治、伦理价值的创造者与承担者进而成为审美价值的创造者与承担者。“雅俗”观是“文人趣味”最集中的体现。
(摘自《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李春青 文)
地方大学的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英国学者阿什比的观点表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特征与发展形态是该国文化教育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国际交流历史、改革发展路径等综合影响和选择的结果。地方大学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有效选择,构成了“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简要地说,在中国社会快速变迁和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的背景下,第三级政府举办的地方大学在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大学,地方大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结果,是利益相关各方博弈和学习的结果,它们推进了“中国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中国模式”奠定了基调和底色,优化了“中国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了“中国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城市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最终使得地方大学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刘晖、邹艳春 文)
视听窗口
1. R.舒曼作品集 ROBERT SCHUMANN / CDF0104
2. 奥赛罗》全剧(歌剧) Otello / 威尔第,VERDI / CDF0035
3. 施托克豪森单簧管曲 KARLHEINZ STOCKHAUSEN / CDF0105
4.海边音乐会-罗兰·科瓦奇 ROLAND KOVAC PIANO
STRING ORCHESTRA CONC / CDF0106
5.罗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 / CDF0107
6. F.索尔吉它曲 FERNANDO SOR / CDF0108
7.吉它的故乡-弗兰克吉它曲精选 GUITARLAND
THE BEST OF HELMUTH FRANKE / CDF0109
8.劳林多-吉它大师新的演奏 LAURINDO ALMEIDA / CDF0110
9. 茶花女全剧 La Traviata / CDF0014
10. 罗德里戈吉它曲 JOAQUIN RODRIGO / CDF0111
11. 弦乐四重奏-诺诺 LUIGINONO LASALLE QUARTET / CDF0112
12. 刘明源胡琴专辑 LIU MING-YUAN / CDF0113
13. RAVEL BOLERO 拉威尔;LOUIS FREMAUX / CDF0115
14.海顿交响乐作品 FRANZ JOSEPH HAYDN(一套三张,第一张) / CDF0116
15. 海顿交响乐作品 FRANZ JOSEPH HAYDN(一套三张,第三张) / CDF0116
16. 海顿交响乐作品 FRANZ JOSEPH HAYDN(一套三张,第二张) / CDF0116
17. 卡拉扬指挥的管弦乐 KARAJAN A PARLS
KARAJAN A PARLS;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CDF0117
18. 帝国铜管乐团改编演奏的古典作品
FIREWORKS THE EMPIRE BRASS FIREWORKS / CDF0118
19.拉威尔的管弦乐 MAURICE RAVEL / CDF0119
20. 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 MAURICE RAVEL / CDF0120
21. 舒伯特的交响乐作品 FRANZ SCHUBERT / CDF0121
22. 巴托克作品 BELA BARTOK / CDF0122
23.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LUDWIG VAN BEETHOVEN / CDF0123
24. 鲍罗廷弦乐四重奏 BORODIN / CDF0124
25. 莫扎特钢琴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CDF0125
26. 32首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THE COMPIETE PIANO SONATAS(一套8张 )
贝多芬 曲;阿图尔施纳贝尔钢琴演奏,ARTUR S / CDF0127
27. 管弦乐作品 GREAT VIVALDI WIND CONCERTOS 维瓦尔第
/ CDF0017
28. 管弦乐 ORCHESTRA MUSIC / 柴可夫斯基,Tschaikowsky / CDF0018
29. 管弦乐 ORCHESTRA MUSIC / 勋伯格,SCHOENBERG / CDF0019
30. 管弦乐 ORCHESTRA MUSIC / 西贝柳斯;柏林爱乐乐团 / CDF0020
31. 交响诗 Trois Nocturnes / 德彪西,DEBUSSY / CDF0022
32. 汤豪舍·瓦尔特堡的歌手比赛 Tannhauser und der Sangerkrieg auf Wartb / 瓦尔纳,WAGNER / CDF0021
33. 合唱、钢琴、管弦乐/ 伦敦消遥管弦乐队;A.法里斯指挥 / CDF0023
34. 歌剧中的战争景音乐 Opera Goes to War! / CDF0128
35. 《风流寡妇》 Die lustige Witwe / 莱哈尔,Lehar;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成员,MEMBER / CDF0084
36. 康塔塔The Cantatas(一套2张 ) 泽代利斯,Zedelius;格勒内瓦尔德,Groenewol / CDF0085
37. 奥芬巴赫轻歌剧巴黎生活--罗森塔尔改编 JACQUES OFFENBACH "Gaité Parisienne"(arr:Manuel Rosenthal) /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演奏,Berliner Philharmon / CDF008
38. 勒韦声乐作品 CARL LOEWE / 勒韦,LOEWE;
法斯米德,FASSBAENDER / CDF0087
39. 在音乐会上演唱的灵歌 Spirituals in Goncert
/ 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巴特尔,诺尔曼, / CDF0088
40. 维瓦尔弟大协奏曲 DIE VIER JAHRESZEITEN / CDF0089
41. 艾夫斯管弦乐作品 CHARLES IVES / CDF0090
42. 管弦乐 SYMPHONIE / 伯瓦德,BERWALD / CDF0091
43. 卡拉扬指挥的歌剧(歌剧片断)
"KARAJAN ET L'OPERA"(一套2张 ) / CDF0133
44. 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N.帕格尼尼) 24 Capricci per violino solo,op.1(NICOLO PAGANINI) 帕格尼尼,PAGANINI;明茨,MINTZ
/ CDF0024
45. 二重唱作品 SWEET POWER OF SONG
洛特(女高音);默里(女中音) / CDF0134
46. 合唱 CHORUS / CDF0135
47. 小号和现代乐队 In The MoodFor Trumpets
/ 阿克松;冯·罗耶 / CDF0032
48. 合唱 Choruses / 威尔第,VERDI / CDF0025
49. 合唱 Choruses /卡雷拉斯;维也纳儿童合唱团 / CDF0026
50. 舒伯特歌曲集 Schubert Lieder / 舒伯特;诺尔曼/ CDF0027
51. 大提琴 CELLO / 韦伯,WEBBER / CDF0028
52. 詹姆斯·拉斯特乐队演奏的古典名曲 JAMES LAST Orchestra(Classics Up To Date Vol.3) / 詹姆斯·拉斯特 / CDF0030
53. 肖邦钢琴圆舞曲 / CDF0029
54. 詹姆斯·拉斯特乐队演奏的古典名曲
JAMES LAST Orchestra / CDF0031
55. 大合唱 C大调弥撒曲/ 莫扎特 曲;维也纳合唱协会、
柏林爱乐乐团 / CDF0001
56. 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 普罗柯菲耶夫曲;R.穆蒂指挥 / CDF0002
57. 小号和现代乐队 In The MoodFor Trumpets / CDF0032
58. 原始的音迹——姚恒璐钢琴音乐作品选 / CDZ1066
59. 古格王国废墟——李一丁室内乐作品选 / CDZ1065
60. 风中少林(郑州歌舞剧院首部大型原创舞剧音乐选编)
/ 唐建平 曲 / CDZ1064
61. 呼伦湖的背影——刘思军电子音乐作品专辑 / CDZ1063
62. 纸片上的梦想——田震子电子音乐作品专辑 / CDZ1062
63. Cadenza组曲——关鹏电子音乐作品专辑 / CDZ1061
64. 东南飞——朱诗家电子音乐作品专辑 / CDZ1060
65. 韶——高为杰室内乐作品选 / CDZ1059
66. 落入凡间的精灵——王铉电子音乐作品专辑 / CDZ1058
67. 缘梦——高为杰管弦乐作品选 / CDZ1057
68. 古曲新韵——高为杰改编传统乐曲选 / CDZ1056
(以上C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