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8期(总第77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圣王作乐与国家宗教
"圣王作乐"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其起源可以追索到中国音乐思想的神话时代,后来发展为"治定制礼,功成作乐"的历史定制,成为历代帝王的政治实践,由此神话进入历史,历史被神化,其政治伦理指向国家认同,王朝政治合法性与是否遵循礼乐仪典的传统有密切关系。所谓"国家宗教",是指包含了国家信仰、天道崇拜、集体秩序和国家仪典的综合体,它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为国家的存在提供终极价值依据,礼乐制度是其文化上的基本设计,音乐成为政治化国家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地解释了"圣王作乐"的合理性,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古代礼乐及其制度,是一个值得开掘的新领域。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3期 罗艺峰 文)
感性学:去蔽与返魅
美学自学科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三种遮蔽。认识论遮蔽指用认识活动的规律来对待审美活动,这在西方是理性中心主义造成的,在中国则是儒家乐教传统和近世功利主义影响造成的。学科译名的遮蔽即将"感性"限于"美",忽视了不美和反美的类型。日常经验的遮蔽主要表现在用日常经验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作品,混淆了被依附物的感性特点和作品本身的感性特点。返魅需要以"关系实在论"为哲学基础,关注感性的所有类型,明确审美规律,从"实体+虚体"的路径切入音乐。
(摘自《天籁》2011年第3期 宋瑾 文)
论音乐美学研究的多维视域
学科逻辑支点的构建,是客观的现实性与历史的连续性紧密结合,形成无限发展的思想史长河。20世纪初,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建立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体系雏形,"美"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用科学分析方法与实证取代中国传统道德和阴阳五行观念附会审美现象的方法,使音乐美学向科学靠拢,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突破"话""、记"、"评点"式体例,有了系统、理性、严密地逻辑体系。先贤们一方面引进西方新观念为传统音乐审美观所用,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相互诠释,融会贯通。从而,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建立了既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学科体系;架构出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以音乐——美育(音乐美学)——(音乐形象)音乐哲学为逻辑支点的展衍范式。
(摘自《音乐探索》2011年第3期 池瑾璟 文)
民族音乐
家乡、田野、信息技术、互联网
——21世纪(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探索
本文以我对福州宗教祭祀和海南儋州调声的考察为例,讨论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田野考察中的运用,由此探索21世纪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文中亦论及一些中国国内学界尚未注意到或研讨较少的当代方法,例如在家乡做田野考察、反省性族群志、多点考察方法等,并提醒学界注意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论在当代的范式转移。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杨沐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 试论郑声兴盛之因∕王百灵,任飞∥人民音乐.2010.7.58-60
2. 什么是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漫谈之一∕徐俊昌∥人民音乐.2010.7.80-82
3. 太平天国风琴衙考论∕刘巍∥音乐与表演.2010.2.28-32
4. 粗陋的珍宝:江苏常熟博物馆所藏完颜璹编钟辨伪∕王子初∥中国音乐学.2010.3.9-17
5. 一把解读雅乐本体的钥匙:关于邱之稑的《丁祭礼乐备考》∕ 项阳∥中国音乐学.2010.3.18-28
6. 李焕之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向延生∥中国音乐学.2010.3.40-45
7. 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音乐理念∕宋莉莉∥黄钟.2010.3.40-50+66
8. 1932年在汉口出版的韩国音乐史料:《〈圣学十图〉附礼乐比考》∕徐海准∥黄钟.2010.3.96-98
9. 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项阳∥黄钟.2010.3.99-112+202
10. 韩邦奇之《恭简公志乐》述评∕刘忠∥黄钟.2010.3.113-117+148
11. 萧斯塔科维奇生前身后∕宫宏宇∥黄钟.2010.3.118-132
12.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研究∕杨薇∥黄钟.2010.3.133-138
13. 希曼诺夫斯基对波兰音乐的影响及贡献∕程倩∥齐鲁艺苑.2010.5.51-53
14. 西方后现代音乐研究新动向∕毕明辉∥人民音乐.2010.8.61-65
15. 姜蘷的《大乐议》与南宋音乐文化∕盛秧∥中国音乐.2010.2.57-60+115
16. 建立中国“革命音乐事业”所预示的信仰——20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的当代理解∕余峰∥中国音乐.2010.2.217-220
17.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项阳∥音乐与表演.2010.3.25-35+186
18. 程午加年谱(1902—1985) ∕贾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28-35
19. 对王光祈出国留学原因的再认识∕修海林∥音乐探索.2010.3.3-5
20. 孔子“礼乐”观对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影响∕胥必海;谭勇音乐探索.2010.3.∥ 6-8
21. 音乐救国的践行:再论王光祈的“国乐”观∕刘英∥音乐探索.2010.3.9-12
22. 温文尔雅舒胸臆:对苏聪的音乐史学研究∕明言∥音乐探索.2010.3.27-31
23. 唐代梨园弟子来源及命运考∕张舟∥音乐探索.2010.3.32-34
24. 清代琴人的社会构成与群体划分∕吴安宇∥天籁.2010.3.81-88+126
25.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得鉴:评《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一文∕于露;张国强∥天籁.2010.3.89-95
26. 唐代进入长安的缅甸佛教乐舞《骠国乐》:乐器篇∕杨民康∥交响.2010.3.15-22
27. 从西方人的视角看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圭特·克莱宁∕曾金寿 译∥交响.2010.3.23-29
28. 简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流变∕王雪燕∥交响.2010.3.72-75
29. 黄土高原上的音乐守望:作曲家、教育家饶余燕艺术肖像∕崔兵∥人民音乐.2010.10.12-15+95-96
30. 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调弦方法考辨∕李光明∥音乐研究.2010.4.48-52
31. 宋代宫廷雅乐乐器与乐队考∕田耀农∥音乐研究.2010.4.53-58
32. 郭沔的生卒年与《潇湘水云》的创作年代∕郑祖襄∥音乐研究.2010.5.67-72
33. 考古新发现与古代音乐史研究∕方建军∥音乐研究.2010.5.73-76
34.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可行性探讨:与其他学科相互参照中获得的启示∕叶松荣∥音乐研究.2010.5.77-85+109
35. 上海工部局乐队的裁撤风波:兼及梅百器乐队经营策略∕王艳莉∥音乐研究.2010.5.86-97
作曲理论
1. 罗忠镕十二音作品的结构思维(上) ∕王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85-91
2. 心灵·彼岸:高为杰作品《别梦》分析∕沈云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97-101
3. 八十芳华 厚德载物:记著名作曲家施詠康先生∕李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16-120
4. 音乐分析教学应重视听觉分析能力训练∕蔡乔中∥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25-127
5. 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以作品的第9、第10乐章为例∕任怡∥交响.2010.3.62-71
6. 关于巴托克音乐创作思维的初步研究∕任意∥交响.2010.3.76-81
7. 扎根中国文化“元传统”的清唱剧:瞿小松清唱剧《大劈棺》探析∕石一冰∥人民音乐.2010.10.30-33
8. 《人民音乐》对新中国交响事业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写在纪念创刊60周年之际∕张慧;张雯雯∥人民音乐.2010.10.34-37
9. 黄自的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任志宏∥人民音乐.2010.10. 53-55
10.关于“分析”的若干话题分析∕姚亚平∥音乐研究.2010.4.5-16
11.“辩”与“辨”:“音乐分析学”、“音乐学分析”相关概念及内涵研究∕王自东∥音乐研究.2010.4.17-27
12.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樊祖荫∥音乐研究.2010.4.28-33+58
13. 奏鸣原则在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发展与创新∕ 王桂升∥音乐研究.2010.4.34-47
14.罗忠镕《峨眉山月歌》的分析与研究∕王丹∥中国音乐.2010.3.94-100
15.浅论中国当代作曲家在作品中对“民族性”的追求∕舒莉∥中国音乐.2010.3.245-247
16.陈怡的微笑: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李吉提∥乐府新声.2010.3.10-12
17.音响流整体色彩的控制与转换:陈怡《动势》音乐结构的组织手段∕郭新∥乐府新声.2010.3.13-27
18. 民族音乐素材的“多风格”运用:从陈怡《胡琴组曲》看中国音乐民族特性的体现∕王颖∥乐府新声.2010.3.28-33
19.论“文革”后期小提琴音乐的“兴盛”∕戴嘉枋∥乐府新声.2010.3.34-40
20. 音乐织体的写作训练(三) ∕姚恒璐∥乐府新声.2010.3.41-44
21.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四)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的研究∕胡净波∥乐府新声.2010.3.45-56
22.民族调式音级的确定对对比复调教学的影响∕李楠∥乐府新声.2010.3.57-60
23.黄土地上的舞步:张大龙室内乐作品《探戈》音乐分析与创作思维探析∕杜娟∥乐府新声.2010.3.61-65
24.论传统戏曲在当代民族声乐创作中的运用∕王保荣∥乐府新声.2010.3.128-129
25.1949~1999年辽宁音乐创作评论研究(之一) ∕张力伟;贾妍竹∥乐府新声.2010.3.130-135
26.清词丽句必为邻:姚恒璐声乐作品述评∕王虎;张宝华∥乐府新声.2010.3.136-139
27.第八章 延长记号∕格林·伊丽莎白;马克·吉伯森∕杨又青 译∥乐府新声.2010.3.154-160
28.艺术与技术的交互(之二):互动音乐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王铉∥乐府新声.2010.3.164-167
29.从《伊斯拉美》看以巴拉基列夫为代表的强力集团作曲家的异国情结∕孙威∥乐府新声.2010.3.168-170
30.聆听《绿色的呼唤》: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印象∕李吉提∥人民音乐.2010.11.13-17
31.给世界一个绿色的吻:一个西部作曲家的思考与情怀∕罗艺峰∥人民音乐.2010.11.18-19+95-96
32.透过秦咏诚的经典声乐作品看其创作风格∕程龙∥人民音乐.2010.11.26-29
33.施光南《革命烈士诗抄》声乐套曲的艺术特色:为纪念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廿周年而作∕周勤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55-63
34.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特色和我的实践体会∕龚晓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135-141
35.音乐表述中的表现性:以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为例∕李小诺∥音乐艺术.2010.4.76-85
36.美国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音乐创作研究∕金桥∥音乐艺术.2010.4.86-92
37.16世纪意大利牧歌早期创作之典范:浅析阿卡代尔特《洁白温柔的天鹅》的音乐特征∕要红卫∥音乐艺术.2010.4.98-104
38.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的三维模式∕郭小利∥音乐艺术.2010.4.105-110
39.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纪念江文也诞辰100周年∕岑鹉∥音乐艺术.2010.4.111-117
40.拉亨曼的“器乐具体音乐”及《第一弦乐四重奏》∕孙剑∥音乐艺术.2010.4.118-125
41.频谱及频谱音乐∕肖武雄∥人民音乐.2010.12.70-72
42.战争的悼歌 生命的礼赞:亨策《第九交响曲》音乐分析∕冶鸿德∥天籁.2010.4.44-55
43.交响套曲整体结构的重组性思维:关于马勒交响曲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符方泽∥天籁.2010.4.56-59+81
音乐教育
1. 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方海燕∥天籁.2010.1.101-105+127
2. 音乐旋律中的情感铸练:情感教学功能性的有机动态观初探∕ 田晔∥交响.2010.1.92-95
3. 音乐教育审美体验探析∕刘安乐∥人民音乐.2010.3.56-58
4. 试论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的分级教学∕邹宜宁∥黄钟.2010.2.143-148
5. 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夏小玲∥黄钟.2010.2.149-158
6. 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刘畅∥黄钟.2010.2.159-165
7. 音乐认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侯建成;董奇∥黄钟.2010.2.166-173
8. 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五”阶段) ∕ 汪义晓∥黄钟.2010.2.177-189+202
9. 中国第一部官方统编音乐教材:《乐歌教科书》的现身与考索∕孙继南∥音乐研究.2010.3.5-15+25
10.音乐专业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水平的研究∕陈凌∥人民音乐.2010.4.60-62
11.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蔡梦∥人民音乐.2010.4.63-65
12.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廖家骅∥人民音乐.2010.4.66-68+95
13.多维音乐哲学流派思想下的音乐教育研究∕黄颖仪∥人民音乐.2010.5.46-49
14.回应社会需求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李宗堂∥人民音乐.2010.5.59-61
15.音乐艺术教育的区域特色:四川音乐学院的历史与现状∕敖昌群∥音乐探索.2010.2.3-5
16.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王耀华;王安国∥音乐探索.2010.2.89-93
17.田野调查是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陈达波;李姝;李虻∥音乐探索.2010.2.94-96
18.“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之比较∕马颖∥乐府新声.2010.2.112-115
19.《课程纲要》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学的价值分析周有全; 116-118
20.高校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研究∕张丹∥乐府新声.2010.2.119-121
21.音乐教育内涵一体观念和教育的整体观念初探∕张晓楠∥乐府新声.2010.2.122-124
22.音乐实践中速度感的训练与培养∕王雪桦∥乐府新声.2010.2.131-137
23.洪波学术成果及教育思想研究∕王安潮∥交响.2010.2.15-20
24.网络时代的音乐听觉训练∕张晖∥人民音乐.2010.7.64-66
25.建国60年基础教育音乐课标的回顾与展望∕雷美琴∥人民音乐.2010.7.67-69
26.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照下的民族音乐课程建构取向∕王吉吉 ,李婷婷∥人民音乐.2010.7.70-72
27.从西方音乐教育的立意看中国音乐教育的作为和走向∕黄琼瑶∥音乐与表演.2010.2.141-148
28.对铃木“母语教学法”的再分析和思考∕詹燕君∥音乐与表演.2010.2.160-163
29.区域性音乐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与意义∕王成来∥音乐与表演.2010.2.164-167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产业研究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李方军∥黄钟.2010.3.12-23
31.音乐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综论述∕李虻;陈达波∥黄钟.2010.3.24-26
32.作为音乐学院一门课程的“社区音乐”:以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社区音乐”课程为例∕王秀萍∥黄钟.2010.3.165-171
33.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下:“十一五”阶段头三年) ∕汪义晓∥黄钟.2010.3.194-200
34.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实践及其启示∕王丽红∥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2.86-88
35.山东省音乐素质教育现状调查∕肖安平∥齐鲁艺苑.2010.5.67-70
戏剧音乐
1. 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李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46-50
2. 从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看德意志歌剧的民族性诉求∕车新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63-67
3. 从曲牌的应用看晋南眉户戏音乐创作的演变∕孙豪∥天籁.2010.1.27-32+54
4. 《玫瑰骑士》的音乐/戏剧特色∕张慧娟∥黄钟.2010.2.60-68
5. 历史与现状: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的调查∕赵丽∥黄钟.2010.2.106-112+165
6. 他促进昆曲艺术走向世界:王光祈《论中国古典歌剧》学习札记∕罗天全∥音乐探索.2010.2.13-16
7. 传承·传人·传谱:《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修海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44-52
8.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程兴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53-62
9. 约翰·威廉姆斯电影主题音乐音画结合的特点及作用∕李曼∥乐府新声.2010.2. 54-57
10.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一):评剧音乐基因∕王学仲∥乐府新声.2010.2.80-85
11. 漫谈粤西雷剧音乐∕孙建华;黄婵娟∥乐府新声.2010.2.89-91
12. 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卢爱华;季银凤∥乐府新声.2010.2.95-99
13. 曲由心声 唱随情动:评剧花派演唱艺术刍议∕ 冯峙鸿∥乐府新声.2010.2.100-101
14. 浅论云南花灯的内涵因由暨音乐艺术特征∕张亚林∥乐府新声.2010.2.102-104
15. 论亚戈的《信经》咏叹调∕ 陶立新∥交响.2010.2.76-82
16. 论《波西米亚人》中“咪咪”与剧中其他角色的整体互动∕ 喻晓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111-114
17. 看《指环》·读社会·品音乐∕杨九华∥音乐艺术.2010.2.100-106
18. 中国歌剧的难点在哪里:从歌剧《西施》的演出说起∕石惟正∥人民音乐.2010.7.32-33
19. 越剧女腔基本调原型对流派唱腔曲调影响辨∕周来达∥音乐与表演.2010.2.66-76
20. 苏州昆曲传承的重要载体:清工与清唱∕冯芸∥音乐与表演.2010.2.77-81
21. “歌剧思维”及其在《原野》中的实践∕居其宏∥中国音乐学.2010.3.96-101
动态与信息
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经过三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顺利完成了预定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11月27日下午5点在五号教学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了闭幕式,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我院教授罗艺锋做了大会总结,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宣布闭幕。
研讨会形式多样,如大会发言、分组发言、汇报交流、自由论坛等。其中分组发言按发言主题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六个单元共18场发言,有106名代表进行了学术发言交流。发言主要围绕现代化进程、多元化语境、跨学科策略与当代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与相关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等议题展开。代表们视觉多元,思维活跃,理论丰富,分析有序,解读得当,有一定的见解和新意,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
研讨会期间,音乐美学学会还对于润洋、赵宋光等六名著名音乐美学家进行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还召开了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28人、常务理事9人,选举出新任会长韩锺恩,副会长罗艺峰、宋瑾,秘书长宋瑾(兼),副秘书长何宽钊。
中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还是第一次,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相关部门准备充分,保证了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来自全国120余名音乐美学专家、教授和学生,其中青年人明显增多,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增加了新鲜血液。(万斌)
人文社科信息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结构的互构
文化模式并非一种不带任何目的性的自然而然的现象,而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自为色彩的人文现象。作为文化模式构成要素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神话、传说、艺术和与此相关的传统和观念,本身都包含着一种社会价值观导向。这种导向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建立起一套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从而达到减少由不稳定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的效果。然而,社会结构虽然都具有趋向于稳定的性质,但从长期来看却非固化。更多的时候,社会结构总是显现出不稳定的因素来。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张力、社会内部的发明创新以及由少部分人带来的标新立异的尝试;另外一方面来自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化传播、碰撞、冲突、交流、再创造等。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原初的多样性并非某种想象的天然和谐状态。人类文化一旦形成自身的较具自足性的结构以后,便产生了一个由自身内部的运转过程来形成自身结构的延续和稳定的机制。从某种层面上看,这一机制便是文化体系的自我认同与自我传承,它既从体系的内部关系指向了自身的稳定,同时也从体系之间的关系指向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区隔。可以说,人类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状态。
(摘自《民族艺术》2011年第1期 田阡、杨红巧 文)
中国教育投资回报度量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时至今日,虽然对于教育回报率的估计研究还不完全精确,但逐渐在向实际靠近,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促进个人和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确保教育法规定教育投资占GDP4%目标的实现;二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根据目前研究现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于教育回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首先,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的理论研究,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回报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在新的《劳动法》实施后,中国工薪阶层的福利待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提高,医疗和住房公积金等非货币收入在个体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三,个体的私人教育回报率也会受到其他个体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第四,引入重要变量,或通过重要变量交叉项及重要变量分组分层,估计其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从而引导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学术界对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度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但鉴于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缺陷,研究教育投资回报涉及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之教育投入与收益的例外情况依然存在,因而对目前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的总体估计不能过高。
(摘自《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董银果、郝立芳 文)
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
审美主义特指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体验和生活审美化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共同特点是对审美的纯净化理解以及由此导致的古典主义的延宕和滞留。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美学视点,由于美学在这种理论中主要关涉审美心理特别是情感体验,因而自发地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向内反转的趋向性;审美体验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内趋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形态将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分离开来,强调审美绝缘于外部世界的空灵性和偏重于内心体验的情感性,具有强烈的唯美倾向;文化研究的生活转向以对文学的纯美解读为前提,而其面向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又带有唯美主义的历史烙印,因而可以视为审美主义思潮的一种特殊形态。
(摘自《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邹华 文)
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
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都有巨大影响。就时间性来看,报纸和广播作为新时期之初影响最大的媒体,充当了流行音乐的启蒙者和开路先锋。电视迅速崛起之后,它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途径较报纸、广播更加多样化。网络则是新近出现且对流行音乐影响较大的媒体,影响的程度将随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而扩大。就媒体性质来看,报纸是单一的视觉媒体,其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相对有限。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则因为与作为声响艺术的流行音乐有内在契合性,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更大。电视将“视觉”植入流行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之中,成为其必要构成。以往非常专业化的流行音乐工业生产则因为网络的影响而变得大众化,还衍生出网络歌曲这个新品种。大众文化从新时期之初的出现端倪已发展至今天的甚嚣尘上。其共同归属性预示着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还将继续:都市报为了吸引读者,扩大销量,将炒作流行歌手;电视选秀则成了“造星工厂”,批量生产流行歌手;五花八门的网络歌曲充斥街头巷尾。但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程度、改造程度却今不如昔。
(摘自《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顾楠华 文)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态势
在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如何在原来基础上再提升,其发展态势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第一,建立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对于任何一个图书情报机构来讲,不同载体、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第二,提供新型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应从被动式的信息获取服务,向合作式的信息推荐方式发展。第三,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本质问题,是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是允许用户定制的。传统图书馆是不能被用户定制的,从理论上讲,现代图书馆首先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支持用户自助式地完成资源的获取。第四,开展以图书馆联合体为基础的馆际合作。当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通过单馆保障完成信息服务,必须是在建立一个馆际合作、共建共享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该体系应该有更强的关联性和可操作性。第五,建设作为知识门户的图书馆网站。图书馆网站应是一个服务型的系统,是用户获取资源、发现知识的重要窗口,应该把图书馆从资源组织到信息服务整个的业务流程移植到网络平台上,共同维护,构建一个基于服务的、以用户为主的图书馆平台。第六,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第七,构筑数字化学术交流平台。第八,创建用户主导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摘自《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1期 吴慰慈 文)
新书推荐
1. 新艺术论集/ 王朝闻撰 JO-53/W31(w)
2. 艺术的社会根源/ (犹太)哈拉普撰;朱光潜译 J0-02/H11(l)
3.近代美术史潮论/ (日)板垣鹰穗著;鲁迅译 J110.94/B24(y)
4.苏联美术论文集(四)/ (苏)约干松等著;佟景韩等译 J151.2/Y95(g)
5. 战后时期的苏联绘画/ (苏)托尔斯泰等著;高阳等译 J209.512/T96(e)
6. 现代设计艺术史 / 董占军编著 J50/D65
7. 乐学·乐论 / 卜锡文著 J576/B96
8. 传统 现代 创意 自由/ 卜锡文著 J575/B96
9. 甘肃夯歌及其研究/ 卜锡文编著 J607.2/B96
10. 论苏维埃艺术中美的问题/ (苏)德米特里耶娃 J151.2/D35(m)
11. 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 马达 等主编 J6-4/M14(d)
12. 音乐学之统和/ 修海林著 J60-03/X69(h)
13. 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 克莱南,君特(德国)等著;金经言译
J6-53/K442
14. 敦煌民歌宝卷曲子戏/ 高德祥 J657.41/G24
15. 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 汪毓和著 J609.1/W29(y)
16. 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 林华著 J601-05/L61(h)
17. 音乐理论基础/ 李重光 编 J613/L31
18. 和声学初步/ 鲁兆璋 主编 J614.1/L85
19. 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 陈铭志 著 J614.2/C46
20. 音乐理论基础/ 李重光 著 J613/L31(C)
21. 欧洲音乐史/ 张洪岛 编 J609.5/Z32(H)
22. 声乐语言艺术/ 余笃刚 著J616/Y75(d)
23. 戏剧理论译文集/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张守慎等译
J80-53/S81(t)
24.契诃夫与艺术剧院/(苏)斯特罗耶娃,М.著;吴启元等译 J809.51/S81(t)
(以上图书收藏于音乐资料室、专业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