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第7期(总第76期)

作者:    2011年10月2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7期(总第76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乐之为体以心为主”——论嵇康的乐象观

乐象是嵇康音乐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关于乐象,嵇康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样是强调心的功能和作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乐象观认为音乐的内容是确定的,欣赏主体不能随意更改音声特定的道德教化内容,强调以正心、德心去驾驭音声,心是不自由,由于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因而没有进入音乐的世界。以庄子为师的嵇康在"心斋"的基础上提出"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强调心的自由驰骋,心象是模糊、变化无常的。乐音的和谐振动激发出欣赏者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达到音声与人的合而为一,进入了审美的境界。嵇康对传统乐象论进行的批判式的继承和革新,无疑对音乐美学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刘莉 文)

斯克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

斯克鲁顿首先分析了“声音”和“乐音”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为音乐是"第三物性"(审美属性)的事物,伴生于第一物性(声音的自然属性)和第二物性(声音的听觉属性)。音乐具有非概念性内容,只能用隐喻方式来描述。作曲家通过"暗指"的设计将音乐和文化联系起来,使听者通过审美把握音乐的意义。音乐的情感是“意向性的非存在”,因此音乐的表现是"不及物"的,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对象。音乐的价值在于为审美体验提供完美构型,并使听者的生命受到美化。音乐作品的每一次表演结果都是同一类型的一种殊型,因此作品通过不断的表演而获得延伸的生命。斯克鲁顿的美学思想局限于调性音乐,并偶尔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宋瑾 文)

民族音乐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之定位及其核心概念

描写音乐(形态)学旨在探讨描写、分析和类型化处理音乐声轨迹的方法和技术,是笔者专为民族音乐学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和诠释特定音乐文化而设计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环节;其整体理论框架包括三对核心概念(描写的/规约的、乐素的/乐位的、设定的/约定的)、六大位元系统(音的、调的、腔的、拍的、字位的和复音的)和六种系统化处理技术(物理的、数理的、符号的、民族思维的、自省的和比较的);总的要领是:采用现象学的"悬置"技术直面作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声轨迹本身,发现和找出研究对象中对音乐操持者和拥有者而言有意义的各音乐元素的位的系统,按研究对象的操持者和拥有者集体无意识约定的观念为研究对象作类型化处理。本文只涉及学科最核心的部分——学科定位及其核心概念。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 沈洽 文)

作曲理论

倒影对位研究

                                                    ——兼及逆行对位、逆行(倒影)模仿技术的进一步探讨

倒影对位、逆行对位以及逆行模仿对位写作技术形成于巴洛克艺术时期,又在20世纪获得新的发展并成为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完全倒影对位、不完全倒影对位这一对新的概念,并主要对多声部不完全倒影对位的教学和写作提出了解决方案;还进一步探讨了同步反向对位的含义。同时文章还对逆行对位、逆行模仿对位技术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提出、讲授了二重变形(逆行)模仿的概念与写作方法。

(摘自《音乐艺术》2011年第2期 徐孟东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平遥弦子书称谓辨析∕乔志亮∥交响.2010.1.23-25

2. 民间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转型及其影响:从西安音乐学院最早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谈起∕李宝杰;李雄飞∥交响.2010.1.26-31

3. 陕西长安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艺人组织谱系考察∕丁静;冯亚兰∥交响.2010.1.32-36

4. 陕北民歌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王沛∥交响.2010.1.37-43

5. 陕北民歌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胡友笋∥人民音乐.2010.3.48-50

6. 刀郎木卡姆的变异形态探析∕滕祯∥人民音乐.2010.3.51-53

7. 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沟通问题∕项阳∥人民音乐.2010.3.74-77

8. 田边尚雄与东洋音乐的概念∕植村幸生;周耘∥黄钟.2010.2.81-87+202

9. 文艺生态学视野下的黑衣壮民歌∕陈丽琴∥黄钟.2010.2.100-105

10. 从“传意”到“达韵”:论歌曲曲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翟石磊;李灏∥黄钟.2010.2.134-137

11. 二泉上六十轮中秋月∕ 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10.2.6-22

12. 中国音乐研究所五六十年代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张春香∥中国音乐学.2010.2.27-31

13. 仪式空间中的音乐表演:以安徽祁门县马山村丧葬仪式为例∕ 齐琨∥中国音乐学.2010.2.32-47

14. “嗦啰嗹”、“采莲”关系辨∕陈燕婷∥中国音乐学.2010.2.48-57

15. 西方田野反思与中国学术传统∕罗俊毅∥中国音乐学.2010.2.62-64

16. 雪峰山豺狗溪汉族谢蛮独门绝技:阴阳掐猎术敬神仪式及仪式音乐研究∕谢立山∥中国音乐学.2010.2. 65-70

17. 李家槽“薅草锣鼓”调查∕张月∥中国音乐学.2010.2.71-75

18. 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运动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的互唤问题:兼谈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的良好契机∕蓝雪霏∥人民音乐.2010.4.48-51

19. “曲高和众”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毛继增∥音乐探索.2010.2.25-28

20. 我与《中国曲牌考》:传统曲牌音乐考释研究的体会∕冯光钰∥音乐探索.2010.2.29-31

21. 刘天华民族音乐思想研究∕陈婧雅∥音乐探索.2010.2.37-40

22. 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诸民族的萨满铃∕刘桂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71-80

23. 鲁西南鼓吹乐曲牌《开门》及其调名溯源∕荣蕙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81-90

24. 音乐及其可持续性∕杰夫·泰顿;张伯瑜;王先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107-114

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论∕贾抒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115-123

26. 湖南石鼓镇丧葬仪式与音声∕张虹∥天籁.2010.2.122-127

27. 旋律变化:从曲牌音乐传播到资源共享整合:兼谈“旋律”与“曲调”是异名同义语∕王桂芹;冯光钰∥乐府新声.2010.2.65-71

28. 曲牌《三五七》的结构、演奏形式与渊源探析∕张敏桦∥乐府新声.2010.2.86-88

29. 紫阳民歌的基本特征及保护与传承∕杨海军∥交响.2010.2.66-69

30. 田野工作是造就民族音乐学学者的摇篮∕毛继增∥音乐与表演.2010.2.50-54

31. 当前基诺族乌悠支系婚礼场合中的“巴格勒”研究∕王娟∥音乐与表演.2010.2.82-87

32. 揭开铜鼓神奇的奥秘:云南富宁板仑三寨彝族铜鼓的调查与研究∕吴钊∥中国音乐学.2010.3.46-56+78

33. 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上) ∕乔建中∥中国音乐学.2010.3.57-62

34. 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伍国栋∥中国音乐学.2010.3.63-68

35. 拆除藩篱: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后现代反思∕薛艺兵∥中国音乐学.2010.3.69-78

36. 身体视角下的音乐与迷幻∕萧梅∥中国音乐学.2010.3.79-88

37. 应用民族音乐学:实践与思考∕张伯瑜∥中国音乐学.2010.3.89-95

38. 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上) ∕齐琨∥黄钟.2010.3.139-148

39. 中、日“算命曲”的传承变化∕刘富琳∥黄钟.2010.3.155-164

40. 从“民族”到“群体”:音乐的“族群性”与“认同”问题∕潘妍娜∥齐鲁艺苑.2010.3.67-69

41. 现代美国音乐学观念的变迁∕杨丽、郭磊∥齐鲁艺苑.2010.4.62-67

42. 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关于“国乐”传统的几点反思∕孙新∥齐鲁艺苑.2010.4.84-87

43. 民族音乐学教学中说唱音乐分类新议∕齐江∥人民音乐.2010.6.44-47

44. 从荤段子看民歌《集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缺失∕胡小满∥人民音乐.2010.6.48-50+95

45. 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李清资∥人民音乐.2010.6.51-53

46. 庙会民俗中的西安鼓乐的考察及功能分析∕丁静;文茹∥人民音乐.2010.9.49-51

47. 求同存异 “雅”“傲”共赏:给广东汉乐筝艺及《出水莲》提供一份教学参考∕王蔚∥人民音乐.2010.9.52-55

48. 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李昕∥人民音乐.2010.9.56-58

49. 现代,对于传统是一种机遇:从“机遇”说到“视频音乐志”立项∕伍国栋∥人民音乐.2010.9.70-73+95-96

50. “乐改”何从? ∕唐朴林∥中国音乐.2010.2.1-6+69

51. 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渊源关系∕金士友∥中国音乐.2010.2.7-12

52. 《纳瓦木卡姆》唱词阿鲁孜格律对旋律节奏的影响∕谢万章∥中国音乐.2010.2.36-43+50

53. 曲牌音乐学习笔记之四(补遗篇) ∕于林青∥中国音乐.2010.2.51-56

54. 丝绸之路的音乐畅想∕张欢∥中国音乐.2010.2.70-72+143

55. 曲牌音乐考释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曲牌考》述评∕王珣∥中国音乐.2010.2.91-95

56. 刍议黔东石阡县本庄镇孝歌的音乐特征∕袁平;马夜∥中国音乐.2010.2.96-100+150

57. 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李开沛∥中国音乐.2010.2.116-121+127

58. 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考察记∕汪瑶∥中国音乐.2010.2.122-127

59. 辰州傩戏特征初探∕张文华∥中国音乐.2010.2.181-183+202

60. 关于建设《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探讨∕耿红梅∥中国音乐.2010.2.184-189

61.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张天彤∥中国音乐.2010.2.221-229

62. 从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配乐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董华∥中国音乐.2010.2.246-250

63. 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主体的能力探究∕孙云∥中国音乐.2010.2.251-253

64. 旋棺与旋律∕张振涛∥音乐与表演.2010.3.50-58+186

65. 靖江做会讲经仪式音乐程式与程式之活变∕马韵斐∥音乐与表演.2010.3.59-68+186-187

66. “仪式音声研究框架”之解读:兼议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周凯模∥音乐艺术.2010.3.54-69+4-5

67. 一个值得学习的音乐学考察范例:1950~1954年音乐研究所单弦牌子曲采录与整理工作∕张春香∥音乐艺术.2010.3. 93-97+5

68. 梗叶相交,错落有致:穿号子的结构形式∕褚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77-80+86

69. 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板俊荣;伍国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81-86

70. 云南石屏花腰彝民歌“阿哩”的田野调查与思考∕苏毅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87-100+136

71. 王志信三首民族叙事性歌曲的艺术特征∕廖红梅∥音乐探索.2010.3. 21-23+51

声乐艺术

1.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谈声乐演唱中的“硬伤” ∕谢琨∥音乐与表演.2010.4.116-119

2. 诗意中的“中国画”:对黄自艺术歌曲的再探讨∕房亚红∥音乐与表演.2010.4.120-124

3. 论沃尔夫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表达∕王玉健∥音乐与表演.2010.4.125-130

4. 社会学视野下的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合唱音乐实践∕陈勇∥黄钟.2010.4.62-68

5. 意大利声乐大师的声乐教学理念及其启示∕黄颢∥黄钟.2010.4.151-156

6. 论吕骥大合唱《凤凰涅槃》∕魏艳∥乐府新声.2010.4.127-133

7. 浪漫曲《晚星颂》的分析研究与演唱处理∕张钰曦∥乐府新声.2010.4.203-206

8. 情至咏叹 境致宣叙:民族声乐作品《断桥遗梦》的情境与演唱分析∕张曼∥乐府新声.2010.4.216-220

9. 以和为美 美善合一: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儒家思想内涵∕刘艳玲∥乐府新声.2010.4.221-222

10. 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声乐艺术的哲学解读∕荣蓉∥中国音乐.2010.4.137-139+166

11. 歌唱的整体认知与整合训练∕刘蓉惠∥中国音乐.2010.4.207-210

12. 声乐演唱艺术中哼鸣的探究∕王玉健∥中国音乐.2010.4.215-220

13. 民族声乐演唱要意∕王世慧∥齐鲁艺苑.2010.6.62-64

14. 中国传统高音唱法在美声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张洪兰、闫璟玉∥齐鲁艺苑.2010.6.65-69

15. 简述德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渊源、发展状况及高峰时期∕陈进∥齐鲁艺苑.2010.6.70-73

16.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举要∕徐承跃∥齐鲁艺苑.2010.6.74-76

17. 生命语境中的艺术奇葩:舒曼声乐艺术之心理背景与特征初探∕初海伦∥人民音乐.2011.1.76-78

18.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艺术歌曲(浪漫曲)风格特点之初探∕刘宏伟;赵亚男∥乐府新声.2011.1.163-165

19. 李斯特艺术歌曲《你好像鲜花一样》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分析∕ 刘倩∥乐府新声.2011.1.166-169

20. 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解决歌唱中的矛盾问题∕张燕∥乐府新声.2011.1.213-215

21. 浅谈声与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杨丽娜∥乐府新声.2011.1.204-206

音乐人类学

1.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下)∕洛秦∥音乐艺术.2009.2.93-122

2. 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论音乐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杨民康∥黄钟.2009.2.51-57

3. 音乐人类学本事初论∕蒲亨建∥黄钟.2009.3.151-155

4. 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杨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1-19

5. 《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前言Bruno Nettl(著)∕洛秦;黄婉(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20-25

6. 周凯模博士访谈录∕董郑峰;侯镔娓;李晓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26-30

7.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九):郑苏研究员访谈录∕黄婉∥音乐艺术.2009.4.127-131

8.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十):管建华研究员访谈录∕黄婉∥音乐艺术.2009.4.132-134

9.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符号特征∕熊晓辉∥黄钟.2010.1.16-20

10. 音乐文化诗学视觉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洛秦∥音乐艺术.2010.1.52-71

11. 人事·事情·情感·感孕:对话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当事人的叙事与修辞∕韩钟恩∥音乐艺术.2010.1.72-80

12. 音乐、身体、空间文化与后现代性∕管建华∥音乐艺术.2010.1.104-114

13. 捕风捉影话田野: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思路∕薛艺兵∥音乐艺术.2010.1.115-124

14. 后现代差异观与音乐主体文化身份∕宋瑾∥音乐艺术.2010.1.138-144

15. 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洛秦∥音乐研究.2010.3.49-59+124

16. 文化认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胡斌∥音乐艺术.2010.3.70-75+5

17. 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文集之序∕洛秦∥人民音乐.2011.1.85-89

18. “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洛秦∥音乐艺术.2011.1.43-61

19.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杨燕迪∥音乐艺术.2011.1.62-68

20. 如何通过古典考掘还原今典:音乐学写作问题再讨论韩钟恩∥音乐艺术.2011.1.69-77

21. 回到 “声音”并一再敞开∕萧梅∥音乐艺术.2011.1.78-87

22. 世界音乐语境下的后现代空间意义:文化地理学的音乐话语书写——菲利普•博尔曼《牛津百科系列:世界音乐》导读∕汤亚汀∥音乐艺术.2011.1.88-100

23. 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薛艺兵∥音乐艺术.2011.1.101-108

24. 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管建华∥音乐艺术.2011.1.109-119

25. 论音乐民族志书写的范式、结构及教学应用∕杨民康∥音乐艺术.2011.1.120-126

26. 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宋瑾∥音乐艺术.2011.1.127-149

27. 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困惑∕王一平∥音乐探索.2011.1.6-9

动态与信息

“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顺利通过陕西省(高校)社科重点基地验收

10月25日,由陕西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依托我院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三年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验收。专家们通过听取汇报、考察现场、查看成果、观看艺术实践演出等方式,仔细地质询了“中心”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后认为:“中心”的一系列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完成了计划任务书所设定的目标,提交的材料完整、齐全,符合验收要求。经过专家组认真讨论,一致同意“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通过验收。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院内外横向交流,凝聚各方面研究资源,使之发展提升层次、扩大影响,努力打造中国民族音乐的西安品牌。(科研处)

人文社科信息

科学发展观:“人的尊严”的全面确证

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贯彻落实,使得“人的尊严”在其现实性上正逐步得以全面确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其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突出“最广大人民”的核心地位和根本作用,又凸显“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主体作用,为人的尊严奠定理念根基。其二,“幸福指数”为人的尊严创设现实关怀。“幸福指数”凸显人的尊严的存在状态,有尊严的生活,是幸福感的根本体现。其三,“科学发展”为人的尊严夯实社会基础,“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使人的尊严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得以实现。其四,“民生至上”为人的尊严提供物质保障。尊严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民生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问题,更关乎人的尊严。其五,“公平正义”为人的尊严架构制度支撑。其六,“公民意识”为人的尊严培植理性自觉。其七,“人文关怀”为人的尊严孕育情感呵护。人文关怀是人对“人本身”的一种价值关怀;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人文关怀的基本要义;人文关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实践活动。

(摘自《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寇东亮 文)

生命的态度:中国美学的第四种态度

朱光潜曾说,看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分别是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审美态度是对科学态度和功利态度的超越。其实,在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古松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称为“生命的态度”。所谓“生命的态度”,是要还归于“性”,还归于“天”,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回到共成一“天”的生命天地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人就像庄子所描绘的那条“相忘于江湖”的鱼。不是把握美的知识,而是体验生命的愉悦,这“生命的态度”,反映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发展方向,是重体证、重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中国艺术家有通过境界来表达思想的爱好,中国艺术追求个体在雄阔的宇宙和久远的历史中的沉思,中国艺术的境界创造并非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在这样的“境”中忽然间与永恒照面,给一个脆弱的生命注入了绵长,带去了熨帖。这就是中国艺术独特的宇宙感。中国艺术家从这样的宇宙感发现的不是抽象的绝对道理,而是一个意义世界,那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境界。

(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朱良志文)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工作者社会责任担当。教育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要求,要走向社会建学科,走出学科建学科。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下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包括全社会所有成员。特别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溢”。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开展常规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同时也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多样化、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④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要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⑤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与宗教的关系。既要尊重宗教信仰,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既要对宗教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⑥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潮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摘自《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 徐国亮、王景仪 文)

构建本土化的基于经验的音乐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目前正处于“审美”与“反思性实践”两种价值的冲突、交叠时期。在理念层面,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大胜审美音乐教育。在实践层面,审美音乐教育在集体教学范围内的有效性一如既往,而集体教学依然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流教学组织形式;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的自主制作具有集体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但它对教师水平、设备条件、学生人数要求苛刻,在正规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困难。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引领价值无法选择单一的“审美”或“反思性实践”,只能选择能兼容“审美”实施条件与“反思性实践”理念的“经验”。以杜威的“经验”为引领价值的音乐教育,其真实的使命是完成音乐教育的中国本土化,使中国目前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既与时代精神共振又满足本土条件诉求。换言之,一种经验的音乐教育必然地把半个多世纪的世界音乐教育精华—审美与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融合于中国的音乐教育课堂中。(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王秀萍 文)

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与育人理念

办学理念的凝练“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载体和积淀。透过独具特色的校训,可以直接感悟到学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可以感知其兴校的智慧、存在的品格、发展的理念。中国大学校训源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综观各类院校的校训,耐人寻味的是,其立意多具中华文化价值传承取向,其中蕴涵丰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具体包括:第一,勉励师生明确为学之序,学问思辨行兼顾,力求知行合一;第二,激励师生遵循大学之道,厚德诚正,止于至善,形成完善人格;第三,昭示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第四,净化校园,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文化氛围;第五,唤起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大学时中日新;第六,引领学校追求卓越,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形成。中国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和育人理念,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大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要解决某些校训的雷同和肤浅现象,必须从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智慧的挖掘上下工夫,同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结合上下工夫。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2期 于建福 文)

新书推荐

1. 声乐教育学 / 余笃刚主编 / J616/Y75

2. 声乐语音学 / 郑茂平著 / J616.1/Z58

3. 中国传统乐理教程 / 杜亚雄著 / J613/D79

4. 歌曲即兴伴奏实用教程 / 付佳音编著 / J624.16/F97(J)

5. 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 / 辟斯,特德著 / 赵仲明译 /J614.8/P588

6. 中国民族管弦乐实用配器手册 / 朴东生著 / J614.4-62/P62

7. 中国乐器志/ 郭乃安主编、曾遂今著 / J632/Z22

8. 中国歌种 / 杨和平编著 / 607.2/Y27

9. 中国曲种 / 杨和平、汪静一编著 / J826/Y27

10. 中国戏种 / 王建武编著 / J825/W33

11. 中国乐种 / 杨和平、陈 军编著 / J607.2/Y27(H)

12. 习琴精要 / 王鹏主编 / J632.316/W35

13. 汉魏乐府新考——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 / 王同、丁同俊、温和等著 / J609.234/W36

14. 音乐欣赏圣经(上下册) / 马克利斯、福尼 等著 / J605.3/M487

15. 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为管子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 / 赵季平 曲 / J648.61/Z44

16. 悼歌 · 觅(民族管弦乐) / 赵季平 曲 / J648.61/Z44

17. 庆典序曲·古槐寻根(民族管弦乐) / 赵季平曲 /J648.61/Z44

18. 第二交响曲——和平颂(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 /赵季平曲/J648.611/Z44

19. 心香 / 赵季平 曲 / J648.213/Z44

20. 山之祭(为打击乐独奏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 作品47号) / 郭文景 / J647.62/G96

21. 云南随想 ( 交响组曲)/ 张千一 曲 / J647.616/Z33

22. 幻想协奏曲(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 夏良曲 /J647.62/X26

23. 陈钢协奏曲集 / 陈钢 曲 / J647.62/C44(g)

24.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全集(上、下) / 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 曲 / 伯曼、伯瑞斯编 / J657.415/П.78

25. 单簧管练习曲 / 陈建华主编;王振先编注 / J647.14/C45

26. 小提琴和弦技法专题训练 / 黄晨星、黄忠伯著 / J622.16/H74

27. 柯勒30首长笛高级练习曲/ (意)柯勒作曲;朴美香编注 /J657.111/K445

28. 柯勒35首长笛练习曲 / [(意)埃内斯托·柯勒(Ernesto Kohler)著] / J657.111/K445

29. 德文艺术歌曲精选(上、下) / 曹金、高晓东编著 / J652.5/C21

30. 最好听的中外童声合唱歌曲(上下)100首 / J642.63/R23

31. 声乐套曲《红楼梦》总谱 王立平作曲 / J642.54/W34(l)

32. 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十、十一、十二、十三集 (五线谱版 简谱版合订) / 霍立、金城、李静玉主编 / J642.5/H97(L)

33. 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续集 (移调钢琴伴奏谱、尚未发表的作品) / 霍立、张东盾、金城 主编 / J642.5/H97(L)

34. 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 (附钢琴伴奏) / 霍立、张东盾、金城 主编 /J642.5/H97(l)

35. 民族乐队合奏曲集(2)(3) / 周成龙、王锡澄编 / J648.6/Z73

36. 民族弹拨乐队合奏曲集(3) / 周成龙编著 / J648.3/Z73

37. 双吉他流行英文金曲弹唱曲集 / 赵志军主编 / J657.32/Z5

38. 最新上榜流行歌曲民谣吉他改编曲(1) / 赵志军主编 / J647.32/Z59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