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5期(总第74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民族音乐
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
在民族音乐学中,语言音乐学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文章对这个学科的提出、已有的著作及研究现状做了介绍。在指出这个学科尚不完善的同时,阐述了语言音乐学在我国可以成立、完备的理由。同时,对研究时应具备的手段及注意事项等提出了看法和希望。作者认为,在众多学者们的努力下,语言音乐学科能在我国真正地建立和完善起来。 近年来,具体或宏观涉及到语言音乐学的一些文章与著作,大约有以下几种:1.讲述民族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的书中单设一节,说明语言与音乐关系的重要性;2.出现了专门论述中国音乐节拍法的著作,其中论述到汉语在音乐中的节奏表现;一些民族声乐、民歌等著作及教材中加入了对语言的解说、方言知识介绍;3.有论文论述南北曲风格与南北方言的关系、地方戏曲音乐与方言的关系、语音在歌曲中的作用等;4.有文章呼吁在音乐院校中设立“民族语言音乐学”的课程,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指出应根据需要对各系学生分别教授不同内容。以上这些,都属语言音乐学的内容,论述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特别是在歌唱发音上探讨汉语语言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进展。下述几点,可以说明这个学科能在我们国家成立和完善的理由:1.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研究的需要:2.具有语言音乐学产生的具体环境;3.有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得这个学科能够被我们提出,反过来说,这个学科也应当在我们国家成立。语言音乐学研究需要具备的手段:1.需要具备语言学知识;2.需要有充分的音乐实践作为基础;3.要使用现在读者所熟悉的音乐材料。语言音乐学是一门为音乐实践服务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研究,能在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上找出一些规律来,掌握了这些规律,听者易于欣赏,唱者易于提高演唱技术,词曲作者可以得到借鉴。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 孙玄龄 文)
论音乐文化的过渡与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的基本特质为例
音乐文化过渡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转型的形式,其本质是文化的变迁;而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的文化在空间上所形成的接触往往会产生文化上的碰撞,这一碰撞的结果常常形成多种文化的融合。然而,无论是文化变迁还是文化融合,都是 “文化过渡” 所产生的结果,具有缓解文化冲突,调节文化关系的功能。 “文化过渡” 和 “文化融合” 作为一对特
殊的概念,在淮河流域音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基于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而提出来的,即便是人为提出来的这一区划概念,它也是与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目的相结合的。正如淮河流域的区位特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导致了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的过渡性和融合性的产生,而这一产生过程得到了现实存在的音乐事实的表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区划的合理性。因为,区域音乐的研究对于认识一个区域的音乐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建立在一个易于认识的标志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阐释,能为理解复杂多样的音乐文化现象提供便于解释的方法和手段,并将新的研究对象不断地归纳进去
(摘自《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 李敬民文)
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难题
——跨 学 科、跨 文 化 的 困 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界历经30年的理论探讨、论争,于近10年间朝向了音乐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化。然而在此番理论热潮之下,学界必须面对的则是音乐人类学的双重理论难题。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困境,既源于世界音乐乃至文化的大格局的主导,又缘于国内学界自身理论原创力(理论激情 想象力 构建能力等)的缺乏目前学界所迫切需要的,也许乃是在对国际学界前沿理论的不断追逐中,调整步调、视角,避免曾在欧美学界激起波澜的音乐人类学的方法论 流派之争的重演,转而更加恳切地关照本学科 本国本土等的现实问题,以期在自我反思 修正、充实、更新的过程中, 点亮本学科新的理论增长点,开启理论的创生之路 如此,中国音乐学科方有可能不再以他学科、他文化为圭臬,取得理论上的实质性突破,进而更加自信地与他者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与商讨。 (摘自《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王一平 文)
音乐美学
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
新历史主义属于后现代思想的一支,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因果连续观,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当下解读、现代对过去的意义。这种思想运用在音乐中,就出现了多元的无机拼贴也即复风格。后现代音乐家将历史中的不同音乐作品分解为碎片,再进行重新组合;所有碎片都脱离了原来的历史语境和原初意义,重新组合并不出现有机统一的作品,也不携带恒定的历史信息,仅仅呈现一种混杂的拼盘或大杂烩的面貌。这种后现代文本不具有一个确定意义中心,是开放的、留白的,其意义需要听者去填充。
(摘自《交响》2011年第1期 宋瑾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 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下) ∕宫宏宇∥音乐研究.2010.3.80-96
2. 唐代太常四部乐考∕刘洋∥中国音乐学.2010.2.76-79
3. 论明代南音刊本的曲牌和曲牌类别∕张兆颖∥中国音乐学.2010.2.80-86
4.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林晨∥中国音乐学.2010.2.87-94
5. 解读《黄河》背后的中俄关系∕李岩∥中国音乐学.2010.2.95-102
6. 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现状与课题∕牛岛忧子∥音乐探索.2010.2.6-12
7. 王光祈“少年中国”与“音乐救国”思想探讨∕李兴梧∥音乐探索.2010.2.17-20
8. 诠释学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陈永∥音乐探索.2010.2.83-85
9. 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 ∕洛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63-70
10. 钱德明、朱载堉与中国礼仪乐舞之西渐∕宫宏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91-97
11. 周代武王《武》乐结构与武王仁政∕孙星群∥天籁.2010.2.10-15
12. 论北魏汉化改革对音乐的影响∕陈四海;侯峰∥天籁.2010.2.16-21
13.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内涵∕纪露∥天籁.2010.2.67-71
14. 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在新时期的命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居其宏∥交响.2010.2.5-14
15. 融时代激情 抒古典韵味:试论刘雪庵的歌曲创作及意义∕孙建国∥交响.2010.2.21-24
16. 《沈心工年谱》补订:纪念沈心工先生诞辰140周年∕谷玉梅∥交响.2010.2.25-34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唐代音乐研究进展述评∕李西林∥交响.2010.2.48-55
18. 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地区协奏曲体裁式微原因探析∕胡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5-9
19. 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孙国忠∥音乐艺术.2010.2.12-24
20. 音乐理论的起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下)∕胡彭∥音乐艺术.2010.2.25-31
21. 楚简《采风曲目》释义∕方建军∥音乐艺术.2010.2.39-41
22. 王廷相音乐思想管窥∕王福利、智永∥音乐艺术.2010.2.42-47
23. 周密笔记音乐文献的撰述特点与史料价值∕曾美月∥音乐艺术.2010.2.48-58
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1. 剖析小提琴经典巨作《苏格兰幻想曲》:一次公开演奏成功的深刻体验∕吴丹∥乐府新声.2010.2.189-192
2. 键盘式自由低音手风琴《恰空》舞曲的触键探究∕何艳∥齐鲁艺苑.2010.3.82-84+96
3. 手风琴与20世纪中国音乐∕谭艺民∥人民音乐.2010.6.29-31
4. 文明的冲突:中国手风琴多元化、民族化之路∕许键∥人民音乐.2010.9.41-43
5. 论小提琴集体课的利与弊∕秦放∥音乐与表演.2010.3.124-128
6. 20世纪大提琴练习曲的创始之作:波帕尔大提琴高级练习曲40首之技术分析∕王定朱∥音乐与表演.2010.3.140-146
7. 音乐与乐器演奏技术∕杨薇∥音乐探索.2010.3.85-86
8. 试析大提琴持弓技术∕张云昕∥天籁.2010.3.104-107
9. 大管作品中困难片段的指法研究∕冯继铖∥交响.2010.3.91-93
10. 我国铜管乐器领域的创作及研究状况述略∕张贵禄∥音乐研究.2010.4.90-96+125
11. 我国民族管乐创作的困惑:从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说起∕赵鸿宾∥中国音乐.2010.3.243-244+250
12. 中国高校手风琴教学的回顾与思考∕陈剑一∥中国音乐.2010.3.255-259
13. 浅谈读谱能力的培养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穆彤∥乐府新声.2010.3.203-204
14. 哈尔滨20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何艺;宋立权人民音乐.2010.12.62-64
15. 索尔吉他音乐作品初探∕何青∥天籁.2010.4.60-69+110
16.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五首的演奏及技巧分析∕宋强∥天籁.2010.4.70-75
17. 死亡的阴影 生命的绝唱: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的音乐结构与表演分析∕吕冬∥天籁.2010.4.76-81
18. 论萨克斯管的运指技术∕王恒∥天籁.2010.4.90-93
19. 大提琴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技艺探微∕杨云∥音乐探索.2010.4.76-78
20. 论组合打击乐独奏《功夫》∕白海川∥音乐探索.2010.4.79-82
21. 美国管弦乐指挥家大力发展和培养音乐素养的观念和其有效办法∕刘江∥音乐探索.2010.4.98-101
钢琴艺术
1. 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唱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兼论黄金分割在音乐艺术中的“美的意味” ∕秦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08-118
2. 试论内心听觉与钢琴演奏∕刘培培∥音乐探索.2010.3.92-93
3. 应用钢琴教学法“四学”之我见∕辛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28-131
4. 与舒曼夫妇在钢琴旁(下) ∕莫里斯•欣森∕覃琰编译∥钢琴艺术.2010.7.4-9
5. 勤练不辍的钢琴家:让-艾福兰••巴维访谈录∕孙栋∥钢琴艺术.2010.7.10-14
6. 比赛场上的顶峰与深渊:丹尼尔•波拉克访谈录∕南希•巴丘斯∕舒暲 编译∥钢琴艺术.2010.7.15-19
7.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孟令帅∥钢琴艺术.2010.7.29-34
8. 对钢琴演奏的重新解读:韦丹文钢琴教学风格探究∕王蕾∥钢琴艺术.2010.7.35-40
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周为民∥钢琴艺术.2010.7.41-42
10.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访刘畅标教授∥钢琴艺术.2010.8.4-11
11. 《黄河》四十载,琴艺寄终生:殷承宗先生新年访谈录∕刘小龙∥钢琴艺术.2010.8.12-18
12.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原文化解读与音乐表达:在波兰学习玛祖卡 ∕程倩∥钢琴艺术.2010.8.19-21
13. 忧郁浪漫的钢琴音诗:解读格里格《g小调钢琴叙事曲》∕陈丹∥钢琴艺术.2010.8.22-26
14.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孟令帅∥钢琴艺术.2010.8.27-30
15. 视奏∕斯科特·德克森;代霜蓉∥钢琴艺术.2010.8.31-33
16. 浅析钢琴教学中读谱能力的几个问题∕姜力∥钢琴艺术.2010.8.34-35
17. 谈谈钢琴盲弹∕王新∥钢琴艺术.2010.8.惠36-37
18. 钢琴大师谈钢琴演奏(三十一) ∕朱雅芬∥钢琴艺术.2010.8.38-39
19. 如何弹好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八)∕任音∥钢琴艺术.2010.8.40-42
20.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三)∕安东·科迪;李穗荣∥钢琴艺术.2010.8.43-45
21. 解放钢琴家∕泰瑞·提持奥;盛方∥钢琴艺术.2010.8.46-48
22.最终成为大钢琴家的阿图尔·鲁宾斯坦∕梁全炳∥钢琴艺术.2010.9.19-23
23.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储望华∥钢琴艺术.2010.9.24-28
24.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与欣赏∕赵瑾∥钢琴艺术.2010.9.29-33
25.遨游在浪漫情怀与理性技巧之间:李斯特练习曲介绍(五)∕常桦∥钢琴艺术.2010.9.34-35
26.如何弹好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九)∕任音∥钢琴艺术.2010.9.36-40
27. 少数民族地区电子键盘乐器教学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伍时旺∥中国音乐.2010.3.221-225
28. 论钢琴演奏中的“配器”∕朱国昌∥中国音乐.2010.3. 226-230
29. 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创作与演奏风格∕刘玉芳∥乐府新声.2010.3.174-176
30. 欲知秋 先观叶:钢琴教学中的读谱及训练∕贺新春∥乐府新声.2010.3.183-189
31. 演绎音乐的语境:从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 887)谈起∕赵力∥乐府新声.2010.3.198-202
音乐传播学
1. 欧美音乐价值中心: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分析∕何晓兵∥中国音乐.2009.1.41-50
2. 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特征解析∕陈辉∥中国音乐学.2009.3.117-119
3. 美国在线音乐市场解析∕林莉∥人民音乐.2009.10.84-85
4. 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探析∕李先波,何文桃∥人民音乐.2009.10.86-89
5. 音乐传播学:与改革开放同行∕冯光钰∥音乐探索.2009.3.3-7
6. 音乐传播:观察、研究与教育:音乐传播的概念解读∕曾遂今∥音乐研究.2009.6.62-74
7.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流行音乐传播范式∕黄德俊∥音乐与表演.2010.3.102-105
8. 民间音乐传播的社会学讨论∕周丽∥中国音乐.2010.3.127-131+180
9. 论音乐类平面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一) ∕何晓兵∥中国音乐.2011.1192-211
书评
1. 信天游的境界: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素描∕刘再生∥音乐艺术.2010.2.125-128
2. 回馈给土地的歌:写在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修订版]出版之后∕韩钟恩∥音乐艺术.2010.2.129-132
3. 刘再生的“一家之言”:《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刘靖之∥音乐艺术.2010.2.133-139
4. 必也正名乎!:读刘再生新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有感∕杨成秀∥音乐艺术.2010.2.140-144
5. 在琴学世界中集合真情与思想:成公亮《秋籁居琴话》读后∕郭树荟∥人民音乐.2010.6.85-87
6. 了解美国音乐教育实际的必读之作:评《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汤慧池∥人民音乐.2010.6.88-89
7. 优秀的“教本”与“学本”:评杨鸿年新著《合唱训练学》∕李改芳∥人民音乐.2010.6.90-91
8. 《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读后∕黄虎∥人民音乐.2010.8.43-45
9. 接力求索更上楼 路漫修远待新篇:读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有感∕王欣昕∥人民音乐.2010.8.88-90
10. 音乐符号学与新传媒:《音乐-媒介-符号》译者序∕陆正兰∥人民音乐.2010.8.91-93
11. 探究音乐历史 关注制度影响:由《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谈起∕亓迎春∥人民音乐.2010.9. 84-86
12. 艺术理论课程的新音:评郑锦扬编《艺术概论》∕陈凯丽∥人民音乐.2010.9.86-87
13. 音乐学人文主义路径的可贵探索:评《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李小戈∥音乐与表演.2010.3.175-177
14. 《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海因利希·盖格尔 著∕刘经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7-138
15.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杨曦帆 著∕戎龚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8-141
16.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臧艺兵 著∕赵书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42-144
17.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评《三礼用诗考论》∕聂麟枭∥天籁.2010.3.112-115
18. 历史维度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观察:读《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李瑞涛∥天籁.2010.3.116-120
19. 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西安鼓乐全书》述评∕张振涛∥交响.2010.3.48-50
20. 椽毫译配两千曲 乐海泛舟五十年:评薛范的歌曲翻译理论∕ 陈历明∥人民音乐.2010.10.70-74
21. 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 郑刚∥人民音乐.2010.10.75-77
22.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评《声乐教育学》∕万和荣∥人民音乐.2010.10.78-79
动态与信息
2011'第二届汉唐乐史研讨会将举办
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2011'第二届汉唐乐史研讨会”将于2011年7月3日—5日(周日—周二)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
本届“汉唐乐史研讨会”正式参会者40人左右,主要来自海内外、全国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类院校致力于汉唐音乐舞蹈史学等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会者需提交和宣读有关汉唐乐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并参加研讨。
会议正式报到日期为2011年7月2日,会期为7月3—4日,7月5日离会(同时安排汉唐音乐历史文化遗迹考察)。
人文社科信当代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府整合
1949年以来,新中国建立的是一种程度分化很低的总体性社会,在“强政府,弱社会”的态势下,呈现出一种封闭的、刚性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由刚性走向弹性。利益群体分化进程中群体间的政治差距缩小,经济差距扩大,开始由等级式分化向团块式分化转变,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对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矛盾的分析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利益整合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必然是利益整合方式转型的过程。政府必须致力于推进利益整合方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整合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合方式转型:要从过去追求单一的一体化整合方式,转向承认异质性的包容型整合方式;由片面注重政治整合方式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整合方式转变;由国家与社会同构化的整合方式向政府有限整合与社会自主整合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利益整合主要是对利益对象有效供给的调整、对人的利益观念和行为的调整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 (摘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周秋光、孙中民 文)
“五大红利”造就中国发展奇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发展奇迹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五大红利”:体制转换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结构红利、后发展红利和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红利。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体制转换红利,即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初步建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则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体制的成功、平稳转换。究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改革开放这一大方向;二是体制转换的渐进性,使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够逐步接受,而不至于发生大的波动;三是所谓的“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第一和第二点确保了政局稳定、方向正确以及体制转换的可行性,非常重要,道理也很明显。而第三点,即“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不仅重要,且颇具中国特色,是中国发展奇迹和体制转轨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五大红利”可能的发展变化,可知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仍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只要措施得当,扬长避短,发展奇迹至少还可以再延续30年。 (摘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郑京平 文)
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大体经历了“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 “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的错误取向、“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的逐步回归、“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目标追求等八个阶段。通过对60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到,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和趋势:第一,从价值取向变迁与国家主体的支配关系看,60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从总体上说属于国家主导性变迁;第二,从主轴价值取向变迁的趋势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是从注重外在价值向内外价值并重的趋势转变;第三,从价值取向变迁与现实发展的步调关系看,高等教育价值变迁是从同步型变迁向超前引领型变迁转变;第四,从价值取向变迁的性质与效果来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从同步型变迁向超前引领型变迁兼有转变;第五,从价值取向变迁的关照面来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是从过分强调主轴价值向坚持主轴价值同时兼顾其他价值取向变迁。 (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董泽芳、黄建雄文)
学好中文是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前提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对汉字之优劣一直争论不休,拉丁化、拼音化、简化曾成为社会主流观点,由此严重影响中国人对自身语言的价值判断,也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科学认读在内的种种教育实验表明:第一,汉字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已完全融入民族历史进程之中并继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汉字在新的时代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越发表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第二,汉字与中国教育如影相随,它既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又决定着中国教育的特质与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母语充满感情,努力学好中文,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教育,更是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前提与条件。第三,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语文教育亦有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现代化与语文教育的传统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第四,学好中文当从娃娃抓起。科学认读实验验明,汉字不难,汉语好学,母语优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汉语教育决定着中国教育的特质,学好中文当成为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前提与条件。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2期 周德藩 文)
高校学生参与度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0年度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生参与度与大学生成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发现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参与程度是影响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验证了阿斯丁等学者的学生参与度理论在中国大学情境下的适切性。数据表明学生参与度对学生成长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学生的校园互动会通过影响学生参与度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学生参与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政府和大学应该审慎地思考传统的、割裂式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分的模式,逐步打破现有的“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的文化和制度隔阂,构建生活—学习一体化的大学环境,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朱红 文)
引领社会:大学第四职能
大学职能是大学在社会分工中特有的专门职责,是大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入社会的中心,已成为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在大学原有三种职能的基础上,学界又提出了许多新职能,有改造社会、引领创新文化、文化交流、社会批判、守望社会良知之说,也有技术创新、创造新职业、国际合作、社会阶层再生产之论。从中西方大学实践、大学自身逻辑、社会发展需要和各职能间的逻辑统一四个维度看,引领社会应是大学的第四职能。中外大学在历史上也都曾发挥过引领社会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是引领社会走向真理,这是大学组织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大学引领社会是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价值的最高体现,对原三职能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不仅会进一步强化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将为当今大学摆脱工具性、超越功利性及推动大学更好地回归自身提供合理性的基础。 (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11第1期 袁广林 文)
新书推荐
1.曹理音乐教育文集 / 曹理著;何瑞碁整理/ J6-4/C22(l)
2.钢琴家大辞典 /
乔纳森·萨默斯(Jonathan Summers)编著/J6-61/S714
3.论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 /
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J602/Y54(y)
4.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 饶文心著/ J607.3/R17(w)
5.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 / 夏滟洲著 /J609.25/X26
6.器乐装饰音演奏指南 / 孙从音,谢元主编/ J62/S97
7.西方管乐艺术史 / 刘灏编著 /620.9/L73
8.钢琴教学论 / 樊禾心著 /J624.1/F18(h)
9.钢琴艺术大百科 /
高晓光,吴琼,吴国翥编著 /J624.1/G31
10.我爱巴赫 / 林华著/ J624.16/L61
11.手风琴手册 / 陈一鸣[著] /J624.36/C49
12.琴学备要 (上) / 顾梅羹著 /J632.3/G71(m)
13.神奇秘谱乐诠 / 吴文光释谱 /J648.31/W85(w)
14.合唱经典 / 戴定澄编注 /J652.53/D17
15.合唱 / 陈万桢, 陈弃疾[编著] /J652.53/C49(w)
16.合唱 / 徐武冠,高奉仁[编]/ J652.53/X74(g)
17.世界著名小提琴音乐会组曲(附分谱)/
蒋雄达编/J657.21/J5902
18.京剧剧目初探 / 陶君起编著 /J821/T42(q)
19.宽银幕立体声电影 / 惠俊南编著/ J96/H87(j)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
视听窗口
1.朱践耳交响曲集1 / 上海交响乐团 演奏/ CDZ0983
2.朱践耳交响曲集2 / 上海交响乐团 演奏/ CDZ0984
3.朱践耳交响曲集3 / 上海交响乐团 演奏/ CDZ0985
4.朱践耳管弦乐曲集1 / 上海交响乐团 演奏
/陈燮阳 指挥/ CDZ0986
5.朱践耳管弦乐曲集2 / 上海交响乐团 演奏
/陈燮阳,黄贻钧 指挥/ CDZ0987
6.涅槃-许舒亚作品集/ CDZ0583
7.深秋叙-唐俊乔笛子专辑/ CDZ0584
8.二胡激赏(马晓晖演奏精品选1)/ CDZ0981
9.二胡的四季(马晓晖演奏精品选2)/ CDZ0982
10.环球经典名曲导读1(维瓦尔第)/
柏林爱乐乐团 演奏/ CDZ0988
11.环球经典名曲导读2(亨德尔)
/英国室内乐团/ CDZ0989
12.环球经典名曲导读3(莫扎特1) 萨尔茨堡/ CDZ0990
13.环球经典名曲导读4(莫扎特2) 维也纳爱/ CDZ0991
14.环球经典名曲导读5(莫扎特3) 柏林爱乐/ CDZ0992
15.普天同庆(中国喜庆音乐)/演奏:中国音乐学院实验乐团
指挥:曹文工/ CDZ0980
⑴恭喜恭喜 / 沈诚 编配 ⑵小开门/ 沈诚 编配
⑶欢乐的日子/ 曹文工 编配 ⑷迎春花/ 沈诚 编配
⑸百鸟朝凤/民间乐曲;/周东朝 演奏
⑹秧歌/高为杰编配 ⑺打枣/民间乐曲/侯艳秋 演奏
⑻紫竹调/ 江南丝竹 ⑼花好月圆/黄贻钧曲/彭修文编配
(以上CD收藏于音像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