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4期(总第73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民族音乐
汉族民歌音乐形态分类刍议
根据不同的演唱场合,可将汉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在集体劳动中唱的“号子”,在山野中唱的是“山歌”,在其它场合唱的则是是“小调”。应当看到演唱场合可能对民族的音乐形态产生影响,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对汉族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本文根据汉族民歌音乐形态的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建议第一级按节拍、第二级按音域、第三级按旋律中乐句的结音分类,按照这种新的分类法,可对汉族民歌进行音乐形态学分析及比较研究。(摘自《乐府新声》2011年第1期 杜亚雄 文)
中国民族器乐的“和色”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器乐对声音四种要素使用排列的顺序大体是音色-音值-音高-音量。因此,中国民族器乐多数是以追求音色个性化为特征的旋律性乐器。同时,中国民族器乐在发展手法上,一方面表现出以音色变化为主要发展手段的横向“和色”,另一方面是纵向上以“和色”织体为特征的“和色”音块组合。从这个意义讲,“和色”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演奏的美学追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色”是相对"和声"的涵义所提出来的一个新的音乐概念。本文在中国民族器乐合奏音色运用实践的基础上,阐释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较为突出的"和色"这种艺术特征。其目的是想为与其相关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新视角;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提供些参考;也为中国民族器乐二度创作——演奏提供一种参考。
(摘自《中国音乐》2010年第4期 桑海波 文)
音乐美学
论音乐美的客观标准
艺术创作需要理性的指引,同时也要靠直觉的无意识,对于美感而言,这种创作的直觉来自于和人身体自然性相关的冲动,即一种生理表达或生理意志。音乐的美就是这种冲动或者说这种生理意志获得对象化的结果,本文将从对一部新世纪音乐作品的分析入手,来探讨音乐美感的客观标准,探讨"听觉快意"的美学设计,本文认为这种设计依赖于存在广泛美感共识中的几种心理要求:即期待与释放的满足感;松弛与紧张的张力感;丰富与有节律的秩序感;饱和后的新需求感;对比感;动态感和形象感等。 (摘自《黄钟》2011年第2期 单金龙 文)
音乐教育
从“实体”到“交往”:
当代音乐教学论研究思维的转向
思维方式在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中起着灵魂的作用,研究思维方式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水平与质量。任何一种教学论研究的思维都受到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潮的影响,实体思维是特定时代音乐教学论研究的产物。以实体思维观照音乐教学呈现是预设性、封闭性、简单性和静止性。随着当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潮对实体性思维的反思,交往思维逐渐引起教学论研究的关注,基于交往思维的音乐教学论关注的是音乐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过程性。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朱玉江 文)
音乐科研能力评价研究
本文从创造知识的科研与传授知识的科研、科研能力评价与科研成果评价等角度入手,分析了音乐科研能力中蕴含的二元化冲突,探讨了音乐显性科研能力视野下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依据和量化标准,在兼顾隐性能力、艺术实践和传授知识等三种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建构了综合性音乐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摘自《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李虻; 庾光蓉; 李姝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原生态民歌唱法研究∕张佩吉∥中国音乐学.2010.1.63-68
2. 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史学传统∕谭啸∥中国音乐学.2010.1.72-74
3. 河东道情的当代文化内涵∕卫凌∥音乐研究.2010.2.50-58
4. 认知与保护:梅里亚姆三维模式对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孙云∥音乐研究.2010.2.59-66
5. “全球一体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文化、艺术等宏大概念的分类分层研究∕秦序∥音乐与表演.2010.1.33-44
6. 安徽大鼓表演的腔词互动关系初探∕赵丽∥音乐与表演.2010.1.45-54
7. 南京“地下乐队”寻踪∕谢力荣∥音乐与表演.2010.1.55-59
8. 海南临高渔歌的社会生态及音乐特点∕李群山∥人们音乐.2010.2.56-59
9. 在音符中寻找历史的踪迹:台湾原住民复音歌唱之特点极其存在方式∕曾金寿∥乐府新声.2010.1.93-99
10. 《紫霞洞琴谱》琴曲渊源探微∕许萍∥乐府新声.2010.1.105-108
11.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罗梅∥乐府新声.2010.1.109-112
12. 从行会制看永新民间婚嫁唢呐手组织:“伙” ∕胡小东∥乐府新声.2010.1.117-120
13. 中爪哇宫廷甘美兰音乐的乐队构成及其文化内涵∕王爽∥乐府新声.2010.1.128-130
14.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论大奏鼓的演变∕林友桂∥音乐艺术.2010.1.30-36
15. 从感觉开始:再谈体验的音乐民族志∕萧梅∥音乐艺术.2010.1.81-93
16.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及话语25年间的变化∕汤亚汀∥音乐艺术.2010.1.94-103
17. 论音乐民族志理论范式的塔层结构及其应用特征∕杨民康∥音乐艺术.2010.1.125-137
18. 《弦索》的思索∕唐朴林∥中国音乐.2010.1.8-11
19. 对《弦索备考》的重新认知与有关阐释∕谈龙建∥中国音乐.2010.1.12-18+135
20. 由《弦索备考》的挖掘、整理、演奏引发的思考∕林玲∥中国音乐.2010.1.19-21
21. “复活”中国传统音乐一脉:“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研讨会”成功举办∕陈钢∥中国音乐.2010.1.22-24
22.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版本考∕徐天祥∥中国音乐.2010.1.56-67
23. 赫哲族“伊玛堪”的生存现状∕刘雪英∥中国音乐.2010.1.125-128
24. 浦江祭祖活动中的板凳龙仪式音乐研究∕姜华敏;方磊∥中国音乐.2010.1.157-160
25. 立足传统 创造未来:“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总结座谈会综述∕张天彤∥中国音乐.2010.1.176-182
26. 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赵雷∥中国音乐.2010.1.183-190+222
27. 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和“集成”相关卷册中看赫哲族音乐的搜集、整理与记录∕韩冰∥中国音乐.2010.1.191-196
28. 音声背后的风景:江苏邵伯锣鼓小牌子文化意蕴考察∕陈培刚∥中国音乐.2010.1.207-213
29. 张锡禄谈白族传统音乐文化∕焦一梅∥中国音乐.2010.1.214-222
30. 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郭德钢∥中国音乐.2010.1.261-266
基本乐科
1. 论相对固定唱名法∕张柏銘∥天籁.2010.1.93-96
2. “差之半音,失之千里” ∕刘正维∥交响.2010.1.10-17
3. 20世纪初两部重要的京剧五线谱曲本:《天水关》与《皮黄曲谱》研究∕孔培培∥音乐研究.2010.3.16-25
4. 对“燕乐音阶”再思考的思考∕杜亚雄∥音乐研究.2010.3.36-41
5. 就音阶命名问题答杜亚雄∕陈应时∥音乐研究.2010.3.42-48
6. 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张晖∥中国音乐学.2010.2.106-109
7. 中国古代音乐“拍”的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音乐“拍”研究∕郭林∥人民音乐.2010.4.69-73
8. 论“调高” ∕刘永福∥天籁.2010.2.22-26+41
9. 再谈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兼复张红梅文∕杨善武∥交响.2010.2.35-42
10. 郑译八声音阶与中日传统音乐∕庄永平∥交响.2010.2.43-47
11. 西安鼓乐记谱法及其读谱研究∕程天健∥交响.2010.2.61-65
12. 试论新时期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观的取向∕宋超∥交响.2010.2.97-100
13. 五声调式音阶结构的三段数字模式及教学法:以音乐学院附中教学为例∕黎冰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105-110
14. 大曲两种:唐宋遗音研究(上) ∕黄翔鹏∥中国音乐学.2010.3.117-128
15.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刘莉∥音乐与表演.2010.3.115-119
16. 《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代媛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27+48
17. 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互动学习∕程诺婷∥天籁.2010.3.100-103
18. 关于构建中国音乐基本乐理的几点想法∕徐荣坤∥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5
19. “乐理”概念与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性质的明确∕杨善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6-10
20. 琴书指法的证明:琴曲《广陵散》流变考之十一∕王德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7-19
21. 种复杂节奏节拍的教学探讨∕张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39-145
22. 对视唱练耳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赵海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146-151
23. 浅析传媒音乐人才培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张丰艳∥中国音乐.2010.3.263-265
24. “借字”与“调头” ∕ 刘永福∥乐府新声.2010.3.90-91
25. 中日古代音阶研究∕庄永平∥乐府新声.2010.3.92-95
26. 从对史料的解读看“笛上三调”问题∕郭慧颖∥天籁.2010.4.28-31
27. 论“调头” ∕刘永福∥天籁.2010.4.32-37
28. 走向多维视角的基本乐科课程研究: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综述∕金世余;马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145-148
作曲理论
1. 复调感的获得∕林华∥音乐艺术.2010.2.81-89
2. 现代电子技术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巧妙结合:许舒亚《太—2号》音乐分析∕吴林励∥音乐艺术.2010.2.107-121
3. 体验真挚之情 净化心灵之旅:徐振民小提琴协奏曲《音诗》创作特色∕贾国平∥人民音乐.2010.7.9-11
4. 秦文琛室内乐的创作特色∕安鲁新∥人民音乐.2010.7.14-17
5. 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社会问题探讨∕李劲松∥人民音乐.2010.7.73-76
6. 论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批判∕杨毅鹭∥音乐与表演.2010.2.33-41
7. 试析梅西安节奏模式对许常惠音乐创作的影响:以三首作品为例∕许杨宁∥音乐与表演.2010.2.105-110
8.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孙会玲∥音乐与表演.2010.2.111-117
9. 探索与创新:1996-2000年《音乐创作》中钢琴作品的两种和声进行∕范娟娟∥音乐与表演.2010.2.118-2-124
10.从《小宇宙》“破译”巴托克的音乐语言∕左延芳∥音乐与表演.2010.2.125-130
11.论音乐织体的构成要素∕王庆∥黄钟.2010.3.27-39
12.论古拜杜丽娜《Quaternion》的技法特征∕丁冰∥黄钟.2010.3.51-66
13.内心世界的图景:由陈晓勇《不可见的风景》谈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沈叶∥黄钟.2010.3.67-77+154
14.陈其钢钢琴曲《京剧瞬间》的调性镶嵌∕孙志鸿∥齐鲁艺苑.2010.2.64-68
15.陆在易《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和声技法分析∕张媛∥齐鲁艺苑.2010.2.69-71
16.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姚恒璐《二重奏》创作技法探析∕薛素洁∥齐鲁艺苑.2010.2.72-75
17.浪漫派最后双杰的调性游移手法∕李遵钢∥齐鲁艺苑.2010.3.76-79
18.诺诺《被中断的歌》序列作曲技法分析∕齐丽花∥齐鲁艺苑.2010.4.68-71
19.舒伯特《小夜曲》的艺术歌曲特点∕周成岭∥齐鲁艺苑.2010.4.72-76
20.马勒《大地之歌》的和声特征∕陈林∥齐鲁艺苑.2010.4.77-80
21.尚德义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创作手法探析∕刘艳芳∥齐鲁艺苑.2010.4.81-83
22.空五度的运用及其风格特征∕陈国威∥齐鲁艺苑.2010.5.41-46
23.拉莫的“功能化和声”理念的推演及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孙履冰∥齐鲁艺苑.2010.5.47-50
24.德奥艺术歌曲中的“天鹅之歌”:查理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曲》分析∕闫会芳∥齐鲁艺苑.2010.5.57-59+63
动态与信息
赵季平中国民族
管弦乐•影视作品音乐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2011年5月15日晚,乐之神笔——赵季平中国民族管弦乐•影视作品音乐会在广东省星海音乐厅成功举办。此场音乐会由广东省民族乐团主办并演奏,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我院院长赵季平,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著名作曲家景建树、我院副院长白陆平以及在粤的相关专家、学者、领导与千余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分上、下两半场演出,上半场演出了《庆典序曲》、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曲》和民族管弦乐组曲《黄土地》,下半场演出的曲目为民族管弦乐《卢沟晓月——大宅门写意》、民族管弦乐组曲《乔家大院》和选自电视剧《水浒》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与《好汉歌》。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我国当今两位著名的指挥家张列和胡炳旭指挥。新加坡华乐团管子演奏家韩雷、广东省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李思音、总政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和来自内蒙古包头晋剧团的两位琴师党俊和杨斌作为特邀演奏和演唱参与了本场音乐会的演出。
此次音乐会是赵季平院长首次在广东举办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天时地利与人和中取得圆满成功。音乐会结束后,全场观众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向作曲家致敬。
人文社科信息
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对美国的“主体超越”
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对美国的主体超越。从今后十年来看,仍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是中国再上大台阶的重要时期。首先,将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民富”目标。其次,将成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即“国强”目标。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所有的指标全面赶超美国,其中大部分指标先后超越美国。根据作者保守估计:第一,中国GDP总量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第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在2011年超过美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第三,中国进口贸易额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中国与美国服务贸易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海外直接投资国。第四,中国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中国专利与基础专利将先后超过美国和日本;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创新强国。第五,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2015 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将达11万公里,大大超过美国;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中国特高压、智能电网规模居世界首位;中国非化石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首位。第六,到2020年,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当接近,但军事实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真正全面超越美国还在于2020年之后的十年或者再长一点的时间。当然,无论是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水平,即使到那时中国也仍然与美国有很大的相对差距,中国还需要不断地追赶,但是最重要的是不断超越,即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1期 胡鞍钢 文)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非整合性。 (摘自学术研究》2010年第11期 高小康 文)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的中国红色文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交互作用,共时存在、历时发展,从而融合生成的一种特色文化。从中国红色文化产生时代来看,其主体生成衍化时期应在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间,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应该属于这种文化形态的延续及其新的价值衍生时期;从中国红色文化的特性来看,其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地域性、融通性等多种文化品性和基本特质;从中国红色文化的地域分布来看,它由多个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网点链结而成,大多以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战斗过的老区为依托不断衍生而成,如井冈山红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西柏坡红色文化、遵义红色文化、韶山红色文化、新县红色文化、太行山红色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等;从中国红色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对民间社会存在的儒释道及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通从而生成且还将不断生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汪峰、汪颖子 文)
道德价值观培育的三重维度
新世纪里,培育科学的价值观,必须筑牢人们的道德基础。在当代中国,进行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培育,首先,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维度。价值导向是价值观的内核,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与方向。在我国,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只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伟大的集体主义。新世纪里,开展道德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集体主义这个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其次,必须强化言行一致的实践维度。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在现实中践履,达到言行一致,才能使道德价值观的培育落在实处。大到衡量国与国之间交往、社会人际交往,小到单位、个人,无论是商业、外交,还是人情往来,言行一致都是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要求。对公民来说,强化言行一致的实践,是培育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根本路径。最后,必须弘扬“慎独”精神的修养维度。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道德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并长期坚持,实非易事。关键之处需主体不断强化自我修养,变外在约束为内在需要,变自发行动为自觉坚守。新世纪里培养科学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必须格外关注自身的品德修养,尤其贵在“慎独”。这是个人按照一定道德规范长期身体力行后内心所得、所获者,即道德“内化”实质所在,是儒家贤哲津津乐道的“反省内求”、“反求诸己”等箴言的理论基石。(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唐志龙文)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任务,该系统的总体框架的建构目标可以表述为:建立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内部和外部相结合,政府、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高等教育达到国家和学校制定的质量标准,鼓励高校积极不懈地追寻更高的质量目标。具体目标是:一是促成高校、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格局;二是明确各个质量保障主体的法定权责;三是加大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的力度;四是激活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和质量保障主体的功能和角色意识;五是加强学校本位的质量保障机制;六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透明度。众所周知,高校、政府和市场是构成一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要素之间能否形成协调的关系至少取决于各个要素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力度。如果任何一个要素具有排他性的影响力,三者之间就难以形成协调的关系;只有当三者能够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时候,“协调三角”才能生成,通常不是一个等边的三角形,而是一个有所偏向的三角形,或偏向高校,或偏向政府,或偏向市场。因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保障系统,输入、过程与输出保障系统,问责保障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入手。每个子系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当务之急的建设任务,包括明确大学的使命和目标,开展学科层面的课程和教学研发,加强学习效果的评估,加大教学服务和支持的力度,建立校内质量保障的知识管理系统,启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措施。(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李奇 文)
新书推荐
1.新编世界名曲欣赏 / 杨民望编著J605.1/Y28(m)
2.外国名曲辞典(上、下) / 王志雄编J605.2/W39
3. 新编世界国歌博览 /钱仁康编著J652.0/Q43(r)
4.威尔第艺术歌曲选 ∕贾涛译配J652.4/J32(t)
5. 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20首 (上、下)
∕ 贾棣然译配J652.4/M513(a)
6.外国歌剧曲选 (上、下)∕朱振山主编J652.4/Z83(z)
7.外国歌剧重唱经典∕周小燕主编;周枫译编J652.41/Z77(x)
8.外国艺术歌曲选 (上、下)∕
储声虹等主编;徐朗卷主编J652.5/C73(s)
9. 意大利室内乐歌曲集∕梁莹选编、翻译J652.5/L48(y)
10. 莫扎特艺术歌曲44首∕贾棣然译配J652.5/M513
11. 外国艺术歌曲选 (上、下) ∕颜蕙先主编J652.5/Y24(h)
12. 意大利名歌选萃∕薛范编J652.5/X89(f)
13. 意大利歌曲集(1、2) ∕张建一编著J652.5/Z32(j)
14.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薛范编J652.53/X89(f)
15. 美声入门必学曲目∕约翰·格兰
·派腾编著;申丹译J652.5/Y95(h)
16. 贝利尼艺术歌曲选∕贾涛译配J652.5/J32(t)
17. 德语艺术歌曲选∕
尼亚·塞雅(Virginia Saya),理查德·德J52.5/W71(e)
18. 德国艺术歌曲字对字译词∕李维渤,
赵庆闰编译J652.5/L35(w)
19.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39首 (高音用)
∕贾棣然译配J652.5/S713
20. 著名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
∕李维渤,赵庆闰编译J652.5/L35(w)
21. 唐尼采蒂艺术歌曲选∕贾涛译配J652.5/J32
22. 罗西尼艺术歌曲选∕贾涛译配J652.5/J32
23. 外国艺术歌曲100首∕孔繁洲主编J652.5/K48
24. 世界著名小提琴音乐会幻想曲(附分谱)
∕蒋雄达编J657.21/J5901
25.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200首∕乔治·巴拉
(Gyorgy Balla) 编;杨燕宜译J57.415/S684
26. 世界著名小提琴音乐会狂想曲(附分谱)
/蒋雄达编/J657.21/J590
27.外国歌剧重唱经典∕周小燕主编;周枫译编J652.4/Z77
28.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200首∕乔治·巴拉(Gyorgy Balla)
编;杨燕宜译J657.415/S684
(以上曲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