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1年1期(总第70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进入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视域,对中国音乐美学的构建与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音乐美学相关研究的论题范围广泛,笔者初步设想如下:1.生态美学元理论研究;2.生态美学与音乐美学结合点的探索;3.以生态美学观分析、梳理中外音乐观念中的生态意识资源;4. 以生态美学观分析中外音乐作品与音乐思想;5. 以生态美学观对中国音乐文化生态进行思索;6.如何在音乐一二度创作的立美实践中体现生态美学思想;7.音乐生态美创造与欣赏的本土化问题;8.音乐生态美创作于欣赏的共性与个性;9.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传播生态美学观。
(摘自《人民音乐》2010年第12期 罗小平 文)
音乐批评
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
在当前中国音乐生活中,音乐批评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音乐批评实践中出现的学理问题进行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作者在前人和他人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针对音乐批评的对象与定义、任务指南、特殊困难、标准尺度、音乐批评家的资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摘自《黄钟》2010年第4期 杨燕迪 文)
音乐史
从荆楚“歌诗”遗音
寻求《诗经》曲式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古人如何唱歌,除了文字资料遗留以外,音声几无可追觅。我国伟大的音乐学家杨荫浏独辟蹊径,开创性地从《诗经》的歌辞结构中首先破解了古远的音乐曲式之迷,认为:“在《国风》和《雅》两类歌曲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十种不同的曲式”,“从《诗经》第一类《国风》的歌辞中间,最容易看出民歌调的重复和变化情形。从看第二类《雅》—包括《小雅》和《大雅》—的歌辞中间,也可以看出,在贵族文人的写作后面,有着民间的歌曲为基础;它们的结构形式,大体与民歌相同,是出于民歌的体系。”今天,当我们对遗存在湘、鄂古婚俗和古丧俗中的《诗经》唱辞——“诗歌”加以仔细分析时,不仅要惊叹杨先生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及其真知灼见,还可能通过存活的音乐实例进一步丰富其对《诗经。曲式研究的内容,寻求《诗经》曲式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摘自《音乐研究》2010年第5期 蓝雪霏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声乐艺术
1. 中国古代歌唱气息技术理论特征探析∕赵璐∥音乐与表演.2010.1.74-78+93
2. 民族声乐理论探索者:记民族声乐教授丁雅贤∕沈尊光∥人民音乐.2010.1.24-26
3. 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张旭东∥人民音乐.2010.1.52-55
4. 谈歌唱的“管道”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张莉,[美]玛莎·诺∥人民音乐.2010.2.45-47
5. 声乐教学法研究∕杨湘澄∥音乐探索.2010.1.52-56
6. 王骥德《曲律》中声乐演唱审美理念之分析∕白宁∥乐府新声.2010.1.100-104
7. 高洁的艺术灵魂:罗忠镕艺术歌曲演唱心得∕龚琳娜∥中国音乐.2010.1.111-113
8. 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刘跃华∥中国音乐.2010.1.231-233+260
9. 开拓求索勤耕耘 桃李芬芳硕果丰:祝贺邹文琴教授从事声乐事业五十年∕阮春黎∥中国音乐.2010.1.234-238+250
10. 合唱课中的地域民歌传承:以山西师大音乐学院山西民歌合唱教学为例∕韩再红∥中国音乐.2010.1.251-255
11. 论歌唱气息的建立∕肖兵∥交响.2010.1.104-106
12. 论梅西安的《音乐会练声曲》∕龚叶∥黄钟.2010.2.197-200
13. 新中国声乐学术热点问题的追溯与反思∕郭克俭∥音乐研究.2010.3.60-73
14. 声乐演唱中“legato”的意义探究∕于钟∥音乐研究.2010.3.110-116
15. 从文化美学视角透视声乐艺术∕殷梅∥中国音乐学.2010.2.103-105
16. 加尔西亚“声门冲击”学说的一些启示∕李凤莲∥人民音乐.2010.4.43-45
17. 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王次炤∥人民音乐.2010.5.7-10+95
18. 呼唤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化:从“王志信现象”说起∕张敏∥人民音乐.2010.5.31-33
19. 人声乐器特殊性的声学阐释∕吴静∥人民音乐.2010.5.62-65
20. 声乐艺术中的个人演唱风格∕陈自勤∥人民音乐.2010.5.66-68
21. 中国古代传说与文献中的歌唱艺术∕高琳∥音乐探索.2010.2.41-44
22. 两首流行歌曲的意趣:《爱你》与《新不了情》∕徐元勇∥音乐探索.2010.2.65-68
23. 声乐演唱中的辩证方法探究∕张春明∥音乐探索.2010.2.69-70
24.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对声乐艺术的“新”贡献∕曹慧;李兴梧∥音乐探索.2010.2.97-99
25. 泛音歌唱研究在西方∕徐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98-106
26. 试论声乐教学中“紧与松”、“轻与重”的对立统一关系∕王少艳∥乐府新声.2010.2.125-130
27. 论民族声乐作品中古代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戴勇∥乐府新声.2010.2.151-154
音乐美学
1. 音乐符号行为中的身体间性∕黄汉华∥音乐研究.2009.4.78-85
2. 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韩忠恩∥黄钟.2009.2.88-96
3. 中国古代唱论的人文审美特征∕程宁敏∥黄钟.2009.2.97-101
4. 民国上海流行歌曲的商品特性与审美意义∕伍春明∥黄钟.2009.2.102-107
5. 从形式美学的观点看音乐的美和整体艺术作品∕[捷]霍斯廷斯基∕金经言译∥中国音乐学.2009.1.135-143
6. 基于现代文化视角的音乐美学学理审思∕陈辉,任志宏∥人民音乐.2009.7.89-91
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歌剧—《原野》∕李姝∥音乐探索.2009.2.56-59
8. 回眸与反思:由“音心对映论”引起的问题意识∕杨和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1-8
9. 迈尔的音乐风格理论∕高拂晓∥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18
10. 齐默尔曼论音乐的美∕[澳]齐默尔曼∕金经言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19-26
11. 音乐美学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二)∕韩钟恩∥中国音乐学.2009.2.101-108
12. 音乐符号行为中的“物”“身”“音”“心”关系之思考∕黄汉华∥中国音乐学.2009.2.109-113
13. 质疑形式美学:以奏鸣曲为例∕刘进军∥中国音乐学.2009.2.114-118
14. 试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崔学荣∥中国音乐学.2009.3.56-60
15. 下里巴人的审美诉求:雅俗分流格局下宋代市民音乐的审美转向及其时代意义∕黄敏学∥人民音乐.2009.10.63-67
16. 蔡仲德为什么要“向西方乞灵”: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叶明春∥交响.2009.2.10-14
17. 希腊化:罗马音乐美学述要∕宋祥瑞∥天籁.2009.3.28-31+36
18. 思想的交锋:荀子与墨子在音乐社会学方面的分歧∕强中华∥天籁.2009.3.32-36
19. 朱载堉“乐从乎今,情合于古”思想评述∕王怡∥人民音乐.2009.11.64-66
20. 对西方现代音乐哲学中音乐意义存在方式三种倾向性的解析∕付祥奎∥齐鲁艺苑.2009.1.70-72+89
21. 2008年中国音乐学大事后感言∕韩忠恩∥音乐艺术.2009.3.68-74
音乐心理学
1. 失歌症者音高加工的行为和神经基础研究述评∕蒋存梅∥音乐研究.2010.3.74-79
2. 音乐与空间推理能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黄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124-129
3. 值得借鉴的美国音乐教育学生自我认知叙事研究:《自我认知透视──两位职前音乐教师的经历叙事研究》介评∕高骊萍;吴亮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75-79
4. 瓦伦汀的《实验审美心理学》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马东风;鲍艳敏∥人民音乐.2010.8.80-83
5. 音乐审美期待的心理实质:迈尔期待理论及相关延展研究的心理学解释∕郑茂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126-136
6. 西方古典音乐在不同心理层次上的运用∕奚劲梅∥音乐探索.2010.3.72-75
7. 音乐对心理压力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江俊∥天籁.2010.3.56-60
8. 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大脑可塑性研究∕侯建成;董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79-84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 古筝演奏的音色问题∕杨琳∥中国音乐.2009.3.197-199
2. 顾梅羹先生的打谱:发表在顾梅羹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朱默涵∥乐府新声.2009.4.65-69
3. 古琴起源于管形琴?——有感于萨克斯、林谦三等人的观点而写∕李虎∥乐府新声.2009.4.70-73
4. 惟寻真知启琴人:琴事百问∕马维衡∥乐府新声.2009.4.140-142
5. 从六篇《笙赋》论古代笙的制作∕刘贝妮∥乐府新声.2009.4.143-146
6. 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品格∕张丽∥乐府新声.2009.4.165-168
7. 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端教学:琵琶演奏专业教学科研系列之四∕于春哲∥乐府新声.2009.4.178-183
8. 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声腔化”筝乐的追求及启示∕李宜洺∥乐府新声.2009.4.215-220
9. “鼓”义考原∕ 李方元;叶敦妮∥中国音乐.2009.4.13-29
10. 古琴在近现代的振兴与弘扬∕傅暮蓉∥中国音乐.2009.4.60-64
11. 调弦法、演奏指法对传统器乐常用宫调的制约∕王志军∥中国音乐.2009.4.90-94
12. 论王乙二胡教学思维规律与思维特征:纪念著名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王乙先生诞辰90周年∕傅建生∥中国音乐.2009.4.131-141
13.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古筝流派的成因∕王珣∥中国音乐.2009.4.147-152
14. “金锣之声,光彩炫目”:演奏打击乐三重奏《炫》札记∕王以东∥中国音乐.2009.4.184-191
15. 试论二胡演奏中内心听觉的培养与训练∕张尊连∥中国音乐.2009.4.211-216
16. “新潮音乐”之路混生何以涅磐:由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之单音技法与“整体结构节奏”的折返而引申∕孙慧∥中国音乐.2009.4.227-230
17.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民族乐器学研究∕周宝全∥中国音乐.2009.4.231-234
18. 高师琵琶教学改革中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构想∕王超慧∥中国音乐.2009.4.251-254
19. 京房改制所据原“笛”吹式考辨∕王晓俊∥交响.2009.4.39-43
20. 《清稗类钞·音乐类·洋琴》考略∕郑世连;张翠兰∥交响.2009.4.44-47
21. 扬州广陵派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之二∕施咏∥交响.2009.4.56-63
22. 古琴雅乐不尽的精神源泉:纪念陈白沙先生辞世五百周年∕许海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78-84
23. 筚篥与羌笛:《羌笛源流考辨》续篇∕敖昌群;王其书∥音乐探索.2009.4.18-23
24. 魏晋南北朝曲项琵琶的演奏特点∕许彩萍∥中国音乐学.2010.1.90-92
25. 二胡揉弦的理念与实践∕杨光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85-87
26. 客家筝派与中原移民音乐传播解读∕王珣∥音乐探索.2010.1.26-29
27. 土家族婚丧仪式中打击乐的形态特征: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许文涛∥音乐探索.2010.1.30-32+92
动态与信息
韩兰魁教授应邀为
2011年公祭黄帝陵典礼仪式作曲
应陕西省政府清明公祭黄帝陵典礼工作委员会的邀请,我院副院长、作曲家韩兰魁教授将参与2011年清明公祭黄帝陵典礼仪式的作曲工作。据悉,2011年祭黄仪式的音乐将突出中华民族血脉同根的主题思想和恢宏大气的民族精神。由中国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录音,制作工作将在三月初完成。
人文社科信息
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它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更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利益角度考察,就是一部利益与和谐关系如何处理的发展史,而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利益共享,决不是不分工作性质,劳动贡献大小,平均主义式的享受,而是指“公资共占、权力共使、机会共享、风险共担”。当前要实现利益共享,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四大公平:一是宏观调控分配原则公平;二是市场引导标准公平;三是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公平;四是公共生活领域率先做到利益公平。“四大公平”直接体现着社会利益的共享,什么时候“四大公平”做到了,社会利益共享也就实现了。
(摘自《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陶友之 文)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教育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胡锦涛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1)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续有人,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着眼于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着眼于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强调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强调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6)着眼于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教育发展提供体制制度保障;(7)着眼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强调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8)着眼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袁自煌、范绪锋等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
(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袁自煌、范绪锋等文)
大学艺境的内涵与构建
大学艺境是指大学校园中固有的特殊审美韵味,那种融合大学文化演进过程中审美变迁与时代美感的综合氛围,即校园中公共的、文化的、纯粹的、艺术的境界。实际上,大学艺境是大学文化场的特殊重要形态,即大学公共艺术场。公共艺术在大学文化场中无处不在,它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态产生审美艺术效应,从而积聚形成大学校园中最具魅力、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场。提出大学艺境的概念,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艺术及审美在大学建设发展中,特别是当大学的发展进程面临文化异化危机、面对现实的冲突与抉择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调大学艺境是大学发展氛围的内核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艺境反映的是大学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审美变迁与时代美感召唤的融合。大学艺境不仅仅是大学校园中美化的、艺术的环境,它更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文化取向,是大学人的审美价值观,是超越大学文化历史传统和自然传承的文化发展观。我们要使大学艺境的构建成为大学文化战略意义上的共识,必须树立以下四种观念:其一是树立衔接传统与未来的观念;其二是树立战略选择与规划的观念;其三是树立注重特色与品质的观念;其四是树立以人为本与生态的观念。
(摘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蔡劲松 文)
培育批判性思维是当代大学教学的重要使命
批判性思维是关于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它既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那么在大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确立新的知识观;其次,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再次,更新教学评价方式。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固然与客观普适的知识观、知识传授式教学不无关联,但这种客观普适的知识观、知识传授式的教学也形塑、适应于强调客观普适的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的客观普适的知识观、知识传授式的教学与强调客观普适的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是密切关联的三位一体。因此,确立新的知识观、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就得相应地更新教学评价方式。
(摘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郑祥福、李润洲 文)
互联网带来的学术期刊综合创新
世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正进入一个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交汇、兼容,并在交汇、兼容中互动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术领域的纵深拓展,一方面,学术信息组织方式越来越具有网络性,也因网络而更具多样性,除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数据库方式、目录指南方式外,还有特有的网上学术信息组织方式,如学科信息门户、全文数据库、学术资源导航、知识社区等。另一方面,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报刊、机构等大量地将纸质学术内容数字化并兼容到国际互联网中。兼容,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学术传媒时代。互联网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兼容本质上是一种创新,一种包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创新。综合性创新带来的变化与发展也具有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术论文发表、学术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平台等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术期刊的功能。第二,以学术期刊为中介的学术产品研制、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的一体化。第三,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处理与网络化管理。第四,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新品种,网络学术期刊的诞生成为兼容的一个标志。第五,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创建,体现出学术期刊在制度上、功能上的创新。
(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郑英隆 文)
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主要有4条:一是建议在依法保护法定节假日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尽快立法保护其他重大民俗节日,并给予假日的认定。同时相应地立法保护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重大民俗节日。建议经过鉴别分级认定它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对它们实施有效保护。第二,鉴于中国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与传统农历历法密切相关,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史充分证明,中国农历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至今在全世界华人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当之无愧地理应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保护。第三,所有关于民俗节日的口头或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多样性资讯,不仅应当进入媒体的传播系统,而且还应当纳入大、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生动活泼而有效的传习。第四,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倡导和支持民间办好或过好民族民俗节日,对于盛大的节日活动,政府和商界财团应当给予适当的财力资助。
(摘自2010年10月20日《中国文化报》乌丙安文)
视听窗口
1.名歌经典——郭兰英 / CDZ0796
⑴我的祖国 ⑵南泥湾
⑶扎红头绳⑷托梦·笑见青天开
⑸为什么二黑哥还不回来 ⑹八月十五月儿明
⑺妇女自由歌 ⑻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⑼恨似高山仇似海 ⑽眼看红军出征北上
⑾翻身道情 ⑿人说山西好风光
2.名歌经典——朱逢博 / CDZ0797
⑴那就是我 ⑵风儿不知哪里去了
⑶土地啊!我的宝贝 ⑷青春舞曲
⑸珊瑚颂 ⑹飘
⑺虹彩妹妹 ⑻美丽的姑娘
⑼卡普里岛 ⑽柠檬树
⑾将来怎样 ⑿我的城下街
⒀白兰鸽 ⒁森林大帝
3.伸出告别的手——朱逢博 / CDZ0822
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⑵阿拉木汗
⑶草原之夜 我的家在日喀则 ⑷水长流
⑸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⑹南屏晚钟
⑺绣荷包 ⑻走西口
⑼阿兰娜 ⑽北风吹 扎红头绳
⑾伸出告别的手 ⑿挂红灯
⒀晚安曲 ⒁掌声响起
4.四季调——于淑珍 / CDZ0803
⑴四季调 ⑵三十里铺 ⑶挂红灯
⑷瞧情郎 ⑸扎风筝 ⑹月光下的凤尾竹
⑺新四季歌 ⑻走西口 ⑼柿子红
⑽五哥放羊 ⑾茉莉花 ⑿采花
⒀槐花几时开 ⒁小看戏
5. J6/CDZ0816名歌经典——殷秀梅
⑴我爱你塞北的雪 ⑵唱支山歌给党听
⑶长江之歌 ⑷中国大舞台
⑸帕米尔,我的家乡多美 ⑹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⑺当啊亲爱的妈 ⑻今天是你的生日
⑼祝酒歌 ⑽永远的朋友
⑾妈妈教我一支歌 ⑿蝶恋花
⒀摇篮曲 ⒁爱情湖
⒂祖国正是花季
6.名歌经典——朱明瑛 / CDZ0817
⑴回娘家 ⑵明亮的眼睛 ⑶淅沥小雨
⑷大海啊,故乡 ⑸小城故事 ⑹心中的痛哭
⑺到我这边来 ⑻童年 ⑼万水千山总是情
⑽依呀呀欧雷欧 ⑾旅愁 ⑿紫竹调
⒀阿旃陀梦幻 ⒁啊,莫愁,莫愁
⒂洋娃娃,请你和我说话 ⒃阿妹的歌在心里唱
7.布达拉宫的太阳——张振富、耿莲凤 / CDZ0823
⑴祖国一片新面貌 ⑵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⑶毛主席派人来 ⑷逛新城
⑸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歌唱你 ⑹远方书信乘风来
⑺敖包相会 ⑻布达拉宫的太阳
⑼党的恩情万年长 ⑽藏族人民纵情歌唱
⑾部队就像我的家 ⑿下雨的时候
⒀千条江河向海洋 ⒁鱼水情
8.名歌经典——罗天婵 / CDZ0827
⑴克拉玛依之歌 ⑵摇篮曲
⑶打起手鼓唱起歌 ⑷胡笳十八拍
⑸思乡曲 ⑹孤独的牧羊人
⑺哆来咪 ⑻橄榄树
⑼幽兰 ⑽春光好
⑾雪莲花 ⑿春天和秋天
⒀送你一首小诗 ⒁红莓花开
⒂暮春 ⒃祖国之恋
9.名歌经典——郭淑珍 / CDZ0837
⑴黄河怨 ⑵玛依拉 ⑶丁香花
⑷摇篮曲 ⑸夏天最后的玫瑰 ⑹踏青
⑺江村即事 ⑻让我毁灭吧 ⑼再见了
⑽月亮颂 ⑾我亲爱的爸爸 ⑿蝴蝶的翅膀
⒀阳关三叠 ⒁鸽子
10.把春天写在脸上——牟玄甫 / CDZ0842
⑴喊一声我的三峡 ⑵把春天写在脸上
⑶何处是天涯 ⑷小河淌水
⑸冬去春来 ⑹人间第一情
⑺唱起我们的歌 ⑻在那遥远的地方
⑼草原之夜 ⑽五彩湾之歌
⑾心雨之后的太阳 ⑿红星照我去战斗
⒀思念心爱的姑娘
(音像资料室任洁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