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9期(总第6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淡和之美——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论方面,其核心审美观念是"淡和"。"淡和"不但在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个性特色的集中体现。这种"淡和"音乐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在传统诸子百家的思想流变中,道家与儒家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道家的美学观点"淡"与儒家审美观点的"和"也在传统思想的长河中得到融合,其融合的起始在目前学者的观点中多把周敦颐当成"淡和"的首创者。本人通过对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发现,其中期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淡和"方面,而且,欧阳修在26岁时就明确提出了"淡和"的观念,其时周敦颐在刚满16岁,因此,"淡和"之美的始作俑者应该欧阳修。"淡和"不但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概念,而且是一种哲学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自然观。由于"淡和"的内涵丰富,因此,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涉及到"淡和"的本质研究,正是历代学者对"淡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因此,"淡和"的内涵意蕴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
(摘自《乐府新声》2010年第3期 任超平 文)
品玄饮韵听古琴
——魏晋南北朝古琴音乐的审美转型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发展阶段。它的觉醒、它的率性、它的异端、它的叛逆、它的放纵……总之,它以一种独创性的文化姿态,塑造了自己特色鲜明、迥然独一的个性化历史形象。在这样特异的历史境遇中,审美文化当仁不让的充当了探索者、先锋者角色。作为审美文化的载体之一的古琴音乐更是以自己独出机杼的理性构筑、勃发流溢的生命张扬和自由无羁的的个性创造,为这一时代涂上了浓重的精神解放色彩,也为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维度和空间。为展现特定时期古琴音乐所承载的审美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了三个视角来透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审美文化转型:山川之美—古琴美学母题新变;追求神韵—古琴美学思想内涵新拓;琴人身份变迁—琴乐美学功能的转型。古琴以山水母题为表征的美学追求,由声到韵的美学内涵新拓展,琴人身份变迁的美学意义的彰显都为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古琴音乐的审美转型提供了适当参考,也为我们领悟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性格开辟了新的路径。
(摘自《人民音乐》2010年第11期 田雅丽 文)
音乐史
对王光祈定位的研究
——以相关研究者的言论及著述为例
王光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卓著贡献促使一代代学人对其孜孜研究。以往的研究中,有关“王光祈定位”的表象及内质的论述零落地充斥于各种未出版的油印材料、会议实况录音及正式出版物中的文字资料之内。从今人的眼光出发,有必要选取历史与现实的两重视角及语境(context)结合194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王光祈的权威研究者的言论及著述,对王光祈研究的方向、方法及其与德国新兴的比较音乐学和日后蓬勃发展的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发展趋向之关联、甚至预示或先兆进行再度剖析和研究,对其中的时代语境、集体无意识等历史现象,亦有必要予以进一步涉及,藉以真实的再现半个世纪以来王光祈研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李岩 文)
中国古代琴僧现象的文化解读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在禅宗文化与老庄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僧人们在古琴演奏理论、制琴法、琴歌创作、琴谱编撰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如宋代的则全和尚与僧人居月、明末的东皋心越禅师,晚清的空尘和尚等。僧人与文人间的文化和思想之互动,为古琴艺术注入独特的理念和风格。本文以中国历史上弹奏古琴的僧人作为切入点,考察琴僧现象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探求他们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影响。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4期 司冰琳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作曲理论
1. 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复风格及应用手法∕胡筱铮∥音乐研究.2010.2.81-86
2. 勋伯格“突变”配器手法探析:以《五首乐队作品》之四为个案研究∕李洋∥音乐研究.2010.2.60-65
3. 儿童钢琴套曲《童谣集》创作技法研究∕季丰来∥音乐研究.2010.2.66-73
4. 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时间过程特征∕许志斌∥音乐与表演.2010.1.113-120
5. 交融与升华:马勒《第三交响曲》与艺术歌曲的关联∕袁晖∥音乐与表演.2010.1.121-127
6. “细胞音响”在弹拨乐三重奏《丝》中的应用∕刘灏∥齐鲁艺苑.2010.1.70-74
7. 谈谈音乐分析学的多元建构∕于润洋∥人民音乐.2010.1.12-13
8. 20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王安国∥人民音乐.2010.1.14-16
9. 论王建民筝曲旋律的创造性∕张珊∥人民音乐.2010.2.26-28
10. 从《茶》、《门》、《秦始皇》看谭盾的歌剧创作理念∕杨正君∥人民音乐.2010.2.29-31
11. 关于音乐分析意义、方法、人才培养和文献引进的探讨∕杜晓十∥人民音乐.2010.3.25-27
12. 塔吉克音乐与东西方的融合:以二胡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谭勇;苟永森;胥必海∥音乐探索.2010.1.37-39
13. 掌握规律 统筹安排 把握宏观 精雕细节:写《四部和声写作》一书心得∕邹承瑞∥音乐探索.2010.1.42-44+56
14. 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01分析∕罗德素∥音乐探索.2010.1.45-46
15. 生命的恋歌:舒伯特《岩上牧人》艺术特征解析∕蒋兴辉∥音乐探索.2010.1.47-49+97
16.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及其特征∕田雅丽∥音乐探索.2010.1.77-81
17. 从段平泰教授的《雨水》谈起:写在全国和声复调教学会议召开之际∕李吉提∥乐府新声.2010.1.3-6
18. 理性与非理性:施尼特凯《第四弦乐四重奏》风格特征与音高组织思维之剖视∕范哲明∥乐府新声.2010.1.7-18
19. 断裂与修复的考量∕王进;张宝华∥乐府新声.2010.1.19-22
20. 《五首叠歌》的分析与启示:梅西安音乐创作中印度素材的运用技法∕郑中∥乐府新声.2010.1.23-29+243
21. 音乐织体的写作训练∕姚恒璐∥乐府新声.2010.1.30-34
22. 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二)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的研究∕胡净波∥乐府新声.2010.1.35-40
23. 关于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的研究:室内乐《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胡筱∥乐府新声.2010.1.铮41-45
24. 对陈怡第三交响曲《我的美国音乐之旅》的结构形态分析∕王玮莲∥乐府新声.2010.1.46-54
25. 从民族器乐作品中管窥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对高为杰创作民族室内乐《韶Ⅰ》的研究∕吴家军∥乐府新声.2010.1.55-62
26. 半音为表、调性为本: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音高组织思维∕刘奇∥乐府新声.2010.1.63-67
钢琴艺术
1.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陈依红∥音乐探索.2010.2.73-74
2. 高师钢琴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胡枫∥音乐探索.2010.2.103-104
3. 研究性教学理念在高师钢琴教育的运用∕梅寒∥音乐探索.2010.2.105-106
4. 从心理学的角度“归元”高师钢琴教学∕汪在东∥音乐探索.2010.2.107-109
5. 我是怎样改编《炎黄风情》的∕朱培宾∥天籁.2010.2.86-95
6. 音乐能力与技巧能力的训练:马太钢琴演奏理论研究与实践∕樊华∥天籁.2010.2.96-102
7. 不应忘却的纪念:莱舍蒂茨基钢琴教学初论∕王菁菁∥天籁.2010.2.103-108+118
8. 俄罗斯维多利亚·帕依金娜教授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四题∕郑巩洋∥天籁.2010.2.109-113
9. 论“文革”后期钢琴音乐的“兴盛”∕戴嘉枋∥乐府新声.2010.2.3-11+1
10. 武满彻早期钢琴作品《连续不断的休息》演奏初探∕程宪伟∥乐府新声.2010.2.138-142
11.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教学释义∕冯韶华∥乐府新声.2010.2.143-150
12. 巴伯《钢琴奏鸣曲》(op.26)的教学与演奏指导∕龚明珠∥乐府新声.2010.2.155-164
13. 提高钢琴伴奏者综合能力的方法与手段∕孔越∥乐府新声.2010.2.179-181
14. 2009年国内部分钢琴研究综述∕李佳∥人民音乐.2010.7.77-79
15.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三个演绎版本比较研究∕庄艺∥音乐与表演.2010.2.149-155
16. 从肖邦夜曲作品(Op.27 No.2)看演奏中的速度弹性与节奏伸缩现象:基于帕赫曼、鲁宾斯坦、傅聪、巴伦博伊姆和郎朗录音的可视化分析∕杨健∥黄钟.2010.3.172-179
17. 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九)∕刘小龙∥钢琴艺术.2010.1.26-28
18. 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武增文、邹俊星∥钢琴艺术.2010.1.29-32
19. 悲情肖邦∕于润洋∥钢琴艺术.2010.3.4-9
20. 肖邦素描∕梁全炳∥钢琴艺术.2010.3.18-25
21. 钢琴诗人与钢琴∕盛原∥钢琴艺术.2010.3.26-34
书评
1. 梳理与创新——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之学术特色∕刘永福∥中国音乐2009.3.34-37
2. 分析“文海”,后学之津梁:评钱亦平文集《音乐分析·学海津梁》∕姜蕾∥音乐艺术.2009.4.121-125
3. 考源大晟乐钟型态 解疑宋代黄钟律高:评《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王安潮∥黄钟.2010.1.187-191
4. 音乐是有声的思想:评戴定澄的《合唱经典: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合唱曲选》∕尚媚;夏滟洲∥黄钟.2010.1.192-196
5. 《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布特勒图著∕ 红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139-141+144
6. 中国新音乐史的宏大叙事与深度批评:《中国新音乐史论》增订版读后∕冯长春∥音乐研究.2010.1.118-125
7. 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陈培刚∥人民音乐.2010.2.88-91
8. 寻本溯理 传续基因:评刘正维先生著《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张维刚∥人民音乐.2010.2.92-94
9. 视美国音乐的滤光镜:读何平教授《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王少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117-118
10. 音乐书目的典范之作:《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音乐书谱全目》解读∕景月亲∥交响.2010.1.107-112
11. 分析“文海” 后学之津梁:读钱亦平文集《音乐分析·学海津梁》∕姜蕾∥人民音乐.2010.1.90-91
12. 《言语 声响 音乐》评介∕李妙晴∥人民音乐.2010.1.92-94
13. 《杨荫浏全集》序∕田青∥中国音乐学.2010.2.5
14. 铸学林伟业 探实践真知:《杨荫浏全集》观感∕李宏锋∥中国音乐学.2010.2.23-26
15. 笔耕不辍评声乐 品歌论唱抒感怀:读石惟正先生文集《歌思乐想》有感∕何静∥人民音乐.2010.4.88-89
16. 热土·热心·热文化:再读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梁莹莹∥人民音乐.2010.4.90-91
17.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王珊教授《泉州南音》专著品读∕黄志强∥人民音乐.2010.5.92-93
18. 《中国古代音乐史》蓝玉松著;吴大明整理∕黄妙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141-144
19. 专题阐释 旁征博引:评刘再生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 王爱国∥交响.2010.2.101-104
20. 多元化视角下的音乐传播学建构:读汪森、余烺天著《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王力博∥交响.2010.2.105-108
21. 多元理论与专业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陈晶晶∥交响.2010.2.109-112
乐律学
1. 京房六十律的蕤宾之“重上“‘色育之“违例”∕谷杰∥天籁.2009.4.44-50+70
2. 江永“今律”理论初探∕石林昆∥天籁.2009.4.51-61
3.探究乐律学:“第四届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赵玉卿∥黄钟.2010.1.197-200
4. 对阮逸、胡瑗音律学成就的再评价∕刘秋华∥黄钟.2010.1.147-150
5. 燕乐二十八调名与律吕名错位原因∕李玫∥中国音乐学.2010.1.5-14
6.应当基于对原典的理解:读《吕氏春秋·音律》中与生律法相关的“阳上阴下”观念∕修海林∥音乐研究.2010.1.86-90
7. 《史记·律书》中“律数”与“生黄钟术” ∕谭映雪∥天籁.2010.1.33-40
8. 刘歆与《汉书·律历志》∕唐继凯∥交响.2010.1.56-61
9. “京房六十律”三辩∕陈应时∥黄钟.2010.2.113-120
10. 再论京房“六十律”与卦气说∕黄黎星∥黄钟.2010.2.121-127
11. 《乐学新说》“典同”之乐律学探究∕王洪军∥黄钟.2010.2. 128-133
12. 论《乐纬》解乐模式及其思想背景∕付林鹏;曹胜高∥天籁.2010.2.1-9
动态与信息
赵季平院长荣获
“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
2010年12月18日,由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发展论题小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举办的中国陕西“十二五”科学发展论坛在西安唐城宾馆召开,我院院长赵季平荣获“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
此次论坛旨在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参加论坛的代表都是来自全省教育界、文化界及企业界的优秀领军人物。与赵院长一起荣获“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的还有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画家刘文西、王西京、作家贾平凹等。
我院合唱团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上演《黄河大合唱》
12月17日晚,一场气势恢弘、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在曲江西安音乐厅隆重上演,拉开了第九届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的序幕。
作为本届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为纪念全本《黄河大合唱》复排35周年,由我院合唱团、北京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谭利华以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等各方强强联合,共同演绎了这部影响中国60年的史诗之作——《黄河大合唱》。这场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以百人交响乐团和百人合唱团创下了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有史以来演出规模最大的纪录。
人文社科信息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物是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人却成了发展的手段,这种片面推崇物的价值、轻视或否定人的价值的发展观,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违背了发展的伦理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将发展的眼光聚焦于人们的生活。传统发展观追求的是单一的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而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发展论”,崇尚的是高扬人的个性丰富与发展的生活方式。传统发展观是单一的、片面的、充满矛盾的,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协调的发展观,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们对和谐生活的价值追求;传统发展观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则要求人们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碳生活的原则。把发展眼光聚焦于人们的生活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在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和谐、以国家为主体的世界和谐、以人类为主体的宇宙和谐的伦理目标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摘自《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薛妙勤 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并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用性,是新形势下公民教育的灵魂工程。第一,一元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社会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以“一元”否定或取代“多元”,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和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而是要以主流价值取向引导支流价值取向,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中,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取得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第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科学精神要求人们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去想问题、办事情。在努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和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第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摘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邓慧 文)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历时过程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的形成有一个历时过程,这一历时过程包括:(1)“五四”运动以降传统信仰危机。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错位、颠倒、紊乱,使中国人的传统信仰陷入危机。(2)“文化大革命”信仰宗教化造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3)苏东剧变引发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1989年,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抛却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信仰,进入了非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国际社会秩序的剧变,以及伴随着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任意曲解,业已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状态。(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的综合性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共性问题,即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它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的克服和解决。同时,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和危机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信仰危机既“首当其冲”又“深藏其底”。它既是以往各个层面、各种维度信仰危机的“集结地”,又是以往信仰危机在深度上的“叠加地”,可谓“综合性的信仰危机时代”。
(摘自《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施惠玲、荆学民 文)
哈佛大学“全面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启示
综观哈佛这次全面教育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源自一个至为关键的设问,即在21世纪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高等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学生。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应关注且必须做出回答的永恒问题,哈佛大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哈佛的这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如下四方面:其一,课程改革应当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其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学生;其三,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四,课程改革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暂且不论哈佛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但其毅然谋变本身已经启发我们,一所伟大的大学并不是不能改变伟大的传统,因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课程改革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适时推进,不断调整,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可以说,课程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摘自《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蒋华林、李华、王平 文)
回归生命本体的大学生命教育
在科技发达、价值取向多元、生存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等压力剧增,心理危机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生命潜能、创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敬畏生命、追问生命意义、彰显人文关怀和确立人生信仰。生命贯穿全人生,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生命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应从如下四方面开展大学生命教育,回归生命本体,实现生命拓展。(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教育的生命情怀;(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直面生命问题;(3)建设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生命素养;(4)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实现生命关怀。
(摘自《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胡金秀、解辉 文)
视听窗口
1.祖国万岁/ 戴玉强 / CDZ0799
⑴草原晨曲 ⑵多情的月亮 ⑶颂歌献给毛主席
⑷我爱我的祖国 ⑸我爱祖国的蓝天 ⑹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⑺我为祖国站岗 ⑻领袖与士兵 ⑼过雪山草地
⑽祖国,今生为了你 ⑾满怀深情望北京 ⑿说给大海
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⒁祖国万岁
2.这就是我的祖国 / 戴玉强 / CDZ0800
⑴你的名字 ⑵雄伟的天安门 ⑶月光下的小岛
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⑸我们热爱你
⑹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⑺这就是我的祖国
⑻颂歌一曲唱韶山 ⑼可可西里的故事
⑽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⑾火炬灿烂
⑿满载友谊去远航 ⒀永远跟你走
⒁我爱着蓝色的海洋 ⒂红太阳把炉台照亮
3.回族姑娘 / 哈晖 / CDZ0802
⑴回族姑娘 ⑵母亲河,我喊你一声妈妈
⑶椰林湾 ⑷新兵歌谣 ⑸温馨的家
⑹小河淌水 ⑺中华家园 ⑻旗帜
⑼今年是丰收 ⑽老村长 ⑾春潮涌动
⑿永远的微笑 ⒀咱们中国
4.国泰民安 / 吕继宏 / CDZ0805
⑴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⑵昨天的故事
⑶牧羊姑娘 ⑷国泰民安 ⑸咱老百姓
⑹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⑺妈妈的歌谣
⑻光明行 ⑼向快乐看齐 ⑽再见了,大别山
⑾中华美,中华亲 ⑿莎黛 ⒀我像雪花天上来
⒁好男儿纵横天下 ⒂小白鹿
⒃咱老百姓(伴奏)⒄再见了,大别山(伴奏)
5.珠穆朗玛 / 彭丽媛 / CDZ0820
⑴珠穆朗玛 ⑵父老乡亲 ⑶在希望的田野上
⑷白发亲娘 ⑸我属于中国 ⑹说聊斋
⑺我的家乡沂蒙山 ⑻在中国大地上 ⑼我爱你塞北的雪
⑽我们是黄河泰山 ⑾牧羊姑娘 ⑿人说山西好风光
⒀掌声与喝彩 ⒁半个月亮爬上来
⒂月光下的凤尾竹
6.深情的咏叹 / 新世纪第一女高音黄英 / CDZ0831
⑴“当我走在大路上”(幕塞塔的圆舞曲)选自《波西米亚人》
⑵“德蕾塔美妙的梦” 选自《燕子》
⑶“我亲爱的爸爸” 选自《姜尼·斯基基》
⑷“优美的光在诱惑” 选自《塞蜜拉米德》
⑸“四周被寂寞包围” 选自《拉梅莫的露琪亚》
⑹“当黑色的脸仰望繁星时” 选自《假面舞会》
⑺“我听到一缕歌声” 选自《塞尔维亚理发师》
⑻“骑士被眼神迷住” 选自《唐·巴斯瓜雷》
⑼“甜美与神圣的时刻” 选自《燕子》
⑽“啊!我真不敢相信” 选自《梦游女》
⑾“亲爱的名字” 选自《弄臣》
⑿“请听我说王子” 选自《图兰朵》
⒀“小径” ⒁ 我住长江头
7.春之歌 / 卢秀梅 / CDZ0845
⑴桃花红 杏花白 ⑵乡里乡亲 ⑶春之歌
⑷祖国 ⑸红梅赞 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⑺故乡土 故乡路 ⑻祖国歌 ⑼团聚
⑽看秧歌 ⑾雪花和阳光 ⑿长恨歌
⒀憨憨的黄土娃 ⒁大上海
8.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 / 第一辑 / CDZ0846
⑴眷恋 ⑵母亲河,我喊你一声妈妈
⑶孟姜女 ⑷还是山东 ⑸藏羚羊的诉说
⑹半边月亮 ⑺我心永爱 ⑻万里春色满家园
⑼光辉永照儿向前 ⑽乱云飞
9.我住长江头 / 男高音范竞马 / CDZ0964
⑴我住长江头 ⑵思乡曲 ⑶叫我如何不想他
⑷月之故乡 ⑸峨眉山月歌 ⑹阳关三叠
⑺在银色的月光下⑻牧羊姑娘 ⑼烛光里的妈妈
⑽嘎哦丽泰 ⑾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⑿燕子
⒀玛依拉 ⒁小河淌水 ⒂牧歌
⒃草原之夜 ⒄烛光里的妈妈(英文演唱)
⒅玛依拉(英文演唱) ⒆思乡曲(英文演唱)
⒇嘎哦丽泰(英文演唱)
10.黄河遥遥∕男高音王宏伟 / CDZ0561
⑴恋恋歌 ⑵沙柳谣 ⑶黄河遥遥
⑷白鸟 ⑸天出血 ⑹风香
⑺哥哥撑排走丹江 ⑻上一道坡下一道梁
⑼楚歌 ⑽泪花花满了 ⑾对酒歌
⑿走进太极
(音像资料室任洁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