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第6期(总第66期)

作者:    2010年09月17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6期(总第66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研究

音乐作品的“意义”和音响表象的辩证统一

—“存在”与“存在者”

音乐作品的“原作”是精神性的意识或者观念,它通过音乐音响这个载体传达出来。音乐作品的意义就是“存在”,而据其演化的音响就是“存在者”。“存在”是不能直接显现的,但它具有外显的载体(现象)即“存在者”,“存在”只能借助“存在者”这个载体而显现。“存在”是使“存在者”所以成为如此这般的根据。为此,现实中不存在唯一形态的“原作",但存在“原作”的本质属性,它存在于每一次正确的演奏中,即是说,某一音乐作品存在于每一次对它正确的演奏现象中,也即存在就在存在者中,或者说本质就在现象中。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3期 郏而慷 文)

音乐史学

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

音乐史学是考察与反思音乐历史研究的学问。审思对音乐历史发展的理解与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音乐学术整体性的历史观照成为我们探索音乐史学蕴涵及其意义的主要途径。西方音乐史学是融入历史音乐学之中的一种具有专门视界与独立论域的学问。西方音乐史学诞生于18世纪,早期的音乐史著述在展现理性主义路向的同时,也奠定了西方音乐史学的基本准则。19世纪的音乐史写作表明这一时代的音乐史学已经具备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活跃的多样研究思路。20世纪将西方音乐历史的“学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证主义历史音乐学的丰硕成果既大力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展,也引发了对音乐学术本体意义的再思。从“史料-史述-史论”到“史论-批评性诠释”的范式转换反映出西方音乐史学观念的变化,渗透其中的是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

(摘自《音乐艺术》2010年第2期 孙国忠 文)

民族音乐学

旋律变化:从曲牌音乐传播到资源共享整合

                                 ——兼谈“旋律”与“曲调”是异名同义语

我国历代产生的大量曲牌,是传统音乐极其丰富的旋律宝库。作为曲牌重要因素的旋律,历来是共享的音乐资源,具有再生的功能。本文从“旋律”与“曲调”是异名一体的同义语谈起,从“旋律是曲牌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 旋律变化的前提是曲牌音乐的共享资源” 、“旋律变化的内整合与外整合”三个方面,探讨了曲牌音乐由音乐传播及资源共享与旋律整合变化的规律。

(摘自《乐府新声》2010年第2期 王桂芹,冯光钰 文)

作曲理论

音乐体裁的审美寓意

                                      ——以叙事曲“语法”及“语义”含义分析为例

音乐体裁之所以对作品基本内容和情感具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并且对音乐实践某种程度上具有“符号”意义。叙事曲因为它是人类无意识原始情感的表露,是人类基本审美范畴的承载形式。叙事曲作为一种在戏剧性音响进程中进行叙事发展的音乐体裁,作曲家以音乐作为“叙事”的主导元素,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叙事意图、情感表现和艺术趣味,通过艺术构思使叙事的现实意义形成转喻,产生泛指意义(即审美意义),解说着整个人类的(也是每个个体的)存在意义,剖析其历史命运。人的本质在此得到了最深刻的展示。

(摘自《交响》2010年第2期 李小诺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钢琴艺术

1. 有效的钢琴练习方法觅要∕顾馨∥音乐探索.2009.4.93+8

2. 康塔尔斯基兄弟访谈录(二):对达姆施达特的追忆和观察∕郭海洁编译∥音乐艺术.2009.4.61-67

3. 非连奏法共振频率探究∕胥必海∥黄钟.2010.1.151-160

4. 爵士钢琴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发展∕钟卓文∥齐鲁艺苑.2010.1.64-69

5. 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汪波∥音乐探索.2010.1.63-65

6. 论钢琴演奏中心理情绪的紧张与放松∕李浪∥音乐探索.2010.1.66-69

7. 对流行音乐钢琴副科教学的分析与思考∕吴铮玉浪∥音乐探索.2010.1.70-73

8. 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徐宁∥音乐探索.2010.1.103-104+112

9. 论夏布里埃双钢琴《西班牙狂想曲》的创作与演奏∕林林∥乐府新声.2010.1.190-192

10. 浅谈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钢琴演奏∕韩春凌∥乐府新声.2010.1.187-189

11. 由《儿童乐园》管窥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郑红∥乐府新声.2010.1.179-182

12. 如何在现代钢琴上诠释巴赫∕毛冀钰∥乐府新声.2010.1.220-223

13. 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代百生∥中国音乐.2010.1. 227-230

14. 于钢琴指法艺术的历史探索∕任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1.106-112

15. 钢琴演奏中的主体失落∕任筱敏∥交响.2010.1.96-99

16. 论肖邦的“花腔式”旋律及其演奏:以其《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 胡丽敏∥黄钟.2010.2.190-196

17. 一首民歌 两首钢琴曲:同一主题衍生的两首钢琴变奏曲之比较∕钱云姗∥音乐研究.2010.3.117-124

18. 构建合理化高师钢琴技能体系的理论探索∕杨相勇∥人民音乐.2010.5.56-58

19. 英国钢琴家迈拉·海斯的人生与演奏艺术∕张小玲∥人民音乐.2010.5.69-71

20. 灵动节奏之韵:钢琴演奏中弹性节奏因素的常见类型研究∕范汉漳;唐进∥音乐探索.2010.2.62-64

21. 演奏古典时期钢琴音乐作品的技巧训练∕徐懿∥音乐探索.2010.2.71-72

民族器乐理论与方法

1. 从作品表现看二胡艺术的发展∕呼延梅文∥交响.2009.2.84-86

2. 琴曲《明君》《沉思的旋律》题解∕成公亮∥音乐与表演.2009.4.5-11

3. 对音乐内在张力的精心营构:马友德教授二胡教学与演奏理论浅识∕刘承华∥音乐与表演.2009.4.35-38

4. 当代筝曲创作态势微观∕乔荍∥音乐与表演.2009.4.92-96

5. 居延汉笛奏法新解∕方建军∥黄钟.2009.4.135-137

6. 从台湾的喇叭弦看乐器的“延伸适应”∕蔡振家∥黄钟.2009.4.129-134

7. 论缶——与朱大可教授商榷∕刘莎∥黄钟.2009.4.121-128

8. 一脉三支 同宗异曲:潮州筝曲《柳青娘》析解∕蔡珊珊∥音乐与表演.2009.4.151-157

9. 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袁静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31-36

10. 竹笛演奏中的风门大小位置变化规律∕王鹤∥中国音乐学.2009.4.80-85

11. 打击乐的肢体语言与形体动作∕彭瑜∥中国音乐学.2009.4.90-93

12.汪孟舒《乌丝栏指法释》的校勘学∕杨元铮∥中国音乐学.2009.4.51-54+70

13. 论宋国生二胡教学理论中的内在教学原理∕陈洁∥天籁.2009.4.82-86

14. 古琴音乐阐释略论∕吴文光∥中国音乐.2009.3.1-6

15. 江南丝竹琵琶演奏的“文曲”传统∕伍国栋∥中国音乐.2009.3. 7-12+152

16. 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谈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 ∕黄志豪∥中国音乐.2009.3.47-50

17. 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续一)∕陈爽∥中国音乐.2009.3.79-92+98

18. 海南临高渔歌的社会生态及其音乐特点∕李群山∥中国音乐.2009.3.99-102

19.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歌舞行为∕陈海珍∥中国音乐.2009.3.113-115+126

20. 浅析扬琴幻想曲—《到唐招提寺去》∕谢玉虹∥中国音乐.2009.3.121-122

作曲理论

1. 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刘永平∥黄钟.2009.4.3-11

2. 谢德林《复调手册》中的对位技法研究∕孙晓烨∥黄钟.2009.4.12-22

3. 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下) ∕胡磊∥黄钟.2009.4.23-30

4. 论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特征∕杨凡∥黄钟.2009.4.31-37+45

5. 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三首》的“中国风格”探析∕代百生∥黄钟.2009.4.38-45

6. 学者术之体 术者学之用——《学与术》读后兼谈和声公共课教学的现状与设想∕王进∥黄钟.2009.4.159-164

7. 牧歌《美丽的星星给我安详宁静》的形与神∕马琼∥音乐与表演.2009.4.126-131

8.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李吉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3-12+30

9. 亨策“移动和弦”的结构与功能∕冶鸿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13-23

10. 采用中国民间曲调的结构原则(下)——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二∕郭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24-30

11. “现代知识型”视野中的浪漫主义和声∕何宽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104-115

12. 论瞿小松《寂#1》中的数列结构∕吴春福∥中国音乐学.2009.4.127-130

13.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序曲与赋格》调性思维的启示∕梁静∥中国音乐学.2009.4.131-133

14. 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王桂升∥天籁.2009.4.9-20

15. 歌剧展现圣贤孔子 创作弘扬民族文化:记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孔子》音乐创作∕马夫∥中国音乐.2009.3.31-33

16. 和声的色彩与造型——薛文彦交响作品和声方法分析∕杨秦生∥中国音乐.2009.3.127-132+144

17. 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由张维良《南韵》和《天幻箫音》两部作品谈其艺术特色∕康涛∥中国音乐.2009.3.133-138

18. 西贝柳斯交响曲构建的民族风格溯源∕金毅妮∥中国音乐.2009.3.166-171

19. 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新范式的一次壮举:《2008〈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系列活动述评∕杨旭∥中国音乐.2009.3.257-261

20. 音乐分析趣谈系列(十四) ∕李吉提∥乐府新声.2009.4.8-9

21. 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姚恒璐∥乐府新声.2009.4.10-23

22. 张千一音乐创作研究系列(一) 云翻一天墨:关于大型歌剧《太阳雪》与说、唱、剧《解放》音乐创作上的研究∕胡净波∥乐府新声.2009.4.24-32

23. 论艺术歌曲的诗乐关系:以马勒的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为例∕吴荣华∥乐府新声.2009.4.33-40

24. 裂谷中依旧主音常鸣:从反传统浪潮中坚持共性写作的拉赫马尼诺夫及其作品看结构性音乐史∕郝军∥乐府新声.2009.4.41-43

25. 肖邦钢琴叙事曲和声技法初探∕杨家林∥乐府新声.2009.4.44-50

26. 倒影复对位中的和声思维研究∕周天星∥乐府新声.2009.4.51-60

27. 关于“现代指挥家”:第五章 富于表达力的手势(节选) ∕格林·伊丽莎白;马克·吉伯森∕杨又青翻译∥乐府新声.2009.4.105-117

基本乐科

1. “借字”辨正∕刘永福∥天籁.2009.3.94-96

2. 古谱今解:蜀派琴曲《醉渔晚唱》古谱中的音乐性探索∕代茹∥音乐探索.2009.3.26-27

3. 旋律听记训练探索∕陈大苍∥音乐探索.2009.3.61-64

4. 板非强拍 眼非弱拍∕杜亚雄∥黄钟.2009.4.51-55

5. “曹谱”《古韵成规》卷析疑∕谢建平∥黄钟.2009.4.57-61

6. 尊重个体差异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李晓薇∥中国音乐.009.3.266-268

7. 论多声部视唱教学中的音准训练∕王雪桦∥乐府新声.2009.4.122-126

8. 五调朝元、三十五调朝元解∕昧∕林林∥中国音乐.2009.4.80-86+104

9. 论敦煌乐谱研究中的实证方法∕ 陈应时∥交响.2009.4.5-12

10. 南北曲音阶体制与《九宫大成》的音阶形态研究∕吴志武∥交响.2009.4.32-38

11. 论视唱练耳教学中三要素的交叉融合∕赖群∥音乐探索.2009.4.81-84+107

12. 多元化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卢睿琦∥音乐探索.2009.4.85-87

13. 腔套布局试析∕王耀华∥黄钟.2010.1.21-41

14. 北管音乐及其乐谱记叙新法∕郑荣达∥黄钟.2010.1.42-49

15. “五调朝元”探微∕刘永福∥黄钟.2010.1.104-108

16. 明清以来“宫调声情”理论的阐发与实践∕吴志武∥音乐研究.2010.1.62-71

17. 西安鼓乐《雨霖铃》记谱分析∕方建军∥天籁.2010.1.22-26

动态与信息

我院和慧教授获意大利“奥斯卡歌剧金像奖”

据意大利《维罗纳报》2010年9月1日报道:2010年8月31日,由意大利维罗纳歌剧艺术基金会举办的首届“奥斯卡歌剧”金像奖的评选及颁奖活动在维罗纳露天歌剧院隆重举行。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00余名观众参加了“奥斯卡之夜”庆典活动。我院和慧教授荣获女高音类歌剧金像奖。本次评奖活动有七位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青年歌唱家获得此殊荣,其中和慧是唯一的中国歌唱家。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同马克思实践精神相一致的实事求是精神。纵观改革开放30年,回忆新中国60年,甚至追溯我们党成立88年,无论是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还是邓小平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指导思想,任何教科书都不曾发挥这样真实的指导作用。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哲学不是苏式传统教科书体系的一个分支性的原理,而是包含丰富内容的哲学体系。实事求是的中国古老智慧同马克思的理想结合,焕发出青春,这恰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写照。康德以后,西方哲学从形而上学本体论中挣脱出来,开始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开始了反形而上学的过程。马克思提出实践思维方式的哲学,从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而不是从本体论的逻辑推演中,发现和探索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在中国实事求是哲学环境中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相反,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理论,却在苏式本体论教科书的束缚下难以发展。我们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创立的实事求是哲学体系的研究还不够,这恰是中国现代哲学走向世界的真正理论成果。

(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高文新、孙永建文)

秦汉:审美走向自觉

关于秦汉审美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上的地位,目前国内主要有“过渡”说、“转型”说、“承前启后”说、“奠基”说和“关键”说诸种。从中国审美文化历史与发展总体来看,秦汉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然而,以往论者大多注重秦汉审美文化“承前”和“继往”的作用,相对忽视它“启后”和“开来”的贡献,忽视秦汉审美文化的独创性。与先秦相比,秦汉在审美的独创性质和功用的探讨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主要表现在:一、美的升值。秦汉时期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汉赋对声色之美的自觉追求,标志着语言艺术在竭力摆脱道德政教功用的控制而开始走向独立;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描写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不限于汉赋,而且扩展到音乐、舞蹈、书法、人体美乃至广阔的生活领域;声色之美和形式美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郑卫之音广为流行,代表文辞之美的“丽”作为汉赋审美评判的标准。二、情的上扬。汉代对审美情感特性的认识,从纵向看,由“诗言志”到“情志”并举、发愤抒情再到“诗以言情”和“任情恣性”,呈现出认识不断深化的进步轨迹;从横向看,这些认识,不仅较普遍地存在于诗论、赋论等文学理论之中,而且还大量地存在于乐论、舞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之中,它清楚地表明汉代对审美的情感特质认识大为深化,情感在文艺和审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三、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汉代发扬光大了“比德”说,提出建构了“比情”说,催发萌生了“畅神”说,奠定了此后中国自然审美文化的审美模式。

(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周均平 文)

继续教育的国际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发展继续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第一,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赋予继续教育以崇高的战略地位;第二,重视并发挥学校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健全管理机制,保证继续教育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前进;第四,颁行高规格而又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等等。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当前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在规划和制定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中,应当采取如下对策:1.要把继续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同等甚至更高的战略地位;2.要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依托学校体系,促进学校开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功能齐全的继续教育平台;3.要进一步健全法制,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4.要不断探寻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联系,打通继续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沟通渠道,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与职后培训、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工作与学习等的关系,促进各种继续教育形式的相互衔接与沟通,促进学习与工作的交替进行和学用结合,建立上下贯通、左右逢源的继续教育立交桥。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李兴洲、卢海红文)

影响高校学风的四个问题

学校的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习的风气,在这里则主要是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调查表明,今天的这种厌学情绪与风气,又特别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严重性与普遍性。此情此景不仅与我们民族苦读励志的优良传统相去甚远,也和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最初十几年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普遍的厌学情绪和风气,又尤以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严重。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到一个学校自身的传统无疑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建设。我国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模式中也存在着不利于良好学风建立与形成的诸多因素。影响学风的四个问题包括:(1)校、院、系三级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最大弊端就在于管理的权力中心与职能中心远离甚至脱离教学第一线,因此既无法保证管理的科学高效,更无法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良性互动;(2)专职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制度看似强化了学生的管理,而事实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不利于通过学生管理影响和促进学风建设;(3)勉强实行的学分制成绩管理制度,势必既不能实际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势,又丧失了学年制管理在课堂管理等方面所有的优长之处;(4)缺乏宏观设计与调控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5月26日 王佳泉 文)

电子复制时代的学术研究

电子复制时代,知识生产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电脑和网络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文献检索工具、自由的思想交流平台。在电脑的运作下,人的记忆、联想、推理、归纳、演绎等能力都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电脑、网络作为人类历史上发明的前所未有的无远弗届的巨型机器,注定要从语言和思维层面改变人类现有的基于线性印刷文化所形成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知识生产工具的创新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既有机遇,更有挑战。特别是,那种非反思性地应用电子技术,盲目的数字崇拜正在从根本上侵蚀理论研究的活力,降低理论工作者的创造热情。技术依赖的结果是:理论成果不再是原创之思的自然绽出,而更多地表现为平庸思想的来回搬运,信息模块的复制拼贴。严肃的学术研究正蜕变为自娱自乐、卡拉OK式的文本狂欢,写作与编辑的界限日益模糊,学者、思者和贩者的角色转换难解难分。在电子技术固有的复制逻辑的内在诱导下,关键词的检索限定了问题域,数据库的拓展遮蔽了思辩空间,深邃的理论探索逐渐幻化成叠床架屋似的资料堆积和操作主义意义上的文本处理。人类的思考日益丧失天真活泼的有机性和原创性。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赵涛文)

视听窗口

1.金蝶之声——秦派二胡大师金伟独奏专辑CDZ0415

2.《复兴之路》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DVDZ0031

3.WES MONTGOMERY (著名爵士乐钢琴演奏家 维斯蒙哥马利演奏的爵士乐专辑)/CD0748

4.THE BEST OF HORACE SILVER 霍瑞斯席佛(Horace Silver ) 演奏的爵士经典 “蓝调之音”专辑/CD074

5.DIAL 爵士中音萨克斯专辑 演奏:CHARLIE PARKER/CD0753

6.格伦米勒乐团的塞德劳伦斯——圣路易斯蓝调/SFB95

7.Do You Know Wha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黑管专辑 演奏: PETE FOUNTAIN ( 皮特.方舟)/CD0737

8.著名歌剧咏叹调标准教学 由著名美籍华裔女高音歌唱家邓桂萍主讲 (名家范唱+歌曲重点分析+剧情讲解+人物分析 ) 国内首发最新语言学习方法 语音、词义重难点解析(一套四盘)/DVDZ0021

9.世纪歌唱家 雷纳塔·苔巴尔迪 演唱的著名歌剧选曲专辑(一套2张)/CDZ0517

10.女高音歌唱家汪燕燕演唱金蝶/CDZ0557

⑴《晴朗的一天》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蝴蝶夫人》;

⑵《我是温顺谦卑的仆人》奇烈亚曲 选自歌剧《阿德丽雅娜

雷库鲁儿》;

⑶《好吧,我将远去》卡塔拉尼曲 选自歌剧《瓦丽》;

⑷《自从那一天》 夏邦泰曲 选自歌剧《露易丝》;

⑸《人们叫我咪咪》 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茶花女》;

⑹《没有妈妈 宝宝独自去了》 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修女

安洁丽卡》;

⑺《先生请听我说》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图兰朵》;

⑻《何处寻觅美好时光》 莫扎特曲 选自歌剧《费加罗的

婚礼》;

⑼《我亲爱的爸爸》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贾尼斯基基》;

⑽《为艺术为爱情》普契尼曲 选自歌剧《托斯卡》;

⑾《乘着爱情玫瑰色的翅膀》威尔第曲 选自歌剧《游吟诗

人》;

⑿《请为我的痛苦而哭泣》威尔第曲 选自歌剧《唐·卡罗》;

⒀《上帝啊,请你赐给我安宁》威尔第曲 选自歌剧《命运的力

量》。

(音像资料室任洁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