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第5期(总第65期)

作者:    2010年07月07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5期(总第65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作曲理论

纵向轴心镜像结构

对称思维在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运用方式之一

文章从音乐分析课教学的角度出发,选择三位美国现代作曲家以"轴心镜像对称"为主要结构思维的五首钢琴短曲,通过详细的图形化分析,把纵向轴心对称的音高结构构思和运作方式,从理论上归纳为单一轴心对称、移动轴心对称、多重轴心对称和移动多层轴心对称四种类型,从而把握作曲家运用对称思维结构和组织乐曲的具体思路和技法,为更深入地开掘此领域的创作积累必备的"个案"分析。

(摘自《黄钟》2010年第2期 郭新 文)

音乐美学

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达语言所不能

表达的东西:关于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讨论

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是音乐研究不可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音乐学写作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并围绕音乐学写作讨论一下相关问题: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音乐学分析;临响叙辞并相关实践;作为意向存在的音响经验实事;音乐理解与立意;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写作训练;理解与阐释;作品修辞并及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感性声音结构与音乐感性经验描写;音乐学写作。

(摘自《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2期 韩钟恩 文)

表演艺术

仪式空间中的音乐表演

——以安徽祁门县马山村丧葬仪式为例

音乐民族志叙述,多以行为作观察对象,探讨表演者演乐(making-music)的观念。如何以文本描述仪式音乐表述的看不见的世界?这是本文刻意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仪式中的物质空间、意识空间、关系空间进行表述,以展现仪式进行过程中人与神、鬼、祖先的关系,进而以音乐形态比较阐释音乐在仪式中的表述作用。

(摘自《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 齐琨 文)

新中国声乐学术热点问题的追溯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具备雅俗共赏艺术特质的声乐艺术,不仅占据国人音乐生活的主流地位,而且雄踞音乐学术潮头浪尖,其热点不断。笔者取其中最为炙热的三个学术热点问题:关于“土洋嗓子”的争辩;关于“唱法”划分的质疑;关于“唱法”科学性的争论。做历史追溯与学理反思。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声乐学术争鸣,鲜明地突出如下特点:一是理论争鸣与演唱实践形成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新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二是音乐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增加了学术讨论的深度;三是争鸣阵地从单一的纸质媒介向电视、网络等多维媒介的转变,扩大了论争的辐射度,增加了学术影响等。

(摘自《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 郭克俭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 《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伍维曦∥音乐艺术.2009.3.81-94

2. 勋伯格的宗教信仰之旅∕王婷婷∥音乐艺术.2009.3.110-121

3. 马丁·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及其历史意义∕王新∥音乐研究.2009.5.74-83+63

4. 威尼斯作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音乐发展中心的历史机缘分析∕姚青∥音乐研究.2009.5.84-88

5. 公孙尼子与《乐记》新考∕田君∥交响.2009.3.12-17

6. 玛受回旋歌《甜蜜而和蔼的面容》解读:兼及西方早期诗歌作品的诠释问题∕祁宜婷∥交响.2009.3.49-55

7. 19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对音乐发展的影响∕郭红豆∥交响.2009.3.67-70

8. 理性面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基督宗教问题∕高士杰∥交响.2009.2.5-9

9. 司马迁《史记·乐书》音乐思想解读∕杨冬菊∥交响.2009.2.47-50

10. 《乐经》补作史考∕田君∥黄钟.2009.4.148-152

11. 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李荣有∥黄钟.2009.4.;138-147

12. 中国合唱运动先驱李抱忱年表∕王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37-49

13. 从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看世界音乐的研究动态∕郝苗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97-103

14. 音乐与欧洲工业革命∕莱昂•普兰廷卡;吕常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66-71

15. 查阜西的琴学成就∕傅暮蓉∥中国音乐学.2009.4.23-28

16. 管平湖年谱∕张婷∥中国音乐学.2009.4.29-35

17. 赵沨音乐思想研究∕宫萍∥中国音乐学.2009.4.36-41

18. 1949年后郭乃安先生的音乐活动∕吴璨∥中国音乐学.2009.4.47-50

19. 论中国乐部史上的隋代七部乐∕王小盾∥中国音乐学.2009.4.103-111

20. 西周前期黄河流域甬钟用制分析——兼析西周前期乐悬制度的演进轨迹∕王友华∥中国音乐学.2009.4.112-122

21. 怀念外公缪天瑞∕贺星∥中国音乐学.2009.4.5+1

22. 缪天瑞的学术贡献与历史地位∕杨和平∥中国音乐学.2009.4.6-8

23. 砥柱中流——王震亚先生的音乐世界∕曹艺凡∥中国音乐学.2009.4.42-46+50

24. 论西方音乐史学人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其研究方法:兼及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的几个问题∕吴新伟∥天籁.2009.4.21-31+43

25. 宋人对乐府诗所做的总结∕喻意志∥天籁.2009.4.32-35

民族音乐

1. 世界音乐的世纪与我们的对策:日本的“世界音乐”现状引发的思考∕周耘∥黄钟.2009.4.153-158

2. 板所利和曲艺音乐∕朴恩玉∥黄钟.2009.4.46-50

3.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音乐的田野调查和研究∕金宝姬;刘勇∥黄钟.2009.4.86-93

4.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歌曲的风格特征——兼与土家族其他民歌相比较∕刘嵘∥黄钟.2009.4.76-85

5. 三个不同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的衍变过程∕狄其安∥黄钟.2009.4.69-75

6. 西藏流浪家族鼓铃舞乐研究(下) ∕王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90-96

7. 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赵宴会;赵士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72-77

8. 《德意志安魂曲》与德国新教葬礼音乐∕罗宾•A.利弗;徐明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124-137

9. 论中国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的当代转型及思维特征∕杨民康∥音乐研究.2009.6.5-9

10. 田野中的音乐民族志构建∕杨红∥音乐研究.2009.6.9-11

11. 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雅人为什么歌唱》为例∕陈铭道∥音乐研究.2009.6.12-14

12. 在中性化中书写“民族音乐文化”∕宋瑾∥音乐研究.2009.6.15-17

13. 启发与反思∕姚艺君∥音乐研究.2009.6.17-20

14. 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洛秦∥音乐研究.2009.6.20-23

15. 民族音乐学论文之写作目的∕桑海波∥音乐研究.2009.6.23-26

16. 有关书写音乐文化的叙事与修辞∕韩锺恩∥音乐研究.2009.6.26-30

17. 写音乐与写文化:设问与反思∕薛艺兵∥音乐研究.2009.6.30-34

18. 豫北庙会音乐祭礼——以新乡城隍庙会音乐为例∕王晓坤∥音乐研究.2009.6.86-94

19. 2009年第40届ICTM世界年会述评∕柯琳;陈琛∥音乐研究.2009.6.110-120

20. 怀满铿锵——中国乐器收藏与李元庆的学科意识∕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09.4.9-22

21. 从浙江《抢亲山歌》看原始婚俗之孑遗∕陈克秀∥中国音乐学.2009.4.55-60

作曲理论

1. 从杨立青《引子、音腔与快板》看管弦乐队与二胡音色的溶合技术及其结构功能∕李洋∥乐府新声.2009.3.33-40

2. 皮埃尔·布列兹“音级乘法”解读∕齐研∥乐府新声.2009.3.41-49

3. 我最爱光明与太阳,但我一样地爱月亮:论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创作∕刘聪∥乐府新声.2009.3.50-58

4. 2000-2007年我国作曲方向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研究∕黄金城,徐玺宝∥乐府新声.2009.3.59-62

5. 音乐活性构造(一)∕赵晓生∥音乐艺术.2009.3.6-33

6. 《六首灰姑娘钢琴曲》中的童话与现实∕朱迪∥音乐艺术.2009.3.34-40

7.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未完成”的界定标准∕王岚∥音乐艺术.2009.3.41-51

8. 钢琴表演艺术中多声部逻辑与音乐语言∕时洁瀚∥音乐艺术.2009.3.52-58

9. 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张希∥音乐艺术.2009.3.59-67

10. 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兼品杨八通《和声分析教程》∕王哺∥音乐研究.2009.5.110-119

11. 中国语境中的音乐分析述评:从曲式分析到音乐学分析(下)∕赵仲明∥音乐研究.2009.5.120-126

12.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扈滨∥音乐探索.2009.3.49-52

13. 对传统和声进行中部分“不良进行”的把握∕黄承箱∥音乐探索.2009.3.53-55

14. 继承传统 根植民族 探索创新:里盖蒂钢琴作品《莱切卡组曲》分析报告∕郑艳丽∥音乐探索.2009.3.57-60

15. 管弦乐配器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冯毅∥交响.2009.3.56-66

16. 音乐作品中连接性结构之功能意义及其表现∕阳军∥交响.2009.2.51-55

17. 未竟的天鹅之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解析∕羊为军∥交响.2009.2.63-67

18. 《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理解与二度创作∕智艳∥交响.2009.2.68-71

19. 论和声游移的历史演变与音乐功能∕李向京∥音乐与表演.2009.4.78-85

20.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黄承箱∥音乐与表演.2009.4.86-91

21. 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探析∕吴志仙∥音乐与表演.2009.4.97-100

宗教音乐

1. 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格桑曲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3-19

2.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乐谱研究∕多杰仁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20-29

3. 藏传佛教临终关怀与亡灵超度仪式音乐研究∕嘉雍群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30-38

4. 从两首草原圣歌看内蒙古环阴山基督教圣诗音乐本色化进程∕张晓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56-59

5. 唐代进入长安的缅甸佛教乐舞《骠国乐》:乐文篇∕杨民康∥交响.2009.3.5-11

6. 太平天国音乐典官制度解析∕刘巍∥交响.2009.3.18-20

7. 论金元北曲中的市井之音∕张本一∥交响.2009.3.21-25

8. 论萧子良、梁武帝对佛教音乐本土化的贡献∕钱慧∥音乐与表演.2009.4.68-72

9. 武汉归元禅寺水陆法会内坛告赦仪式及其音乐研究∕陈华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78-89

10.全真正韵“天下同”现象研究∕程荔∥中国音乐.2009.4.71-79+94

11.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召庙中的“恰木”乐舞∕田小军∥中国音乐.2009.4.99-104

12.山东烟台地区全真道音乐考析:兼析四大调套曲∕冷高波∥中国音乐.2009.4.263-267

13.当代道教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1957-2008)∕刘红∥音乐研究.2010.2.115-127

14.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中的宗教情结探析∕杨华∥齐鲁艺苑.2010.1.59-63

15.洞经音乐产生时间考辨∕甘绍成∥音乐探索.2010.1.17-25

16.唐代产生的道教经韵∕蒲亨强;陈芳∥中国音乐.2010.1.25-33

17.江苏太湖宣卷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特征∕史琳∥中国音乐.2010.1.200-206

动态与信息

绿 色 的 呼 唤

                                            ——韩兰魁教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6月18日晚,我院副院长韩兰魁教授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这是我院建校60年来初次在京举办的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也是西北地区音乐文化多样化在京城的展现。

观看演出的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严拓实教授、副院长朱卓建教授,中国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等。

韩兰魁教授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两部分组成。上半场演奏了三首交响乐曲。《两乐章交响曲》、《音画——梦浴华清》、《音诗——丝路断想》。下半场为合唱交响曲《绿色的呼唤》。该作品由元宏、廖原、飞林作词,韩兰魁教授作曲的《绿色的呼唤》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获陕西省艺术节一等奖,作品以合唱交响曲深厚博大的气度唱响起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以复杂的音乐结构形式透射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对韩兰魁教授《绿色的呼唤》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作了全程录像。《人民网》、《新浪网》、《网易》、西安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人文社科信息

当代技术革命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

人们习惯于用“革命”来表示技术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不过,技术革命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着眼于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而引发的人类存在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工具革命构成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生产工具的创新不仅被视为人类社会不断改善、扩展和增强人类身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弥补人类身体局限的过程,而且也被看作是通过不断提升人类自身改造自然能力而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生产工具的创新,生产工具因此便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贾英健 文)

“重建儒教”的学术史观照

“重建儒教”特指以蒋庆、陈明、盛洪、康晓光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当代学人近年来试图“立儒教为国教”的思想实践。对于2004年“浮出水面”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而言,蒋庆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重建儒教”是其核心思想纲领。截至目前,对此进行学术评论的两篇重要文献,一是方克立2005年写作的《关于当前文化问题的三封信》,一是张祥龙2007年发表的《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前者认为中国现代新儒学运动已经进入到作为第四代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第四阶段,并强调要在肯认其历史定位的前提下,预测其文化影响,展开其学术研讨,强化其科学评判。后者承认蒋庆的“重建儒教”与“政治儒学”是现代中国思潮中第一次跳出西方中心论窠臼的儒家之声,但认为其进入政治主流的“上行路线”和进入民间社会的“下行路线”是困难的或不够的,从而提出了以建立“儒家文化特区”为枢纽的“中行路线”。以上述两个经典文本作为学术史描述的主线,目的在于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当代大陆新儒家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判析“重建儒教”思潮的理论得失。

(摘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杨海文 文)

评价视域中的良心

良心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基本规范或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良心”的个体化形态。作为良心形态的社会规范不是具体规范而是基本规范,体现着社会理性,表现为精神上的信仰。良心以情感的方式发生作用。良心的不安就是良心的不安宁,良心以安宁为愉悦,以不安宁为痛苦;良心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常常以不安或谴责的形式发生作用,从而使个体沉浸在某种痛苦的情感之中。发生在个体自身内的良心不安或谴责在实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体对个体所作所为的不安或谴责。个体用良心作为标准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双重的,既是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又是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为独特形式的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转化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个体以独特的自我评价活动形式来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这就是良心不安或谴责的评价论机制。忏悔是自我评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心不安或谴责往往通过忏悔体现出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具有很深刻的忏悔意识。

(摘自《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汉 文)

中国美学30年:问题与反思

从1978年开始的“美学复兴”到而今的“再次复兴”,中国美学“基础研究”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从西方美学史到中国美学史的专业研究方面。在这30年间,美学界出现的重要学术热点渐次为:“共同美”论争、解读“手稿热”、“主体性”问题及其大讨论、对“实践美学”的广泛认同、“实践与后实践”之争、“审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判、“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新思路、“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终结”难题。亟待反思的遗留问题主要是:首先,美学原理的建构如何走出“实践—后实践模式”;其次,西方美学史研究如何补上“分析美学史”的缺失;再次,中国美学史研究如何寻求到新的写作范式;最后,美学如何直面“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并加以解答。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美学走过了3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在20世纪70年代的封闭与衰颓之后,从80年代“美学热”的突奔和激进,90年代回归“学科本位”的退守与深化,直到新世纪初逐步与世界美学前沿接轨,中国美学这30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对这段美学历程进行深描和评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自《文史哲》2009年第6期 刘悦笛 文)

建构生活化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

从学校的生活来说,目前的大学校园都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这样学校生活由上到下可以分为三重结构。第一,课堂教育生活。课堂教育生活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学校之所以为学校,专门的课堂教育是其重要的表征。第二,学校日常生活。包括学生的吃、住、行、文化娱乐以及师生的交往、交流等,这个层次的生活也称第二课堂活动或“潜课程教育”,是师生共同营建的生活环境与氛围。第三,社区生活与社会生活。大学存在于一个社区内,社区的管理、文化以及人群都对其发生影响,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是通过学生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以及学校与社会建立的联系来实现影响的,这样在分析学校生活结构时,就要纳入社区因素及社会因素。建构生活化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就包括:建构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融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交流氛围,建立完善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开展生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以核心价值为导向、营建美好的校园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虚拟化生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3、4期杜向民 文)

视听窗口

一、实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师资培训课程/VCD0528

二、外国声乐作品经典示范:男中音歌剧咏叹调精选集/CDZ0723

三、冥想音乐:寂静的西海岸/CDZ0848

四、爱尔兰天籁音乐:竖琴的冥想/CDZ0849

五、中国著名男女对唱歌曲/CDZ0812

六、中国歌剧原版珍藏本:洪湖赤卫队选曲/CDZ0727

七、中国歌剧原版珍藏本:小二黑结婚选曲/CDZ0728

八、中国歌剧原版珍藏本:白毛女选曲/CDZ0726

九、刘德海琵琶作品选集/VCD0829

十、流水欢歌:刘月宁扬琴独奏专辑/CDZ0790

(音像资料室任洁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