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64期)

作者:    2010年05月2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64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美学

美本质与审美价值双重凸显

并价值与多元何以相提并论

文章就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审美价值命题,提出问题:1.美本质的存在是否并如何可能?2.审美价值在总体价值中的资源配置以及其自身含量的绝对性存在是否并如何可能?进而,通过命题作文、临响作业讨论:美本质与审美价值,物自体以及绝对意义,并就方法论问题进行置疑。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韩钟恩 文)

声 乐 审 美 提 纲

本提纲从声乐审美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声乐审美研究的出发点、方法和原则开始,进一步引申到声乐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共性。提纲的主体是从声乐创作、表演、教学分别表述其审美观的框架和要点。每个方面和问题都值得仔细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审美的思维和意识等,这就进入了心理研究领域。毕竟审美也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心理活动。在声乐理论研究中由一切围绕着生理结构的发声机理研究转变到首先注重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物质是工具和基础,但精神是主宰。从属于精神活动的审美出发研究声乐,是本提纲的宗旨。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石惟正 文)

作曲理论

音乐织体的写作训练

学习作曲技术的人都知道,当你基本上掌握了四部和声的写作原则时,还不能说就学会了作曲,就可以直接进入多声部音乐的创作过程,因为“纵向式的和声”在使用中只是原始的和声骨干,只能起到“打点”的伴奏作用,缺乏实际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本文谈到如何将原始的和声转化为音乐创作中的“音响布局”织体,其写作的要点及其与原生态和声的关系。在音乐的多声部写作中,织体作为多声部的载体,它的形态直接关系到音响的运动方式,因此既要顾及纵向和声功能,也要设计横向的旋律线条。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配置连接得当的和声背景犹如敦实的底色,而活跃在前台的音乐织体,是达到横向线形化、纵向节奏互补的多声部音响的关键所在。

(摘自《乐府新声》2010年第1期 姚恒璐 文)

“差之半音,失之千里”

音乐艺术存在“差之半音,失之千里”的运动规律,“半音”是定量的,挪动半个音就会形成音乐特征与表现性能相当大的差异。特别是对我国音乐中屈调、扬调与“四度三音列”,在旋律风格、调式调性特征与表现性能的不同,很多只是半音之差的变化。如果是有意识的布局,必将事半功倍,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反之,效果则不堪预料。

(摘自《交响》2010年第1期 刘正维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声乐艺术

1. 朗诵、吟诵与古典诗词歌曲:兼与蒋凡先生商榷∕秦德祥∥交响.2009.2.26-30

2. 医学博士的艺术人生:楼乾贵的艺术追求与歌唱特点∕张建国∥人民音乐.2009.11.16-18

3. 意大利美声唱法与教学法研究∕贾棣然∥乐府新声.2009.3.161-169

4. 亨德尔歌剧中的女高音声部研究综述∕倪海霞∥乐府新声.2009.3.176-178

5. 论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民歌的演唱与表现∕戴勇∥乐府新声.2009.3.204-209

6. 谈“原生态民歌”与“民族唱法”之异同∕陈丽艳∥乐府新声.2009.3.210-211

7. 对“美声”、“民族”唱法之提法的异议∕姜代康∥音乐探索.2009.3.75-78

8. 现象学视域中的声乐表演本体的解读∕羊为军∥音乐探索.2009.3.79-81

9. 论歌唱教学的思想性∕黄小惠∥音乐探索.2009.3.82-84

10. 影响歌唱表演的非技术因素∕王文英∥音乐探索.2009.3.85-86

11. 从《乐府传声》看声乐教学中的“声情并茂” ∕彭梅∥音乐探索.2009.3.100-102

12. 如何强化美声教学中意大利语语音的发音∕鲜于越歌∥交响.2009.3.71-74

13. 声乐演唱结构之分析∕郭义江∥交响.2009.3.75-77

14. 歌剧表演艺术视野与民族声乐教学:“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引发的思考∕智艳∥音乐与表演.2009.4.104-107

15. 论流行歌曲及其歌唱的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以三首作品的具体音乐分析与歌唱实践指导为例∕徐元勇∥音乐与表演.2009.4.108-114

16. 论歌曲《长相知》字与声“聚情散气”的共生关系∕曾诚∥黄钟.2009.4.176-182

17. 表达与表现:原生态民歌与民族风格创作歌曲文化特征辨析∕史小玲∥音乐与表演.2009.4.132-135

18. 略论新时期声乐人才培养的多元概念∕关韶华∥音乐与表演.2009.4.141-143

19. 论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的创作与表演:浅析歌曲《悼歌》和《遨游》∕沈洁∥音乐与表演.2009.4.144-150

20.浅谈“即兴演唱”∕贾棣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116-123+141

21. 情感的珍珠——论声乐演唱中的逻辑重音∕郑杰∥音乐研究.2009.6.95-104

22. 对民族声乐文化现象的几点反思∕郝玫馨;郭建民∥音乐研究.2009.6.105-109

23. 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探析∕吉颖颖∥中国音乐学.2009.4.97-99

24. 重新论证 “胸式呼吸法”:为胸式呼吸法说几句公道话∕张宁∥天籁.2009.4.77-81+93

25. 高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徐龙∥中国音乐.2009.3. 103-105+109

26. 论歌唱的四大基本要素∕琚军红∥中国音乐.2009.3.106-109

27. 女中音声乐教学中常见演唱技术问题与训练方法∕陈燕∥中国音乐.2009.3.118-120

28.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生态学观照∕普敏∥中国音乐.2009.3.123-126

29. 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综述∕赵璐∥中国音乐.2009.3.145-149

30. 今夜星光灿烂: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演唱秦西炫艺术歌曲∕俞士忠∥中国音乐.2009.3.204-206

31. 玛丽·凯斯根的教学思路∕周箴石∥中国音乐.2009.3.222-224

32. 论声乐技术训练中的感觉与记忆∕凌伟;刘娴丽∥中国音乐.2009.3.225-227

33. 原生态唱法初探∕张延春∥中国音乐.2009.3.232-234

34. 永远的歌者:缅怀敬爱的李维渤教授∕胡银波∥中国音乐.2009.3.246-249

35. 浅析湘中东部几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审美与演唱技巧:以《放风筝》、《洗菜心》和《思情鬼歌》为例∕李湘∥中国音乐.2009.3.250-253

36. 论喻宜萱先生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邱雅洲∥中国音乐.2009.3.262-265

作曲理论

1. “双核”“双链”“双色”:丁善德《托卡塔曲》(喜报)民族风格的探索∕张业茂∥乐府新声.2009.2.13-18

2. 结构严谨、思维巧妙的“建筑”大师:卢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结构比例分析∕姜盛林∥乐府新声.2009.2.19-22

3. 对管弦乐《Mi-parti》中数控技术的分析∕韩炎∥乐府新声.2009.2.23-26

4. 试论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风格在科普兰创作中的体现∕丁红梅∥乐府新声.2009.2.37-42

5. 浅谈自由低音手风琴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何巍∥乐府新声.2009.2.154-159

6. 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展开型乐段研究∕裴建伟∥中国音乐学.2009.2.119-123

7. 试论偏音在民族钢琴语汇中的存在方式∕宋兆寒∥中国音乐学.2009.2.124-127

8. 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诗》和声技法∕唐勇∥中国音乐学.2009.3.131-134

9. 我的歌剧创作三原则:歌剧《霸王别姬》演出成功后的反思∕萧白∥人民音乐.2009.10.30-33

10. 音乐作品中连接性结构之功能意义及其表现∕阳军∥交响.2009.2.51-55

11. 未竟的“天鹅之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解析∕羊为军∥交响.2009.2.63-67

12. 两极化的对比与“静”“动”交替的扩展:蒂皮特《第三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分析∕李如春∥天籁.2009.3.104-113

13. 施尼特凯《安魂曲》复调研究∕孙志鸿∥天籁.2009.3.114-122

14. 现代与传统的出色平衡:关于黄安伦钢琴音乐创作理念及技法的研究∕宋奕莹∥人民音乐.2009.12.20-24

15. 罗忠镕的交响音乐创作∕吴春福∥人民音乐.2009.12.29-31

16.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和声技法∕张媛∥齐鲁艺苑.2009.1.62-66

17. 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姚恒璐∥乐府新声.2009.3.3-11

18. 《“BACH解密”》节选(七)∕赵晓生∥乐府新声.2009.3.12-21

19. 音乐分析趣谈系列(十三)∕李吉提∥乐府新声.2009.3.22-23

20. 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OP.38,NO.1解析∕陈国威∥乐府新声.2009.3.24-27

21.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乐队写作技术分析∕吴晓云∥乐府新声.2009.3.28-32

音乐心理学

1.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以雅、俗音乐文化观为视角∕彭素琴∥音乐研究.2009.4.86-94

2. 关于不同音乐行为诱发大脑生理活动的研究综述∕侯建成,刘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137-144

3. 《溪山琴况》中的音乐表演心里思想简析∕张晓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39-42

4. 国外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研究综述∕江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71-77

5. 民俗活动中潮州大锣鼓观众态度量表的编制与测量:以潮州市意溪镇为研究样本∕张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58-70

6. 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听知觉能力差异的研究:与二声部分辨有关的“听觉格式塔”组织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的实验研究∕王樱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117-127

7. “顺应”与“同化”:音乐演奏技能形成的生理科学原理探析∕冯效刚∥音乐与表演.2010.1.84-88+120

8. 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基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调查∕宋蓓∥人民音乐.2010.1.80-82

动态与信息

上海音院萧梅教授应邀做学科建设讲座

2010年5月17日晚,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萧梅教授应邀在培院二楼会议室就学科建设问题进行讲座。院党委书记安宁主持,纪委书记王平,副院长白陆平、韩兰魁,各系主任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萧梅教授主要就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及目前学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讲座和交流。萧梅教授说,学科建设一般有三个环节:一是情报,即学术信息、科研信息的搜集和收集;二是管理,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的科研管理;三是推介和统计,学术科研成果的推介、交流和统计。如何去抓学科建设?抓什么样的学术增长点?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她说,通过参观我院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展馆,给了她很多启发。如西北地区音乐文化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有很多大量的东西去挖掘,关键是如何把它做深、做细、做广。她说,西安音乐学院的亮点很多,如美学研究、西安鼓乐研究。音乐美学人才聚集,实力雄厚;西安鼓乐研究,条件得天独厚。

萧梅教授还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的情况。

安宁书记在总结中讲到:萧梅教授的讲座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学科建设的动态和信息。我们确立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但这个龙头如何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萧梅教授给我们做了指点。表演类学科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的支撑,上海音乐学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遭遇五大挑战

虽然渐进式改革是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较优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式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成本收益比已经开始逐渐转变,目前遭遇了五大挑战。挑战一是收入差距过大。一部分是改革的成效,属于改革的成就。另一部分是改革的必要代价。最后一部分则是改革的过高代价,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现存的体制把一些不必要的差距人为地扩大,造成今天过高的收入差距。挑战二是寻租、设租活跃和“增量”进入老体制。渐进式改革必然带来双轨制。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双轨制的实施,相应的寻租和设租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在20世纪90年代,要素价格双轨制的设租活动尤其表现在土地、劳动力领域。其中土地最突出,暴利的后果非常严重。挑战三是市场化的不足与过度并存。挑战四是体制转型滞后于发展转型,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要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只有充分认识“三元经济”和“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过渡性,才能推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挑战五是中产阶级的培育和壮大进程缓慢。中产阶级壮大的困难在于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财产分布差距的拉大。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说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非常严重;而在财产分布差距上,缺乏中间阶层,财产分布图呈尖塔形,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暴涨无疑进一步拉大了这种财产分布差距。面对挑战只有一句话,加快改革促进发展。

(摘自《经济观察报》2010-2-1 赵人伟 文)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第一种是强调审美自身的独立性,强调为了美而美的“唯美主义”,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至上主义;第二种是审美万能主义,这种审美范式太崇信审美的社会功用,认为审美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承载者、社会的拯救者,是一种审美工具主义;第三种是强调审美感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特殊意义,强调感性主义对于理性主义、科技主义的反抗,对于健全人格的特殊价值,是对现代社会“异化”的批判;第四种是审美快感主义范式,强调审美的官能享乐主义,认为审美是一种快感、消费和娱乐,是主体的一种感官享受。因此,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实际上有四种范式:一是审美非功利主义,二是审美工具主义,三是审美批判主义,四是审美快感主义。在这四种范式中,中国的审美批判主义、娱乐主义与独立主义,虽然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范式性的力量,充分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多面性,但是由于与社会现代性并不完全同步,所以,在我们以社会现代性为第一要务的时候,它们自然会被“遮蔽”。而当社会现代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的价值谱系更加丰富,审美对于社会的工具主义关系就显得不那么紧迫,作为高度社会现代性产物的消费娱乐、反思批判的思想范式就会凸显出来。

(摘自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寇鹏程 文)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论集中出现于《诗经》之中,所以它应当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观念。现行《诗经》刊本出现的是“德音”,共12处,于省吾认为“其中九处本应作‘德言’”,“言与音初本同文,后来才分化为两个字,但在金文和金文偏旁中往往互用无别”。德言多指神圣而庄严的话语,特别是先王之道与教令,在进一步的流传中,演化为美好的言辞或是声名。正式将德言作为诗歌定义的是《礼记·乐记》“舜歌南风”,乐是德音,诗为德言。近年来发现的上博楚简《孔子诗论》明确提及,“六诗”以六德为本。德言论以“六德”为依托和理论依据,表现出古代诗乐同源的性质,而先秦的“赋诗言志”,则又使得“德言”的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文德”等观念,其实从春秋诸子起一直在使用。《文心雕龙》首句“文之为德也大矣”,使“德”在文学理论中的意义得以深化,从一般的道德伦理意义进而上升为“自然之道”与人文之元,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本质论的一个重要观念。由“德言”到魏晋时期的“文德”再到唐宋时期的“文以载道”论,可谓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互为补充,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

(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方汉文 文)

和谐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两重含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实现的决定条件。因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沉淀,是一切思想、观念、理论生长、成长、发展的土壤。中国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决定了任何外来文化只在文化精神上与之相通并与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与之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文化层面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谐文化精神,在和谐文化精神这一主线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无不是在和谐文化精神主导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无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理论形态的典范。

(摘自《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罗本琦,方国根 文)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

主动适应,即大学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大学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充分反映了现代大学对社会需求作出的积极回应。但主动适应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或者说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则必须从高等教育规律上进行解读:(1)主动适应就是关系的解读。对教育规律重新认识是关系解读的前提。既然主动适应的关系,是从高等教育规律视角进行解读的,那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便成为关系解读的关键;(2)主动适应就是过程的解读。主动适应离不开教育过程,因而主动适应在高等教育规律上的解读,应从教育过程进行解读;(3)主动适应就是文化的解读。文化作为高等教育规律的要素和中介,对主动适应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其基本使命也应该是文化的。传统大学是如此,现代大学也不应该遮蔽其文化本质。大学在归属上属于文化机构,必然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方式,以探讨“理”为旨趣。办大学本质是在办文化。因此,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文化的解读更是不可或缺的。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郭石明、陈杰在 文)

新书推荐

1. 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尤静波 编著 J609.1/Y68(j)

2. 视唱基础教程(第2版) / 冯往前 编著 J613.1/F65(w)

3. 管乐队编配教程/高炳点 编著 J614.4/G24(b)

4. 曲式分析教程/黄明 编著 J614.3/H76(m)

5. 中国小提琴音乐/ 钱仁平 著 J622.17/Q43(r)

6. 实战电贝司/孙冠宇,孙逊,孙宇 编著 J623.6/S96(g)

7. 管乐队整体训练基础教程/ 苗振民 编著 J627.1/M67(z)

8. 新组合重唱歌曲集(简谱) / 李小元编著 J642.52/L35(x)

9. 中国小提琴作品集7/练小全,魏景文选编 J647.21/L45(x

10. 中国小提琴作品集8/练小全,魏景文选编 J647.21/L45(x)

11. 四季之恋(附分谱) J647.21/Z48(z)

12. 扬琴总谱集/ 解骏 编著 J648.51/X53(j)

13. 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第二册(中音与男低音)J652.51/S684(b)

14. 奏鸣曲集/维瓦尔第 曲(骑熊版) J657.235/V784(v)

15. 玛祖卡舞曲集 J657.418 /C176(o)

16. 俄罗斯的回忆(钢琴四手联弹) J657.641.2/B158(A)

17. 传奇曲(钢琴四手联弹) / 德沃夏克曲 J657.641/D231(o)

18. 自波希米亚森林(钢琴四手联弹) J657.641.2/D231(o)

19. 斯拉夫舞曲(四手联弹 J657.641.2/D231(o)

20. 斯拉夫舞曲 Op.72 (钢琴四手联弹) J657.641.2/D231(o)

21. 钢琴物语(韩日影视钢琴曲典藏)/顾韶捷, 邱晓柳等编配 J657.41/G68(s)

22. 世界名曲扬琴曲选 王文礼 著 J658.51/W37(w)

(以上书、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

23. 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编导摄制卷 J9-43/Y48(f)

24.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文艺常识卷/易复刚,易培编著/J9-43/Y48(f)

25. 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影视表演卷/陈四雨编著/J9-43/C45(s)

26. 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面试技巧卷/孙丫溪编著/J9-43/S98(y)

27. 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播音主持卷/路英编著 /J9-43/L89(y)

28. 高考广播影视强化训练:冲刺卷/曾致,杨莉编著/J9-43/Z22(z)

(以上图书收藏于普通图书室)